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70362A - 乒乓球训练方法 - Google Patents

乒乓球训练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70362A
CN114870362A CN202111631819.4A CN202111631819A CN114870362A CN 114870362 A CN114870362 A CN 114870362A CN 202111631819 A CN202111631819 A CN 202111631819A CN 114870362 A CN114870362 A CN 114870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attack
motion
table tennis
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318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163181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703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70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703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4/00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preceding groups;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of exercises, sportive games, training or athletic performances
    • A63B24/0075Means for generating exercise programs or schemes, e.g. computerized virtual trainer, e.g. using expert datab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4/00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preceding groups;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of exercises, sportive games, training or athletic performances
    • A63B24/0021Tracking a path or terminating lo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7/00Sporting gam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5/00
    • A63B67/04Table games physically beneficial for the human body, modelled on outdoor sports, e.g. table tenni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4/00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preceding groups;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of exercises, sportive games, training or athletic performances
    • A63B24/0021Tracking a path or terminating locations
    • A63B2024/0025Tracking the path or location of one or more users, e.g. players of a gam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4/00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preceding groups;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of exercises, sportive games, training or athletic performances
    • A63B24/0021Tracking a path or terminating locations
    • A63B2024/0028Tracking the path of an object, e.g. a ball inside a soccer pitch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乒乓球训练方法,涉及乒乓球技术领域,包括获取击球运动信息、落点运动信息和手部运动信息。并基于击球运动信息、落点运动信息和手部运动信息确定用户的运动特征。在正手位用球拍反面击球是一个动态的回合球技术系列,进攻动作有三个平攻技术的基本动力定型。这种击球方法可以使球受力更大、速度更快、运行弧线更趋平直。同时,彻底解决了用球拍正面在正手位无法拧拉,不可弹击,拉球必需待球出台等诸多技术难题。平攻发球是该系列进攻技术直接用于静态的发球环节,并且可以拓宽至用球拍正面实施进攻发球的一个应用实例。平攻发球有以撞击为主的进攻球和以摩擦为主的前冲或侧前冲球,也包括撞击与摩擦各占不同比例的爆冲等混合球。

Description

乒乓球训练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乒乓球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乒乓球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一、现行乒乓球的传统技术是在正手位用球拍的正面击球。存在着与人体解剖生理结构、人的天生本能和日常行为习惯适配度低的结构性、根源性矛盾,致使肘关节失去了对小臂的导向、牵引、调控作用。几代运动员经过数十年的训练积累和比赛历练,产生出了与其它所有竞技体育运动普遍规律不符却很实用有效的进攻技术。这既统一了标准,规范了进攻技术的动力定型,同时也埋下了各项技术发展空间极大受限的深层次隐患。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进步,暴露出多种技术缺陷、短板、漏洞甚或死穴。例如:直拍选手在反手位可以打多种撞击类球,但对摩擦类上旋球无能为力。即人们早已知晓的可以推挡、弹击、反手攻,却不能拉弧圈球,也不能拧拉。近年来,直拍左推右攻和两面攻技术被直板横打技术取代,逐渐淡出了赛场,在反手位完成了技术系列的升级换代。随之,正手位存在的隐疾和顽症也逐渐浮出水面,暴露无疑。明眼人不难发现,现在的正手位技术:1、不能拧拉,2、不能弹击,3、下旋球不出台不能以上旋球方式回击,4、近网短下旋球只能搓、摆、挑打,不能以上旋球方式回击,5、横握球拍发球时为了增大球拍翻转的动态范围需要松开部分手指头。6、平攻发球时部分技术动作受限,功效降低。7、只有一个基础进攻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且功能欠缺,效益欠佳。
二、乒乓球传统发球技术通常需要运动员采取“变换莫测、以巧博强、出其不意、以控抢攻”的策略,作为实施一系列技战术和准备进攻的起始点。其施行以防止对方抢先上手为前提,以限制、控制、调度对手为目的,以旋转、落点、速度、力量变化为主要手段的“前三板”战术,力争抢先上手进攻获取比赛的主动权。正手位平击进攻性发球(简称“平攻发球”)则与此理念和措施迥异。它不再受限于经验主义的技术理论与固化模式的比赛实践,挣脱了进攻只能从发球后第二板或第三板开始的型态束缚,开启了发球与进攻融为一体的新篇章。它将传统发球技术中力图抢先上手进攻的预期可能性,转变为发球伊始即可直接进攻的现时必然性。也就是说,拿到了发球权就等于同时获得了发动进攻的机会和权力,不必轮到第三板再去抢可能出现的进攻机会。这种发球技术可以使发球方充分利用轮换到手的发球权,依照主观战术意图,将己方先礼后兵,发球伺机抢攻的固定顺序与时间节点,从第三板提前到第一板。即发球方可以把握先入为主的手中先机,采取先下手为强的降维打击方式,用主动出击的前哨战压制对方,径直占领强势攻击的制高点。
然而现有的乒乓球训练方法大都不能针对上述运动技法进行打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两种乒乓球训练方法及完整系统,具有分别解决上述问题的优点。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说明书实施例之一提供一种乒乓球训练方法,包括:
获取乒乓球的运动数据信息,其中,所述运动数据信息包括击球运动信息、落点运动信息和手部运动信息;
通过设置在乒乓球板上的传感器采集击球时的击球运动信息;通过设置在乒乓球台上的传感器采集落点时的运动数据信息;通过设置在用户身体的传感器采集手部运动信息;
基于所述击球运动信息、落点运动信息和手部运动信息确定用户的运动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所述乒乓球板上设置有第一运动传感器、第一传感电路和第一通信模块,所述第一运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每次击球时的运动传感信号;所述第一信号调理电路用于生成运动数据信息;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发射出运动数据信息;
所述乒乓球台上设置有第二运动传感器、第二传感电路和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二运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每次击球时的运动传感信号;所述第二信号调理电路用于生成运动数据信息;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发射出运动数据信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以每一个用户,生成训练方法模型,并对其运动特征打分评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乒乓球训练方法的使用环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说明书应用于其它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应当理解,本文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系统。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所述词语。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系统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说明书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说明书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说明书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说明书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说明书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此外,除非权利要求中明确说明,本说明书所述处理元素和序列的顺序、数字字母的使用、或其他名称的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说明书流程和系统的顺序。尽管上述披露中通过各种示例讨论了一些目前认为有用的发明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该类细节仅起到说明的目的,附加的权利要求并不仅限于披露的实施例,相反,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符合本说明书实施例实质和范围的修正和等价组合。例如,虽然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组件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实现,但是也可以只通过软件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如在现有的服务器或移动设备上安装所描述的系统。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说明书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系统并不意味着本说明书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最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原则。其他的变形也可能属于本说明书的范围。因此,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替代配置可视为与本说明书的教导一致。相应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不仅限于本说明书明确介绍和描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乒乓球训练方法的使用环境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一种乒乓球训练方法,包括:
获取乒乓球的运动数据信息,其中,所述运动数据信息包括击球运动信息、落点运动信息和手部运动信息;
通过设置在乒乓球板上的传感器采集击球时的击球运动信息;通过设置在乒乓球台上的传感器采集落点时的运动数据信息;通过设置在用户身体的传感器采集手部运动信息;
基于所述击球运动信息、落点运动信息和手部运动信息确定用户的运动特征。
该乒乓球训练方法还包括:
所述乒乓球板上设置有第一运动传感器、第一传感电路和第一通信模块,所述第一运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每次击球时的运动传感信号;所述第一信号调理电路用于生成运动数据信息;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发射出运动数据信息;
所述乒乓球台上设置有第二运动传感器、第二传感电路和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二运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每次击球时的运动传感信号;所述第二信号调理电路用于生成运动数据信息;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发射出运动数据信息。
该乒乓球训练方法中,其中一种是动态回合球的训练方法,另一种是静态发球的训练方法。两种训练方法衔接配套,与现有的传统训练方法共同组成了乒乓球全套训练方法的完整结构。
在正手位使用球拍反面击球是一个单独的技术系列,是乒乓球四个技术系列中没有被人们深刻认知、正确使用和充分挖掘的技术系列。这个技术系列的正确使用,可以发挥肘关节在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上对小臂的导向、牵引、调控作用。而且肘关节的动态范围比在反手位更宽,功能更强。能够最大限度挖掘人体自身的潜能,充分满足正手位技术的多种技能需求,是乒乓球运动内在规律和技术要求与人体解剖生理结构、人的天生本能和日常行为习惯适配度高,融合性强且“技压群雄的未来之星”。
通过引肘、亮肘(亮肘的意思是将肘部内侧亮出来,正对着击球的方向。大臂、肘关节内侧、小臂,三者组成了一个向前的平面)等将肘关节变废为宝的举措,培育出了性能优异的“平攻”进攻技术(注:“平攻”技术是沿台面水平方向摆臂进攻的技术。这个进攻技术有能力和资格代表乒乓球,与网球“平击”进攻技术和羽毛球“平抽”进攻技术的名号平起平坐。“平攻”、“平击”、“平抽”可以统称为“小球”的三大进攻技术)。
在正手位用球拍反面击球,孕育了一系列化腐朽为神奇的击球技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但一直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诸多平昔想攻克却始终不可逾越的技术难关。可以达成某些虽然在正手位也使用球拍反面击球,但局限于照搬、依附、模仿或参照使用球拍正面击球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愿景。例如:1、拧拉,2、弹击,3、下旋球不出台可以用拧拉或翻冲技术直接以前冲球的方式回击,4、近网短下旋球可以用翻拧技术以侧上旋球的方式回击,5、横握球拍发球时即使握紧全部手指头,拍面翻转的动态范围依然不受限,可以超过360度。6、平攻发球时有多个进攻技术和准进攻技术可供选择,效用多样。
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
在正手位用球拍反面击球,有三个基础进攻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小臂(前臂)与大臂之间形成了三种相互关系。
一、身侧近端屈臂引拍时,小臂与大臂之间构成“一个面”,通过“亮肘”的方式实施击球动作。适合在台内、近台、中台的范围内击球。
二、身侧远端伸臂引拍时,小臂与大臂伸展开,行成“一条线”,通过“抡打”的方式实施击球动作。适合在台内、近台、中台、远台的全纵深范围内击球。
三、身前近端屈臂引拍时,小臂与大臂相互靠近或贴合,组成“一个体”,通过“前置”的方式实施击球动作。适合在台内、近台的范围内击球。
四、肘部在上、下、左、右、前、后,总共六个边缘点位的三维空间内运动时,身前近端屈臂方式占了“左”和“前”两个点位,身侧近端屈臂方式占了“下”和“后”两个点位,身侧远端伸臂方式占了“上”和“右”两个点位。在每个基础进攻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中,肘部的移动位置各占立体空间六个边缘点位中的两个点位,互不重叠、各把一方、功能各异、作用有别。
五、拧拉:手臂在身前和身侧均能够拧拉,可以在台内或近台接下旋来球。引拍时,手腕后伸,拍面依来球的实际情况适度前倾。击球时,手腕由伸向屈的方向摆动,手臂沿台面向前挥拍,球拍摩擦球的上部后将球送出。
六、弹击:身前近端屈臂和身侧近端屈臂的引拍发力方式可以弹击。引拍时,大臂靠近或贴住身体保持稳定,小臂后摆并锁肘。击球时,小臂快速摆动,球拍撞击球的后部。
七、翻冲:手臂在身前和身侧均能够翻冲,可以在台内或近台接下旋来球。引拍时,手臂外旋,拍面依来球的实际情况直立或适度后仰。击球时,手臂由外旋向内旋方向转动并沿台面向前挥拍,拍面接触球的后部或后下部且迅即翻转摩擦球的上部并将球送出。
八、翻拧:依来球位置和距离的不同,手臂伸出至击球点附近,可以在台内接下旋来球。引拍时,手臂内旋,手腕前屈,拍面朝上。击球时,手臂由内旋向外旋方向转动,同时手腕由屈向伸的方向摆动。拍面接触球的下部且迅即翻转,依序摩擦球的中部至上部后将球送出。
九、抛冲:手臂在身前和身侧均能够抛冲,可以接不同的出台来球。击球前,手臂放松引拍至台面下。击球时,手臂向上摆动,接触并摩擦球的后部,可根据需要拉出弧度大小不同的弧圈球。也可待挥动的球拍高过台面后,在肘关节牵引下,迅即改变手臂摆动的趋势和方向,沿台面向前方远端挥动。此时,触球的拍面也随即由朝前变为向下,持续摩擦球的上部后将球送出,使之成为前冲球。在此整个过程中,手臂的挥拍轨迹似一条由下向上再往前的可变轨抛物线。
十、甩打:击球前,手臂内旋,肘部在身侧弯曲抬起,在身侧后方的腰间或腋下(依击球者的身高或来球的实际情况而定)引拍。击球时,根据来球的具体状况,拍面直立、前倾或后仰迎击,手臂沿台面从后向前方远端甩动。
十一、切削类发球:即使是横握球拍,手指也全部捏握住,不必松开,拍面依然可以超过360度翻转。击球前,手臂内旋,肘部在身侧弯曲抬起,在身侧腰间或腋下(依击球者的身高而定)引拍,拍面倾斜后仰。击球时,可发出侧下旋、侧上旋、奔球等。
十二、平攻发球:身前近端屈臂、身侧近端屈臂和身侧远端伸臂三种引拍发力方式,是三个基础进攻技术在静态条件下的具体应用。(详见实施例2)
十三、手臂在身前或身侧举起,可以扣杀或盖打上旋球。
三个基础进攻技术及拓展的配套技术,共同组成了一个正手位在台内、近台、中台、远台;静态、动态;全方位、多时空的进攻体系,构筑起了拉打弹拧翻、远近均可及,前后有纵深、高低皆适宜的立体进攻网。
实施例2
平攻发球是一项不分直拍或横拍,不论球拍用正面或反面,不管拍面贴反胶或颗粒胶,都可以普遍使用的通用型实战技术。
一般情况下(除下蹲砍式等个别发球外),正手位的传统发球与平攻发球有若干显见或隐匿的表象、形态、规律及属性差异:
1.传统发球以控制做为出发点寻抢进攻时机,平攻发球将进攻做为出发点直接发起攻击。
2.传统发球在球拍触球时,拍面后仰,球在上,拍在下,在二维平面上摩擦力始于顺时针方向(右手持拍时,从持球手向持拍手方向看),归于控制型切削类;平攻发球在拍面触球时,拍面前倾,球在下,拍在上,在二维平面上摩擦力始于逆时针方向(右手持拍时,从持球手向持拍手方向看),纳入进攻型拉打类。
3.传统发球时的脚下站位与球台距离近,在小范围内移动,没有特定的站位要求和脚步移动的专项训练(各种脚步移动的需求和训练方法均体现在回合球中)。平攻发球时的脚下站位与球台距离因需而定,远近各异。在有移动助力步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方向和距离的明显移动。为了己方顺畅衔接第三板击球,有脚步移动的专项训练及具体实施方法。发球动作结束后,有明确的站位要求。脚步、身体、手臂不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力过程,而且脚步的移动要协调妥洽,以保证脚下的实际站位符合第三板击球时可以迅速启动和转换的需要。
4.传统发球时持拍手臂的摆动结束于弯曲状态,摆臂幅度小,没有随挥动作;平攻发球时持拍手臂向前挥动时充分展开,摆臂幅度大,有时伴有随挥动作。
5.传统发球在持握横拍时部分手指可以松脱悬空,平攻发球在持握横拍时所有手指都要捏紧抓牢。
6.传统发球在实施过程中手腕有屈伸和旋转变化;平攻发球在实施过程中手腕必须保持紧固,但在发侧前冲球或拧拉发球时手腕有屈伸和旋转变化。
7.传统发球时身体高度趋于常态,平攻发球时参照台面高度(76cm)调整后的身体高度低于常态。
8.传统发球(除奔球和上旋快球外)的球速慢,力量轻,冲击力和压迫感弱,摩擦球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撞击球;平攻发球的球速快,力量重,冲击力和压迫感强,摩擦球与撞击球双雄争霸,各有特色,各具风采,各展魅力,各显神威。
9.传统发球中的奔球在球拍触球时,拍面后仰,球在上,拍在下,属于切削类撞击快球。平攻发球在球拍触球时,拍面前倾,球在下,拍在上,属于拉打类进攻球。切削类发球的特点是球落台后,旋转与台面摩擦的反作用力使球产生的运动方向与球受撞击后的运动方向相反,减弱了球向前运行的惯性力,甚至完全抵消了球向前运行的惯性力后使球直接往回走。拉打类发球的特点是球落台后,旋转与台面摩擦的反作用力使球产生的运动方向与球受撞击后的运动方向一致,加强了球向前运行的惯性力,前冲效果明显。因此,所有切削类发球无论球速快慢、力量大小都不属于进攻发球。全部拉打类发球不论球速快慢、力量大小皆属于进攻发球,只是质量高低、效果不同罢了。传统发球的摩擦下旋球落台后止步不前甚至回跳可评判为是一个高质量发球,平攻发球的撞击球落台后力道刚劲以及摩擦球落台后强旋猛蹿可评判为是一个高质量发球。
10.传统发球以限制、控制、调度对手为目的,为己方抢先上手和抢攻创造条件、制造机会,直接得分概率低。平攻发球以压制对手为目的,率先主动发起攻击,直接得分概率高于传统发球,甚或出现ACE球(未触碰到对手球拍、手臂、身体的“三不沾”球)。
11.传统发球前三板技战术中的第二板有“接发球抢攻”以及第三板有“发球抢攻”的技术用语。平攻发球前三板技战术中,发球方已经捷足先登、抢先上手,拔得头筹,在第一板就已获取了“发球进攻”的头衔。故此,对手在第二板进攻回球的技术用语更名为“接发球对攻”。同理,发球方第三板进攻回球的技术用语更名为“发球连续进攻”。
12、传统发球技术风格的总基调是温柔平和,属于花样各异、变化多端的技巧型,平攻发球技术风格的总基调是激昂奋进,属于主动进攻、强打猛冲的力量型。
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
一、平攻发球有以撞击为主的进攻球和以摩擦为主的前冲或侧前冲球,也包括撞击与摩擦各占不同比例的爆冲等混合球。按照发球者在引拍蓄力时球拍与身体之间的距离远近和手臂屈伸的形态不同,以及发力方式的形体差异,有近端屈臂和远端伸臂两类。近端屈臂类型又分为身侧近端屈臂和身前近端屈臂(限球拍反面击球技术使用)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近端屈臂发力的特点是短平快、近巧灵,远端伸臂发力的特点是势猛力足。使用现行的球拍正面击球技术时,发球者在击球过程中只需抬高肘部的位置,改变手臂挥拍轨迹,并依照球的入台角度,调整好身体高度且控制好击球点即可。如果这个进攻发球动作照搬到回合球的进攻中明显属于错误动作,但是在进攻发球中却是正确的、必须的。因为回合球中的进攻球是直接打到对方台面上,而进攻发球首先要将球打在己方台面上。情况不同,要求不同,方法不同,动作也不同。
二、平攻发球者可以有不同的初始站位,包括横向站位、纵向站位、斜向站位。站位方式有固定站位和带有移动助力步的非固定站位。移动助力步包括横向移动助力步、纵向移动助力步、斜向移动助力步和转向移动助力步。转向移动助力步包括定点转向移动助力步和非定点转向移动助力步。移动助力步有移动和助力的双重功效,在使用中既可以单独发挥其中的一种功能,也可以同时达成两种功能的并用。移动助力步有两步式和三步式两种移动方式。使用两步式时,持球手一侧动力腿(也称“移动腿”)的脚先移动,持拍手一侧主力腿(也称“支撑腿”)的脚后移动。使用三步式时,持拍手一侧主力腿的脚先移动,后续依次交替移动。
固定站位时,发球者与球台之间的距离没有统一规定,可根据本人身体的客观条件和采用的不同发力方式分别确定。例如:身体较矮,力量较小,体质偏弱,步伐迟缓的人可选择距离近些。身强力壮,爆发力好,步法灵活,身高臂长者可选择距离远些。采用身前近端屈臂的发力方式应选择距离近些,采用身侧近端屈臂和身侧远端伸臂的发力方式可选择距离远些。
对于每个发球者而言,采取固定站位或非固定站位并非一成不变。在单打比赛中根据临场技战术的需要,或者在双打时为了与队友的配合,其发力方式、站位选择及身体朝向均可能有所不同,需要适时调整或依需改变。
由于平攻发球的球速很快,对方回球的球速往往也很快,所以不论采用固定站位或非固定站位,每次发球结束后双脚站位的连线与球台端线要形成动态平行关系。此时,不仅身体要朝向球台,而且双脚应站在适合下一板击球或连续进攻的启动位置。在单打时,固定站位不宜选择在球台端线的边角处,以免由于发动时间延迟影响下一板击球或出现难以连续进攻的明显空挡。
三、视身体发力方式的不同,发球者的持球手应位于持拍手身体一侧的前近端或前远端。发球者在发力击球前的全过程中,手臂与肩部要充分放松。如果采用远端伸臂发力,在引拍时,手臂应自然伸直或者略微弯曲。挥拍击球时秉持“速度是优先要素”的原则,采用“鞭打式发力”为佳,加快摆臂速度,确保击球质量。与近端屈臂相比较,远端伸臂可以使击球者的力量得到更充分的释放。但该方式动作幅度较大,发力击球后身体在惯性力作用下的转动难以立即还原,或许影响下一板击球或连续进攻的转换衔接。为了防止此种情况,抛球后非持拍手臂可向身前内收,以此产生制动效应,抑制身体的重心转移和转动幅度过大。
四、平攻发球前,躯干收住且紧而不僵,手臂自然且松而不懈,身体重心控制在持拍手一侧。持球手和球均不可低于台面延长线,持拍手可在持球手后方或侧后方。抛球时,身体带动持拍手臂向后平移外展实施引拍、蓄力。击球时,手指握牢球拍,手腕保持紧固,控制好拍面角度。高质量击球要有爆发力,撞击时要“凝神聚气,力量集中”,摩擦时要“顺势调控,斜触平送”。球拍的触球区域应尽量靠近拍头部位,以提高击球点轨迹的线速度,增强球拍对球的击打力。击球后,随力量释放,身体支撑重心转移至另一侧或两腿之间,球拍可顺势随挥至非持拍手一侧,全身各部位迅速放松还原。
五、平攻发球有正向斜线、反向斜线、直线、定位线等不同方位的线路,侧前冲发球和拧拉发球(拧拉发球为“准平攻发球”,包括顺向内旋拧拉和逆向外旋拧拉,限用球拍反面技术使用,现行用球拍正面技术无法使用)可以制造不同角度甚或偏转的路线。线路的长度类型有长线、中线、短线,其对应的位置和距离分别是远端、中端、近端。
平攻发球有力量重、速度快、旋转强、弧线低、落点远的特点,如果在细节上管控不严很容易造成球下网或出界。由于弧线低,球需要在运行的高点期经过球网,如果球在运行的上升期或下降期经过球网均易造成下网。由于力量重、落点远,球因第一落点位置偏差或者弹跳过高极易造成出界。如果球因弹跳过高而出界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击球点的时机把控不够精准,2、拍面前倾的角度控制出现偏差,3、击球时手指、手腕没有紧固。这三点都是发球者和旁观者很难用肉眼观察到的细微处,只能靠发球者本人用自我感知和分析研判加以调整、修正。因此,平攻发球表面看是动作大,力气足的粗活儿,然而整个过程中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粗中有细”、“粗活细做”的操控。
拍面倾斜度(可调的标尺)、击球点高度(动态的准星)、球第一落点(击打的靶心)构成了虚拟的三点一线,任何偏差都会造成差之毫厘,失误难弥。为了打出力量、速度、旋转俱佳的高质量球,使球的运行弧线经过球网时可以“近而不触”(接近球网而不触碰),最终的击球结果能够“冲而不出”(球的冲击力很强但不出界),“用精雕细刻的技艺做全身使劲的力气活儿”是平攻发球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平攻发球时,控制好触球点的高度与第一落点的位置非常重要,二者直接影响发球的成功率和稳定性。从理论上讲,击球点距离台面的高差值与距离第一落点的远近值之比,决定着球运行轨迹的入台角度。这个角度在三角函数中表述为对边与临边之比的正切tan值(若忽略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理论计算的夹角约为8-9度,真实环境下球的入台角度比此值要大),与击球的失误率直接相关。这个夹角小了球易下网,夹角大了球易出界。
平攻发球第一落点区域的设计宽度为[274cm(球台长度)÷2÷3]≈45.67cm(从球台端线外沿起算)。这个宽度再细分为3个量化区间,每个区间宽15.22cm(约等于15.25cm网高),占半台长度(137cm)的九分之一。从球台端线外沿0cm-15.22cm为长线(远端)击球区,15.22cm-30.44cm为中线(中端)击球区,30.44cm-45.67cm为短线(近端)击球区。中线(中端)击球区位于平攻发球第一落点范围的中心区域,平攻发球的稳定性和容错率指标高于另外两个击球区,属常规发球区。这3个区间的划分为第一落点制定了明确清晰的参照标准和管控范围。有了第一落点精准无误的“前因”,方可收获第二落点得欲所求的“后果”。第一落点如果出现飘忽不定的基础不牢,第二落点必定产生掌控尽失的地动山摇。
整个半台全域均可以成为拧拉发球的第一落点区域。拧拉发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制造不同角度的弧线,使球能够从球台的两侧边线出去,还可以产生近网短斜线,且速度快于传统发球。拧拉发球和平攻发球搭配使用可以牵制对手的注意力,约束其接发球时的站位,限制其预判预动的能力。
击球前,通过脚下站位的前后移动,选取适合击球后第一落点位置的远近距离。通过适度的双腿弯曲和身体前倾与侧倾,将身体的蓄力框架经过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维度的调整,控制在与击球点高度相一致的合理空间范围,使肘部或肩部与台面形成合适的高差。
第一落点远近可以由前述三角函数中的临边长度表示,击球点高低可以由对边长度表示,二者共同构成了虚拟三角形斜边和正切值的宏观“粗调”。击球时,掌控好时机,找准与本人发力大小相匹配的击球点,结合板型倾角的微观“细调”,使球的实际运行轨迹与预设三角形斜边趋于吻合。若如此,任何人纵然用尽股肱之力,球的第二跳照样打在对方台面上。
为做到平攻发球时发力集中、指向单一,在练习的初始阶段,手臂向前摆动和复位还原必须采用“拉锯式”的直去直回,以保证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动”是指:动作基本形态、动作变动轨迹与动作转换衔接;“力”是指:肢体发力部位、发力实施方式与发力调控过程)。需知:随挥是大力击球后伴随而生,难以完全避免的自然惯性动作,不但不要刻意为之,还应在发力后有意识的控制其摆动幅度,以免影响下一板击球。切记:无论使用球拍反面或正面击球,整个身体用力过程的基本架构,都必须遵循沿台面水平方向往前挥拍这个基本原则。否则,前期所有的万全考量和精准调控都将功亏一篑。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身侧近端屈臂发力方式时,如果采用的是现行用球拍正面击球的技术,身体的发力过程是蹬转收。发力结束时手臂回收至身体前近端且大约与肩部等高。如果采用的是身侧远端伸臂发力方式时,身体的发力过程是蹬转伸,发力结束时手臂伸向前方远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2)

1.乒乓球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乒乓球的运动数据信息,其中,所述运动数据信息包括击球运动信息、落点运动信息和手部运动信息;
通过设置在乒乓球板上的传感器采集击球时的击球运动信息;通过设置在乒乓球台上的传感器采集落点时的运动数据信息;通过设置在用户身体的传感器采集手部运动信息;
基于所述击球运动信息、落点运动信息和手部运动信息确定用户的运动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乒乓球板上设置有第一运动传感器、第一传感电路和第一通信模块,所述第一运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每次击球时的运动传感信号;所述第一信号调理电路用于生成运动数据信息;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发射出运动数据信息;
所述乒乓球台上设置有第二运动传感器、第二传感电路和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二运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每次击球时的运动传感信号;所述第二信号调理电路用于生成运动数据信息;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发射出运动数据信息。
CN202111631819.4A 2021-12-28 2021-12-28 乒乓球训练方法 Pending CN1148703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31819.4A CN114870362A (zh) 2021-12-28 2021-12-28 乒乓球训练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31819.4A CN114870362A (zh) 2021-12-28 2021-12-28 乒乓球训练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70362A true CN114870362A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66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31819.4A Pending CN114870362A (zh) 2021-12-28 2021-12-28 乒乓球训练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7036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9630A (zh) * 2013-12-13 2014-02-26 张中举 智能乒乓球拍
CN105327493A (zh) * 2015-11-30 2016-02-17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乒乓球训练系统及方法
CN106730702A (zh) * 2017-01-11 2017-05-31 周锦 一种智能乒乓球拍
CN108939480A (zh) * 2018-07-20 2018-12-07 九江学院 一种乒乓球智能训练系统
CN112587902A (zh) * 2020-11-24 2021-04-0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分析系统
CN112915505A (zh) * 2021-03-03 2021-06-08 贾旭 乒乓球規范正手攻球动作检測器及检測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9630A (zh) * 2013-12-13 2014-02-26 张中举 智能乒乓球拍
CN105327493A (zh) * 2015-11-30 2016-02-17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乒乓球训练系统及方法
CN106730702A (zh) * 2017-01-11 2017-05-31 周锦 一种智能乒乓球拍
CN108939480A (zh) * 2018-07-20 2018-12-07 九江学院 一种乒乓球智能训练系统
CN112587902A (zh) * 2020-11-24 2021-04-0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分析系统
CN112915505A (zh) * 2021-03-03 2021-06-08 贾旭 乒乓球規范正手攻球动作检測器及检測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ees Biomechanics applied to soccer skills
KR20070051323A (ko) 다목적 스포츠용 스윙 트레이닝 장치
McAfee Table tennis: Steps to success
KR20080021099A (ko) 실내골프 스윙자세교정 및 스윙연습기
US20200074881A1 (en) Centerline face-forward method of putting
Hudson Core concepts of kinesiology
Zumerchik Newton on the tee: A good walk through the science of golf
JP2007152057A (ja) 打撃系練習機
US3776551A (en) Resilient resin foam polyhedron & bat
CN108379805B (zh) 一种排球快速扣球训练装置
CN114870362A (zh) 乒乓球训练方法
US20110165956A1 (en) Smart Golf Club
CN105148478A (zh) 飞盘投掷器
CN203001918U (zh) 趣味桌式足球机
CN2510115Y (zh) 自由搏击陪练标靶器
Xu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Of Volleyball Blocking Technique
CN2451163Y (zh) 散打陪练器
CN202605705U (zh) 一种游戏台
WO2005072842A1 (en) Sports training apparatus
CN109173211B (zh) 足球运动员快速转身训练装置
Barr Sports science for young people
Mintzer et al. The Everything Golf Instruction Book: Essential rules, useful tips, amusing anecdotes, and fun trivia for every golf addict
JP3087224U (ja) 運動しながら遊ぶ玩具
Imindjanov BALL PASSING AND BALL SERVING TECHNICS IN VOLLEYBALL
Torbert Secrets to Success in Sport & Play: A Practical Guide to Skill Develo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