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6098A -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6098A
CN115076098A CN202110257814.3A CN202110257814A CN115076098A CN 115076098 A CN115076098 A CN 115076098A CN 202110257814 A CN202110257814 A CN 202110257814A CN 115076098 A CN115076098 A CN 115076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cavity
blade
tank bottom
volume chamber
liquid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578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雷明
林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25781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760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76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60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3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2/34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s F04C2/08 or F04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2/344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s F04C2/08 or F04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 F04C2/3446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s F04C2/08 or F04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the inner and outer member being in contact along more than one line or surf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4/00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4/00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 F04C14/18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characterised by varying the volume of the working cha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4/00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 F04C14/24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valves controlling pressure or flow rate, e.g. discharge valves or unload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04C15/06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10St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20R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30Casings or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70/00Control; Monitoring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04C2270/13Noise
    • F04C2270/135Controlled or regul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压传动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叶片泵泵芯:在旋转零件中设有使叶片头部两修正角间的中间部分同该叶片所对应的槽底腔间设有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另对应叶片的前后两侧容积室分别与对应的槽底腔之间在旋转零件中设有由该叶片所处的圆周位置决定该叶片的前后两侧容积室各自与对应的槽底腔连通与否的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工作中,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配合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槽底腔获得区段性的优化配液,从而改善了由液力产生的叶片头部与定子内表面的接触工况;本发明还公开了具有上述泵芯的液压子母叶片泵、具有上述泵的液压泵站及液压传动系统;上述泵提高了工作压力且各项性能可靠,还可利用现有工艺和设备生产。

Description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压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叶片泵的泵芯、装有上述泵芯的液压叶片泵、装有上述液压叶片泵的液压泵站及装有上述液压叶片泵的液压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叶片泵的核心部件是一组能在滑槽中沿径向伸缩的矩形叶片,它们把前后(左右)端盖和转、定子间形成的环状空间沿圆周分隔成与叶片数量相同的封闭小室(容积室)。”
上述引号里的内容除括号内的文字,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液压气动技术手册》,第482页。
要使液压叶片泵能正常工作,泵在运转全过程中必须使各叶片头部(一个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始终保持接触;
要提高液压叶片泵的工作压力,首先要解决由于泵芯中叶片的头部(修正角)与泵芯中定子的内表面接触应力过大造成的定子内表面因磨损而失效的问题。
“由于双作用滑道(各作用的定子内表面)的矢径变化梯度比较大,要求在吸油区段(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相联吸入口的共联进液区段中)的叶片具有更大的径向加速度才能确保其外端不脱离滑道(定子内表面),由于运动摩擦力等的影响,单靠叶片本身的离心力往往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这种泵通常都使叶片槽底(槽底腔)通过泵芯的配流盘(端盖)上的环形槽始终与泵的排油腔(排出口)相联,借助液压力使位于吸油区(共联进液区段中)的叶片快速伸出。但是对于工作压力较高的泵来说,引入叶片槽底(槽底腔)的液压力却又显著超过了使叶片伸出所需要的力,造成在此区段中的叶片(头部修正角)与滑道(定子内表面)的接触应力过大,致使摩擦阻力增加,机械效率下降,接触面磨损加剧,在吸油段(共联进液区段)终点附近尤甚,严重时还会因端部所受切线方向的阻力太大而导致叶片外伸部分折断。”
现有一种减压引液方式的叶片泵,(该泵叶片的头部含有一个修正角)“泵的排油腔(排出口将排出压力工作液)经一减压阀(通过设置在泵芯的端盖上分段的弧形配液通道)向吸油区(共联进液区段中)叶片槽底(槽底腔)引油(引入排出压力工作液)。此法有可能达到优化的推力值(使泵的工作压力得到提高)。但减压阀不仅复杂昂贵,而且自身要消耗一部分输出流量,致使容积效率降低(从而使泵的工作压力要进一步提高受到了限制);而简单的节流槽(没有连续性的对槽底腔实施配液)又难以完全满足压力分布的要求,故现已少用。”
上述两段引号里的内容除括号内的文字,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液压气动技术手册》,第484页。
为了使槽底腔得到连续性的且可调整工作液压力的优化配液,减压引液方式的叶片泵在泵芯中设置的槽底腔配液结构存在的缺陷需要改进;要在舍弃复杂昂贵的定值减压阀前提下,工作中可使槽底腔在容积变大中从泵外吸入吸入压力工作液,使槽底腔在容积缩小中将排出压力工作液排出泵外,液压叶片泵的结构存在的缺陷需要改进。
采用现有减压引液方式的液压叶片泵的液压泵组,其可利用该泵具有流量脉动小、噪音较低和功率质量比大的独特优势,但受现有液压叶片泵工作压力限制的缺陷,使液压泵组的工作压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采用现有减压引液方式的液压叶片泵的液压传动系统,具有上述液压泵组相同的优点和缺陷,使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为使液压泵组和液压传动系统适应不断向高压、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适应使用低粘度流体或高水基工作介质,它们存在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尤其针对减压引液方式的液压叶片泵的泵芯、液压叶片泵、采用现有液压叶片泵的液压泵站和采用现有液压叶片泵的液压传动系统存在某些缺陷作出的进一步改进。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减压引液方式的液压叶片泵的泵芯中的叶片槽底腔配液结构存在的缺陷,为了使泵芯中的各槽底腔在作用周期中可配置到区段性优化压力的工作液,使每个叶片头部修正角同各区段定子内表面的接触应力都得到调整和改善,以达到在更高工作压力时泵芯还能维持正常工作的目的。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减压引液方式的液压叶片泵存在容积效率低的缺陷,为了使槽底腔在容积变大中从泵外吸取吸入压力工作液,使槽底腔可将排出压力工作液排出泵外,提高了液压叶片泵的容积效率,以达到上述提高液压叶片泵工作压力的目的。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采用现有减压引液方式的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存在的缺陷,以达到上述提高液压泵站工作压力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有上述液压叶片泵的液压泵站。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采用现有减压引液方式的液压叶片泵液压传动系统的存在的缺陷,以达到上述提高液压传动系统工作压力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有上述液压传动系统的液压叶片泵的液压传动系统。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叶片泵的泵芯,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液压叶片泵泵芯,其包括:定子、转子、叶片、左端盖和右端盖;所述定子内腔表面带有一组或多组对应泵芯工作旋转方向且互不相连的扩径段和缩径段,所述转子带有多个叶片槽且能转动地置于定子内腔,所述叶片能伸缩运动地置满于转子叶片槽内,所述左、右端盖置于定子轴向两端,主要由叶片和转子组成泵芯中的旋转零件;
在两相邻且伸出的叶片、转子、定子和两端盖间对应构成容积室,在叶片尾部、叶片槽底部和两端盖间对应构成槽底腔;
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置于带有低压工作液吸入口和高压工作液排出口的泵壳内腔;液压叶片泵泵芯中至少设有延伸吸入口和延伸排出口:使吸入口能连通与扩径段相接触容积室所采用的是延伸吸入口,使排出口能连通与缩径段相接触容积室所采用的是延伸排出口;所述延伸吸入口和延伸排出口沿周向分隔设置且不能同时连通同一容积室;
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中穿置有联接对应泵芯工作旋转方向动力源的驱动轴,泵芯中的转子与驱动轴联动;工作中,容积室的容积在旋转位移中随着对应叶片的径向位移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连通延伸吸入口且接触定子内表面扩径段的容积室在容积变大时将低压工作液导入容积室内,连通延伸排出口且接触定子内表面缩径段的容积室在容积变小时将高压工作液排至容积室外,各容积室内的工作液压力各自具有区段性变化的特性;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的头部对应转子旋转的方向设有能同时接触定子内表面的前、后侧修正角,前、后侧修正角各自的顶端之间构成叶片头部中间部分;
在旋转零件中设有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所述槽底腔平衡配额通道用于使作用周期中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始终连通该叶片所在的对应的槽底腔;
作用周期中,当伸出叶片的一侧修正角脱离定子内表面时,在同该叶片中的该侧修正角相邻的该侧容积室与该叶片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之间形成该侧间隙通道;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大的过程中,对应的槽底腔通过对应的平衡配液通道、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连通前侧容积室,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过程中,对应的槽底腔通过对应的平衡配液通道、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后侧间隙通道连通后侧容积室;当叶片头部两侧修正角同时与定子内表面接触时,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同对应的槽底腔的工作液压力保持平衡;
在旋转零件中设有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所述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用于使作用周期中叶片的前侧容积室和后侧容积室各自间歇连通所在的对应的槽底腔;
作用周期中,至少在叶片的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大的工作过程中,对应的槽底腔从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后侧容积室切换到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前侧容积室,至少在叶片的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工作过程中,对应的槽底腔从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前侧容积室再切换到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后侧容积室;
各槽底腔均配置有各自对应的槽底腔辅助配液通道和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
作用周期工作中,各槽底腔在各自对应的间隙通道、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和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的互相配合下能使各自腔内的工作液压力从对应连通的容积室中获得区段性的变化,从而调整和改善了各叶片头部同延伸吸入口段的定子内表面由液力所构成的接触应力。
在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的交替切换和再切换中,当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不能使对应的槽底腔连通容积室时,对应的槽底腔能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至少连通一侧容积室。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针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后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使该叶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的工况,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所需趋向外径的液力,对应设计该叶片头部后侧部分的径向面积;针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前侧修正角与定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使该叶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的工况,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所需趋向外径的液力,对应设计该叶片头部前侧部分的径向面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分为第一类、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分设于后侧容积室与对应的槽底腔之间的、工作中使对应的槽底腔能间歇连通后侧容积室所采用的是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分设于前侧容积室与对应的槽底腔之间的、工作中使对应的槽底腔能间歇连通前侧容积室所采用的是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
叶片在定子内表面所处的圆周位置,控制着该叶片前后两侧容积室各自的容积大小,作用周期中,所述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容积相对较小和容积最小的后侧容积室连通对应的槽底腔,所述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容积相对较大和容积最大的前侧容积室连通对应的槽底腔;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后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的连通工况同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前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的连通工况的交替切换和再切换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
第一种方式为:所述切换可设置在后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后到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前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启动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完成切换,所述再切换设置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启动再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完成再切换;
第二种方式为:所述切换设置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大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启动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完成切换,所述再切换至少设置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启动再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完成再切换;
或者第三种方式为:所述切换可设置在后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后到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前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启动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完成切换,所述再切换至少设置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启动再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完成再切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子叶片槽设有对应转子旋转方向-5°~0°范围内的选定径向倾角;当转子叶片槽的倾角使对应的槽底腔上叶片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存在有先通过前侧容积室到再通过后侧容积室连通同一延伸排出口的过程时,可在上述过程中设置被采用的所述第二种方式交替切换和再切换的再切换,或者设置被采用的所述第三种方式交替切换和再切换的再切换。用于扩大上述第二种方式或第三种方式的再切换圆周范围,又使叶片在最大径向位置时,至少由后侧修正角接触内表面,叶片在最小径向位置时,至少由前侧修正角接触定子内表面,从而减小泵的内泄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设置在后侧容积室前侧叶片的对应部位中,由该叶片的径向位移来调控对应的槽底腔与后侧容积室的连通和断开;或者,所述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部分设置在与后侧容积室有接触表面叶片的对应部位中部分设置在转子的对应部位中并且能够相互配合连通,由该对应叶片的径向位移来调控对应的槽底腔与后侧容积室的连通和断开;
所述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设置在前侧容积室后侧叶片的对应部位中,由该叶片的径向位移来调控对应的槽底腔与前侧容积室的连通和断开;或者,所述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部分设置在与前侧容积室有接触表面叶片的对应部位中部分设置在转子的对应部位中并且能够相互配合连通,由该对应叶片的径向位移来调控对应的槽底腔与前侧容积室的连通和断开;
在至少两个叶片对应部位中和转子对应部位中分别设置采用第三种切换和再切换方式的第一类、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
从而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对应的叶片成为了两位三通换向阀的阀芯,简化了使对应的槽底腔在工作中获得区段性调整工作液压力的配液结构。
进一步改进,所述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第一端贯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第二端贯穿叶片尾部连通对应的槽底腔;或者,所述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第一端贯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第二端贯穿叶片侧壁并始终能通过转子中的凹槽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与对应的槽底腔内的工作液压力保持相对平衡。
进一步改进,所述叶片头部中间部分设有能构成叶片头部中间部分且被对应的所述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中第一端贯穿的凹槽;为了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内的工作液轴向对应畅通。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吸入口设置在左、右端盖和/或定子中;所述延伸排出口设置在至少一个端盖和/或定子中;如此保证容积室的配液通道截面积,从而控制容积室的配液流速。
作为改进,所述叶片同转子之间设置使对应的叶片具有向外伸张趋势的弹簧和/或使前、后侧容积室同时相联延伸吸入口工作中对应的叶片具有向外伸张趋势的柱销;所述柱销的尾端采用现有的配液技术。
作为改进,所述定子上设有与前、后侧容积室同时相联延伸吸入口的范围中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相对应的进液配合通道和/或设有与前、后侧容积室同时相联延伸排出口的范围中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相对应的出液配合通道,使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的截面积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作为改进,所述定子中设有使进液配合通道成为延伸吸入口的进液直联通道或/和设有使出液配合通道成为延伸排出口的出液直联通道,从而使泵在更高转速时使容积室在容积变化过程中获得合理的配液流速。
作为改进,所述左端盖或/和右端盖中设有一个或多个一端与前、后侧容积室同时相联延伸吸入口的范围中对应的槽底腔轴向端连通,另一端与延伸吸入口连通的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从而使泵在更高转速时使容积变大中槽底腔获得合理的配液流速。
采用改进后的槽底腔配液通道结构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取消了原有减压引液方式的液压叶片泵泵芯中设置在端盖平面上分段设置的环形槽,泵芯在工作中,使转子和叶片的轴向两端面同两端盖对应平面之间的运动间隙中由端盖中分段的环形槽内的内泄量得到部分剔除,从而使液压行业提出的要进一步提高工作压力课题中,必须减少工作中泵芯中内泄量的另一个难题得到基本解决;采用改进后的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结构的液压叶片泵泵芯,为进一步提高了泵的工作压力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叶片泵,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作为改进,液压叶片泵中装有上述泵芯。
作为优选,液压叶片泵中装有工作方向相同排量不同或工作方向相同排量相同的多个上述液压叶片泵泵芯。
采用上述液压叶片泵的泵芯的液压叶片泵,槽底腔在容积变大中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与延伸吸入口相联的前侧容积室和/或后侧容积室、延伸吸入口和吸入口从泵外吸入低压力工作液;槽底腔在容积变小中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与延伸排出口相联的对应的前侧容积室和/或后侧容积室、延伸排出口和排出口将高压力工作液排至泵外;使槽底腔在容积变化中所产生的工作液流量全部归纳到液压叶片泵的几何排量中去,从而使改进后的液压叶片泵的容积效率和工作总效率得到提高,且减小流量脉动和工作噪音。
为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泵站,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作为改进,液压泵站包括液压泵组中装有上述的液压叶片泵。
改进后的液压泵站依然可利用上述液压叶片泵具有流量脉动小、噪音较低和功率质量比大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使液压泵站的工作压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还可使液压泵站适应向高压、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需要,更适宜采用低粘度流体或高水基工作介质。
为解决上述第四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传动系统,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作为改进,液压传动系统包括动力源中装有上述的液压叶片泵。
如此,液压传动系统依然可利用上述液压叶片泵具有流量脉动小、噪音较低和功率质量比大的独特优势,并且使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压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还可使液压传动系统适应向高压、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需要,更适宜采用低粘度流体或高水基工作介质。
采用改进后的槽底腔配液结构的液压叶片泵,是一种结构合理的、可利用现有的加工设备和制造工艺实施生产的液压叶片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双作用液压叶片泵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泵芯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泵芯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左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左端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A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定子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右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右端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转子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叶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叶片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A-A向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叶片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槽底腔主要配液途径示意图;
图22是与图21不同圆周位置槽底腔主要配液途径示意图;
图23是图21中I的放大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4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A-A向的剖视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泵芯的剖视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左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右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6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叶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叶片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7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0是图37中B-B向的剖视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图4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槽底腔主要配液途径示意图;;
图44是与图43不同圆周位置槽底腔主要配液途径示意图;;
图45是图43中I的放大图;
图46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左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图46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定子的剖视图;
图49是图48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0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右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1是图50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2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叶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4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叶片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5是图5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6是图53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7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转子的剖视图;
图58是图57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9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槽底腔主要配液途径示意图;
图60是与图59不同圆周位置槽底腔主要配液途径示意图;
图61是图60中I部的放大图;
图62是图59中II部的放大图;
图63是图62中IV部的放大图;
图64是图59中III部的放大图;
图65是图64中V部的放大图;
图66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双作用通轴多联液压叶片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中的液压叶片泵泵芯装在本申请中的液压叶片泵内,本申请中的液压泵站及液压传动系统均装有上述液压叶片泵,上述液压叶片泵在液压泵站及液压传动系统中的位置和设置方式同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实施例主要对液压叶片泵的总结构进行阐述说明,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本发明不受附图特征和所述优选方案限定。
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一种双作用液压叶片泵,见图1~图23其主要包括:左泵壳1-1、定子2、转子3、叶片4、左端盖5、右端盖5-1、弹簧6、右泵壳1和传动轴7。
本实施例中的泵壳主要由:左泵壳1-1和右泵壳1组成,泵壳内带有圆柱形内腔,左泵壳含有排出口91,右泵壳含有吸入口92(详见图1)。
组成液压叶片泵泵芯的主要部件安装的互相位置:定子2(详见图2、3)、定子内置周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具有径向倾角的叶片槽的转子3、各转子叶片槽都内置有可作径向位移的叶片4(详见图2、3),定子轴向两端置有左侧端盖5和右侧端盖5-1(详见图2、3);在各叶片尾部、叶片槽底部、两端盖间对应形成槽底腔89(详见图21、22),在各对两相邻且(作用周期中)径向伸出的叶片、转子、定子、两端盖间对应形成容积室88(详见图21、22);
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置于泵壳内腔;泵泵芯中包括设有:使吸入口92能连通与扩径段相接触容积室的延伸吸入口,使排出口91能连通与缩径段相接触容积室的延伸排出口,所述延伸吸入口和延伸排出口沿周向分隔设置且不能同时连通同一容积室88;
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中穿置有联接对应泵芯工作旋转方向动力源的驱动轴7,泵芯中的转子3与该轴联动(如图1所示);
所述泵心中的主要零件的结构参照说明书附图作如下详细描述:
见图7~9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定子,定子内表面含有对应转子工作旋转方向的两段扩径段α5、两段缩径段α6、两段从扩径段到缩径段大圆弧R的连接段和两段从缩径段到扩径段小圆弧R1的连接段,对应扩径段从定子内表面向外径设置有一对夹角为α1且前后两侧含有两个斜槽972的进液配合通道97、对应缩径段从定子内表面向外径设置有一对夹角为α2且前后两侧含有两个斜槽982的出液配合通道98、对应进液配合通道同延伸吸入口之间在定子中设置有吸入口直联通道911和对应出液配合通道同延伸排出口之间在定子中设置有的排出口直联通道921,进液配合通道对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对应配置低压工作液P1,出液配合通道对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对应配置高压工作液P2。(见图7、8、9)(上述α1、α2的角度以及α5、α6的角度根据实际工况设计)
见图4~6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左端盖5,左端盖同定子对应的端平面上沿圆周分隔设置有一对使吸入口连通与扩径段接触中的容积室的延伸吸入口93、一对使排出口连通与缩径段接触中的容积室的延伸排出口94、一对对应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全部圆周范围夹角为α3的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和一对对应小于一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圆周范围夹角为α4的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对轴向连通的槽底腔配置低压工作液,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对轴向连通的槽底腔配置高压工作液。
见图10~12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右端盖5-1,右端盖同左端盖对应分隔设置有:一对延伸吸入口93、一对延伸排出口盲槽941、一对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和一对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盲槽961。
见图13~15是本实施例采用的转子3,转子外径R2,转子中设有比对半径方向选定径向0度倾角的16条叶片槽31,每个叶片槽底部轴向分设两个弹簧孔61,弹簧孔内置弹簧6(参见图21、22)。
见图16~22是本实施例的叶片,所述叶片的头部对应转子旋转的方向设有能接触定子内表面的前、后侧修正角,前、后侧修正角各自的顶端之间构成叶片头部中间部分,伸出叶片在一侧修正角脱离定子内表面时,与该叶片中的该侧修正角相邻的该侧容积室与该叶片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构成该侧间隙通道;采用的是以头部能与最大半径的定子内表面同时有多个接触处为要求而在头部设置有多个修正角的叶片4详见图21;
叶片中设置由在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内向内径开设的凹槽,从凹槽与叶片尾部之间轴向分设的4孔组成的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所述轴向分设的四孔根据专业工程师的经验可增加或减少孔数)。
见图21本实施例中,对应位于最大径向位置且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而后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时的任意叶片,由两侧容积室的压力差和叶片侧面同转子叶片槽侧面的运动间隙使叶片至少产生有叶片后侧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当该叶片头部多个修正角同时与该区段定子内表面接触时使所述接触的长度得到成倍增加,对应减小了接触处单位长度的叶片头部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之间产生的接触应力;对应位于最小径向位置且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而后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时的任意叶片,由两侧容积室的压力差和叶片侧面同转子叶片槽侧面的运动间隙产生至少使叶片前侧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的液力。
本实施例中对槽底腔配液的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分为:设于对应的槽底腔与后侧容积室之间的、用于使在同步旋转位移中的对应的槽底腔能间歇连通后侧容积室所采用的是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设于对应的槽底腔与前侧容积室之间的、用于使在同步旋转位移中的对应的槽底腔能间歇连通前侧容积室所采用的是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
见图16~23本实施例中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的配组采用:对应后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之间在对应中间叶片中轴向分隔设置两条整体的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对应前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之间在对应中间叶片中轴向分隔设置两条整体的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的配组。
每个作用周期中,各叶片都有一对伸张和回缩的过程,先拟定从叶片头部离开转子轴心的最大径向距离减最小径向距离的差值作为一个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h),在实施例中它作为设计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径向位置基本比对参数。
见图23,是设置载体叶片在最大径向位置,当将图示的载体叶片作为后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时(后侧容积室的中间对应叶片是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设置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当将图示的载体叶片作为前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时,设置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
见图18,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的设置:取叶片所在的对应的槽底腔与叶片槽后侧面相交的界线343向外径位移约1/4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中间对应叶片后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的径向起始边界3431且向外径以开槽的形式开通该叶片头部。
见图16,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的设置:取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前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2向外径位移约3/4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中间对应叶片后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的径向起始边界且向内径以开槽的形式开通该叶片尾部。
本实施例槽底腔配液通道主要结构包括:泵芯的叶片和转子中设置的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和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
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可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同对应的槽底腔内的工作液压力得到相对平衡。
见图21中的247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头部后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使叶该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先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对液力的需求而设计该叶片头部后侧部分的径向面积;见图21中的242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头部前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使叶该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再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对液力的需求而设计该叶片头部前侧部分的径向面积。(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和前侧部分的径向面积可根据专业工程师的经验作适当调整)
见图21、图22,展示叶片头部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不同圆周节点时对应的槽底腔89分别连通前侧容积室或/和后侧容积室的主要途径,对应地,展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和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的比对:
工作中,见图22中的241点,前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尚未连通延伸吸入口,前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略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基本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1中的242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连通后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2中的243点,后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尚未连通延伸吸入口,后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连通后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2中的244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保持连通后侧容积室获得低压工作液P1,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连通前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启动各自连通工况的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连通前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2的245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保持连通保持前侧容积室,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连通后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完成各自连通工况的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连通前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2的246点,前侧容积室脱离吸入口尚未连通延伸排出口,前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连通前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中的叶片基本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1的247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连通前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2的248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脱离吸入口尚未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连通前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2中的249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11保持连通前侧容积室,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连通后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启动各自连通工况的再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后侧间隙通道连通后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22中的2410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111保持连通后侧容积室,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一8221连通前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完成各自连通工况的再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后侧间隙通道连通后侧容积室,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当前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开始,进入下个工作周期周而复始。
见图21、图22,整个作用周期中,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主要结构使对应的槽底腔至少连通一个对应的容积室,从而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主要结构使对应的槽底腔从对应连通的容积室中连续性地获得且可区段性调整压力的优化配液;见图4、图5、图10、图11、图21、图22,整个作用周期中,当槽底腔89接触端盖中夹角为α3的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时可获得低压工作液P1,当槽底腔89接触端盖中夹角为α4的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时可提高排出高压工作液P2的通道截面积。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技术要求在设置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中由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比对后的径向界线及有效截面积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和调整,对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结构中的其它通道设置的具体位置和有效截面积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和调整;对应的槽底腔在容积扩大中通过对应的容积室将低压工作液导入腔内,对应的槽底腔在容积缩小中通过对应的容积室将腔内高压工作液排至泵外;槽底腔配液通道结构再使对应的槽底腔工作在容积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作液流量全部归纳到泵的有效排量中去;从而使本实施例的液压叶片泵提高了容积效率。
见图21、图22,整个作用周期中,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在获得向外径伸张液力的区段中主要利用液力使叶片保持向外径方向运动趋势;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在没有获得或者基本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区段中主要利用叶片在工作中产生的离心力和弹簧预设的适当工作负荷组成的驱动力,使叶片保持向外径方向运动的趋势;弹簧的工作负荷可更具实际需要和专业工程师的经验作适当调整。
本实施例的液压叶片泵的槽底腔配液通道结构和弹簧预设的工作负荷首先使工作中各叶片头部至少一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始终保持有适当接触应力,使定子内表面因磨损而引起的失效问题得到改善,从而使本实施例的液压叶片泵提高了工作压力。
实施例2:参考图1~23,见图24~28,本实施例是一种双作用液压叶片泵,
对应泵的额定转速较高,与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增设柱销62使工作在扩径段中的叶片保持向外径方向运动的趋势详见图24~28。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取消左端盖中一对对应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全部圆周范围夹角为α3的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参考图4、图5,取消右端盖中一对对应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全部圆周范围夹角为α3的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参考图10、图11。
见图24~27是本实施例的转子,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每条叶片槽底部轴向居中设置有一条柱销孔63,柱销孔内置柱销62(叶片工作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旋转位移中保持向外径伸张的前提下取同可以实施加工的较小柱销孔配套,参见图24~27);图26、27中所示传统的柱销腔配液通道85,所述柱销腔配液通道85由始终连通控销孔的环形配液通道852和一端始终始终连通环形没液通道多条轴向配液通道851组成,工作中,至少有一条轴向配液通道的另一端与在左和/或右端盖中的出液辅助通道相连;柱销的截面积可更具实际需要和专业工程师的经验作适当调整。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3:参考图1~23,本实施例是一种双作用液压叶片泵;
见图7~9,为了加工方便与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定子进液配合通道97中去掉两个斜槽972和在定子出液配合通道98中去掉两个斜槽982,以夹角较小的进液配合通道中的971替代进液配合通道97的述说和以夹角较小的出液配合通道中的981替代出液配合通道98的述说。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4:参考图1~23,本实施例是一种双作用液压叶片泵;
见图7、8,对应泵的额定转速较低,与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定子内表面去掉一对进液配合通道97后,剩余各配液通道的总实际有效截面积还能满足对应的槽底腔在容积变大过程中的进液流速要求时,则在定子内表面去掉一对进液配合通道97,从而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去掉的上述通道再作对应的述说。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5:参考图1~23,本实施例是一种双作用液压叶片泵;
见图7、8,对应泵的额定转速较低,与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定子内表面去掉一对出液配合通道98后,剩余各配液通道的总实际有效截面积还能满足对应的槽底腔在容积变小过程中的出液流速要求时,则在定子内表面去掉一对出液配合通道98,从而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去掉的上述通道再作对应的述说。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6:参考图1~23,本实施例是一种双作用液压叶片泵;见图7、8,对应定子内表面矢量梯度较大,叶片头部中间部同对应容积室之间的间隙通道的最大截面积大于配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总截面积时,与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定子中去掉一对进液配合通道97和一对出液配合通道98,从而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去掉的上述通道再作对应的述说。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7:参考图1~23,本实施例是一种双作用液压叶片泵;
见图4、5、10、11对应泵的额定转速较低,与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左端盖5去掉一对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对应地,在右端盖5-1去掉一对盲槽961,剩余各配液通道的总实际有效截面积还能满足对应的槽底腔在容积变大过程中的进液流速要求时,则在左端盖5去掉一对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对应地,在右端盖5-1去掉一对盲槽961,从而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去掉的上述通道再作对应的述说;槽底腔配液通道结构替代且取消了叶片泵在左右端盖中设置高压工作液的配液通道,从而使在泵芯旋转零件轴向两段平面与两端盖对应平面之间的运动间隙中增加的内泄量得到部分剔除。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8:参考图1~23,本实施例是一种双作用液压叶片泵;
见图4、5、10、11对应泵的额定转速较低,与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左端盖5去掉一对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和一对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对应地,在右端盖5-1去掉一对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和一对盲槽961,剩余各配液通道的总实际有效截面积还能满足对应的槽底腔在容积变化过程中的配液流速要求时,则在左端盖5去掉一对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和一对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对应地,在右端盖5-1去掉一对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和一对盲槽961,从而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去掉的上述通道再作对应的述说;槽底腔配液通道结构替代且取消了叶片泵在左右端盖中设置高压和较高压力工作液的配液通道,从而使在泵芯旋转零件轴向两段平面与两端盖对应平面之间的运动间隙中增加的内泄量得到全部剔除。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9:参考图1、3,见图29~45本实施例是一种单作用液压叶片泵;其主要包括:左泵壳1-1、定子2、转子3、叶片4、左端盖5、右端盖5-1、弹簧6、右泵壳1和传动轴7。
本实施例中的泵壳主要由:左泵壳1-1和右泵壳1组成,泵壳内带有圆柱形内腔,左泵壳含有排出口91,右泵壳含有吸入口92(参见图1)。
组成液压叶片泵泵芯的主要部件安装的互相位置:定子2(详见图32)、定子内置转子3(详见图41)、各转子叶片槽都内置有可作径向位移的叶片4(详见图35)、定子轴向两端置有左侧端盖5和右侧端盖5-1(详见图30、31、34、35);按传动轴的旋转方向确定泵的工作旋转方向;在各叶片尾部、叶片槽底部、两端盖间对应形成槽底腔89(详见图43、44),在各对两相邻且(作用周期中)径向伸出的叶片、转子、定子、两端盖间对应形成容积室88(详见图43~45);
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置于泵壳内腔;泵泵芯中包括设有:使吸入口92能连通与扩径段相接触容积室的延伸吸入口,使排出口91能连通与缩径段相接触容积室的延伸排出口,所述延伸吸入口和延伸排出口沿周向分隔设置且不能同时连通同一容积室88;
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中穿置有联接对应泵芯工作旋转方向动力源的驱动轴7,泵芯中的转子3与该轴联动(如图1所示);
见图32、33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定子,定子内表面含有对应转子工作旋转方向的一段夹角为α5扩径段、一段夹角为α6缩径段、一段从扩径段到缩径段的大圆弧R连接段和一段从缩径段到扩径段的小圆弧R1连接段内,对应扩径段从定子内表面向外径设置有一条夹角为α1且前后两侧带有斜槽972的进液配合通道97、对应缩径段从定子内表面向外径设置有一条夹角为α2且前后两侧带有斜槽982的出液配合通道98;进液配合通道对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配置低压工作液P1,出液配合通道对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配置高压工作液P2。
见图30、31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左端盖5,左端盖同定子对应的端平面上沿圆周设置有一条使吸入口连通与扩径段接触中的容积室的延伸吸入口93、一条使排出口连通与缩径段接触中的容积室的延伸排出口94、一条对应小于一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圆周范围夹角为α4的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对连通的槽底腔轴向端配置高压工作液P2。
见图34、35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右端盖5-1,右端盖同左端盖对应设置有:一条延伸吸入口93、一条延伸排出口盲槽941和一条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盲槽961。
见图41~42是本实施例采用的转子3,转子外径R2,转子中设有比对半径方向和工作方向设定如图41所示径向θ为-5度径向倾角的15条叶片槽31。
见图36~40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叶片4,所述叶片置于转子叶片槽内且与转子叶片槽具有向同的倾向倾角,对应取定子内表面同转子轴心再大半径减二分之一叶片伸缩距离得到的差值为半径且取转子轴心为圆心虚设一圆,本实施例的叶片采用头部能与上述虚设圆同时接触为要求对应设置前后两侧修正角,前、后侧修正角各自的顶端之间构成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向内径方向轴向设置一条凹槽,伸出叶片在一侧修正角脱离定子内表面时,与该叶片中的该侧修正角相邻的该侧容积室与该叶片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构成该侧间隙通道;
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的设置:叶片中设置由在叶片头部凹槽内向内径轴向分设的两条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对应叶片的径向位置在最大位子上,轴向居中设置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1和转子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2组成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所述叶片部分841先在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向叶片尾部方向开设盲孔,再在叶片的后侧面开设孔来连通上述的盲孔,叶片后侧面孔的径向下边缘到转子叶片槽前侧面与转子叶片槽底部圆弧面相交的界线约2/3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转子叶片槽后侧面以开槽的形式设有转子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2,取转子叶片槽后侧面与转子叶片槽底部圆弧面相交的界线约1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对应的转子叶片槽前面作为此转子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2的径向起始边界,转子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2向内径方向开通至对应的槽底腔(所述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根据专业工程师的经验增加或减少孔数);
对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的径向两尾端进行扩径设置弹簧孔61,弹簧孔内置弹簧6(参见图43~45)。
定子小圆弧R1大于转子外径R2。
本实施例中,对应位于最大径向位置且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时的任意叶片,主要由转子叶片槽对叶片限定的径向倾角决定产生有叶片后侧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同前侧容积室之间构成前侧间隙通道;对应位于最小径向位置且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后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时的任意叶片,主要由转子叶片槽对叶片限定的径向倾角决定产生有叶片前侧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同后侧容积室之间构成后侧间隙通道。
本实施例中对槽底腔配液的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分为:设于对应的槽底腔与后侧容积室之间的、用于使在同步旋转位移中的对应的槽底腔能间歇连通后侧容积室所采用的是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设于对应的槽底腔与前侧容积室之间的、用于使在同步旋转位移中的对应的槽底腔能间歇连通前侧容积室所采用的是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
见图36~45本实施例中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的配组采用:对应后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之间轴向居中设置一条第一部分设置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中第二部分设置在转子中的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对应前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之间轴向居中设置一条第一部分设置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部分设置在前侧容积室中间对应叶片第二部分设置在转子中的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的配组。
见图45,是设置载体叶片在最大径向位置,当将图示的载体叶片作为后侧容积室后侧方向的后侧叶片时,设置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当将图示的载体叶片作为前侧容积室前侧方向的前侧叶片和当将图示的载体叶片作为前侧容积室后侧方向的中间对应叶片时,设置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
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的设置,当图45所示的叶片作为后侧容积室的后侧叶片时,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的前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2向外径位移约11/20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前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叶片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1的径向起始边界3421且向外径以开槽的形式开通该叶片头部;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的前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2向内径位移约1/4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前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2平台的径向起始边界3422,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的前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2向内径位移约1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前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2平台的径向终止边界3423,以开孔的形式设置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2的孔,该孔从上述平台开通至对应的槽底腔,由上述平台和孔组成转子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2;叶片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配液通道二81221和转子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2组成第一部分设置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中第二部分设置在转子中的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
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的设置:当图45所示的叶片作为前侧容积室的前侧叶片时,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后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1向外径位移约1/5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后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叶片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1的径向起始边界3411,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后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1向内径位移约3/4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后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叶片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1的径向终止边界3412,以开槽的形式设置叶片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1;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后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1向内径位移约3/4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前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前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转子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2下沿基准点3412,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后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1向内径位移约1/4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前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前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转子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2上沿基准点3413,以开孔的形式设置转子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2从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后侧面开通至对应的槽底腔;叶片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1和转子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2组成第一部分设置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中第二部分设置在转子中的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
上述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在转子部分的孔与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在转子部分的孔各自的轴向位置分隔设置。
本实施例槽底腔配液通道主要结构包括:泵芯的叶片和转子中设置的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和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84,由叶片头部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在一个作用周期中的接触工况构成所述间隙通道。
见图43中的247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头部后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和前侧间隙通道422(参考图62、63)使叶该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先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对液力的需求而设计该叶片头部后侧部分的径向面积;见图43中的242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头部前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和后侧间隙通道421(参考图64、65)使叶该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再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对液力的需求而设计该叶片头部前侧部分的径向面积。(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和前侧部分的径向面积可根据专业工程师的经验作适当调整)
见图43、图44,展示叶片头部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不同圆周节点时对应的槽底腔89分别连通前侧容积室或/和后侧容积室的主要途径,对应地,展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和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的比对:
工作中,见图44中的241点,前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尚未连通延伸吸入口,前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后侧间隙通道421(参考图64、65)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略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基本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43中的242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2、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后侧间隙通道421(参考图64、65)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44中的243点,后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尚未连通延伸吸入口,后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122、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后侧间隙通道421(参考图64、65)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相应的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44中的244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3连通后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启动各自连通工况的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前侧间隙通道422(参考图63、64)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44的245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连通前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完成各自连通工况的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422(参考图63、64)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44的246点,前侧容积室脱离吸入口尚未连通延伸排出口,前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422(参考图63、64)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中的叶片基本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43的247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保持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连通前侧容积室,前侧容积室通过前侧间隙通道422(参考图62、63)、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44的248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脱离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二8222连通前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启动各自连通工况的再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422(参考图63、64)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44中的249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2连通后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完成各自连通工况的再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和后侧间隙通道421(参考图64、65)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当前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开始,进入下个工作周期周而复始。
见图30、图31、图34、图35、图43、图44,整个作用周期中,当槽底腔89接触端盖中夹角为α4的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时可提高排出高压工作液P2的通道截面积。
见图43、图44,整个作用周期中,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结构使对应的槽底腔至少连通一个对应的容积室,而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结构使对应的槽底腔从对应连通的容积室中连续性地获得且可区段性调整压力的优化配液;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技术要求在设置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中由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比对后的径向界线及截面积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和调整,对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结构中的其它通道设置的具体位置和截面积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和调整;对应的槽底腔在容积扩大中通过对应的容积室将低压工作液导入腔内,对应的槽底腔在容积缩小中通过对应的容积室将腔内高压工作液排至泵外;槽底腔配液通道结构再使对应的槽底腔工作在容积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作液流量全部归纳到泵的理论排量中去;从而使本实施例的液压叶片泵提高了工作压力。
见图43、图44,整个作用周期中,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在获得向外径伸张液力的区段中主要利用液力使叶片保持向外径方向运动趋势;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在没有获得或者基本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区段中主要利用叶片在工作中产生的离心力和弹簧预设对应的工作负荷组成的驱动力,使叶片保持向外径方向运动的趋势;弹簧的工作负荷可更具实际需要和专业工程师的经验作适当调整。
槽底腔配液通道结构替代且取消了叶片泵在左右端盖中设置较高压力工作液的配液通道,从而使在泵芯旋转零件轴向两段平面与两端盖对应平面之间的运动间隙中增加的内泄量得到部分剔除。
本实施例的液压叶片泵的槽底腔配液通道结构和弹簧预设的工作负荷结合柱销底部始终配置到的高压工作液组成的驱动力首先使工作中各叶片头部至少一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始终保持有适当接触应力,使定子内表面因磨损而引起的失效问题得到改善,从而使本实施例的液压叶片泵提高了工作压力。
其余与实施例1所述一致。
实施例10:参考图1、3、29,见图46~65本实施例是一种单作用液压叶片泵。
本实施例中的左右端盖、定子、转子和叶片与实施例9不同的是:
见图48、49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定子,定子内表面含有对应转子工作旋转方向的一段夹角为α5扩径段、一段夹角为α6缩径段、一段从扩径段到缩径段的大圆弧R连接段和一段从缩径段到扩径段的小圆弧R1连接段,对应扩径段从定子内表面向外径设置有一条夹角为α1且前后两侧带有斜槽972的进液配合通道97、对应缩径段从定子内表面向外径设置有一条夹角为α2且前后两侧带有斜槽982的出液配合通道98、进液配合通道对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配置低压工作液,出进液配合通道对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配置高压工作液。(上述α1、α2的角度以及α5、α6的角度根据实际工况设计)
见图46、47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左端盖5,左端盖同定子对应的端平面上沿圆周设置有一条使吸入口连通与扩径段接触中的容积室的延伸吸入口93、一条使排出口连通与缩径段接触中的容积室的延伸排出口94、一条对应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全部圆周范围夹角为α3的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和一条对应小于一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圆周范围夹角为α4的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对连通的槽底腔配置低压工作液P1,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对连通的槽底腔配置高压工作液P2。
见图50、51是本实施例采用的右端盖5-1,右端盖同左端盖对应设置有:一条延伸吸入口93、一条延伸排出口盲槽941、一条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和一条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盲槽961。
见图57~58是本实施例采用的转子3,转子外径R2,转子中有比对半径方向和工作方向设定如图59所示径向θ为-5度径向倾角的9条叶片槽31;
见图52~56是本实施例的叶片,所述叶片置于转子叶片槽内且与转子叶片槽具有向同的倾向倾角,对应取定子内表面同转子轴心再大半径减二分之一叶片伸缩距离得到的差值为半径且取转子轴心为圆心虚设一圆,本实施例的叶片采用头部能与上述虚设圆同时接触为要求对应设置前后两侧修正角,前、后侧修正角各自的顶端之间构成叶片头部中间部分,伸出叶片在一侧修正角脱离定子内表面时,与该叶片中的该侧修正角相邻的该侧容积室与该叶片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构成该侧间隙通道;
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的设置:叶片中设置由在头部中间部分内向内径轴向分设的两条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对应叶片的径向位置在最大位子上,轴向居中设置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1和转子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2组成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所述叶片部分841先在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向叶片尾部方向开设盲孔,再在叶片的前侧面开设孔来连通上述的盲孔,叶片前侧面孔的径向下边缘到转子叶片槽前侧面与转子叶片槽底部圆弧面相交的界线约2/3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转子叶片槽前侧面以开槽的形式设有转子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2,取转子叶片槽前侧面与转子叶片槽底部圆弧面相交的界线约1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对应的转子叶片槽前面作为此转子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2的径向起始边界,转子部分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2向内径方向开通至对应的槽底腔(所述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根据专业工程师的经验增加或减少孔数);
对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的径向两尾端进行扩径设置弹簧孔61,弹簧孔内置弹簧6(详见图59)。
定子小圆弧R1大于转子外径R2。
见图61本实施例中,对应位于最大径向位置且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时的任意叶片,主要由转子叶片槽对叶片限定的径向倾角决定产生有叶片后侧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同前侧容积室之间构成前侧间隙通道421见放大图62、63;对应位于最小径向位置且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后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时的任意叶片,主要由转子叶片槽对叶片限定的径向倾角决定产生有叶片前侧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同后侧容积室之间构成后侧间隙通道422见放大图64、65。
见图52~61本实施例中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的配组采用:对应后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之间轴向居中设置一条部分设置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中部分设置在转子中的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对应前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之间轴向居中设置一条部分设置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部分设置在转子中的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的配组。
见图61,是设置载体叶片在最大径向位置,当将载体叶片作为后侧容积室的后侧叶片时,设置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当将载体叶片作为前侧容积室的前侧叶片和当将载体叶片作为前侧容积室的对应叶片时,设置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
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的设置,当图61所示的叶片作为后侧容积室的后侧叶片时,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的前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第二界线342向外径位移约3/10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前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叶片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1的径向起始边界3421且向外径以开槽的形式开通该叶片头部;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的前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第二界线342向内径位移约1/5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前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2平台的径向起始边界3422,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的前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第二界线342向内径位移约19/20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槽前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2平台的径向终止边界3423,以开孔的形式设置转子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2的孔,该孔从上述平台开通至对应的槽底腔,由上述平台和孔组成转子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2;叶片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1和转子部分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2组成叶片部分设置在后侧容积室后侧叶片中转子部分设置在转子中的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
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的设置:当图61所示的叶片作为前侧容积室的前侧叶片时,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后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第一界线341向外径位移约1/2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后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叶片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1的径向起始边界3411,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后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第一界线341向内径位移约7/10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后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叶片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1的径向终止边界3412,以开槽的形式设置叶片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1;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后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界线341向内径位移约1/5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后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转子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2的径向起始边界3413,在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的后侧面和转子径向外表面相交的第一界线341向内径位移约7/10叶片径向伸缩距离的数值设定一个虚拟界线,将此虚拟界线对应到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后侧面的对应位置上,作为转子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2的径向终止边界3412,以开孔的形式设置转子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2从前侧容积室前侧叶片槽后侧面开通至对应的槽底腔;叶片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1和转子部分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2组成叶片部分设置在前侧容积室中间对应叶片中转子部分设置在转子中的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
上述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在转子部分的孔与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在转子部分的孔各自的轴向位置分隔设置。
本实施例槽底腔配液通道主要结构包括:泵芯的叶片和转子中设置的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和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84,由叶片头部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在一个作用周期中的接触工况构成所述间隙通道。
见图60中的247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头部后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和前侧间隙通道422(见图图62、63)使叶该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先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对液力的需求而设计该叶片头部后侧部分的径向面积;见图59中的242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头部前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和后侧间隙通道421(见图64、65)使叶该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再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对液力的需求而设计该叶片头部前侧部分的径向面积。(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和前侧部分的径向面积可根据专业工程师的经验作适当调整)
见图59、图60,展示叶片头部修正角同定子内表面接触不同圆周节点时对应的槽底腔89分别连通前侧容积室或/和后侧容积室的主要途径,对应地,展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和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的比对:
工作中,见图60中的241点,前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尚未连通延伸吸入口,前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后侧间隙通道421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略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基本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59中的242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六8124、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后侧间隙通道421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60中的243点,后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尚未连通延伸吸入口,后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124、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后侧间隙通道421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压力相对较高的工作液,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相应的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60中的244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六8124保持连通后侧容积室,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连通前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启动各自连通工况的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422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60的245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保持连通前侧容积室,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六8124连通后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完成各自连通工况的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422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59的246点,前侧容积室脱离吸入口尚未连通延伸排出口,前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422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中的叶片基本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60的247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保持连通延伸吸入口,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三8224连通前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启动各自连通工况的再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如图63所示前侧间隙通道422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P1,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59的248点,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脱离吸入口尚未连通延伸排出口,后侧容积室保持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对应的槽底腔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422连通前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前侧部分、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而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压力相对较低的工作液,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大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见图60中的249点,前后两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排出口,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侧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六8124连通后侧容积室,两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完成各自连通工况的再交替切换,对应的槽底腔还可通过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3、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84、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后侧间隙通道421连通后侧容积室,叶片头部中间部分通过平衡通道连通对应的槽底腔,从而叶片头部各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P2,如图示叶片尾部获得使叶片向外径伸张的液力与叶片头部各部分获得使叶片向内径回缩的总液力基本相同,对应的槽底腔上的叶片没有获得向外径伸张的液力;
当前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开始,进入下个工作周期周而复始。
见图45、图46、图50、图51、图59、图60,整个作用周期中,当槽底腔89接触端盖中夹角为α3的槽底腔进液辅助通道95时可通过获得低压工作液P1,当槽底腔89接触端盖中夹角为α4的槽底腔出液辅助通道96时可提高排出高压工作液P2的通道截面积。
其余与实施例9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11:本实施例是一种通轴多联双作用液压叶片泵,见图66参考图1~图23其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增加一个与实施例1排量不同的泵芯和一个中间端盖5-2,由现有技术调控各泵芯各自工作与否。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实施例12:本实施例是一种通轴多联双作用液压叶片泵,参考见图66、图1~图23其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增加一个与实施例1排量相同的泵芯和一个中间端盖5-2,由现有技术调控各泵芯各自工作与否。
其余与实施例1中所述一致。
上述各实施例均可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弹簧或/和柱销使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
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转子叶片槽和叶片数量、弹簧和柱销的数量及位置、平衡配液通道的数量及位置、转子工作旋转一周所含的作用周期和各槽底腔的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的数量和位置及截面积均可根据实际数量作适当调整。
上述实施例用来解释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Claims (15)

1.一种液压叶片泵泵芯,其包括:定子、转子、叶片、左端盖和右端盖;所述定子内腔表面带有一组或多组对应泵芯工作旋转方向且互不相连的扩径段和缩径段,所述转子带有多个叶片槽且能转动地置于定子内腔,所述叶片能伸缩运动地置满于转子叶片槽内,所述左、右端盖置于定子轴向两端,主要由叶片和转子组成泵芯中的旋转零件;
在两相邻且伸出的叶片、转子、定子和两端盖间对应构成容积室,在叶片尾部、叶片槽底部和两端盖间对应构成槽底腔;
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置于带有低压工作液吸入口和高压工作液排出口的泵壳内腔;液压叶片泵泵芯中至少设有延伸吸入口和延伸排出口:使吸入口能连通与扩径段相接触容积室所采用的是延伸吸入口,使排出口能连通与缩径段相接触容积室所采用的是延伸排出口;所述延伸吸入口和延伸排出口沿周向分隔设置且不能同时连通同一容积室;
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中穿置有联接对应泵芯工作旋转方向动力源的驱动轴,泵芯中的转子与驱动轴联动;工作中,容积室的容积在旋转位移中随着对应叶片的径向位移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连通延伸吸入口且接触定子内表面扩径段的容积室在容积变大时将低压工作液导入容积室内,连通延伸排出口且接触定子内表面缩径段的容积室在容积变小时将高压工作液排至容积室外,各容积室内的工作液压力各自具有区段性变化的特性;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的头部对应转子旋转的方向设有能同时接触定子内表面的前、后侧修正角,前、后侧修正角各自的顶端之间构成叶片头部中间部分;
在旋转零件中设有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所述槽底腔平衡配额通道用于使作用周期中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始终连通该叶片所在的对应的槽底腔;
作用周期中,当伸出叶片的一侧修正角脱离定子内表面时,在同该叶片中的该侧修正角相邻的该侧容积室与该叶片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之间形成该侧间隙通道;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大的过程中,对应的槽底腔通过对应的平衡配液通道、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前侧间隙通道连通前侧容积室,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过程中,对应的槽底腔通过对应的平衡配液通道、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和后侧间隙通道连通后侧容积室;当叶片头部两侧修正角同时与定子内表面接触时,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同对应的槽底腔的工作液压力保持平衡;
在旋转零件中设有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所述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用于使作用周期中叶片的前侧容积室和后侧容积室各自间歇连通所在的对应的槽底腔;
作用周期中,至少在叶片的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大的工作过程中,对应的槽底腔从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后侧容积室切换到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前侧容积室,至少在叶片的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工作过程中,对应的槽底腔从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前侧容积室再切换到通过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后侧容积室;
各槽底腔均配置有各自对应的槽底腔辅助配液通道和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
作用周期工作中,各槽底腔在各自对应的间隙通道、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和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的互相配合下能使各自腔内的工作液压力从对应连通的容积室中获得区段性的变化,从而调整和改善了各叶片头部同延伸吸入口段的定子内表面由液力所构成的接触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针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后侧修正角与定子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后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使该叶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的工况,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所需趋向外径的液力,对应设计该叶片头部后侧部分的径向面积;针对延伸吸入口使叶片前侧修正角与定内表面轴向接触线划分出的叶片头部前侧部分接触低压工作液,而延伸排出口、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使该叶片头部其余部分和叶片尾部接触高压工作液的工况,根据使该叶片保持向外径伸张趋势所需趋向外径的液力,对应设计该叶片头部前侧部分的径向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分为第一类、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分设于后侧容积室与对应的槽底腔之间的、工作中使对应的槽底腔能间歇连通后侧容积室所采用的是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分设于前侧容积室与对应的槽底腔之间的、工作中使对应的槽底腔能间歇连通前侧容积室所采用的是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
叶片在定子内表面所处的圆周位置,控制着该叶片前后两侧容积室各自的容积大小,作用周期中,所述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容积相对较小和容积最小的后侧容积室连通对应的槽底腔,所述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容积相对较大和容积最大的前侧容积室连通对应的槽底腔;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后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的连通工况同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使前侧容积室同对应的槽底腔的连通工况的交替切换和再切换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之一:
第一种方式为:所述切换可设置在后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后到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前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启动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完成切换,所述再切换设置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启动再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完成再切换;
第二种方式为:所述切换设置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大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启动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完成切换,所述再切换至少设置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启动再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完成再切换;
或者第三种方式为:所述切换可设置在后侧容积室脱离延伸排出口后到前侧容积室连通延伸排出口前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启动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吸入口相连且容积变大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完成切换,所述再切换至少设置在前后两侧容积室容积同时变小的过程中,当对应的槽底腔结束通过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前侧容积室时启动再切换,当对应的槽底腔开始通过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连通与延伸排出口相连且容积变小中的后侧容积室时完成再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叶片槽设有对应转子旋转方向-5°~0°范围内的选定径向倾角;当转子叶片槽的倾角使对应的槽底腔上叶片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存在有先通过前侧间隙通道和前侧容积室到再通过后侧间隙通道和后侧容积室连通同一延伸排出口的过程时,可在上述过程中设置被采用的所述第二种方式交替切换和再切换的再切换,或者设置被采用的所述第三种方式交替切换和再切换的再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设置在后侧容积室前侧叶片的对应部位中,由该叶片的径向位移来调控对应的槽底腔与后侧容积室的连通和断开;或者,所述第一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部分设置在与后侧容积室有接触表面叶片的对应部位中部分设置在转子的对应部位中并且能够相互配合连通,由该对应叶片的径向位移来调控对应的槽底腔与后侧容积室的连通和断开;
所述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设置在前侧容积室后侧叶片的对应部位中,由该叶片的径向位移来调控对应的槽底腔与前侧容积室的连通和断开;或者,所述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部分设置在与前侧容积室有接触表面叶片的对应部位中部分设置在转子的对应部位中并且能够相互配合连通,由该对应叶片的径向位移来调控对应的槽底腔与前侧容积室的连通和断开;
在至少两个叶片对应部位中和转子对应部位中分别设置采用第三种切换和再切换方式的第一类、第二类槽底腔间歇配液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第一端贯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第二端贯穿叶片尾部连通对应的槽底腔;或者,所述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第一端贯穿叶片头部中间部分,第二端贯穿叶片侧壁并始终能通过转子中的凹槽连通对应的槽底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头部中间部分设有能构成叶片头部中间部分且被对应的所述槽底腔平衡配液通道中第一端贯穿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同转子之间设置使对应的叶片具有向外伸张趋势的弹簧和/或使前、后侧容积室同时相联延伸吸入口工作中对应的叶片具有向外伸张趋势的柱销;所述柱销的尾端采用现有的配液技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吸入口设置在左、右端盖中,或者设置在左、右端盖和定子中;所述延伸排出口设置在至少一个端盖中,或者设置在至少一个端盖和定子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上设有与前、后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吸入口的范围中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相对应的进液配合通道和/或设有与前、后侧容积室同时连通延伸排出口的范围中的叶片头部中间部分相对应的出液配合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中设有使进液配合通道成为延伸吸入口的进液直联通道或/和设有使出液配合通道成为延伸排出口的出液直联通道。
12.一种液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液压叶片泵中装有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液压叶片泵泵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压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叶片泵中装有工作方向相同排量不同或工作方向相同排量相同的多个所述液压叶片泵泵芯。
14.一种液压泵站,包括液压泵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泵组中装有如权利要求12或13任意一条权项所述的液压叶片泵。
15.一种液压传动系统,包括动力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中装有如权利要求12或13任意一条权项所述的液压叶片泵。
CN202110257814.3A 2021-03-10 2021-03-10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Pending CN1150760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7814.3A CN115076098A (zh) 2021-03-10 2021-03-10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7814.3A CN115076098A (zh) 2021-03-10 2021-03-10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6098A true CN115076098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41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7814.3A Pending CN115076098A (zh) 2021-03-10 2021-03-10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7609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5444C (zh) 用管线压力直接调节排量的叶轮泵
CN102498298B (zh) 压力平衡、可变排量、双瓣状部、单环式叶片泵
EP3885529B1 (en) Rotary compressor
EP0282358B1 (en) Improved inlet for a 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
US6312243B1 (en) Roller vane pump having straight line segments on the rotor
US4470768A (en) Rotary vane pump, in particular for assisted steering
CN215444392U (zh)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US4514157A (en) Rotary vane compressor
US3894812A (en) Liquid ring vacuum pump-compressor
KR102349747B1 (ko) 로터리 압축기
CN115076098A (zh) 液压叶片泵泵芯、液压叶片泵、液压泵站和液压传动系统
CN115370568A (zh) 转子叶片组件及液压叶片泵
CN215444279U (zh) 液压叶片马达的机芯、液压叶片马达和液压传动系统
CN215444391U (zh) 子母叶片泵泵芯、液压子母叶片泵、液压泵站及传动系统
KR102328396B1 (ko) 밀폐형 압축기
CN215444280U (zh) 子母叶片马达机芯、液压子母叶片马达及液压传动系统
CN115076022A (zh) 液压叶片马达的机芯、液压叶片马达和液压传动系统
CN216617880U (zh) 转子叶片组件及液压叶片泵
CN115076097A (zh) 子母叶片泵泵芯、液压子母叶片泵、液压泵站及传动系统
CN210218093U (zh) 一种双作用叶片泵
CN109404276B (zh) 一种双作用叶片泵
CN208311033U (zh) 转子及具有该转子的液压泵
CN115076023A (zh) 子母叶片马达机芯、液压子母叶片马达及液压传动系统
CN115076099A (zh) 柱销叶片泵泵芯、液压柱销叶片泵、液压泵站及传动系统
CN115076021A (zh) 柱销叶片马达机芯、液压柱销叶片马达及液压传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