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1369B - 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1369B
CN115081369B CN202210979414.8A CN202210979414A CN115081369B CN 115081369 B CN115081369 B CN 115081369B CN 202210979414 A CN202210979414 A CN 202210979414A CN 115081369 B CN115081369 B CN 1150813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aborative
user
design
model
over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94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81369A (zh
Inventor
李嵬
刘杰
叶雨农
汪志强
李苗
杨凝
胡小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TC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ETC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TC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ETC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109794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13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81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1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81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1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2Circuit design at the digital level
    • G06F30/33Design verification, e.g. functional simulation or model checking
    • G06F30/3308Design verification, e.g. functional simulation or model checking using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9Circuit design at the physical level
    • G06F30/392Floor-planning or layout, e.g. partitioning or plac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2CAD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e.g. collaborative CAD or distributed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8Manufacturability analysis or optimisation for manufactura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包括公共平台基于总体用户的协同需求创建协同项目空间,基于通用资源配置需求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以及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公共平台将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协同项目空间;总体用户进行协同方案总体设计并进行任务分解;基础用户接收到协同研发任务后进入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通过与总体用户的多次交互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完成模型交易;总体用户、基础用户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共享的标准化模型库,支持标准化模型复用,以及提供统一规范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流程,支持异地多单位协同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系统集成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多芯片异构集成微系统工艺已进入微纳米量级,多工艺、跨尺度的3D/2.5D高密度集成,对系统研制的成本、成品率和效率提出苛刻要求,由可复用IP支撑的多专业多层级协同设计方法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由于缺失微系统协同设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产品用研双方难以形成有机联合和标准化开发,导致可复用IP库缺乏,系统设计质量不高、且低水平重复开发情况严重,因此目前亟需建立一个基于共享模型库支持异地多单位协同设计的方法,为微系统产品的高效、智能化研制,提供生态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包括:
公共平台基于总体用户的协同需求创建协同项目空间,以及基于所述总体用户的通用资源配置需求为所述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
所述总体用户登录至所述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所述公共平台将所述总体用户从所述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所述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所述总体用户基于微系统的电路和/或链路方案评估,进行协同方案总体设计;
所述总体用户将协同方案总体设计进行任务分解,并将分解后的协同研发任务下发至对应的基础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接收到所述协同研发任务后进入所述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通过与所述总体用户的多次交互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根据所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
可选地,所述公共平台基于所述总体用户的通用资源配置需求为所述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公共平台基于所述总体用户的专用资源配置需求,协助所述总体用户完成专用资源配置,并链接至所述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
可选地,所述通用资源配置包括:为总体用户配置EDA设计仿真工具、计算资源和/或存储资源。
可选地,所配置的通用资源和/或专用资源为用户构建统一标准化的协同开发环境,以实现用户之间设计数据的无缝协同,使得多用户在协同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被精准读取,其中所述涉及到的信息至少包括如下一种:模型数据转换信息、信息剪裁或抽象信息。
可选地,所述总体用户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公共平台建立所述标准化模型库;其中所述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经由二次封装得到,具有统一的模型形式。
可选地,所述标准化模型二次封装包括:
提取原始模型信息重构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
根据重构的标准化模型外部接口生成标准化模型代理程序用于仿真运行环境对标准化模型的管控。
可选地,所述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包括:所述标准化模型为标准化“黑盒子”模型,隐藏了模型的具体设计信息,并采用标准化文件描述了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模型的功能、性能、工艺、材料、外形、适配和/或接口信息。
可选地,所述标准化模型能被所述协同项目空间配置的设计、仿真工具调用,实现协同设计工作。
可选地,所述标准化模型通过模型描述文件进行描述;所述模型描述文件为格式化的xml文件,所述模型描述文件包含标准化模型所有对外暴露的变量数据结构及静态信息。
可选地,所述标准化模型能被所述协同项目空间配置的设计、仿真工具调用包括:
协同设计、仿真运行环境通过解析所述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在原理图编辑区加载标准化模型对应的块图图标;
支持用户在标准化模型属性窗口查看标准化模型详细信息;
运行仿真计算在目标计算机加载该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对应的仿真模型。
可选地,所述基础用户通过与所述总体用户多次交互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包括:
所述总体用户规划微系统的总体物理架构,完成各分项的物理结构分配;
所述基础用户根据所述分项的物理结构涉及的功能指标和结构要求,设计基础工艺线路;
所述总体用户基于各分项的物理结构分配以及所述基础用户反馈的基础工艺线路,确定二次集成线路;
所述总体用户根据所述二次集成线路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确定可复用的标准化模型。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总体用户向模型提供方发出模型交易请求;所述模型提供方接收所述模型交易请求,反馈模型交易确信息,完成模型交易。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公共平台记录所述总体用户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以及所述模型交易的交易信息。
可选地,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根据所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包括:
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依次协同完成布局布线设计、多物理场仿真评估、数据有效性检查、可制造性评估及检查。
可选地,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依次协同完成布局布线设计、多物理场仿真评估、数据有效性检查、可制造性评估及检查,包括:
所述总体用户和所述基础用户在所述公共平台下协同设计,所述总体用户完成三维集成布局设计、三维集成布线设计,所述基础用户完成3D集成布局设计、3D集成布线设计;
所述总体用户和所述基础用户在所述公共平台提供的共性建模条件支持下,分别完成多物理场建模仿真、3D集成多物理场建模仿真,完成三维集成微系统物理版图设计,形成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及二次集成工艺制造文件;
所述总体用户和所述基础用户在所述公共平台下分别进行数据有效性检查;
所述总体用户向所述基础用户发送所述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所述基础用户接收所述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所述基础用户对所述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进行检查及评估,所述总体用户对所述二次集成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进行检查及评估;
在完成对所述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及所述二次集成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检查及评估确认后,所述总体用户和所述基础用户在所述公共平台上就协同项目相关数据进行约定。
可选地,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根据所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还包括:
所述公共平台注销所述协同项目空间,并将协同项目相关的协同设计数据按约定交付对应用户。
可选地,所述标准化模型由所述基础用户提供,和/或所述标准化模型由其他用户提供。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包括,公共平台基于总体用户的协同需求创建协同项目空间,以及基于总体用户的通用资源配置需求为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总体用户登录至所述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公共平台将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总体用户基于微系统的电路和/或链路方案评估,进行协同方案总体设计;总体用户将协同方案总体设计进行任务分解,并将分解后的协同研发任务下发至对应的基础用户;其中公共平台将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基础用户接收到协同研发任务后进入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通过与总体用户的多次交互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完成模型交易;总体用户、基础用户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基于共享的标准化模型库,支持标准化模型复用,以及提供统一规范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流程,支持异地多单位协同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研发环境构建阶段的协同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协同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详细设计协同阶段的协同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缺乏统一规范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流程,导致多单位协同设计效率低下,产品用研双方难以形成有机联合和标准化开发,导致可复用IP库缺乏,系统设计质量不高、且低水平重复开发情况严重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基于共享的标准化模型库,支持标准化模型复用,以及提供统一规范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流程,支持异地多单位协同设计。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包括:
步骤101,公共平台基于总体用户的协同需求创建协同项目空间,以及基于总体用户的通用资源配置需求为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过程中,首先需要搭建协同研发环境。总体用户在公共平台上发起协同需求,公共平台基于总体用户发起的协同需求协助其创建协同项目空间,以及基于总体用户的通用资源配置需求为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总体用户可登录至该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
步骤102,总体用户登录至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公共平台将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总体用户基于微系统的电路和/或链路方案评估,进行协同方案总体设计。
本发明实施例中,总体用户登录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后,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选择与研发任务相匹配的标准化模型进行复用,同时公共平台也会将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总体用户基于微系统的电路和/或链路方案评估,进行协同方案总体设计。
步骤103,总体用户将协同方案总体设计进行任务分解,并将分解后的协同研发任务下发至对应的基础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接收到协同研发任务后进入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通过与总体用户的多次交互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中,总体用户基于微系统的电路和/或链路方案评估,完成协同方案总体设计后,进一步将协同方案总体设计进行任务分解分配,并通过公共平台向参与协同的基础用户下达协同研发任务。参与协同的基础用户接收到协同研发任务后,也登录至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配合总体用户完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确认及模型交易。
步骤104,总体用户、基础用户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
总体用户、基础用户在公共平台上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础用户可以包括多个,如第一基础用户,第二基础用户、第三基础用户等等。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标准化模型可以由基础用户提供,也可以由其他用户提供,或者同时由基础用户和其他用户提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可以是:例如,第一基础用户直接提供的,也可以是第一基础用户从其他用户(模型提供方)处直接购买的。其他用户例如为第二用户,该第二用户可以是基于第一基础用户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得到的,也可能是该第二用户直接从第三用户处购买得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基于共享的标准化模型库,支持标准化模型复用,以及提供统一规范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流程,支持异地多单位协同设计。
下面申请人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总体用户可以为总体用户,基础用户可以为基础用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协同研发环境构建阶段、总体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协同阶段。
一、协同研发环境构建阶段
公共平台根据总体用户的协同需求,协助其创建协同项目空间、完成通用资源配置,为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其中,如果总体用户存在专用资源配置需求,公共平台还可以根据总体用户的专用资源配置需求,协助总体用户完成专用研发资源配置,从而建立满足总体用户需求的基于模型库的协同设计基本服务平台,为多单位异地协同研发做基础环境准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配置的通用资源和/或专用资源为用户构建统一标准化的协同开发环境,以实现用户之间设计数据的无缝协同,使得多用户在协同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被精准读取,其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至少包括如下一种:模型数据转换信息、信息剪裁或抽象信息等。
微系统协同设计过程中一般会经历需求分析论证、系统功能架构设计、逻辑级设计与仿真、物理级设计与仿真和工艺实现的过程,研发过程充分体现出了多层级、多专业、多工具交互的特点,不同学科的分析工具之间的频繁交互往往带来大量的重复性的软件衔接工作量,严重影响了设计效率和设计准确度,同时增加了对设计人员的技术要求,需要通过统一规划标准化的协同开发环境,促使单位间的设计数据实现无缝协同,从而使得多单位在协同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模型数据转换、信息剪裁或抽象等信息被精确读取,有效提高设计效率,提高协同设计产品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中,协同研发环境构建阶段的协同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协同项目空间创建、通用/专用资源配置。具体可参阅图2所示:
S11,总体用户提出协同需求,在公共平台的支持下,创建协同项目空间。
S12,总体用户向公共平台提出通用资源配置需求,公共平台按需求规格完成公用EDA设计仿真工具、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的配置,为总体用户建立相应的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总体用户登陆即可使用。
S13,如果总体用户还需在公共平台部署专用资源,可向公共平台提出专用资源配置需求,由公共平台协助总体用户完成专用资源的在线配置,并链接至相应的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总体用户登陆即可使用。
S14,总体用户登录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此时进入总体方案设计阶段。
二、总体方案设计阶段
总体用户登录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调用标准化模型库,选择与研发任务相匹配的标准化模型(标准化模型简称模型)进行复用;通过微系统的电路和/链路方案评估,完成协同方案总体设计及任务分解分配,并通过公共平台向参与协同的基础用户下达协同研发任务;参与协同的基础用户接收到协同研发任务后,登录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配合总体用户完成集成制造方案评估。
本发明实施例中,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协同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协同方案总体设计、集成制造方案评估。具体可参阅图3所示:
S21,总体用户登录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公共平台将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支持标准化模型的复用;总体用户基于微系统的电路和/链路方案评估,进行协同方案总体设计。
具体的,用户设计阶段的设计模板调用和建模阶段的仿真模型开发,由标准化模型库作为重要支撑,标准化模型库提供设计模型和仿真模型的初始来源。公共平台授权用户调用模型库,用户通过搜索、对比选择合适的模型,平台将选定的模型上传到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供用户进行调用。
本发明实施例中,总体用户在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之前,公共平台建立所述标准化模型库。其中所述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经由二次封装得到,具有统一的模型形式。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标准化模型二次封装具体为:提取原始模型信息重构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根据重构的标准化模型外部接口生成标准化模型代理程序用于仿真运行环境对标准化模型的管控。本发明实施例中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具体为:标准化模型为标准化“黑盒子”模型,是一种完整的标准单元,隐藏了模型的具体设计信息,并采用标准化文件描述了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模型的功能、性能、工艺、材料、外形、适配和/或接口信息。模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指基于调用模型的EDA工具,对模型的接口、输入输出数据形式等开展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标准化模型能被所述协同项目空间配置的设计、仿真工具调用,实现协同设计工作。具体地,标准化模型能被所述协同项目空间配置的设计、仿真工具调用包括:
协同设计、仿真运行环境通过解析所述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在原理图编辑区加载标准化模型对应的块图图标;
支持用户在标准化模型属性窗口查看标准化模型详细信息;
运行仿真计算在目标计算机加载该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对应的仿真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公共平台建立模型库,对各类模型进行二次封装,形成统一化的模型形式,保证在协同仿真运行环境中模型的一致性,协同仿真运行环境软件通过特定文件可以在UI界面中显示模型各类信息,在进程中开辟模型解算所需要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以及执行线程的内存空间。通过规范的模型描述文件来描述模型,分离出模型、数据和模型规范描述文件,对模型进行标准化封装,形成模型框架,便于模型的管理和模型的调度运行,模型描述文件同时也将模型框架信息反馈给仿真引擎的接口文件。
微系统集成所用模型开发从谱系需求出发,根据定制、通用及扩展的指标要求,进行行为级、电路级、多场以及工艺级建模,通过标准的验证平台、规范及流程对模型进行验证,反复验证后根据入库规范(数据标准、接口规范、文档规范)的要求进行入库,最终将验证并符合规范的模型纳入模型库,得到标准化模型库。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标准化模型通过模型描述文件进行描述,该模型描述文件为格式化的xml文件,模型描述文件包含标准化模型所有对外暴露的变量数据结构及静态信息。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模型描述体系通过格式化的xml文件进行表达。此xml文件命名为模型描述标准文件modeldescription.xml,它包含所有模型对外暴露的变量数据结构,以及其它静态信息。协同仿真运行环境通过解析此模型描述文件即可在原理图编辑区加载模型对应的块图图标,用户可在模型属性窗口查看模型详细信息,运行仿真计算时可在目标计算机加载此文件对应的仿真模型。
模型封装一方面提取原始模型信息来重构封装模型的模型描述,另一方面在后台根据重构的模型外部接口生成模型代理程序用于仿真运行环境对模型的管控。在两部分最终完成后,把所有相关文件合并打包,形成统一封装模型。
S22,总体用户将协同方案总体设计进行任务分解,并通过公共平台向相关基础用户下达协同研发任务,基础用户接收到协同研发任务后,登录平台项目空间,进入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配合总体用户开展集成制造方案评估。
本发明实施例中,相关基础用户可以包括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模型A为例,该模型A可以由第一基础用户提供,也可由其他用户提供。进一步假设模型A由第一基础用户提供,则此模型A可能是第一基础用户从其他用户处直接购买得到,也可能是第一基础用户指定一个用户,要求该用户根据第一基础用户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得到。
S23,总体用户首先规划微系统的总体物理架构,完成各分项的物理结构分配。
S24,基础用户根据分项的物理结构涉及的功能指标和结构要求,设计基础工艺线路。
具体地,基础用户基于该分项中的功能指标和结构要求,开展基础工艺方案初步设计评估,提出可行的基础工艺线路多方案选择,与总体用户协同优化迭代,确认最终的基础工艺线路。
S25,总体用户基于各分项的物理结构分配以及基础用户反馈的基础工艺线路,确认二次集成线路。
S26,总体用户根据二次集成线路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确定可复用的标准化模型。
进一步优选地,方法还可以包括S27,总体用户向模型提供方发出模型交易请求;所述模型提供方接收所述模型交易请求,反馈模型交易确信息,完成模型交易。
本发明实施例中,模型提供方可以是不同的基础用户,也可以是其他用户。模型提供方接收总体用户的模型交易需求,确定可按此模型技术要求向总体用户提供后续协同研发服务,双方在公共平台完成模型交易。同时公共平台会记录总体用户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以及模型交易的交易信息,为双方后续深入开展协同研发建立信誉基础,推进协同双方达成友好合作,然后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三、详细设计协同阶段
协同双方(总体用户、基础用户)基于公共平台进行协同设计,实现三维集成微系统布局布线、多物理场仿真的协同优化,完成微系统物理版图设计,形成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及二次集成工艺制造文件;工艺制造文件完成数据有效性检查、可制造性评估及检查等流程确认后,在公共平台登记协同研发数据包及产权归属约定信息,由平台注销协同空间,并将相关协同设计数据按约定交付总体用户。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详细设计阶段协同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布局布线设计、多物理场仿真评估、数据有效性检查、可制造性评估及检查、协同空间注销。可结合图4所示:
S31,总体用户和基础用户在公共平台下协同设计,其中总体用户完成三维集成布局设计、三维集成布线设计,基础用户协同完成3D集成布局设计、3D集成布线设计。
S32,总体用户和基础用户在公共平台提供的共性建模条件支持下,分别完成多物理场建模仿真、3D集成多物理场建模仿真,完成三维集成微系统物理版图设计,形成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及二次集成工艺制造文件。
S33,总体用户和基础用户在公共平台下分别进行数据有效性检查。
S34,总体用户向基础用户发送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基础用户接收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并对该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进行检查及评估,同时总体用户对该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进行检查及评估。
S35,在完成对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检查及评估确认后,总体用户和基础用户在公共平台上就协同项目相关数据进行约定。具体地,总体用户和基础用户在公共平台上登记协同研发数据包并签署产权归属约定信息。
进一步优选地,方法还可以包括S36,公共平台注销协同项目空间,并将协同项目相关的协同设计数据按约定交付对应用户。具体地,公共平台注销协同空间服务,并将相关协同设计数据按约定交付平台用户,由用户分别在对应的基础用户和总体用户进行加工制造。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经实验验证,本发明支持基于可复用模型的微系统异地、多单位协同设计,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支持典型微系统产品设计周期由传统的6个月缩短50%降低为3个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公共平台首先基于总体用户的协同需求创建协同项目空间,以及基于总体用户的通用资源配置需求为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总体用户登录至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公共平台将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总体用户基于微系统的电路和/或链路方案评估,进行协同方案总体设计;总体用户将协同方案总体设计进行任务分解,并将分解后的协同研发任务下发至对应的基础用户;其中公共平台将总体用户从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基础用户接收到协同研发任务后进入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通过与总体用户的多次交互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完成模型交易;总体用户、基础用户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基于共享的标准化模型库,支持标准化模型复用,以及提供统一规范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流程,支持异地多单位协同设计。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实施例在公共平台上设计了多用户的协同设计流程,从而有效的指导多用户有序开展协同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协同设计交互流程,有效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时间;
2、通过构建标准化模型库,对模型进行标准化封装,用户看不到模型的具体设计细节,但是可以调用模型接口,开展设计工作。这样可以是模型提供方放心的把模型提供出来,供其他人使用,提高模型的复用率,且有效减少重复设计,提高设计效率。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公共平台基于总体用户的协同需求创建协同项目空间,以及基于所述总体用户的通用资源配置需求为所述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
所述总体用户登录至所述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所述公共平台将所述总体用户从所述标准化模型库中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上传至所述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所述总体用户基于微系统的电路和/或链路方案评估,进行协同方案总体设计;
所述总体用户将协同方案总体设计进行任务分解,并将分解后的协同研发任务下发至对应的基础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接收到所述协同研发任务后进入所述总体用户的协同项目空间,通过与所述总体用户的多次交互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根据所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平台基于所述总体用户的通用资源配置需求为所述总体用户建立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公共平台基于所述总体用户的专用资源配置需求,协助所述总体用户完成专用资源配置,并链接至所述协同设计云工作平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用资源配置包括:为总体用户配置EDA设计仿真工具、计算资源和/或存储资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配置的通用资源和/或专用资源为用户构建统一标准化的协同开发环境,以实现用户之间设计数据的无缝协同,使得多用户在协同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被精准读取,其中所述涉及到的信息至少包括如下一种:模型数据转换信息、信息剪裁或抽象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用户调用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公共平台建立所述标准化模型库;其中所述标准化模型库中的标准化模型经由二次封装得到,具有统一的模型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化模型二次封装包括:
提取原始模型信息重构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
根据重构的标准化模型外部接口生成标准化模型代理程序用于仿真运行环境对标准化模型的管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包括:所述标准化模型为标准化“黑盒子”模型,隐藏了模型的具体设计信息,并采用标准化文件描述了以下至少一种信息:模型的功能、性能、工艺、材料、外形、适配和/或接口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5、6、7任一项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化模型能被所述协同项目空间配置的设计、仿真工具调用,实现协同设计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化模型通过模型描述文件进行描述;所述模型描述文件为格式化的xml文件,所述模型描述文件包含标准化模型所有对外暴露的变量数据结构及静态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化模型能被所述协同项目空间配置的设计、仿真工具调用包括:
协同设计、仿真运行环境通过解析所述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在原理图编辑区加载标准化模型对应的块图图标;
支持用户在标准化模型属性窗口查看标准化模型详细信息;
运行仿真计算在目标计算机加载该标准化模型的模型描述文件对应的仿真模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用户通过与所述总体用户多次交互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包括:
所述总体用户规划微系统的总体物理架构,完成各分项的物理结构分配;
所述基础用户根据所述分项的物理结构涉及的功能指标和结构要求,设计基础工艺线路;
所述总体用户基于各分项的物理结构分配以及所述基础用户反馈的基础工艺线路,确定二次集成线路;
所述总体用户根据所述二次集成线路确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确定可复用的标准化模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总体用户向模型提供方发出模型交易请求;所述模型提供方接收所述模型交易请求,反馈模型交易确信息,完成模型交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公共平台记录所述总体用户选定的标准化模型以及所述模型交易的交易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根据所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包括:
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依次协同完成布局布线设计、多物理场仿真评估、数据有效性检查、可制造性评估及检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依次协同完成布局布线设计、多物理场仿真评估、数据有效性检查、可制造性评估及检查,包括:
所述总体用户和所述基础用户在所述公共平台下协同设计,所述总体用户完成3D集成布局设计、3D集成布线设计,所述基础用户协同完成3D集成布局设计、3D集成布线设计;
在所述公共平台提供的共性建模条件支持下,所述总体用户完成多物理场建模仿真,所述基础用户协同完成3D集成多物理场建模仿真,完成三维集成微系统物理版图设计,形成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及二次集成工艺制造文件;
所述总体用户和所述基础用户在所述公共平台下分别进行数据有效性检查;
所述总体用户向所述基础用户发送所述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所述基础用户接收所述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所述基础用户对所述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进行检查及评估,所述总体用户对所述二次集成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进行检查及评估;
在完成对所述3D基础工艺制造文件及所述二次集成工艺制造文件的可制造性检查及评估确认后,所述总体用户和所述基础用户在所述公共平台上就协同项目相关数据进行约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体用户、所述基础用户根据所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协同设计,完成项目协同研发,还包括:
所述公共平台注销所述协同项目空间,并将协同项目相关的协同设计数据按约定交付对应用户。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准化模型由所述基础用户提供,和/或所述标准化模型由其他用户提供。
CN202210979414.8A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Active CN1150813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9414.8A CN115081369B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9414.8A CN115081369B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1369A CN115081369A (zh) 2022-09-20
CN115081369B true CN115081369B (zh) 2022-11-15

Family

ID=83244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9414.8A Active CN115081369B (zh) 2022-08-16 2022-08-16 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8136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0652A (zh) * 2005-06-01 2005-11-23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协同模板的协同设计方法
CN109087057A (zh) * 2018-06-25 2018-12-25 中建三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bim云协同平台的异地协同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4157654A (zh) * 2021-10-28 2022-03-08 杭州未名信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电路协同设计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13230A (zh) * 2012-09-21 2014-04-01 Nat Applied Res Laboratories 可選擇地濃縮分離待測粒子的方法與晶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0652A (zh) * 2005-06-01 2005-11-23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协同模板的协同设计方法
CN109087057A (zh) * 2018-06-25 2018-12-25 中建三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bim云协同平台的异地协同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4157654A (zh) * 2021-10-28 2022-03-08 杭州未名信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电路协同设计系统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多学科协同设计仿真工具研究》;汪志华;《计算机与网络》;20180712;第1-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1369A (zh)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33478B1 (ko) 비즈니스용 전문 운영체제에 기반하는 소프트웨어개발시스템 및 그 개발방법
CN103135976A (zh) 代码自动生成方法及装置
KR20140121145A (ko) Bim기반 건설데이터 통합관리 시스템
CN105930344B (zh) 一种基于产品研制流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快速开发平台
CN111695805B (zh) 一种面向法律合同的智能合约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Lee et al. Concurrent material flow analysis by P3R-drive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PLM
CN102023859B (zh) 面向数字化研制环境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软件集成方法
CN115480810A (zh) 一种基于云原生的低代码平台
Trad Integrating a Holistic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Pattern: A Proof of Concept
Rausch et al. The V-Modell XT Applied–Model-Driven and Document-Centric Development
CN115081369B (zh) 一种微系统协同设计方法
CN115373657B (zh) 一种基于模型驱动的自动构建应用的方法
Amjad et al. UML profile for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
CN115794038A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工程开发系统及其方法
CN111552459B (zh) 业务编排流程化管理系统及方法
Tann et al. The collaboration modelling framework for ship structural design
CN114168121B (zh) 一种基于代码工厂模式开发软件系统、终端和存储介质
Long et al.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utomation Technology
Liu et al. Study on visual design environment of cooperative template
Wang et al. A service-oriented approach for the collaborative simulation of complex engineering systems
Tang et al. Design of collaborative support system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ASP. NET
Benzin et al. INEXA: Interactive and Explainable Process Model Abstraction Through Object-Centric Process Mining
OBANDO UTRERAS Generative building massing optimization in parametrical BIM environment: evaluating different parametric BIM workflows from Grasshopper to Revit at conceptual design stage
Ilger et al. CISL-Core Insurance Service Layer.
Zhang Implementation of re-usable, configurable systems engineering model using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platfor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