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97730A - 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97730A
CN114997730A CN202210775970.3A CN202210775970A CN114997730A CN 114997730 A CN114997730 A CN 114997730A CN 202210775970 A CN202210775970 A CN 202210775970A CN 114997730 A CN114997730 A CN 1149977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rban
rural planning
land
applicabilit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759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家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Yangy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Yangy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Yangy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Yangy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7597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977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97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77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本发明通过采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地质信息、地形信息、水文信息和气候信息,解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进一步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从而能够对城乡规划区域进行多维度因素的综合监测与分析,使得城乡规划的效果达到预期,同时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并根据对比结果进行对应的处理,从而能够运用科学监测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提高城乡规划区域用地适用等级评定结果的指导性和可实施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 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乡规划区域分析评价领域,涉及到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背景技术
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区域数据监测与分析是城乡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规划区域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现有的城乡规划区域数据监测与分析方式多数只考虑地形信息、地质信息对城乡规划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水文信息和气象信息对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城乡规划人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仅仅只能结合地理环境影响因素作出建设性的规划,但是该规划无法实现对城乡规划区域进行多维度因素的综合监测与分析,进而影响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适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影响后期城乡规划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城乡规划的预期效果。
现有的城乡规划区域数据监测与分析方式只能根据城乡规划人员对城乡规划区域进行主观性的评级,这方式不能运用科学监测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导致城乡规划区域的用地适用等级评定结果缺乏指导性和可实施性,进而无法为城乡规划区域用地的适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也不能进一步丰富城乡规划中评价土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鉴于此,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现提出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包括:
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统计模块,用于将各待评价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并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按照预设的顺序依次编号为1,2,...,i,...,n;
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信息,其中自然环境信息包括地质信息、地形信息、水文信息和气候信息;
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用于对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信息进行解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
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用于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对比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
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用于存储各土壤类型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各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和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总土地面积,并存储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和各用地类型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范围;
区域计划用地类别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计划用地类型,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
区域用地适用等级分析处理模块,用于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进行对应的处理。
优选地,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中地质信息包括土壤类型和地基承载力;地形信息包括地面高度差、地面坡度和地表形态类型;水文信息包括地表水源面积和地下水位;气候信息包括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
优选地,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土壤类型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土壤类型,筛选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将其标记为φi,i=1,2,...,n,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代入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03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1,其中μ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质环境适用性修正指数,p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p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安全地基承载力。
优选地,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形态类型,筛选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将其标记为εi
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和地面坡度,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和地面坡度分别标记为wi 1和wi 2
分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2,其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041
γ1、γ2、γ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面高度差、区域地面坡度和区域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Δw1′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允许地面高度差,Δw′2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面坡度允许误差值,e表示为自然常数。
优选地,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水源面积和地下水位代入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05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3,其中λ1、λ2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表水源、区域地下水源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Si′表示为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总土地面积,si地表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水源面积,s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预设地表水源面积,h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下水位,h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预设地下水源水位。
优选地,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分别标记为ri 1、ri 2、ri 3
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052
其中σ1、σ2、σ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R1′、R2′、R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适宜气候环境对应的标准太阳辐射强度、标准温度和标准降水量。
优选地,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中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具体分析方式为: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1、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2、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3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4代入公式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06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ψi,其中χ1、χ2、χ3、χ4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地址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应的适用性影响权重。
优选地,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中对比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具体筛选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与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进行对比,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处于某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之内,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用地等级为该用地适用等级,并统计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
优选地,所述区域用地适用等级分析处理模块对应的具体分析包括: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进行对比,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大于或等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符合,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小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不符合,统计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不符合的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将其记为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并统计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将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进行显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采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地质信息、地形信息、水文信息和气候信息,解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进一步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从而能够对城乡规划区域进行多维度因素的综合监测与分析,确保城乡规划人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能够结合多维度因素作出最有建设意义的规划,进而实现对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适用性进行精确评价,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后期城乡规划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得城乡规划的效果达到预期。
2、本发明根据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对比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并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进行对应的处理,从而能够运用科学监测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提高城乡规划区域用地适用等级评定结果的指导性和可实施性,进一步为城乡规划区域用地的适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丰富城乡规划中评价土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手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模块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包括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统计模块、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区域计划用地类别获取模块和区域用地适用等级分析处理模块。
所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统计模块与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连接,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分别与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和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连接,所述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分别与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和区域计划用地类别获取模块连接,所述区域用地适用等级分析处理模块分别与区域计划用地类别获取模块和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连接。
所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统计模块用于将各待评价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并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按照预设的顺序依次编号为1,2,...,i,...,n。
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信息,其中自然环境信息包括地质信息、地形信息、水文信息和气候信息。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中地质信息包括土壤类型和地基承载力;地形信息包括地面高度差、地面坡度和地表形态类型;水文信息包括地表水源面积和地下水位;气候信息包括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地质信息采集方式为: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按照等面积划分方式划分各子区域,通过高清摄像头对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子区域的土壤进行图像采集,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子区域的土壤图像,并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子区域的土壤图像与预设的各类型土壤对应标准图像进行对比,统计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子区域的土壤图像与各类型土壤对应标准图像的相似度,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子区域的土壤图像对应相似度最高的土壤类型,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子区域的土壤类型,并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子区域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将其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土壤类型;
通过贯入分析仪对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子区域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测分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子区域的地基承载力,根据平均值计算公式分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平均地基承载力,并将其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各类型土壤包括但不限于:砂质土壤、黏质土壤和壤土。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地形信息采集方式为:
将若干监测点按照均匀布设方式依次布设在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通过海拔高度测量仪测量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各监测点处的海拔高度,并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最高海拔高度和最低海拔高度,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最高海拔高度与其对应最低海拔高度进行对比,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
获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最高海拔高度的监测点位置和最低海拔高度的监测点位置,依次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最高监测点位置和最低监测点位置,测量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最高监测点位置与最低监测点位置之间的水平距离,并根据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和最高监测点位置与最低监测点位置之间的水平距离,分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坡度;
通过三维扫描仪对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形态进行三维扫描,构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形态三维模型,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形态三维模型与预设的各类型地表形态的标准三维模型进行对比,统计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形态三维模型与各类型地表形态对应标准三维模型的重合度,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三维模型重合度最高的地表形态类型,将其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形态类型。
进一步地,所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坡度分析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111
其中wi 2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坡度,其中wi 1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d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内最高监测点位置与最低监测点位置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水文信息采集方式为:
通过无人机上携带的地图测绘仪对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地表水源面积进行测量,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水源面积;
通过地下水位探测仪对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地下水位进行探测,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下水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气候信息采集方式为:
根据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区气象局,获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在预设时间周期内各采集日的气候信息,统计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在预设时间周期内各采集日的太阳辐射强度范围、温度范围和降水量范围,通过中位数分析方式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在预设时间周期内各采集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同时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在预设时间周期内各采集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在预设时间周期内对应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并依次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
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用于对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信息进行解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土壤类型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土壤类型,筛选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将其标记为φi,i=1,2,...,n,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代入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12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1,其中μ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质环境适用性修正指数,p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p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安全地基承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形态类型,筛选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将其标记为εi
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和地面坡度,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和地面坡度分别标记为wi 1和wi 2
分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2,其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为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131
γ1、γ2、γ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面高度差、区域地面坡度和区域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Δw′1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允许地面高度差,Δw′2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面坡度允许误差值,e表示为自然常数。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水源面积和地下水位代入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14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3,其中λ1、λ2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表水源、区域地下水源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S′i表示为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总土地面积,si地表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水源面积,s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预设地表水源面积,h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下水位,h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预设地下水源水位。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分别标记为ri 1、ri 2、ri 3
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142
其中σ1、σ2、σ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R′1、R′2、R′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适宜气候环境对应的标准太阳辐射强度、标准温度和标准降水量。
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用于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对比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中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具体分析方式为: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1、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2、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3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4代入公式
Figure BDA000372716966000015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ψi,其中χ1、χ2、χ3、χ4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地址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应的适用性影响权重。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中对比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具体筛选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与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进行对比,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处于某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之内,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用地等级为该用地适用等级,并统计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通过采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地质信息、地形信息、水文信息和气候信息,解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进一步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从而能够对城乡规划区域进行多维度因素的综合监测与分析,确保城乡规划人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能够结合多维度因素作出最有建设意义的规划,进而实现对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适用性进行精确评价,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后期城乡规划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得城乡规划的效果达到预期。
所述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用于存储各土壤类型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各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和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总土地面积,并存储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和各用地类型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范围。
所述区域计划用地类别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计划用地类型,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
进一步地,所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的获得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用地类型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范围,筛选各用地类型对应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并根据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计划用地类型,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
所述区域用地适用等级分析处理模块用于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进行对应的处理。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区域用地适用等级分析处理模块对应的具体分析包括: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进行对比,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大于或等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符合,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小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不符合,统计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不符合的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将其记为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并统计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将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进行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根据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对比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并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进行对应的处理,从而能够运用科学监测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提高城乡规划区域用地适用等级评定结果的指导性和可实施性,进一步为城乡规划区域用地的适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丰富城乡规划中评价土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手段。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的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统计模块,用于将各待评价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记为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并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按照预设的顺序依次编号为1,2,...,i,...,n;
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信息,其中自然环境信息包括地质信息、地形信息、水文信息和气候信息;
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用于对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信息进行解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
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用于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对比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
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用于存储各土壤类型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各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和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总土地面积,并存储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和各用地类型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范围;
区域计划用地类别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计划用地类型,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
区域用地适用等级分析处理模块,用于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进行对应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采集模块中地质信息包括土壤类型和地基承载力;地形信息包括地面高度差、地面坡度和地表形态类型;水文信息包括地表水源面积和地下水位;气候信息包括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土壤类型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土壤类型,筛选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将其标记为φi,i=1,2,...,n,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代入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
Figure FDA000372716965000002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1,其中μ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质环境适用性修正指数,p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p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安全地基承载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形态类型,筛选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权重指数,并将其标记为εi
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和地面坡度,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面高度差和地面坡度分别标记为wi 1和wi 2
分析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2,其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为
Figure FDA0003727169650000031
γ1、γ2、γ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面高度差、区域地面坡度和区域地表形态类型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Δw′1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允许地面高度差,Δw′2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面坡度允许误差值,e表示为自然常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水源面积和地下水位代入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分析公式
Figure FDA000372716965000004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3,其中λ1、λ2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区域地表水源、区域地下水源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Si′表示为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总土地面积,si 地表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表水源面积,s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预设地表水源面积,hi表示为第i个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下水位,h表示为预设的城乡规划区域用地对应的预设地下水源水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解析模块中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获得方式为:
提取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分别标记为ri 1、ri 2、ri 3
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
Figure FDA0003727169650000042
其中σ1、σ2、σ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降水量对应的用地适用性影响因子,R′1、R′2、R′3分别表示为预设的适宜气候环境对应的标准太阳辐射强度、标准温度和标准降水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中分析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具体分析方式为: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地质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1、地形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2、水文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3和气候环境适用性评价比例系数ξi 4代入公式
Figure FDA0003727169650000051
得到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ψi,其中χ1、χ2、χ3、χ4分别表示为预设的地址环境、地形环境、水文环境和气候环境对应的适用性影响权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模块中对比筛选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具体筛选方式为:
提取城乡规划设计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与各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进行对比,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处于某用地适用等级对应的自然环境综合适用性评价系数范围之内,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用地等级为该用地适用等级,并统计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用地适用等级分析处理模块对应的具体分析包括:
将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进行对比,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大于或等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符合,若某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小于其对应计划用地类型的最低用地适用等级,则该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对应的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不符合,统计用地适用等级与计划用地类型不符合的各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将其记为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并统计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将各标记目标城乡规划区域的编号进行显示。
CN202210775970.3A 2022-07-02 2022-07-02 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Pending CN1149977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75970.3A CN114997730A (zh) 2022-07-02 2022-07-02 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75970.3A CN114997730A (zh) 2022-07-02 2022-07-02 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7730A true CN114997730A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20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75970.3A Pending CN114997730A (zh) 2022-07-02 2022-07-02 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9773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4717A (zh) * 2023-06-06 2023-07-04 武汉南北极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土地利用规划勘察项目测绘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2202A (zh) * 2012-04-28 2012-09-19 清华大学 一种城乡生态规划的绿地系统群落规划方法
CN110334864A (zh) * 2019-07-03 2019-10-15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is的多规合一城乡空间分区划定的方法
CN112906978A (zh) * 2021-03-19 2021-06-0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区域产业生态适宜性遴选技术体系
CN114372702A (zh) * 2022-01-10 2022-04-19 山西华瑞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评报告辅助编写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2202A (zh) * 2012-04-28 2012-09-19 清华大学 一种城乡生态规划的绿地系统群落规划方法
CN110334864A (zh) * 2019-07-03 2019-10-15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is的多规合一城乡空间分区划定的方法
CN112906978A (zh) * 2021-03-19 2021-06-0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区域产业生态适宜性遴选技术体系
CN114372702A (zh) * 2022-01-10 2022-04-19 山西华瑞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评报告辅助编写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4717A (zh) * 2023-06-06 2023-07-04 武汉南北极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土地利用规划勘察项目测绘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CN116384717B (zh) * 2023-06-06 2023-08-22 武汉南北极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土地利用规划勘察项目测绘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utta et al. Impervious surface growth and its inter-relationship with vegetation cover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peri-urban areas of Delhi
Tomppo et al. Multi-sourc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Cooper et al. Object-based correction of LiDAR DEMs using RTK-GPS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modeling in the coastal Everglades
Walker et al. An object-oriented approach to urban forest mapping in Phoenix
Zhang et al.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es for the Northern Great Plains grasslands
Geremew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on hydrology of watershed: a case study on Gigel-Abbay Watershed, Lake Tana Basin, Ethiopia
CN111667183A (zh) 一种耕地质量监测方法及系统
Fuller et al. Countryside survey from ground and spac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omplementary results
Ustin et al. Vegetation mapping on hardwood rangelands in California
Skaugen et al. Modeling the snow depth variability with a high‐resolution lidar data set and nonlinear terrain dependency
CN114819737B (zh) 公路路域植被的碳储量估算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4997730A (zh) 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城乡规划设计区域数据智能监测分析评价系统
Solaimani et al. Land use/cover change detec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A case study; Neka Basin)
Khudhur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ies of different spectral indices for mapping the vegetation covers in Al-Hawija district, Iraq
CN116663779B (zh) 耕地土壤多深度肥力点面转换方法及装置
CN117390555A (zh) 一种实现泥石流灾害风险多维分类预测方法
Guo-an et al. Evaluation on the accuracy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CN116882625A (zh) 一种岩溶山地乡村聚落用地空间脆弱性识别方法
Liu et al. Vegetation mapping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a case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CN115861793A (zh) 一种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CN113935622A (zh) 一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Alfieri et al. A simple re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correcting uncertainty in land use/land cover data sets used with land surface models
Baidya et al. Land use change in buffer zone of chitwan national park, Nepal between 1978 and 1999
Golmehr Current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in land use mapping: 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parts of Kolhapur District, India
Gjertsen et al.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in Norway: Using sample plots, digital maps, and satellite imag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