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6919A - 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6919A
CN115036919A CN202210790759.9A CN202210790759A CN115036919A CN 115036919 A CN115036919 A CN 115036919A CN 202210790759 A CN202210790759 A CN 202210790759A CN 115036919 A CN115036919 A CN 1150369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 line
adjustment
current
trunk
overloa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907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镇城
姚焕挺
邱灿树
陈佳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hao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hao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hao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hao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9075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69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6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69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7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02J3/144Demand-respons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networ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02B70/3225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2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包括: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若第二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Description

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对于供电线路,现在乡镇多为三五个供电电源构成环网,而负荷在各条线路之间分布不均,有的线路过载有的线路轻载,尤其当夏天晚上空调等电器的大量投入时,可能造成线路短时间内负荷剧增,进而造成线路末端负荷出现低电压问题,轻则影响用电,重则烧毁设备造成财产安全事故。
目前针对环网负荷分布不均现象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在用电高峰期对部分大负荷线路进行限电停电,减缓线路压力,这样会对用户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又或者新建专线专台等,把原本末端的负荷变成线路前端负荷以此拉高原本线路末端负荷的电压,但此法投资巨大,并不经济;又或者调高变压器档位强行拉高电压,但此法会造成前端负荷电压过高从而烧毁电器甚至引发人身安全;又或者人工对线路进行倒闸操作,将重载线路部分负荷切到轻载线路,但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分析系统,容易造成负荷切换后原本轻载的线路变成重载,或者把一重载线路负荷切换到另一重载线路等问题,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以实现对环网中的超负荷线路进行自动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所述环网由至少三条干线构成,以所述环网中任一干线为起始,顺着电能流动的方向排序,则其中任一干线都与前后两条干线相交,每条干线包括三段负荷,按照电能流动的方向分别为固定负荷、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包括:
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
若第二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进一步地,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包括: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二可变负荷由所述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上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或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及所述上一干线均超负荷。
进一步地,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包括: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分别由所述上一干线和所述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或者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三调整条件,则不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上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超负荷。
进一步地,当不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当前干线与所述上一干线的负荷进行比较,若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上一干线超负荷,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三预调整,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三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进一步地,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三预调整,包括: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均由所述上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超负荷,或者
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超负荷,则不对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装置,所述环网由至少三条干线构成,以所述环网中任一干线为起始,顺着电能流动的方向排序,则其中任一干线都与前后两条干线相交,每条干线包括三段负荷,按照电能流动的方向分别为固定负荷、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包括:
第一预调整模块,用于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
第一调整模块,用于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第二预调整模块,用于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
第二调整模块,用于若第二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可选的,第一预调整模块还用于: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二可变负荷由所述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可选的,第一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上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或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
可选的,第二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及所述上一干线均超负荷。
可选的,第二预调整模块还用于: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分别由所述上一干线和所述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处理模块,用于: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或者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三调整条件,则不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可选的,第三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上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超负荷。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调整模块,用于:
将所述当前干线与所述上一干线的负荷进行比较,若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上一干线超负荷,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三预调整,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三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可选的,第三调整模块还用于: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均由所述上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处理模块,用于:
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超负荷,或者
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超负荷,则不对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若第二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通过对环网中各条干线的负荷进行实时监测,对于超负荷的干线自动判断将超负荷线路的部分负荷割接到相邻线路的各种方法的可行性,确定具体操作方法后自动控制线路进行操作对线路负荷进行转供电调整,实现了对环网负荷的快捷、安全调整,减少了对运维人员的手动操作的依赖。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环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当前干线对下一干线的超负荷处理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当前干线对上一干线的超负荷处理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负荷归还方法流程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出现线路超负荷现象时对环网负荷进行自动调整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环网负荷的调整装置来执行,该环网负荷的调整装置可以采用硬件和/或软件的形式实现,该环网负荷的调整装置可配置于电子设备中。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10、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环网由至少三条干线构成,每条干线对应一个电源点,以环网中任一干线为起始,顺着电能流动的方向排序,则其中任一干线都与前后两条干线相交,每条干线包括三段负荷,按照电能流动的方向分别为固定负荷、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网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设这是一个由n个电源点供电的环网系统,每一个电源点为一条线路干线供电,以任意环网中一条干线为起始,顺着电能流动的方向依次用阿拉伯数字对干线排序(即顺序排列1,2,3,…,n),则其中任意一条干线都将与其左右两条干线相交,以当前干线i为基准,则当前干线i的近电源交点与上一条干线(i-1)的远电源交点相交(即重合),当前干线i的远电源交点与下一条干线(i+1)的近电源交点相交(即重合)。以干线i为例对干线的各个部分进行命名:为干线i供电的电源为Si,一条干线共设置三个负荷监测装置,监测该监测点至线路末尾的负荷,在电源出线处的监测装置为jci1,其监测数据为整条线路的总负荷,在干线的近电源交点处的监测装置为jci2,其监测数据为线路i近电源交点后至线路末尾的负荷,在干线的远电源交点处的监测装置为jci3,其监测数据为线路i远电源交点后至线路末尾的负荷。根据三个监测点的数据,将线路i的负荷划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电源出线到近电源交点处的负荷为固定负荷pi0,该段负荷由电源Si固定供电,第二段为近电源交点到远电源交点的负荷称为第一可变负荷,符号为pi1,第三段为远电源点至线路末尾的负荷称为第二可变负荷,符号为pi2。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环网电源数n≥3,而在一般乡镇供电中是由三到五个电源点构成环网供电,设定当一条干线i的总负荷大于其相邻的任一条干线总负荷的1.4倍即视为负荷不平衡需要调整,即若jci1>140%jc(i+1)1或者jci1>140%jc(i-1)1,则干线i称为超负荷状态。
可选的,针对环网中的各干线,利用设置在各干线上的监测装置,可以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情况,然后可以先判断当前干线是否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设当前干线为i,下一干线为(i+1),当监测到干线i的总负荷大于干线(i+1)总负荷的1.4倍,即jci1>140%jc(i+1)1时,可以判定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其中jci1=pi0+pi1+pi2。
进一步地,当当前干线i出现超负荷情况时,可以有三种负荷的调整方式,分别为:将当前干线i的第二可变负荷pi2由电源点S(i+1)转供电;将当前干线i的第二可变负荷pi2由电源点S(i+1)转供电,当前干线i的第一可变负荷pi1由电源点S(i-1)转供电;将当前干线i的第一可变负荷pi1和当前干线i的第二可变负荷pi2由电源点S(i-1)转供电。优选地,当干线i出现超负荷情况时,首先考虑第一种调整方式,即将部分负荷转移给下一干线(i+1),若这种调整可以解决干线i的超负荷问题且不会造成相邻干线的超负荷,则采用第一种调整方式进行调整;若第一种调整方式不能解决干线i的超负荷问题或会造成相邻干线超负荷,则再考虑第二种调整方式;依次类推,若第三种调整方式依然不能解决干线i的超负荷问题或会造成相邻干线超负荷时,则无法对干线i进行负荷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预调整指的是对环网负荷调整的模拟,而非执行实际的调整动作,即假设采用上述一种方式进行调整,后文中第一预调整、第二预调整和第三预调整为三种不同的假设调整方式。
优选地,可以设置一个中间变量zi,其初始值为0,当假设将pi2由S(i+1)转供电时,zi=1;当假设将pi2由S(i+1)转供电,pi1由S(i-1)转供电时,zi=2;当假设将pi1和pi2由S(i-1)转供电时,zi=3。还可以设置一个转供电确认变量qi,其初始值为0,当执行相应调整动作将pi2由S(i+1)转供电时,qi=1;当执行相应调整动作将pi2由S(i+1)转供电,pi1由S(i-1)转供电时,qi=2;当执行相应调整动作系统将pi1和pi2由S(i-1)转供电时,qi=3。
在本实施例中,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的方式可以是:令当前干线的第二可变负荷由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具体的,可以令中间变量zi=1,2,3时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预调整方式,当当前干线i相对于下一干线(i+1)超负荷时,可以令zi=1,假设将pi2算入S(i+1)的供电范围。
S120、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调整之后,当前干线i与下一干线(i+1)的负荷发生变化,即下一干线(i+1)的总负荷jc(i+1)1=p(i+1)0+p(i+1)1+p(i+1)2+pi2,当前干线i的总负荷jci1=pi0+pi1。
进一步地,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超负荷,或者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三调整条件,则不对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其中,第三调整条件可以是: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上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超负荷。
具体的,第一预调整之后首先判断算入pi2之后的干线(i+1)是否超负荷,即判断是否满足jc(i+1)1>140%jc(i+2)1或者jc(i+1)1>140%jci1,其中,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pi1。当上述两式中有一式成立,则若按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环网负荷调整会造成干线(i+1)超负荷,因此不能以这种方式进行调整,令zi=0;当两式均不成立则可以认为第一预调整的方式不会造成干线(i+1)超负荷,此时可以根据第一调整条件接着判断干线i在调整后是否还处于重载即超负荷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整条件可以是: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上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或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且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
具体的,可以先判断当前干线i相对于下一干线(i+1)是否超负荷,即是否满足jci1>140%jc(i+1)1,此时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pi1。若不满足,即第一预调整后干线i相对于下一干线(i+1)不超负荷,则判断减少负荷的干线i是否会造成上一条干线(i-1)满足超负荷条件,即jc(i-1)1>140%jci1。当式子满足即减少负荷的干线i会对上一条干线(i-1)造成超负荷,所以不能对干线i进行调整,令zi=0;当式子不成立,则减少负荷的干线i不会对上一条干线(i-1)造成超负荷,可以将此时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1,令当前干线i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即令当前干线的第二可变负荷pi2由下一干线(i+1)对应的电源点S(i+1)转供电。
如果第一预调整后干线i依然对下一线路(i+1)超负荷,则判断第一预调整后干线i是否对上一线路(i-1)超负荷,即是否满足jci1>140%jc(i-1)1,其中,jci1=pi0+pi1。如果第一预调整后干线i不会对上一线路(i-1)超负荷,即式子不成立,此时可以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1,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即令当前干线i的第二可变负荷pi2由下一干线(i+1)对应的电源点S(i+1)转供电。
S130、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调整条件可以是: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均超负荷。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的方式可以是:令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分别由上一干线和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具体的,如果第一预调整之后当前干线i相对于下一干线(i+1)及上一干线(i-1)均超负荷,即jci1>140%jc(i+1)1成立且jci1>140%jc(i-1)1成立,其中,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pi1。在此情况下,可以令zi=2,假设将第一可变负荷pi1和第二可变负荷pi2分别算入S(i-1)和S(i+1)供电范围。
S140、若第二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调整之后,当前干线i、下一干线(i+1)及上一干线(i-1)的负荷发生变化,即当前干线i的总负荷jci1=pi0,下一干线(i+1)的总负荷jc(i+1)1=p(i+1)0+p(i+1)1+p(i+1)2+pi2,上一干线(i-1)的总负荷jc(i-1)1=p(i-1)0+p(i-1)1+p(i-1)2+pi1。
具体的,第二预调整之后首先判断算入pi1之后的干线(i-1)是否超负荷,即判断是否满足jc(i-1)1>140%jc(i-2)1或者jc(i-1)1>140%jci1,其中,jc(i-1)1=p(i-1)0+p(i-1)1+p(i-1)2+pi1,jci1=pi0。若两式均不成立,则可以认为这种调整方式不会造成上一干线(i-1)超负荷,即上一干线(i-1)未超负荷,此时可以判断该种调整下干线(i+1)是否对干线i超负荷,即是否满足jc(i+1)1>140%jci1,其中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如果式子不成立,即该种调整下干线(i+1)相对干线i未超负荷,则将可以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2,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即令当前干线i的第一可变负荷pi1和第二可变负荷pi2分别由电源点S(i-1)和S(i+1)转供电;如果式子成立,即该种调整会造成干线(i+1)对干线i超负荷,则不能选用第二预调整的调整方式,重新令zi=1,并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1,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即令当前干线i的第二可变负荷pi2由下一干线(i+1)对应的电源点S(i+1)转供电。
若jc(i-1)1>140%jc(i-2)1或者jc(i-1)1>140%jci1中有一式成立,则第二预调整的调整方式会造成干线(i-1)超负荷,所以令zi=1,并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1,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即令当前干线i的第二可变负荷pi2由下一干线(i+1)对应的电源点S(i+1)转供电。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当前干线对下一干线的超负荷处理流程图,如图所示,先判断干线i是否对下一干线(i+1)超负荷,当监测到干线i的总负荷大于干线(i+1)总负荷的1.4倍,即jci1>140%jc(i+1)1时(jci1=pi0+pi1+pi2,jc(i+1)1=p(i+1)0+p(i+1)1+p(i+1)2),则令zi=1,将pi2算入S(i+1)的供电范围。接着判断算入pi2之后干线(i+1)是否超负荷,即是否jc(i+1)1>140%jc(i+2)1或者jc(i+1)1>140%jci1,其中,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pi1。当两式中有一式成立时,则该调整会造成干线(i+1)超负荷,因此不能这样调整,重新令zi=0;当两式均不成立则认为该调整不会造成干线(i+1)超负荷,所以接着判断干线i在调整后相对于干线(i+1)是否还处于超负荷状态,即是否jci1>140%jc(i+1)1(其中,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pi1),若否,则判断减少负荷之后的干线i是否会造成上一条干线(i-1)满足超负荷条件,即是否jc(i-1)1>140%jci1(jci1=pi0+pi1),若是则减少负荷的干线i会对上一条干线(i-1)造成超负荷,所以不能对干线i进行调整,重新令zi=0;当式子jc(i-1)1>140%jci1(jci1=pi0+pi1)不成立,则减少负荷的干线i不会对上一条干线(i-1)造成超负荷,所以此时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1。
如果调整后干线i依然对下一干线(i+1)超负荷,即jci1>140%jc(i+1)1(其中,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pi1)成立,则判断调整后干线i是否对上一干线(i-1)超负荷,即是否jci1>140%jc(i-1)1(jci1=pi0+pi1)。若否,则调整后干线i不会对上一干线(i-1)超负荷,此时无法对干线i做进一步调整,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1;若是,即调整后干线i依然会对上一干线(i-1)超负荷,则令zi=2,将pi2算入S(i+1)的供电范围基础上再将pi1算入S(i-1)的供电范围,判断算入pi1后干线(i-1)是否超负荷,即jc(i-1)1>140%jc(i-2)1或者jc(i-1)1>140%jci1,此时jci1=pi0,jc(i-1)1=p(i-1)0+p(i-1)1+p(i-1)2+pi1。若有一式成立,则该调整会造成干线(i-1)超负荷,则重新令zi=1,并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1;若两式均不成立,则该调整不会造成干线(i-1)超负荷,则判断该种调整下干线(i+1)是否对干线i超负荷,即是否jc(i+1)1>140%jci1,其中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如果式子成立,该种调整下干线(i+1)对干线i超负荷,则不能选用zi=2这种调整模式,重新令zi=1,并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1;如果式子jc(i+1)1>140%jci1不成立,该种调整下干线(i+1)不会对干线i超负荷,则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2。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变量zi与转供电确认变量qi的初始值均为0,中间变量zi的取值(1、2、3)代表假设的调整方式,转供电确认变量qi的取值(1、2、3)代表产生实际的调整动作,当经过上述判断步骤之后,qi为初始值0,则说明当前干线i相对于下一干线(i+1)未超负荷,或者经过判定后无法采用第一或第二预调整方式,此时可以考虑将当前干线i的第一可变负荷pi1和第二可变负荷pi2由上一干线的电源点S(i-1)转供电,即第三预调整方式。
可选的,当不对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时,还可以:将当前干线与上一干线的负荷进行比较,若当前干线相对于上一干线超负荷,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三预调整,若第三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三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其中,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三预调整的方式可以是:令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均由上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具体的,处理完干线i对下一干线(i+1)的超负荷情况后,若未产生负荷调整动作,则再判断干线i是否对上一干线(i-1)超负荷,即是否jci1>140%jc(i-1)1。若是,则干线i对上一干线(i-1)超负荷,则对当前干线i进行第三预调整,令zi=3,即假设将pi1和pi2算入S(i-1)的供电范围,此时,jci1=pi0,jc(i-1)1=p(i-1)0+p(i-1)1+p(i-1)2+pi1+pi2。接着判断干线(i-1)是否会因此调整而超负荷,即是否jc(i-1)1>140%jc(i-2)1或者jc(i-1)1>140%jci1。若两式均不成立,则上一干线(i-1)未超负荷,进一步判断下一干线(i+1)相对于当前干线i是否超负荷,即是否jc(i+1)1>140%jci1,若否,则下一干线(i+1)相对于当前干线i未超负荷,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3,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三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即将pi1和pi2算入S(i-1)的供电范围。
进一步地,若第三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超负荷,或者若第三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超负荷,则不对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具体的,若jc(i-1)1>140%jc(i-2)1,jc(i-1)1>140%jci1两式中有一式成立,则干线(i-1)会因调整而超负荷,不能对干线i进行转供电处理,重新zi=0;若第三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i-1)未超负荷,判断该调整后干线(i+1)是否对干线i超负荷,即是否jc(i+1)1>140%jci1,若是,该调整后干线(i+1)对干线i超负荷,系统不能对干线i进行转供电处理,重新zi=0。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当前干线对上一干线的超负荷处理流程图,如图所示,判断干线i是否对上一干线(i-1)超负荷,即是否jci1>140%jc(i-1)1,若是,则令zi=3,假设将pi1和pi2算入S(i-1)的供电范围。接着判断若这样调整后干线(i-1)是否会因调整而超负荷,即是否jc(i-1)1>140%jc(i-2)1或者jc(i-1)1>140%jci1(jci1=pi0,jc(i-1)1=p(i-1)0+p(i-1)1+p(i-1)2+pi1+pi2)。如果两式有一个成立,则干线(i-1)会因调整而超负荷,则重新令zi=0,不能对干线i进行转供电处理;如果两式均不成立,则干线(i-1)不会因调整而超负荷,此时判断该调整后干线(i+1)是否会对干线i超负荷,即是否jc(i+1)1>140%jci1(jci1=pi0)。若是,则该调整后干线(i+1)会对干线i超负荷,则重新令zi=0,不能对干线i进行转供电处理;若否,如果该调整后干线(i+1)不会对干线i超负荷,则将zi的值赋予转供电确认变量qi,即qi=3。
进一步地,对当前干线负荷进行调整之后,当前干线负荷减小而相邻干线负荷增加,可以通过各干线上的负荷监测装置获取个干线的实时负荷情况,当满足负荷归还条件时将当前干线转移出去的负荷归还由当前干线的电源点进行供电。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荷归还方法流程图,如图所示,当qi=1时,当前干线i的第二可变负荷pi2是由下一干线(i+1)进行供电的,此时判断是否jc(i+1)1>140%jci1(jc(i+1)1=p(i+1)0+p(i+1)1+p(i+1)2+pi2,jci1=pi0+pi1),若是,则此时干线i中负荷已降低至使干线(i+1)超负荷的程度,此时pi2无需再由S(i+1)转供电,切回由Si供电,并令qi=zi=0;当qi=2时,当前干线i的第一可变负荷pi1和第二可变负荷pi2是分别由上一干线的电源点S(i-1)和下一干线的电源点S(i+1)供电的,此时判断是否jc(i+1)1>140%jci1且jc(i-1)1>140%jci1(jc(i+1)1=p(i+1)0+p(i+1)1+p(i+1)2+pi2,jc(i-1)1=p(i-1)0+p(i-1)1+p(i-1)2+pi1,jci1=pi0),若是,则此时干线i中负荷已降低至使干线(i+1)和干线(i-1)超负荷的程度,此时pi2无需再由S(i+1)转供电,pi1也无需再由S(i-1)转供电,均切回由Si供电,并令qi=zi=0;当qi=3时,当前干线i的第一可变负荷pi1和第二可变负荷pi2是有上一干线(i-1)进行供电的,此时判断是否jc(i-1)1>140%jci1(jc(i-1)1=p(i-1)0+p(i-1)1+p(i-1)2+pi1+pi2,jci1=pi0),若是,则此时干线i中负荷已降低至使干线(i-1)超负荷的程度,此时pi1和pi2无需再由S(i-1)转供电,切回由Si供电,并令qi=zi=0。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上位机,实时更新环网线路的转供电分布情况,并可手动将调整后的线路进行复原。优选地,上位机和下位机可采用STM32,DSP等微机进行开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若第二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通过对环网中各条干线的负荷进行实时监测,对于超负荷的干线自动判断将超负荷线路的部分负荷割接到相邻线路的各种方法的可行性,确定具体操作方法后自动控制线路进行操作对线路负荷进行转供电调整,实现了对环网负荷的快捷、安全调整,减少了对运维人员的手动操作的依赖。
实施例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预调整模块310,第一调整模块320,第二预调整模块330和第二调整模块340。
第一预调整模块310,用于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
可选的,第一预调整模块310还用于:
令当前干线的第二可变负荷由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第一调整模块320,用于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可选的,第一调整条件,包括:
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上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或
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超负荷,且当前干线相对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
第二预调整模块330,用于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
可选的,第二调整条件,包括:
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均超负荷。
可选的,第二预调整模块330还用于:
令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分别由上一干线和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第二调整模块340,用于若第二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可选的,装置还包括第一处理模块350,用于: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超负荷,或者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三调整条件,则不对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可选的,第三调整条件,包括:
当前干线相对于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上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超负荷。
可选的,装置还包括第三调整模块360,用于:
将当前干线与上一干线的负荷进行比较,若当前干线相对于上一干线超负荷,则对当前干线进行第三预调整,若第三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当前干线按照第三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可选的,第三调整模块360还用于:
令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均由上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可选的,装置还包括第二处理模块370,用于:
若第三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超负荷,或者
若第三预调整之后,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下一干线相对于当前干线超负荷,则不对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环网负荷的调整装置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实施例三
图7示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如头盔、眼镜、手表等)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发明的实现。
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1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1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如只读存储器(ROM)12、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3等,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1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1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13中,还可存储电子设备1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器11、ROM 12以及RAM 13通过总线1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15也连接至总线14。
电子设备1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15,包括:输入单元1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1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1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1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19允许电子设备1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处理器1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处理器1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处理器1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单元1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12和/或通信单元1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电子设备10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 13并由处理器1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环网负荷的调整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SOC)、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计算机程序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使得计算机程序当由处理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计算机程序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备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电子设备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电子设备。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区块链网络和互联网。
计算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又称为云计算服务器或云主机,是云计算服务体系中的一项主机产品,以解决了传统物理主机与VPS服务中,存在的管理难度大,业务扩展性弱的缺陷。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明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所述环网由至少三条干线构成,每条干线对应一个电源点,以所述环网中任一干线为起始,顺着电能流动的方向排序,则其中任一干线都与前后两条干线相交,每条干线包括三段负荷,按照电能流动的方向分别为固定负荷、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
若第二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包括: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二可变负荷由所述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上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或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及所述上一干线均超负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包括: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分别由所述上一干线和所述下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或者
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三调整条件,则不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调整条件,包括:
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上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超负荷。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不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当前干线与所述上一干线的负荷进行比较,若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上一干线超负荷,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三预调整,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三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三预调整,包括:
令所述当前干线的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均由所述上一干线对应的电源点转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超负荷,或者
若第三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超负荷,则不对当前干线进行负荷调整。
11.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装置,所述环网由至少三条干线构成,以所述环网中任一干线为起始,顺着电能流动的方向排序,则其中任一干线都与前后两条干线相交,每条干线包括三段负荷,按照电能流动的方向分别为固定负荷、第一可变负荷和第二可变负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预调整模块,用于分别获取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若所述当前干线相对于所述下一干线超负荷,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一预调整;
第一调整模块,用于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一调整条件,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第二预调整模块,用于若第一预调整之后,所述下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当前干线、下一干线及上一干线的负荷满足第二调整条件,则对所述当前干线进行第二预调整;
第二调整模块,用于若第二预调整之后,所述上一干线未超负荷且所述下一干线相对于所述当前干线未超负荷,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二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否则令所述当前干线按照第一预调整的方式进行负荷调整。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
CN202210790759.9A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0369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0759.9A CN115036919A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90759.9A CN115036919A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6919A true CN115036919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29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90759.9A Pending CN115036919A (zh) 2022-07-05 2022-07-05 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691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4677A (zh) 绿色能源云计算方法与系统
CN115860383A (zh) 配电网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034927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3440396A (zh) 调度操作票全智能分析成票的方法及系统
CN115115133B (zh) 发电机的并机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6993093A (zh) 一种中低压线路运行方式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036919A (zh) 一种环网负荷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11453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14709878A (zh) 应用于光储直柔建筑的光储协同配置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5149572B (zh) 发电机的并机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5360699A (zh) 一种电网安全性校验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77289A (zh) 一种配电网中孤网运行的预测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7196180B (zh) 含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线路光伏汇集点选址方法
CN116231666A (zh) 电网电气开关集群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3971205B (zh) 用于电网事故预案自动生成的数据采集方法
CN117200266B (zh) 配电线路光伏汇集点储能容量配置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6742719A (zh) 一种水力发电站的分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83699A (zh) 并离网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75985A (zh) 供电网负荷均衡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US20230092978A1 (en) Resource Tapping Method, Resource Tapp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6247670A (zh) 变电站变压器n-1负荷转供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036930A (zh) 一种电力负荷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646991A (zh) 电力系统的发电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960964A (zh) 一种集群源荷协同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441444A (zh) 一种配网台区的配网状态判断方法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