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1214A -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1214A
CN115031214A CN202210667141.3A CN202210667141A CN115031214A CN 115031214 A CN115031214 A CN 115031214A CN 202210667141 A CN202210667141 A CN 202210667141A CN 115031214 A CN115031214 A CN 115031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ant
water supply
pipe
steam generato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671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31214B (zh
Inventor
秦忠
宋丹戎
李庆
成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221066714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312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31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1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31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12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0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 F22B1/16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hot liquid or hot vapour, e.g. waste liquid, waste vapour
    • F22B1/16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hot liquid or hot vapour, e.g. waste liquid, waste vapour in combination with a nuclear instal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48Devices for removing water, salt, or sludge from boilers; Arrangements of cleaning apparatus in boilers; Combinations thereof with boilers
    • F22B37/50Devices for removing water, salt, or sludge from boilers; Arrangements of cleaning apparatus in boilers; Combinations thereof with boilers for draining or expelling w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DPREHEATING, OR ACCUMULATING PREHEATED, FEED-WATER FOR STEAM GENERATION; FEED-WATER SUPPLY FOR STEAM GENERATION; CONTROLLING WATER LEVEL FOR STEAM GENERATION;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OMOTING WATER CIRCULATION WITHIN STEAM BOILERS
    • F22D5/00Controlling water feed or water level; Automatic water feeding or water-level regulators
    • F22D5/26Automatic feed-control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筒体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自上而下分别设有上管板和下管板,所述上管板和下管板均分别连接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和筒体内侧;上管板、下管板、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和筒体内侧合围成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内设有若干传热管束,若干传热管束的上下端分别贯穿所述上管板和下管板;冷却剂中央上升管自下而上、传热管束自上而下依次构成反应堆冷却剂循环流道;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和传热管束均为直管。采用本方案,通过内置式直管,使其体积紧凑,造价低,且二次侧水装量更大,蓄热能力及事故缓解能力更强。

Description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能应用蒸汽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小型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一直面临经济性难题。近年来,美国能源部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反应堆模块化的设计概念,试图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在获得高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小型堆的经济性。直流蒸汽发生器不需要汽水分离装置,结构简单,体积比自然循环式蒸汽发生器更加紧凑高效,可产生过热蒸汽,可提高汽轮机的热效率及可靠性。直流蒸汽发生器有管内直流和管外直流两大类。国内外小型堆大都采用螺旋管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如韩国的SMART一体化小型堆、阿根廷的CAREM一体化小型堆、美国的NUSCALE一体化小型堆、中国的高温气冷堆等。螺旋管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导致反应堆压力容器体积大,造价高,运输困难。螺旋管或套管式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水装量小,蓄热能力及事故缓解能力低,低功率低流量区普遍存在管间脉动危害。更为棘手的是螺旋管或套管式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的传热管几乎都不能进行在役检查,可维修性差。
传统的蒸汽发生器大都采用
Figure BDA0003693288660000011
的Inconel-690镍基合金材料U形传热管,蒸汽发生器均位于堆外。对于蒸汽发生器内置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因体积功率密度低会造成反应堆压力容器体积大,运输困难,造价高。镍基合金材料在长期高温辐照运行环境下会产生含有58Co的高放腐蚀产物,导致反应堆一回路的放射性水平较高。
传统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稳压器及蒸汽发生器均是独立设置,稳压器在工程上可见电加热式蒸汽稳压器及苏联核动力船用气罐式稳压器应用业绩。气罐式稳压器一般用氮气作为保护气体。反应堆内水受辐照分解会产生氢和氧,氮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能与氢催化反应生成NH3,NH3经一系列氧化反应后进一步生成硝酸。在冷却剂中,硝酸会加剧反应堆结构材料及燃料包壳材料的腐蚀,对反应堆冷却剂水化学控制带来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采用本方案,通过内置式直管,使其体积紧凑,造价低,且二次侧水装量更大,蓄热能力及事故缓解能力更强。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筒体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
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自上而下分别设有上管板和下管板,所述上管板和下管板均分别连接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和筒体内侧;
所述上管板、下管板、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外侧和筒体内侧合围成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
所述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内设有若干传热管束,若干所述传热管束的上下端分别贯穿所述上管板和下管板;
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内自下而上、所述传热管束管内自上而下依次构成反应堆冷却剂循环流道;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和传热管束均为直管。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螺旋管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导致反应堆压力容器体积大,造价高,运输困难,且二次侧水装量小,并几乎都不能进行传热管在役检查,可维修性差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中冷却剂中央上升管设置于筒体内部,且优选为同轴设置,在冷却剂中央上升管的外侧设有上管板和下管板,上管板和下管板优选为和筒体内侧一体成型,上管板和下管板用于封闭冷却剂中央上身管和筒体之间间隙的上下端,从而合围成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其中上管板和下管板均优选为分别和冷却剂中央上身管的上下端齐平;在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内设有若干传热管束,传热管束的上下端分别贯穿上管板和下管板,且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和传热管束均为直管,此时,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将下部反应堆的冷却剂自下而上传输,冷却剂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的上端折返到上管板,从而进入传热管束上端,传热管束自上而下传输冷却剂,并将热量传递给管外的二次侧给水,冷却剂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下端的下管板流出,并再次进入下部反应堆中,形成反应堆冷却剂循环流道。
以上设置,旨在实现:通过设置直管传输,使本蒸汽发生器体积紧凑,可实现模块化制造、模块化运输、模块化安装、模块化更换;消除螺旋管、套管等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固有的管间脉动、管屏脉动等流动不稳定性,从而消除传热管疲劳破坏、管壁超温及机械应力破坏等脉动危害;二次侧水装量更大,蓄热能力及事故缓解能力更强;可从蒸汽发生器的上管板、下管板对传热管进行在役检查及堵管操作,可维修性好,彻底解决传统的螺旋管直流蒸汽发生器、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可维修性差的难题。
进一步优化,还包括上封头,所述上封头用于封闭所述筒体上端,所述上封头内带有和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上端连通的稳压空间,所述稳压空间内填充有氦气;用于将蒸汽发生器上封头功能扩展具有内置稳压功能,使稳压器功能融于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大幅简化系统设备。
进一步优化,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同轴设于所述筒体和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之间,若干所述传热管束均位于所述套筒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之间;所述筒体侧面设有主给水接管和主蒸汽接管,所述主给水接管和所述套筒下端连通,所述主蒸汽接管和所述套筒上端连通;用于形成二次侧给水通道,并排出蒸汽。
进一步优化,还包括给水环腔,所述给水环腔设于所述套筒和筒体之间,所述主给水接管依次与所述给水环腔和套筒下端连通,所述给水环腔的上端封闭设有给水蒸汽隔板,所述主给水接管和主蒸汽接管分设于所述给水蒸汽隔板上下两侧;用于实现高效换热,并分隔二次侧给水和蒸汽的进出口。
进一步优化,所述给水环腔下端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筒体内侧和套筒外侧;所述底板上均布有若干水流分配孔;用于避免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给水的不均匀性。
进一步优化,还包括三叶梅花孔支撑板,所述三叶梅花孔支撑板用于连接所述套筒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沿所述套筒高度方向,所述套筒内间隔均布有若干三叶梅花孔支撑板;用于固定筒体。
进一步优化,所述筒体下端的底座法兰坐落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上;由于传统的蒸汽发生器内置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因体积功率密度低会造成反应堆压力容器体积大,运输困难,造价高的问题,本方案的蒸汽发生器通过筒体的底座法兰直接坐在反应堆压力容器上,使带内置稳压功能的管外直流蒸汽发生器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筒体各自作为一个模块由工厂制造,可实现模块化运输,现场快速装配。
进一步优化,还包括锥形罩,所述锥形罩的小径端和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下端连接,所述锥形罩的大径端和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出口连通;用于将反应堆堆芯中的冷却剂汇聚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内。
进一步优化,所述锥形罩的大径端和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出口的连接位置处设有C型密封环;通过上述设置,可显著减小蒸汽发生器冷却剂出入口的旁通流量。
进一步优化,所述传热管束采用钛合金材料;用于提高传热管的耐辐照耐腐蚀性能,大幅降低检修时反应堆冷却剂回路的放射性水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内置式直管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体积紧凑,可实现模块化制造、模块化运输、模块化安装、模块化更换;消除螺旋管、套管等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固有的管间脉动、管屏脉动等流动不稳定性,从而消除传热管疲劳破坏、管壁超温及机械应力破坏等脉动危害;二次侧水装量更大,蓄热能力及事故缓解能力更强;可对二次侧水位进行监测,提供更多的事故响应信号;可从蒸汽发生器的上管板、下管板对传热管进行在役检查及堵管操作,可维修性好,彻底解决传统的螺旋管直流蒸汽发生器、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可维修性差的难题;制造工艺及材料成熟可靠;造价低,经济性好,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实施性。
2.本发明将蒸汽发生器上封头功能扩展具有内置稳压功能,利用氦气的收缩及膨胀来补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压力波动,取消传统压水堆的外置独立稳压器及其电加热器、主辅喷淋系统及其仪表、控制、供电支持系统,大幅简化系统及设备,并降低运行能耗。在所有的保护气体中,氦气这种惰性气体最难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对燃料包壳及堆内结构材料有害的化学成分,易于反应堆冷却剂水质控制。
3.本发明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束材料采用钛合金,可提高一体化反应堆内置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耐辐照耐腐蚀性能,大幅降低检修时反应堆冷却剂回路的放射性水平。传热管束采用更小的传热管管径,可提高蒸汽发生器的体积功率密度,高效换热。
4.本发明在蒸汽发生器冷却剂出入口分隔锥形罩底端设有C形密封环,可显著减小蒸汽发生器冷却剂出入口的旁通流量。
5.本发明在蒸汽发生器给水环腔底板上均匀分布多个水流分配孔解决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给水的不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和反应堆堆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上封头,2-筒体,3-底座法兰,4-上管板,5-下管板,6-传热管束,7-三叶梅花孔支撑板,8-锥形罩,9-冷却剂中央上升管,10-套筒,11-主蒸汽接管,12-主给水接管,13-给水蒸汽隔板,14-给水环腔,15-水流分配孔,16-C型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筒体2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
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外侧自上而下分别设有上管板4和下管板5,上管板4和下管板5 均分别连接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外侧和筒体2内侧;
上管板4、下管板5、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外侧和筒体2内侧合围成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
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内设有若干传热管束6,若干传热管束6的上下端分别贯穿上管板4和下管板5;
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自下而上、传热管束6自上而下依次构成冷却剂循环通道;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和传热管束6均为直管。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螺旋管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导致反应堆压力容器体积大,造价高,运输困难,且二次侧水装量小,并几乎都不能进行在役检查,可维修性差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中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设置于筒体2内部,且优选为同轴设置,在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的外侧设有上管板4和下管板5,上管板4和下管板5优选为和筒体2内侧一体成型,上管板4和下管板5用于封闭冷却剂中央上身管和筒体2之间间隙的上下端,从而合围成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其中上管板4和下管板5均优选为分别和冷却剂中央上身管的上下端齐平;在二次侧给水容纳空间内设有若干传热管束6,传热管束6的上下端分别贯穿上管板4和下管板5,且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和传热管束6均为直管,此时,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将下部反应堆的冷却剂自下而上传输,冷却剂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的上端折返到上管板4,从而进入传热管束6上端,传热管束6 自上而下传输冷却剂,并将热量传递给管外的二次侧给水,冷却剂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下端流出,并再次进入下部反应堆中,形成冷却剂循环流道。
以上设置,旨在实现:通过设置直管传输,使本蒸汽发生器体积紧凑,可实现模块化制造、模块化运输、模块化安装、模块化更换;消除螺旋管、套管等管内直流蒸汽发生器固有的管间脉动、管屏脉动等流动不稳定性,从而消除传热管疲劳破坏、管壁超温及机械应力破坏等脉动危害;二次侧水装量更大,蓄热能力及事故缓解能力更强;可从蒸汽发生器的上管板4、下管板5对传热管进行在役检查及堵管操作,可维修性好,彻底解决传统的螺旋管直流蒸汽发生器、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可维修性差的难题。
请继续参阅图1,由于传统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稳压器及蒸汽发生器均是独立设置,且一般用氮气作为保护气体,会对冷却剂水化学控制带来难度,为扩展具有内置稳压功能,并易于反应堆冷却剂水质控制,设置为:还包括上封头1,上封头1用于封闭筒体2上端,上封头1内带有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上端连通的稳压空间,稳压空间内填充有氦气。本方案中,在筒体2的上端设有上封头1,上封头1能封闭筒体2上端,并在上封头1内填充有惰性气体氦。
以上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能利用氦气的收缩及膨胀来补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压力波动,取消传统压水堆的外置独立稳压器及其电加热器、主辅喷淋系统及其仪表、控制、供电支持系统,大幅简化系统及设备,并降低运行能耗。由于在所有的保护气体中,氦气最难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对燃料包壳及堆内结构材料有害的化学成分,易于反应堆冷却剂水质控制。
以上设置,旨在解决小型堆传统直流蒸汽发生器多重局限性及不足的问题,能将蒸汽发生器上封头1功能扩展具有内置稳压功能,使稳压器功能融于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大幅简化系统设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请继续参阅图1,作为一种为形成二次侧给水通道并排出蒸汽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具体运作时,还包括套筒10;套筒10同轴设于筒体2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之间,若干传热管束6均位于套筒10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之间;筒体2侧面设有主给水接管12和主蒸汽接管11,主给水接管12和套筒10下端连通,主蒸汽接管11和套筒10上端连通;本方案中,在筒体2内还设置有套筒10,筒体2、套筒10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为从外到内依次同轴设置,筒体2的上下端分别和上管板4与下管板5之间留有水流通道,此时在筒体2的侧壁设置主给水接管12,则便可向套筒10内传输二次侧给水,便于套筒10内的传热管束6和二次侧给水之间实现热传输;在筒体2侧壁上还设有主蒸汽接管11,用于排出二次侧给水吸收冷却剂热量后,经预热、蒸发、过热后变成的微过热蒸汽。
请继续参阅图1,作为一种为实现高效换热并分隔二次侧给水和蒸汽的进出口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具体运作时,还包括给水环腔14,给水环腔14设于套筒10和筒体2之间,主给水接管12依次与给水环腔14和套筒10下端连通,给水环腔14的上端封闭设有给水蒸汽隔板13,主给水接管12和主蒸汽接管11分设于给水蒸汽隔板13上下两侧;本方案中,还设置有给水环腔14,给水环腔14设置于套筒10的下端位置,并和主给水接管12连通,此时二次侧给水能进入给水环腔14,并从套筒10下端流向套筒10内部,在给水环腔14的上端设有给水蒸汽隔板13,给水蒸汽隔板13连接于套筒10外侧和筒体2内侧,而主蒸汽接管11 位于给水蒸汽隔板13的上方,从而使蒸汽折返向下流经套筒10及筒体2之间的环形空间,到达主蒸汽接管11后流出;且套筒10内能容纳更多用于实现热交换的二次侧给水,并能通过二次侧水位进行检测,提供更多的事故相应信号。
作为一种为用于避免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给水的不均匀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运作时,给水环腔14下端设有底板,底板两端分别连接于筒体2内侧和套筒10外侧;底板上均布有若干水流分配孔15。
作为一种为固定套筒10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运作时,还包括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用于连接套筒10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沿套筒10高度方向,套筒10内间隔均布有若干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本方案中,在套筒10内侧设有若干三叶梅花孔支撑板 7,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用于连接套筒10内侧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并沿套筒10高度方向间隔均布,若干传热管束6均贯穿每个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其中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为支撑板上带有若干均匀布置的三叶梅花孔,能进一步提高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给水的均匀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2给出了采用带内置稳压功能的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的200MWe级一体化模块式压水堆总体结构方案,如图2所示。
由于传统的蒸汽发生器内置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因体积功率密度低会造成反应堆压力容器体积大,运输困难,造价高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实现模块化运输且现场快速装配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运作时,筒体2下端的底座法兰3坐落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上;本方案的蒸汽发生器通过筒体2下端的底座法兰3直接坐在反应堆压力容器上,使带内置稳压功能的管外直流蒸汽发生器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筒体各自作为一个模块由工厂制造,可实现模块化运输,现场快速装配。
本实施例反应堆堆芯采用69组活性段高度为2.45m、截面呈17×17方形排列的燃料组件。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4台全密封主泵直接下挂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底封头。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作为一种将反应堆堆芯中的冷却剂汇聚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 内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运作时,还包括锥形罩8,锥形罩8的小径端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 下端连接,锥形罩8的大径端和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出口连通。
作为一种可显著减小蒸汽发生器冷却剂出入口的旁通流量的具体实施方式,锥形罩8的大径端和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出口的连接位置处设有C型密封环16。
作为一种大幅降低反应堆冷却剂回路的放射性水平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运作时,传热管束6采用钛合金材料;由于传统的蒸汽发生器大都采用
Figure BDA0003693288660000071
的Inconel-690镍基合金材料U形传热管,镍基合金材料在长期高温辐照运行环境下会产生含有58Co的高放腐蚀产物,导致反应堆一回路的放射性水平较高,本方案中,传热管束6材料采用钛合金,可提高一体化反应堆内置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耐辐照耐腐蚀性能,大幅降低检修时反应堆冷却剂回路的放射性水平。传热管束6为
Figure BDA0003693288660000081
直管,采用更小的传热管管径,可提高蒸汽发生器的体积功率密度,高效换热。
工作原理:反应堆冷却剂由堆芯加热后向上流动,流经冷却剂出入口分隔锥形罩8、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到达上封头1内置稳压液相空间后,折返到达上管板4,进入传热管束6 内由上向下流动,将热量传递给管外的二次侧给水。蒸汽发生器给水经主给水接管12进入给水环腔14,经水流分配孔15分配后进入传热管束6下部外由下向上流动,吸收传热管束6 管内的冷却剂热量后,经预热、蒸发、过热后变成微过热蒸汽,蒸汽折返向下流经套筒10及筒体2之间的环形空间,到达主蒸汽接管11后流出。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筒体(2)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
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外侧自上而下分别设有上管板(4)和下管板(5),所述上管板(4)和下管板(5)均分别连接于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外侧和筒体(2)内侧;
所述上管板(4)、下管板(5)、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外侧和筒体(2)内侧合围成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
所述二次侧给水及蒸汽空间内设有若干传热管束(6),若干所述传热管束(6)的上下端分别贯穿所述上管板(4)和下管板(5);
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管内自下而上、所述传热管束(6)管内自上而下依次构成反应堆冷却剂循环流道;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和传热管束(6)均为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封头(1),所述上封头(1)用于封闭所述筒体(2)上端,所述上封头(1)内带有和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上端连通的稳压空间,所述稳压空间内填充有氦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筒(10);所述套筒(10)同轴设于所述筒体(2)和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之间,若干所述传热管束(6)均位于所述套筒(10)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之间;
所述筒体(2)侧面设有主给水接管(12)和主蒸汽接管(11),所述主给水接管(12)和所述套筒(10)下端连通,所述主蒸汽接管(11)和所述套筒(10)上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给水环腔(14),所述给水环腔(14)设于所述套筒(10)和筒体(2)之间,所述主给水接管(12)依次与所述给水环腔(14)和套筒(10)下端连通,所述给水环腔(14)的上端封闭设有给水蒸汽隔板(13),所述主给水接管(12)和主蒸汽接管(11)分设于所述给水蒸汽隔板(13)上下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环腔(14)下端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筒体(2)内侧和套筒(10)外侧;所述底板上均布有若干水流分配孔(1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所述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用于连接所述套筒(10)内侧和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外侧;沿所述套筒(10)高度方向,所述套筒(10)内间隔均布有若干三叶梅花孔支撑板(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下端的底座法兰(3)坐落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锥形罩(8),所述锥形罩(8)的小径端和所述冷却剂中央上升管(9)下端连接,所述锥形罩(8)的大径端和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出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罩(8)的大径端和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出口的连接位置处设有C型密封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束(6)采用钛合金材料。
CN202210667141.3A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Active CN1150312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67141.3A CN115031214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67141.3A CN115031214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1214A true CN115031214A (zh) 2022-09-09
CN115031214B CN115031214B (zh) 2024-04-02

Family

ID=83125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67141.3A Active CN115031214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31214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85301A (de) * 1966-09-22 1970-01-31 Gulf General Atomic Inc Dampferzeuger in einem Kernreaktor
JPH0854101A (ja) * 1994-08-11 1996-02-27 Toshiba Corp 蒸気発生器
CN101743437A (zh) * 2008-02-29 2010-06-16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蒸汽发生器
CN103177783A (zh) * 2013-01-14 2013-06-26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一体化反应堆蒸汽发生器
CN104508754A (zh) * 2012-04-25 2015-04-08 Smr发明技术有限公司 核蒸汽供给系统
CN205104238U (zh) * 2015-10-23 2016-03-23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置式蒸汽稳压器
CN106024074A (zh) * 2016-05-11 2016-10-12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抑制液面晃荡的核电厂稳压器
CN106642039A (zh) * 2016-11-03 2017-05-10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多用途板式蒸汽发生器
CN214377691U (zh) * 2021-01-14 2021-10-08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稳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85301A (de) * 1966-09-22 1970-01-31 Gulf General Atomic Inc Dampferzeuger in einem Kernreaktor
JPH0854101A (ja) * 1994-08-11 1996-02-27 Toshiba Corp 蒸気発生器
CN101743437A (zh) * 2008-02-29 2010-06-16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蒸汽发生器
CN104508754A (zh) * 2012-04-25 2015-04-08 Smr发明技术有限公司 核蒸汽供给系统
CN103177783A (zh) * 2013-01-14 2013-06-26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一体化反应堆蒸汽发生器
CN205104238U (zh) * 2015-10-23 2016-03-23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置式蒸汽稳压器
CN106024074A (zh) * 2016-05-11 2016-10-12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抑制液面晃荡的核电厂稳压器
CN106642039A (zh) * 2016-11-03 2017-05-10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多用途板式蒸汽发生器
CN214377691U (zh) * 2021-01-14 2021-10-08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稳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1214B (zh)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10452B2 (en) Steam generator for nuclear steam supply system
JP6232051B2 (ja) 原子力蒸気供給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A2808425C (en) Compact nuclear reactor with integral steam generator
EP2697797B1 (en) Compact integral pressurized water nuclear reactor
US11120919B2 (en) Small modular reactor fuel assembly
US20100316181A1 (en) Integral helical coil pressurized water nuclear reactor
EP2561513B1 (en) Pressure-tube reactor with coolant plenum
CN201126717Y (zh) 池式钠冷快堆事故余热排放系统
CN115031214A (zh) 一种带内置稳压功能的新型管外直流高效蒸汽发生器
KR101188545B1 (ko) 나선형 전열관을 사용하는 증기발생기의 y 형상 급수 및 증기 헤더
US20230114117A1 (en) Molten salt fast reactor
Baranaev et al. Supercritical-pressure water nuclear reactors
US3311540A (en) Integral boiling and superheating nuclear reactor and pressure tube assembly therefor
Park et al. Mechanical Design Features of PGSFR NSSS
EP2839485A1 (en) Small modular reactor fuel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