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59307B -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59307B CN115059307B CN202210716649.8A CN202210716649A CN115059307B CN 115059307 B CN115059307 B CN 115059307B CN 202210716649 A CN202210716649 A CN 202210716649A CN 115059307 B CN115059307 B CN 1150593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ilding
- model
- wall body
- floor slab
- composite fl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3—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movable, separable, or collapsible parts, e.g. for transport
- E04B1/34315—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movable, separable, or collapsible parts, e.g. for transport characterised by separable parts
- E04B1/34321—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movable, separable, or collapsible parts, e.g. for transport characterised by separable parts mainly constituted by panel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对所在位置的装配式建筑进行地基建设,将地基的基坑深度挖设至设定的深度;对基坑进行回填,通过吊装设备在将墙体吊装在安装平台上板面,使得墙体与安装平台可靠结合,通过吊装设备将叠合楼板吊装在墙体的上端位置,实现对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以实施对装配式建筑的墙体与叠合楼板的进一步连接;直至整个装配式建筑达到设定的层高;对装配后的建筑缝隙之间填充混凝土,进行防水处理,直至完成整个装配式建筑的主体建设。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问题,使得整个装配式建筑抗震施工更为快捷有效,抗震等级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建造过程一般是在工厂中完成的,然后在地基上装配而成。但是,地震给各种建筑结构尤其是装配式房屋带来严重破坏。
试验数据表明,当强度较高的地震产生后,如若主体框架构造施工标准符合设计标准,一般不会出现开裂或者倒塌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非承重墙体位置,很容易出现倒塌的严重问题,对此针对于逐年推广的装配式建筑,抗震问题的解决也是主要建筑企业的研究对象。因此,本申请设计一款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能够使得整个装配式建筑抗震施工更为快捷有效,且抗震等级高。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问题,使得整个装配式建筑抗震施工更为快捷有效,抗震等级高。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设计基座体、安装平台、墙体及叠合楼板的尺寸,通过预制工厂生产出设定尺寸的设计基座体、安装平台、墙体及叠合楼板;
步骤二:对所在位置的装配式建筑进行地基建设,将地基的基坑深度挖设至设定的深度;
步骤三:对基坑进行回填,并且对基座体内填充混凝土,使得基座体与基坑的强度达到设定的连接强度;
步骤四:通过吊装设备在将墙体吊装在安装平台上板面,使得墙体与安装平台可靠结合,使得墙体与安装平台围合成矩形盒状构造;
步骤五:使得相邻墙体的结合面之间相互拼接,在水平相邻墙体之间的拼接间隙内设置缓冲止震垫,所述缓冲止震垫沿着墙体的高度方向贯穿布置;
步骤六:通过吊装设备将叠合楼板吊装在墙体的上端位置,实现对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完成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的安装;
步骤七:在墙体与安装平台的同一侧面设置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与墙体及安装平台之间形成三角形构造,以实施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与安装平台的进一步连接;
步骤八:在叠合楼板与墙体相结合的同一侧面设置第二连接梁,使得第二连接梁与叠合楼板及墙体之间形成三角形构造,以实施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的墙体与叠合楼板的进一步连接;
步骤九:通过吊装设备,重复步骤步骤七至步骤九的相关操作,直至整个装配式建筑达到设定的层高;
步骤十:对装配后的建筑缝隙之间填充混凝土,进行防水处理,直至完成整个装配式建筑的主体建设。
优选的,步骤五中,水平相邻墙体的结合面之间通过相配合的燕尾卡接条及燕尾卡接槽来实现两组水平墙体之间的初步横向连接定位,并在所述燕尾卡接条及燕尾卡接槽之间设置圆柱止震橡胶条来吸附墙体的横向冲击波。
优选的,水平相邻墙体同一侧面之间通过固定支架板来实现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板压紧内侧面的夹紧辊,进而挤压夹紧辊两侧的缓冲止震垫,完成对两组水平墙体之间横向间隙的填充。
优选的,竖直相邻墙体的结合面之间通过相配合的第三缺口和纵梁来实现两组竖直墙体之间的纵向连接。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吊装安装平台和墙体时,安装平台上板面的嵌条内嵌入墙体底部的墙体内,同时嵌条上的连接丝杆以及套设在连接丝杆外周的第一缓冲套均插入嵌槽底部的插接孔内。
优选的,步骤七中,在安装平台与墙体相配合的侧面分别设置第二安装桩台和第三安装桩台,并在所述第二安装桩台和第三安装桩台均上套设减震套,再将第一连接梁两端的安装套管套设于减震套外周,实现安装平台与墙体之间可靠的侧面连接。
优选的,步骤八中,在相邻两组叠合楼板的一侧面开设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能够沿第二凹槽长度方向自由滑动的连接滑杆,并将与墙体相结合的叠合楼板侧面的连接滑杆一端固定于连接套杆上,同时在墙体与叠合楼板的结合侧面设置第一安装桩台,再在所述连接套杆和第一安装桩台均上套设减震套,最后将第二连接梁两端的安装套管套设于减震套外周,实现叠合楼板与墙体之间可靠的侧面连接。
优选的,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滑动设置有连接滑杆,且所述连接滑杆沿第二凹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滑杆伸出连接板的两端位置均设置有挡片,所述连接滑杆上套设有冲击弹簧,且所述冲击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挡片抵靠连接。
优选的,步骤一中,在对基座体、安装平台、墙体及叠合楼板的尺寸设计及生产时,包含如下步骤:
①、创建整体建筑图纸,根据所述整体建筑图纸创建整体建筑模型;
②、创建建筑结构图纸,根据所述建筑结构图纸创建建筑结构模型;
③、创建建筑机电图纸,根据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创建建筑机电模型;
④、整合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并进行匹配度检验,如果匹配度合格,则不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如果匹配度不合格,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⑤、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进行稳定性检测,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通过所述稳定性检测,则不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不能通过所述稳定性检测,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对匹配度和稳定性同时进行检测,直至匹配度合格且通过稳定性检测。
优选的,步骤④中,所述匹配度检验的具体步骤为:
首先,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植入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中,判断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作为一个整体,植入到所述整体建筑模型中;如果不匹配,则对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其次,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作为一个整体,植入到所述整体建筑模型中,判断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则对所述建筑整体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连接结构,通过基座体伸入地基下方,增加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在基座体的上方设置安装平台,进而可有使得安装平台上方的建筑在地震的情况下呈现摆动的状态,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的断裂倒塌问题,安装平台的一侧板面与墙体的一端之间设置有活动间隙,活动间隙内设置有第一缓冲套,墙体的一端与叠合楼板之间设置有活动间隙,活动间隙内设置有第二缓冲套,通过墙体、叠合楼板形成装配式建筑的各个楼层,能够有效解决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问题,使得整个装配式建筑抗震施工更为快捷有效,抗震等级高。
(2)本发明的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连接结构,该装配式建筑抗震系统在实际施工时,通过基座体伸入地基下方,增加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在基座体的上方设置安装平台,进而可有使得安装平台上方的建筑在地震的情况下呈现摆动的状态,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的断裂倒塌问题。
(3)本发明的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连接结构,在墙体的上端安装叠合楼板,叠合楼板通过工厂按照设计尺寸生产出来后,在墙体与叠合楼板之间的活动间隙内设置第二缓冲套,第二缓冲套能够有效吸附墙体横向摆动产生的冲击力,使得墙体能够基于水平面呈现一定强度的晃动,从而起到吸附能量的作用,进而达到止震的目的,能够有效避免墙体发生倾倒,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平叠合楼板与墙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确保整个建筑的抗震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安装平台与基座体配合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安装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为本发明中墙体与安装平台结合的两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为本发明中叠合楼板的两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叠合楼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叠合楼板与墙体结合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中叠合楼板与墙体结合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安装平台、墙体及叠合楼板结合的左视图;
图11和图12为本发明中墙体与叠合楼板结合的两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3和图14为本发明中墙体与墙体水平方向安装的两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5和图16为本发明中墙体与墙体之间结合的两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中墙体与墙体水平方向安装的主视图;
图18和图19为本发明中墙体与墙体水平方向安装的两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200、安装平台;210、第四凹槽;230、连接丝杆;231、旋拧螺母;240、嵌条;250、第二安装桩台;
400、墙体;401、预留连接槽;402、填充槽;403、填充管;404、第一缺口;405、第二缺口;4051、穿孔;406、台阶槽;407、第三缺口;408、橡胶圈;410、缓冲止震垫;420、第一连接梁;430、第二连接梁;440、嵌槽;441、插接孔;450、第一凹槽;451、第一安装桩台;452、第三凹槽;453、第三安装桩台;460、减震套;470、燕尾卡接条;480、燕尾卡接槽;490、圆柱止震橡胶条;491、固定支架板;4911、条状孔;492、夹紧辊;493、锁紧螺栓;494、锁紧梁;4941、锁紧销杆;495、纵梁;
500、叠合楼板;510、卡接条;520、插接螺杆;530、搭接边;540、卡接边;541、圆柱橡胶条;550、第二凹槽;551、连接板;560、连接滑杆;561、挡片;562、冲击弹簧;563、连接套杆;600、第一缓冲套;700、第二缓冲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图19,本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设计基座体、安装平台200、墙体400及叠合楼板500的尺寸,通过预制工厂生产出设定尺寸的设计基座体、安装平台200、墙体400及叠合楼板500;
步骤二:对所在位置的装配式建筑进行地基建设,将地基的基坑深度挖设至设定的深度;
步骤三:对基坑进行回填,并且对基座体内填充混凝土,使得基座体与基坑的强度达到设定的连接强度,该装配式建筑抗震系统在实际施工时,通过基座体伸入地基下方,增加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在基座体的上方设置安装平台200,进而可有使得安装平台200上方的建筑在地震的情况下呈现摆动的状态,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的断裂倒塌问题。
步骤四:通过吊装设备在将墙体400吊装在安装平台200上板面,使得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可靠结合,使得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围合成矩形盒状构造,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吊装安装平台200和墙体400时,安装平台200上板面的嵌条240内嵌入墙体400底部的墙体400内,同时嵌条240上的连接丝杆230以及套设在连接丝杆230外周的第一缓冲套600均插入嵌槽440底部的插接孔441内。在安装平台200与墙体400之间设置第一缓冲套600能够有效解决安装平台200与墙体400之间水平方向的缓冲问题,当发生地震时,安装平台200与墙体400之间设置的第一缓冲套600,当墙体400产生横向摆动时,墙体400与第一缓冲套600结合,能够有效吸附墙体400横向摆动产生的冲击力,进而能够起到止震的目的,避免墙体400的倾倒,从而确保整个建筑的抗震强度。
在实施对第一缓冲套600位于连接丝杆230上位置调整时,所述连接丝杆230上设置有旋拧螺母231,所述旋拧螺母231的一端设置有垫片,所述第一缓冲套600的底部抵靠在垫片上。通过旋拧旋拧螺母231,实现对第一缓冲套600位于连接丝杆230上位置调整。
优选地,该装配式建筑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当安装平台200上的墙体400施工完毕后,所述墙体400的一端与叠合楼板500之间设置有活动间隙,所述活动间隙内设置有第二缓冲套700。在墙体400的上端安装叠合楼板500,叠合楼板500通过工厂按照设计尺寸生产出来后,在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之间的活动间隙内设置第二缓冲套700,第二缓冲套700能够有效吸附墙体400横向摆动产生的冲击力,使得墙体400能够基于水平面呈现一定强度的晃动,从而起到吸附能量的作用,进而达到止震的目的,能够有效避免墙体400发生倾倒,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平叠合楼板500与墙体4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确保整个建筑的抗震强度。
步骤五:使得相邻墙体400的结合面之间相互拼接,在水平相邻墙体400之间的拼接间隙内设置缓冲止震垫410,所述缓冲止震垫410沿着墙体400的高度方向贯穿布置,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水平相邻墙体400的结合面之间通过相配合的燕尾卡接条470及燕尾卡接槽480来实现两组水平墙体400之间的初步横向连接定位,并在所述燕尾卡接条470及燕尾卡接槽480之间设置圆柱止震橡胶条490来吸附墙体400的横向冲击波。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水平相邻墙体400同一侧面之间通过固定支架板491来实现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板491压紧内侧面的夹紧辊492,进而挤压夹紧辊492两侧的缓冲止震垫410,完成对两组水平墙体400之间横向间隙的填充。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实施对相邻墙体400的水平横向连接安装时,通过设置在墙体400上设置的第一缺口404,在第一缺口404内设置固定支架板491,再通过锁紧螺栓493将夹紧辊492挤压缓冲止震垫410,进而可有效填充水平相邻墙体400之间的横向间隙。所述缓冲止震垫410沿着墙体400的高度方向贯穿布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板491上设置有锁紧螺栓493,所述锁紧螺栓493穿过墙体400上的预留孔且与墙体400另一侧面的螺母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板491上设置有条状孔4911,所述锁紧螺栓493穿过条状孔4911且与螺母连接。锁紧螺栓493穿过条状孔4911且与螺母,所述螺母设置在墙体400上的预留孔内的缓冲胶套内,使得锁紧螺栓493能够产生横向的相变,进而可配合相邻墙体400之间的横向位移,从而可有效提高墙体400之间的抗震等级。
在实现墙体400之间的连接时,墙体400之间通过缓冲止震垫410实现弹性连接,当墙体400承受横向震动时,通过缓冲止震垫410能够有效吸附墙体400之间的冲击力,进而使得墙体400呈现沿着墙体400宽度方向的摆动,通过缓冲止震垫410能够有效进行吸附,从而可有效避免墙体400之间受力集中而出现的倾倒。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水平相邻墙体400同一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上还设置有第二缺口405,所述第二缺口405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水平相邻墙体400的锁紧梁494,所述锁紧梁494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相邻墙体400上,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水平相邻墙体400通过吊装设备安装在一起后,通过锁紧梁494,分别与相邻墙体400的第二缺口405底面连接,进而实现对水平方向两组墙体400上端的可靠连接安装。为方便两组墙体400之间锁紧梁494的快速插接,本实施例中第二缺口405内设置有穿孔4051,所述穿孔4051伸出墙体400的另一侧面设置有台阶槽406,所述台阶槽406内设置有橡胶圈408,所述锁紧梁494的两端设置有锁紧销杆4941,所述锁紧销杆4941插置于橡胶圈408内。通过橡胶圈408能够有效吸收两组墙体400之间的冲击力,进而可提高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抗震强度。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竖直相邻墙体400的结合面之间通过相配合的第三缺口407和纵梁495来实现两组竖直墙体400之间的纵向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纵梁495的两端均设置有卡套,所述卡套卡置于橡胶圈408外周,通过橡胶圈408能够有效吸收两组墙体400之间的冲击力,进而可提高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抗震强度。
步骤六:通过吊装设备将叠合楼板500吊装在墙体400的上端位置,实现对叠合楼板500与墙体400的连接,完成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的安装。
在叠合楼板500与墙体400的连接时,所述叠合楼板500的边缘与墙体400的结合位置设置有卡接条510,所述卡接条510与嵌槽440构成卡接配合,所述卡接条510上等距间隔设置有插接螺杆520,所述插接螺杆520与墙体400的嵌槽440的槽底设置的插接孔441构成插接配合,所述第二缓冲套700套设在插接螺杆520上,且第二缓冲套700伸入插接孔441内,当墙体400出现横向作用力时,当墙体400出现横向摆动力时,使得墙体400能够位于第二缓冲套700产生一定余量的活动,进而可有效避免墙体400受力集中而出现的开裂或倾倒的问题。
为实现叠合楼板500之间的相互连接,所述叠合楼板500之间相互嵌合为整板状构造,相邻叠合楼板500的一侧面分别设置有搭接边530及卡接边540,所述卡接边540长度方向上平行间隔贯穿设置有两组卡接槽,所述搭接边530上对于设置有两组卡接凸起,所述两组卡接凸起与两组卡接槽配合,相邻叠合楼板500的边缘还设置有圆柱橡胶条541。通过圆柱橡胶条541、搭接边530及卡接边540的相互配合设计,使得相邻叠合楼板500之间相互嵌合,并且使得叠合楼板500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活动余量,当产生较大震动时,通过圆柱橡胶条541,可有效吸附叠合楼板500相互挤压产生的应力,避免叠合楼板500产生横向的冲击力过大而出现的塌方问题。
步骤七:在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的同一侧面设置第一连接梁420,所述第一连接梁420与墙体400及安装平台200之间形成三角形构造,以实施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与安装平台200的进一步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平台200与墙体400相配合的侧面分别设置第四凹槽210和第三凹槽452,所述第四凹槽210内设置有第二安装桩台250,所述第三凹槽452内设置有第三安装桩台453。并在所述第二安装桩台250和第三安装桩台453均上套设减震套460,再将第一连接梁420两端的安装套管套设于减震套460外周,实现安装平台200与墙体400之间可靠的侧面连接,当发生地震时,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之间通过斜撑第一连接梁420的连接,能够有效吸收对墙体400多方向摆动而产生的能量,进而可有效避免墙体400出现的倾倒,提高整个装配式建筑系统的抗震性。通过上述的第一连接梁420及减震套460实现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之间的可靠连接,第一连接梁420、减震套460、墙体400构成三角形构造,能够进一步夯实整个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的连接可靠度,可承受更大的横向摆动,进而进一步提高抗震等级。
步骤八:在叠合楼板500与墙体400相结合的同一侧面设置第二连接梁430,使得第二连接梁430与叠合楼板500及墙体400之间形成三角形构造,以实施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的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的进一步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相邻两组叠合楼板500的一侧面开设第二凹槽550,所述第二凹槽550内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连接板551,所述连接板551上滑动设置有连接滑杆560,连接滑杆560沿第二凹槽550的长度方向自由滑行,并将与墙体400相结合的叠合楼板500侧面的连接滑杆560一端固定于连接套杆563上,同时在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的结合侧面设置第一安装桩台451,再在所述连接套杆563和第一安装桩台451均上套设减震套460,最后将第二连接梁430两端的安装套管套设于减震套460外周,实现叠合楼板500与墙体400之间可靠的侧面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梁430能够有效提高墙体400的侧面与叠合楼板5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当发生地震时,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之间通过斜撑第二连接梁430的连接,能够有效吸收对墙体400多方向摆动而产生的能量,有效避免墙体400出现的倾倒,提高整个装配式建筑系统的抗震性。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550内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连接板551,所述连接板551上滑动设置有连接滑杆560,且所述连接滑杆560沿第二凹槽55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滑杆560伸出连接板551的两端位置均设置有挡片561,所述连接滑杆560上套设有冲击弹簧562,且所述冲击弹簧56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挡片561抵靠连接。
为实施对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之间可靠的二次连接,以实现对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的密封连接,避免出现渗水问题,所述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的配合面设置有预留连接槽401,所述预留连接槽401与嵌槽440平行布置,所述预留连接槽401的槽壁边缘设置有填充槽402,所述填充槽402槽底设置有填充管403,所述填充管403的一端伸出墙体400的一侧面。当吊装设备将墙体400吊装在叠合楼板500上后,向填充管403内填充水泥,并且使得水泥浆通过导入预留连接槽401内,进而实现墙体400之间、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之间的可靠密封连接。
步骤九:通过吊装设备,重复步骤步骤七至步骤九的相关操作,直至整个装配式建筑达到设定的层高;
步骤十:对装配后的建筑缝隙之间填充混凝土,进行防水处理,直至完成整个装配式建筑的主体建设。
所述步骤一中,在对基座体、安装平台200、墙体400及叠合楼板500的尺寸设计及生产时,包含如下步骤:
①、创建整体建筑图纸,根据所述整体建筑图纸创建整体建筑模型;
②、创建建筑结构图纸,根据所述建筑结构图纸创建建筑结构模型;
③、创建建筑机电图纸,根据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创建建筑机电模型;
④、整合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并进行匹配度检验,如果匹配度合格,则不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如果匹配度不合格,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⑤、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进行稳定性检测,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通过所述稳定性检测,则不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不能通过所述稳定性检测,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对匹配度和稳定性同时进行检测,直至匹配度合格且通过稳定性检测。
所述步骤④中,所述匹配度检验的具体步骤为:
首先,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植入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中,判断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作为一个整体,植入到所述整体建筑模型中;如果不匹配,则对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其次,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作为一个整体,植入到所述整体建筑模型中,判断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则对所述建筑整体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步骤⑤中,所述稳定性检测的具体步骤为:
首先,第一阶段稳定性检测:向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输入第一稳定性检测参数,进行第一阶段稳定性检测,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通过所述第一阶段稳定性检测,则向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输入第二稳定性检测参数,进行第二阶段稳定性检测,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不能通过所述第一阶段稳定性检测,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同时进行匹配度检验和第一阶段稳定性检测,直至匹配度合格且通过所述第一阶段稳定性检测;
其次,第二阶段稳定性检测:向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输入第二稳定性检测参数,进行第二阶段稳定性检测,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通过所述第二阶段稳定性检测,则向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输入第三稳定性检测参数,进行第三阶段稳定性检测,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不能通过所述第二阶段稳定性检测,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同时进行匹配度检验和第二阶段稳定性检测,直至匹配度合格且通过所述第二阶段稳定性检测;
最后,第三阶段稳定性检测:向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输入第三稳定性检测参数,进行第三阶段稳定性检测,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不能通过所述第三阶段稳定性检测,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同时进行匹配度检验和第三阶段稳定性检测,直至匹配度合格且通过所述第三阶段稳定性检测;所述第一稳定性检测参数为碰撞力,所述第二稳定性检测参数为碰撞力矩,所述第三稳定性检测参数为扭矩;按照所述建筑机电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所述整体建筑模型的顺序依次进行装配式现场施工。
本发明所述实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设计基座体、安装平台(200)、墙体(400)及叠合楼板(500)的尺寸,通过预制工厂生产出设定尺寸的设计基座体、安装平台(200)、墙体(400)及叠合楼板(500);
步骤二:对所在位置的装配式建筑进行地基建设,将地基的基坑深度挖设至设定的深度;
步骤三:对基坑进行回填,并且对基座体内填充混凝土,使得基座体与基坑的强度达到设定的连接强度;
步骤四:通过吊装设备在将墙体(400)吊装在安装平台(200)上板面,使得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可靠结合,使得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围合成矩形盒状构造;
步骤五:使得相邻墙体(400)的结合面之间相互拼接,在水平相邻墙体(400)之间的拼接间隙内设置缓冲止震垫(410),所述缓冲止震垫(410)沿着墙体(400)的高度方向贯穿布置;具体的,水平相邻墙体(400)同一侧面之间通过固定支架板(491)来实现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板(491)压紧内侧面的夹紧辊(492),进而挤压夹紧辊(492)两侧的缓冲止震垫(410),完成对两组水平墙体(400)之间横向间隙的填充;
步骤六:通过吊装设备将叠合楼板(500)吊装在墙体(400)的上端位置,实现对叠合楼板(500)与墙体(400)的连接,完成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的安装;
步骤七:在墙体(400)与安装平台(200)的同一侧面设置第一连接梁(420),所述第一连接梁(420)与墙体(400)及安装平台(200)之间形成三角形构造,以实施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与安装平台(200)的进一步连接;具体的,在安装平台(200)与墙体(400)相配合的侧面分别设置第二安装桩台(250)和第三安装桩台(453),并在第二安装桩台(250)和第三安装桩台(453)均上套设减震套(460),再将第一连接梁(420)两端的安装套管套设于减震套(460)外周,实现安装平台(200)与墙体(400)之间可靠的侧面连接;
步骤八:在叠合楼板(500)与墙体(400)相结合的同一侧面设置第二连接梁(430),使得第二连接梁(430)与叠合楼板(500)及墙体(400)之间形成三角形构造,以实施对第一层装配式建筑的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的进一步连接;在相邻两组叠合楼板(500)的一侧面开设第二凹槽(550),所述第二凹槽(550)内设置能够沿第二凹槽(550)长度方向自由滑动的连接滑杆(560),并将与墙体(400)相结合的叠合楼板(500)侧面的连接滑杆(560)一端固定于连接套杆(563)上,同时在墙体(400)与叠合楼板(500)的结合侧面设置第一安装桩台(451),再在所述连接套杆(563)和第一安装桩台(451)均上套设减震套(460),最后将第二连接梁(430)两端的安装套管套设于减震套(460)外周,实现叠合楼板(500)与墙体(400)之间可靠的侧面连接;
所述第二凹槽(550)内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连接板(551),所述连接板(551)上滑动设置有连接滑杆(560),且所述连接滑杆(560)沿第二凹槽(55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滑杆(560)伸出连接板(551)的两端位置均设置有挡片(561),所述连接滑杆(560)上套设有冲击弹簧(562),且所述冲击弹簧(56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挡片(561)抵靠连接;
步骤九:通过吊装设备,重复步骤四至步骤八的相关操作,直至整个装配式建筑达到设定的层高;
步骤十:对装配后的建筑缝隙之间填充混凝土,进行防水处理,直至完成整个装配式建筑的主体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水平相邻墙体(400)的结合面之间通过相配合的燕尾卡接条(470)及燕尾卡接槽(480)来实现两组水平墙体(400)之间的初步横向连接定位,并在所述燕尾卡接条(470)及燕尾卡接槽(480)之间设置圆柱止震橡胶条(490)来吸附墙体(400)的横向冲击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竖直相邻墙体(400)的结合面之间通过相配合的第三缺口(407)和纵梁(495)来实现两组竖直墙体(400)之间的纵向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吊装安装平台(200)和墙体(400)时,安装平台(200)上板面的嵌条(240)内嵌入墙体(400)底部的墙体(400)内,同时嵌条(240)上的连接丝杆(230)以及套设在连接丝杆(230)外周的第一缓冲套(600)均插入嵌槽(440)底部的插接孔(441)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在对基座体、安装平台(200)、墙体(400)及叠合楼板(500)的尺寸设计及生产时,包含如下步骤:
①、创建整体建筑图纸,根据所述整体建筑图纸创建整体建筑模型;
②、创建建筑结构图纸,根据所述建筑结构图纸创建建筑结构模型;
③、创建建筑机电图纸,根据所述建筑机电图纸创建建筑机电模型;
④、整合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并进行匹配度检验,如果匹配度合格,则不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如果匹配度不合格,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⑤、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进行稳定性检测,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通过所述稳定性检测,则不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如果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不能通过所述稳定性检测,则对所述整体建筑模型、所述建筑结构模型和所述建筑机电模型进行调整,对匹配度和稳定性同时进行检测,直至匹配度合格且通过稳定性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④中,所述匹配度检验的具体步骤为:
首先,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植入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中,判断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作为一个整体,植入到所述整体建筑模型中;如果不匹配,则对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其次,将所述建筑机电模型和所述建筑结构模型作为一个整体,植入到所述整体建筑模型中,判断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则对所述建筑整体模型进行调整,直至匹配度合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16649.8A CN115059307B (zh) | 2022-06-23 | 2022-06-23 |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16649.8A CN115059307B (zh) | 2022-06-23 | 2022-06-23 |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59307A CN115059307A (zh) | 2022-09-16 |
CN115059307B true CN115059307B (zh) | 2023-08-11 |
Family
ID=83202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16649.8A Active CN115059307B (zh) | 2022-06-23 | 2022-06-23 |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0593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69998A (zh) * | 2022-09-20 | 2022-11-22 | 芜湖晶宫绿建节能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隔音效果好的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9244050U (zh) * | 2018-11-20 | 2019-08-13 | 刘大勇 | 一种楼板预制构件、装配式楼板及装配式楼梯 |
CN210049384U (zh) * | 2019-04-09 | 2020-02-11 | 中和华丰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装配式建筑连接结构 |
JP2021031950A (ja) * | 2019-08-23 | 2021-03-01 | 明正工業株式会社 | 壁パネルの固定構造 |
CN112459238A (zh) * | 2020-10-28 | 2021-03-09 | 湖南远蓝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 集成模块墙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及其安装方法 |
CN114108917A (zh) * | 2021-12-09 | 2022-03-01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工法 |
-
2022
- 2022-06-23 CN CN202210716649.8A patent/CN1150593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9244050U (zh) * | 2018-11-20 | 2019-08-13 | 刘大勇 | 一种楼板预制构件、装配式楼板及装配式楼梯 |
CN210049384U (zh) * | 2019-04-09 | 2020-02-11 | 中和华丰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装配式建筑连接结构 |
JP2021031950A (ja) * | 2019-08-23 | 2021-03-01 | 明正工業株式会社 | 壁パネルの固定構造 |
CN112459238A (zh) * | 2020-10-28 | 2021-03-09 | 湖南远蓝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 集成模块墙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及其安装方法 |
CN114108917A (zh) * | 2021-12-09 | 2022-03-01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工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59307A (zh) | 2022-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63795B1 (en) | Composite structural wall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 |
KR101346814B1 (ko) | 노후 철근콘크리트 보-기둥 구조물을 위하여 피씨부재를 활용한 리모델링 내진보강 접합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건물 리모델링 시공 방법 | |
CN114876085B (zh) | 一种叠合楼板与预制墙体的装配式抗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4652671A (zh) |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外挂墙板固定装置及安装方法 | |
CN102561717B (zh) | 采用角钢钢架加固砖混结构的方法 | |
CN108999288B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梁柱节点 | |
CN115059307B (zh) |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施工方法 | |
CN108532830B (zh) | 外方内圆拼接柱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1936074B (zh) | 快捷房屋抗震加固方法及装置 | |
CN204645343U (zh) |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外挂墙板固定装置 | |
KR20120060015A (ko) | 창틀용 내진 보강 접합구조의 pc 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건물 내진 시공 방법 | |
JP3799036B2 (ja) | 建物の基礎構造とその構築方法 | |
JP3690437B2 (ja) | 既存建築物の耐震補強構造 | |
CN107780564A (zh) | 一种装配式加肋钢板‑剪力墙 | |
CN209989769U (zh) | 无桩基条件的装配式预制组合挡墙 | |
JP2009046829A (ja) | 耐震補強壁 | |
CN115354779A (zh) | 一种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式抗震钢骨架及抗震墙体 | |
CN217325937U (zh) | 一种非承重墙体柔性结构 | |
KR101466683B1 (ko) | 노후 철근콘크리트 보-기둥 구조물을 위하여 피씨부재를 활용한 리모델링 내진보강 접합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건물 리모델링 시공 방법 | |
CN216076471U (zh) | 一种加固填充墙体结构 | |
CN213062492U (zh) | 一种预制板减震构件 | |
KR101481152B1 (ko) | 내진 보강 구조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내진 보강 방법 | |
CN115059180B (zh) |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系统 | |
JP2002227220A (ja) | 住宅用基礎及び基礎構築方法 | |
CN211774953U (zh) | 一种打包带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的预制楼板安装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