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7870A - 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7870A
CN115037870A CN202110246119.7A CN202110246119A CN115037870A CN 115037870 A CN115037870 A CN 115037870A CN 202110246119 A CN202110246119 A CN 202110246119A CN 115037870 A CN115037870 A CN 115037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onfidence
camera
camera device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61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彦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4611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78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7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78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01Detecting movement of traffic to be counted or controlled
    • G08G1/017Detecting movement of traffic to be counted or controlled identifying vehicles
    • G08G1/0175Detecting movement of traffic to be counted or controlled identifying vehicles by photographing vehicles, e.g. when violating traffic rul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拍摄系统,该拍摄系统至少包括第一摄像装置及第二摄像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通过所述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对所述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所述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根据所述图像特征确定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置信度。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拍摄系统对拍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时的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影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包括若干个摄像装置的拍摄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交通监控等应用场景。在上述的应用场景中,往往需要基于摄像装置采集到的图像对某个特定的拍摄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例如,警察可结合安防监控系统拍摄到的图像查找犯罪嫌疑人,交通监控系统可结合车牌辨识技术自动从拍摄到的图像中识别违规车辆等。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由于摄像装置的分辨率过低、环境光线干扰或是拍摄目标不断进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拍摄目标在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中的成像可能不够清晰,导致拍摄目标的成像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提高拍摄系统对拍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时的成像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应用于拍摄系统,所述拍摄系统至少包括第一摄像装置及第二摄像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通过所述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对所述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所述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根据所述图像特征确定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置信度。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控制装置,应用于拍摄系统,所述拍摄系统至少包括第一摄像装置及第二摄像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及所述第二摄像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通过所述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检测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所述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图像特征确定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置信度。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摄像装置控制方法。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第一摄像装置对拍摄的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时,从第一摄像装置拍摄到的第一图像中检测目标主体,并提取出目标主体对应的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基于提取出的图像特征,可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将第一置信度与置信度阈值进行比较,若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说明第一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较差,因此,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有利于提高拍摄系统对拍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时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拍摄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拍摄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拍摄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拍摄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拍摄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示意图;
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不匹配的示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提高拍摄系统对拍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时的成像效果。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A,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拍摄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A所示,该拍摄系统可包括摄像装置110、摄像装置120和电子设备20。其中:
摄像装置110、摄像装置120和电子设备130均可为独立封装的装置或设备,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可分别与电子设备130建立通信连接。示例性的,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可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常用的半球形监控摄像头、枪型摄像头等,但不限于此。电子设备130可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中的中心控制设备、中央服务器等,但不限于此。
在图1A所示的拍摄系统中,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可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且朝向不同的拍摄方向,以使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目标30进行拍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的设置位置和拍摄方向不做限定。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可同时或交替对目标20进行图像采集。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采集得到的图像可分别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连接传输至电子设备130。
请参阅图1B,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拍摄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B所示,该拍摄系统可至少包括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
在图1B所示的拍摄系统中,电子设备20的摄像模组可包括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可封装于电子设备20中。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可设置在电子设备的一侧,以使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朝向相同的拍摄方向。并且,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的取景范围可部分或全部重叠。
电子设备20可通过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对目标30进行拍摄。电子设备20还可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控制器(Mirco Control Unit,MCU)等控制装置。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可分别与控制装置存在通信连接,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采集到的图像可分别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连接传输至控制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摄系统包括的摄像装置的数量可大于或等于2。图1A和图1B以拍摄系统包括2个拍摄装置为例对拍摄系统进行说明介绍,不应构成对摄像装置数量的限定。
基于上述的拍摄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适用于如前述的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该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可包括:
210、获取通过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摄系统可至少包括第一摄像装置和第二摄像装置。第一摄像装置可为当前对拍摄目标的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示例性的,在前述的拍摄系统中,若当前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为摄像装置110,则摄像装置110为第一摄像装置;若当前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为摄像装置120,则摄像装置120为第一摄像装置。
电子设备可通过第一摄像装置与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获取第一摄像装置采集到的第一图像。
220、对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图像中可包含拍摄目标的目标主体,电子设备可对目标主体进行检测,以确定出目标主体在第一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电子设备可通过用户输入、特征匹配或者机器学习等方式对目标主体进行检测,但不限于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在触控屏幕中输出第一图像,以供用户在查找第一图像中的目标主体。用户可以在触控屏幕针对目标主体输入点击或者画圈等触及操作,电子设备可基于检测到的触及操作确定用户感兴趣的图像区域,以作为目标主体对应的图像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获取与目标主体对应的目标图像特征,该目标图像特征可为人工设计的。电子设备可从第一图像中搜索与目标图像特征匹配的图像特征,从而可以根据匹配的图像特征在第一图像中的图像位置确定目标主体对应的主体图像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将第一图像输入至目标识别模型,该目标识别模型可以是利用大量包括目标主体的样本图像对人工神经网络型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的。上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包括但不限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等。目标识别模型可根据学习到的目标主体的图像特征,从第一图像中识别出目标主体对应的主体图像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用户输入、特征匹配或者机器学习等方式从第一图像中识别出目标主体对应的主体图像区域后,可提取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提取的图像特征可包括颜色、角点、纹理、光照强度等,但不限于此。
230、根据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某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可用于表征该摄像装置拍摄得到的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可通过目标主体在图像中的清晰度、亮度或者在图像中位置等参数进行表征。示例性的,目标主体在图像中的清晰度越高,成像效果越好;目标主体在图像中的亮度越暗,成像效果越差;目标主体在图像中的位置越接近图像中心,成像效果越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获取到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并从图像中识别出目标主体后,可对目标主体进行对焦、辨识或者追踪等处理。而对焦、辨识或者追踪等处理的准确度可与目标主体在图像中的成像效果相关。因此,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电子设备针对图像执行不同的处理操作,则上述的置信度可包括但不限于:对焦置信度、辨识置信度或者追踪置信度。
其中,对焦置信度可用于表征当前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以上述的目标主体为焦点进行自动对焦时,由摄像装置确定的对焦区域的准确性。若基于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确定出主体图像区域内的像素点的成效效果越好,则该摄像装置确定的对焦区域的准确率较高,电子设备可确定该摄像装置对应的对焦置信度越高。
辨识置信度可用于表征基于摄像装置采集到的图像对拍摄目标进行辨识的准确性,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越好,基于该图像进行目标辨识的准确性越高。对拍摄目标进行辨识可指基于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识别目标主体与特定的拍摄目标(如人脸或车牌等)是否匹配。目标主体在主体图像区域中的角度、主体图像区域在拍摄到的图像中占据的面积等因素可能影响对目标主体进行辨识的准确性。因此,若基于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进行目标辨识的准确率越高,则电子设备可确定该摄像装置对应的辨识置信度越高。
追踪置信度可用于表征基于摄像装置采集到的图像对拍摄目标进行追踪的准确性。对拍摄目标进行追踪可指在多帧图像中对同一目标主体进行定位,目标主体在当前帧图像中的成像效果越好,电子设备预测目标主体在下一帧图像中的图像位置的预测准确性越高,在下一帧图像中对目标主体进行跟踪的成功率越高,不易丢失目标主体。因此,若基于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进行目标追踪时,目标丢失的概率越低,则电子设备可确定该摄像装置对应的追踪置信度越高。
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可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对焦置信度、第一辨识置信度或者第一追踪置信度。
240、在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第一置信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可认为第一摄像装置当前采集到的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较低。上述的置信度阈值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设定,若对拍摄目标的成像效果要求较高,则可将置信度阈值设置为较高的值;若对拍摄目标的成像效果要求较低,则可将置信度阈值设置为较低的值。
由于拍摄系统中除第一摄像装置以外还包括其它摄像装置,因此电子设备可以在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拍摄系统中的其它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其中,切换的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可高于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第二摄像装置采集到的第二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高于第一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可以提高拍摄系统对拍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时的成像效果。此外,电子设备获取到第二摄像装置采集到的第二图像后,由于第二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更好,基于第二图像对目标主体进行对焦、辨识和追踪的准确性更高。在对焦的应用场景下,通过摄像装置的切换可以使得采集得到的图像中焦点始终聚焦于目标主体,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目标清晰,可以增强图像的运动感。在辨识的应用场景下,通过摄像装置的切换可以选用成像效果更好的图像进行目标辨识,有利于提高辨识的准确性。在追踪的应用场景下,通过摄像装置的切换可以减少目标丢失,有利于保持目标追踪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示例性的,假设拍摄系统如图1A所示,第一摄像装置为摄像装置110。当摄像装置110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时,目标主体可能运动至相对于摄像装置110而言背离光源的位置,导致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第一摄像装置拍摄到的第一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较差。由于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的设置位置和拍摄方向不同,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与目标主体和光源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不同。当目标主体运动至相对于摄像装置110而言背离光源的位置时,摄像装置120拍摄到的目标主体可能正好朝向光源,因此,摄像装置120可为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的第二摄像装置,切换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采集到的第二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相较于第一图像有所提高。
示例性的,假设拍摄系统如图1B所示,第一摄像装置为摄像装置110,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的取景范围之间存在部分重叠区域,以及摄像装置110和摄像装置120的取景范围分别包括部分不重叠区域。当摄像装置110对目标主体进行采集时,目标主体可能运动至摄像装置110的取景范围之外,并进入摄像装置120的取景范围之内。因此,摄像装置120可作为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的第二摄像装置,切换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目标主体处于第二摄像装置的取景范围内,因此第二摄像装置采集到的第二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可以高于第一摄像装置采集到的第一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效效果。
可见,基于前述的实施例,电子设备可以在第一摄像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时,实时监控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在第一置信度下降时,即使切换至置信度更高的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从而提高拍摄系统对拍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时的成像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根据拍摄系统当前的应用场景从摄像装置对应的对焦置信度、辨识置信度或者追踪置信度中选取出第一置信度,以下内容进行分别说明。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拍摄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适用于如前述的电子设备。如图3所示,该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可包括:
310、获取通过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
320、对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
330、根据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摄像装置在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时,可通过相位对焦(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PDAF)、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连续自动聚焦(Continuous Auto Focus,CAF)等自动对焦算法以目标主体进行对焦。然而,对焦效果可能会受限于环境光线或者传感器性能的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摄像装置的对焦置信度可直接反应对焦效果。因此,在对目标主体进行跟踪拍摄的过程中,由于目标主体的移动或者环境光线的改变等,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可能会发生改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根据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确定第一图像中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并根据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示例性的,基于主体图像区域对应的灰度、频谱等图像特征,电子设备可通过空域类灰度变化评价函数、图像灰度熵函数、频域类函数、统计学评价函数等对主体图像区域进行评价,以确定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并根据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确定第一对焦置信度。其中,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与第一对焦置信度之间可呈正相关关系。
可选的,电子设备可根据主体图像区域定义一个搜索范围,搜索范围可包含主体图像区域,但面积略大于主体图像区域的面积,例如搜索范围从-X至X,-X和X为第一图像中横坐标的值,可根据第一摄像装置中的传感器类型以及主体图像区域在第一图像中的横坐标确定。电子设备可以在搜索范围内对每个像素点的相位值进行匹配,基于相位值计算搜索范围包括的各个像素点的相似度。在第一图像中,成像清晰的像素点之间的相似度较高,成像清晰的像素点与成像不清晰的像素点之间的相似度较低。若搜索范围包括的各个像素点中存在部分像素点的相似度明显高于其它像素点的相似度,则可以认为主体图像区域包括较多成像清晰的像素点,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较高,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较高。若搜索范围包括的各个像素点之间的相似度较为接近,成像清晰的像素点数量过少,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较低。
例如,电子设备可将搜索范围对应的横坐标的值作为横轴,搜索范围包括的各个像素点的相似度作为纵轴,构建二维的置信度曲线。若置信度曲线中存在梯度值较大的波峰或波谷,则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较高。电子设备可根据置信度曲线中相似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第一对焦置信度;或者,根据相似度最大值对应的横坐标和相似度最小值对应的横坐标之间的差值确定第一对焦置信度,但不限于此。
340、在第一对焦置信度低于对焦置信度阈值时,根据第一摄像装置当前的对焦距离,选择焦距与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二摄像装置,并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摄像装置在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时,可识别目标主体对应的主体图像区域,并以主体图像区域为对焦区域进行对焦。其中,若第一摄像装置成功对焦,则对焦区域内像素点的清晰度可高于对焦区域外的像素点的清晰度。
上述的第一摄像装置当前的对焦距离可指第一摄像装置在对焦时,目标主体与第一摄像装置的镜头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摄像装置的镜头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之和。电子设备可通过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算法结合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传感设备检测第一摄像装置的镜头与目标主体之间的距离,第一摄像装置的镜头与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则可以通过读取第一摄像装置传输的参数得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摄系统包括的各个摄像装置的焦距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具有短焦距的摄像装置比具有长焦距的摄像装置具有更佳的集光能力。一般来说,摄像装置的焦距可以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调整。例如,某一摄像装置的焦距长度可为8-24毫米,则该摄像装置可在对目标主体进行拍摄时,该摄像装置的焦距可以在8-24毫米的范围内,跟随目标主体与摄像装置的镜头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以获得目标主体清晰的成像。然而,当摄像装置的焦距调整量超出了该摄像装置焦距的可调整范围时,采集到的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较为模糊,成像效果较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低于对焦置信度阈值时,可认为第一摄像装置针对目标主体的对焦失败。对焦失败可能是受到第一摄像装置的焦距对应的可调整范围的限制,电子设备可以切换另一摄像装置(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由于第二摄像装置与第一摄像装置的设置位置不同,目标主体与第一摄像装置的镜头之间的距离可能不同于目标主体与第二摄像装置的镜头之间的距离,第二摄像装置在对目标主体进行拍摄时,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焦距调整量可能不同于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焦距调整量。
因此,电子设备可选取焦距与第一摄像装置当前的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二摄像装置。其中,焦距与对焦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包括:焦距与对焦距离的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焦距较大的摄像装置与数值较大的对焦距离相对应,即长焦距的摄像装置适用于拍摄远景;或者,焦距与对焦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包括:焦距与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增大时,与焦距较大的摄像装置相对应。
当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焦距调整量超出第一摄像装置的焦距对应的可调整范围时,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焦距调整量可能在第二摄像装置的焦距对应的可调整范围内,第二摄像装置可以成功针对目标主体进行对焦,使得第二摄像装置采集到的第二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清晰,成像效果更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拍摄系统可包括至少三个摄像装置,即除当前正在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的第一摄像装置以外,还包括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基于包括至少三个摄像装置的拍摄系统,电子设备执行上述步骤340的实施方式可包括:
电子设备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在跟踪拍摄目标主体时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其中,电子设备可记录采集到每帧第一图像对应的对焦距离,以得到多帧第一图像对应的对焦距离,从而基于多帧第一图像对应的对焦距离确定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例如,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包括距离增大,说明在跟踪拍摄目标主体的过程中,目标主体逐渐远离第一摄像装置;或者,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包括距离减小,说明在跟踪拍摄目标主体的过程中,目标主体逐渐靠近第一摄像装置。
电子设备根据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及各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焦距,从各个其它摄像装置中确定出第二摄像装置。其中,电子设备可根据焦距与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各个其它摄像装置中选取出焦距与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相对应的第二摄像装置。选取出的第二摄像装置的焦距可适应于对焦距离的变化进行调整,提高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对焦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
可选的,拍摄系统可以包括焦距不同的摄像装置。例如,拍摄系统可包括长焦摄像装置和广角摄像装置。长焦摄像装置可指焦距较长的摄像装置,例如,长焦摄像装置的焦距可为135-800毫米,适用于拍摄远距离的景物。广角摄像装置可指焦距较短的摄像装置,例如,广角摄像装置的焦距可为24-34毫米,或者13-20毫米,适用于在较短的拍摄距离内拍摄到较大面积的景物。
基于焦距不同的摄像装置,电子设备根据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及各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焦距,从各个其它摄像装置中确定出第二摄像装置的方式可包括:
当拍摄系统包括长焦摄像装置时,电子设备可以在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增大时,将长焦摄像装置确定为第二摄像装置。其中,长焦摄像装置的焦距大于第一摄像装置的焦距,第一摄像装置可为标准焦距摄像装置、广角摄像装置等,但不限于此。此外,由于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增大,而长焦摄像装置适用于拍摄远距离的景物,因此长焦摄像装置对应的对焦置信度高于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也就是说,当拍摄系统包括长焦摄像装置时,电子设备可以在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低于对焦置信度阈值,且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不断增大时,切换长焦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长焦摄像装置适用于拍摄远距离的景物,可适应于目标主体的距离增大对焦距进行调整,能够在目标主体远离摄像装置时增加对目标主体进行对焦的成功率。
和/或,当拍摄系统包括广角摄像装置时,电子设备可以在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减小时,将广角摄像装置确定为第二摄像装置。其中,广角摄像装置的焦距小于第一摄像装置的焦距,第一摄像装置可为标准焦距摄像装置、长焦摄像装置等,但不限于此。此外,由于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减小,而广角摄像装置适用于在较短的拍摄距离内拍摄到较大面积的景物,因此广角摄像装置对应的对焦置信度高于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也就是说,当拍摄系统包括广角摄像装置时,电子设备可以在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低于对焦置信度阈值,且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不断减小时,切换广角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广角摄像装置适用于在较短的距离内拍摄景物,可适应于目标主体的距离减小对焦距进行调整,能够在目标主体靠近摄像装置时增加对目标主体进行对焦的成功率。
可见,在前述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根据当前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的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在第一摄像装置拍摄到的第一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较低时,切换焦距与对焦距离相对于的第二摄像装置进行图像采集。第二摄像装置的焦距与对焦距离对应,第二摄像装置的对焦置信度更高,能够增加对目标主体进行对焦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第二摄像装置采集到的第二图像中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拍摄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适用于如前述的电子设备。如图4所示,该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可包括:
410、获取通过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
420、对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
430、根据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辨识置信度和第一追踪置信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辨识置信度可根据对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进行目标辨识的准确率确定,基于第一图像进行目标辨识的准确率越高,则第一辨识置信度越高,但不限于此。第二追踪置信度可根据当前帧第一图像中,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与上一帧第一图像中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进行匹配的匹配程度确定,匹配程度越高,则第一追踪置信度越高,但不限于此。
440、在拍摄系统当前的应用场景为目标辨识场景,且第一辨识置信度阈值低于辨识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辨识置信度高于第一辨识置信度。
450、根据第二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二图像对目标主体进行辨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在目标辨识场景中执行上述的步骤440-步骤450。其中,目标辨识场景可指需要识别目标主体与特定的拍摄目标(如人脸或车牌等)是否匹配的场景,例如门禁系统中的人脸识别场景。在目标辨识场景中,对目标主体进行准确辨识的重要性高于对目标主体进行追踪的重要性,摄像装置采集的图像中可能需要包括更多目标主体的细节。因此电子设备一旦检测到第一辨识置信度低于辨识置信度阈值,则切换至辨识置信度更高的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从而使得基于上述的第二图像对目标主体进行辨识时,提高目标辨识的准确率。其中,上述的辨识置信度阈值可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设定,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460、在拍摄系统当前的应用场景为目标追踪场景,且第一追踪置信度低于追踪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追踪置信度高于第一追踪置信度。
470、根据第二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二图像对目标主体进行追踪。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在目标追踪场景中执行上述的步骤460-步骤470。其中,目标追踪场景可指需要在多帧图像中对同一目标主体进行定位的场景,例如大楼的监控系统,需要跟踪拍摄某一目标,并保证追踪目标不丢失。在目标追踪场景中,不丢失目标主体的重要性高于对目标主体进行准确辨识的准确性,可以允许摄像装置采集到的图像中目标主体的细节较为模糊,但需要保持目标主体尽可能被持续拍摄到。因此,电子设备一旦检测到第一追踪置信度低于追踪置信度阈值,则切换至追踪置信度更高的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从而使得基于上述的第二图像对目标主体进行追踪时,减少目标丢失,维持目标追踪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其中,上述的追踪置信度阈值可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设定,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可见,在前述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基于拍摄系统不同的应用场景,在辨识置信度和追踪置信度之间选取更适用于当前应用场景的置信度作为摄像头切换的条件,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可以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特性兼顾计算效率与目标辨识或者目标追踪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拍摄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适用于如前述的电子设备。如图5所示,该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可包括:
510、获取通过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
512、对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
514、根据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根据拍摄系统当前的应用场景从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第一辨识置信度或者第一追踪置信度中选取出一种或多种置信度作为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
516、在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且存在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高于第一置信度时,根据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比较结果从至少两个摄像装置中选取出第二摄像装置。
518、电子设备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摄系统可包括至少三个摄像装置,即除当前正在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的第一摄像装置以外,还包括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可获取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中每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包括的置信度类型与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包括的置信度类型一致。例如,当第一置信度包括第一对焦置信度时,电子设备可获取每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对焦置信度;当第一置信度包括第一辨识置信度和第一追踪置信度时,电子设备可获取每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辨识置信度以及每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追踪置信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对获取到的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选取出第二摄像装置。可选的,电子设备可从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中选取出对应的置信度最高的摄像装置作为第二摄像装置,即选取出最可信的摄像装置作为第二摄像装置。因此,电子设备可使用拍摄系统中可信度最高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有利于改善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电子设备在执行步骤540之后,还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520、获取已标定的第一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与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摄像装置与第二摄像装置的设置位置不同,即使第一摄像装置与第二摄像装置同时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目标主体在采集得到的第一图像中的图像坐标P(x,y)也不同于目标主体在第二图像中的图像坐标P’(x’,y’)。因此,可预先对第一摄像装置和第二摄像装置进行标定,以确定图像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第一摄像装置和第二摄像装置进行标定的方法可包括但不限于棋盘法,可计算得到第一图像中的图像坐标P(x,y)=P’(x’,y’)*H,H为转换矩阵,即第一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与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电子设备可从本地存储或者与电子设备通信连接的云端服务器中获取该转换关系,但不限于此。
522、基于上述的转换关系,将第一摄像装置在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对焦区域转换至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下进行表示,得到第二对焦区域。
524、控制第二摄像装置在采集第二图像时,以第二图像的第二对焦区域进行对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摄像装置在对目标主体进行拍摄时,第一摄像装置确定的焦点在图像中占据的区域可为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对焦区域。基于上述的转换关系,电子设备可将第一图像中的任意一个图像坐标转换至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下进行表示。因此,电子设备可将第一对焦区域转换至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下进行表示,并将转换后得到的第二对焦区域传输至第二摄像装置。第二摄像装置可以采用第二对焦区域作为初始的对焦目标进行对焦,而无需在第二图像中再次对目标主体进行检测,无需在识别出目标主体在第二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后,再确定对焦区域,从而可以提高对焦拍摄的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电子设备在执行步骤540之后,还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526、获取目标主体在多帧目标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目标图像为当前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所采集的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前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可包括第一摄像装置或者第二摄像装置,具体不做限定。电子设备可检测第一摄像装置拍摄到的第一图像中目标主体的主体图像区域,也可以检测第二摄像装置拍摄到的第二图像中目标主体的主体图像区域。
528、根据目标主体在多帧目标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生成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连接每帧目标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以生成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请参阅图6A,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示意图。如图6A所示,电子设备可通过第一摄像装置或者第二摄像装置拍摄到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帧图像。其中,第1帧图像可以是由第一摄像装置采集得到的,第2帧及第3帧图像可以是在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采集得到的。
530、在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不匹配时,生成异常预警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正常行为轨迹可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从大量物体的移动轨迹数据中学习得到。若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的差异较大,则二者不匹配;若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的差异较小,则二者匹配。电子设备可通过基于几何的匹配或者基于隐式马尔科夫模型的匹配等轨迹匹配方法对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进行匹配,但不限于此。示例性的,请参阅图6B,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不匹配的示例图。如图6B所示,正常行为轨迹近似于直线,而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存在至少两个拐角,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的差异较大。
电子设备在识别出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不匹配时,可生成异常预警信息。异常预警信息可用于对目标主体的异常移动行为进行通报预警,可根据拍摄系统的应用场景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目标主体的地理位置、拍摄到目标主体的时间等,具体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可以在交通路口监控的应用场景通过拍摄系统监控车辆的移动轨迹,即以车辆为目标主体。在交通路口的应用场景中,正常行为轨迹可以包括:直行轨迹、左转轨迹或者右转轨迹三种。电子设备在生成车辆的移动轨迹之后,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车辆的移动轨迹执行轨迹分类任务。若车辆的移动轨迹被分类为直行轨迹、左转轨迹或者右转轨迹中的任意一种,则车辆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相匹配;若车辆的移动轨迹被分类为其它类别,则车辆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不匹配,电子设备可生成异常预警信息,以对车辆的异常移动行为进行预警通报。
可见,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在当前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的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根据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置信度从中选取出第二摄像装置,有利于改善目标主体的成像效果。进一步地,电子设备在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时,可利用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对焦区域确定第二摄像装置在对目标主体进行对焦时使用的第二对焦区域,从而可以提高对焦拍摄的效率。更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可根据拍摄系统包括的摄像装置采集到的多帧图像中目标主体的主体图像区域生成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从而在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不匹配时,生成异常预警信息,以对目标主体的异常移动行为进行通报预警,发挥拍摄系统的监控作用。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装置可应用于前述的拍摄系统,与拍摄系统至少包括的第一摄像装置及第二摄像装置通信连接,前述的电子设备也可以包括该控制装置。如图7所示,该控制装置700可包括:获取模块710、检测模块720、确定模块730和切换模块740。其中:
获取模块710,可用于获取通过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
检测模块720,可用于对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
确定模块730,可用于根据图像特征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
切换模块740,可用于在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第一置信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置信度可包括:第一对焦置信度,第二置信度可包括:第二对焦置信度;置信度阈值可包括:对焦置信度阈值。
切换模块740,可包括:选择单元和切换单元。
选择单元,可用于在第一对焦置信度低于对焦置信度阈值时,根据第一摄像装置当前的对焦距离,选择焦距与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二摄像装置;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对焦置信度高于第一对焦置信度。
切换单元,可用于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
在一个实施例中,选择单元,还可用于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在跟踪拍摄目标主体时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及,根据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及各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焦距,从各个其它摄像装置中确定出第二摄像装置。
可选的,选择单元,还可用于在其它各个摄像装置包括长焦摄像装置,且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增大时,将长焦摄像装置确定为第二摄像装置,长焦摄像装置的焦距大于第一摄像装置的焦距,长焦摄像装置对应的对焦置信度高于第一对焦置信度。
可选的,选择单元,还可用于在其它各个摄像装置包括广角摄像装置,且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减小时,将广角摄像装置确定为第二摄像装置,广角摄像装置的焦距小于第一摄像装置的焦距,广角摄像装置对应的对焦置信度高于第一对焦置信度时。
在一个实施例中,拍摄系统包括至少三个摄像装置。
上述的选择单元,还可用于在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且存在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高于第一置信度时,根据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比较结果从至少两个摄像装置中选取出第二摄像装置。其中,第一置信度可包括第一对焦置信度、第一辨识置信度或第一追踪置信度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选择单元还可用于从至少两个摄像装置中选取出对应的置信度最高的摄像装置作为第二摄像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模块730,可包括:清晰度确定单元和置信度确定单元。
清晰度确定单元,可用于根据图像特征确定第一图像中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
置信度确定单元,可用于根据第一图像中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确定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置信度可包括:第一辨识置信度和第一追踪置信度;第二置信度可包括:第二辨识置信度和第二追踪置信度;置信度阈值可包括:辨识置信度阈值和追踪置信度阈值。
控制装置700还可包括:辨识模块和追踪模块。
切换模块740,还可用于在拍摄系统当前的应用场景为目标辨识场景,且第一辨识置信度阈值低于辨识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辨识置信度高于第一辨识置信度;
辨识模块,可用于根据第二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二图像对目标主体进行辨识。
切换模块740,还可用于在拍摄系统当前的应用场景为目标追踪场景,且第一追踪置信度低于追踪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追踪置信度高于第二追踪置信度;
追踪模块,可用于根据第二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二图像对目标主体进行追踪。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模块710,还可用于在切换模块740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之后,获取已标定的第一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与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控制装置700,还可包括:对焦模块。
对焦模块,还可用于基于转换关系,将第一摄像装置在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对焦区域转换至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下进行表示,得到第二对焦区域;以及,控制第二摄像装置在采集第二图像时,以第二图像的第二对焦区域进行对焦。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模块710,还可用于在切换模块740切换至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之后,获取目标主体在多帧目标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目标图像为当前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所采集的图像;
控制装置700,还可包括:生成模块。
生成模块,可用于根据目标主体在多帧目标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生成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以及,在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不匹配时,生成异常预警信息。
可见,基于前述实施例公开的控制装置,可以在第一摄像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时,实时监控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在第一置信度下降时,即使切换至置信度更高的第二摄像装置对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从而提高拍摄系统对拍摄目标进行图像采集时的成像效果。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电子设备。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800可以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810;
与存储器810耦合的处理器820;
其中,处理器820调用存储器810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任意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电源、输入按键、扬声器、屏幕、RF电路、Wi-Fi模块、蓝牙模块、传感器等未显示的组件,本实施例不作赘述。此外,拍摄系统包括的第一摄像装置和第二摄像装置可独立于电子设备800进行设置,也可以封装于电子设备800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任意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且该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任意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单元,即可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若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获取的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请求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具体可以是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摄像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拍摄系统,所述拍摄系统至少包括第一摄像装置及第二摄像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通过所述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
对所述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所述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
根据所述图像特征确定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
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置信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置信度包括:第一对焦置信度,所述第二置信度包括:第二对焦置信度;所述置信度阈值包括:对焦置信度阈值;
以及,所述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置信度,包括:
在所述第一对焦置信度低于所述对焦置信度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当前的对焦距离,选择焦距与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二摄像装置,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对焦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对焦置信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系统包括至少三个摄像装置,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选择焦距与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二摄像装置,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在跟踪拍摄所述目标主体时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
根据所述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及各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焦距,从所述各个其它摄像装置中确定出所述第二摄像装置,所述其它摄像装置为除所述第一摄像装置以外的摄像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各个摄像装置包括长焦摄像装置;以及,所述根据所述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及各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焦距,从所述各个其它摄像装置中确定出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包括:
在所述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增大,将所述长焦摄像装置确定为所述第二摄像装置,所述长焦摄像装置的焦距大于所述第一摄像装置的焦距,所述长焦摄像装置对应的对焦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对焦置信度时;和/或,
所述其它各个摄像装置包括广角摄像装置;以及,所述根据所述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及各个其它摄像装置分别对应的焦距,从所述各个其它摄像装置中确定出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包括:
在所述第一摄像装置的对焦距离的变化趋势为距离减小,将所述广角摄像装置确定为所述第二摄像装置,所述广角摄像装置的焦距小于所述第一摄像装置的焦距,所述广角摄像装置对应的对焦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对焦置信度时。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图像特征确定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包括:
根据所述图像特征确定所述第一图像中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
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主体图像区域的清晰度确定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对焦置信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置信度包括:第一辨识置信度和第一追踪置信度;所述第二置信度包括:第二辨识置信度和第二追踪置信度;所述置信度阈值包括:辨识置信度阈值和追踪置信度阈值;
以及,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包括:
在所述拍摄系统当前的应用场景为目标辨识场景,且所述第一辨识置信度阈值低于所述辨识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并根据所述第二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二图像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辨识;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所述第二辨识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辨识置信度;
在所述拍摄系统当前的应用场景为目标追踪场景,且所述第一追踪置信度低于所述追踪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并根据所述第二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二图像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追踪;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所述第二追踪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追踪置信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系统包括至少三个摄像装置;以及,所述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包括:
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且存在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置信度时,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其它摄像装置对应的置信度比较结果从所述至少两个摄像装置中选取出所述第二摄像装置;所述其它摄像装置为除所述第一摄像装置以外的摄像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对应的置信度比较结果从所述至少两个摄像装置中选取出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包括:
从所述至少两个摄像装置中选取出对应的置信度最高的摄像装置作为所述第二摄像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已标定的所述第一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与所述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基于所述转换关系,将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在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对焦区域转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的图像坐标系下进行表示,得到第二对焦区域;
控制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在采集第二图像时,以所述第二图像的所述第二对焦区域进行对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检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主体在多帧目标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所述目标图像为当前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所采集的图像;
根据所述目标主体在多帧目标图像中的主体图像区域生成所述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
在所述目标主体的移动轨迹与正常行为轨迹不匹配时,生成异常预警信息。
1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拍摄系统,所述拍摄系统至少包括第一摄像装置及第二摄像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及所述第二摄像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通过所述第一摄像装置采集的第一图像;
检测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图像中包含的目标主体进行检测,并提取所述目标主体对应主体图像区域的图像特征;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图像特征确定所述第一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置信度;
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置信度低于置信度阈值时,切换至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所述目标主体进行图像采集,所述第二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置信度高于所述第一置信度。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110246119.7A 2021-03-05 2021-03-05 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0378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6119.7A CN115037870A (zh) 2021-03-05 2021-03-05 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46119.7A CN115037870A (zh) 2021-03-05 2021-03-05 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7870A true CN115037870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1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46119.7A Pending CN115037870A (zh) 2021-03-05 2021-03-05 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7870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768A (zh) * 2009-12-22 2011-06-22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图像监控方法、主控装置及系统
JP2016191927A (ja) * 2016-06-09 2016-1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と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10691193A (zh) * 2019-09-03 2020-01-14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768A (zh) * 2009-12-22 2011-06-22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图像监控方法、主控装置及系统
JP2016191927A (ja) * 2016-06-09 2016-1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と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10691193A (zh) * 2019-09-03 2020-01-14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96350B (zh) 一种对焦处理方法及设备
Wheeler et al. Face recognition at a distance system for surveillance applications
CN109040709B (zh) 视频监控方法及装置、监控服务器及视频监控系统
CN116018616A (zh) 保持帧中的目标对象的固定大小
WO2019220622A1 (ja) 画像処理装置、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が格納された非一時的な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CN110248097B (zh) 追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1530255B1 (ko) 객체 자동 추적 장치가 구비된 cctv 시스템
CN110650291B (zh) 目标追焦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07074143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WO2005116910A2 (en) Image comparison
CN102891960A (zh) 用于确定图像调整参数的方法和相机
CN109905641B (zh) 一种目标监控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KR101845943B1 (ko) 단일카메라를 이용한 다차로상의 차량번호인식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038650B1 (ko) 적응적 배경영상 모델링 방법, 이를 이용한 불법주정차 무인단속방법 및 불법주정차 무인단속시스템
US8295605B2 (en) Method for identifying dimensions of shot subject
WO2019163576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2473142B1 (ko) 이동 물체를 고속으로 추적하고 예측하여 고품질의 영상을 지속적으로 제공하는 카메라의 고속 줌과 포커싱을 위한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카메라의 고속 줌과 포커싱 방법
CN115760912A (zh) 运动目标跟踪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87610A (zh) 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00086292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continuous auto focus
Dinh et al. High resolution face sequences from a PTZ network camera
JP2007068008A (ja) 自動追尾装置
CN114040107B (zh) 智能汽车图像拍摄系统、方法、车辆及介质
CN115037870A (zh) 摄像装置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38224A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