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3039A - 控温组件、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控温组件、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3039A
CN115033039A CN202210743138.5A CN202210743138A CN115033039A CN 115033039 A CN115033039 A CN 115033039A CN 202210743138 A CN202210743138 A CN 202210743138A CN 115033039 A CN115033039 A CN 1150330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plate
heat
temperature
ins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431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33039B (zh
Inventor
秦培江
何基东
黄仕迪
杨宇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074313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30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3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3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330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30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30Automatic controllers with an auxiliary heating device affecting the sensing element, e.g. for anticipating change of temperature
    • G05D23/32Automatic controllers with an auxiliary heating device affecting the sensing element, e.g. for anticipating change of temperature with provision for adjustment of the effect of the auxiliary heating device, e.g. a function of tim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温组件、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其中控温组件包括控温板、保温板及多个导热柱,多个导热柱均连接于控温板并在控温板上离散分布,导热柱穿设于保温板,导热柱远离控温板的一端与保温板远离控温板的表面平齐。控温板的热量或冷量仅能通过导热柱传递,在靠近盒体内部的一侧,导热柱为控温板的预定加热温度或预定制冷温度,未设置导热柱的区域的温度为保温板的环境温度,从而能够实现在提供离散冷热源的同时,保证表面平整,以便于控制实验变量,保证冷热源的孤立性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

Description

控温组件、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对流模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温组件、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流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各种工程应用中,在大气、海洋、地幔、晶体生长等众多动力学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湍流热对流系统是从众多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研究对流问题的经典流体力学模型。在理想的湍流热对流系统中,冷热板是连续且光滑平整的。而在实际情况中,冷热源往往是不连续的,例如,热岛效应中城市建筑的分布是离散间隔的,太阳照射海平面的辐射强度也是不均匀的。因此,研究离散冷热源的热对流特征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关技术中,可通过在冷热板上设置具有凸起的复杂表面来实现冷热源的离散分布,而这样的实现方式会破坏边界层的形成,这样就无法保证冷热源的孤立性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破坏了实验变量的唯一控制原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控温组件,能够在提供离散冷热源的同时,保证表面平整,以便于控制实验变量,保证冷热源的孤立性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控温组件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上述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控温组件,包括控温板、保温板及多个导热柱,保温板覆盖于所述控温板;多个所述导热柱均连接于所述控温板并在所述控温板上离散分布,所述导热柱穿设于所述保温板,所述导热柱远离所述控温板的一端与所述保温板远离所述控温板的表面平齐。
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控温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设置控温板、保温板及导热柱,导热柱连接于控温板并穿设于保温板,并且,在靠近盒体内部的一侧,导热柱端部与保温板的表面平齐,控温板的热量或冷量仅能通过导热柱传递,在靠近盒体内部的一侧,导热柱为预定加热温度或预定制冷温度,未设置导热柱的区域的温度为保温板的环境温度,从而能够实现在提供离散冷热源的同时,保证表面平整,以便于控制实验变量,保证冷热源的孤立性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温板包括控温本体及盖板,所述控温本体开设有控温腔,所述控温腔用于容置预定加热温度的液体或预定制冷温度的液体,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控温本体以封闭所述控温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控温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导热柱一一对应地安装于至少部分所述安装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安装孔在所述盖板远离控温本体的一侧阵列排布。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温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控温腔分隔为多个相互隔开的控温流道,所述控温本体设置有与所述控温流道的数量相同的控温板进液口及控温板出液口,每一所述控温板进液口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控温流道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每一所述控温板出液口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控温流道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温流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与所述控温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控温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板包括保温本体及隔热盖板,所述保温本体开设有保温腔,所述保温腔用于容置环境温度的液体,所述隔热盖板盖合于所述保温本体以封闭所述保温腔,所述保温本体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隔热盖板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与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导热柱均穿设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及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板,部分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将所述保温腔分隔为多个相互隔开的保温流道,所述保温本体设置有与所述保温流道的数量相同的保温板进液口及保温板出液口,每一所述保温板进液口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保温流道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每一所述保温板出液口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保温流道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流道内设置有第二安装板,部分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保温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保温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流道内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多个所述第二安装板沿所述保温流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在所述保温流道内交错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同一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柱包括柱体及保温套,所述保温套包覆于所述柱体的外部,所述柱体的两端面露出于所述保温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柱还包括温度感应件,所述温度感应件安装于所述柱体。
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包括盒体及本发明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控温组件,盒体两端开口;所述保温板盖合于所述盒体端部的开口,所述控温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控温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盒体的两端。
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能够在提供离散冷热源的同时,保证表面平整的控温组件,便于控制实验变量,能够保证冷热源的孤立性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为严谨准确。
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方法,应用于本发明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步骤包括:控制位于所述盒体的一端的所述控温组件的所述控温板为预定加热温度T1;控制位于所述盒体的另一端的所述控温组件的所述控温板为预定制冷温度T2;控制两个所述控温组件的所述保温板均为环境温度T3。
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控温板的热量或冷量仅能通过导热柱传递,在靠近盒体内部的一侧,位于盒体一端的控温组件的导热柱为预定加热温度T1,位于盒体另一端的控温组件的导热柱为预定制冷温度T2,未设置导热柱的区域的温度均为保温板的环境温度T3,从而能够实现在提供离散冷热源的同时,保证表面平整,以便于控制实验变量,保证冷热源的孤立性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境温度T3为所述预定加热温度T1与所述预定制冷温度T2之和的一半。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控温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控温组件的控温本体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控温组件的控温板的盖板的俯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控温组件的保温本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盒体100,控温组件200,控温板210,控温本体211,控温腔2111,控温流道21111,控温板进液口2112,控温板出液口2113,走线孔2114,盖板212,安装孔2121,第一隔板213,第二隔板214,保温板220,保温本体221,保温腔2211,保温流道22111,第一通孔2212,保温板进液口2213,保温板出液口2214,隔热盖板222,第二通孔2221,第一安装板223,第二安装板224,导热柱230,柱体231,保温套232,支撑柱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对流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各种工程应用中,在大气、海洋、地幔、晶体生长等众多动力学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湍流热对流系统是从众多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研究对流问题的经典流体力学模型。在理想的湍流热对流系统中,冷热板是连续且光滑平整的。而在实际情况中,冷热源往往是不连续的,例如,热岛效应中城市建筑的分布是离散间隔的,太阳照射海平面的辐射强度也是不均匀的。因此,研究离散冷热源的热对流特征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关技术中,可通过在冷热板上设置具有凸起的复杂表面来实现冷热源的离散分布,而这样的实现方式会破坏边界层的形成,这样就无法保证冷热源的孤立性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破坏了实验变量的唯一控制原则。
为解决上述问题,参照图1,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控温组件200,包括控温板210、保温板220及多个导热柱230,保温板220覆盖于控温板210,多个导热柱230均连接于控温板210并在控温板210上离散分布,导热柱230穿设于保温板220,导热柱230远离控温板210的一端与保温板220远离控温板210的表面平齐,参照图2,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包括盒体100及控温组件200,盒体100两端开口,为便于体现本发明的结构,对盒体100进行透明化处理;参照图3,保温板220盖合于盒体100端部的开口,控温组件200设置有两个,两个控温组件200对称设置于盒体100的两端;其中,位于盒体100的一端的控温组件200的控温板210在使用时的温度为预定加热温度T1,位于盒体100的另一端的控温组件200的控温板210在使用时的温度为预定制冷温度T2,保温板220在使用时的温度为环境温度T3。
参照图2及图3,使用时,控制位于盒体100上方的控温组件200的控温板210为预定加热温度T1,位于盒体100下方的控温组件200的控温板210为预定制冷温度T2,两个控温组件200的保温板220均为环境温度T3,其中T3=(T1+T2)/2。位于盒体100上方的控温组件200中,控温板210的热量仅能通过导热柱230传递,在靠近盒体100内部的一侧,导热柱230为控温板210的预定加热温度T1,未设置导热柱230的区域的温度为保温板220的环境温度T3;位于盒体100下方的控温组件200中,控温板210的冷量仅能通过导热柱230传递,在靠近盒体100内部的一侧,导热柱230为控温板210的预定制冷温度T2,未设置导热柱230的区域的温度为保温板220的环境温度T3。盒体100上方和下方两个控温组件200中,多个导热柱230均呈离散分布,且在靠近盒体100内部的一侧,导热柱230的端部与保温板220的表面平齐,因此能够实现在提供离散冷热源的同时,保证控温组件200朝向盒体100内部的表面平整,避免破坏边界层的形成,以便于控制实验变量,保证冷热源的孤立性作为实验的唯一变量。
可以理解的是,盒体100可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以便于观察盒体100内部所产生的热对流的情况;盒体100的两端与两个保温板220之间均需密封,以避免盒体100内部的工质泄漏,可通过密封圈、密封胶等对盒体100与保温板220之间的接缝处进行密封。
控温板210的温度控制方式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采用向控温板210的内部通入预定加热温度T1或预定制冷温度T2的液体的方式控制控温板210的温度,参照图1,控温板210包括控温本体211及盖板212。参照图4,控温本体211开设有控温腔2111,控温腔2111用于容置预定加热温度T1的液体或预定制冷温度T2的液体,可采用水、油等利于导热的液体;盖板212盖合于控温本体211以封闭控温腔2111。参照图5,盖板212远离控温本体211的一侧开设有13×13个安装孔2121,安装孔2121阵列排布以便于加工;导热柱230一一对应地安装于部分安装孔2121,具有阴影的位置表示安装孔2121中安装有导热柱230,灵活性较高,可根据需求的布局安装导热柱230。
使用时,位于盒体100上方的控温组件200中,控温腔2111内容置有预定加热温度T1的液体;位于盒体100下方的控温组件200中,控温腔2111内容置有预定制冷温度T2的液体,通过液体的热传导实现控温板210的温度控制,较为稳定,能够降低温度控制难度。液体温度可通过外部能够对液体进行加热、制冷的装置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盖板212应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以使控温腔2111内的液体的热量或冷量能够快速、高效地传递至导热柱230。盖板212与控温本体211的连接处应密封,以避免液体泄漏,可通过密封圈、密封胶等进行密封。安装孔2121可设置为盲孔,保证控温腔2111的密封性;安装孔2121也可设置为通孔,导热柱230安装至需求位置后,再对每一安装孔2121进行密封,可通过密封圈、密封胶等,保证控温腔2111的密封性。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孔2121的数量、间距等不限于图5所示的方案,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导热柱230也可一一对应地安装于全部安装孔2121,可根据布局需求进行设置。控温板210的温度控制方式除上述通过向控温板210的内部通入预定加热温度T1或预定制冷温度T2的液体的方式来控制控温板210的温度外,还可采用电加热/制冷等方式控制控温板210的温度。
参照图4,控温腔2111内设置有一个第一隔板213,第一隔板213将控温腔2111分隔为两个相互隔开的控温流道21111,控温本体211设置有与控温流道21111的数量相同的控温板进液口2112及控温板出液口2113,每一控温板进液口2112对应连通于一个控温流道21111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每一控温板出液口2113对应连通于一个控温流道21111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采用双进双出的方式向控温腔2111内通入预定加热温度T1或预定制冷温度T2的液体,有利于提高液体的循环效率,进而有利于维持控温腔2111内的液体保持在预定加热温度T1或预定制冷温T2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隔板213的数量不限于图4所示的一个,也可设置多个,将控温腔2111分隔为更多的控温流道21111,并设置对应数量的控温板进液口2112及控温板出液口2113,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液体的循环可通过外部供液装置实现,控温板进液口2112、控温板出液口2113均与外部供液装置连通,以使外部供液装置能够向控温腔2111内供给和回收液体。
参照图4,每一控温流道21111内设置有一个第二隔板214,第二隔板214与第一隔板213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进一步地,第二隔板214与第一隔板213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二隔板214的一端与控温流道211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内壁连接,第二隔板214的另一端与控温流道21111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具有间隔。液体流向在图4中使用箭头示出,液体自控温板进液口2112进入控温流道21111后,需绕过第二隔板214才能从控温板出液口2113流出,设置第二隔板214能够延长液体在控温流道21111内流动的时间,从而充分利用液体的热量或冷量,提高液体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每一控温流道21111内还可设置多个第二隔板214,多个第二隔板214可沿控温流道2111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相互交错设置,形成S形流路,进一步提高液体的换热效率。
保温板220的温度控制方式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采用向保温板220的内部通入环境温度T3的液体的方式控制保温板220的温度,参照图1,保温板220包括保温本体221及隔热盖板222,参照图6,保温本体221开设有保温腔2211,保温腔2211用于容置环境温度T3的液体,隔热盖板222盖合于保温本体221以封闭保温腔2211,保温本体221开设有7×7个第一通孔2212,隔热盖板222开设有7×7个第二通孔2221,第一通孔2212与第二通孔2221一一对应,每一导热柱230均穿设于一个第一通孔2212及一个对应的第二通孔2221。需要说明的是,保温本体221、隔热盖板222均应采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例如,可采用亚克力材料制成保温本体221,可采用泡沫材料制成隔热盖板222。
使用时,盒体100上方和下方的控温组件200中,保温腔2211内均容置有环境温度T3的液体,通过液体的热传导实现保温板220的温度控制,较为稳定,能够降低温度控制难度。液体温度可通过外部能够控制液体恒温的装置进行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孔2212、第二通孔2221的数量不限于上述的7×7个,设置位置也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第一通孔2212、第二通孔2221的数量、位置可根据需求的导热柱230的数量、位置进行对应设置,在导热柱230的布局需要变化时,保温本体221、隔热盖板222也应适应性地更换。隔热盖板222与保温本体221的连接处应密封,以避免液体泄漏,可通过密封圈、密封胶等进行密封。
参照图6,保温腔2211内设置有一个第一安装板223,第一安装板223将保温腔2211分隔为两个相互隔开的保温流道22111,保温本体221设置有与保温流道22111的数量相同的保温板进液口2213及保温板出液口2214,每一保温板进液口2213对应连通于一个保温流道22111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每一保温板出液口2214对应连通于一个保温流道22111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采用双进双出的方式向保温腔2211内通入环境温度T3的液体,有利于提高液体的循环效率,进而有利于维持保温腔2211内的液体保持在环境温度T3。此外,部分第一通孔2212开设于第一安装板223,能够便于第一通孔2212的加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板223的数量不限于图6所示的一个,也可设置多个,将保温腔2211分隔为更多的保温流道22111,并设置对应数量的保温板进液口2213及保温板出液口2214,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此外,第一安装板223的设置位置还需根据第一通孔2212的需求设置位置进行设置。液体的循环可通过外部供液装置实现,保温板进液口2213、保温板出液口2214均与外部供液装置连通,以使外部供液装置能够向保温腔2211内供给和回收液体。
参照图6,保温流道22111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板224,多个第二安装板224沿保温流道2211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第二安装板224与第一安装板223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板224与第一安装板223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二安装板224的一端与保温流道221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内壁连接,第二安装板224的另一端与保温流道22111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具有间隔,多个第二安装板224在保温流道22111内交错设置,形成S形流路。液体流向在图6中使用箭头示出,液体自保温板进液口2213进入保温流道22111后,需沿S形流路绕过多个第二安装板224才能从保温板出液口2214流出,设置第二安装板224能够延长液体在保温流道22111内流动的时间,从而充分利用液体的温度,提高液体的换热效率。此外,部分第一通孔2212开设于第二安装板224,能够便于第一通孔2212的加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安装板224的数量及位置可根据第一通孔2212的数量及需求设置位置进行设置。
参照图6,每一第二安装板224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212,同一第二安装板224上的多个第一通孔2212沿第二安装板22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导热柱230穿设于第一通孔2212,每一导热柱230的两侧均能够被环境温度T3的液体覆盖,有利于提高每一导热柱230两侧的隔热效果的一致性。
为了提高热源或冷源位置的准确性,参照图1,导热柱230包括柱体231及保温套232,保温套232包覆于柱体231的外部,可以理解的是,柱体231应采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而保温套232应采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参照图2及图3,保温套232能够隔绝柱体231向保温板220的热传递,从而,在保温板220靠近盒体100的内部的一侧,仅有柱体231的端部处于预定加热温度T1或预定制冷温度T2,而其他未设置导热柱230的区域均处于保温板220的环境温度T3,能够提高热源或冷源位置的准确性;参照图3,柱体231的两端面露出于保温套232,具体而言,在柱体231安装于控温板210的一端,柱体231的端面露出于保温套232,进一步地,柱体23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露出于保温套232,露出的部分插接于控温板210的安装孔2121中,以增大柱体231与控温板210的接触面积,柱体231的露出部分直接与控温板210接触,有利于控温板210对柱体231的热传导;在柱体231远离控温板210的一端,柱体231的端面与保温套232远离控温板210的一端的端面平齐,柱体231的端面露出于保温套232,柱体231的热量或冷量能够传递至盒体100内部的工质。
导热柱230还包括温度感应件,温度感应件安装于柱体231,用于获取柱体231的温度,可根据柱体231的温度调整控温板210的温度,以提高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的可靠性。温度感应件可采用温敏探头,可在柱体231上设置凹槽,以容置温敏探头及对应的电连接线。参照图2及图3,控温板210上可设置走线孔2114,以容纳各温敏探头的电连接线,具体走线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6)

1.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温板;
保温板,覆盖于所述控温板;
导热柱,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导热柱均连接于所述控温板并在所述控温板上离散分布,所述导热柱穿设于所述保温板,所述导热柱远离所述控温板的一端与所述保温板远离所述控温板的表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板包括控温本体及盖板,所述控温本体开设有控温腔,所述控温腔用于容置预定加热温度的液体或预定制冷温度的液体,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控温本体以封闭所述控温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控温本体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导热柱一一对应地安装于至少部分所述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安装孔在所述盖板远离控温本体的一侧阵列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控温腔分隔为多个相互隔开的控温流道,所述控温本体设置有与所述控温流道的数量相同的控温板进液口及控温板出液口,每一所述控温板进液口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控温流道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每一所述控温板出液口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控温流道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流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与所述控温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控温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板包括保温本体及隔热盖板,所述保温本体开设有保温腔,所述保温腔用于容置环境温度的液体,所述隔热盖板盖合于所述保温本体以封闭所述保温腔,所述保温本体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隔热盖板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与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导热柱均穿设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及一个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板,部分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将所述保温腔分隔为多个相互隔开的保温流道,所述保温本体设置有与所述保温流道的数量相同的保温板进液口及保温板出液口,每一所述保温板进液口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保温流道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每一所述保温板出液口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保温流道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流道内设置有第二安装板,部分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保温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保温流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具有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流道内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多个所述第二安装板沿所述保温流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多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在所述保温流道内交错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同一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的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柱包括柱体及保温套,所述保温套包覆于所述柱体的外部,所述柱体的两端面露出于所述保温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柱还包括温度感应件,所述温度感应件安装于所述柱体。
14.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两端开口;
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温组件,所述保温板盖合于所述盒体端部的开口,所述控温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控温组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盒体的两端。
15.离散热源对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4所述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步骤包括:
控制位于所述盒体的一端的所述控温组件的所述控温板为预定加热温度T1;
控制位于所述盒体的另一端的所述控温组件的所述控温板为预定制冷温度T2;
控制两个所述控温组件的所述保温板均为环境温度T3。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离散热源对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温度T3为所述预定加热温度T1与所述预定制冷温度T2之和的一半。
CN202210743138.5A 2022-06-28 2022-06-28 控温组件及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 Active CN1150330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3138.5A CN115033039B (zh) 2022-06-28 2022-06-28 控温组件及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3138.5A CN115033039B (zh) 2022-06-28 2022-06-28 控温组件及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3039A true CN115033039A (zh) 2022-09-09
CN115033039B CN115033039B (zh) 2023-08-25

Family

ID=83126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43138.5A Active CN115033039B (zh) 2022-06-28 2022-06-28 控温组件及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303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710A (zh) * 2010-03-19 2011-04-13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自然对流环境温度模拟测试箱
US20150237761A1 (en) * 2008-03-26 2015-08-20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Heat Exchanger for Back to Back Electronic Displays
CN206710919U (zh) * 2017-04-12 2017-12-05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热对流实验装置
CN111486742A (zh) * 2020-04-23 2020-08-04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基于半封闭流道的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结构
CN115074236A (zh) * 2022-07-21 2022-09-20 鲲鹏基因(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pcr仪的温控装置、扩增设备和pcr仪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37761A1 (en) * 2008-03-26 2015-08-20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Heat Exchanger for Back to Back Electronic Displays
CN102012710A (zh) * 2010-03-19 2011-04-13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自然对流环境温度模拟测试箱
CN206710919U (zh) * 2017-04-12 2017-12-05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热对流实验装置
CN111486742A (zh) * 2020-04-23 2020-08-04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基于半封闭流道的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结构
CN115074236A (zh) * 2022-07-21 2022-09-20 鲲鹏基因(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pcr仪的温控装置、扩增设备和pcr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3039B (zh) 2023-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82364A (en) Device in the thermoelectric heaters/coolers
AU2007333696B2 (en) Direct thermoelectric chiller assembly
US6840305B2 (en) Cold cranking simulator having hybrid heat transfer system
JP5535740B2 (ja) 熱媒体加熱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1402278B2 (en) Low-temperature dry block temperature calibrator
US7721762B2 (en) Fast acting valve apparatuses
JP2014129090A (ja) 熱媒体加熱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EP2965031B1 (en) Laminated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a heat sink and a thermoelectric device
CN115033039A (zh) 控温组件、离散热源对流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US11077443B2 (en) Apparatus for temperature modulation of samples
US11083116B2 (en) Cooler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ame
GB2333397A (en) Thermoelectric temperature control of corrosive fluids
US7431891B2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chemical microreactors
US6677555B2 (en) Optical device module using integral heat transfer module
CN114942256A (zh) 土壤冻结实验装置
CN210348382U (zh)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KR20170134017A (ko) 정수기 냉각장치
CN219915446U (zh) 一种光模块导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测试夹具
CN114295399B (zh) 一种均热板蒸发器散热性能的可视化测试装置
CN114964947B (zh) 微水不均匀分布的绝缘纸制备装置及方法
US20230251000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a thermoelectric assembly for a chiller
SU1710960A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поддержани заданной температуры
Tanda et al. Experimental heat transfer from a vertical plate within a naturally ventilated cabinet
JPH03297377A (ja) 自動反応装置
Kelly Experimental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radial pulsating heat pipe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