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9153A - 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9153A
CN114979153A CN202210363995.2A CN202210363995A CN114979153A CN 114979153 A CN114979153 A CN 114979153A CN 202210363995 A CN202210363995 A CN 202210363995A CN 114979153 A CN114979153 A CN 114979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ribute set
data node
target
target data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39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79153B (zh
Inventor
张国星
吕斌
王济东
汪文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6399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91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9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9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79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91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08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parameters of servers, e.g. available memory or work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2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compliance of requirements or conditions with available server resourc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该方法包括: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获取目标数据节点的若干目标设备端的资源负载,其中,目标设备端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设备端;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上述方案,能够提高负载均衡的效率。

Description

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通信设备在各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设备端接入集群系统,在集群系统中可以使用多个设备端。
目前,集群系统需要对多个设备端进行管理,负责多个设备端的负载均衡,由于设备端的数量和功能复杂度的不断增加,若使用的设备端数量过多,会导致资源负载过高,而现有的负载均衡方法的负载均衡效率低,从而会影响设备端的使用,出现异常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能够提高负载均衡的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获取目标数据节点的若干目标设备端的资源负载,其中,目标设备端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设备端;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数据,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数据以实现上述负载均衡方法的任一步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数据,程序数据用于实现上述负载均衡方法的任一步骤。
上述方案,通过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获取目标数据节点的若干目标设备端的资源负载,其中,目标设备端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设备端;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由于可以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入设备端,对设备端进行管理,相比于利用管理节点接入设备端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将负载均衡到多个数据节点上,从而能够提高负载均衡的效率;另外,由于利用数据节点负责设备端的接入,可以减小设备端接入系统的时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负载均衡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负载均衡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图2中步骤S1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图2中步骤S13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图4中步骤S13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的一实施例的示例示意图图;
图7是本申请目标数据节点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一实施例的示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目标数据节点第一属性集合与第二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进行交换一实施例的示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目标数据节点待迁移集合一实施例的示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图4中步骤S132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负载均衡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计算机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存储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以下实施例,下面对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负载均衡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负载均衡装置100包括数据节点101、管理节点102和注册节点103。其中,数据节点101、管理节点102和注册节点103可以包括计算机设备、电子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设备端可以接入数据节点101,从而,数据节点101可以用于负责设备端的业务的处理,并对接入数据节点101的设备端进行管理。其中,设备端可以包括计算机设备、电子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管理节点102可以用于管理每个数据节点101,并对每个数据节点101的每个设备端进行监管。
注册节点103可以用于对数据节点101注册或取消设备端的接入接口,若数据节点101向注册节点103注册接入接口,则数据节点101可以接入设备端。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负载均衡装置可以用于集群的管理。例如在安防领域,可以用集群的方式实现,需要不断的接入新的设备端,同时对原来接入集群的老的设备端进行兼容。
对于数据节点101、管理节点102和注册节点103的实施过程,具体可以参考下述实施例。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负载均衡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之前,可以利用目标数据节点向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注册请求,以注册接入接口;其中,接入接口注册请求包括请求注册用于接入设备端的接入接口。
设备端可以向目标数据节点发送接入请求,在接入请求中可以包括设备端可提供的资源信息,例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业务处理资源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由于目标数据节点以注册有接入接口,目标数据节点则可以接收到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接收到接入请求之后,可以利用接入接口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利用目标数据节点向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注册请求,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之后,随着目标数据节点接入的设备端越来越多,或者使用中的设备端的数量越来越多,数据节点的负载就会越来越大,则可以判断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是否达到第一预设阈值,其中,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包括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和/或目标数据节点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目标设备端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设备端。
若判断为资源负载达到第一预设阈值,表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较高,接入的设备端较多,则向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取消请求,接入接口取消请求包括请求取消用于接入设备端的接入接口,以取消接入接口,从而,不再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
再后续的过程中,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小于接入预设阈值,则目标数据节点可以再次向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的注册请求,以重新再注册接入接口。
S12:获取目标数据节点的若干目标设备端的资源负载,其中,目标设备端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设备端。
目标数据节点可以接入若干目标设备端,基于若干目标设备端,获取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包括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和/或目标数据节点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数据节点接入若干目标设备端,若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越多,例如播放视频的设备端、打开网页的设备端等越来越多,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会越来越大。可以通过使用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得到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若干目标设备端中,可以基于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的比例,获取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
S13: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
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情况,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较大,目标数据节点的负载压力大时,可以对目标数据节点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将部分的目标设备端迁移至其他的数据节点,以进行负载均衡。
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获取目标数据节点的若干目标设备端的资源负载,其中,目标设备端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设备端;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由于可以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入设备端,对设备端进行管理,相比于利用管理节点接入设备端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将负载均衡到多个数据节点上,从而能够提高负载均衡的效率;另外,由于利用数据节点负责设备端的接入,可以减小设备端接入系统的时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上述步骤S11,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1:判断在目标数据节点中是否存在设备端可用的属性集合。
其中,属性集合(bundle)可以包括多个设备端,一个属性集合中的所有设备端都具有共同属性。例如,设备端a是人脸抓拍设备,设备端b是过车抓拍设备,设备端a和设备端b的共同属性是抓拍图片上报,则可以将设备端a和设备端b加入到图片上报的bundle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预先为每种属性的属性集合设置能接入的设备端的接入数量,其中,接入数量可以根据属性集合中设备端需消耗的系统资源来设置,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等。
由于在设备端向目标数据节点发送的接入请求中,可以包括设备端可以提供的资源信息,例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业务处理资源等,也即包含设备端的属性,则可以根据设备端的属性,判断在目标数据节点中是否存在设备端可用的属性集合。
其中,可用的属性集合可以为存在空闲的属性集合,也即在属性集合中当前已经接入的设备端的数量少于设置的接入数量。另外,可用的属性集合的属性与需要接入的设备端具有相同的属性。
若判断为目标数据节点中存在设备端可用的属性集合,则执行步骤S112。
若判断为目标数据节点中不存在设备端可用的属性集合,则执行步骤S113。
S112:将设备端接入可用的属性集合。
其中,接入可用的属性集合的设备端可以表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
S113:向管理节点发送属性集合的申请请求,并将设备端接入申请的属性集合。
若不存在可用的属性集合,则可以向管理节点发送属性集合的申请请求,以申请一个可用的属性集合,并将设备端接入申请的属性集合中。接入申请的属性集合的设备端可以表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将设备端接入可用的属性集合,或者,将设备端接入申请的属性集合之后,目标数据节点可以将属性集合信息发送给管理节点,以将该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同步至管理节点中。其中,属性集合信息可以包括属性集合的数量、属性集合中目标设备端的数量、目标设备端的地址信息等,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通过数据节点接入设备端,对设备端进行管理,可以减少接入设备端的时延,由管理节点辅助进行管理,可以减少管理节点的负载,将管理节点的负载均衡到各个数据节点中,可以提高负载均衡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上述步骤S13,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31: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二预设阈值,则将目标数据节点的符合迁移条件的目标设备端迁移至至少一个属性集合,得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
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二预设阈值,表明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较高,则可以将目标数据节点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以确定需要迁移的属性集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目标数据节点中符合迁移条件的目标设备端迁移到至少一个属性集合,将该至少一个属性集合作为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取目标数据节点中各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使用状态包括未使用、使用中。未使用表示目标设备端为空闲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迁移条件为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为使用中。也即对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
可以将至少一个第一属性集合的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与至少一个第二属性集合的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交换,并将交换后的第一属性集合作为待迁移设备集合,也即将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迁移至待迁移设备集合中,其中,第一属性集合和第二属性集合为目标数据节点的不同属性集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步骤131之前,还可以包括设置锁定标记。具体如下: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一些目标设备端可能不支持重定向,智能将其在特定的目标数据节点使用。或者,一些正在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目标数据节点的切换后,可能会引起目标设备端的使用中断,影响对目标设备端的使用,则可以对预设属性集合设置锁定标记,锁定标记表示不对预设属性集合进行迁移处理。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对预设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设置锁定标记,其中,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为使用中,锁定标记表示不对预设属性集合进行迁移处理。
在后续的过程中,若对预设属性集合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设置锁定标记之后,预设属性集合中的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从使用中变为未使用,则可以解除对预设属性集合设置的锁定标记,以表示可以对预设属性集合进行迁移处理。
S132: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三预设阈值,则将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或多个其他数据节点。
其中,第三预设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二预设阈值,表明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过高,继续上升可以会产生异常的情况,则可以将目标数据节点中的目标设备端迁移至其他数据节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二预设阈值,目标数据节点拒绝后续对目标设备端的操作请求,也即不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操作处理。还可以发出提示信息,提示信息包括报警信息、短信提示信息、提示灯信息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属性集合为单位进行迁移,将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或多个其他数据节点。
其中,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的迁移处理工程中,基于其他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可以将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其他数据节点。可以将多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其他数据节点。本申请对迁移方式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目标数据节点中的目标设备端,以属性集合为单位迁移至其他数据节点,可以提高迁移效率,另外,还提高了负载均衡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上述步骤S131,将目标数据节点的符合迁移条件的目标设备端迁移至至少一个属性集合,得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311:获取目标数据节点中各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
请参阅图6,在目标数据节点中,每个属性集合以链表的形式进行存储,也即是每个属性集合形成一个链表,每个属性集合中存储多个目标设备端。
例如目标数据节点包括4个属性集合,分别为属性集合1、属性集合2、属性集合3和属性集合4。可以获取每个属性集合中每个目标设备端的使用情况,其中,使用情况包括使用中、未使用。
S1312:按照第一顺序查找出目标数据节点当前第一个存在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的属性集合,作为本次第一属性集合。
S1313:按照第二顺序查找出目标数据节点当前第一个存在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属性集合,作为本次第二属性集合。
其中,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的其中一者是从目标数据节点的首个属性集合至最后一个属性集合的顺序,另一个是从目标数据节点的最后一个属性集合至首个属性集合的顺序。
本申请下述以第一顺序是从目标数据节点的首个属性集合至最后一个属性集合的顺序,第二顺序是从目标数据节点的最后一个属性集合至首个属性集合的顺序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7,作为一种示例,可以将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的链表中,将第一顺序指向的第一属性集合用h指针的指向表示,第二顺序指向的第二属性集合用s指针的指向表示。
S1314:将本次第一属性集合的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与所本次第二属性集合的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交换。
请参阅图8,作为一种示例,第一顺序对应的h指针指向第一属性集合为属性集合1的目标设备端A。第二顺序对应的s指针指向第二属性集合为属性集合4的目标设备端B。例如指向属性集合1的目标设备端A为的使用状态为未使用,指向属性集合4的目标设备端B的使用状态为使用中,则可以对目标设备端A和目标设备端B进行位置交换,也即对目标设备端A和目标设备端B进行迁移处理。
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s指针指向的属性集合中有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A,则寻找h指针指向的属性集合中是否有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如果有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B,则交换目标设备端A和目标设备端B的位置。如果h指针指向的属性集合中没有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则h指针则往后移动,直到h指针指向有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B的属性集合,或者h指针与s指针指向同一属性集合。
S1315: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均作为第一属性集合或第二属性集合。
重复执行上述步骤S1311至步骤S1314,直到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符合迁移条件的目标设备端完成迁移。也即直至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均作为第一属性集合或第二属性集合。
通过重复执行上述步骤S1311至步骤S1314,可以得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
请参阅图9,作为一种示例,对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1、属性集合2、属性集合3和属性集合4的符合迁移条件的目标设备端完成迁移后,可以将目标设备端迁移在至少一个第一属性集合中,也即可以得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目标数据节点中符合迁移条件的目标设备端迁移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中,使得可以为目标设备端的迁移做准备,后续以待迁移设备集合为单位进行迁移,提高目标数据节点的负载均衡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0,上述步骤S132,将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或多个其他数据节点,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321:利用管理节点获取各其他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
各数据节点可以相隔一段时间将自身的资源负载情况发送给管理节点。例如各数据节点(包括目标数据节点、其他数据节点)通过心跳定时将自身的资源负载情况发送给管理节点。从而可以利用管理接地那获取各其他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
S1322:选出满足预设资源负载要求的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其中,预设资源负载要求包括资源负载低于第四预设阈值。
管理节点从各其他数据节点中,选出满足预设资源负载要求的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其中,第一数量可以与目标数据节点的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数量或各其他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相关,本申请对第一数据不做限制。
例如,若满足预设资源负载要求,也即资源负载低于第四预设阈值的其他数据节点有m个,管理节点可以对各其他数据节点按照资源负载情况进行排序,可以是按照资源负载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管理节点从m个其他数据节点中选出n个其他数据节点,其中,n个其他数据节点可以是排序为前n的其他数据节点。m、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若在各其他数据节点中,不存在满足预设资源负载要求的其他数据节点,则可以发出提示信息。
S1323:将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
选出第一数据的其他数据节点后,将目标数据节点的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数量与第一数量相关。若第一数量小于预设数量阈值,也即满足预设资源负载要求的其他数据节点的数量(第一数量)小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将第二数量的待迁移集合迁移至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
其中,第二数量小于或等于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总数量。第二数量可以与目标数据节点中设置锁定标记的属性集合的数量相关,或者与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数量相关。第一数量小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第二数量可以为未设置锁定标记的属性集合的数量的第一预设比例,如1/2。第二数量可以为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数量的第二预设比例等,本申请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第一数量不小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将第三数量的待迁移集合迁移至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其中,第二数量小于第三数量,第三数量小于或等于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总数量。
其中,第三数量可以为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总数量,或第三数量可以为未设置锁定标记的属性集合的总数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以待迁移设备集合为单位,迁移至其他数据节点中,可以提高数据节点之间目标设备端的迁移速率,同时,还可以提高资源负载均衡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之后,在预设时间内,不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也即是目标数据节点为加入一个等待时间,在该等待时间内,不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再一次的迁移,通过该方式,可以防止在资源负载较高的情况下,频繁的触发资源负载的均衡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之后,为了防止异常情况导致管理节点和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可以对属性集合信息加入版本管理。各数据节点会向管理节点发送自身的属性集合信息,对管理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和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进行同步。
具体地,以目标数据节点为例,当目标数据节点从异常情况中恢复后,目标数据节点会判断本节点和管理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的版本同步情况,并同步管理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和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中不一致的属性集合信息。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对管理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和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进行同步,可以提高各数据节点与管理节点之间对属性集合信息的同步效率,另外,还可以提高对各数据节点的管理效率。
对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负载均衡装置。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负载均衡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负载均衡装置20包括接入模块21、获取模块22和迁移模块23。
接入模块21用于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将设备端接入目标数据节点。
获取模块22用于获取目标数据节点的若干目标设备端的资源负载,其中,目标设备端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设备端。
迁移模块23用于基于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模块21用于判断在目标数据节点中是否存在设备端可用的属性集合;若判断为存在,则将设备端接入可用的属性集合;若判断为不存在,则向管理节点发送属性集合的申请请求,并将设备端接入申请的属性集合;其中,一个属性集合中的所有设备端具有共同属性,接入属性集合的设备端表示接入目标数据节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模块21用于利用目标数据节点向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注册请求,以注册接入接口;其中,接入接口注册请求包括请求注册用于接入设备端的接入接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入模块21用于判断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是否达到第一预设阈值,若判断为资源负载达到第一预设阈值,则向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取消请求,以取消接入接口。其中,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包括接入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和/或目标数据节点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接入接口取消请求包括请求取消用于接入设备端的接入接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迁移模块23用于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二预设阈值,则将目标数据节点的符合迁移条件的目标设备端迁移至至少一个所述属性集合,得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若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三预设阈值,则将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或多个其他数据节点。其中,迁移条件为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为使用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迁移模块23用于获取目标数据节点中各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将至少一个第一属性集合的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与至少一个第二属性集合的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交换,并将交换后的第一属性集合作为待迁移设备集合,其中,第一属性集合和第二属性集合为目标数据节点的不同属性集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迁移模块23用于按照第一顺序查找出目标数据节点当前第一个存在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的属性集合,作为本次第一属性集合;以及按照第二顺序查找出目标数据节点当前第一个存在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属性集合,作为本次第二属性集合;其中,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的其中一者是从目标数据节点的首个属性集合至最后一个属性集合的顺序,另一个是从目标数据节点的最后一个属性集合至首个属性集合的顺序;将本次第一属性集合的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与所本次第二属性集合的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交换;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均作为第一属性集合或第二属性集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迁移模块23用于对预设属性集合设置锁定标记,或者,对预设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设置锁定标记,其中,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为使用中,锁定标记表示不对预设属性集合进行迁移处理;若预设属性集合中的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从使用中变为未使用,则解除对预设属性集合设置的锁定标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迁移模块23用于将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或多个其他数据节点,包括:利用管理节点获取各其他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选出满足预设资源负载要求的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其中,预设资源负载要求包括资源负载低于第四预设阈值;将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
其中,若第一数量小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将第二数量的所述待迁移集合迁移至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
其中,若第一数量不小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将第三数量的待迁移集合迁移至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其中,第二数量小于第三数量,第二数量和第三数量小于或等于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总数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迁移模块23用于在预设时间内,不对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获取模块22用于利用目标数据节点将属性集合信息发送给管理节点。对管理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和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进行同步。
该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实施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计算机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30包括存储器31和处理器32,其中,存储器31和处理器32相互耦接,存储器31中存储有程序数据,处理器32用于执行程序数据以实现上述负载均衡方法任一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3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3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32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32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该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实施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其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实现,因而本申请提出一种存储装置,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存储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存储装置40中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数据41,程序数据41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负载均衡方法任一实施例的步骤。
该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实施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存储装置40可以是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可以存储程序数据41的介质,或者也可以为存储有该程序数据41的服务器,该服务器可将存储的程序数据41发送给其他设备运行,或者也可以自运行该存储的程序数据41。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的,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存储装置中,该存储装置是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电子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申请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申请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将所述设备端接入所述目标数据节点;
获取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若干目标设备端的资源负载,其中,所述目标设备端为接入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所述设备端;
基于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设备端接入所述目标数据节点,包括:
判断在所述目标数据节点中是否存在所述设备端可用的属性集合;
若判断为存在,则将所述设备端接入所述可用的属性集合;
若判断为不存在,则向管理节点发送属性集合的申请请求,并将所述设备端接入申请的属性集合;
其中,一个所述属性集合中的所有设备端具有共同属性,接入所述属性集合的所述设备端表示接入所述目标数据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目标数据节点接收设备端发送的接入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利用目标数据节点向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注册请求,以注册接入接口;
其中,所述接入接口注册请求包括请求注册用于接入所述设备端的所述接入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目标数据节点向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注册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是否达到第一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包括接入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所述目标设备端的数量和/或所述目标数据节点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数量;
若判断为所述资源负载达到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向所述注册节点发送接入接口取消请求,以取消所述接入接口;
其中,所述接入接口取消请求包括请求取消用于接入所述设备端的所述接入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包括:
若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二预设阈值,则将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符合迁移条件的所述目标设备端迁移至至少一个所述属性集合,得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
若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达到第三预设阈值,则将所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或多个其他数据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迁移条件为所述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为使用中;所述将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符合迁移条件的所述目标设备端迁移至至少一个所述属性集合,得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数据节点中各所述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
将至少一个第一属性集合的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与至少一个第二属性集合的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交换,并将交换后的所述第一属性集合作为所述待迁移设备集合,其中,所述第一属性集合和第二属性集合为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不同所述属性集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至少一个第一属性集合的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与至少一个第二属性集合的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交换,包括:
按照第一顺序查找出所述目标数据节点当前第一个存在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的属性集合,作为本次所述第一属性集合;以及
按照第二顺序查找出所述目标数据节点当前第一个存在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的属性集合,作为本次所述第二属性集合;其中,所述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的其中一者是从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首个属性集合至最后一个属性集合的顺序,另一个是从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最后一个属性集合至首个属性集合的顺序;
将本次所述第一属性集合的未使用的目标设备端与本次所述第二属性集合的使用中的目标设备端进行交换;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均作为所述第一属性集合或第二属性集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数据节点中各所述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之前,还包括:
对预设属性集合设置锁定标记,或者,对预设属性集合的目标设备端设置锁定标记,其中,所述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为使用中,所述锁定标记表示不对所述预设属性集合进行迁移处理;
若所述预设属性集合中的目标设备端的使用状态从使用中变为未使用,则解除对所述预设属性集合设置的所述锁定标记。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一个或多个其他数据节点,包括:
利用所述管理节点获取各所述其他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
选出满足预设资源负载要求的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其中,所述预设资源负载要求包括资源负载低于第四预设阈值;
将所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所述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至少一个待迁移设备集合迁移至所述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量小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将第二数量的所述待迁移集合迁移至所述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
若所述第一数量不小于所述预设数量阈值,则将第三数量的所述待迁移集合迁移至所述第一数量的其他数据节点中;
其中,所述第二数量小于所述第三数量,所述第二数量和第三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待迁移设备集合的总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所述设备端接入所述可用的属性集合,或者,所述将所述设备端接入申请的属性集合之后,还包括:
利用所述目标数据节点将属性集合信息发送给所述管理节点;
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资源负载,对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之后,包括:
对所述管理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和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属性集合信息进行同步;和/或,在预设时间内,不对所述目标数据节点的目标设备端进行迁移处理。
12.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数据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3.一种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363995.2A 2022-04-07 2022-04-07 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Active CN1149791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3995.2A CN114979153B (zh) 2022-04-07 2022-04-07 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3995.2A CN114979153B (zh) 2022-04-07 2022-04-07 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9153A true CN114979153A (zh) 2022-08-30
CN114979153B CN114979153B (zh) 2023-10-27

Family

ID=82977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3995.2A Active CN114979153B (zh) 2022-04-07 2022-04-07 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9153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66611A1 (en) * 2010-12-24 2012-06-28 Kim Mi-Jeom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proxy server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objects
CN104202434A (zh) * 2014-09-28 2014-12-10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节点访问方法和装置
CN106331642A (zh) * 2016-08-31 2017-01-11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云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9602424B1 (en) * 2014-03-31 2017-03-2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nection balancing using attempt counts at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s
CN107800694A (zh) * 2017-10-16 2018-03-13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端设备接入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8092263A (zh) * 2017-12-19 2018-05-29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dg并网选址的方法
CN109788006A (zh) * 2017-11-10 2019-05-2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均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US20190179808A1 (en) * 2016-12-01 2019-06-13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migration in database cluster, and storage medium
US10346367B1 (en) * 2015-04-30 2019-07-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Load shedding techniques for distributed services with persistent client connections to ensure quality of service
CN111400045A (zh) * 2020-03-16 2020-07-10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
CN113162865A (zh) * 2021-03-18 2021-07-23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方法、服务器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868335A (zh) * 2021-09-15 2021-12-31 威讯柏睿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内存数据库分布式集群的扩展方法和设备
WO2022063322A1 (en) * 2020-09-28 2022-03-31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Hard drive migration method, distributed storage cluster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66611A1 (en) * 2010-12-24 2012-06-28 Kim Mi-Jeom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proxy server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objects
US9602424B1 (en) * 2014-03-31 2017-03-2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nection balancing using attempt counts at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s
CN104202434A (zh) * 2014-09-28 2014-12-10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节点访问方法和装置
US10346367B1 (en) * 2015-04-30 2019-07-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Load shedding techniques for distributed services with persistent client connections to ensure quality of service
CN106331642A (zh) * 2016-08-31 2017-01-11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云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190179808A1 (en) * 2016-12-01 2019-06-13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migration in database cluster, and storage medium
CN107800694A (zh) * 2017-10-16 2018-03-13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端设备接入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9788006A (zh) * 2017-11-10 2019-05-2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均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08092263A (zh) * 2017-12-19 2018-05-29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dg并网选址的方法
CN111400045A (zh) * 2020-03-16 2020-07-10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
WO2022063322A1 (en) * 2020-09-28 2022-03-31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Hard drive migration method, distributed storage cluster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162865A (zh) * 2021-03-18 2021-07-23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方法、服务器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868335A (zh) * 2021-09-15 2021-12-31 威讯柏睿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内存数据库分布式集群的扩展方法和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夏秀峰;张羽;: "PDM中基于负载信息的文件读取均衡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no. 10 *
朱颢东;王秉政;: "基于Multi-agent的网络资源动态调度方法", 科学技术与工程, no. 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9153B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1349B (zh) 调用链信息查询方法以及设备
CN112465359B (zh) 算力调用方法和装置
CN11036245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10543512B (zh) 一种信息同步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163130A (zh) 一种网络服务系统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N113434249A (zh) 镜像同步方法、装置、docker主机及存储介质
CN111800513A (zh) 用于推送信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751847A (zh) 接口调用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65998A (zh) 多设备的文件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28097A (zh) 一种文件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143040A (zh) 事务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390939B (zh) 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11092956A (zh) 资源同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4979153B (zh) 负载均衡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装置
CN114338794B (zh) 一种服务消息的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28598B (zh) Id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512544B (zh) 一种获取移动终端超级用户权限的方法及装置
CN111061576B (zh) 一种实体对象的创建方法及系统
CN112948225A (zh) 一种链路监控方法、装置、监控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10299A (zh) 处理人工智能业务的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1221847A (zh) 监控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38207B (zh) 关键字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6431523B (zh) 一种测试数据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193953A (zh) 任务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96123A (zh) 软件下载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