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16715B - 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16715B CN115016715B CN202111539992.1A CN202111539992A CN115016715B CN 115016715 B CN115016715 B CN 115016715B CN 202111539992 A CN202111539992 A CN 202111539992A CN 115016715 B CN115016715 B CN 1150167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ightness
- bar
- auxiliary
- adjustment
- adju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5000019580 granularity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094 microcapsu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1 excited st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3 ground st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4 irr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95 specific det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7—Interaction techniques to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g. interaction with sliders or di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5—Scrolling or pann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1—Execution arrang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设备,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可以实现屏幕亮度的精细化调节。该方法包括:显示具有主滑动节点的主亮度条,主亮度条包含对应第一亮度范围的第一调节区间以及对应第二亮度范围的第二调节区间,主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一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显示具有辅助滑动节点的辅助亮度条,当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一调节区间内时,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二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当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二调节区间内时,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三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响应基于辅助滑动节点的调节操作;其中,第一亮度范围的亮度上边界与第二亮度范围的亮度下边界重合,第二调节粒度小于第三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小于第一调节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提供屏幕亮度调节功能,在亮度设置界面中显示亮度条,对于横向设置的亮度条,通常亮度条左边界对应最小亮度值,右边界对应最大亮度值,用户通过手指触控方式改变亮度条中滑动节点的位置,从而实现不同亮度级别的选择。
现有技术中,受亮度条长度所限,亮度调节精度较差,往往对滑动节点位置的少许改变就会导致屏幕亮度的较大变化,这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会导致较差的使用体验。例如在黑暗环境中,用户希望适度提高屏幕亮度,但对滑动节点的轻微调整会使屏幕亮度跳跃提升,造成对人眼的刺激。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设备,可以实现屏幕亮度的精细化调节。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该方法包括:
显示具有主滑动节点的主亮度条,主亮度条包含对应第一亮度范围的第一调节区间以及对应第二亮度范围的第二调节区间,主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一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显示具有辅助滑动节点的辅助亮度条,当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一调节区间内时,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二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当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二调节区间内时,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三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响应基于辅助滑动节点的调节操作,以辅助滑动节点对应的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其中,第一亮度范围的亮度上边界与第二亮度范围的亮度下边界重合,第二调节粒度小于第三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小于第一调节粒度。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调节屏幕亮度包括:
当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将屏幕的背光板亮度调整为变化后的主滑动节点位置所对应的背光板亮度;当辅助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将屏幕的背光板亮度调整为变化后的辅助滑动节点位置所对应的背光板亮度;其中,
第一调节粒度为主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背光板的亮度变化量;第二调节粒度及第三调节粒度为辅助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背光板的亮度变化量。
该方式对应主亮度条的不同调节位置,辅助亮度条采用了不同的调节粒度,在调节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屏幕亮度变化量有所差异。将主亮度条的低亮度范围与辅助亮度条较小的调节粒度进行关联,在低亮度场景下追求细粒度的亮度调节精度,使屏幕亮度变化更加平缓柔和;在高亮度场景下,将主亮度条的高亮度范围与辅助亮度条较大的调节粒度进行关联,在同等滑动距离下提高了屏幕亮度变化量,在辅助亮度条最大亮度等级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扩展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实现屏幕亮度的灵敏变化。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辅助亮度条与主亮度条一同显示;或者,
在显示主亮度条后,响应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显示辅助亮度条;或者,
在显示主亮度条后,当检测到主滑动节点在预设方向上进行预设频率的移动时,显示辅助亮度条。
该方式提供多种触发辅助亮度条的方式,适用于不同需求场景。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辅助亮度条的初始位置上显示辅助滑动节点;
初始位置包括:
基于主滑动节点位置、第一调节粒度、以及辅助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计算获得的一预设位置,预设位置用以使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或者,
辅助亮度条的中心位置;或者,
辅助亮度条的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基于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移动方向决定。
该方式中,将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置在预设位置上,可以避免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使用户可以在主亮度条的亮度调节区间内,基于辅助亮度条进行亮度调节,防止因调节粒度发生变化导致的亮度调节区间变化的问题;将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置在辅助亮度条的中心位置,能够使辅助滑动节点左右两个方向上具有相同的调节量程,方便用户向左右两个方向任意调节辅助滑动节点;将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置在辅助亮度条的边界位置,特别是根据主滑动节点的移动方向,选择将初始位置设置在辅助亮度条的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处,可以在符合用户调节意图的基础上提供最大的亮度调节量程,避免用户在主亮度条和辅助亮度条之间反复切换操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配置为显示辅助亮度条前的屏幕亮度值。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辅助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及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确定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当初始位置为辅助亮度条的中心位置、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时,若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则对辅助亮度条进行调整。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则将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确定为主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
若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则将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确定为主亮度条亮度上边界值。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亮度上边界值变化前后产生的边界差值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和/或,
将亮度下边界值变化前后产生的边界差值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减小辅助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以使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
上述方式能够避免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范围,并通过在辅助亮度条上标注无效操作区间的方式,对非操作区间进行可视提示,提高用户操作感知。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辅助滑动节点移动的过程中,获取与辅助滑动节点当前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
将主滑动节点更新显示到屏幕亮度值对应在主亮度条上的位置。
该实现方式可以将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调节结果即时反馈到主亮度条上,由此保证主亮度条滑动节点位置与屏幕亮度值的一致性,方便用户在跳转回主亮度条后,能够基于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结果继续操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当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以同等的亮度变化量增加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
当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以同等的亮度变化量降低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下述任意一者调节粒度的数值,确定为亮度变化量:第一调节粒度、第二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或者,
根据辅助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关联确定亮度变化量,其中,辅助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与亮度变化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预设触发条件包括:
在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处长按超过预设时长;或者,
在辅助亮度条上进行双击操作;或者,
操作触控点滑出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
该实现方式可以在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调节区间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将辅助亮度条对应的屏幕亮度值进行整体平移,以实现对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的动态扩展,无需用户返回主亮度条进行亮度粗调,简化了亮度调节的操作过程。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主亮度条上标记第一调节区间和第二调节区间。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响应调节区间调整操作,进行下述至少一者调整:调整调节区间数量、调整调节区间的边界位置。
该实现方式能够在主亮度条上对不同调节区间进行可视化标识,便于用户对不同调节区间内触发的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进行感知和预期。此外该实现方式允许用户通过调整主亮度条调节区间的方式,对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的划分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用户的个性化使用需求。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主亮度条上显示辅助亮度条在主亮度条上的亮度映射关系。
该实现方式能够强化用户对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的感知,使用户对屏幕调节产生正确合理预期,提高亮度调节功能的操作便捷性。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响应粒度调节操作,调整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垂直于辅助亮度条的方向上,响应针对辅助滑动节点的滑动操作,并显示粒度调节轴;
对粒度调节轴上产生的滑动操作进行响应,以调整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于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变化量,修改主亮度条上其他调节区间对应的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
其他调节区间包括:当触发显示辅助亮度条时,主亮度条上除当前屏幕亮度所属调节区间以外的调节区间。
该实现方式能够在辅助亮度条上提供调节粒度调整功能,基于辅助亮度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调节粒度,与返回主亮度条上将主滑动节点移动到其他调节区间的方式相比,能够大大简化用户操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响应在屏幕上边缘触发的下滑操作,显示通知栏,通知栏中横置显示主亮度条以及二级调节功能的提示信息;
当检测到针对主滑动节点的长按操作时,纵置显示辅助亮度条;
响应针对辅助滑动节点的操作,改变辅助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的显示位置,并对应调节屏幕亮度;
其中,通知栏中还显示有通知栏中显示有第一调节粒度以及辅助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的提示信息。
该实现方式在通知栏中显示主亮度条和辅助亮度条,用户在屏幕主界面中下拉通知栏即可快速进行屏幕亮度调节,操作便捷。同时,主亮度条为横置亮度条,辅助亮度条为纵置亮度条,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亮度条布局方式对主辅亮度条进行显示,一方面便于用户区分认知,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误操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包括对主滑动节点执行下述任意一种操作:单击、长按、双击、按压或向预设方向滑动。
该实现方式提供基于主亮度条的触发方式,无需跳转到设置界面触发辅助亮度条,能够保证调节过程的连续性和便捷性。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屏幕为发射式显示屏或反射式显示屏。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射式显示屏包括:液晶LCD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小间距发光二极管mini LED显示屏及微距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屏。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反射式显示屏包括电子墨水EINK显示屏;
EINK显示屏具有微胶囊式像素结构,微胶囊式像素结构中填充有黑色墨水粒子、白色墨水粒子以及透明填充液;或者,
EINK显示屏具有电润湿式像素结构,电润湿式像素结构由墨水油滴、金属反射层、输水层及挡墙组成。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包括:
显示具有滑动节点的亮度条,亮度条包含对应第一亮度范围的第一调节区间以及对应第二亮度范围的第二调节区间,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一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响应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调整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若在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位于第一调节区间内,则响应触发操作后第一调节粒度变为第二调节粒度,若在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位于第二调节区间内,则响应触发操作后第一调节粒度变为第三调节粒度;
响应基于滑动节点的调节操作,以变化后的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其中,第一亮度范围的亮度上边界与第二亮度范围的亮度下边界重合,第二调节粒度小于第三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小于第一调节粒度。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当滑动节点在亮度条上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将屏幕的背光板亮度调整为变化后的滑动节点位置所对应的背光板亮度;其中,
第一调节粒度为在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背光板的亮度变化量;第二调节粒度及第三调节粒度为在响应触发操作后,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背光板的亮度变化量。
该实现方式中,可以对应亮度条上的不同调节区间,在响应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后针对性的设置不同调节粒度。将亮度条的低亮度范围与较小的调节粒度进行关联,在低亮度场景下追求细粒度的亮度调节精度,使屏幕亮度变化更加平缓柔和;在高亮度场景下,将亮度条的高亮度范围与较大的调节粒度进行关联,在同等滑动距离下提高了屏幕亮度变化量,在最大亮度等级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扩展亮度条的亮度范围,实现屏幕亮度的灵敏变化。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响应触发操作后将滑动节点显示在亮度条的初始位置上,初始位置包括:
由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所在位置、第一调节粒度、以及响应触发操作后的调节粒度计算获得的一预设位置,预设位置用以使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或者,
亮度条的中心位置;或者,
亮度条的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基于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在亮度条上的移动方向决定;或者,
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在亮度条上的位置。
该实现方式在响应触发操作后滑动节点设置了不同的初始位置,当初始位置为上述预设位置时,可以保证响应触发操作后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当初始位置为亮度条的中心位置时,中心位置左右两侧的调节量程相同,方便用户向左右两个方向任意调节滑动节点;当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定在亮度条的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时,可以在符合用户调节意图的基础上提供最大的亮度调节量程,简化用户操作。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响应触发操作前的屏幕亮度值配置为响应触发操作后显示辅助亮度条时的屏幕亮度值。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触发操作后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及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确定触发操作后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
上述实现方式能够避免亮度条的亮度范围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范围,并通过在亮度条上标注无效操作区间的方式,对非操作区进行可视提示,提高用户操作感知。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当初始位置为亮度条的中心位置、上边界位置、下边界位置、或者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所在位置时,方法还包括:
若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则对亮度条进行调整。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若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则将响应触发操作后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确定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
若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则将响应触发操作后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确定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亮度上边界值。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亮度上边界值变化前后产生的边界差值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和/或,
将亮度下边界值变化前后产生的边界差值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减小亮度条的调节粒度,以使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响应基于滑动节点的调节操作,以变化后的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包括:
当滑动节点移动到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以相同的亮度变化量增加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
当滑动节点移动到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以相同的亮度变化量降低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下述任意一者调节粒度的数值,确定为亮度变化量:第一调节粒度、第二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或者,
根据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关联确定亮度变化量,其中,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与亮度变化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处长按超过预设时长;或者,
在亮度条上进行双击操作;或者,
操作触控点滑出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
该实现方式可以在亮度条的亮度调节区间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将亮度条对应的屏幕亮度值进行整体平移,以实现对亮度条亮度范围的动态扩展,简化了亮度调节的操作过程。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响应粒度调节操作,对变化后的调节粒度进行再次调整。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垂直于亮度条的方向上,响应针对滑动节点的滑动操作,并显示粒度调节轴;
对粒度调节轴上的滑动操作进行响应。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于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变化量,同步修改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上其他调节区间对应的响应触发操作后的调节粒度;
其他调节区间包括:当响应触发操作时,亮度条上除当前屏幕亮度所属调节区间以外的调节区间。
该实现方式能够在亮度条上提供调节粒度调整功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调节粒度,能够大大简化用户操作。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亮度条上标记第一调节区间和第二调节区间。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响应调节区间调整操作,进行下述至少一者调整:调整调节区间数量、调整调节区间的边界位置。
该实现方式能够在响应触发操作前,在亮度条上对不同调节区间进行可视化标识,便于用户对不同调节区间内触发的不同调节粒度进行感知和预期。此外该实现方式允许用户通过调整亮度条调节区间的方式,响应触发操作后调节粒度的划分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用户的个性化使用需求。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响应取消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将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调整为第一调节粒度。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响应取消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后的屏幕亮度,调整滑动节点在亮度条上的位置。
该方式能够使用户在完成屏幕亮度“细调”后,快速返回响应触发操作前的亮度条状态,使得用户可以基于第一调节粒度对屏幕亮度进行“粗调”。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亮度条显示于通知栏中。
该实现方式在通知栏中显示亮度条,用户在屏幕主界面中下拉通知栏即可快速进行屏幕亮度调节,操作便捷。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包括对滑动节点执行下述任意一种操作:单击、长按、双击、按压或向预设方向滑动。
该实现方式提供基于亮度条的触发方式,无需跳转到设置界面对调节粒度进行手动设置,能够保证调节过程的连续性和便捷性。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当调节粒度发生变化时,通过视觉元素、声音或震动方式进行提示。
该实现方式通过不同感知方式对调节粒度的变化进行提示,方便用户对屏幕亮度调节的灵敏度做出明确感知。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屏幕为发射式显示屏或反射式显示屏。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射式显示屏包括:液晶LCD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小间距发光二极管mini LED显示屏及微距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屏。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反射式显示屏包括电子墨水EINK显示屏;
EINK显示屏具有微胶囊式像素结构,微胶囊式像素结构中填充有黑色墨水粒子、白色墨水粒子以及透明填充液;或者,
EINK显示屏具有电润湿式像素结构,电润湿式像素结构由墨水油滴、金属反射层、输水层及挡墙组成。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和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用于实现处理器与内部存储器之间的通信,内部存储器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示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指令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示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示的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与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相对应,各方面及对应的可行实施方式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相似,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一个软件架构的示意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亮度调节的界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亮度调节的界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亮度条与背光板之间亮度等级映射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亮度条的界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滚轮界面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幕亮度调节的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出辅助亮度条的界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亮度条划分多个调节区间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亮度条划分多个调节区间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亮度条标识调节区间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亮度条位置布局的界面示意图;
图1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亮度条调节区间与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1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亮度条调节区间与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亮度条下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下边界值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滑动节点位于辅助亮度条中心位置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辅助滑动节点位于辅助亮度条中心位置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滑动节点初始位置位于辅助亮度条下边界位置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滑动节点初始位置位于辅助亮度条上边界位置的示意图;
图2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亮度条超出主亮度条调节区间的示意图;
图2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辅助亮度条超出主亮度条调节区间的示意图;
图2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亮度条标识无效操作区间的界面示意图;
图2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辅助亮度条标识无效操作区间的界面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滑动节点不随辅助滑动节点同步调整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滑动节点随辅助滑动节点同步调整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修改辅助亮度条亮度值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辅助亮度条上触发粒度调节轴的界面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主亮度条上标识辅助亮度条映射关系的界面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亮度条划分调节区间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亮度条划分调节区间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屏幕亮度调节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例如,第一值和第二值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值,并不对其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申请中所述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terminal)、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智能电视、穿戴式设备、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为便于说明,本申请后续以手机作为终端设备进行说明,该示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进行介绍。示例性的,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收话器170B,麦克风170C,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指示器192,摄像头193,以及显示屏194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软件结构框图,终端设备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时(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
如图2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程序(也可以称为应用)。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2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
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终端设备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
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界面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运行时(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Runtime负责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编程语言(例如,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系统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编程文件(例如,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二维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二维(2-Dimensional,2D)和三维(3-Dimensional,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3D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
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虚拟卡驱动。
图3为一种屏幕亮度调节的界面示意图,在图3所示界面中,手机在接收到用户在屏幕上触发的向下滑动操作后,显示通知栏界面,其中显示有横向布局的亮度条,该亮度条左边界对应屏幕最小亮度值,右边界对应屏幕最大亮度值。在另一种方式中,如图4所示,通知栏界面的亮度条为纵向布局,其中,亮度条底部边界对应屏幕最小亮度值,亮度条顶部边界对应屏幕最大亮度值。为便于说明,本申请后续实施例以横向布局亮度条为例进行说明。图3、图4所示的通知栏仅为调起亮度条的方式之一,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在系统设置菜单中触发显示有亮度条的亮度调节界面,例如按照“设置—>显示—>亮度”的菜单路径进入亮度调节界面,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目前主流的手机屏幕材质包括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LCD屏在液晶显示层下方设置背光板,在液晶显示层上方设置彩色滤光片,背光板发出白色光源照射进入液晶显示层,液晶显示层通过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电路对液晶粒子进行角度翻转以控制光线传播方向,配合液晶显示层两侧设置的偏光片控制射入彩色滤光片中的透光量,结合彩色滤光膜上印刷的RGB颜色形成彩色图像。OLED屏是在有机发光层上下分别设置阴极金属层和阳极掺锡氧化铟(Indium Tin Oxide,ITO)层,通过在阴极和阳极两侧施加电压,促使阴极侧的电子和阳极侧的空穴分别向中间的有机发光层移动,并在有机发光层中结合形成激子。激子在从激发态回归到基态的过程中,会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产生彩色光线,彩色光线射出屏幕实现彩色内容成像,其中,光线的颜色取决于有机发光层中的填充材料。
LCD屏的亮度取决于背光板提供的白色光源的强弱,OLED屏的亮度由阴极和阳极两侧施加的电压大小决定,本申请即是通过对LCD屏背光板亮度或OLED屏驱动电压进行调节,从而改变屏幕亮度。此外,mini LED屏、MICRO LED屏的亮度调节原理与LCD相同。
进一步的,墨水屏(EINK)设备也适用于本申请所记载的亮度调节方案。墨水屏是一种反射式屏幕,外界环境光照射到墨水微胶囊里的黑白墨水粒子上,通过黑白墨水粒子将光线反射出屏幕实现黑色或白色成像。由于墨水屏的显示层不会自发光,当外界环境光源不足时用户无法看清屏幕内容,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墨水屏设备都配备有前光灯。前光灯是一组由LED点光源组成的光源带,被设置在墨水屏设备屏幕侧的非显示区域中,通过导光板将光线均匀散布到由墨水粒子组成的显示层上方,实现对环境光的补充。实际应用中,墨水屏设备提供前光灯的亮度调节功能,对前光灯亮度的调节即是通过调节LED点光源驱动电压实现。
本申请后续以LCD屏为例对屏幕亮度调节方案进行说明,该说明不做为对OLED屏等其他类型屏幕应用本申请方案的排除。
目前,主流操作系统大多采用8bit精度调节方案,即亮度条支持2的8次方共256个亮度等级;LCD屏幕背光板主要使用12bit精度调节方案,能够支持2的12次方共4096个亮度等级。亮度条与背光板之间建立有如图5所示的亮度等级的线性映射关系,即一个亮度条亮度等级对应16个背光板亮度等级。调节屏幕亮度的过程即是亮度条亮度等级映射到背光板亮度等级并控制背光板发光的过程。
下面基于图2所示的软件结构框图对屏幕亮度调节过程进行说明。应用程序层基于应用框架层的视图系统提供如图3所示的亮度调节功能,当用户在亮度调节界面中改变了滑动节点在亮度条上的位置后,应用程序框架层基于窗口管理器获取当前滑动节点所对应的亮度条亮度等级数据,并通过预先定义的LUT(look up table)函数完成亮度条亮度等级到背光板亮度等级的映射查询。应用程序框架层将背光板亮度等级数据通过系统库传递并存储到内核层。在内核层中,HWC(hwcomposer)基于uevent机制监听内核节点存储的亮度等级数据是否发生变化,在监听到内核节点中的数据变化后,从内核节点获取当前存储的亮度等级数据,并发送给AP处理器的硬件抽象层,由硬件抽象层根据背光板亮度等级对应的电流电压数据对屏幕背光IC电路进行显示驱动,使显示屏按照新设定的亮度进行显示。
通过上述映射关系可以看到,亮度条上变动一个亮度等级,对应到背光板就需要调整4096/256=16个亮度等级,亮度变化量较大。此外受限于界面布局空间,通常亮度条的长度不超过8厘米。在如此长度的亮度条上映射出256个亮度等级,每个亮度等级在亮度条上的占位宽度不超过0.4毫米,用户很难使用手指对邻近的亮度等级进行区分,往往手指位置的细微调整很容易使亮度条产生十几甚至几十个亮度等级的变化,映射到背光板上,会进一步产生上百甚至上千个背光板亮度等级的变化,无法满足细粒度调节的场景需求。
对此,现有技术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如图6所示,手机在亮度调节界面中显示一主亮度条,通过主亮度条上的主滑动节点提供屏幕亮度调节功能;当用户希望对屏幕亮度进行细微调整时,可以通过长按、拖动主滑动节点等方式调出辅助亮度条。该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小于主亮度条的调节粒度,用户可以通过调节辅助滑动节点位置的方式,在对应主滑动节点附近的调节区间内对屏幕亮度进行细微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调节粒度被定义为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亮度变化量,例如为亮度条上一个亮度等级对应的亮度变化量。通常调节粒度越小意味着亮度条单位长度对应的亮度变化量越小,亮度调节效果越精细。以最大亮度值为为500尼特(nit)的背光板为例,主亮度条最大亮度等级为256,其中一个亮度等级对应的亮度变化量为500/256=1.95nit,该1.95nit可以称为主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假设辅助亮度条同样采用256级的亮度等级,并且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与主亮度条的32个亮度等级的亮度范围相对应,即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为1.95*32=62.4nit,那么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为62.4/256=0.244nit,该0.244nit可以称为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可以看到,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变为主亮度条调节粒度的八分之一,能够更加精细的实现屏幕亮度调节。
在实际应用中发明人发现,人眼在屏幕亮度较低时对亮度变化更敏感,过于明显的亮度变化容易刺激人眼,导致用眼不适,因此低亮度场景中屏幕亮度变化应当以平缓柔和为佳;而在屏幕亮度较高时,人眼对亮度变化的敏感度减弱,更加追求亮度调节的灵敏度,即在滑动节点位移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追求屏幕亮度的显著变化。现有技术中,辅助亮度条使用固定的调节粒度,无法满足上述场景的使用需求。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能够针对主亮度条的不同调节区间设定不同的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从而满足屏幕亮度的精细化调节需求。本申请所述的亮度调节工具是指显示在亮度调节界面中、通过人机交互手段提供屏幕亮度调节功能的工具,例如图3或图4中所示的亮度条。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如图7所示,亮度调节工具还可以是亮度滚轮。在图7中,亮度滚轮由滚轮和滚轮窗口组成,滚轮上以数字形式表示亮度等级,其中,滚轮中心位置处显示的数字代表对应当前屏幕亮度值的亮度等级。
本申请中,亮度调节工具中显示有调节操作对象,用户可以通过对调节操作对象(如亮度条上的滑动节点、亮度滚轮)的操控实现屏幕亮度控制。例如对于亮度条,用户可以滑动亮度条上的滑动节点改变屏幕亮度,对于亮度滚轮,用户则可以滚动亮度滚轮改变屏幕亮度。调节屏幕亮度的交互形式由亮度调节工具的交互属性决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后续以亮度条为例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包括:
101、显示具有主滑动节点的主亮度条,主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一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如图9所示,手机在亮度调节界面显示主亮度条,主亮度条上包括主滑动节点,以横向亮度条为例,主亮度条左边界对应屏幕最小亮度值,右边界对应屏幕最大亮度值,当手机响应针对主滑动节点的滑动操作时,可以以第一调节粒度在屏幕最小亮度值与屏幕最大亮度值之间进行亮度调节。本申请以主亮度条包含256个亮度条亮度等级、背光板包含4096个背光板亮度等级、且背光板最大发光亮度为500nit为例进行说明。
实际应用中,为保证屏幕能够有效显示图像内容,屏幕最小亮度值通常被设定为一个大于0nit的亮度数值;与此同时,为避免屏幕过亮刺激人眼,屏幕最大亮度值通常会被限制为一个小于500nit的亮度数值,例如屏幕亮度范围可以是20nit至400nit。为便于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本申请后续以屏幕最小亮度值为0nit、最大亮度值为500nit为例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调节粒度被定义为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亮度变化量,对于主亮度条,当单位长度为一个亮度条亮度等级时,其对应的亮度变化量与16个背光板亮度等级所对应的亮度变化量相同。由于屏幕亮度的最小变化量为一个背光板亮度等级所对应的亮度变化量,因此为便于计算和说明,也可以将一个亮度条亮度等级所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的数量定义为调节粒度,例如定义主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为16(4096/256)。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后续将以该定义为基础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亮度调节界面可以为专用于调节屏幕亮度的界面,也可以是诸如通知栏等系统工具界面,实际应用中可以以浮窗、透明图层等其他形式,在桌面界面或系统应用中的任意界面中展示主亮度条。类似的,辅助亮度条亦可在前述各类界面中进行展示。此外,在获得系统权限的基础上,第三方应用也可以在应用内提供系统级别的亮度调节功能,当在应用内对操作系统的亮度调节组件进行调用时,亦可实现本申请提供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案。第三方应用在应用内的亮度调节功能可以只对本应用起作用,不影响其他应用使用时的亮度,也可以是针对终端设备的全局调整,即其他应用也采用第三方应用中调节的亮度。
在图9所示的主亮度条中,用户可以先滑动主滑动节点对屏幕进行亮度粗调,然后触发二级调节功能,调出辅助亮度条以进行亮度细调;也可以在亮度调节界面显示主亮度条时不进行亮度粗调而直接触发二级调节功能以调起辅助亮度条,本申请对辅助亮度条的调出方式不做限制。
102、显示具有辅助滑动节点的辅助亮度条,当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一调节区间内时,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二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当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二调节区间内时,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三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辅助亮度条通过二级调节功能的操作触发显示,该方式中,步骤102的实现过程为:手机响应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显示辅助亮度条。而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手机可以在显示主亮度条的同时显示辅助亮度条,此种情形下,步骤102可以与步骤101同时执行,或者步骤101和步骤102合并为步骤101′,在步骤101′中手机将主亮度条和辅助亮度条一并进行显示。
对于触发二级跳级功能的方式,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对主滑动节点进行单击、长按、双击、按压或向预设方向滑动的方式触发二级调节功能;也可以通过晃动手机或语音控制触发二级调节功能。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二级调节功能通过按压主滑动节点的方式触发。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现方式中,手机还可以基于对用户行为的检测结果自动显示辅助亮度条,例如当用户在主亮度条上通过主滑动节点进行屏幕亮度粗调时,如果手机检测到主滑动节点在预设方向上进行预设频率的移动时,则显示所述辅助亮度条。示例性的,当手机检测到主滑动节点在一个较小的调节区间里左右往复滑动时,可能代表着主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无法满足用户的精细调节需求,此种状态下手机可以显示辅助亮度条。本申请不对手机对用户行为的具体检测方式和规则进行限制。
本申请中,主亮度条的调节区间被划分为对应第一亮度范围的第一调节区间以及对应第二亮度范围的第二调节区间,其中第一亮度范围的亮度上边界与第二亮度范围的亮度下边界重合,与此对应的第一调节区间的上边界可以与第二调节区间的下边界重合,此种情况下,当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一调节区间时,手机的屏幕亮度小于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二调节区间时的屏幕亮度。
在显示辅助亮度条时,若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一调节区间内,则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二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若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二调节区间内,则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三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本申请中,主亮度条上不同的调节区间与屏幕的不同亮度范围相对应,并与辅助亮度条的不同调节粒度相对应,该种对应关系具体是指:第一调节区间与第一亮度范围和辅助亮度条的第二调节粒度相对应;第二调节区间与第二亮度范围和辅助亮度条的第三调节粒度相对应。其中第二调节粒度小于第三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小于第一调节粒度。
如前所述,调节粒度用于反映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亮度变化量,调节粒度越小,单位长度对应的亮度变化量越小。上述对应关系反映的亮度调节逻辑为:在低亮度场景下(第一调节区间——第一亮度范围)辅助亮度条使用较小的调节粒度(第二调节粒度),亮度调节更加细腻柔和,在相同的节点滑动长度下不会出现明显的亮度跳跃,适合低亮度环境使用;在高亮度场景下(第二调节区间——第二亮度范围)辅助亮度条使用较大的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亮度调节灵敏度更高,在相同的节点滑动长度下,更大的调节粒度使得屏幕亮度调节的差别更加明显,适合高亮度环境使用。
本申请中,可以将主亮度条划分为多个调节区间,并预先建立不同调节区间与辅助亮度条的不同调节粒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在确定主滑动节点所属的调节区间后,手机可以通过查表(Look Up Table,LUT)方式读取该调节区间对应的调节粒度。查表是指手机中预先存储有一映射关系表,该映射关系表中记录有上述调节区间与调节粒度的映射关系。手机响应二级调节功能时,将主滑动节点所在的调节区间的标识作为自变量进行映射关系查询,并获得作为因变量的调节粒度的结果。
本申请中,主亮度条上各调节区间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对各个调节区间的长度进行定义。以将主亮度条划分为四个调节区间为例,在图10中,相邻调节区间的相邻边界重合;而在图11所示方案中,还可以在相邻调节区间之间设置至少一个亮度条亮度等级作为区间间隔,各调节区间对应各自的调节粒度,区间间隔则可以使用区别于各调节区间调节粒度以外的某一默认调节粒度,例如使用主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本申请后续以图10所示的调节区间边界重合的方案进行说明,为便于表述,后续说明将调节区间数量简化为两个,例如图12所示,主亮度条亮度等级0至127为第一调节区间,亮度等级128至255为第二调节区间,其中,第一调节区间的上边界与第二调节区间的下边界重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主亮度条上不显示如图12所示的调节区间,即用户无法在主亮度条上看到第一调节区间和第二调节区间。而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使用户对不同调节区间进行感知以对便对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做出合理预期,还可以在主亮度条上对不同调节区间进行可视化标识(例如图12)。需要说明的是,图12仅为标记不同调节区间的一种示例方式,实际应用中调节区间的标记方式不限于此。
与此同时,为保证辅助亮度条相对主亮度条具有二级调节的作用,可以设定辅助亮度条可用的最大调节粒度小于第一调节粒度,例如使前述第三调节粒度小于第一调节粒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将一个背光板亮度等级作为单位调节粒度使用,在此基础上以配置权重值的方式定义并计算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可以表示为下式:
Gi=Ki×Y 式1
其中,i表示主亮度条的第i个调节区间,Gi表示第i个调节区间对应的调节粒度,Y表示单位调节粒度,该值为1;Ki表示为第i个调节区间配置的粒度权重值,且Ki大于等于1。上述公式代表的含义是:辅助亮度条上的一个亮度条亮度等级对应K个背光板亮度等级。
实际应用中,由于前式中单位调节粒度数值恒定为1,因此式1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Gi=Ki 式2
例如,当Ki等于3时,Gi为3,对于0至255共256级的辅助亮度条而言,其屏幕调节区间为3*255=765,即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为765个背光板亮度等级。可以看到,在辅助亮度条最大亮度等级不变的情况下,调节粒度越大(即Ki越大),亮度范围也越大。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第一调节粒度为16,辅助亮度条的第二调节粒度为1,第三调节粒度为4;在第一调节区间对应的低亮度场景中,辅助亮度条以一个背光板亮度等级的调节粒度进行亮度调节,而在第二调节区间对应的高亮度场景中,辅助亮度条按照四个背光板亮度等级的调节粒度进行亮度调节。
103、响应基于辅助滑动节点的调节操作,以辅助滑动节点对应的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辅助亮度条上包括辅助滑动节点,当用户通过点击或滑动操作改变辅助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的位置时,手机响应该操作以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实际应用中,辅助亮度条可以与主亮度条同为横置亮度条,也可以与主亮度条同为纵置亮度条,或者还可以以一者横置另一者纵置的方式布局。图13示出了几种可行的亮度条布局方案,应当明确该图示仅为示例性说明,不作为对实际应用的限制。本实施例后续以主亮度条和辅助亮度条均横向布局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本实施例中辅助亮度条与主亮度条的长度相同、且具有相同的最大亮度等级(256级)。实际应用中,两者也可以在具有相同最大亮度等级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亮度条长度,或者在亮度条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最大亮度等级,例如主亮度条使用8bit精度调节方案,辅助亮度条使用10bit精度调节方案,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实际应用中,手机提供屏幕亮度手动调节和自动调节两种调节模式。如前所述,手动调节是指响应用户对滑动节点的操作基于亮度条亮度等级与背光板亮度等级之间的映射关系调整屏幕亮度。自动调节是指手机通过环境光传感器采集屏幕外界周围的环境光强度参数,基于预设的查表策略对屏幕亮度进行自动调整。通常,手机会在亮度条附近显示“自动调节模式”的开关,例如图13中所示的“自动”字样,用户对该选项进行勾选后进入自动调节模式,再次点击该选项取消勾选后进入手动调节模式。
本申请提供的亮度调节方案,可以在手动调节模式下进行,在该模式下,可以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对主亮度条、辅助亮度条进行调节操作,以实现屏幕亮度调节功能。此外,本申请方案还适用于自动调节模式,即在自动调节模式开启状态下,用户可以滑动主滑动节点对手机自动设定的屏幕亮度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触发显示辅助亮度条,并对辅助滑动节点进行调节操作。
示例性的,主亮度条上0至127为第一调节区间,对应的第二调节粒度为1,128至255为第二调节区间,对应的第三调节粒度为4。如图14(a)所示,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一调节区间内时用户触发辅助亮度条,并在辅助亮度条上将辅助滑动节点从右向左移动了20个亮度条亮度等级,则手机按照第二调节粒度将屏幕亮度降低20个(20*1)背光板亮度等级;如图14(b)所示,主滑动节点位于第二调节区间内时用户触发辅助亮度条,并在辅助亮度条上将辅助滑动节点从右向左移动了20个亮度条亮度等级,则手机按照第三调节粒度将屏幕亮度降低80个(20*4)背光板亮度等级。
可以看出,对应主亮度条上的不同调节区间,辅助亮度条采用了不同的调节粒度,辅助滑动节点在移动相同距离的情况下,屏幕亮度变化量有所差异。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显示辅助亮度条时,辅助滑动节点显示于辅助亮度条的初始位置上,对于初始位置的选择,本申请给出以下几种实现方式,可以理解,该实现方式不作为对本申请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限定。
方案1:辅助滑动节点显示在辅助亮度条的预设位置上。
在显示辅助亮度条时,辅助滑动节点所在的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与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所在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相同。若主滑动节点过于靠近主亮度条的边界位置,此时触发二级调节功能,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可能会超出主亮度条亮度边界值。如图15所示,主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为16,主滑动节点位于靠近亮度下边界位置的第3亮度等级位置,辅助亮度条的第二调节粒度为1。可以看到,主滑动节点位置与主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之间的亮度差值为16*3=48个背光板亮度等级。此时如果将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定在辅助亮度条的中点位置,则辅助滑动节点与辅助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之间的亮度差值将超出前述亮度差值。例如在图15中,辅助滑动节点位于第127个亮度等级位置处,其与辅助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之间的亮度差值为127*1=127个背光板亮度等级,显然大于前述48个背光板亮度等级。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会导致辅助亮度条靠近亮度下边界位置的部分调节区间失效,即无法进一步将屏幕亮度调低。具体而言,在辅助滑动节点从第127个背光板亮度等级向左滑动的过程中,当滑动到第127-48=79的亮度等级位置处时,屏幕亮度降到最低,即对应主亮度条亮度下边界位置的屏幕亮度,在此基础上,辅助滑动节点继续向左滑动,屏幕亮度不会再随辅助滑动节点的移动降低,从而使辅助亮度条上[0,79]的调节区间因无法响应调节操作而失效。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手机可以基于主滑动节点位置、第一调节粒度、以及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确定前述预设位置。该预设位置能够保证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即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并且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
具体而言,定义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位置为主亮度条的第A个亮度等级,辅助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的预设位置为辅助亮度条的第B个亮度等级,第一调节粒度为G1,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为G2,则上述预设位置应当满足下式:
A×G1≥B×G2且(255-A)×G1≥(255-B)×G2且0≤B≤255式3
其中,A×G1≥B×G2表示预设位置与辅助亮度条亮度下边界位置之间的亮度差值,不大于主滑动节点与主亮度条亮度下边界位置之间的亮度差值;(255-A)×G1≥(255-B)×G2表示预设位置与辅助亮度条亮度上边界位置之间的亮度差值,不大于主滑动节点与主亮度条亮度上边界位置之间的亮度差值。
将G1、G2以及A的数值作为自变量带入式3,可以得到作为因变量B的取值区间,该取值区间中任意一点均满足前述预设位置的选择原则,可以从取值区间中选择一亮度等级不小于0、不大于255的节点位置显示辅助滑动节点。
方案2:辅助滑动节点显示在辅助亮度条的中心位置上。
将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置在辅助亮度条的中心位置上,可以使亮度增减方向上具有同等的操作量程,方便用户在辅助亮度条上控制辅助滑动节点向不同方向移动。
本方案中,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任意位置处均可触发显示辅助亮度条,因此辅助亮度条中心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不必然等于主亮度条中心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例如,主亮度条的中心位置上的亮度条亮度等级为127,对应背光板亮度等级为127*16=2032。如图16所示,当在主滑动节点位于主亮度条的第25个亮度等级上触发辅助亮度条时,辅助亮度条中心位置127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与当前主滑动节点位置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一致,为25*16=400;如图17所示,当主滑动节点位于主亮度条的第214个亮度等级上触发辅助亮度条时,辅助亮度条中心位置127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为214*16=3424。
方案3:辅助滑动节点显示在辅助亮度条的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
辅助滑动节点显示于辅助亮度条的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处,可以由手机响应二级调节功能前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滑动方向决定。实际应用中,用户可能首先基于主亮度条对屏幕亮度进行粗调,然后触发第二调节指令调起辅助亮度条。在主滑动节点移动的过程中,手机可以按照预设的触控采样频率获取T1和T2时刻上主滑动节点的坐标位置。手机以在后时刻T2的横坐标减去在先时刻T1的横坐标,根据计算结果的正负确定主滑动节点的移动方向。
如图18所示,当主滑动节点的移动方向为从低亮度位置向高亮度位置移动时,在显示辅助亮度条时,将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定在下边界位置。如图19所示,当主滑动节点的移动方向为从高亮度位置向低亮度位置移动时,在显示辅助亮度条时,将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定在上边界位置。
现有技术中,辅助亮度条虽然能够提供更细粒度的亮度调节功能,但是由于调节粒度相对主亮度条更小,且亮度条最大亮度等级有限,因此存在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较小的问题,用户在将辅助滑动节点滑动到辅助亮度条边界位置后,可能无法满足进一步提高或降低屏幕亮度的需求,还需要返回主亮度条进行二次调节。本申请中,获取主滑动节点滑动方向可以有效理解用户操作意图,即明确用户是希望调高亮度还是调低亮度。在此基础上,手机将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置在辅助亮度条的某个边界处,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大的亮度范围。与方案2相比,本方案由于明确了用户调节亮度的方向,因此无需占用辅助亮度条一半的亮度范围提供反方向的操作量程,可以将辅助亮度条在所需调节方向上的亮度范围提高一倍,解决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过小的问题。
确定初始位置后,手机在辅助亮度条的初始位置上显示辅助滑动节点,并将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配置为显示辅助亮度条前的屏幕亮度值。当前屏幕亮度值是指手机在响应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时,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位置所对应屏幕亮度值。将当前屏幕亮配置给辅助滑动节点所在的初始位置,可以在主亮度条与辅助亮度条之间实现操作的平滑接续,使用户能够在主亮度条调节结果的基础上,基于辅助亮度条继续进行亮度调节。
确定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后,手机根据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确定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具体而言,对于前述方案1,可按下式确定辅助亮度条的上下边界值:
dd=M-C×G 式4
du=dd+255×G 式5
其中,dd为亮度下边界值,du为亮度上边界值,M为初始位置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即手机响应二级调节操作时的屏幕亮度值,C为初始位置在辅助亮度条上对应的亮度等级,G为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
对于前述方案2,可按下式确定辅助亮度条的上下边界值:
其中,dd为亮度下边界值,du为亮度上边界值,M为初始位置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即手机响应二级调节操作时的屏幕亮度值,G为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相当于前式中的C,即初始位置在辅助亮度条上对应的亮度等级。
对于前述方案3,当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位于辅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位置时,可按下式确定辅助亮度条的上下边界值:
dd=M 式8
du=M+255×G 式9
当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位于辅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位置时,可按下式确定辅助亮度条的上下边界值:
du=M 式10
dd=M-255×G 式11
其中,dd为亮度下边界值,du为亮度上边界值,M为辅助滑动节点初始位置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即手机响应二级调节操作时的屏幕亮度值,G为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初始位置在辅助亮度条上对应的亮度等级分别为0和255。
当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在辅助亮度条的中心位置、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上时,即对于前述方案2和方案3,由于辅助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的初始位置是固定设置的,且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由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位置决定,因此当主滑动节点的位置靠近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时,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可能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导致辅助亮度条上对应亮度边界值超出部分的调节区间无法进行亮度调节的问题,具体原因请见前述方案1。图20(a)和图20(b)分别示出了辅助亮度条超出主亮度条下边界值和上边界值时给出的解决方案。
1、辅助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
如图21(a)所示,若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则将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确定为主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即将主亮度条亮度下边界的亮度值对应在辅助亮度条上的位置,作为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位置。
进一步,还可以在辅助亮度条上,将辅助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变化前后产生的边界差值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辅助滑动节点的调节区间以变化后的亮度下边界值为下限,无法滑动到无效操作区间内。交互方面,可以将无效操作区间做置灰处理。
2、辅助亮度条亮度上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亮度上边界值
如图21(b)所示,若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则将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确定为主亮度条亮度上边界值,即将主亮度条亮度上边界的亮度值对应在辅助亮度条上的位置,作为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位置。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辅助亮度条上,将辅助亮度条亮度上边界位置变化前后产生的边界差值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辅助滑动节点的调节区间以变化后的亮度上边界值为上限,无法滑动到无效操作区间内。同样的,可以将无效操作区间做置灰处理。
作为对上述图21(a)、图21(b)所示方案的替换,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减小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的方式,使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即使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且使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如前式4至式11所示,在确定辅助滑动节点初始位置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M后,结合初始位置在辅助亮度条上对应的亮度等级和调节粒度G,计算出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du,和亮度下边界值dd。若两者之一超出了主亮度条的亮度上/下边界值,则降低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例如将调节粒度由4降低至3,然后使用降低后的调节粒度G’重新代入前述式4至式11计算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若新的亮度边界值仍超出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则进一步降低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若新的亮度边界值位于主亮度条的亮度范围内,则结束调整。
本申请中,主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为16,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小于主亮度条的调节粒度,以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为1为例,如图22所示,辅助滑动节点在以初始位置为中心左右移动分别不超过16个亮度等级时,不会引起主滑动节点位置的改变。如图23所示,当辅助滑动节点左右移动超过16个亮度等级时,需要同步调整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位置,否则会使屏幕亮度值与主滑动节点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生错乱。
本申请中,在辅助滑动节点移动的过程中,手机按照预设的采样频率获取辅助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的位置,并由此获得当前的屏幕亮度值,然后根据当前的屏幕亮度值更新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位置,即将主滑动节点更新到当前屏幕亮度值在主亮度条中对应的位置上。
具体而言,在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一个新位置上时,手机根据该位置对应的亮度条亮度等级,以及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计算当前新位置对应的背光板亮度等级,然后根据主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将得到的背光板亮度等级映射为主亮度条的亮度等级。若该亮度等级与主滑动节点当前位置对应的亮度等级相同,则不做位置更新处理;若两者不同,则手机将主滑动节点更新显示在新亮度等级对应的主亮度条位置上,从而实现主辅亮度条的联动调节,由此保证主亮度条滑动节点位置与屏幕亮度值的一致性,方便用户在跳转回主亮度条后,能够基于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结果进行接续操作。
进一步的,当界面中显示有辅助亮度条时,用户还可能基于主亮度条进行亮度“粗调”,在此情况下,手机还可以将屏幕亮度的“粗调”结果同步到辅助亮度条上,以便于用户基于主亮度条的调节结果在辅助亮度条上进行接续操作。
具体而言,若主滑动节点在主亮度条上的位置发生变化,则手机将位置变化后的屏幕亮度值配置给所辅助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的当前位置,即将辅助滑动节点所在位置的屏幕亮度值修改为主亮度条“粗调”后的屏幕亮度值。与此同时,对应修改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和亮度下边界值。手机可以基于辅助滑动节点对应的屏幕亮度值、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辅助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对应的亮度等级,基于前述式4至式11所示方式修改亮度上边界值和亮度下边界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用户在基于主滑动节点进行屏幕亮度“粗调”时,可能会将主滑动节点从某个调节区间移动到另一调节区间,从而导致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发生变化。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当主滑动节点从第一调节区间移动到第二调节区间时,手机还可以将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由第二调节粒度修改为第三调节粒度,类似的,当主滑动节点从第二调节区间移动到第一调节区间时,手机也可以将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由第三调节粒度修改为第二调节粒度。
与前述实现方式类似,本方案在调整辅助滑动节点对应的屏幕亮度值后,亦需要对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和亮度下边界值进行修改,由于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基于辅助亮度条变化后的调节粒度修改亮度上边界值和亮度下边界值。
进一步的,如前所述,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通常较小,在辅助亮度条亮度等级不变的情况下亮度范围有限。对此,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动态调整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的方式:当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的边界位置并达到预设触发条件时,以相同的亮度变化量,同向提高或降低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即以对辅助亮度条对应的亮度范围“整体平移”的方式,扩展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从而基于辅助亮度条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亮度范围。
其中,预设触发条件可以是:手机在辅助亮度条的边界位置检测到长按操作超过预设时长,例如在用户将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边界位置后,手指持续接触屏幕超过预设时长。该触发条件能够有效区分对辅助滑动节点的常规性操作,并可以较好的反映用户需要调整亮度范围的操作意图。实际应用中,预设触发条件也可以是:在辅助亮度条上检测到双击操作,例如在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的边界位置后,双击辅助亮度条的任意位置;或者检测到操作触控点滑出辅助亮度条的边界位置,例如在辅助滑动节点滑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后,继续滑动超出该边界位置,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辅助滑动节点的滑动方向能够有效反映用户希望提高或降低屏幕亮度的操作意图,当辅助滑动节点从某一位置滑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位置并达到预设触发条件时,表明用户可能需要进一步降低屏幕亮度,反之,当辅助滑动节点从某一位置滑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位置并达到预设触发条件时,表明用户可能需要进一步增强屏幕亮度。对此,手机通过对辅助亮度条对应的亮度值进行调整,实现亮度范围的动态扩展。
具体的,当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手机以相同的亮度变化量增加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当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手机以相同的亮度变化量降低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示例性的,在图24所示示例中,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为1,亮度下边界位置对应背光板亮度等级为0,亮度上边界位置对应背光板亮度等级255;当触控点在亮度上边界位置处达到预设触发条件时,手机将亮度下边界位置对应背光板亮度等级由0修改为16,将亮度上边界位置对应背光板亮度等级由255修改为271,类似的,辅助亮度条上其他各点亦分别增加16个背光板亮度等级。可以看到,辅助亮度条上各点的亮度值都增加了16个背光板亮度等级,相当于将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整体平移”了16个背光板亮度等级,由此将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由[0,255]修改为[16,271],相当于将原来[0,255]的亮度范围“扩展”至[0,271],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更大的亮度调节空间,无需返回到主亮度条进行亮度粗调。
本申请中,使用的亮度变化量可以预先配置于手机中,也可以由用户自行定义。对于前者方式,可以将第一调节粒度、第二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或其他任意设定数值作为前述亮度变化量使用;对于后者方式,可以通过设置界面为用户提供设置亮度变化量的选项,或者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达到预设触发条件后,手机根据辅助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关联确定对应的亮度变化量,其中滑动速度与亮度变化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即滑动速度越快,亮度变化量越大。
进一步的,考虑到辅助亮度条设定的调节粒度并非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本申请在前述各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调节粒度自定义功能。当用户触发粒度调节操作时,手机响应该指令增大或减小辅助亮度条设定使用的调节粒度。
其中,粒度调节操作用于对辅助亮度条设定使用的调节粒度进行修改,用户可以在手机的设置界面中选择新的调节粒度,或者也可以在使用辅助亮度条的过程中触发粒度调节操作,例如双击辅助滑动节点。如图25所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用户按住辅助滑动节点向上或向下滑动时触发粒度调节操作,手机显示粒度调节轴。用户手指沿粒度调节轴向上滑动,增大调节粒度;沿粒度调节轴向下滑动,减小调节粒度。在图25所示方式中,调节粒度的调整步长可以设定为1,即在前述式2——Gi=Ki中,Ki依次取值1、2、3、4...i,对应不同档位的调节粒度Gi依次为:1、2、3、4...i。
当完成调节粒度的修改后,手机可以基于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变化量修改主亮度条上其他调节区间所对应的调节粒度。该其他调节区间包括:当触发显示所述辅助亮度条时,主亮度条上除当前主滑动节点所在的调节区间以外的调节区间。以主亮度条包含两个调节区间为例,当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是由主亮度条上的第一调节区间确定得出时,所谓其他调节区间则包括主亮度条上除第一调节区间以外的第二调节区间;当主亮度条由四个调节区间组成时,所谓其他调节区间则包括除第一调节区间以外的剩余三个调节区间。
示例性的,主亮度条上第一调节区间对应的第二调节粒度为2,第二调节区间对应的第三调节粒度为3。当基于粒度调节操作将第二调节粒度修改为5时,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变化量为5-2=3,手机同步将第三调节粒度修改为3+3=6;当基于粒度调节操作将第三调节粒度修改为3-1=2时,手机同步将第二调节粒度修改为2-1=1。从而保证不同调节区间之间的调节粒度差值不变。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允许用户对调节区间的数量和区间范围进行自定义设置,当用户触发调节区间调整操作时,手机在主亮度条上显示图12所示的调节区间,例如显示第一调节区间和第二调节区间,然后接收并响应针对调节区间的亮度边界位置的拖拽操作,以实现对调节区间范围的调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调节区间调整操作还包括调节区间删除操作和调节区间新增操作,通过对调节区间删除操作的响应,手机可以将主亮度条上显示的已有调节区间进行删除,或者响应调节区间新增操作在主亮度条上的预设位置处显示新增调节区间。其中,该预设位置为主亮度条上未被已有调节区间占位的位置,例如两个调节区间之间的间隔位置。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现方式中,为强化用户对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的感知,使用户能够明确辅助亮度条当前针对主亮度条的哪个亮度范围进行二级调节,本申请还可以在主亮度条上显示辅助亮度条相对主亮度条的亮度映射关系。其中,该映射关系包括相对主亮度条的位置关系和比例关系,所谓位置关系是指,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对应到主亮度条上的调节区间的具体位置,所谓比例关系是指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映射到主亮度条的调节区间上时,反映到主亮度条上的长度占比。图26给出了一种在主亮度条上标记辅助亮度条的示意图。
在图26中,使用加粗方式显示辅助亮度条,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虚线、高亮标注、半透明蒙层等显示方式显示辅助亮度条,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下面给出本申请的一个应用示例,如图27所示,主亮度条被划分为四个调节区间,每个调节区间对应的主亮度条调节区间、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以及辅助亮度条调节区间(以背光板亮度等级计)如下表所示:
主亮度条调节区间 | 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 | 辅助亮度条调节区间 | |
第一调节区间 | (0,31) | 1 | 256 |
第二调节区间 | (32,63) | 2 | 512 |
第三调节区间 | (64,127) | 3 | 768 |
第四调节区间 | (128,255) | 4 | 1024 |
可以看到,在亮度最低的第一调节区间中,辅助亮度条使用背光板级的调节粒度,能够最大程度缩短亮度调节步长,提高亮度调节精度;在第二、第三、第四调节区间中,随着屏幕亮度的逐渐提高,辅助亮度条使用的调节粒度亦渐次增加,从而逐步扩大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例如以背光板亮度等级计,第一调节区间对应的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为256个背光板亮度等级(256*1),第二调节区间对应的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为512个背光板亮度等级(256*2),第三调节区间对应的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为768个背光板亮度等级(256*3),第四调节区间对应的辅助亮度条亮度范围为1024个背光板亮度等级(256*4)。可以看到,在亮度较高的区间里,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范围更大,由此在辅助亮度条的最大亮度等级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亮度调节的步长,从而使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灵敏度更高。
在另一示例中,如图28所示,主亮度条被四等分为四个调节区间,每个调节区间对应的主亮度条亮度调节区间、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以及辅助亮度条调节区间(以背光板亮度等级计)如下表所示:
主亮度条调节区间 | 辅助亮度条调节粒度 | 辅助亮度条调节区间 | |
第一调节区间 | (0,63) | 1 | 256 |
第二调节区间 | (64,127) | 4 | 1024 |
第三调节区间 | (128,191) | 8 | 2048 |
第四调节区间 | (192,255) | 16 | 4096 |
该示例中,将第四调节区间代表的高亮度调节区间的调节粒度进一步提高,以扩大辅助亮度条对应高亮度调节区间的调节灵敏度;同时,为保证各调节区间调节灵敏度的平滑过渡,将第二调节区间、第三调节区间的调节粒度分别提高至4和8。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还提出一种亮度条与滚轮相结合的亮度调节方案,该方案中,主亮度调节工具为亮度条,辅助亮度调节工具为亮度滚轮。通知栏中首先显示有用于亮度粗调的亮度条,用户触发二级调节操作后,显示亮度滚轮。如前所述,亮度滚轮上以数字形式表示亮度等级,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亮度滚轮具有256个亮度等级,通过滚轮上显示的数字表示相应的亮度等级。亮度滚轮的中心位置被初始设置为亮度等级127,即亮度滚轮的初始位置为其调节区间的中心位置。当用户滑动滚轮以改变滚轮中心位置对应的数值时,实现屏幕亮度调节。亮度滚轮的初始位置也可以参考上述辅助亮度条的辅助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设置方式进行设置。亮度滚轮的调节粒度可以参考上述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进行设置。
在另一种亮度条结合滚轮的亮度调节方案中,主亮度调节工具可以为亮度滚轮,辅助亮度调节工具可以为亮度条,其各自调节方式与调节机制请见前述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与前述方案不同之处在于,本方法仅通过一个亮度条实现屏幕亮度的“粗调”和“细调”。用户触发二级调节功能后手机不显示辅助亮度条,而是基于原先的亮度条提供区别于第一调节粒度的亮度调节功能。手机在响应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后所针对亮度条的处理方式,可参考上述辅助亮度条的具体实现过程,本方案后续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29所示,该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包括:
201、显示具有滑动节点的亮度条,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一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手机在亮度调节界面中显示亮度条,该亮度条在UI形态、交互方式、调节粒度等方面可以与前述图8所示方案中的主亮度条相同。
202、响应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调整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若在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位于第一调节区间内,则响应触发操作后第一调节粒度变为第二调节粒度,若在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位于第二调节区间内,则响应触发操作后第一调节粒度变为第三调节粒度。
用户可以通过单击、长按、双击、按压或向预设方向滑动等方式触发二级调节功能。响应该触发操作,手机将亮度条的第一调节粒度调整为第二调节粒度或第三调节粒度,从而向用户提供屏幕亮度细粒度调整功能。在响应触发操作后,手机仍基于前述步骤201中显示的亮度条提供细粒度亮度调整功能,但该亮度条不再使用前述第一调节粒度。若在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处于亮度条的第一调节区间内,则响应触发操作后第一调节粒度变为第二调节粒度,若在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处于亮度条的第二调节区间内,则响应触发操作后第一调节粒度变为第三调节粒度。
其中,第一亮度范围的亮度上边界与第二亮度范围的亮度下边界重合,第二调节粒度小于第三调节粒度,第三调节粒度小于第一调节粒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手机可以以无感知方式调整第一调节粒度,即在第一调节粒度变化前后,亮度调节界面显示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或仅有少量元素发生变化,例如调整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而在另一实现方式中,为强化用户对调节粒度变化的感知,可以通过视觉元素、声音或震动等方式对用户进行提示。以视觉元素提示方式为例,手机响应触发操作后,可以在亮度调节界面空白位置处显示“精细调节”字样或显示第二调节粒度或第三调节粒度的数值,或者以另一颜色或样式显示亮度条,亦或改变滑动节点图标的大小或样式。
203、响应基于滑动节点的调节操作,以变化后的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进一步的,在前述图29所示方案基础上,手机在响应触发操作后,滑动节点可以被显示在新亮度条的初始位置上,该初始位置与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所在位置之间可能相同但没有必然联系。具体而言,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可以是:
1)滑动节点显示在亮度条上的预设位置
2)滑动节点显示在亮度条的中心位置
3)滑动节点显示在亮度条的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
除上述方案1)、2)、3)所示的初始位置外,为提高响应触发操作后用户操作的连续性和便捷性,还可以将响应触发操作前滑动节点在亮度条上的位置,作为响应触发操作后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使用,即响应触发操作前后滑动节点位置不变。
在确定滑动节点的初始位置后,将响应触发操作前的屏幕亮度值配置给滑动节点在辅助亮度条上的所在位置,并根据变化后的调节粒度、亮度条的最大亮度等级以及配置的屏幕亮度值,确定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
进一步的,当初始位置为亮度条的中心位置、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时,或者对于响应触发操作后滑动节点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若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则对亮度条进行调整,即当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或者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时,对亮度条进行调整。亮度条调整方式请见前述式4至式11所示。在对亮度条边界值调整完毕后,进一步还可以将变化前后亮度边界值之间的调节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例如通过置灰处理显示无效操作区间,以便用户产生明确感知,避免无效操作,具体请见前述图21(a)、图21(b)中辅助亮度条所示方式。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替换,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减小亮度条调节粒度的方式,使响应触发操作后的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响应触发操作前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
此外,在响应触发操作后,当滑动节点移动到亮度条的边界位置并达到预设触发条件时,还可以以相同的亮度变化量,同向修改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以实现“平移”亮度条亮度范围的效果,从而扩展亮度条在第二调节粒度或第三调节粒度下的亮度范围。具体而言,当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以相同的亮度变化量增加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当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以相同的亮度变化量降低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其中,可以将第一调节粒度、第二调节粒度或第三调节粒度确定为亮度变化量。或者根据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关联确定亮度变化量,该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与亮度变化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而预设触发条件则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1)在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处长按超过预设时长;
2)在辅助亮度条上进行双击操作;
3)操作触控点滑出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
上述方式除应用于响应触发操作后的亮度条上外,还可以应用于手机响应触发操作前的亮度上,扩展亮度条在第一调节粒度下的亮度范围。
与前述辅助亮度条类似,在响应触发操作后,手机还可以响应粒度调节操作,对亮度条的第二调节粒度或第三调节粒度进行再次调整。例如在响应粒度调节操作后,手机在垂直于亮度条的方向上,响应针对滑动节点的滑动操作,并显示粒度调节轴,然后对粒度调节轴上的滑动操作进行响应,并在用户完成调节粒度修改后,基于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变化量,同步修改进入二级调节模式前亮度条上其他调节区间对应的调节粒度。粒度调节轴如前述图25所示。
进一步,为便于用户感知不同调节粒度在亮度条上的触发位置,在响应触发操作前,手机还可以在亮度条上显示第一调节区间和第二调节区间。此外,手机还可以响应调节区间调整操作,执行下述至少一者调整操作:调整调节区间数量、调整调节区间范围,例如删除或新增调节区间,调整调节区间的亮度边界位置。
进一步手机还提供有取消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用户在完成亮度“细调”后手机响应该触发操作,将亮度条当前的第二调节粒度或第三调节粒度调整为第一调整粒度。与前述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类似,用户可以通过单击、长按、双击、按压或向预设方向滑动等方式取消二级调节功能。此外,在取消二级调节功能后,手机还可以将滑动节点显示在当前屏幕亮度值在亮度条中对应的位置上,以方便用户基于第一调节粒度继续进行亮度“粗调”。具体实现方式与图23所示方案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屏幕亮度调节的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内部存储器121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110用于执行内部存储器121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屏幕亮度调节方法。
可能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储器121存储的供处理器110执行的指令可以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其中,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是事先写入在内部存储器121中。
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例如,可用介质可以包括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或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还可以包括任何可以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可由计算机访问的任何目标介质。
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紧凑型光盘只读储存器(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RAM、ROM、EEP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器;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磁盘存储器或其它磁盘存储设备。而且,任何连接线也可以被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无线技术(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软件,则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中。如本文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光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软盘和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光学地再现数据。
上述的组合也应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显示具有主滑动节点的主亮度条,所述主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一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所述主亮度条划分为多个调节区间,并建立不同调节区间与辅助亮度条的不同调节粒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主亮度条的第一调节区间与第一亮度范围和辅助亮度条的第二调节粒度相对应,所述主亮度条第二调节区间与第二亮度范围和辅助亮度条的第三调节粒度相对应;
显示具有辅助滑动节点的辅助亮度条,当所述主滑动节点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区间内时,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二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当所述主滑动节点位于所述第二调节区间内时,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用于以第三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
响应基于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的调节操作,以所述辅助滑动节点对应的调节粒度调节所述屏幕亮度;
其中,所述第一亮度范围的亮度上边界与所述第二亮度范围的亮度下边界重合,所述第二调节粒度小于所述第三调节粒度,所述第三调节粒度小于所述第一调节粒度;
在所述主亮度条上标记所述第一调节区间和所述第二调节区间;
所述辅助亮度条与所述主亮度条同为横置亮度条,或者所述辅助亮度条与所述主亮度条同为纵置亮度条,或者所述辅助亮度条为横置亮度条所述主亮度条为纵置亮度条,或者所述辅助亮度条为纵置亮度条所述主亮度条为横置亮度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屏幕亮度包括:
当所述主滑动节点在所述主亮度条上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将屏幕的背光板亮度调整为变化后的主滑动节点位置所对应的背光板亮度;当所述辅助滑动节点在所述辅助亮度条上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将屏幕的背光板亮度调整为变化后的辅助滑动节点位置所对应的背光板亮度;其中,
所述第一调节粒度为所述主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背光板的亮度变化量;所述第二调节粒度及所述第三调节粒度为所述辅助亮度条上单位长度对应的背光板的亮度变化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具有辅助滑动节点的辅助亮度条,包括:
将所述辅助亮度条与所述主亮度条一同显示;或者,
在显示所述主亮度条后,响应二级调节功能的触发操作,显示所述辅助亮度条;或者,
在显示所述主亮度条后,当检测到所述主滑动节点在预设方向上进行预设频率的移动时,显示所述辅助亮度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具有辅助滑动节点的辅助亮度条,包括:在所述辅助亮度条的初始位置上显示所述辅助滑动节点;
所述初始位置包括:
基于主滑动节点位置、所述第一调节粒度、以及所述辅助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计算获得的一预设位置,所述预设位置用以使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所述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或者,
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中心位置;或者,
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所述上边界位置或所述下边界位置基于所述主滑动节点在所述主亮度条上的移动方向决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配置为显示所述辅助亮度条前的屏幕亮度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辅助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及初始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确定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初始位置为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中心位置、上边界位置或下边界位置时,所述显示包含辅助滑动节点的辅助亮度条,包括:
若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超出所述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则对所述辅助亮度条进行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辅助亮度条进行调整,包括:
若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超出所述主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则将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值确定为所述主亮度条亮度下边界值;
若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超出所述主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则将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值确定为所述主亮度条亮度上边界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亮度上边界值变化前后产生的边界差值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和/或,
将亮度下边界值变化前后产生的边界差值区间显示为无效操作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辅助亮度条进行调整,包括:
减小所述辅助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以使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不超出所述主亮度条的亮度边界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辅助滑动节点对应的调节粒度调节所述屏幕亮度,包括:
在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移动的过程中,获取与辅助滑动节点当前位置对应的屏幕亮度值;
将所述主滑动节点更新显示到所述屏幕亮度值对应在所述主亮度条上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调节屏幕亮度,包括:
当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上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以同等的亮度变化量增加所述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
当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移动到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下边界位置并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以同等的亮度变化量降低所述辅助亮度条上各点所对应的屏幕亮度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下述任意一者调节粒度的数值,确定为所述亮度变化量:所述第一调节粒度、所述第二调节粒度、所述第三调节粒度;或者,
根据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关联确定所述亮度变化量,其中,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的滑动速度与所述亮度变化量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触发条件包括:
在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处长按超过预设时长;或者,
在所述辅助亮度条上进行双击操作;或者,
操作触控点滑出所述辅助亮度条的亮度边界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调节区间调整操作,进行下述至少一者调整:调整调节区间数量、调整调节区间的边界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主亮度条上显示所述辅助亮度条在所述主亮度条上的亮度映射关系。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粒度调节操作,调整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粒度调节操作,调整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包括:
在垂直于辅助亮度条的方向上,响应针对辅助滑动节点的滑动操作,并显示粒度调节轴;
对粒度调节轴上产生的滑动操作进行响应,以调整所述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变化量,修改主亮度条上其他调节区间对应的辅助亮度条的调节粒度;
所述其他调节区间包括:当触发显示辅助亮度条时,主亮度条上除当前屏幕亮度所属调节区间以外的调节区间。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在屏幕上边缘触发的下滑操作,显示通知栏,所述通知栏中横置显示所述主亮度条以及所述二级调节功能的提示信息;
当检测到针对所述主滑动节点的长按操作时,纵置显示所述辅助亮度条;
响应针对所述辅助滑动节点的操作,改变所述辅助滑动节点在所述辅助亮度条上的显示位置,并对应调节所述屏幕亮度;
其中,所述通知栏中还显示有所述通知栏中显示有所述第一调节粒度以及所述辅助亮度条对应的调节粒度的提示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屏幕为发射式显示屏或反射式显示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式显示屏包括:
液晶LCD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小间距发光二极管mini LED显示屏及微距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式显示屏包括电子墨水EINK显示屏;
所述EINK显示屏具有微胶囊式像素结构,所述微胶囊式像素结构中填充有黑色墨水粒子、白色墨水粒子以及透明填充液;或者,
所述EINK显示屏具有电润湿式像素结构,所述电润湿式像素结构由墨水油滴、金属反射层、输水层及挡墙组成。
2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和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所述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用于实现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内部存储器之间的通信,所述内部存储器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82919 | 2021-09-15 | ||
CN2021110829196 | 2021-09-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16715A CN115016715A (zh) | 2022-09-06 |
CN115016715B true CN115016715B (zh) | 2023-04-28 |
Family
ID=83064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539992.1A Active CN115016715B (zh) | 2021-09-15 | 2021-12-15 | 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016715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2143A (zh) * | 2014-08-22 | 2014-12-03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背光亮度调节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24560A (zh) * | 2016-03-16 | 2016-08-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亮度调节方法、显示装置 |
WO2018033796A1 (en) * | 2016-08-16 | 2018-02-22 | Rakuten,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vice case magnets |
CN112433658B (zh) * | 2019-08-26 | 2023-07-0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亮度调节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2021
- 2021-12-15 CN CN202111539992.1A patent/CN1150167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82143A (zh) * | 2014-08-22 | 2014-12-03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背光亮度调节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16715A (zh) | 2022-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944080B1 (en) | A method, an apparatus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user interface view | |
KR101958870B1 (ko) | 소비 전력을 절감하기 위한 표시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
US9348502B2 (en) | Dimming method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CN113805743B (zh) | 切换显示窗口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
US20110069089A1 (en) | Power management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s | |
CN113763856B (zh) | 环境光照强度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US921024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contact information based on an image embedded with contact information | |
CN109542376B (zh) | 屏幕的显示调节方法、装置和介质 | |
CN105824390B (zh) | 一种终端省电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13157357B (zh) | 一种页面显示的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 |
EP4358028A1 (en) | Graphic rende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5016715B (zh) | 一种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终端设备 | |
CN117711350A (zh) |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6312414B (zh) | 颜色切换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
EP2230587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program | |
WO2023083184A1 (zh) | 桌面管理方法、图形用户界面及电子设备 | |
CN114063945B (zh) | 移动终端及其图像显示方法 | |
CN114863432A (zh) | 一种终端设备、对比度调整方法、装置及介质 | |
CN115033199A (zh) | 移动终端及其图像显示方法 | |
CN116360657A (zh) | 跨设备的对象移动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
CN116704926B (zh) | 帧数据显示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704927B (zh) | 显示屏亮度调整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115276B (zh) | 一种画面处理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168644A (zh) | 一种显示调节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CN118733158A (zh) | 页面布局方法、相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