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9747A - 摄影镜头组 - Google Patents
摄影镜头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39747A CN114839747A CN202210684170.0A CN202210684170A CN114839747A CN 114839747 A CN114839747 A CN 114839747A CN 202210684170 A CN202210684170 A CN 202210684170A CN 114839747 A CN114839747 A CN 1148397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element
- lens
- image
- assembly
- focal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054842 Homo sapiens Leucine zipper protein 4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6910 Leucine zipper protein 4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55 Hal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02 image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摄影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八片。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八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摄影镜头组能同时满足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9年6月28日;申请号为:201910574385.5;发明名称为: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摄影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以前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所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以符合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提供的摄影镜头组能同时满足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八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摄影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八片。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至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1.0<CT1/MaxCT28;
R14/R15<1.20;以及
Dr5r10/Dr11r16<1.0。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第八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摄影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八片。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至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1.0<CT1/MaxCT28;
R14/R15<1.20;以及
Dr5r10/Dr11r16<1.0。
当CT1/MaxCT28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确保第一透镜不会过厚以加强其他透镜的空间利用。
当R14/R15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进一步缩短摄影镜头组的后焦距,以更妥善地利用摄影镜头组的有限空间。
当Dr5r10/Dr11r16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避免透镜间过度拥挤或间距过大而造成空间利用不佳,进而加强透镜的空间使用效率。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7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9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20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21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22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23为依照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图24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参数参数Yc321、Yc322、Yc511、Yc512、Yc62、Yc72、Yc82以及部分透镜的部分的反曲点和临界点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取像装置:10、21、31、32、33、41、42、43、44、51、52
成像镜头:11
驱动装置:12
电子感光元件:13
影像稳定模块:14
电子装置:20、30、40、50
显示装置:22
反曲点:P
临界点:C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光阑:101、102、103、201、202、301、302、401、402、403、501、502、601、602、701、702、801、802、901、902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
物侧表面: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1
像侧表面: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2
第七透镜: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
物侧表面:171、271、371、471、571、671、771、871、971
像侧表面:172、272、372、472、572、672、772、872、972
第八透镜: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
物侧表面:181、281、381、481、581、681、781、881、981
像侧表面:182、282、382、482、582、682、782、882、982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成像面:195、295、395、495、595、695、795、895、995
电子感光元件:199、299、399、499、599、699、799、899、999
Yc6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Yc72: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Yc82:第八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Yc321: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Yc322: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Yc511: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Yc51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借此,可加强摄影镜头组的成像能力,并配合感测器在像素尺寸、解析度或主光线入射角度等方面的进化,可在透镜表面的规格上提供足够的设计自由度,以满足如控制镜头大小等多种设计规格上的需求。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提供压缩摄影镜头组的体积所需的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使各视场的光线能均匀进入摄影镜头组。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有助于达成摄影镜头组微型化与短总长等设计规格上的需求。
第七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提供摄影镜头组像侧端汇聚光线的能力。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修正离轴的像弯曲。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进一步满足摄影镜头组微型化与短总长等需求。
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借此,可平衡摄影镜头组为了压缩体积所产生的像差。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使主点远离成像面,进一步缩短摄影镜头组的总长。
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借此,可加强周边的成像品质。其中,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也可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中,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也可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中,第六透镜至第八透镜中各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于离轴处也可皆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其中,摄影镜头组中也可有至少一片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两个临界点;所述至少一片透镜的所述至少一表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1,所述至少一片透镜的所述至少一表面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2,并且可满足下列条件:1.20<|Yc2/Yc1|<5.0。举例来说,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321,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32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0<|Yc322/Yc321|<5.0;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511,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5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0<|Yc512/Yc511|<5.0。请参照图24,此图为示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参数Yc321、Yc322、Yc511、Yc512以及部分透镜的部分的临界点C的示意图。图24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第八透镜物侧表面和第八透镜像侧表面的部分的临界点作为示例性说明,然其余的透镜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也可具有临界点。
第三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加强周边的成像品质。请参照图24,此图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部分透镜的部分的反曲点P的示意图。图24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和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部分的反曲点作为示例性说明,然其余的透镜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也可具有反曲点。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至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其满足下列条件:1.0<CT1/MaxCT28。借此,有助于确保第一透镜不会过厚以加强其他透镜的空间利用。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1.5<CT1/MaxCT28<3.5。
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其满足下列条件:R14/R15<1.20。借此,可进一步缩短摄影镜头组的后焦距,以更妥善地利用摄影镜头组的有限空间。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2.5<R14/R15<0.50。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Dr5r10/Dr11r16<1.0。借此,可避免透镜间过度拥挤或间距过大而造成空间利用不佳,进而加强透镜的空间使用效率。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Dr5r10/Dr11r16<0.90。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30<Dr5r10/Dr11r16<0.75。
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7,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8,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0<T78/(CT7+CT8)<1.5。借此,有助于确保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镜组体积与成像品质上的规格需求。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60<T78/(CT7+CT8)<1.25。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第八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T78/T12;1.0<T78/T23;1.0<T78/T34;1.0<T78/T45;1.0<T78/T56;1.10<T78/T67;以及0.80<T78/BL。借此,有助于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提供较大的空间,以提供像侧端良好的像差修正。
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V3-V6)/(V3+V6)<-0.30。借此,有助于加强修正色差。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62,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72,第八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8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Yc62<Yc82<Yc72。借此,可加强周边影像的成像品质。请参照图24,为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参数Yc62、Yc72与Yc82的示意图。
摄影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0<EPD/Dr5r10<4.0。借此,可提供摄影镜头组大光圈的配置。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第八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0<f/R12+f/R14+f/R16<10。借此,可进一步缩短摄影镜头组总长。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3.5<f/R12+f/R14+f/R16<7.5。
摄影镜头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摄影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no/tan(HFOV)<2.20。借此,可进一步使摄影镜头组展现大光圈的特色。
摄影镜头组中每两个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ΣAT/(T23+T56+T78)<1.50。借此,可避免透镜间过度拥挤或间距过大而造成空间利用不佳,进而加强透镜的空间使用效率。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5,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f12/f345<1.50。借此,可确保摄影镜头组物侧端具有足够的正屈折力,以缩短摄影镜头组的总长。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678,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f678<-0.20。借此,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的配置有利于修正周边像差,同时缩短摄影镜头组的后焦距。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第i透镜的焦距为fi,摄影镜头组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镜满足下列条件:|f/fi|<0.10,其中i=1、2、3、4、5、6、7或8。借此,可避免各透镜屈折力差距过大而过度修正影像,并提供各透镜适度的表面形状变化以降低鬼影产生的机率。
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7/f8<-0.50。借此,可平衡像侧端的屈折力以控制取像装置的体积。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8/f1|<1.0;|f8/f2|<1.0;|f8/f3|<1.0;|f8/f4|<1.0;|f8/f5|<1.0;|f8/f6|<1.0;以及|f8/f7|<1.0。借此,可确保第八透镜具有足够的屈折力以缩小取像装置的体积。
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第七透镜的阿贝数为V7,第八透镜的阿贝数为V8,第i透镜的阿贝数为Vi,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为N6,第七透镜的折射率为N7,第八透镜的折射率为N8,第i透镜的折射率为Ni,摄影镜头组中可有至少两片透镜满足下列条件:5.0<Vi/Ni<12.0,其中i=1、2、3、4、5、6、7或8。借此,有助于加强修正色差。其中,摄影镜头组中也可有至少两片透镜满足下列条件:6.0<Vi/Ni<11.0,其中i=1、2、3、4、5、6、7或8。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影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即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总长的一半),其可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60。借此,可在镜头微型化与制造性取得适合的平衡。
摄影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第八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0<ImgH/BL。借此,可进一步缩短摄影镜头组的后焦距,让摄影镜头组能够更妥善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6.0<ImgH/BL。
上述本发明摄影镜头组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增加摄影镜头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镜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术制作而成。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ASP),借此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缩减透镜数目,并可有效降低本发明摄影镜头组的总长,而非球面可以塑胶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透镜等方式制作而成。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若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光学有效区全部或其中一部分为非球面。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可选择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镜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以改变透镜对于特定波段光线的穿透率,进而减少杂散光与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备滤除系统中600纳米至800纳米波段光线的功能,以助于减少多余的红光或红外光;或可滤除350纳米至450纳米波段光线,以减少多余的蓝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线对成像造成干扰。此外,添加物可均匀混和于塑料中,并以射出成型技术制作成透镜。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凸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凹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所述透镜表面的反曲点(Inflection Point),指透镜表面曲率正负变化的交界点。所述透镜表面的临界点(Critical Point),指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与透镜表面相切的切线上的切点,且临界点并非位于光轴上。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摄影镜头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与成像面的间可选择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场元件等),以达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弯曲等)。该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学性质,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型(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衍射表面及菲涅尔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装置需求而做调整。一般而言,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为将具有朝往物侧方向为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设置于靠近成像面处。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可位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中,光圈的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摄影镜头组的视场角。
本发明可适当设置一可变孔径元件,该可变孔径元件可为机械构件或光线调控元件,其可以电或电信号控制孔径的尺寸与形状。该机械构件可包含叶片组、屏蔽板等可动件;该光线调控元件可包含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电致变色材料、液晶层等遮蔽材料。该可变孔径元件可通过控制影像的进光量或曝光时间,强化影像调节的能力。此外,该可变孔径元件也可为本发明的光圈,可通过改变光圈值以调节影像品质,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2,其中图1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光阑101、第三透镜130、光阑102、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光阑103、第八透镜1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 Filter)190与成像面1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99设置于成像面1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11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1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3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13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1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13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4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142具有一反曲点,且其物侧表面14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51具有四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152具有两个反曲点,且其物侧表面15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6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16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16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1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7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17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17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17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八透镜1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8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8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18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18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1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180及成像面1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摄影镜头组中,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摄影镜头组的光圈值为Fno,摄影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6.68毫米(mm),Fno=1.53,HFOV=39.8度(deg.)。
摄影镜头组的光圈值为Fno,摄影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no/tan(HFOV)=1.83。
第一透镜110的阿贝数为V1,第一透镜110的折射率为N1,其满足下列条件:V1/N1=36.27。
第二透镜120的阿贝数为V2,第二透镜120的折射率为N2,其满足下列条件:V2/N2=11.34。
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为V3,第三透镜130的折射率为N3,其满足下列条件:V3/N3=10.91。
第四透镜140的阿贝数为V4,第四透镜140的折射率为N4,其满足下列条件:V4/N4=36.23。
第五透镜150的阿贝数为V5,第五透镜150的折射率为N5,其满足下列条件:V5/N5=36.23。
第六透镜160的阿贝数为V6,第六透镜160的折射率为N6,其满足下列条件:V6/N6=28.33。
第七透镜170的阿贝数为V7,第七透镜170的折射率为N7,其满足下列条件:V7/N7=36.23。
第八透镜180的阿贝数为V8,第八透镜180的折射率为N8,其满足下列条件:V8/N8=36.23。
第三透镜130的阿贝数为V3,第六透镜160的阿贝数为V6,其满足下列条件:(V3-V6)/(V3+V6)=-0.41。
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至第八透镜180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其满足下列条件:CT1/MaxCT28=2.36。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当中,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大于其余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因此MaxCT28等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满足下列条件:T78/T12=23.9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指两个相邻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
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满足下列条件:T78/T23=2.27。
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满足下列条件:T78/T34=4.39。
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满足下列条件:T78/T45=7.80。
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满足下列条件:T78/T56=2.00。
第六透镜160与第七透镜17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满足下列条件:T78/T67=12.10。
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第七透镜17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7,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8,其满足下列条件:T78/(CT7+CT8)=0.96。
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第八透镜像侧表面182至成像面195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T78/BL=1.11。
摄影镜头组中每两个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其满足下列条件:ΣAT/(T23+T56+T78)=1.25。在本实施例中,ΣAT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第八透镜180当中任意两个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至第八透镜像侧表面18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Dr5r10/Dr11r16=0.63。
摄影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其满足下列条件:EPD/Dr5r10=2.54。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95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影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42。
摄影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第八透镜像侧表面182至成像面195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ImgH/BL=6.03。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62,其满足下列条件:Yc62=1.06[毫米]。
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72,其满足下列条件:Yc72=1.74[毫米]。
第八透镜像侧表面182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82,其满足下列条件:Yc82=1.21[毫米]。
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的曲率半径为R14,第八透镜物侧表面181的曲率半径为R15,其满足下列条件:R14/R15=-0.94。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2,第七透镜像侧表面172的曲率半径为R14,第八透镜像侧表面182的曲率半径为R16,其满足下列条件:f/R12+f/R14+f/R16=3.59。
第七透镜170的焦距为f7,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7/f8=-1.06。
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8/f1|=0.88。
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8/f2|=0.39。
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8/f3|=0.02。
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8/f4|=0.27。
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8/f5|=0.04。
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8/f6|=0.50。
第七透镜170的焦距为f7,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8/f7|=0.95。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其满足下列条件:|f/f1|=1.09。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f2|=0.48。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f/f3|=0.03。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f4|=0.33。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f5|=0.05。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f6|=0.62。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七透镜170的焦距为f7,其满足下列条件:|f/f7|=1.17。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八透镜180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f/f8|=1.23。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距为f12,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的合成焦距为f345,其满足下列条件:f12/f345=0.41。
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与第八透镜180的合成焦距为f678,其满足下列条件:f/f678=-0.51。
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321,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322,其满足下列条件:|Yc322/Yc321|=1.31。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511,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512,其满足下列条件:|Yc512/Yc511|=1.47。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23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20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至图4,其中图3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光阑201、第三透镜230、光阑202、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第七透镜270、第八透镜2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90与成像面2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99设置于成像面2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210、220、230、240、250、260、270、2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2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3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23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2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23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4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242具有一反曲点,且其物侧表面24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平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51具有三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252具有四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25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25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6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26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26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2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2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7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27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27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27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八透镜2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8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8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28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28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2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280及成像面2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241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411,第四透镜物侧表面241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412,其满足下列条件:|Yc412/Yc411|=1.64。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252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521,第五透镜像侧表面252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522,其满足下列条件:|Yc522/Yc521|=3.47。
第六透镜物侧表面261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611,第六透镜物侧表面261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612,其满足下列条件:|Yc612/Yc611|=4.13。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除了在本实施例中提及的参数Yc411、Yc412、Yc521、Yc522、Yc611和Yc612以外,其余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至图6,其中图5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阑301、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圈300、第三透镜330、光阑302、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第七透镜370、第八透镜3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90与成像面3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99设置于成像面3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310、320、330、340、350、360、370、3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3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33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3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33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41具有三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342具有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34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34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5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352具有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35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35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6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362具有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36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3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3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7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37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37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37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八透镜3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8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8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38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38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3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380及成像面3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第八透镜物侧表面381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811,第八透镜物侧表面381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812,其满足下列条件:|Yc812/Yc811|=12.77。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除了在本实施例中提及的参数Yc811和Yc812以外,其余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至图8,其中图7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阑401、第三透镜430、光阑402、第四透镜440、光阑403、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第七透镜470、第八透镜4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90与成像面4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99设置于成像面4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410、420、430、440、450、460、470、4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1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12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41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3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3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4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43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4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4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44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44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51具有三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52具有四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45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45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6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6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46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4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4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71具有三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7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47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47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八透镜4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8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8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8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48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4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480及成像面4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第七透镜物侧表面471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711,第七透镜物侧表面471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712,其满足下列条件:|Yc712/Yc711|=2.22。
第七透镜像侧表面472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721,第七透镜像侧表面472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722,其满足下列条件:|Yc722/Yc721|=2.21。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除了在本实施例中提及的参数Yc711、Yc712、Yc721和Yc722以外,其余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至图10,其中图9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光阑501、第三透镜530、光阑502、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第七透镜570、第八透镜5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90与成像面5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99设置于成像面5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510、520、530、540、550、560、570、5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1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512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51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3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53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5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53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4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542具有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54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54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51具有四个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552具有两个反曲点。
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6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56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56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5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5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7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57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57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57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八透镜5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8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8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58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58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5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580及成像面5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至图12,其中图11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阑601、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光阑602、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第七透镜670、第八透镜6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90与成像面6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699设置于成像面6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610、620、630、640、650、660、670、6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1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612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61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3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63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6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63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4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64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64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64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51具有三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65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65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65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六透镜6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61具有四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66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66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6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6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71具有三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67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671于离轴处具有三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67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八透镜6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8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8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68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68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6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680及成像面6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至图14,其中图13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光阑701、第三透镜730、光阑702、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第七透镜770、第八透镜7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90与成像面7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99设置于成像面7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710、720、730、740、750、760、770、7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11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7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3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73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7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73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4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74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74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74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51具有三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752具有四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75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75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六透镜7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6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762具有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76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7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7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7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77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77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77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八透镜7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8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8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78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78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7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780及成像面7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至图16,其中图15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8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光阑801、第三透镜830、光阑802、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第六透镜860、第七透镜870、第八透镜8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90与成像面8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899设置于成像面8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810、820、830、840、850、860、870、8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11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8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3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83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8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83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于近光轴处为平面,其像侧表面8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4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842具有一反曲点,且其物侧表面84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5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85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85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85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六透镜8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6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86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86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8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8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7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87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87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87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八透镜8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8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8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88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88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8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880及成像面8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至图18,其中图17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999。摄影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阑901、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光圈90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第六透镜960、第七透镜970、光阑902、第八透镜98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90与成像面995。其中,电子感光元件999设置于成像面995上。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910、920、930、940、950、960、970、980),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1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912具有两个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912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二透镜9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21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922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9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3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932具有三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93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93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于近光轴处为平面,其像侧表面9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4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942具有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94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94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五透镜9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51具有两个反曲点,且其物侧表面95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
第六透镜9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61具有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962具有一反曲点,其物侧表面96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96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七透镜9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7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7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97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971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97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第八透镜98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8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81具有两个反曲点,其像侧表面982具有两个反曲点,其物侧表面981于离轴处具有两个临界点,且其像侧表面982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9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八透镜980及成像面995之间,并不影响摄影镜头组的焦距。
第一透镜像侧表面912中最靠近光轴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12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912中最靠近最大有效半径位置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122,其满足下列条件:|Yc122/Yc121|=2.06。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除了在本实施例中提及的参数Yc121和Yc122以外,其余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其中图19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为一相机模块。取像装置10包含成像镜头11、驱动装置12、电子感光元件13以及影像稳定模块14。成像镜头11包含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摄影镜头组、用于承载摄影镜头组的镜筒(未另标号)以及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未另标号)。取像装置10利用成像镜头11聚光产生影像,并配合驱动装置12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3并且能作为影像资料输出。
驱动装置12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功能,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12可让成像镜头11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此外,取像装置10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杂讯的电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设置于摄影镜头组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摄影镜头组的良好成像品质。
影像稳定模块14例如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驱动装置12可搭配影像稳定模块14而共同作为一光学防手抖装置(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OIS),通过调整成像镜头11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软件中的影像补偿技术,来提供电子防手抖功能(ElectronicImage Stabilization,EIS),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0,其中图20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之一侧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包含取像装置21以及显示装置22。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21包含上述第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未另标号)。图20中的电子装置20为取像装置21与显示装置22皆配置于同一侧,以使取像装置21可作为前置镜头以提供自拍功能,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1,其中图21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30包含取像装置31、取像装置32、取像装置33以及显示装置(未另标号)。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31、取像装置32与取像装置33具有相异的视角(其中,取像装置31为一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32为一标准取像装置,取像装置33为一广角取像装置),使电子装置3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取像装置32包含上述第四实施例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未另标号)。在本实施例中,取像装置31、取像装置32与取像装置33配置于电子装置30的其中一侧,而显示装置则配置于电子装置30的另一侧。
<第十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22,其中图22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40包含取像装置41、取像装置42、取像装置43、取像装置44以及显示装置(未另标号)。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41、取像装置42、取像装置43与取像装置44具有相异的视角(其中,取像装置41为一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2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3为一标准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4为一超望远取像装置),使电子装置4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取像装置43包含上述第四实施例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未另标号)。在本实施例中,取像装置41、取像装置42、取像装置43与取像装置44配置于电子装置40的其中一侧,而显示装置则配置于电子装置40的另一侧。
<第十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23,其中图23为依照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0包含取像装置51、取像装置52以及显示装置(未另标号)。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51与取像装置52具有相异的视角(其中,取像装置51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52为一标准取像装置),使电子装置5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取像装置52包含上述第四实施例所公开的摄影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未另标号)。在本实施例中,取像装置51与取像装置52配置于电子装置50的其中一侧,而显示装置则配置于电子装置50的另一侧。
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组及取像装置并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摄影镜头组及取像装置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摄影镜头组及取像装置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上述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摄影镜头组及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6)
1.一种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该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
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其中,该摄影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八片,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1.0<CT1/MaxCT28;
R14/R15<1.20;以及
Dr5r10/Dr11r16<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中各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其满足下列条件:
R14/R15<0.5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该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该第七透镜的阿贝数为V7,该第八透镜的阿贝数为V8,第i透镜的阿贝数为Vi,该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该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该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该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该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为N6,该第七透镜的折射率为N7,该第八透镜的折射率为N8,第i透镜的折射率为Ni,该摄影镜头组中至少两片透镜满足下列条件:
5.0<Vi/Ni<12.0,其中i=1、2、3、4、5、6、7或8。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该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
|f8/f1|<1.0;
|f8/f2|<1.0;
|f8/f3|<1.0;
|f8/f4|<1.0;
|f8/f5|<1.0;
|f8/f6|<1.0;以及
|f8/f7|<1.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2.0<EPD/Dr5r10<4.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3.0<f/R12+f/R14+f/R16<1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Dr5r10/Dr11r16<0.9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该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
f7/f8<-0.5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光圈值为Fno,该摄影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Fno/tan(HFOV)<2.2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摄影镜头组的最大成像厚度为ImgH,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TL/ImgH<1.60;以及
5.0<ImgH/BL。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该第七透镜与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78/T12;
1.0<T78/T23;
1.0<T78/T34;
1.0<T78/T45;
1.0<T78/T56;
1.10<T78/T67;以及
0.80<T78/BL。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与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7,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8,其满足下列条件:
0.40<T78/(CT7+CT8)<1.5。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该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其满足下列条件:
-1.0<(V3-V6)/(V3+V6)<-0.30。
15.一种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包含八片透镜,该八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
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其中,该摄影镜头组的透镜总数为八片,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最大值为MaxCT28,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1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1.0<CT1/MaxCT28;
R14/R15<1.20;以及
Dr5r10/Dr11r16<1.0。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至该第八透镜中各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5,其满足下列条件:
R14/R15<0.50。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该第六透镜的阿贝数为V6,该第七透镜的阿贝数为V7,该第八透镜的阿贝数为V8,第i透镜的阿贝数为Vi,该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该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该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该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该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为N6,该第七透镜的折射率为N7,该第八透镜的折射率为N8,第i透镜的折射率为Ni,该摄影镜头组中至少两片透镜满足下列条件:
5.0<Vi/Ni<12.0,其中i=1、2、3、4、5、6、7或8。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该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
|f8/f1|<1.0;
|f8/f2|<1.0;
|f8/f3|<1.0;
|f8/f4|<1.0;
|f8/f5|<1.0;
|f8/f6|<1.0;以及
|f8/f7|<1.0。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5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2.0<EPD/Dr5r10<4.0。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4,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6,其满足下列条件:
3.0<f/R12+f/R14+f/R16<10。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该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8,其满足下列条件:
f7/f8<-0.50。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影镜头组的光圈值为Fno,该摄影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Fno/tan(HFOV)<2.20。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摄影镜头组的最大成像厚度为ImgH,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TL/ImgH<1.60;以及
5.0<ImgH/BL。
25.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67,该第七透镜与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该第八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78/T12;
1.0<T78/T23;
1.0<T78/T34;
1.0<T78/T45;
1.0<T78/T56;
1.10<T78/T67;以及
0.80<T78/BL。
2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影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七透镜与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78,该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7,该第八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8,其满足下列条件:
0.40<T78/(CT7+CT8)<1.5。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20290 | 2019-06-12 | ||
TW108120290A TWI694268B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201910574385.5A CN112083550B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74385.5A Division CN112083550B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839747A true CN114839747A (zh) | 2022-08-02 |
Family
ID=71896190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44706.6A Pending CN114791662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 |
CN202210684170.0A Pending CN114839747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 |
CN202210664520.7A Pending CN114967058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1910574385.5A Active CN112083550B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2310661820.4A Pending CN116699810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 |
CN202310661519.3A Pending CN116699809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44706.6A Pending CN114791662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664520.7A Pending CN114967058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1910574385.5A Active CN112083550B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2310661820.4A Pending CN116699810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 |
CN202310661519.3A Pending CN116699809A (zh) | 2019-06-12 | 2019-06-28 | 摄影镜头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11112580B2 (zh) |
CN (6) | CN114791662A (zh) |
TW (1) | TWI69426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741916A (zh) * | 2018-11-27 | 2024-03-22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CN110531503B (zh) * | 2019-10-10 | 2024-05-28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I709777B (zh) | 2019-11-15 | 2020-11-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KR102418603B1 (ko) * | 2019-11-25 | 2022-07-07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TWI714368B (zh) * | 2019-11-27 | 2020-12-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6748322B1 (ja) * | 2020-03-25 | 2020-08-26 |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 |
TWI745057B (zh) | 2020-08-28 | 2021-11-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影像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2327450A (zh) * | 2020-10-30 | 2021-02-0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I776274B (zh) | 2020-11-11 | 2022-09-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2394488B (zh) * | 2020-12-09 | 2024-01-16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2558277B (zh) * | 2021-02-08 | 2021-08-31 | 耕宇牧星(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组件 |
WO2022226896A1 (zh) * | 2021-04-29 | 2022-11-03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5728907A (zh) * | 2021-08-31 | 2023-03-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CN113900226B (zh) * | 2021-09-30 | 2023-09-19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4089506B (zh) * | 2021-12-15 | 2023-11-21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4217418B (zh) * | 2021-12-28 | 2024-07-16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4690388B (zh) * | 2022-06-01 | 2022-10-21 |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 |
TWI840840B (zh) * | 2022-06-20 | 2024-05-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41630A (zh) * | 2017-11-22 | 2018-02-2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227145A (zh) * | 2017-12-29 | 2018-06-29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9343205A (zh) * | 2018-12-14 | 2019-02-15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83783A (ja) * | 2011-10-07 | 2013-05-09 | Tamron Co Ltd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
CN106062609B (zh) * | 2014-07-11 | 2018-11-27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物镜光学系统 |
TWI553341B (zh) | 2015-08-11 | 2016-10-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6643113B2 (ja) * | 2016-01-28 | 2020-02-12 | ナンチャン オー−フィルム オプティカル−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636279B (zh) | 2017-08-18 | 2018-09-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8107545B (zh) | 2017-09-29 | 2020-02-04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999856A (zh) | 2017-09-29 | 2020-11-27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207557562U (zh) * | 2017-11-29 | 2018-06-29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5616745A (zh) | 2017-12-29 | 2023-01-17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646394B (zh) | 2018-07-26 | 2023-04-28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873272B (zh) | 2018-08-02 | 2023-10-1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9358410B (zh) | 2018-12-14 | 2024-02-2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片组 |
CN109541784B (zh) * | 2019-01-17 | 2024-03-29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CN109765679B (zh) | 2019-03-29 | 2021-06-18 |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
KR20200131010A (ko) * | 2019-05-13 | 2020-11-2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
2019
- 2019-06-12 TW TW108120290A patent/TWI694268B/zh active
- 2019-06-28 CN CN202210644706.6A patent/CN114791662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6-28 CN CN202210684170.0A patent/CN114839747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6-28 CN CN202210664520.7A patent/CN114967058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6-28 CN CN201910574385.5A patent/CN112083550B/zh active Active
- 2019-06-28 CN CN202310661820.4A patent/CN116699810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6-28 CN CN202310661519.3A patent/CN116699809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8-30 US US16/557,625 patent/US11112580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7-29 US US17/388,597 patent/US11774714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8-22 US US18/236,546 patent/US12055793B2/en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6-18 US US18/746,521 patent/US20240337815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41630A (zh) * | 2017-11-22 | 2018-02-2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227145A (zh) * | 2017-12-29 | 2018-06-29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9343205A (zh) * | 2018-12-14 | 2019-02-15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74714B2 (en) | 2023-10-03 |
US20200393648A1 (en) | 2020-12-17 |
CN112083550B (zh) | 2022-06-28 |
TW202045977A (zh) | 2020-12-16 |
CN114967058A (zh) | 2022-08-30 |
US11112580B2 (en) | 2021-09-07 |
US20240337815A1 (en) | 2024-10-10 |
US12055793B2 (en) | 2024-08-06 |
CN114791662A (zh) | 2022-07-26 |
CN116699810A (zh) | 2023-09-05 |
US20230393373A1 (en) | 2023-12-07 |
CN116699809A (zh) | 2023-09-05 |
CN112083550A (zh) | 2020-12-15 |
TWI694268B (zh) | 2020-05-21 |
US20210356699A1 (en) | 2021-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83550B (zh) | 摄影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2083551B (zh) | 光学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2817123B (zh) |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3031211B (zh) |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6125630A (zh) | 光学摄影镜头组 | |
CN111856707B (zh) | 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563858B (zh) | 光学取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1722379B (zh) | 光学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2462490B (zh) | 摄影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2859287B (zh) | 摄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1522130B (zh) | 光学摄影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2882191A (zh) | 摄影用光学镜片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1258026B (zh) | 摄影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