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95041A -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95041A
CN114995041A CN202210578827.5A CN202210578827A CN114995041A CN 114995041 A CN114995041 A CN 114995041A CN 202210578827 A CN202210578827 A CN 202210578827A CN 114995041 A CN114995041 A CN 1149950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rojection screen
microlens
projection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88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起飞
胡强
张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FSCREEN SCI-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FSCREEN SCI-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FSCREEN SCI-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FSCREEN SCI-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7882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950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95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50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02Lenticular scre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verhead Projectors And Projection Scree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涉及投影显示领域,投影屏幕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投影光线传输方向的光学透镜层,所述光学透镜层包括在投影屏幕平面同向排列的截面呈锯齿状的若干单元微透镜,所述单元微透镜包括用于控制光线补偿的第一斜面;将若干所述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且每组所述微透镜单元包括不少于3个单元微透镜;投影光线经过所述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后的出射光线方向平行或聚焦到同一位置;投影光线经过各组所述微透镜单元后的出射光线方向互不相同。本发明所述的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有效提升了光能利用率、能量分布均匀性和降低了屏幕制作难度和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投影屏幕及其组成的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投影显示系统中需要有投影机和投影屏幕,投影屏幕的作用是将投影机发出的图像进行成像和对投影光强进行重新分布, 常见的投影屏幕都是在屏幕结构层内增加扩散层或者是在光学结构上制作扩散结构来对光强进行重新分布,比如国内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7561847A的专利文件中就描述了投影屏幕包括菲涅尔柱面层、着色层、基层、散射层(扩散层)、圆形菲涅尔透镜层和反射层,其中散射层和菲涅尔透镜层上设置有竖直排列的柱面透镜单元都是利用扩散结构来对光强进行重新分布,以期望获得亮度的提升和可控的视角,但是这种投影屏幕的组成结构层数非常多,造成了加工难度和成本的大量增加以及由于屏幕结构层数较多大量光线在屏幕结构层内发生全反射损失造成屏幕的亮度降低,光能利用效率较低;同时通过散射层和菲涅尔透镜层上的柱面结构单元来间接调整光强的分布,可控性较差也造成光能的浪费和屏幕的能量分布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投影屏幕通过将投影屏幕上的光学透镜层内若干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精确控制出射光线的传输方向,解决目前技术中投影屏幕结构层数多,光能利用率低,加工难度和成本过高以及屏幕能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投影屏幕,投影屏幕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投影光线传输方向的光学透镜层,所述光学透镜层包括在投影屏幕平面同向排列的截面呈锯齿状的若干单元微透镜,所述单元微透镜包括用于控制光线补偿的第一斜面;将若干所述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且每组所述微透镜单元包括不少于3个单元微透镜;投影光线经过所述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后的出射光线方向平行或聚焦到同一位置;投影光线经过各组所述微透镜单元后的出射光线方向互不相同。
本发明通过将投影屏幕上设置的光学透镜层中若干单元微透镜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且每组微透镜单元包括不少于3个单元微透镜,通过调整用于控制光线补偿的第一斜面,实现各组微透镜单元及组内单元微透镜对投影光线的传输方向的精确控制,在减少了投影屏幕的散射层以及其它微结构层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对光能量进行分布,光能量的均匀分布;由于减少了散射层及其它微结构层,降低了投影屏幕整体的加工难度和制作成本,减少了投影屏幕多层结构对光能的浪费,从而提升了光能利用率。
进一步的,将若干所述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所述分组方式为将若干所述单元微透镜按顺序依次分组或者交叉混合分组中至少一种,即若干单元微透镜的分组方式包括如下情形:第一种情形为将若干单元微透镜按顺序依次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第二种情形为将若干单元微透镜交叉混合进行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第三种情形为将若干单元微透镜按顺序分组和交叉混合分组相结合,最终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通过将若干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形成微透镜单元的方式不仅方便对各组微透镜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制造,简化一一设计制造单个单元微透镜的过程,降低光学透镜层的制造难度和成本,降低整个投影屏幕的制造难度和成本;还通过直接控制微透镜单元,减少了对单个单元微透镜一一控制的过程,有效调节光能量的分布,使得光能量分布更加均匀,极大提升能量利用效率。
进一步的,投影光线经各组微透镜单元后的出射光线聚焦到不同位置,即以组为单位,投影光线经过不同微透镜单元后,所有出射光线方向互不相同且所有出射光线不能同时聚焦到同一位置上,或者所有出射光线方向互不平行,也没有聚焦位置,即经过各组微透镜单元后,每组微透镜单元对应的出射光线有自己对应的聚焦位置,但是各组之间没有共同的聚焦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微透镜单元组内的所述单元微透镜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互不相同,变化规律相同,即,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变化满足相同的规律,可以用相同的关系公式进行表征,方便对微透镜单元的整体设计制造,降低整个光学透镜层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进而降低整个投影屏幕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不同组所述微透镜单元的所述单元微透镜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互不相同,变化规律不同,即,光学透镜层的不同微透镜单元之间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变化是不相同的,且对应不同的关系公式,需要依据投影屏幕的技术要求,具体设计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传输路径,最大化利用各组微透镜单元,将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传输范围进行叠加,实现对光能量的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投影光线经过不同所述微透镜单元后,出射光线形成的光波面互不同,即每组微透镜单元将投影光线分布到不同方向,经过不同微透镜单元后形成的光波的走向、路程、范围都是不同的,形成的光波面形状不同。
进一步的,投影屏幕还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与所述光学透镜层一体成型即基材层和光学透镜层是融为一体的,作为一个整体,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或者所述基材层与所述光学透镜层相邻,基材层起支撑作用,设置所述基材层远离所述光学透镜层一侧表面为粗糙面,对投影光线进行扩散,以起到匀光、增大视角、硬化保护和成像显示的效果。
进一步的,投影屏幕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上的对投影光线在投影屏幕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形成不同扩散角度的微结构,以获得更大的观看视角。
进一步的,投影屏幕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的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对投影光线进行反射成像,此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到正投影屏幕上,即发出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和观众位于投影屏幕的同一侧。
一种投影系统,包括上述投影屏幕以及向投影屏幕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有效提升了光能利用率、能量分布均匀性和降低了屏幕制作难度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上单元微透镜的分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控制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控制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控制另一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组微透镜单元中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夹角的变化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组微透镜单元形成光学透镜层的示意图;
图8是投影光线经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后出射光波面形示意图;
图9是现有技术投影屏幕光强分布和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光强分布对比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的两种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的另一种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的另一种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系统示意图。
图中:
10-投影屏幕;20-投影系统;101-基材层;102-光学透镜层;103-单元微透镜;1031-第一斜面;1032-第二斜面;104-粗糙面;105-微结构;106-反射层; G-投影光线;Y-投影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投影屏幕,有效提升了光能利用率、能量分布均匀性并降低了投影屏幕制作难度和成本。
参见图1~图5,一种投影屏幕,包括用于控制投影光线传输方向的光学透镜层102,光学透镜层102包括在投影屏幕平面同向排列截面呈锯齿状的若干单元微透镜103,单元微透镜103包括用于控制光线补偿的第一斜面1031;若干所述单元微透镜103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且每组微透镜单元包括不少于3个单元微透镜103;投影光线经过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后的出射光线聚焦到同一位置或者相互平行,投影光线经过各组微透镜单元后出射光线方向互不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图2~图5所示,将投影屏幕上设置的光学透镜层分成若干微透镜单元,通过分组方式控制微透镜单元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以实现各组微透镜单元及组内单元微透镜对投影光线的传输方向的精确控制,在减少了投影屏幕的散射层以及其它微结构层的情况下,对光能量进行分布,实现光能量的均匀分布;由于减少了散射层及其它微结构层,降低了投影屏幕整体的加工难度和制作成本,减少了投影屏幕多层结构对光能的浪费,从而提升了光能利用率。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单元微透镜103还包括可用作脱模面的第二斜面1032,第二斜面1032作为一种脱模面使得在利用模具制作微透镜单元时脱模更加容易,制作微透镜单元的难度降低。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如果只通过控制光学透镜层102中单元微透镜103的分组,并通过控制光线补偿的第一斜面来控制投影光线的传输方向,实现投影光线经过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后的出射光线聚焦到同一位置或者相互平行,投影光线经过各组微透镜单元后出射光线方向互不相同。在本发明实施例如果只折射投影光线,该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到背投影屏幕上,即发出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和观众位于投影屏幕的两侧;在用于控制光线补偿的第一斜面1031上制作反射材料形成反射层,对投影光线进行反射成像,此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到正投影屏幕上,即发出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和观众位于投影屏幕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光学透镜层102包括在投影屏幕平面同向排列截面呈锯齿状的若干单元微透镜103,单元微透镜103在投影屏幕平面上的排列方式具体可以呈同心圆环形、圆弧形、椭圆形、抛物线形、弓形或其它高阶曲线形状等,可以根据对投影光线的传输要求来具体设置单元微透镜的排布,最终单元微透镜和单元微透镜组成的微透镜单元满足上述关系,以控制投影光线的传输方向,补偿投影屏幕上微透镜单元的投影光线的传输范围。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上单元微透镜的分组截面示意图。参见图2中a图,投影屏幕上光学透镜层的若干单元微透镜按顺序依次分组形成X组微透镜单元,以光学透镜层边缘处的单元微透镜为始端,依次标记为1、2、3、4……X,即依次为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第3组微透镜单元、第4组微透镜单元……第X组微透镜单元,此处的X可以取大于4的任意整数,每组微透镜单元均包括3个单元微透镜;参见图2中b图,投影屏幕上光学透镜层的若干单元微透镜交叉混合分组形成3组微透镜单元,以光学透镜层边缘处的单元微透镜为始端,依次标记为1、2、3,即依次为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第3组微透镜单元,每组微透镜单元包括4个单元微透镜, 以第1组微透镜单元为例,以第1组微透镜单元中靠近光学透镜层边缘的单元微透镜为始端,依次标记单元微透镜为①、②、③、④,可以看出,第1组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①、单元微透镜②、单元微透镜③、单元微透镜④是间隔设置的,单元微透镜①与单元微透镜②之间、单元微透镜②与单元微透镜③之间、单元微透镜③与单元微透镜④之间设置有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中的单元微透镜。
图2显示了单元微透镜的两种分组方式,第一种情形为将若干单元微透镜按顺序依次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第二种情形为将若干单元微透镜交叉混合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除上述两种情形外,分组方式还存在第三种情形:将若干单元微透镜部分按顺序分组、部分交叉混合分组,最终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也就是说,无论采取哪种分组方式,都是需要将若干单元微透镜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同样的,微透镜单元内的单元透镜的数量不限制在3个或4个,每组内单元微透镜的数量不少于3个即可,可以是5个或6个或7个或者......。通过将若干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形成微透镜单元的方式不仅方便对各组微透镜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制造,简化一一设计制造单个单元微透镜的过程,降低光学透镜层的制造难度和成本,降低整个投影屏幕的制造难度和成本;还通过直接控制微透镜单元,减少了对单个单元微透镜一一控制的过程,有效调节光能量的分布,使得光能量分布更加均匀,极大提升能量利用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控制示意图,具体为图2中b图的第1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控制示意图。
如图3中a图,第1组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①、单元微透镜②、单元微透镜③、单元微透镜④对投影装置Y发出的投影光线进行折射后,经过各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的反射材料(图中未标出)反射回单元微透镜中,再次经过各单元微透镜折射后,单元微透镜①、单元微透镜②、单元微透镜③、单元微透镜④的出射光线与投影光线位于投影屏幕的同一侧,且各出射光线聚焦到同一位置O,此时的投影屏幕为正投影屏幕;当各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未设置反射材料,则投影光线经过各个单元微透镜折射后的直接从投影屏幕折射透过,即单元微透镜①、单元微透镜②、单元微透镜③、单元微透镜④的出射光线与投影光线位于投影屏幕的两侧,各出射光线聚焦到同一位置,此时的投影屏幕为背投影屏幕。
如图3中b图,为第一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出射方向调制另一种可能方式,第1组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①、单元微透镜②、单元微透镜③、单元微透镜④对投影装置Y发出的投影光线进行折射后,经过各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的反射材料(图中未标出)反射会单元微透镜中,再次经过各单元微透镜折射后,单元微透镜①、单元微透镜②、单元微透镜③、单元微透镜④的出射光线与投影光线位于投影屏幕的同一侧,且各出射光线相互平行,此时的投影屏幕为正投影屏幕;当各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未设置反射材料,则投影光线经过各个单元微透镜折射后的直接从投影屏幕折射透过,即单元微透镜①、单元微透镜②、单元微透镜③、单元微透镜④的出射光线与投影光线位于投影屏幕的两侧,各出射光线相互平行,此时的投影屏幕为背投影屏幕。
进一步的,如图4~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控制示意,具体为图2中b图的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控制示意图。
如图4,第1组微透镜单元的各个单元微透镜对投影装置Y发出的投影光线进行折射后,经过组内各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的反射材料(图中未标出)反射回单元微透镜中,再次经过组内各个单元微透镜折射后,第1微透镜单元的各个单元微透镜的出射光线与投影光线位于投影屏幕的同一侧,各出射光线聚焦到P点;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也设置反射材料(图中未标出),投影光线经过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后的出射光线也与投影光线位于投影屏幕的同一侧,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各出射光线分别聚焦到k点和u点,即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各出射光线聚焦点P点、k点和u点也是不相同的;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出射光线三者是互不平行的,从投影屏幕的立体空间来看,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出射光线是可以两两相交,或者都不相交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相交不是聚焦,聚焦是指所有的投影光线存在一个终点,且终点在同一位置,而此处的相交仅指投影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空间上存在交叉,但终点不在同一位置。另,当各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未设置反射材料,投影光线和出射光线位于投影屏幕两侧,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出射光线三者也是互不平行的,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中各出射光线聚焦点也不在同一位置上。总的来说,投影光线经过不同微透镜单元得到的出射光线是互不平行的,每组微透镜单元中各个单元微透镜的出射光线有自己对应的聚焦位置,不同微透镜单元的聚焦位置是不相同的。
如图5,第1组微透镜单元的各个单元微透镜对投影装置Y发出的投影光线进行折射后,经过组内各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的反射材料(图中未标出)反射回单元微透镜中,再次经过组内各个单元微透镜折射后,第1组微透镜单元的各个单元微透镜的出射光线与投影光线位于投影屏幕的同一侧,各出射光线相互平行,记第1组微透镜单元的各个单元微透镜的出射光线方向为e;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也设置反射材料(图中未标出),投影光线经过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后的出射光线也与投影光线位于投影屏幕的同一侧,第2组微透镜单元、第3组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各个单元微透镜的出射光线相互平行,记第2组微透镜单元的各个单元微透镜的出射光线方向为f,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各个单元微透镜的出射光线方向为g,其中e、f和g三者互不平行,从投影屏幕的立体空间来看,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出射光线是可以两两相交,或者都不相交的。另,当各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未设置反射材料,投影光线和出射光线位于投影屏幕两侧,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中组内的各出射光线方向是平行的,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和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出射光线方向也是互不平行的。总的来说,投影光线经过不同微透镜单元得到的出射光线是互不平行的,每组微透镜单元中各个单元微透镜的出射光线是相互平行的。
结合图4和图5的解释描述,可以知道:以组为单位,投影光线经过不同微透镜单元后,所有出射光线方向是互不相同的且所有出射光线不同时聚焦在同一位置上,或者所有出射光线互不平行,也没有聚焦位置,经过各组微透镜单元后,每组微透镜单元对应的出射光线有自己对应的聚焦位置,但是各组之间没有共同的聚焦位置。
进一步的,无论投影光线经过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各个单元微透镜后得到的各出射光线是相互平行还是有相对应的聚焦位置,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是互不相同的、结构变化等满足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变化满足相同的规律,可以用相同的关系公式进行表征,方便对微透镜单元的整体设计制造,降低整个光学透镜层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进而降低整个投影屏幕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以图2中b图的投影屏幕上单元微透镜的分组方式为例,进一步解释微透镜单元组内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夹角的关系。假设光学透镜层的若干单元微透镜分为三组微透镜单元,每组微透镜单元包括不少于3单元微透镜,以第1组微透镜单元距离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最远处为始端开始记录,记第1组微透镜单元内第i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1i,θ1i满足如下关系公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n为第1组微透镜单元材料折射率;
s为常数,单位为毫米,s满足150≤s≤5000;
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正相关,单位为毫米;
Figure 162075DEST_PATH_IMAGE002
,m为正整数;
P为常数,单位为毫米,P满足0.08 mm≤P≤0.25 mm。
更进一步的,上述关系公式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正相关,假设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D,单位为英寸,为了便于d(单位为毫米)与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的关系计算,需要进行单位的转换:1英寸=25.4毫米,那么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D的关系如下: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其中,D为投影屏幕显示尺寸,单位为英寸;
β为常数,β满足3.5<β≤12。
根据以上关系公式可以计算出: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80英寸时,d=25.4×80×β=2032β,即d的范围为:7112<d≤24384mm;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00英寸时,d=25.4×100×β=2540β,即d的范围为:8890<d≤30480mm;当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20英寸时,d=25.4×120×β=3048β,即d取值为10668<d≤36576mm;可以看出,当投影屏幕的尺寸确定后,其相应的显示尺寸也确定下来, 进而d的取值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以第2组微透镜单元距离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最远处为始端开始记录,记第2组微透镜单元内第j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2j,θ2j满足如下关系公式:
Figure 73356DEST_PATH_IMAGE004
其中,n为第2组微透镜单元材料折射率;
S为常数,单位为毫米,s满足150≤s≤5000;
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正相关,单位为毫米;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m为正整数;
P为常数,单位为毫米,P满足0.08 mm≤P≤0.25 mm。
更进一步的,上述关系公式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的正相关关系公式与第1组微透镜单元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的关系公式一致,但是常数β的取值范围不同,β满足2.4<β≤3.5;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80英寸时,d=25.4×80×β=2032β,即d的范围为:4876.8<d≤7112mm;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00英寸时,d=25.4×100×β=2540β,即d的范围为:6096<d≤8890mm;当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20英寸时,d=25.4×120×β=3048β,即d取值为7315.2<d≤10668mm;可以看出,当投影屏幕的尺寸确定后,其相应的显示尺寸也确定下来, 进而d的取值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以第3组微透镜单元距离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最远处为始端开始记录,记第3组微透镜单元内第q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3,θ3q满足如下关系公式:
Figure 663213DEST_PATH_IMAGE006
其中,n为第3组微透镜单元材料折射率;
s为常数,单位为毫米,s满足150≤s≤5000;
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正相关,单位为毫米;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7
,单位为毫米,P满足0.08 mm≤P≤0.25 mm。
更进一步的,上述关系公式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的正相关关系公式与第1组微透镜单元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的关系公式一致,但是常数β的取值范围不同,β满足0.6≤β≤2.4;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80英寸时,d=25.4×80×β=2032β,即d的范围为:1219.2≤d≤4876.8mm;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00英寸时,d=25.4×100×β=2540β,即d的范围为:1524≤d≤6096mm;当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20英寸时,d=25.4×120×β=3048β,即d取值为1828.8≤d≤7315.2mm;可以看出,当投影屏幕的尺寸确定后,其相应的显示尺寸也确定下来, 进而d的取值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当若干单元微透镜在投影屏幕的平面呈同心圆排列时,r定义为单元微透镜的半径,单位为毫米;当若干单元微透镜在投影屏幕的平面呈非同心圆环排列时,r定义为单元微透镜到投影屏幕下边中点的距离,单位为毫米。
上述关系公式精确的拟合出微透镜单元组内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和r之间的变化关系,单元微透镜的排列方式及位置不同,r的取值不同,也就是说在确定单元微透镜的排列方式后,按照上述关系公司具体设计各组微透镜单元,使得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传输达到设计要求,也就是说任意选定的微透镜单元内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均满足上述各组微透镜单元对应的关系公式,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变化满足相同的规律,r作为唯一的变量,各组微透镜单元的材料折射率n、s、为常数,d与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正相关,在选取制作微透镜单元的原料时,各组微透镜单元的材料折射率n也就随之确定了,s、d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为了更为精确的确定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1031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在选取制作微透镜单元的原料时,控制微透镜单元的材料折射率在1.4~1.7;作为一种更优的选择,选取制作微透镜单元的原料时,控制微透镜单元的材料折射率在1.48~1.58,使得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控制在更小的可变范围内。
采用图2中b图的投影屏幕上单元微透镜的分组方式,光学透镜层的若干单元微透镜分组超过3组,各组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仍然满足上述关系公式,超过多少组微透镜单元,则增加相应的关系公式,各组关系公式中参数d的取值范围不同,这样,呈现出来不同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的变化规律也相应不同,即,光学透镜层的不同微透镜单元之间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变化是不相同的,且对应不同的关系公式,依据投影屏幕的技术要求,具体设计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传输路径,最大化利用各组微透镜单元,将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传输范围进行叠加,实现对光能量的均匀分布。
以图2中a图投影屏幕上单元微透镜的分组方式为例,结合图6各组微透镜单元中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夹角的变化关系,进一步解释微透镜单元组内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夹角的关系。假设光学透镜层的若干单元微透镜分为X组微透镜单元,每组微透镜单元包括3个单元微透镜,以第1组微透镜单元距离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最远处为始端开始记录,记第1组微透镜单元内第1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1,第2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2,第3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3;以第X组微透镜单元距离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最远处为始端开始记录,记第X组微透镜单元内第1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X1,第2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X2,第3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X3。可以看出,第1组微透镜单元内θ1、θ2和θ3的大小互不相同,但是其变化规律相同,可以用相同的关系公式进行表征;第X组微透镜单元内θX1、θX2和θX3的大小互不相同,但是其变化规律相同,可以用相同的关系公式进行表征;但是不同组微透镜单元的关系公式是不相同的。通过分别调节各组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从而调节每组微透镜单元的投影光线的传射范围,即分组精确控制能量在投影屏幕上的分布,实现光能量的均匀分布。微透镜单元内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满足相同变化规律,简化了微透镜单元设计和制作难度,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和难度。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每组组微透镜单元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单元微透镜,选取光学透镜层的第1组~第3组微透镜单元,假设第1组微透镜单元包括y个单元微透镜,第2组微透镜单元包括z个单元微透镜,第3组微透镜单元包括w个单元微透镜,以第1组微透镜单元距离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最远处为始端开始记录,记第1组微透镜单元内第i’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1i’,即I’取值为1到y中的整数,θ1i‘满足如下关系公式:
Figure 933789DEST_PATH_IMAGE008
其中,n为第1组微透镜单元材料折射率;
s为常数,单位为毫米,s满足150≤s≤5000;
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正相关,单位为毫米;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9
P为常数,单位为毫米,P满足0.08 mm≤P≤0.25 mm。
更进一步的,上述关系公式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正相关,假设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D,单位为英寸,为了便于d(单位为毫米)与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的关系计算,需要进行单位的转换:1英寸=25.4毫米,那么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D的关系如下:
Figure 623527DEST_PATH_IMAGE010
其中,D为投影屏幕显示尺寸,单位为英寸;
β为常数,β满足3.5<β≤12。
根据以上关系公式可以计算出: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80英寸时,d=25.4×80×β=2032β,即d的范围为:7112<d≤24384mm;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00英寸时,d=25.4×100×β=2540β,即d的范围为:8890<d≤30480mm;当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20英寸时,d=25.4×120×β=3048β,即d取值为10668<d≤36576mm;可以看出,当投影屏幕的尺寸确定后,其相应的显示尺寸也确定下来, 进而d的取值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以第2组微透镜单元距离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最远处为始端开始记录,记第2组微透镜单元内第j’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2j’,即j’取值为1到z中的整数,θ2j’满足如下关系公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1
其中,n为第2组微透镜单元材料折射率;
s为常数,单位为毫米,s满足150≤s≤5000;
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正相关,单位为毫米;
Figure 259039DEST_PATH_IMAGE012
P为常数,单位为毫米,P满足0.08 mm≤P≤0.25 mm。
更进一步的,上述关系公式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的正相关关系公式与第1组微透镜单元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的关系公式一致,但是常数β的取值范围不同,β满足2.4<β≤3.5;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80英寸时,d=25.4×80×β=2032β,即d的范围为:4876.8<d≤7112mm;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00英寸时,d=25.4×100×β=2540β,即d的范围为:6096<d≤8890mm;当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20英寸时,d=25.4×120×β=3048β,即d取值为7315.2<d≤10668mm;可以看出,当投影屏幕的尺寸确定后,其相应的显示尺寸也确定下来, 进而d的取值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以第3组微透镜单元距离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最远处为始端开始记录,记第3组微透镜单元内第q’个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为θ3q’,即q’取值为1到w中的整数,θ3q’满足如下关系公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3
其中,n为第3组微透镜单元材料折射率;
s为常数,单位为毫米,s满足150≤s≤5000;
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正相关,单位为毫米;
Figure 398509DEST_PATH_IMAGE014
P为常数,单位为毫米,P满足0.08 mm≤P≤0.25 mm。
更进一步的,上述关系公式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的正相关关系公式与第1组微透镜单元中d与投影屏幕显示尺寸的关系公式一致,但是常数β的取值范围不同,β满足0.6≤β≤2.4;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80英寸时,d=25.4×80×β=2032β,即d的范围为:1219.2≤d≤4876.8mm;当制作的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00英寸时,d=25.4×100×β=2540β,即d的范围为:1524≤d≤6096mm;当投影屏幕的显示尺寸为120英寸时,d=25.4×120×β=3048β,即d取值为1828.8≤d≤7315.2mm;可以看出,当投影屏幕的尺寸确定后,其相应的显示尺寸也确定下来, 进而d的取值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当若干单元微透镜在投影屏幕的平面呈同心圆排列时,r为单元微透镜的半径,单位为毫米;当若干单元微透镜在投影屏幕的平面呈非同心圆环排列时,r为单元微透镜到投影屏幕下边中点的距离,单位为毫米。
假设光学透镜层的第1组~第3组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数量相同,即y=z=w,仍然满足上述关系公式,其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5
Figure 472775DEST_PATH_IMAGE016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640189DEST_PATH_IMAGE018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9
为1~y中的整数。此为光学透镜层中若干微透镜单元进行分组的一种典型的情形,每组的单元微透镜数量相同,便于制作加工。
采用图2中a图的投影屏幕上单元微透镜的分组方式,光学透镜层的若干单元微透镜分组超过3组,各组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仍然满足上述关系公式,超过多少组微透镜单元,则增加相应的关系公式,各组关系公式中参数d的取值范围不同,这样,呈现出来不同微透镜单元的单元微透镜的变化规律也相应不同,即,光学透镜层的不同微透镜单元之间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变化是不相同的,且对应不同的关系公式,依据投影屏幕的技术要求,具体设计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传输路径,最大化利用各组微透镜单元,将各组微透镜单元对投影光线的传输范围进行叠加,实现对光能量的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组微透镜单元形成光学透镜层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将图2中b图的各组微透镜单元中各个单元微透镜抽离出来,放置在一起,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出:每组微透镜单元内各个单元微透镜齿形形状变化、齿高变化、节距变化、以及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幕平面的夹角的变化都按照特有的规律进行变化,但是微透镜单元不同组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但是都能实现自身对光线的控制;将每组微透镜单元的各个单元微透镜间隔设置形成光学透镜层,能实现对光线控制的组合和叠加,因此最终形成的光学透镜层对光线控制的功能是每组微透镜单元功能的叠加,实现对光能量的均匀分布。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将光学透镜层中若干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仅仅表示通过分组控制的方式,更为精确的实现光学透镜层对光线传输的控制,并不是分组越多越好,也并不是每组微透镜单元包括的单元微透镜越多越好,应当与投影屏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结合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等去进行分组和组合,在保证光能量的均匀分布,能量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降低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
图8是投影光线经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后出射光波面形示意图;投影屏幕上光学透镜层上的若干单元微透镜分组形成3组微透镜单元,每组微透镜单元包括4个单元微透镜。投影装置Y发出的投影光线分别经过第1组微透镜单元、第2组微透镜单元、第3组微透镜单元后出射形成光波面,记第1组微透镜单元形成的光波面为m1,第2组微透镜单元形成的光波面为m2,第3组微透镜单元形成的光波面为m3,可以看出:光波面m1呈现出整体向上倾斜突出,边界呈现出上边界限短,下边界限长的趋势;光波面m2呈现出整体向下,向距离投影屏幕更远的位置倾斜突出,边界呈现出上边界限长,下边界限短的趋势;光波面m3呈现出形状整体向前呈半球形突出。可以知晓:投影光线经过不同组微透镜单元后,出射光线形成的光波面是不相同的,即每组微透镜单元将投影光线分布到不同方向,经过不同微透镜单元后形成的光波的走向、路程、范围都是不同的,形成的光波形状不同。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无论投影光线经过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各个单元微透镜后得到的各出射光线是相互平行还是有相对应的聚焦位置,由于每组微透镜单元将投影光线分布到不同方向,经过不同微透镜单元后形成的光波的走向、路程、范围都是不同的,形成的光波形状仍然不同。此外,若在若干单元微透镜上设置反射材料,形成的光波面在投影屏幕靠近投影装置的一侧,投影光线经过不同组微透镜单元后,出射光线形成的光波面也是不同的,原理同上。
如图9所示为现有技术投影屏幕光强分布和本发明的投影屏幕光强分布对比图。图9中a图为现有技术投影屏幕对光强的分布图,图中纵轴E表示光能量强度,横轴表示成像点到投影屏幕中心点的距离,从曲线可以看出,现有技术的投影屏幕对光能量的分布呈现中间强,距离投影屏幕中心点越远的位置光能量强度越弱,亮度的分布范围很窄;这是由于现有技术的投影屏幕上的微透镜单元结构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只能实现一种能量分布,只能通过增加扩散层或柱状透镜层等来二次微调能量分布范围,但是没有经过自身的直接调节,这些二次调节方式带来的能量分布效果是非常弱的。图9中b图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对光强的分布图,图中纵轴E表示光能量强度,横轴表示成像点到投影屏幕中心点的距离,曲线1、2、3表示投影屏幕上三组微透镜单元对光强的分布,曲线4表示最终投影屏幕对光强的分布;可以看出,经过曲线1、曲线和曲线3光强补偿叠加之后,不仅增强了投影屏幕中间的亮度,还增大了投影屏幕的亮度范围,其关键在于:直接通过多组微透镜单元形成的光学透镜层相当于光学透镜层内部的自身调节,进行光能量的分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从而呈现在投影屏幕上亮度更高、均匀性更好,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能够有效提升光学利用率和能量分布均匀性;此处只列举3组微透镜单元的情形,投影屏幕还可以设置更多的微透镜单元,其对投影光线能量的分布仍然满足各组微透镜单元的能量分布叠加。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的两种断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中a图所示,投影屏幕包括基材层101和粘附在基材层101一侧的光学透镜层102,也就是说基材层101和光学透镜层102分别为独立的一层,基材层101主要起基础支撑的作用,光学透镜层102用于控制投影光线传输方向,光学透镜层102包括在投影屏幕的平面同向排列的截面呈锯齿状的若干单元微透镜;如图10中b图所示,与图10中a图的区别在于,投影屏幕包括一体成型的基材层101和光学透镜层102,即基材层101和光学透镜层102是融为一体的,作为一个整体,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基材层101可以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材料构成,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酪蛋白磷酸肽,双轴向聚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柔性塑料或橡胶材料,或者玻璃、亚克力、陶瓷等有一定刚性的透明基板。
作为进一步地补充说明,光学透镜层102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是射线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反应型固化树脂,使用上述原材料制作光学透镜层102的方式如下:用制作有微透镜的辊筒模具,将原材料转印涂布到基底材料上即形成光学透镜层;或者用制作有微透镜的辊筒模具,通过热压方式将基材层与光学透镜层融合为一层。
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的另一种断面结构示意图,设置基材层101远离光学透镜层102的表面为粗糙面104,在基材层101的内部设置能够吸收不需要的光线比如环境光线的吸光材料,选择性透过需要的光线,起到滤光调色的效果;在微透镜单元103的第一斜面上设置有微结构105,微结构105可以对投影光线在投影屏幕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形成不同的扩散角度。粗糙面104可以是在基材层101的表面经过粗糙化处理直接形成的,粗糙化处理的方式包括喷砂处理或模具表面粗糙化处理后,用胶水转印形成结构或者喷涂含有扩散粒子的胶水形成。粗糙面可以进一步的对投影光线进行扩散,起到匀光、增大视角、硬化保护和成像显示的效果。吸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颜料、染料或者炭黑、黑色氧化铁等,主要起到滤光调色的作用。微结构105可以是多个柱面镜阵列形成的,也可以是椭球状突起阵列形成的,还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各项异性光扩散的结构形状。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基材层101内还可以设置包含扩散粒子的光扩散材料,以增强光线在投影屏幕内部的散射角度,使投影屏幕亮度显示更加均匀。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粗糙面104还可以制作有微细结构,该微细结构用于增大投影屏幕的扩散角度,使得投影屏幕水平方向的扩散角度大于投影屏幕竖直方向的扩散角度,或者增强投影屏幕一些亮度过高区域的扩散能力,降低亮度过高区域的亮度,提高投影屏幕的亮度均匀性。
作为一种补充说明,当基材层101远离光学透镜层102的表面为光滑面时,可以在光滑面上设置减反射材料,比如镀制由高低折射率材料组成的减反射膜,用于减少斜入射的投影光线的反射损失,增强投影屏幕的显示亮度,获得超高清晰的图像;还可以是在光滑面上设置有水平扩散角度大于竖直扩散角度的微结构,使得投影屏幕的水平视角更大,可以获得更大水平观看视场;还可以在光滑面上设置扩散角度各向异性的微结构,即微结构在各个方向上对光线的扩散能力不同,可根据投影屏幕上不同位置亮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设置,在投影屏幕亮度高的位置微结构的扩散角度大以降低亮度,亮度低的位置微结构的扩散角度小以保证亮度不降低,提高投影屏幕的显示亮度均匀性、增大有效观看视角。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投影屏幕实施例的断面示意图,投影屏幕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材层101和光学透镜层102,基材层101远离光学透镜层102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粗糙面,光学透镜层102包括在投影屏幕的平面同向排列的截面呈锯齿状的若干单元微透镜103,在单元微透镜103的第一斜面1031上设置有反射层106。反射层106具有镜面反射或者漫反射功能,即反射层106可以是镜面反射层,还可以是漫反射层,无论是镜面反射层还是漫反射层均能够反射光,其区别在于:镜面反射层的表面光滑像镜面,反射光与入射光满足光学反射定理,能清晰成像,一般可以使用电镀方式制作形成;漫反射层的表面略粗糙,反射光往各个方向传输,没有规律,不能清晰成像,一般使用印刷、喷镀等方式制作形成。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可以设置反射层106具有一定的透光性,使得进入投影屏幕内部的环境光能够透过反射层,使环境光不被反射到观看区域;还可以在反射层106中加入能够反射红绿蓝三色光、吸收/透过其它颜色可见光的颜料或者染料,以吸收更多的环境光;此两种方式都有效提升投影屏幕的对比度。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基材层和光学透镜层之间还可以设置结构层,在结构层内部设置吸光材料和扩散粒子,或者在结构层内部设置吸光材料和扩散微结构,或者在结构层内部设置吸光材料、扩散粒子和扩散微结构,以进一步提升投影屏幕的对比度。
进一步的,基材层101与光学透镜层102之间还可以设置扩散层和着色层,其中,扩散层和着色层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排列位置可以互换;扩散层和着色层还可以是融为一体的,即扩散层和着色层作为一个整体层,即具有着色层的功能,又具有扩散层的功能。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扩散层内可以设置扩散粒子和树脂材料,扩散粒子可以均匀分布在扩散层内,也可以杂乱无章的分布在扩散层内,扩散粒子能够使得经过扩散层内部的光线发生散射,为了使得经过扩散层内部的光线散射更均匀,光强分布更均匀,优选扩散粒子均匀分布在扩散层内的设置方式。扩散粒子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硅粒子、三氧化二铝粒子、氧化钛粒子、氧化铈粒子、氧化锆粒子、氧化钽粒子、氧化锌粒子、氟化镁粒子等,它们的粒径优选5nm~200nm。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扩散层可以设置成单层弧形柱状微透镜结构,或者多层弧形柱状微透镜结构,通过弧形柱状微透镜的弧形面对光线进行扩散,以增大投影屏幕的观看视场和改善显示亮度均匀性。
作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着色层内部可以设置吸光材料和树脂材料,吸光材料能够吸收不需要的光线比如环境光,选择性透过需要的光线,起到滤光调色的作用,吸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颜料、染料或者炭黑、黑色氧化铁等。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还可以在反射层106远离光学透镜层102的一侧设置黑色背板,黑色背板可以通过双面胶或者EVA热熔胶与反射层精密贴合在一起,以作为基板,为投影屏幕提供支撑,保护投影屏幕,为后续安装提供便利;还可以在黑色背板的表面上设置黑色涂料,吸收入射到黑色背板上不必要的光线比如环境光,适当提高投影屏幕的对比度;还可以在黑色背板远离反射层的一侧设置挂件,挂件可以通过双面胶粘贴或者螺钉固定的方式固定在黑色背板相应的位置上,为后续的安装提供便利;还可以将使用磁吸材料替代挂件,以便通过磁性吸附方式将投影屏幕安装在墙面上,保持墙面的美观。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投影屏幕四周还可以设置装饰边框,在投影屏幕厚度方向上包裹投影屏幕的各层结构,以起到固定、美化投影屏幕的外观,分割形成投影显示区域的作用。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投影屏幕构成的投影系统的示意图,投影系统20包括投影屏幕10和向投影屏幕10投射投影光线G的投影装置Y,投影屏幕10包括反射层106,是正投投影屏幕,投影装置Y发出投影光线G经过投影屏幕10上的各层结构,通过投影屏幕上的若干单元微透镜103形成的微透镜单元的补偿作用后,有效调节投影屏幕上的能量分布,实现光能量在投影屏幕上精确地均匀分布并扩展分布范围,有效提升了光能利用率和能量分布均匀性,降低了对投影装置Y投影光线G强度的要求,即对投影装置Y的技术要求相应的降低了,与投影屏幕10相匹配的投影装置Y制作难度降低、制作成本减少,进而在保证整个投影系统投影显示均匀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整个投影系统技术难度,并减少了整个投影系统的成本。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投影屏幕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投影光线传输方向的光学透镜层,所述光学透镜层包括在投影屏幕平面同向排列的截面呈锯齿状的若干单元微透镜,所述单元微透镜包括用于控制光线补偿的第一斜面;将若干所述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形成不少于2组微透镜单元,且每组所述微透镜单元包括不少于3个单元微透镜;投影光线经过所述微透镜单元组内的单元微透镜后的出射光线方向平行或聚焦到同一位置;投影光线经过各组所述微透镜单元后的出射光线方向互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将若干所述单元微透镜进行分组,所述分组方式为将若干所述单元微透镜按顺序依次分组或者交叉混合分组中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投影光线经过各组所述微透镜单元后的出射光线聚焦到不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单元组内的所述单元微透镜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互不相同,变化规律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不同所述微透镜单元的所述单元微透镜的所述第一斜面与投影屏幕平面的夹角互不相同,变化规律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投影光线经过不同组所述微透镜单元后,出射光线形成的光波面互不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与所述光学透镜层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基材层与所述光学透镜层相邻且设置所述基材层远离所述光学透镜层一侧表面为粗糙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斜面上的对投影光线在投影屏幕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形成不同扩散角度的微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单元微透镜的第一斜面上的反射层。
10.一种投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投影屏幕以及向投影屏幕投射投影光线的投影装置。
CN202210578827.5A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Pending CN1149950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8827.5A CN114995041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8827.5A CN114995041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5041A true CN114995041A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28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8827.5A Pending CN114995041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9504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2144A (zh) * 2022-09-14 2022-10-18 深圳市真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投影屏幕及其制作方法
CN116047854A (zh) * 2023-04-03 2023-05-02 深圳市真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光学结构投影膜及其一次加工成型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0489A1 (en) * 2003-08-08 2005-02-10 Takayoshi Togino Projection screen,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system
JP2015148710A (ja) * 2014-02-06 2015-08-2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及び多指向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CN106338878A (zh) * 2016-11-16 2017-01-18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短焦距正投影显示屏幕
CN107430326A (zh) * 2015-04-09 2017-12-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型屏幕、影像显示系统
CN107908068A (zh) * 2017-12-28 2018-04-13 成都恒坤光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平视角可控的正投影屏幕
CN108490728A (zh) * 2018-06-07 2018-09-04 成都恒坤光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视角可控的正投影屏幕
CN113009769A (zh) * 2019-12-20 2021-06-22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设备
CN113009768A (zh) * 2019-12-20 2021-06-22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设备
CN114137789A (zh) * 2021-12-07 2022-03-04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0489A1 (en) * 2003-08-08 2005-02-10 Takayoshi Togino Projection screen,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system
JP2015148710A (ja) * 2014-02-06 2015-08-2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及び多指向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CN107430326A (zh) * 2015-04-09 2017-12-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型屏幕、影像显示系统
CN106338878A (zh) * 2016-11-16 2017-01-18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短焦距正投影显示屏幕
CN107908068A (zh) * 2017-12-28 2018-04-13 成都恒坤光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平视角可控的正投影屏幕
CN108490728A (zh) * 2018-06-07 2018-09-04 成都恒坤光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视角可控的正投影屏幕
CN113009769A (zh) * 2019-12-20 2021-06-22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设备
CN113009768A (zh) * 2019-12-20 2021-06-22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设备
CN114137789A (zh) * 2021-12-07 2022-03-04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2144A (zh) * 2022-09-14 2022-10-18 深圳市真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投影屏幕及其制作方法
CN115202144B (zh) * 2022-09-14 2022-12-13 深圳市真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投影屏幕及其制作方法
CN116047854A (zh) * 2023-04-03 2023-05-02 深圳市真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光学结构投影膜及其一次加工成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49154B2 (en) Reflection type screen
US7715096B2 (en) Light diffusing screen
CN114995041A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WO2002103454A1 (fr) Lentille en feuille a double face et ecran de projection
JP2010176029A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02099530A1 (en) Micro-lens sheet and projection screen
JPH0721612B2 (ja) 透過型投影スクリ−ン用レンズシ−ト
JPH02120702A (ja) 光拡散シート
CN111929976B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US7428027B2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having plural microlenses on lens sheet with respective light transmission parts and pairs of reflection layers sandwiching the light transmission parts
CN111929978A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CN112198751A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JP2004126376A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0743670B1 (ko) 투과형 스크린
CN114690531B (zh) 一种成像显示均匀性高的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CN114995042B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CN115390353A (zh) 一种光学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KR100420650B1 (ko) 배면 투사형 스크린
JP2004093588A (ja) 拡散シートおよび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CN114690530A (zh) 一种成像显示均匀性高的光学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TW200304579A (en) Micro-lens sheet and projection screen
CN115167069A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WO2022242304A1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JPH11133508A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KR102294596B1 (ko) 반사형 스크린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