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73765A - 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73765A
CN114873765A CN202210666203.9A CN202210666203A CN114873765A CN 114873765 A CN114873765 A CN 114873765A CN 202210666203 A CN202210666203 A CN 202210666203A CN 114873765 A CN114873765 A CN 114873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river
surge
water
downstream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662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73765B (zh
Inventor
黑亮
龙晓飞
朱小平
郑江丽
林枫
范群芳
郑久瑜
蔡名旋
李兴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Original Assignee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filed Critical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Priority to CN2022106662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737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73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3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73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3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5/00Filtering devices having feature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or for application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Auxiliary devices for filtration; 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B01D35/16Cleaning-out devices, e.g. for removing the cake from the filter casing or for evacuating the last remnants of liq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6/00Filter circuits or combinations of filters with other separating devices
    • B01D36/04Combinations of filters with settling ta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09Regulation methods for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20Movable barrages; Lock or dry-dock g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1Runoff or storm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Bar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包括外江、主干河涌以及与主干河涌连通的若干个尾涌,主干河涌的源头与外江连通,若干个尾涌依次排列在主干河涌的两侧;在主干河涌的一侧,最靠近外江的尾涌为第一尾涌,第一尾涌的首端通过第一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第一尾涌的末端通过第一外引水装置连通外江;与第一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的末端分别通过第一内引水装置连接相邻的前一个尾涌,首端通过两扇第二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尾涌河道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网河区河涌主要利用内外江潮差引水调度改善河道水质环境。对于主干河涌,通过外江引水置换,形成水体单向流动,水质环境改善效果明显,但对于支流尾涌,由于河道窄小,水环境容量低,河涌比降小,河段水动力条件较弱,受主干河涌引调水顶托的影响,尾涌段污水往复震荡,污染物质滞留时间较长,河段换水效率极低,水体发黑发臭现象突出,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也与城市发展的形象地位不符。随着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截污管网逐步建设和升级改造,直接入河污染源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但不改变尾涌河段的“盲肠”属性,其水动力弱、水体往复难以形成单向流动、污染物容易蓄积等问题依然存在,仅靠主干河涌与外江引调水,其换水效果仍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包括外江、主干河涌以及与主干河涌连通的若干个尾涌,主干河涌的源头与外江连通,若干个尾涌依次排列在主干河涌的两侧;
在主干河涌的一侧,最靠近外江的尾涌为第一尾涌,第一尾涌的首端通过第一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第一尾涌的末端通过第一外引水装置连通外江;与第一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的末端分别通过第一内引水装置连接相邻的前一个尾涌,首端通过两扇第二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
在主干河涌的另一侧,最靠近外江的尾涌为第二尾涌,第二尾涌的首端通过第三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第二尾涌的末端通过第二外引水装置连通外江;与第二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的末端分别通过第二内引水装置连接相邻的前一个尾涌,首端通过两扇第四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引水装置包括第一引水箱涵、第二引水箱涵、第一控制闸门、第一单向拍门,所述第一引水箱涵和第二引水箱涵相互平行、长度相同且并排放置,第一引水箱涵的首端通过第一单向拍门连接外江,第二引水箱涵的首端通过第一控制闸门连接外江;第一引水箱涵和第二引水箱涵的末端均连通第一尾涌的末端。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引水箱涵和第二引水箱涵之间设有若干个第一连通孔,若干个第一连通孔沿着第一引水箱涵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第一连通孔的一侧连通第一引水箱涵,另一侧连通第二引水箱涵;第一连通孔设有阀门,用于控制两个引水箱涵之间水体的连通或阻断。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引水箱涵和第二引水箱涵的末端与第一尾涌的末端之间设有第一净水装置,第一净水装置包括沉淀池和拦污栅,第一净水装置为一段管件;
第一净水装置的底部设有沉淀池,第一净水装置连接第一尾涌末端的位置设有拦污栅。
可选的,所述第一尾涌和第二尾涌的结构相同,均是单一腔室的立方体池体,所述第二外引水装置的结构和引水调度方法与第一外引水装置相同。
可选的,与第一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和与第二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的结构相同;与第一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包括主池体及其内部的分隔装置、两扇第二控制水闸,所述分隔装置为板状结构,且竖直设在下游侧尾涌的内部,分隔装置与主干河涌的水流方向垂直,用于将下游侧尾涌内部分隔为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
分隔装置的外端和内端均为可伸缩结构,分隔装置的外端在最短状态时,与下游侧尾涌的首端齐平;分隔装置的内端在最短状态时,使得分隔装置的长度与下游侧尾涌的长度之比为(0.65-0.85):1,在最长状态时,分隔装置的内端抵住下游侧尾涌的末端,用于将下游侧尾涌分隔为两部分。
可选的,所述下游侧尾涌的上游侧侧壁与分隔装置的外端之间设有一扇所述第二控制水闸,下游侧侧壁与分隔装置的外端之间设有另一扇第二控制水闸。
可选的,所述下游侧尾涌的上游侧部分的末端连接雨水管道,下游侧部分的末端连接污水管道,下游侧部分连接污水处理管道,用于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分隔装置包括主体板和伸缩板,主体板固定在其他尾涌的内部,主体板的外端与下游侧尾涌的首端齐平,主体板的内端与下游侧尾涌的末端的距离占下游侧尾涌长度的15%-35%;
主体板为中空的,内部设有上滑道、下滑道和伸缩板,伸缩板的顶部卡接在上滑道内,伸缩板的底部卡接在下滑道内,使得伸缩板能够沿着上下滑道移动,并伸出主体板的外端或内端。
可选的,所述雨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管道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主体板的内部的底部设有第一底泥松动装置和第二底泥松动装置,第一底泥松动装置设在所述下滑道的靠近上游侧部分的侧面,第二底泥松动装置设在下滑道的靠近下游侧部分的侧面;
第一底泥松动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和若干个第一搅动棒,第一传送带设在主体板的内部,且平行于主体板的长度方向,第一传送带沿着主体板的长度方向作回转运动,第一传送带面向上游侧部分的一侧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搅动棒,第一搅动棒贯穿主体板并延伸至所述上游侧侧壁,但不接触上游侧侧壁,用于松动上游侧部分的淤泥和固体污物;
第二底泥松动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底泥松动装置相同,包括第二传送带和若干个第二搅动棒,第二传送带平行于第一传送带,运动方向与第一传送带相同,第二传送带面向下游侧部分的一侧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搅动棒,第二搅动棒贯穿主体板并延伸至所述下游侧侧壁,但不接触下游侧侧壁,用于松动下游侧部分的淤泥和固体污物。
可选的,所述第一内引水装置依次包括第三控制闸门、第一引水管和第四控制闸门,所述第一引水管的一端通过第三控制闸门连接主干河涌上游侧的尾涌,另一端通过第四控制闸门连接相邻的主干河涌下游侧的尾涌。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引调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外引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外引水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下游侧尾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游侧尾涌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主体板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7为主体板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8为下游侧尾涌准备引入主干河涌水冲洗时的示意图。
附图中,1-外江,2-主干河涌,3-第一尾涌,4-第一控制水闸,5-第一外引水装置,6-下游侧尾涌,7-第一内引水装置,8-第二控制水闸,9-第一引水箱涵,10-第二引水箱涵,11-第一控制闸门,12-第一单向拍门,13-第一连通孔,14-沉淀池,15-拦污栅,16-上游侧部分,17-下游侧部分,18-雨水管道,19-污水处理管道,20-主体板,21-伸缩板,22-转轴,23-第一底泥松动装置,24-第二底泥松动装置,25-第一传送带,26-第一搅动棒,27-第二搅动棒,28-第三控制闸门,29-第一引水管,30-第四控制闸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如图1-图8所示,包括外江1、主干河涌2以及与主干河涌2连通的若干个尾涌,主干河涌2的源头与外江1连通,若干个尾涌依次排列在主干河涌2的两侧;
在主干河涌2的一侧,最靠近外江1的尾涌为第一尾涌3,第一尾涌3的首端通过第一控制水闸4与主干河涌2连接,第一尾涌3的末端通过第一外引水装置5连通外江1;与第一尾涌3同侧的下游侧尾涌6的末端分别通过第一内引水装置7连接相邻的前一个尾涌,首端通过两扇第二控制水闸8与主干河涌2连接;
在主干河涌2的另一侧,最靠近外江1的尾涌为第二尾涌,第二尾涌的首端通过第三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2连接,第二尾涌的末端通过第二外引水装置连通外江1;与第二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6的末端分别通过第二内引水装置连接相邻的前一个尾涌,首端通过两扇第四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2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引水装置5包括第一引水箱涵9、第二引水箱涵10、第一控制闸门11、第一单向拍门12,所述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相互平行、长度相同且并排放置,第一引水箱涵9的首端通过第一单向拍门12连接外江1,第二引水箱涵10的首端通过第一控制闸门11连接外江1;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的末端均连通第一尾涌3的末端。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之间设有若干个第一连通孔13,若干个第一连通孔13沿着第一引水箱涵9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第一连通孔13的一侧连通第一引水箱涵9,另一侧连通第二引水箱涵10;第一连通孔13设有阀门,用于控制两个引水箱涵之间水体的连通或阻断。所述第一连通孔13能够在第一外引水装置5水流量过大时连通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共同引水或排水。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的末端与第一尾涌3的末端之间设有第一净水装置,第一净水装置包括沉淀池14和拦污栅15,第一净水装置为一段管件,用于接收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引入第一尾涌3的外江1水,或者用于将第一尾涌3的水输入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
第一净水装置的底部设有沉淀池14,第一净水装置连接第一尾涌3末端的位置设有拦污栅15,用于将通过第一净水装置的水体中的固体废物沉淀、过滤、拦截。第一净水装置中漂浮物、沉积物和拦截物定期进行清理。
所述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可以使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即同一个混凝土管体内分设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分隔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的间隔壁上设置若干个第一连通孔13,这样便于统一安装。
当外江1日常中小潮涨潮水位升高时,第一尾涌3的水位低于外江1水位,外江1水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拍门12进入第一引水箱涵9,此时第一控制闸门11关闭,若干个第一连通孔13的阀门关闭,外江1水通过第一净水装置的处理后输入第一尾涌3,第一尾涌3内水位逐渐升高;当外江1落潮水位降低时,第一尾涌3的水位高于外江1水位,第一单向拍门12关闭,主干河涌2的水位随外江1落潮也降低,第一尾涌3的水位高于主干河涌2水位,第一尾涌3的水体通过第一控制水闸4进入主干河涌2,直至第一尾涌3与主干河涌2的水位相近,第一控制水闸4关闭,完成一次日常引调水。
当外江1大潮涨潮水位升高时,第一单向拍门12和第一控制闸门11均开启,外江1水通过第一引水箱涵9和第二引水箱涵10同时进入第一净水装置,净化后进入第一尾涌3;当外江1落潮水位降低时,第一单向拍门12和第一控制闸门11均关闭,主干河涌2的水位降低,第一尾涌3的水体通过第一控制水闸4进入主干河涌2,直至二者水位持平时,第一控制水闸4关闭,完成一次大潮引调水。
当区域遭遇极端暴雨尾涌和主干河涌2的水位均快速上涨,此时需要排涝调度,第一控制水闸4保持开启状态,第一尾涌3的水位高于外江1,第一单向拍门12保持关闭状态,开启第一控制闸门11和第一连通孔13的阀门,主干河涌2、第一尾涌3和第一引水箱涵9的区域涝水均由第二引水箱涵10就近排入外江1,第一尾涌3水位与外江1水位持平时,第一控制闸门11关闭,完成一次排涝调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尾涌3和第二尾涌的结构相同,均是单一腔室的立方体池体,所述第二外引水装置的结构和引水调度方法与第一外引水装置5相同,即所述第二外引水装置包括第三引水箱涵、第四引水箱涵、第二控制闸门、第二单向拍门,所述第三引水箱涵和第四引水箱涵相互平行、长度相同且并排放置,第三引水箱涵的首端通过第二单向拍门连接外江1,第四引水箱涵的首端通过第二控制闸门连接外江1;第三引水箱涵和第四引水箱涵的末端均连通第二尾涌的末端。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三引水箱涵和第四引水箱涵之间设有若干个第二连通管,若干个第二连通管沿着第三引水箱涵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第二连通管的一端连通第三引水箱涵,另一端连通第四引水箱涵;第二连通管设有阀门。所述第三引水箱涵和第四引水箱涵也可以使用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三引水箱涵和第四引水箱涵的末端与第二尾涌的末端之间设有第二净水装置,第二净水装置与第一净水装置结构和工作原理均相同。
可选的,与第一尾涌3同侧的下游侧尾涌6和与第二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6的结构相同;所述下游侧尾涌6包括主池体及其内部的分隔装置、两扇第二控制水闸8,所述分隔装置为板状结构,且竖直设在下游侧尾涌6的内部,分隔装置与主干河涌2的水流方向垂直,用于将下游侧尾涌6内部分隔为上游侧部分16和下游侧部分17;
分隔装置的外端和内端均为可伸缩结构,分隔装置的外端在最短状态时,与下游侧尾涌6的首端齐平;分隔装置的内端在最短状态时,使得分隔装置的长度与下游侧尾涌6的长度之比为(0.65-0.85):1,在最长状态时,分隔装置的内端抵住下游侧尾涌6的末端,用于将下游侧尾涌6分隔为两部分。
可选的,所述下游侧尾涌6的上游侧侧壁与分隔装置的外端之间设有一扇所述第二控制水闸8,下游侧侧壁与分隔装置的外端之间设有另一扇第二控制水闸8。
可选的,所述下游侧尾涌6的上游侧部分16的末端连接雨水管道18,下游侧部分17的末端连接污水管道,下游侧部分17连接污水处理管道19,用于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雨水管道18连接雨水收集装置,污水管道连接污水收集装置,例如雨水收集装置为市政道路的雨水井或其它收集雨水的池体、箱涵等,污水收集装置为城市或乡村的分散到户的小型污水管/坑、排污管/坑或其它类似的污水暂存设施。
传统的城市或城乡尾涌的一项作用便是连通末端毛细排水管网,尤其是将道路边的雨水篦子下的雨水井除了通过市政管网连接污水处理厂之外,还有相当一大部分的雨水井或乡村的雨水暂存设施通过管道连接最近的尾涌,再通过尾涌将雨水外排入主干河涌2;在一些乡村或城乡结合部,部分少量污染程度较低的或过于分散的生活污水不会统一排入污水处理厂,而是经由一些简易沟渠或管道排入尾涌,再通过尾涌将雨水外排入主干河涌2。因此,尾涌还具有收集雨水和污水的作用。传统尾涌将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不进行雨污分流,使得污水未经处理便排入主干河涌2,进而污染外江1。
本发明所述的下游侧尾涌6,当分隔装置的内端抵住下游侧尾涌6的末端时,将下游侧尾涌6分隔为彼此互不连通的两部分,雨水排入上游侧部分16,通过一扇第二控制水闸8能够可控的排入主干河涌2,由于雨水污染程度不高,直接排入主干河涌2不会破坏环境;污水排入下游侧部分17,通过污水处理管道19排入污水处理厂,实现雨污分流。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分隔装置包括主体板20和伸缩板21,主体板20固定在其他尾涌的内部,主体板20的外端与下游侧尾涌6的首端齐平,主体板20的内端与下游侧尾涌6的末端的距离占下游侧尾涌6长度的15%-35%;
主体板20为中空的,内部设有上滑道、下滑道和伸缩板21,伸缩板21的顶部卡接在上滑道内,伸缩板21的底部卡接在下滑道内,使得伸缩板21能够沿着上下滑道移动,并伸出主体板20的外端或内端。
可选的,所述伸缩板21设有竖直的转轴22,转轴22的高度等于伸缩板21的高度,转轴22外部靠近下游侧尾涌6首端的伸缩板21能够以转轴22为支点,向主干河涌2的上游或下游方向转动。
本发明所述的分隔装置能够根据下游侧尾涌6的不同工作状态的需求而调整自身长度。具体的,当下游侧尾涌6为正常储水排水状态时,分隔装置的伸缩板21向内移动,直至伸缩板21的内端抵住下游侧尾涌6的末端,相当于延伸了分隔装置的长度,将下游侧尾涌6完全分隔为互不连通的两部分,即上游侧部分16和下游侧部分17,此时,上游侧部分16储存雨水,当雨水液位较高时,上游侧部分16的第二控制水闸8开启,外排雨水进入主干河涌2,下游侧部分17储存污水,并通过污水处理管道19将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实现雨污分流。当下游侧尾涌6内部污物较多,需要清理时,分隔装置的伸缩板21向外移动,转轴22外部的伸缩板21垂直于主干河涌2的水流方向,直至所述转轴22与主体板20的外端齐平或略伸出主体板20外端,使得转轴22外部的伸缩板21转动时不受主体板20阻碍,这时转轴22外部的伸缩板21向主干河涌2的上游方向转动,与主干河涌2的水流方向形成20-70°的夹角,便于将主干河涌2的水引入上游侧部分16;此时,由于伸缩板21的移动,分隔装置的内端与下游侧尾涌6的末端之间具有空间,使得下游侧尾涌6内部形成倒U型,由于下游侧部分17储存污水,淤泥等污物更多,所以主干河涌2的水体从上游侧部分16的第二控制水闸8进入下游侧尾涌6,沿倒U型通路,依次冲洗上游侧部分16和下游侧部分17,最终从下游侧部分17的第二控制水闸8返回主干河涌2,完成对下游侧尾涌6的冲洗。
可选的,所述雨水管道18和污水处理管道19设有阀门,冲洗下游侧尾涌6时,将雨水管道18和污水处理管道19的阀门关闭,防止主干河涌2的冲洗水进入雨水管道18和污水处理管道19。
可选的,所述上游侧部分16的第二控制水闸8的内部或外部设有与之平行的过滤板,用于上游侧部分16排出雨水时,过滤雨水,当冲洗下游侧尾涌6时,过滤板向上游侧部分16的侧壁方向打开,并紧贴上游侧部分16的侧壁,避免过滤板阻碍冲洗水进入上游侧部分16。
本发明所述的分隔装置不仅在下游侧尾涌6正常使用时,实现雨污分离,而且能在冲洗下游侧尾涌6时,通过自身的伸缩使下游侧尾涌6的内部形成倒U型通路,并且借助转轴22外部的伸缩板21的自由转动,促进主干河涌2的水体涌入上游侧部分16,实现下游侧尾涌6的自冲洗。
优选的,所述主体板20的内部的底部设有第一底泥松动装置23和第二底泥松动装置24,第一底泥松动装置23设在所述下滑道的靠近上游侧部分16的侧面,第二底泥松动装置24设在下滑道的靠近下游侧部分17的侧面;
第一底泥松动装置23包括第一传送带25和若干个第一搅动棒26,第一传送带25设在主体板20的内部,且平行于主体板20的长度方向,第一传送带25沿着主体板20的长度方向作回转运动,第一传送带25面向上游侧部分16的一侧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搅动棒26,第一搅动棒26贯穿主体板20并延伸至所述上游侧侧壁,但不接触上游侧侧壁,用于松动上游侧部分16的淤泥和固体污物;
第二底泥松动装置24的结构与第一底泥松动装置23相同,包括第二传送带和若干个第二搅动棒27,第二传送带平行于第一传送带25,运动方向与第一传送带25相同,第二传送带面向下游侧部分17的一侧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搅动棒27,第二搅动棒27贯穿主体板20并延伸至所述下游侧侧壁,但不接触下游侧侧壁,用于松动下游侧部分17的淤泥和固体污物。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搅动棒26和第二搅动棒27贯穿主体板20的位置均设有活动密封部件,例如主体板20上对应第一传动带25侧边的位置为一圈镂空,允许第一搅动棒26穿出,该镂空处的顶部密布设置向下的尼龙刷毛,底部密布设置向上的尼龙刷毛,上下刷毛交错穿插,同时刷毛为柔性的,允许第一搅动棒26运动,第一搅动棒26通过后,上下刷毛立即重合交错,最大限度地防止尾涌内的水进入主体板20内部。
所述第一传送带25和第二传送带所处的空间与伸缩板21所处的空间相互不连通,即第一传送带25和第二传送带所处空间不进水,不受污水、雨水和固废的影响;所述主体板20的外端和内端对应伸缩板21的位置设有柔性的橡胶挡片,橡胶挡片既不影响伸缩板21的来回伸缩运动,又能拦截大部分水和绝大部分固废,主体板20可以定期清理。
所述第一底泥松动装置23借助简单的第一传送带25的回转运动,带动第一搅动棒26运动,将上游侧部分16底部的固废和淤泥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来回搅动松动,有利于下游侧尾涌6的冲洗,第二底泥松动装置24的原理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内引水装置7依次包括第三控制闸门28、第一引水管29和第四控制闸门30,所述第一引水管29的一端通过第三控制闸门28连接主干河涌2上游侧的尾涌,另一端通过第四控制闸门30连接相邻的主干河涌2下游侧的尾涌,即第一尾涌3与下游侧相邻的下游侧尾涌6之间通过第一引水管29连接,或者与第一尾涌3同侧的两个下游侧尾涌6之间通过第一引水管29连接,将第一尾涌3或前一个下游侧尾涌6作为冲洗水源,同时冲洗尾涌的上游侧部分16和下游侧部分17,污物从两扇第二控制水闸8排入主干河涌2。
可选的,所述第二内引水装置与第一内引水装置7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依次包括第五控制闸门、第二引水管和第六控制闸门,所述第二引水管的一端通过第五控制闸门连接主干河涌2上游侧的尾涌,另一端通过第六控制闸门连接相邻的主干河涌2下游侧的尾涌,即第二尾涌与下游侧相邻的下游侧尾涌6之间通过第二引水管连接,或者与第二尾涌同侧的两个下游侧尾涌6之间通过第二引水管连接,将第二尾涌或前一个下游侧尾涌6作为冲洗水源。
与第二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6的结构和连接方式跟与第一尾涌3同侧的下游侧尾涌6相同。第二尾涌的第三控制水闸的结构和使用方式与第一尾涌3的第一控制水闸4相同,第四控制水闸的结构和使用方式与第二控制水闸8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一一对应并理解。
可选的,所述引调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若干个水质检测器、若干个水位器、中央控制器,第一尾涌3、第二尾涌、每个下游侧尾涌6中均设置一个水质检测器和一个水位器,用于监测需要冲洗尾涌的时机和水量是否能够冲洗相邻的下一个尾涌,当水量不够能够冲洗相邻的下一个尾涌时,利用尾涌自身的倒U型结构引入主干河涌2水冲洗自身;
中央控制器通讯连接并控制所有水质检测器、水位器、第一控制水闸4、第二控制水闸8、第三控制水闸、第四控制水闸、第一控制闸门11、第二控制闸门、第三控制闸门28、第四控制闸门30、第五控制闸门、第六控制闸门、第一连通孔13的阀门、第二连通管的阀门、伸缩板21以及转轴22外部伸缩板21的转动、雨水管道18的阀门、污水处理管道19的阀门、过滤板、第一底泥松动装置23和第二底泥松动装置24,控制上述各闸门、水闸、运动部件和检测部件按照上述方法运行。

Claims (10)

1.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江、主干河涌以及与主干河涌连通的若干个尾涌,主干河涌的源头与外江连通,若干个尾涌依次排列在主干河涌的两侧;
在主干河涌的一侧,最靠近外江的尾涌为第一尾涌,第一尾涌的首端通过第一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第一尾涌的末端通过第一外引水装置连通外江;与第一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的末端分别通过第一内引水装置连接相邻的前一个尾涌,首端通过两扇第二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
在主干河涌的另一侧,最靠近外江的尾涌为第二尾涌,第二尾涌的首端通过第三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第二尾涌的末端通过第二外引水装置连通外江;与第二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的末端分别通过第二内引水装置连接相邻的前一个尾涌,首端通过两扇第四控制水闸与主干河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引水装置包括第一引水箱涵、第二引水箱涵、第一控制闸门、第一单向拍门,所述第一引水箱涵和第二引水箱涵相互平行、长度相同且并排放置,第一引水箱涵的首端通过第一单向拍门连接外江,第二引水箱涵的首端通过第一控制闸门连接外江;第一引水箱涵和第二引水箱涵的末端均连通第一尾涌的末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水箱涵和第二引水箱涵之间设有若干个第一连通孔,若干个第一连通孔沿着第一引水箱涵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第一连通孔的一侧连通第一引水箱涵,另一侧连通第二引水箱涵;第一连通孔设有阀门,用于控制两个引水箱涵之间水体的连通或阻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水箱涵和第二引水箱涵的末端与第一尾涌的末端之间设有第一净水装置,第一净水装置包括沉淀池和拦污栅,第一净水装置为一段管件;
第一净水装置的底部设有沉淀池,第一净水装置连接第一尾涌末端的位置设有拦污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与第一尾涌同侧的下游侧尾涌包括主池体及其内部的分隔装置、两扇第二控制水闸,所述分隔装置为板状结构,且竖直设在下游侧尾涌的内部,分隔装置与主干河涌的水流方向垂直,用于将下游侧尾涌内部分隔为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
分隔装置的外端和内端均为可伸缩结构,分隔装置的外端在最短状态时,与下游侧尾涌的首端齐平;分隔装置的内端在最短状态时,使得分隔装置的长度与下游侧尾涌的长度之比为(0.65-0.85):1,在最长状态时,分隔装置的内端抵住下游侧尾涌的末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侧尾涌的上游侧侧壁与分隔装置的外端之间设有一扇所述第二控制水闸,下游侧侧壁与分隔装置的外端之间设有另一扇第二控制水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侧尾涌的上游侧部分的末端连接雨水管道,下游侧部分的末端连接污水管道,下游侧部分连接污水处理管道;所述雨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管道设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包括主体板和伸缩板,主体板固定在其他尾涌的内部,主体板的外端与下游侧尾涌的首端齐平,主体板的内端与下游侧尾涌的末端的距离占下游侧尾涌长度的15%-35%;
主体板为中空的,内部设有上滑道、下滑道和伸缩板,伸缩板的顶部卡接在上滑道内,伸缩板的底部卡接在下滑道内,使得伸缩板能够沿着上下滑道移动,并伸出主体板的外端或内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的内部的底部设有第一底泥松动装置和第二底泥松动装置,第一底泥松动装置设在所述下滑道的靠近上游侧部分的侧面,第二底泥松动装置设在下滑道的靠近下游侧部分的侧面;
第一底泥松动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和若干个第一搅动棒,第一传送带设在主体板的内部,且平行于主体板的长度方向,第一传送带沿着主体板的长度方向作回转运动,第一传送带面向上游侧部分的一侧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一搅动棒,第一搅动棒贯穿主体板并延伸至所述上游侧侧壁,但不接触上游侧侧壁,用于松动上游侧部分的淤泥和固体污物;
第二底泥松动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底泥松动装置相同,包括第二传送带和若干个第二搅动棒,第二传送带平行于第一传送带,运动方向与第一传送带相同,第二传送带面向下游侧部分的一侧均匀设有若干个第二搅动棒,第二搅动棒贯穿主体板并延伸至所述下游侧侧壁,但不接触下游侧侧壁,用于松动下游侧部分的淤泥和固体污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引水装置依次包括第三控制闸门、第一引水管和第四控制闸门,所述第一引水管的一端通过第三控制闸门连接主干河涌上游侧的尾涌,另一端通过第四控制闸门连接相邻的主干河涌下游侧的尾涌。
CN202210666203.9A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Active CN1148737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66203.9A CN114873765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66203.9A CN114873765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3765A true CN114873765A (zh) 2022-08-09
CN114873765B CN114873765B (zh) 2022-12-06

Family

ID=8268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66203.9A Active CN114873765B (zh) 2022-06-14 2022-06-14 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7376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6432A (ja) * 2004-03-11 2005-09-22 Jfe Engineering Kk 河川流域における利水システム
CN204959682U (zh) * 2015-08-20 2016-01-13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一种区域内河涌水位降低及内涝防治设施
CN105330107A (zh) * 2015-11-17 2016-02-17 广州市戴斌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7324503A (zh) * 2017-08-08 2017-11-07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一种治理断头河浜的生态系统
CN108589634A (zh) * 2018-06-04 2018-09-28 苏州大学 一种利用潮汐实现断头河单向流动的方法及其装置
CN210395252U (zh) * 2019-07-02 2020-04-24 北京质诚捷讯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给排水泵站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56432A (ja) * 2004-03-11 2005-09-22 Jfe Engineering Kk 河川流域における利水システム
CN204959682U (zh) * 2015-08-20 2016-01-13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一种区域内河涌水位降低及内涝防治设施
CN105330107A (zh) * 2015-11-17 2016-02-17 广州市戴斌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7324503A (zh) * 2017-08-08 2017-11-07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一种治理断头河浜的生态系统
CN108589634A (zh) * 2018-06-04 2018-09-28 苏州大学 一种利用潮汐实现断头河单向流动的方法及其装置
CN210395252U (zh) * 2019-07-02 2020-04-24 北京质诚捷讯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给排水泵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3765B (zh) 202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5545B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CN105714913B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处理系统
CN101967841A (zh) 一种在市政管网系统中实现初期雨水截流的方法及装置
KR100577535B1 (ko) 초기우수분리장치를 구비한 비점오염물질 처리시설
CN106836440B (zh) 一种雨污分流自控装置
CN104763037B (zh) 初期雨水弃流雨水口
CN104763038B (zh) 一种初期雨水弃流系统及其弃流方法
CN108661152A (zh) 一种雨污分流型雨水口结构
KR101923707B1 (ko) 비점오염저감 및 우수저류장치
CN114873765B (zh) 一种改善尾涌水质环境的引调系统
CN103866845A (zh) 水力自控分流制管网截流井
KR20070061500A (ko) 부유형 오물수거장치에 의한 하천정화공법
KR101468324B1 (ko) 자동 및 반자동 겸용 저류 시스템
CN113605490B (zh) 一种河床式地下取水构筑物
CN207546007U (zh) 一种雨水径流调节与污染物去除系统
CN113323122B (zh) 一种海绵城市用自净化蓄水池
CN205475585U (zh) 一种分流制的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204570883U (zh) 一种初期雨水弃流系统
CN209686557U (zh) 一种具有拦渣功能的截流井
KR100632438B1 (ko) 우수토실
CN205444423U (zh) 一种合流制的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104047359B (zh) 跳跃堰式截污雨水口
CN104975644A (zh) 道路初期雨水专管储存系统
KR100499612B1 (ko) 스크린 수로를 이용한 고형물 분리와 여과수 확보방법 및장치
KR101902614B1 (ko) 악취가 방지되는 무동력 유량조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