CN115085591A -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5591A
CN115085591A CN202210807544.3A CN202210807544A CN115085591A CN 115085591 A CN115085591 A CN 115085591A CN 202210807544 A CN202210807544 A CN 202210807544A CN 115085591 A CN115085591 A CN 115085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p
suspension
current
real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075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85591B (zh
Inventor
靖永志
王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80754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55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85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5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85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5591B/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4427 priority patent/WO2023151723A1/zh
Priority to LU504579A priority patent/LU504579B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5/00Holding or levitation devices using magnetic attraction or repuls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涉及电磁悬浮技术领域,包括悬浮电磁铁、信号驱动模块、间隙信号解调模块、悬浮控制器、斩波器和电流处理模块;本发明通过采用信号驱动模块为复合线圈施加交流激励,使系统能够结合复合线圈处检测到的电流信息求得悬浮间隙,不再需要引入间隙传感器,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降低了系统成本。且在控制环节加入了检测电流的反馈环节,使系统能够依据检测到的电流信息与实时悬浮间隙值,求解保障系统稳定性所需的悬浮电磁铁绕组电流的调节量,有利于系统进行精确控制。

Description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悬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磁吸力悬浮系统的电磁力与电流平方成正比,与悬浮间隙平方成反比,因此电磁吸力悬浮系统是一个开环不稳定系统,通常需要间隙反馈构成闭环控制使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比如:当间隙变大时,系统使电磁铁电流增大以增大悬浮力,物体可以上升至平衡位置;当间隙变小时,系统使电磁铁电流减小以减小悬浮力,物体可以下降至平衡位置。
目前常用的间隙传感器是电涡流传感器,其利用电涡流效应来实现悬浮间隙的无接触测量,当通以交变电流时,线圈的等效电感会随着被测面与线圈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测量线圈的电感或品质因数来获取悬浮间隙值。电涡流传感器的不足在于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涡流传感器的检测性能,电涡流传感器对安装精度、被测面加工精度要求都比较高,同时由于电涡流传感器的引入,系统体积增大,不利于悬浮系统的轻便化,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系统不需要使用悬浮间隙传感器,提高了系统可靠性,降低了安装精度需求和系统成本,减小了系统体积。同时针对本发明中的一种基于电磁铁复合线圈的悬浮间隙自传感方法提出其控制方法,提升系统精确控制能力,系统的悬浮稳定性显著提高。
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了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包括悬浮电磁铁、信号驱动模块、间隙信号解调模块、悬浮控制器、斩波器和电流处理模块:
所述悬浮电磁铁上缠绕有电磁铁线圈,所述斩波器输出电压在电磁铁线圈上产生绕组电流提供悬浮力;所述电磁铁线圈与被悬浮物相邻的部分包含至少一匝复合线圈,所述复合线圈用于检测悬浮间隙;
所述信号驱动模块用于向所述复合线圈施加交流激励产生检测电流,并向所述悬浮控制器提供预设标准信号;
所述电流处理模块用于提取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并提供给悬浮控制器,同时提取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并提供给悬浮控制器和间隙信号解调模块;
所述间隙信号解调模块用于向悬浮控制器提供包含实时悬浮间隙信息的直流电压信号;
所述悬浮控制器用于结合预设标准信号、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实时检测电流信息以及直流电压信号控制所述斩波器的PWM波以调节悬浮电磁铁的绕组电流,改变悬浮电磁铁的悬浮力大小。
作为优选地,所述复合线圈匝数小于所述电磁铁线圈整体匝数。
作为优选地,所述电流处理模块包括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用于提取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和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叠加的复合电流信息。
作为优选地,所述电流处理模块还包括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用于分离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和实时绕组电流信息。
作为优选地,所述间隙信号解调模块包括检波电路,所述检波电路用于将实时检测电流信息转换为包含实时悬浮间隙信息的直流电压信号。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实时悬浮间隙,得到实时悬浮间隙与目标间隙之间的悬浮间隙变化量;
步骤2:结合实时检测电流信息,计算调节至目标间隙所需的绕组电流变化量;
步骤3:调节悬浮电磁铁的绕组电流,使实时悬浮间隙达到目标间隙。
作为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实时悬浮间隙通过检测电流信息与悬浮间隙的相关性求得。
作为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求解所述悬浮间隙变化量的多阶微分,依据实时检测电流信息与预设标准信号,求解检测电流的相位;
步骤22:结合悬浮间隙变化量及其多阶微分结果与检测电流相位,基于稳定悬浮算法求得调节至目标间隙所需的绕组电流变化量。
作为优选地,所述稳定悬浮算法如下式所示:
Figure 929936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553816DEST_PATH_IMAGE002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
Figure 495227DEST_PATH_IMAGE003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的一阶微分,
Figure 546359DEST_PATH_IMAGE004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的二阶微分,
Figure 409273DEST_PATH_IMAGE005
为间隙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102423DEST_PATH_IMAGE006
为速度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632761DEST_PATH_IMAGE007
为加速度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120374DEST_PATH_IMAGE008
为检测电流相位,
Figure 1743DEST_PATH_IMAGE009
为检测电流的反馈函数,由
Figure 233004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617849DEST_PATH_IMAGE003
Figure 7854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110940DEST_PATH_IMAGE010
决定。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采用信号驱动模块为复合线圈施加交流激励,使系统能够结合复合线圈处检测到的电流信息求得悬浮间隙,不再需要引入间隙传感器,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降低了系统成本。且在控制环节加入了检测电流的反馈环节,使系统能够依据检测到的电流信息与实时悬浮间隙值,求解保障系统稳定性所需的悬浮电磁铁绕组电流的调节量,有利于系统进行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的电流传感器加载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的电流信号传递过程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的悬浮控制器内部处理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如图1所示,提供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包括悬浮电磁铁、信号驱动模块、间隙信号解调模块、悬浮控制器、斩波器和电流处理模块:
所述悬浮电磁铁上缠绕有电磁铁线圈,所述斩波器输出电压在电磁铁线圈上产生绕组电流提供悬浮力;所述电磁铁线圈与被悬浮物相邻的部分包含至少一匝复合线圈,所述复合线圈用于检测悬浮间隙;
所述信号驱动模块用于向所述复合线圈施加交流激励产生检测电流,并向所述悬浮控制器提供预设标准信号;
所述电流处理模块用于提取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并提供给悬浮控制器,同时提取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并提供给悬浮控制器和间隙信号解调模块;
所述间隙信号解调模块用于向悬浮控制器提供包含实时悬浮间隙信息的直流电压信号;
所述悬浮控制器用于结合预设标准信号、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实时检测电流信息以及直流电压信号控制所述斩波器的PWM波以调节悬浮电磁铁的绕组电流,改变悬浮电磁铁的悬浮力大小。
复合线圈的匝数、匝间距、相对位置以及形状等参数通过以下步骤确定:构建电磁场仿真模型后对模型进行参量化;以提升复合线圈在信号驱动模块给定的激励频率下电感变化率为目标,对复合线圈的匝数、匝间距、相对位置以及形状等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构建电磁场仿真模型时,将激励频率作为参量,以提升复合线圈电感变化率,降低电阻变化率为目标,对信号驱动模块给复合线圈施加的激励频率进行优化设计,同时为了便于后续解调,信号驱动模块给复合线圈施加的激励频率应比斩波器控制频率大10倍以上;
信号驱动模块与复合线圈的连接图如图2所示,通过信号驱动模块给复合线圈额外施加一定特征的激励,使系统能够直接结合复合线圈处的实时检测电流信息求得悬浮间隙,故此处复合线圈既是悬浮系统的执行器,也是用于检测悬浮间隙的传感器,不需再额外引入间隙传感器,降低了系统的制造成本。
更为具体地,所述复合线圈匝数远小于所述电磁铁线圈整体匝数。
由此可知,电磁铁线圈的阻抗与复合线圈的阻抗满足以下要求:
电磁铁线圈阻抗为:
Figure 145892DEST_PATH_IMAGE011
复合线圈阻抗为:
Figure 385243DEST_PATH_IMAGE012
且:
Figure 214659DEST_PATH_IMAGE013
其中,
Figure 805040DEST_PATH_IMAGE014
为电磁铁线圈的电阻,
Figure 112525DEST_PATH_IMAGE015
为电磁铁线圈的电感,
Figure 737541DEST_PATH_IMAGE016
为复合线圈的电阻,
Figure 737858DEST_PATH_IMAGE017
为复合线圈的电感,
Figure 815536DEST_PATH_IMAGE018
为复数单位,
Figure 192290DEST_PATH_IMAGE019
为激励角频率。
更为具体地,所述电流处理模块包括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用于提取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和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叠加的复合电流信息。图1中,
Figure 403304DEST_PATH_IMAGE020
为检测电流信息,
Figure 840102DEST_PATH_IMAGE021
为绕组电流信息。
更为具体地,所述电流处理模块还包括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用于分离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和实时绕组电流信息。
如图3所示,滤波电路利用低频带通滤波原理分离出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并提供给悬浮控制器,利用高频带通滤波原理分离出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并提供给悬浮控制器与间隙信号解调模块。
更为具体地,所述间隙信号解调模块包括检波电路,所述检波电路用于将实时检测电流信息转换为包含实时悬浮间隙信息的直流电压信号。
经由间隙信号解调模块处理前的实时检测电流信息为交流信号,处理后转变为包含实时悬浮间隙信息的直流电压信号。
如图5所示,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实时悬浮间隙,得到实时悬浮间隙与目标间隙之间的悬浮间隙变化量;
步骤2:结合实时检测电流信息,计算调节至目标间隙所需的绕组电流变化量;
步骤3:调节悬浮电磁铁的绕组电流,使实时悬浮间隙达到目标间隙。
更为具体地,所述步骤1中的实时悬浮间隙通过检测电流信息与悬浮间隙的相关性求得。
检测电流
Figure 218125DEST_PATH_IMAGE022
,其中
Figure 273937DEST_PATH_IMAGE023
为信号驱动模块施加的激励,
Figure 607966DEST_PATH_IMAGE024
Figure 215665DEST_PATH_IMAGE025
Figure 265005DEST_PATH_IMAGE026
串联谐振,有
Figure 717983DEST_PATH_IMAGE027
其中,
Figure 172098DEST_PATH_IMAGE028
为复合线圈与电涡流的互感系数,与悬浮间隙成反相关;
Figure 950698DEST_PATH_IMAGE029
为电涡流的 等效电阻;
Figure 490264DEST_PATH_IMAGE030
为电涡流的等效电感;
Figure 746933DEST_PATH_IMAGE031
为检测回路等效阻抗;
Figure 55554DEST_PATH_IMAGE032
为检测回路等效电抗;
Figure 739477DEST_PATH_IMAGE033
为复合线圈串联谐振电容,
Figure 500759DEST_PATH_IMAGE034
为检测回路等效电阻。
当无被悬浮物时,互感系数最小,
Figure 826698DEST_PATH_IMAGE028
Figure 724247DEST_PATH_IMAGE035
Figure 844650DEST_PATH_IMAGE032
绝对值均最小,检测电流最大,间隙 信号解调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幅值最大。当被悬浮物靠近即悬浮间隙变小时,互感系数变 大,
Figure 358808DEST_PATH_IMAGE028
Figure 222859DEST_PATH_IMAGE035
Figure 971984DEST_PATH_IMAGE032
绝对值均变大,检测电流变小,间隙信号解调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幅值变 小。悬浮控制器利用直流电压信号,依据直流电压幅值与悬浮间隙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即可完成对悬浮间隙的检测。
更为具体地,所述步骤2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求解所述悬浮间隙变化量的多阶微分,依据实时检测电流信息与预设标准信号,求解检测电流的相位;
步骤22:结合悬浮间隙变化量及其多阶微分结果与检测电流相位,基于稳定悬浮算法求得调节至目标间隙所需的绕组电流变化量。
由于检测电流为高频交流信号,若忽略检测电流产生的悬浮力设计悬浮控制器会导致被悬浮物高频抖动,不利于系统稳定,故在悬浮控制器中引入如步骤21和步骤22的检测电流反馈机制,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悬浮控制器内部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
所述步骤21中,先利用间隙解调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完成悬浮间隙的检测,根据目标间隙得到悬浮间隙的变化量,再计算悬浮间隙变化量的一阶微分
Figure 528868DEST_PATH_IMAGE036
,记为
Figure 999163DEST_PATH_IMAGE037
;计算悬浮间隙变化量的二阶微分
Figure 401326DEST_PATH_IMAGE038
,记为
Figure 539046DEST_PATH_IMAGE039
;预设标准信号是与信号驱动模块施加的激励信号同源、频率一致的标准正弦信号,利用鉴相器与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得到实时检测电流相位
Figure 1251DEST_PATH_IMAGE040
更为具体地,所述稳定悬浮算法如下式所示:
Figure 958843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430276DEST_PATH_IMAGE002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
Figure 156923DEST_PATH_IMAGE003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的一阶微分,
Figure 790030DEST_PATH_IMAGE004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的二阶微分,
Figure 500497DEST_PATH_IMAGE005
为间隙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244462DEST_PATH_IMAGE006
为速度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91195DEST_PATH_IMAGE007
为加速度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160782DEST_PATH_IMAGE008
为检测电流相位,
Figure 824457DEST_PATH_IMAGE009
为检测电流的反馈函数,由
Figure 637693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604512DEST_PATH_IMAGE003
Figure 313842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202163DEST_PATH_IMAGE010
决定。
根据系统稳定性需求,引入电流反馈控制过程,动态调整增益值的大小,以达到提高系统稳定性的目的:根据计算的目标电流与电流处理模块反馈的绕组电流的差值
Figure 287931DEST_PATH_IMAGE041
调整斩波器PWM占空比,达到控制电磁铁绕组电流的目的:当差值
Figure 109256DEST_PATH_IMAGE042
变大时,增大占空比使绕组电流变大,当差值
Figure 458329DEST_PATH_IMAGE043
变小时,减小占空比使绕组电流变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9)

1.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浮电磁铁、信号驱动模块、间隙信号解调模块、悬浮控制器、斩波器和电流处理模块:
所述悬浮电磁铁上缠绕有电磁铁线圈,所述斩波器输出电压在电磁铁线圈上产生绕组电流提供悬浮力;所述电磁铁线圈与被悬浮物相邻的部分包含至少一匝复合线圈,所述复合线圈用于检测悬浮间隙;
所述信号驱动模块用于向所述复合线圈施加交流激励产生检测电流,并向所述悬浮控制器提供预设标准信号;
所述电流处理模块用于提取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并提供给悬浮控制器,同时提取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并提供给悬浮控制器和间隙信号解调模块;
所述间隙信号解调模块用于向悬浮控制器提供包含实时悬浮间隙信息的直流电压信号;
所述悬浮控制器用于结合预设标准信号、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实时检测电流信息以及直流电压信号控制所述斩波器的PWM波以调节悬浮电磁铁的绕组电流,改变悬浮电磁铁的悬浮力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线圈匝数小于所述电磁铁线圈整体匝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处理模块包括电流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用于提取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和实时绕组电流信息叠加的复合电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处理模块还包括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用于分离实时检测电流信息和实时绕组电流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信号解调模块包括检波电路,所述检波电路用于将实时检测电流信息转换为包含实时悬浮间隙信息的直流电压信号。
6.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其应用于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实时悬浮间隙,得到实时悬浮间隙与目标间隙之间的悬浮间隙变化量;
步骤2:结合实时检测电流信息,计算调节至目标间隙所需的绕组电流变化量;
步骤3:调节悬浮电磁铁的绕组电流,使实时悬浮间隙达到目标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实时悬浮间隙通过检测电流信息与悬浮间隙的相关性求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求解所述悬浮间隙变化量的多阶微分,依据实时检测电流信息与预设标准信号,求解检测电流的相位;
步骤22:结合悬浮间隙变化量及其多阶微分结果与检测电流相位,基于稳定悬浮算法求得调节至目标间隙所需的绕组电流变化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悬浮算法如下式所示:
Figure 993777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438664DEST_PATH_IMAGE002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
Figure 448209DEST_PATH_IMAGE003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的一阶微分,
Figure 29363DEST_PATH_IMAGE004
为悬浮间隙变化量的二阶微分,
Figure 833371DEST_PATH_IMAGE005
为间隙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31134DEST_PATH_IMAGE006
为速度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313211DEST_PATH_IMAGE007
为加速度变化量的反馈增益,
Figure 277100DEST_PATH_IMAGE008
为检测电流相位,
Figure 252009DEST_PATH_IMAGE009
为检测电流的反馈函数,由
Figure 937069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22836DEST_PATH_IMAGE003
Figure 844162DEST_PATH_IMAGE004
Figure 255551DEST_PATH_IMAGE010
决定。
CN202210807544.3A 2022-07-11 2022-07-11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50855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07544.3A CN115085591B (zh) 2022-07-11 2022-07-11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CT/CN2023/094427 WO2023151723A1 (zh) 2022-07-11 2023-05-16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U504579A LU504579B1 (en) 2022-07-11 2023-05-16 Gap self-sensing electromagnetic levitation system based on composite coi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07544.3A CN115085591B (zh) 2022-07-11 2022-07-11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5591A true CN115085591A (zh) 2022-09-20
CN115085591B CN115085591B (zh) 2022-11-11

Family

ID=83259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07544.3A Active CN115085591B (zh) 2022-07-11 2022-07-11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85591B (zh)
LU (1) LU504579B1 (zh)
WO (1) WO202315172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1723A1 (zh) * 2022-07-11 2023-08-17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503613D1 (de) * 1994-02-28 1998-08-27 Soc D Mecanique Magnetique Aktives magnetlager mit positions-selbsterfassung
CN105841598A (zh) * 2016-05-25 2016-08-10 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执行器传感器一体化磁轴承位移测量方法
CN106828185A (zh) * 2017-01-19 2017-06-13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电磁悬浮列车悬浮控制方法
CN110806709A (zh) * 2019-11-15 2020-02-18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永磁和电磁混合的悬浮高度稳定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3452285A (zh) * 2021-06-10 2021-09-28 井冈山大学 一种电磁悬浮装置
CN114043879A (zh) * 2022-01-13 2022-02-15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图像处理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过轨道接缝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4928B2 (ja) * 2005-05-17 2011-08-1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磁気浮上装置
JP2010185788A (ja) * 2009-02-12 2010-08-26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浮上体のセンシング方法
CN102358206A (zh) * 2011-07-26 2012-02-22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附加线圈的无气隙传感器电磁吸力悬浮控制方法
CN103728883B (zh) * 2014-01-14 2016-02-03 渤海大学 无位置传感器主动控制型磁悬浮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320385B (zh) * 2019-08-13 2020-08-07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加速度检测功能的电磁悬浮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085591B (zh) * 2022-07-11 2022-11-11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503613D1 (de) * 1994-02-28 1998-08-27 Soc D Mecanique Magnetique Aktives magnetlager mit positions-selbsterfassung
CN105841598A (zh) * 2016-05-25 2016-08-10 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执行器传感器一体化磁轴承位移测量方法
CN106828185A (zh) * 2017-01-19 2017-06-13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电磁悬浮列车悬浮控制方法
CN110806709A (zh) * 2019-11-15 2020-02-18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永磁和电磁混合的悬浮高度稳定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3452285A (zh) * 2021-06-10 2021-09-28 井冈山大学 一种电磁悬浮装置
CN114043879A (zh) * 2022-01-13 2022-02-15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图像处理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过轨道接缝控制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靖永志 等: ""基于自适应非奇异终端滑模的悬浮控制策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马建国 等: ""位移自感式磁悬浮作动器技术研究"",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1723A1 (zh) * 2022-07-11 2023-08-17 西南交通大学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5591B (zh) 2022-11-11
WO2023151723A1 (zh) 2023-08-17
LU504579B1 (en) 2023-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8650B (zh)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快响应直流比较仪
US9966886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otor position of a synchronous machine operated in field-oriented manner
CN115085591B (zh) 基于复合线圈的间隙自传感电磁悬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140327434A1 (en) Magnetic field sensor
WO2013088766A1 (ja) 電流センサ
US9465134B2 (en) Geomagnetic sensor
US9966949B2 (en) Resonant inductive sensing with negative impedance tuning
CN1092598C (zh) 电梯有源悬挂系统中的磁力传动器的自动开环力增益控制
CN112986654B (zh) 一种宽频带交直流的电流测量装置
CN101971482A (zh) 将控制设备接入到无旋转编码器运行的异步电机上
JP2010534809A (ja) 磁気軸受のセンサーレス稼動のための方法と装置
CN1808133B (zh) 用于测量电流的检测电路
CN108333917B (zh) 用于低频电磁振动台系统反馈控制的分频检测器
CN109188048A (zh) 一种基于无源零磁通的非接触式微弱电流检测传感器
CN105518425A (zh) 用于运行磁致伸缩传感器的方法
CN104614688B (zh) 用于直流偏磁动态磁通测量的c型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
EP3279673B1 (en) Motor torque ripple reduction using dc bus harmonics
JP2019002768A (ja) 電流センサ
CN108254148A (zh) 基于感应线圈反馈控制的低频电磁振动台系统
CN208109369U (zh) 基于感应线圈反馈控制的低频电磁振动台系统
US6803773B1 (en) Method and circuit for detecting a change in inductance
CN111478673B (zh) 一种机轮速度传感器的信号调理电路
US655961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 for sensorless induction motor drives
WO1998013612A1 (en) Electromagnetic suspen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14498959A (zh)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异物检测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