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16006A -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16006A
CN114916006A CN202110185300.1A CN202110185300A CN114916006A CN 114916006 A CN114916006 A CN 114916006A CN 202110185300 A CN202110185300 A CN 202110185300A CN 114916006 A CN114916006 A CN 114916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path
path
threshold condi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53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艺珊
诸华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8530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16006A/zh
Priority to EP22752284.4A priority patent/EP4280676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75653 priority patent/WO202217112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916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16006A/zh
Priority to US18/232,248 priority patent/US20230388847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1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y minimising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4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r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5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ased on throughput or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6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 H04W28/0861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 H04W28/0865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of different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RATs], e.g. LTE or WiF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92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the type of appl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02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requested Q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分流信息,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根据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Description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第三代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版本16(release 16,R16)中,终端设备和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均支持接入流量的分流、切换以及分离(access traffic steering,switching,splitting,ATSSS)特性,即它们可以将需要发送的业务流数据,通过3GPP接入技术以及非3GPP(Non-3GPP)接入技术进行传输。
目前的版本中定义了多个分流模式(steering mode),在进行业务流发送时,可以采用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然而,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法不够灵活,无法满足业务流数据的传输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业务流数据传输的灵活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分流信息,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根据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通过上面的方法,根据分流信息可以确定出目标传输路径,可以根据链路的状态动态地调整传输路径以进行数据传输,提高数据传输的灵活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目标传输路径包括可用的传输路径时,还可以根据分流模式从可用的传输路径中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传输路径包括的可用的传输路径为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当分流模式为负载均衡模式时,可以将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均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其中,在进行数据传输时,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和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负载均衡模式中配置的分流比例。
当分流模式为主备模式时,若主路径为第一传输路径,则可以将主路径,即第一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当分流模式为最小时延模式时,终端设备或用户面网元实时监测每个传输路径的往返时延,将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中往返时延最短的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当分流模式为基于优先级模式时,假设第一传输路径的路径优先级高于第二传输路径的路径优先级,则将第一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当路径优先级较高的传输路径无拥塞时,业务流的数据均通过路径优先级较高的传输路径(即第一传输路径)进行传输。当路径优先级较高的传输路径出现拥塞时,业务流的部分数据则会通过路径优先级较低的传输路径(即第二传输路径)进行传输。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规则包括:门限条件对应的属性信息,属性信息包括必要条件或者可选条件,属性信息指示门限条件为必要条件或者可选条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属性信息为可选条件,根据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包括:确定第一传输路径不满足门限条件,第二传输路径满足门限条件;减少第一传输路径中数据的分流比例,增加第二传输路径中数据的分流比例。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属性信息为必要条件,根据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包括:确定第一传输路径不满足门限条件,第二传输路径满足门限条件;将第二传输路径确定为目标传输路径。
通过采用属性信息,可以在路径不满足不同属性信息的门限条件时,执行不同的分流方式。例如,当某些业务流对丢包率敏感,则将丢包率相关的门限条件的属性信息配置为必要条件。这样,当路径不满足丢包率相关的门限条件时,可将业务流通过另一满足丢包率相关的门限条件的路径进行传输。同理,某些业务流对一些门限值条件不敏感,例如对往返时延不敏感,则可将该门限条件的属性信息配置为可选条件。当路径不满足该门限条件时,无需将原本要在该路径上传输的业务流全部切换至另一满足门限条件的路径传输,而仅需减少在路径上传输的业务流即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规则包括门限条件对应的优先级信息,优先级信息指示门限条件的优先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传输路径包括第一传输路径;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高于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
通过为门限条件配置优先级,可以使得当多个门限条件应用于某一分流模式时,可以根据门限条件的优先级确定用于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和/或确定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从而避免当一个传输路径满足部分门限条件时,无法用统一的规则去判断业务流数据应该如何分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规则包括门限条件对应的等级信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门限条件包括第一门限条件和第二门限条件,应用规则包括第一门限条件对应的第一等级以及第二门限条件对应的第二等级;根据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包括:确定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第一门限条件,并确定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第二门限条件;根据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确定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和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
通过采用门限条件分等级的方式,可以在路径状态变化过程中,将路径状态归为不同等级,并根据路径的当前等级来确定业务流数据分流比例。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做更精细化的分流,即不会根据单一门限条件来改变分流比例,可以有不同等级的分流比例。这样可以在路径处于不同状态时,动态地修改分流比例,从而更适配网络状态。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门限条件包括多个门限条件,应用规则包括根据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的多个门限条件的数量确定目标传输路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包括:确定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均不满足门限条件;将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目标传输路径,默认传输路径为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中的至少一个。
通过配置默认路径,可以使得在所有传输路径均不满足门限条件时,可以通过默认路径传输数据,而不会导致无法决策如何进行数据分流传输。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包括:当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不满足门限条件时,将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目标传输路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默认路径为核心网网元发送的,或者默认路径为终端设备或用户面网元配置的。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流信息位于接入流量的分流、切换以及分离ATSSS规则中;或者,分流信息位于N4规则中。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分流信息,包括:获取接入流量的分流、切换以及分离ATSSS规则,所述ATSSS规则包括所述分流信息;或者,获取N4规则,所述N4规则包括所述分流信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分流信息,包括:获取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分流信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入技术为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接入技术,第二接入技术为非3GPP接入技术或者有线接入技术;或者,第一接入技术为非3GPP接入技术或者有线接入技术,第二接入技术为3GPP接入技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分流信息,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根据分流信息确定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均不满足门限条件;将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目标传输路径或者不进行数据传输,默认传输路径为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中的至少一个;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任一方法。该通信装置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或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该通信装置执行以上所示方法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相应功能。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可以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该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还包括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的通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包括相应的功能模块,分别用于实现以上方法中的步骤。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执行上述方法示例中相应功能,具体参见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所述装置可以为基站,gNB,用户面网元,转发面设备以及UPF等,所述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接口电路。可选的,所述收发器也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所述装置可以为智能终端或者可穿戴设备等,所述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接口电路。可选的,所述收发器也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前述第一方面、任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中的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实现前述第一方面中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可读指令,当通信装置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前述第一方面中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前述第一方面中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该芯片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用户面网元,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控制面网元,用于向所述用户面网元发送所述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控制面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所述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以及,所述用户面网元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所述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控制面网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控制面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以及,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所述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控制面网元可以是指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也可以是指能够实现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功能的其他网元,例如可以是指策略控制功能网元与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合设的网元。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会话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未来的第五点五代(5.5th generation,5.5G)、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以下的描述中,主要以在5G系统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为例进行说明,应当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网络中,相应的名称也可以用其他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对应功能的名称进行替代,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其中,所述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设备、用户终端。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本申请中将前述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及可设置于该设备中的芯片统称为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可以为各种制式下无线接入设备,例如可以是NR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可以是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B,eNB)等。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1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可以支持ATSSS技术,即终端设备和UPF设备支持将业务流数据,可以通过3GPP接入技术,以及非3GPP接入技术或有线接入技术等多种接入技术进行传输。本申请实施例中,3GPP接入技术包括但不限于NR、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Multefire、4G蜂窝接入技术以及5G蜂窝接入技术等。非3GPP接入技术或有线接入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可信或非可信Wi-Fi接入技术、固网或有线接入技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系列的无线接入技术,以及IEEE 802.3以太网接入技术等。图1中包括终端设备,UPF网元,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网元,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网元等网元。
图1中还可以包括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DN可以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数据服务。图1中每个网元的具体功能,在此不再赘述,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图1只是示例,该网络架构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网元,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为了描述分别,本申请实施例中,将UPF网元简称为UPF,SMF网元简称为SMF,PCF网元简称为PCF,其他网元也类似,在此不再逐一举例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和UPF网元支持ATSSS技术时,可以采用多种分流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具体可以包括4种分流模式:主备(Active-Standby)模式、最小时延(Smallest Delay)模式、负载均衡(Load-Balancing)模式以及基于优先级(Priority-based)描述。所谓分流模式,下面将分别阐述每种分流模式的机制:
1.Active-Standby模式:指定采用3GPP接入技术的传输路径和采用非3GPP接入技术的传输路径中的一个传输路径为Active路径,另一传输路径为Standby路径。当Active路径可用时,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均通过Active路径传输至对端。当Active路径不可用时,该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则切换至Standby路径进行传输。
2.Smallest Delay模式:选择往返时延最短的传输路径来传输业务流的数据。在该模式下,终端设备或UPF实时监测每个传输路径的往返时延,从而选择最短的往返时延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
3.Load-Balancing模式:业务流的数据将会按比例分发至不同的传输路径中传输;而分发的比例则是根据网络中当前的两个传输路径的负载情况来决定的(比如负载较重的路径则分发比例小些,负载较轻的路径则分发比例大些)。目前,该比例是由网络分发,且为固定比例(即不会随着网络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采用3GPP接入技术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80%,采用非3GPP接入技术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20%。
4.Priority-based模式:指定采用3GPP接入技术的传输路径和采用非3GPP接入技术的传输路径中的一个传输路径为高优先级的传输路径,另一个传输路径为低优先级的传输路径。当高优先级的传输路径无拥塞时,业务流的所有数据都通过高优先级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当高优先级的传输路径出现拥塞时,业务流的部分数据则会通过低优先级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当高优先级的传输路径不可用时,该业务流的所有数据都会通过低优先级的传输路径进行传输。
上述四种分流模式,适用的场景比较少,不够灵活,无法满足业务流数据的传输需求。本申请提供一种方法,可以适用多种场景,实现灵活的数据传输,提供数据传输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方法,核心网网元可以向终端设备以及用户面网元发送分流信息,终端设备以及用户面网元根据该分流信息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从而可以在多路径条件下,确定合适的传输路径。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还可以结合分流模式一起使用,提高现有的分流模式的适用范围,提高数据传输的灵活性,下面将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所示的流程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或接入网网元(例如基站)或用户面网元执行,也可以由终端设备内部的芯片或模块执行,或者也可以由用户面网元内部的芯片或模块执行。
S201:获取分流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
其中,分流信息可以用于确定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和/或可以用于确定不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分流信息的具体内容,将在后面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301:根据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
其中,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举例来说,所述第一接入技术可以为3GPP接入技术,所述第二接入技术可以为非3GPP接入技术或者有线接入技术;或者,所述第一接入技术可以为非3GPP接入技术或者有线接入技术,所述第二接入技术可以为3GPP接入技术。为了描述方便,以下将采用3GPP接入技术的传输路径简称为3GPP路径,将采用非3GPP接入技术或者有线接入技术的传输路径简称为非3GPP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传输路径可以包括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和/或不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称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将不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称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根据分流信息确定目标传输路径中,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具体将在后面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分流比例的范围为0至100%之间,如果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包括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0,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100%,则可以不通过第一传输路径传输数据,只通过第二传输路径传输数据。
为了清楚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分别描述获取分流信息的流程和根据分流信息确定传输路径的流程。上述两个流程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结合运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流信息可以来自核心网网元,具体的,可以是在会话建立过程中由核心网网元发送或配置。当然,分流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会话建立流程示意图。图3中以终端设备为UE,用户面网元为UPF,核心网网元为PCF为例,描述了UE以及UPF如何从PCF获取分流信息,下面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流程中,每个消息的名称只是示例,每个消息的名称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变化,但是只要功能相同或类似就可以代表同一个消息。
S301:UE向AMF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的名称并不限定,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UE向AMF发送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建立请求(sess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消息。
会话建立请求消息是一个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消息,其中携带了会话标识(session ID)、请求类型(request type)、用户设备请求的数据网络名称(UERequested data network name,UE Requested DNN)、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信息(singlenetwork slice selection assistance information,S-NSSAI)等参数。其中,请求类型为多接入(multi access,MA)请求,表示该会话建立请求消息是用于请求建立多接入会话。
S302:AMF向SMF发送创建会话上下文请求消息。
该消息中携带了用户永久标识(subscription permanent identifier,SUPI)、用户设备请求的DNN、会话标识、MA请求等参数。其中,SUPI为UE标识,请求类型为MA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303:SMF向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management,UDM)获取会话管理签约数据。
其中签约数据可以包括是否允许建立多接入会话(MA会话)的信息。
S304:SMF向AMF反馈会话创建会话上下文响应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305:会话鉴权或授权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该流程的具体过程,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306:SMF向PCF发送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SM)策略关联建立请求(policy association establishment request)消息,以建立会话策略关联。
具体的,若需要动态策略控制和计费(policy control and charging,PCC)规则,SMF则选择PCF,并向选择的PCF发送会话管理策略关联建立请求消息,该消息中可以包括多接入会话请求等参数。
S307:PCF向SMF发送会话管理策略关联建立响应(policy associationestablishment response)消息。
其中,会话管理策略关联建立响应消息中包含策略规则,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会话管理策略关联建立响应消息中包括PCC规则,PCC规则中可以包括多接入会话控制信息(MA session control information);该多接入会话控制信息包括分流模式(steeringmode)、分流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接入会话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默认(default)路径。默认路径可以是分流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分流信息独立存在。默认路径可以为第一传输路径或第二传输路径或空。默认路径为空可以表示无默认路径或无配置默认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流模式可以是分流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分流信息独立存在。
S308:SMF选择合适的UPF。
具体如何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S309:SMF与UPF建立N4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根据S307接收的PCC规则,获取分流模式、分流信息。具体地,SMF向UPF发送N4消息。N4消息包括分流模式、分流信息等信息。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向UPF发送N4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该消息中包括N4规则,N4规则包括数据包检测规则(packet detection rule,PDR)、转发动作规则(forwarding action rule,FAR)、多接入规则(multi access rule,MAR)等规则。其中,MAR规则包括分流模式、分流信息等信息。N4接口是SMF与UPF之间的接口,N4规则可以用于告知UPF网元对于该业务流数据,应该采用哪个分流功能并应如何选择传输路径传输该业务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N4消息还包括默认路径,或者MAR规则还包括默认路径。
S310:SMF向AMF发送N1N2消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N1N2消息中包含了会话标识、N2会话管理信息(N2 SMinformation)以及N1会话管理容器(N1 SM container)等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N2SM information是SMF通过AMF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发送的,而N1SM container中的信息是SMF通过AMF向UE(后续AMF通过NAS消息发给UE)发送的。
N1N2消息中包括分流模式、分流信息等信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N2 SMinformation中包含了UPF的隧道端点标识等信息。N1 SM container包含了会话建立接受消息(session establishment accept)以及ATSSS规则(rule)等与会话相关的参数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ATSSS规则包括了分流模式、分流信息等参数。ATSSS规则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识别业务流的信息(如五元组或源/目的MAC地址),分流功能和分流模式用于告知终端设备对于该业务流数据应采用哪个分流功能并应如何选择传输路径传输该业务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N1N2消息还包括默认路径,或者ATSSS规则还包括默认路径。
S311:AMF向RAN发送N2会话请求消息。
例如,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果建立的是PDU会话,N2会话请求消息可以为N2PDU会话请求消息。
其中N2会话请求消息包括N2 SM information,以及需要发给UE的NAS消息,该NAS消息中包括会话标识以及N1 SM container。
S312:RAN与UE建立空口资源,并向UE发送NAS消息。
NAS消息中包括ATSSS规则等与会话相关的参数信息。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NAS消息还包括会话建立接受消息。
S313:RAN向AMF发送N2会话响应消息,其中携带了RAN侧的隧道端点标识(后续会经过AMF、SMF发给UPF)。
S314:AMF将RAN发送的N2会话响应消息通过会话更新会话上下文请求消息发给SMF。
S315:N4会话修改流程。
具体的,SMF通过N4会话修改流程向UPF发送RAN侧的AN隧道端点标识信息。
S316:SMF向AMF发送会话更新会话上下文响应消息。
由于MA会话是要在3GPP接入侧以及非3GPP接入侧分别执行会话建立流程(即UE需分别在3GPP侧以及非3GPP侧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以上只展示了3GPP侧,而非3GPP侧是同理的,区别在于接入网为非3GPP接入网,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在实际部署中,网元可以合设。例如,策略控制功能网元可以与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合设为一个网元;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可以与用户面网元合设为一个网元。当两个网元合设为一个网元的时候,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这两个网元之间的交互就成为该合设网元的内部操作或者可以省略。
通过上面的流程可知,PCF配置分流模式的同时,还可以配置包括分流信息和默认路径等参数信息的PCC规则。SMF从PCF获取PCC规则后,会生成相对应的N4规则并向UPF发送,其中N4规则包含的MAR可以包括分流信息和默认路径等参数信息;同时,SMF会生成相应的ATSSS规则并向UE发送,其中ATSSS规则可以包括分流信息和默认路径等参数信息。通过上面的流程,UE和UPF可以获得分流信息和默认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PCC规则、N4规则、ATSSS规则中可以不包括默认路径,UE和UPF可以分别本地配置默认路径。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配置默认路径,也就是说,PCC规则、N4规则、ATSSS规则中不包括默认路径,UE和UPF也不在本地配置默认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即确定可以传输数据的第一类型传输路径,和/或不可以传输数据的第二类型传输路径,下面分别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threshold condition),可以是指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所需满足的条件。例如门限条件可以包括丢包率、往返时延以及抖动等与数据传输所需的性能指标相关的参数的一项或多项组合。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的数量并不限定,如果分流信息包括多个门限条件,该多个门限条件可以对应同一个应用规则,也可以不同门限条件对应不同应用规则,还可以一部分门限条件对应同一个应用规则,另一部分门限条件中的每个门限条件对应不同应用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规则可以是指应用门限条件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规则,应用规则可能存在多种实现方式,后面将分别进行举例说明。
如前所述,目标传输路径包括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和不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中的至少一项。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表示该传输路径可用于传输数据,因此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也可以描述为可用的传输路径;不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表示该传输路径不可用于传输数据,因此不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也可以描述为不可用的传输路径。
当目标传输路径包括可用的传输路径时,还可以根据分流模式从可用的传输路径中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举例来说,以可用的传输路径包括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为例,例如第一传输路径可以为3GPP路径,第二传输路径可以为非3GPP路径。
当分流模式为Load-Balancing模式时,可以将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均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其中,在进行数据传输时,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和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Load-Balancing模式中配置的分流比例。
当分流模式为Active-Standby模式时,若Active路径为第一传输路径,则可以将Active路径,即第一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当分流模式为Smallest Delay模式时,终端设备或UPF实时监测每个传输路径的往返时延,将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中往返时延最短的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当分流模式为Priority-based模式时,假设第一传输路径的路径优先级高于第二传输路径的路径优先级,则将第一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当路径优先级较高的传输路径无拥塞时,业务流的数据均通过路径优先级较高的传输路径(即第一传输路径)进行传输。当路径优先级较高的传输路径出现拥塞时,业务流的部分数据则会通过路径优先级较低的传输路径(即第二传输路径)进行传输。
若根据分流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部分或全部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或者根据分流信息确定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的所有传输路径均为不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时,存在以下情况:
情况一:如果默认路径不为空,则将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即通过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情况二:不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不采用任一路径传输数据。
情况三: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不进行数据传输。
情况四: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采用根据分流模式确定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所述分流模式为核心网网元配置的,例如可以通过PCC规则配置。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门限条件以及应用规则可能的实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各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为例进行描述,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可以为独立的方案,也可以根据内在逻辑进行组合,这些方案都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实施例一:
分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门限条件时,门限条件可用于判断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的传输路径是否为可用的传输路径。分流信息中包括的应用规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针对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的任一传输路径,若该传输路径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部分或全部门限条件,则可以确定该传输路径可以传输数据,也就是说该传输路径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传输路径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部分或全部门限条件,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以下任一方式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方式一:从多个传输路径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可以随机选择,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选择;
方式二:根据每个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数量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例如,以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部分或全部门限条件为例,在分流信息包括的一个或多个门限条件中,如果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数量大于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数量,则可以将第一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反之亦然,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分流信息只包括一个门限条件,那么满足该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可以确定为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
方式三:根据分流模式将多个传输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或目标传输路径。例如,Active-Standby模式为例,若Active路径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部分或全部门限条件,则可以将Active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再例如,Smallest Delay模式,如果多个传输路径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部分或全部门限条件,则选择往返时延最短的传输路径来传输数据。
上面的方式一至方式三可以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二,针对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的任一路径,若该路径不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一个或多个门限条件,则可以确定该路径不可以传输数据,也就是说该路径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
三,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部分或全部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或者根据分流信息确定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的所有传输路径均为不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时:
情况一:如果默认路径不为空,则将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目标传输路径,目标传输路径是指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即通过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情况二:不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不采用任一路径传输数据。
情况三: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不进行数据传输。
情况四: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采用根据分流模式确定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所述分流模式为核心网网元配置的,例如可以通过PCC规则配置。
举例来说,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为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为例,PCF配置的分流信息和分流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942844440000111
根据表1可知,PCF配置的分流模式为Load-Balancing模式,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为丢包率小于0.01%,默认路径为3GPP路径。由于Load-Balancing模式中,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可以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只要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满足门限条件,均可以传输数据,下面分不同情况讨论确定出的传输路径。
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则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可以用于传输数据,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此时可以则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比例传输数据,即80%的数据通过3GPP路径传输,20%的数据通过非3GPP路径传输。
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中的一个路径(例如非3GPP路径)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另一路径(例如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即一个路径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另一个路径为路径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则数据通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的路径传输,即通过3GPP路径传输。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的路径不用于传输数据。
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即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则采用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当然,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可以不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即80%的数据通过3GPP路径传输,20%的数据通过非3GPP路径传输。
再举例来说,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为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为例,PCF配置的分流信息和分流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942844440000121
根据表2可知,PCF配置的分流模式为Active-Standby模式,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为丢包率小于0.01%,默认路径为非3GPP路径。由于Active-Standby模式中,同一时间段只有一个路径可以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可以如下:
若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则采用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传输数据。此时即使Standby路径(即非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也不采用Standby路径传输数据。该方式中,虽然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但是需要根据分流模式确定传输数据的路径。
若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丢包率不满足小于0.01%,而Standby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则通过Standby路径,即非3GPP路径传输数据。
若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以及Standby路径(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即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则采用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当然,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可以不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即当Active路径可用时,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均通过Active路径传输。当Active路径不可用时,该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则通过Standby路径进行传输。
举例来说,PCF配置的PCC规则中包括的分流信息和分流模式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2942844440000131
根据表3可知,PCF配置的分流模式为Active-Standby模式,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为丢包率小于0.01%,以及往返时延小于10ms;默认路径为3GPP路径。
在该举例中,可以通过应用规则限定,满足至少一个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不满足任一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定义第一类型传输路径和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在此不再赘述。
若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则采用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传输数据。此时即使Standby路径(即非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往返时延小于10ms,也不采用Standby路径传输数据。该方式中,虽然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但是需要根据分流模式确定传输数据的路径。
若Active路径和Standby路径中,只有一个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另一个路径只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或者往返时延小于10ms,则可以将满足的门限条件数量最多的路径,作为数据传输的路径。
若Active路径和Standby路径中,每个路径均只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或者往返时延小于10ms,则采用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传输数据。
若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丢包率不满足小于0.01%或者往返时延小于10ms,而Standby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则通过Standby路径,即非3GPP路径传输数据。
若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以及Standby路径(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以及均不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即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则采用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当然,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还可以不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即当Active路径可用时,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均通过Active路径传输。当Active路径不可用时,该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则通过Standby路径进行传输。
以上只是示例,当分流信息包括多个门限条件时,还可能存在其他情况,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通过配置默认路径,可以使得在所有传输路径均不满足门限条件时,可以通过默认路径传输数据,而不会导致无法决策如何进行数据分流传输。
实施例二:
分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门限条件,每个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为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必要条件或者可选条件,所述属性信息指示所述门限条件为必要条件或者可选条件。对于属性信息为必要条件的门限条件,当一个传输路径不满足该门限条件时,该传输路径不可以传输数据,即该传输路径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当一个传输路径满足分流信息中全部属性信息为必要条件的门限条件时,该传输路径可以传输数据,即该传输路径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属性信息为可选条件的门限条件,如果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都满足分流信息中全部属性信息为必要条件的门限条件,当第一传输路径不满足分流信息中至少一个属性信息为可选条件的门限条件,第二传输路径满足分流信息中全部属性信息为可选条件的门限条件时,可以减少该第一路径传输的数据的分流比例,增加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中数据的分流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0,则可以不通过该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例如,预先配置的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20%,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80%。当第一传输路径不满足分流信息中至少一个属性信息为可选条件的门限条件,第二传输路径满足分流信息中全部属性信息为可选条件的门限条件时,将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设置为0%,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为100%,此时通过第一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存在多个传输路径满足分流信息中全部属性信息为必要条件的门限条件,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根据以下任一方式选择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方式一:从多个传输路径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可以随机选择,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选择;
方式二:根据分流模式将多个传输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传输路径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例如,Active-Standby模式为例,若Active路径以及Standby路径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部分或全部门限条件,则可以将Active路径确定为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路径。
实施例二中,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满足所述分流信息中全部属性信息为必要条件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或者根据分流信息确定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的所有传输路径均为不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时:
情况一:如果默认路径不为空,则将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目标传输路径,目标传输路径是指可以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即通过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情况二:不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不采用任一路径传输数据。
情况三: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不进行数据传输。
情况四: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采用根据分流模式确定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所述分流模式为核心网网元配置的,例如可以通过PCC规则配置。
举例来说,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为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为例,PCF配置的分流信息和分流模式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BDA0002942844440000151
根据表4可知,PCF配置的分流模式为Load-Balancing模式,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以及应用规则为:丢包率小于0.01%,属性信息:必要条件;往返时延小于10ms,属性信息:必要条件;抖动小于1%,属性信息:可选条件。默认路径为3GPP路径。
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则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可以用于传输数据,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一类型传输路径。此时可以则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比例传输数据,即80%的数据通过3GPP路径传输,20%的数据通过非3GPP路径传输。另外,如果一个传输路径不满足抖动小于1%,另一个传输路径满足抖动小于1%,则可以减少不满足抖动小于1%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增加满足抖动小于1%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
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中的一个路径(例如非3GPP路径)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或往返时延小于10ms,且另一路径(例如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则数据通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的传输路径传输,即通过3GPP路径传输。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或往返时延小于10ms的传输路径不用于传输数据。
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或往返时延小于10ms,即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则采用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当然,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可以不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即80%的数据通过3GPP路径传输,20%的数据通过非3GPP路径传输。
再举例来说,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为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为例,PCF配置的分流信息和分流模式如表5所示。
表5
Figure BDA0002942844440000152
根据表5可知,PCF配置的分流模式为Active-Standby模式,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以及应用规则为:丢包率小于0.01%,属性信息:必要条件;往返时延小于10ms,属性信息:必要条件;抖动小于1%,属性信息:可选条件。默认路径为3GPP路径。
若Active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则采用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传输数据。此时即使Standby路径(即非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往返时延小于10ms,也不采用Standby路径传输数据。
若Active路径和Standby路径中的一个路径(例如非3GPP路径)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或往返时延小于10ms,而另一路径(例如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则数据通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ms的传输路径传输,即通过3GPP路径传输。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或往返时延小于10ms的传输路径不用于传输数据。
若Active路径和Standby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或往返时延小于10ms,即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则采用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当然,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可以不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即当Active路径可用时,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均通过Active路径传输。当Active路径不可用时,该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则通过Standby路径进行传输。
实施例二中,通过采用属性信息,可以在路径不满足不同属性信息的门限条件时,执行不同的分流方式。例如,当某些业务流对丢包率敏感,则将丢包率相关的门限条件的属性信息配置为必要条件。这样,当路径不满足丢包率相关的门限条件时,可将业务流通过另一满足丢包率相关的门限条件的路径进行传输。同理,某些业务流对一些门限值条件不敏感,例如对往返时延不敏感,则可将该门限条件的属性信息配置为可选条件。当路径不满足该门限条件时,无需将原本要在该路径上传输的业务流全部切换至另一满足门限条件的路径传输,而仅需减少在路径上传输的业务流即可。
实施例三:
分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门限条件,每个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为优先级信息,所述优先级信息指示所述门限条件的优先级。
门限条件可用于判断一个传输路径是否为可用的传输路径。若传输路径不满足该门限条件,则可认为该传输路径不可用。若传输路径满足该门限条件,则确定该传输路径是否可用,该传输路径可以传输数据。但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是否使用满足该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或者使用该传输路径时的分流比例还需要根据该门限条件的优先级确定。
门限条件的优先级,可以用来确定满足目标传输路径和/或分流比例。当门限条件的优先级越高,满足该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越高或将满足该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确定为目标传输路径。例如,假如只需要一个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如果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高于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则通过第一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反之亦然。
当存在多个门限条件时,假如一个传输路径满足多个门限条件,以该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优先级最高的门限条件为准。例如,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第一门限条件和第二门限条件,第一门限条件的优先级高于第二门限条件的优先级,则以第一门限条件的优先级确定该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的优先级或分流比例。
举例来说,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为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为例,PCF配置的分流信息和分流模式如表6所示。
表6
Figure BDA0002942844440000171
根据表6可知,PCF配置的分流模式为Load-Balancing模式,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以及应用规则为:丢包率小于0.01%,优先级为1;往返时延小于10ms,优先级为2;抖动小于1%,优先级为3,假设优先级越小表示优先级越高。默认路径为3GPP路径。
假设,Load-Balancing模式下,优先通过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较高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当3GPP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和非3GPP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相同时,按照3GPP路径80%以及非3GPP路径20%的分流比例传输数据。
具体的,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中的一个传输路径(例如非3GPP路径)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另一个传输路径(例如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则优先通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只通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或提高满足丢包率小于0.01%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按照3GPP路径80%以及非3GPP路径20%的分流比例传输数据。
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则如果其中一个传输路径(例如非3GPP路径)不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毫秒,且另一个传输路径(例如3GPP路径)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毫秒,则优先通过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毫秒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但均满足丢包率小于0.01%,按照3GPP路径80%以及非3GPP路径20%的分流比例传输数据。
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不满足往返时延小于10毫秒,则如果其中一个传输路径(例如非3GPP路径)不满足抖动小于1%,且另一个传输路径(例如3GPP路径)满足抖动小于1%,则优先通过满足抖动小于1%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且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但均满足抖动小于1%,按照3GPP路径80%以及非3GPP路径20%的分流比例传输数据。
当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不满足所有门限条件时,即这两个传输路径均为第二类型传输路径,则采用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当然,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可以不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即80%的数据通过3GPP路径传输,20%的数据通过非3GPP路径传输。
再举例来说,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为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为例,PCF配置的分流信息和分流模式如表7所示。
表7
Figure BDA0002942844440000181
根据表7可知,PCF配置的分流模式为Active-Standby模式,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以及应用规则为:丢包率小于0.01%,优先级为1;抖动小于1%,优先级为2,假设优先级越小表示优先级越高。默认路径为3GPP路径。
假设,Active-Standby模式下,优先通过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较高的传输路径传输数据;当3GPP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和非3GPP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相同时,通过Active路径传输数据。
若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则采用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传输数据。
若Active路径丢包率不满足小于0.01%,且Standby路径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则采用Standby路径,即非3GPP路径传输数据。
若Active路径以及Standby路径均不满足丢包率小于0.01%,如果若Active路径满足抖动小于1%,则采用Active路径,即3GPP路径传输数据;如果若Active路径不满足抖动小于1%,但Standby路径满足抖动小于1%,则采用Standby路径传输数据。
当Active路径和Standby路径均不满足所有门限条件时,采用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当然,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还可以不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即当Active路径可用时,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均通过Active路径传输。当Active路径不可用时,该业务流的所有数据则通过Standby路径进行传输。
通过为门限条件配置优先级,可以使得当多个门限条件应用于某一分流模式时,可以根据门限条件的优先级确定用于传输数据的传输路径和/或确定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从而避免当一个传输路径满足部分门限条件时,无法用统一的规则去判断业务流数据应该如何分流。
实施例四:
分流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门限条件,每个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为等级信息,所述等级信息指示所述门限条件的等级。
门限条件可用于判断一个传输路径是否为可用的传输路径。若传输路径不满足该门限条件,则可认为该传输路径不可用。若传输路径满足该门限条件,则确定该传输路径是否可用,该传输路径可以传输数据。但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是否使用满足该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或者使用该传输路径时的分流比例还需要根据该门限条件的等级确定。
门限条件的等级,可以用来确定满足该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的分流比例。
举例来说,分流信息中的门限条件包括第一门限条件和第二门限条件,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所述第一门限条件对应的第一等级以及所述第二门限条件对应的第二等级。如果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第一门限条件,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第二门限条件,则可以根据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确定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和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具体的,门限条件的等级与分流比例可以存在对应关系,通过该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每个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门限条件的等级与分流比例的对应关系,可以包括在分流信息中,也可以预先约定,也可以由终端设备或用户面设备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门限条件的等级越高,满足该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的分流比例越高。
当存在多个门限条件时,假如一个传输路径满足多个门限条件,以该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等级最高的门限条件为准。例如,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第一门限条件和第二门限条件,第一门限条件的等级高于第二门限条件的等级,则以第一门限条件的等级确定该第一传输路径进行数据传输的分流比例。
举例来说,以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为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为例,PCF配置的分流信息和分流模式如表8所示。
表8
Figure BDA0002942844440000191
根据表8可知,PCF配置的分流模式为Load-Balancing模式,分流信息包括的门限条件以及应用规则为:丢包率小于0.01%,时延小于10毫秒,等级为1;丢包率小于0.1%,时延小于10毫秒,等级为2;丢包率小于0.1%,时延小于100毫秒,等级为3。默认路径为3GPP路径。门限条件的等级与分流比例的对应关系为:两个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最高的等级相同时,两个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分别为50%与50%;一个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最高的等级为等级1,另一个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最高的等级为等级2时,满足等级1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与满足等级2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分别为70%与30%;一个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最高的等级为等级1,另一个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最高的等级为等级3时,满足等级1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与等级3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分别为80%与20%;一个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最高的等级为等级2,另一个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中最高的等级为等级3时,满足等级2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与满足等级3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分别为60%与40%。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举例中,等级1至等级3中,最高的等级为等级1,最低的等级为等级3。最高的等级对应的门限条件最难满足,更适合传输数据;最低的等级对应的门限条件最容易满足。因此满足等级高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可以大于满足等级低的门限条件的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
根据上面的分流信息,若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均满足同一等级的门限条件(例如均满足的门限条件中最高的等级为等级1或等级2或等级3),则3GPP路径和非3GPP路径可按照50%与50%的比例传输业务流。若当中某路径(例如3GPP路径)满足等级2的门限条件,另一路径(例如非3GPP路径)满足等级3的门限条件,则3GPP路径与非3GPP路径按照40%与60%的比例传业务流,其他情况以此类推。若两条路径均不满足所有等级的门限条件时,则采用默认路径传输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分流比例可以设置为0%与100%,此时目标传输路径为分流比例为100%的传输路径。
当然,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则可以不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如果默认路径为空,或者未配置默认路径,按照PCF配置的分流模式进行传输数据,即80%的数据通过3GPP路径传输,20%的数据通过非3GPP路径传输。
实施例四中,通过采用门限条件分等级的方式,可以在路径状态变化过程中,将路径状态归为不同等级,并根据路径的当前等级来确定业务流数据分流比例。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做更精细化的分流,即不会根据单一门限条件来改变分流比例,可以有不同等级的分流比例。这样可以在路径处于不同状态时,动态地修改分流比例,从而更适配网络状态。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各个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各功能,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各功能。上述各功能中的某个功能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还是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与上述构思相同,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4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功能。例如,该装置可以为软件模块或者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该装置4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401和通信单元402。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可以包括发送单元和/或接收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发送和接收的步骤。
以下,结合图4至图5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应理解,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上文方法实施例,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通信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通信单元402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通信单元402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通信单元402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通信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通信装置400执行上面实施例中图2或3所示的流程中终端设备或用户面网元的功能时:
通信单元,用于获取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所述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以上只是示例,处理单元401和通信单元402还可以执行其他功能,更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考图2或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相关描述,这里不加赘述。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500,图5所示的装置可以为图4所示的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可适用于前面所示出的流程图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5仅示出了该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
如图5所示,通信装置500包括处理器510和接口电路520。处理器510和接口电路520之间相互耦合。可以理解的是,接口电路520可以为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的,通信装置5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30,用于存储处理器510执行的指令或存储处理器510运行指令所需要的输入数据或存储处理器510运行指令后产生的数据。
当通信装置500用于实现图2或3所示的方法时,处理器510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单元401的功能,接口电路520用于实现上述通信单元402的功能。
当上述通信装置为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时,该终端设备芯片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该终端设备芯片从终端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信息,该信息是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或者,该终端设备芯片向终端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信息,该信息是终端设备发送给网络设备的。
当上述通信装置为应用于网络设备的芯片时,该网络设备芯片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该网络设备芯片从网络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信息,该信息是终端设备发送给网络设备的;或者,该网络设备芯片向网络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信息,该信息是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0)

1.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
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所述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规则包括:
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必要条件或者可选条件,所述属性信息指示所述门限条件为必要条件或者可选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属性信息为可选条件,所述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不满足所述门限条件,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所述门限条件;
减少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中数据的分流比例,增加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中数据的分流比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属性信息为必要条件,所述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不满足所述门限条件,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所述门限条件;
将所述第二传输路径确定为所述目标传输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优先级信息,所述优先级信息指示所述门限条件的优先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传输路径;
所述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等级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条件包括第一门限条件和第二门限条件,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所述第一门限条件对应的第一等级以及所述第二门限条件对应的第二等级;
所述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满足所述第一门限条件,并确定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所述第二门限条件;
根据所述第一等级和所述第二等级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条件包括多个门限条件,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的所述多个门限条件的数量确定所述目标传输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均不满足所述门限条件;
将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所述目标传输路径,所述默认传输路径为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中的至少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包括:当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不满足所述门限条件时,将所述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所述目标传输路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默认路径为核心网网元发送的,或者所述默认路径为终端设备或用户面网元配置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分流信息,包括:
获取接入流量的分流、切换以及分离ATSSS规则,所述ATSSS规则包括所述分流信息;
或者,获取N4规则,所述N4规则包括所述分流信息。
1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获取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所述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规则包括:
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必要条件或者可选条件,所述属性信息指示所述门限条件为必要条件或者可选条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属性信息为可选条件,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不满足所述门限条件,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所述门限条件;
减少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中数据的分流比例,增加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中数据的分流比例。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属性信息为必要条件,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不满足所述门限条件,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所述门限条件;
将所述第二传输路径确定为所述目标传输路径。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优先级信息,所述优先级信息指示所述门限条件的优先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传输路径;
所述第一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的门限条件的优先级。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19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等级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条件包括第一门限条件和第二门限条件,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所述第一门限条件对应的第一等级以及所述第二门限条件对应的第二等级;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满足所述第一门限条件,并确定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所述第二门限条件;
根据所述第一等级和所述第二等级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的分流比例。
22.根据权利要求14至21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条件包括多个门限条件,所述应用规则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满足的所述多个门限条件的数量确定所述目标传输路径。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均不满足所述门限条件;
将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所述目标传输路径,所述默认传输路径为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中的至少一个。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包括:当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不满足所述门限条件时,将所述默认传输路径确定为所述目标传输路径。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默认路径为核心网网元发送的,或者所述默认路径为终端设备或用户面网元配置的。
26.根据权利要求14至2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接入流量的分流、切换以及分离ATSSS规则,所述ATSSS规则包括所述分流信息;
或者,获取N4规则,所述N4规则包括所述分流信息。
27.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当通信装置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面网元,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控制面网元,用于向所述用户面网元发送所述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
30.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面网元向用户面网元发送所述分流信息,所述分流信息包括门限条件以及所述门限条件对应的应用规则;以及,
所述用户面网元根据所述分流信息从至少两个传输路径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所述至少两个传输路径包括采用第一接入技术的第一传输路径和采用第二接入技术的第二传输路径。
CN202110185300.1A 2021-02-10 2021-02-10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49160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300.1A CN114916006A (zh) 2021-02-10 2021-02-10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EP22752284.4A EP4280676A1 (en) 2021-02-10 2022-02-09 Transmission path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22/075653 WO2022171124A1 (zh) 2021-02-10 2022-02-09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US18/232,248 US20230388847A1 (en) 2021-02-10 2023-08-09 Transmission path determ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300.1A CN114916006A (zh) 2021-02-10 2021-02-10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16006A true CN114916006A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61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5300.1A Pending CN114916006A (zh) 2021-02-10 2021-02-10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88847A1 (zh)
EP (1) EP4280676A1 (zh)
CN (1) CN114916006A (zh)
WO (1) WO202217112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0596A (zh) * 2018-08-13 2022-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业务流的方法、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831094B (zh) * 2018-08-14 202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通道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950851A (zh) * 2019-06-19 2022-01-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GB2595937A (en) * 2020-06-12 2021-12-15 Darwin Innovation Group Ltd Access traffic manag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71124A1 (zh) 2022-08-18
US20230388847A1 (en) 2023-11-30
EP4280676A1 (en) 2023-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77765B1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단말 기기 및 네트워크 기기
CN107306438B (zh) 一种无线接入网切片的生成方法、无线接入网及切片管理器
US20210410010A1 (en) Data packet steering on a multi-access data connection
US20210168826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for sidelink and terminal
US11146984B2 (en) Quality of service implementations for separating user plane
CN113543219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JP6833868B2 (ja) 通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設備及び端末設備
US11206580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07079524B (zh)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控制器
US11533266B2 (en) Rate adjustment techniques
KR20220044341A (ko) 보안 보호 모드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14071494A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KR20220049002A (ko) 논리 채널 우선순위를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저장 매체 및 단말
CN114916006A (zh) 一种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及装置
US20240064763A1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EP4108034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network node for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during random access applying a transport block size restriction
CN114747292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JP7100613B2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基地局
US20240188101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582415B2 (en) Associating unit, a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setting up bearers, and communicating in a conges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KR20230139683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어플리케이션 데이터를 처리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16866881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11365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e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sidelink co-channel coexistence of lte and nr
KR20230162608A (ko)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CN116867000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