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9513A - 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49513A
CN115049513A CN202210648113.7A CN202210648113A CN115049513A CN 115049513 A CN115049513 A CN 115049513A CN 202210648113 A CN202210648113 A CN 202210648113A CN 115049513 A CN115049513 A CN 115049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rtual
information
data information
main body
su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481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成
曾荣耀
陈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lia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ulia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ulia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ulia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481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495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49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95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1Social network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主体虚拟映像为逻辑映像;获取与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第二数据信息为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数据信息;通过第二数据信息针对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根据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通过本申请方案的实施,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以及第二数据信息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再将主体与所有客体结合生成虚拟人物,提高虚拟现实社交的真实性和高效性。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社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技术井喷的时代,元宇宙就是这个时代里一系列创新技术集大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元宇宙构建了一个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相互影响,并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元宇宙的兴起是技术的聚合,从目前已经呈现的前端征兆和发展趋势看,在通信网络、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支持下,元宇宙将生成一个与人类物理世界全方位连接起来的虚拟宇宙,人们得以感受到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虚拟系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的全新的文明景观。
而人作为真实世界的主体,如何参与到元宇宙这个虚拟现实世界的构建,从而实现社交、生活、工作、创作、商务等活动开展,目前现在的技术采用的方法是:
第一种方法:是真实世界人带着VR眼镜以及其他设备(真实的主体人+设备),参与这个元宇宙世界进行社交活动;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构建虚拟人物角色(真实的主体人+游戏角色),参与这个元宇宙世界进行社交活动;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创建机器人的方式(机器人+分身),参与这个元宇宙世界进行社交活动;
然而,由于现实的虚拟现实(元宇宙)社交缺乏真实性和高效性,所以其无法满足元宇宙时代的社交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至少能够解决相关技中虚拟现实社交缺乏真实性和高效性的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包括:
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所述主体虚拟映像为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逻辑映像;
获取与所述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为所述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信息针对所述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
根据所述主体与所有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社交构建装置,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所述主体虚拟映像为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逻辑映像;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为所述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
构建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信息针对所述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体与所有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上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中的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中的各步骤。
由上可见,根据本申请方案所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所述主体虚拟映像为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逻辑映像;获取与所述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为所述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信息针对所述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根据所述主体与所有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通过本申请方案的实施,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以及第二数据信息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再将主体与所有客体结合生成虚拟人物,提高虚拟现实社交的真实性和高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的基本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虚拟映像客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装置的程序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申请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虚拟现实社交缺乏真实性和高效性的问题,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如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的基本流程图,该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101、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
具体的,在本实施中,主体虚拟映像,本质上是一个逻辑的映像,而不是具象意义上的,与虚拟现实技术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人作为真实世界的主体,真实世界一切生活、工作、商务等社会活动,都是围绕人这个主体进行的,离开人这个主体,世界上一切的活动将变得毫无意义,失去价值。任何应用形态或模式,乃至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起点,作为本发明的起点自然就应该是人,或由人组成的集体性主体。传统产业的基础是材料,信息产业的基础则是数据信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还没有能力以智能机制为基础来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应用,使其可以像人脑的那样从无到有地发展出全面的智能。通过对主体在现实世界的第一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其中,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务、长相、教育、财务等,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企业主、投资人、CEO、工作、画家、歌手、组长等、游戏角色,构建主体初步的虚拟映像。
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的步骤,包括: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对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生成主体虚拟映像;或,通过对主体进行系统建模,将与主体有关的第一数据信息整合,生成主体虚拟映像。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对主体做形式化表达为全面服务于主体的应用形态或模式提供一个起点,就只能用数据信息来对主体做一个描述。或者说,通过对主体进行系统建模,将与主体相关的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主体在虚拟世界中的映像,进而以此为起点与基础,来构建全面服务于这个主体的应用与服务。当用信息数据来给一个主体做“画像”生成虚拟映像的时候,使用的信息数据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数值,也不仅是结构化数据,还必然要采用大量的非结构。对这些更为复杂的信息,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完整的表达一个信息数据。现在一个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这无非是一个对复杂信息数据打标签的过程。事实上,如果详细地分析复杂信息据的使用过程就会发现,仅仅靠打标签并不能解决复杂信息数据被有效使用的问题。所以要对一个信息做全息的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从应用的角度来看,采用全信息描述不仅需要描述信息数据的内容本身,而且要记录信息的生成与使用过程中重要的相关信息。
步骤102、获取与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获取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第二数据信息,这些第二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表征的对象的其它相关信息;提取信息的认识主体的其它相关信息;获取信息时,其表征的对象及认识主体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认识主体获取信息的手段与相关主观意图;信息的使用限制,比如文件的密级;信息的编码形式,如Office的word文档,或PPT文档格式等;信息被使用的情况;对信息的标签注释;信息,或其反映的对象、事伯、活动等在认识主体的存在与活动空间中的定位;不同信息彼此之间的关联。
步骤103、通过第二数据信息针对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对主体建立描述性模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个人作为主体的虚拟映像更多的是存在与每个人的大脑中的,主体虚拟映像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体在虚拟世界中的一个投影,这个投影就是主体在虚拟世界的一种客体表现,或者说是虚拟世界中的主体代表。主体虚拟映像客体本身的内部结构也是与人脑意识在对信息管理的具体的结构与方式上具有一致性。这种与人的意识的“同构”关系,使得采用新型应用形态活模式构建的应用系统。应当说明的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包括但不限于:一种关于主体对内自身的一种感知客体认知;一种关于主体身份客体认知;一种主体在社会角色的分工客体认知;一种主体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客体的认知。主体面对不同的时空、不同关系、不同组织、不同的状态,这就需要进行不同的客体切换。以年龄来说,人的成长,胚胎发育期、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等。以关系来说:儿女、父母、丈夫妻子、爷孙、岳父岳母、兄弟姐妹、叔婶等。以工作关系说:老板、经理、主管、员工、客户、供应商等。以社会工种来说:图书管理员、司机、领袖、会长、市长、村长、律师、医生、歌手。以上只是部分主体在现实世界在切换,所以现实中的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中,在同一个时空去才能与生活、工作、社交、学习等活动。
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数据信息针对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的步骤,包括:根据主体在现实世界中切换的第一数据信息,确定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通过对第二数据信息的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针对与不同第一数据信息对应的主体虚拟映像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时空、不同关系、不同组织、不同的状态下对自身身份的切换,当主体对自身身份信息进行切换时,确定每种身份信息对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通过对第二数据信息的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针对不同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映像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与不同第一数据信息对应的主体虚拟映像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根据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的客体数据信息构建关系型数据库;在对第二数据信息进行全信息描述时,根据关系型数据库更新虚拟映像客体。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的客体数据信息构建关系型数据库,如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虚拟映像客体示意图所示,客体1为日记员,那么与日记员有关的第二数据信息为生活日记、工作日记以及会议日记,客体2为读书员,那么与读书员有关的第二数据信息为图书管理以及资料收集等,客体3为数据员,那么与数据员有关的第二数据信息为财政收支以及投资管理等,确定每一个虚拟映像客体所有的关系型数据,将虚拟映像客体有关的数据信息整合起来,构建关系型数据库,在对第二数据信息进行全信息描述时,访问关系型数据库,从关系型数据库中获取所有有关构建的虚拟映像客体对应的关系信息,从而做到及时更新虚拟映像客体,完善虚拟世界中的主体的代表客体,使虚拟映像客体的表现形式更加准确。
步骤104、根据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主体与所有客体的集合体生成虚拟人物,其中,虚拟人物即元宇宙的数字人,利用信息科学的方法对人体在不同水平的形态和功能进行虚拟仿真,这个数字人将完全生活在元宇宙的世界中,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真实高效社交。
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将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相结合,并根据选择的虚拟映像客体的身份信息确定对应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的步骤,包括:根据第一身份信息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身份信息为所述主体在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身份信息,虚拟人物的形成包括主体以及所有客体的集合体,所以在虚拟人物身份信息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主体在不同时空下对应的虚拟映像客体选择对应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并根据第一身份信息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在本实施例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选择的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的身份信息确定对应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根据主体的需求生成至少一个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根据不同身份的虚拟映像客体切换虚拟人物的第二身份信息;并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的步骤,包括:根据第二身份信息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身份信息为主体根据自身需求在虚拟场景中虚构的身份信息,虚拟映像客体不一定只对应着主体在现实世界的身份,在虚拟世界中,主体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至少一个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从事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想做却无法做的行业,根据主体虚拟出来的虚拟映像客体切换虚拟人物的第二身份信息,并根据切换的第二身份信息进行虚拟社交。应当理解的是,在对虚拟人物的身份进行选择时,可以是在选择真实的第一身份信息之后,再切换至虚构的第二身份信息,也可以是在虚拟人物生成时之间选择虚构的第二身份信息。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的步骤,包括:通过智能社交应用选择社交模式;其中,社交模式包括现实映射模式以及虚拟模式;若选择现实映射模式,则控制与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人物,与不同主体的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人物进行虚拟社交;若选择虚拟模式,则控制与第二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人物,与不同主体的第二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人物进行虚拟社交。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智能社交应用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社交枢纽,服务建立了一个主体的虚拟世界的数字映像,这个应用程序可有效地支撑基于这些客体地进程,其中,在实际应用中,智能社交应用的社交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现实映射模式以及虚拟模式,现实映射模式为在虚拟世界中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主体身份信息进行虚拟社交,虚拟模式为在虚拟世界中用主体虚构的身份进行虚拟社交,若选择现实映射模式,则控制与主体在现实世界的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数字人,与其他主体的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数字人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虚拟社交;若选择虚拟模式,则选择与主体虚拟出的虚拟映像客体对应的数字人,与其他主体虚拟出的数字人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虚拟社交。应当说明的是,在智能社交应用中,为了保证虚拟社交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若主体选择现实世界的身份信息进行社交,则在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对象的身份信息都是与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身份;若主体根据自身需求虚拟了一个数字人,则在虚拟世界的社交对象都会是虚拟的数字人;或者,在保证社交安全性的情况下,允许真实身份的数字人与虚拟身份的数字人进行虚拟社交。
基于上述申请的实施例方案,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主体虚拟映像为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逻辑映像;获取与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第二数据信息为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通过第二数据信息针对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根据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通过本申请方案的实施,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以及第二数据信息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再将主体与所有客体结合生成虚拟人物,提高虚拟现实社交的真实性和高效性。
图3中的方法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细化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该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包括:
步骤301、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对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生成主体虚拟映像。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
步骤302、通过对第一数据信息进行全信息描述获取第二数据信息。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信息为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
步骤303、根据主体在现实世界中切换的第一数据信息,从所获取的所有第二数据信息中确定需要进行全信息描述的目标第二数据信息。
步骤304、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通过对目标第二数据信息的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针对与不同第一数据信息对应的主体虚拟映像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
步骤305、根据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相结合生成对应虚拟人物。
步骤306、根据选择的已存在的虚拟映像客体的身份信息确定对应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或,根据主体需求生成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并根据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确定虚拟人物的第二身份信息。
步骤307、通过智能社交应用获取社交模式选择指令,并根据社交模式选择指令选择与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实映射模式,或与第二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模式,并控制虚拟人物在不同社交模式中进行虚拟社交。
根据本申请方案所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对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生成主体虚拟映像;通过对第一数据信息进行全信息描述获取第二数据信息;根据主体在现实世界中切换的第一数据信息,从所获取的所有第二数据信息中确定需要进行全信息描述的目标第二数据信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通过对目标第二数据信息的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针对与不同第一数据信息对应的主体虚拟映像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根据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相结合生成对应虚拟人物;根据选择的已存在的虚拟映像客体的身份信息确定对应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或,根据主体需求生成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并根据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确定虚拟人物的第二身份信息;通过智能社交应用获取社交模式选择指令,并根据社交模式选择指令选择与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现实映射模式,或与第二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模式,并控制虚拟人物在不同社交模式中进行虚拟社交。通过本申请方案的实施,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以及第二数据信息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再将主体与所有客体结合生成虚拟人物,提高虚拟现实社交的真实性和高效性。
图4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社交构建装置,该智能社交构建装置可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如图4所示,该智能社交构建装置主要包括:
生成模块401,用于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主体虚拟映像为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逻辑映像;
获取模块402,用于获取与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第二数据信息为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
构建模块403,用于通过第二数据信息针对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
控制模块404,用于根据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生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对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生成主体虚拟映像;或,通过对主体进行系统建模,将与主体有关的第一数据信息整合,生成主体虚拟映像。
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主体在现实世界中切换的第一数据信息,确定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通过对第二数据信息的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针对与不同第一数据信息对应的主体虚拟映像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智能社交构建装置还包括:更新模块。构建模块还具体用于根据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的客体数据信息构建关系型数据库。更新模块用于:在对第二数据信息进行全信息描述时,根据关系型数据库更新虚拟映像客体。
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智能社交构建装置还包括:确定模块。确定模块用于:将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相结合,并根据选择的虚拟映像客体的身份信息确定对应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其中,第一身份信息为主体真实存在的身份信息。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身份信息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智能社交构建装置还包括:切换模块。生成模块具体还用于:根据主体的需求生成至少一个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切换模块用于:根据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将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切换至第二身份信息;其中,第二身份信息为根据主体的需求在虚拟场景中生成的身份信息。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二身份信息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智能社交应用选择社交模式;其中,社交模式包括现实映射模式以及虚拟模式;若选择现实映射模式,则控制与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人物,与不同主体的第一身份信息对应虚拟人物进行虚拟社交;若选择虚拟模式,则控制与第二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人物,与不同主体的第二身份信息对应虚拟人物进行虚拟社交。
根据本申请方案所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装置,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主体虚拟映像为不同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逻辑映像;获取与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第二数据信息为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通过第二数据信息针对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根据主体与所有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通过本申请方案的实施,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以及第二数据信息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再将主体与所有客体结合生成虚拟人物,提高虚拟现实社交的真实性和高效性。
图5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主要包括:
存储器501、处理器502及存储在存储器501上并可在处理器5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503,存储器501和处理器502通过通信连接。处理器502执行该计算机程序503时,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其中,处理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存储器501可以是高速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 Access Memory)存储器,也可为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501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处理器502与存储器501耦合。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设置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存储器。
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进一步的,该计算机可存储介质还可以是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可读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所述主体虚拟映像为逻辑映像;
获取与所述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为所述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
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信息针对所述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
根据所述主体与所有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的步骤,包括:
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对所述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生成主体虚拟映像;
或,通过对主体进行系统建模,将与所述主体有关的所述第一数据信息整合,生成主体虚拟映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信息针对所述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主体在现实世界中切换的所述第一数据信息,确定相应的所述第二数据信息;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通过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的主体进行全信息描述,针对与不同所述第一数据信息对应的所述主体虚拟映像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与不同所述第一数据信息对应的所述主体虚拟映像构建不同的虚拟映像客体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有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的客体数据信息构建关系型数据库;
在对所述第二数据信息进行全信息描述时,根据所述关系型数据库更新所述虚拟映像客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主体与所有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主体与所有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相结合,并根据选择的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的身份信息确定对应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所述主体真实存在的身份信息;
所述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选择的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的身份信息确定对应虚拟人物的第一身份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主体的需求生成至少一个不同身份信息的虚拟映像客体;
根据不同身份信息的所述虚拟映像客体,将所述虚拟人物的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切换至第二身份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根据所述主体的需求在虚拟场景中生成的身份信息;
所述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社交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的步骤,包括:
通过智能社交应用获取社交模式选择指令,并根据所述社交模式选择指令选择社交模式;其中,所述社交模式包括现实映射模式以及虚拟模式;
若选择所述现实映射模式,则控制与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所述虚拟人物,与不同所述主体的第一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人物进行虚拟社交;
若选择所述虚拟模式,则控制与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对应的所述虚拟人物,与不同所述主体的第二身份信息对应的虚拟人物进行虚拟社交。
8.一种智能社交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主体的第一数据信息生成主体虚拟映像;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息包括主体基本信息以及主体社会关系角色信息,所述主体虚拟映像为逻辑映像;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数据信息相应的第二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信息为所述主体在生活、工作、会议、学习、社交、教育、商务等各类相关结构类和非结构类的数据信息;
构建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信息针对所述主体虚拟映像构建虚拟映像客体;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主体与所有所述虚拟映像客体生成对应虚拟人物,并控制所述虚拟人物在虚拟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CN202210648113.7A 2022-06-09 2022-06-09 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0495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8113.7A CN115049513A (zh) 2022-06-09 2022-06-09 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48113.7A CN115049513A (zh) 2022-06-09 2022-06-09 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9513A true CN115049513A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61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48113.7A Pending CN115049513A (zh) 2022-06-09 2022-06-09 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4951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9195A (zh) * 2022-11-07 2022-12-06 杭州脸脸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账户创建方法、系统、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627261A (zh) * 2023-07-25 2023-08-22 安徽淘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9195A (zh) * 2022-11-07 2022-12-06 杭州脸脸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账户创建方法、系统、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627261A (zh) * 2023-07-25 2023-08-22 安徽淘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ibri Big data science and analytics for smart sustainable urbanism
Huws Working online, living offline: labour in the Internet Age
CN115049513A (zh) 一种智能社交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Torrens Geography and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CN110399035A (zh) 计算系统中与时间相关的虚拟现实环境的交付
CN103473111A (zh) 一种仿脑计算虚拟化的方法和系统
Kusuma et al. Metaverse fundamental technologies for smart city: A literature review
Hsu et al. Guest editorial: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AIoT application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rketing
CN112256537A (zh) 模型运行状态的展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Guo et al. A new user implicit requirements process method oriented to product design
Wang et al. Human-instructed deep hierarchical generative learning for automated urban planning
Martins et al.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virtual reality adoption by tourism operators in low‐density regions
Del Castillo et al. Modeling mechanisms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ity in hunter–gatherers
Aliev et al. Digital marketing and smart technology marketing systems as the future of metaverse
Li et al. Essay-anchor attentive multi-modal bilinear pooling for textbook question answering
CN115564642B (zh) 图像变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08958571B (zh) 三维会话数据展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Kozlova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toolkit to process the internet memes meant for the modeling, analysis,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processes
Schuhbert et al. Dee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s innovation catalyzer in digital business ecosystems–a scenario analysis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Berlin
CN113727187B (zh) 基于骨架迁移的动画视频处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Vaneeckhaute et al. Community capitals of a Paramaca Maroon village in pictures: a photovoice study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large-scale gold mining
Brazier et al. Vision for participatory systems design
Laxmita et al.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shape identities and discourse digital settings
Neilson et al. Theses on automation and labour
Wenzheng ConceptĶ Technology Features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of Industrial Metaver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