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30679A - 音频装置和音频装置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音频装置和音频装置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30679A
CN114830679A CN201980103099.9A CN201980103099A CN114830679A CN 114830679 A CN114830679 A CN 114830679A CN 201980103099 A CN201980103099 A CN 201980103099A CN 114830679 A CN114830679 A CN 1148306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dio data
primary
operates
audio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30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田光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830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306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33Headphones for stereophonic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7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loudspeakers or wireless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55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using an external connection, either wireless or wired
    • H04R25/552Binaur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55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using an external connection, either wireless or wired
    • H04R25/554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using an external connection, either wireless or wired using a wireless connection, e.g. between microphone and amplifier or using T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音频装置,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接收从源设备发送的相同音频数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音频数据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充当请求源设备重传音频数据的主要设备,并且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充当请求主要设备重传音频数据的次要设备。

Description

音频装置和音频装置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音频装置和音频装置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比如Bluetooth(注册商标)之类的近场通信连接到充当音频数据的发送源的设备(后文中可以称作“源设备”)的无线耳机已引起关注。其中一种无线耳机是其中用于右耳的耳机(后文中可以称作“R耳机”)和用于左耳的耳机(后文中可以称作“L耳机”)无线连接的系统的耳机(后文中称作“完全无线耳机”)。在完全无线耳机中,R耳机和L耳机的其中之一充当主要设备,另一个耳机充当次要设备。
此外,其中一种完全无线系统是其中次要设备拦截从源设备发送到主要设备的音频数据的系统(后文中可以称作“拦截系统”)。在拦截系统中,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中的每一个接收和再现从源设备发送的相同音频数据。此外,拦截系统的R耳机从接收自源设备的音频数据中提取和再现右声道数据(后文中可以称作“R数据”),并且拦截系统中的L耳机从接收自源设备的音频数据中提取和再现左声道数据(后文中可以称作“L数据”)。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 2012/0058727 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当拦截系统的主要设备未能接收到音频数据时,主要设备对源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另一方面,当拦截系统的次要设备未能接收到音频数据时,次要设备不对源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而是对主要设备实施重传请求。因此,当次要设备未能接收到音频数据时,在主要设备与次要设备之间发生通信(后文中可以称作“P-S通信”)。此外,在实施P-S通信的同时,主要设备无法接收从源设备发送的音频数据,因此,从主要设备到源设备的ACK也不会被发送。为此原因,当次要设备未能接收到音频数据并且实施P-S通信时,从源设备向主要设备频繁地重传音频数据,其结果是,由主要设备再现的声音可能会被中断。
本公开内容提出一种能够抑制再现声音的中断的技术。
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内容,一种音频装置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分别接收从源设备发送的相同音频数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音频数据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充当对源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的主要设备,并且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充当对主要设备实施重传请求的次要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的配置示例的图示。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分组的配置示例的图示。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的操作示例的图示。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的音频系统的配置示例的图示。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后文中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在下面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或处理可以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因此可以省略重复的描述。
此外,将根据如下项目顺序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技术。
[第一实施例]
<音频系统的配置>
<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的操作>
<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
<第一处理示例>
<第二处理示例>
<第三处理示例>
<第四处理示例>
<第五处理示例>
[第二实施例]
<音频系统的配置>
<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
<第六处理示例>
<第七处理示例>
[所公开的技术的效果]
[第一实施例]
<音频系统的配置>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的配置示例的图示。在图1中,音频系统1包括音频装置10和源设备20。音频装置10包括作为一对声音再现设备的信宿(sink)设备10R和信宿设备10L。源设备20的示例包括比如智能电话或平板终端之类的智能设备。此外,例如当音频装置10是完全无线耳机时,信宿设备10R是R耳机,并且信宿设备10L是L耳机。音频装置10使用拦截系统接收音频数据。
源设备20包括存储器21、处理器22、无线通信单元23和天线24,并且发送音频数据。处理器22对存储在存储器21中的音频数据和所流送的音频数据实施循环冗余校验(CRC)编码和分组化,并且向无线通信单元23输出包括音频数据的分组。无线通信单元23通过天线24发送分组。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分组的配置示例的图示。图2中示出的分组包括报头和音频帧#1到#N的N个帧,音频帧#1到#N中的每一个包括作为音频数据的R数据和L数据。处理器22可以使用通信线路按照需要对源设备20所接收到的音频数据实施CRC编码和分组化。
信宿设备10R包括天线11R、无线通信单元12R、处理器13R、存储器14R、音频放大器15R和扬声器16R。无线通信单元12R通过天线11R接收从源设备20发送的分组,并且向处理器13R输出所接收到的分组。处理器13R从分组中提取出音频数据,并且在解码之前对音频数据实施CRC。当作为CRC的结果没有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时,处理器13R在解码之前将音频数据在存储器14R中存储特定时间周期,从音频数据中提取R数据并且解码R数据,在解码之后对R数据进行D/A转换,并且将R数据输出到音频放大器15R。另一方面,当作为CRC的结果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时,处理器13R丢弃分组。此外,当信宿设备10R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时,处理器13R可以使用无线通信单元12R通过天线11R向源设备20发送NACK。此外,当信宿设备10R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时,处理器13R可以使用无线通信单元12R通过天线11R向作为主要设备操作的信宿设备10L发送NACK。音频放大器15R将R数据转换成右声道声音(后文中可以称作“R声音”),放大转换后的R声音,并且通过扬声器16R输出经过放大的R声音。其结果是,R声音由信宿设备10R再现。
信宿设备10L包括天线11L、无线通信单元12L、处理器13L、存储器14L、音频放大器15L和扬声器16L。无线通信单元12L通过天线11L接收从源设备20发送的分组,并且向处理器13L输出所接收到的分组。处理器13L从分组中提取出音频数据,并且在解码之前对音频数据实施CRC。当作为CRC的结果没有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时,处理器13L在解码之前将音频数据在存储器14L中存储特定时间周期,从音频数据中提取L数据并且解码L数据,在解码之后对L数据进行D/A转换,并且将L数据输出到音频放大器15L。另一方面,当作为CRC的结果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时,处理器13L丢弃分组。此外,当信宿设备10L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时,处理器13L可以使用无线通信单元12L通过天线11L向源设备20发送NACK。此外,当信宿设备10L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时,处理器13L可以使用无线通信单元12L通过天线11L向作为主要设备操作的信宿设备10R发送NACK。音频放大器15L将L数据转换成左声道声音(后文中可以称作“L声音”),放大转换后的L声音,并且通过扬声器16L输出经过放大的L声音。其结果是,L声音由信宿设备10L再现。
处理器22、13R和13L的示例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此外,存储器21、14R和14L的示例包括比如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之类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和闪存。
在后文中,信宿设备10R和10L可以被统称作“信宿设备10RL”。
<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的操作>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的操作示例的图示。
在信宿设备10R和10L中,当信宿设备10R作为主要设备操作时信宿设备10L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当信宿设备10L作为主要设备操作时信宿设备10R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当拦截系统的主要设备未能接收到音频数据时,主要设备对源设备20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重传请求的示例包括通过从主要设备向源设备20返回NACK而请求重传的情况,以及由于超时而请求重传并且不从主要设备向源设备20返回任何内容的情况。另一方面,当拦截系统的次要设备未能接收到音频数据时,次要设备可以不向源设备20而是向主要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也就是说,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例如如图3中所示的那样操作。在后文中,主要设备的天线11可以被称作“天线11P”,主要设备的无线通信单元12可以被称作“无线通信单元12P”,主要设备的处理器13可以被称作“处理器13P”,主要设备的存储器14可以被称作“存储器14P”,主要设备的音频放大器15可以被称作“音频放大器15P”,并且主要设备的扬声器16可以被称作“扬声器16P”。此外,在后文中,次要设备的天线11可以被称作“天线11S”,次要设备的无线通信单元12可以被称作“无线通信单元12S”,次要设备的处理器13可以被称作“处理器13S”,次要设备的存储器14可以被称作“存储器14S”,次要设备的音频放大器15可以被称作“音频放大器15S”,并且次要设备的扬声器16可以被称作“扬声器16S”。
在图3中,在步骤S101中,源设备20发送分组P1,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接收分组P1。在主要设备中,处理器13P对分组P1的音频数据实施CRC,并且由于没有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因此确定主要设备成功接收到分组P1的音频数据。在步骤S102中,确定成功接收到分组P1的音频数据的处理器13P通过无线通信单元12P和天线11P向源设备20发送ACK。在次要设备中,处理器13S对分组P1的音频数据实施CRC,并且由于没有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因此确定次要设备成功接收到分组P1的音频数据。
接下来,在步骤S103中,源设备20发送分组P2,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接收分组P2。在主要设备中,处理器13P对分组P2的音频数据实施CRC,并且由于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因此确定主要设备未能接收到分组P2的音频数据。在步骤S105中,确定未能接收到分组P2的音频数据的处理器13P通过无线通信单元12P和天线11P向源设备20发送NACK,从而请求源设备20重传分组P2。与此同时,在次要设备中,处理器13S对分组P2的音频数据实施CRC,并且由于没有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因此确定次要设备成功接收到分组P2的音频数据。
在步骤S107中,在步骤S105中接收到分组P2的重传请求的源设备20重传分组P2,并且主要设备接收分组P2。在主要设备中,处理器13P对分组P2的音频数据实施CRC,并且由于没有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因此确定主要设备成功接收到分组P2的音频数据。在步骤S108中,确定成功接收到分组P2的音频数据的处理器13P通过无线通信单元12P和天线11P向源设备20发送ACK。
接下来,在步骤S109中,源设备20发送分组P3,并且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接收分组P3。在主要设备中,处理器13P对分组P3的音频数据实施CRC,并且由于没有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因此确定主要设备成功接收到分组P3的音频数据。在步骤S110中,确定成功接收到分组P3的音频数据的处理器13P通过无线通信单元12P和天线11P向源设备20发送ACK。与此同时,在次要设备中,处理器13S对分组P3的音频数据实施CRC,并且由于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因此确定次要设备未能接收到分组P3的音频数据。在步骤S111中,确定未能接收到分组P3的音频数据的处理器13S通过无线通信单元12S和天线11S向主要设备发送NACK,从而请求主要设备重传分组P3。
在步骤S111中接收到分组P3的重传请求的主要设备中,处理器13P在步骤S113中向次要设备发送存储在存储器14P中的分组P3。在次要设备中,处理器13S对分组P3的音频数据实施CRC,并且由于没有在音频数据中检测到错误,因此确定次要设备成功接收到分组P3的音频数据。
<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
图4到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作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在后文中将描述第一到第五处理示例。
<第一处理示例:图4>
在第一处理示例中,充当主要设备的信宿设备10R确定信宿设备10R和信宿设备10L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图4中,首先当音频装置10通电时,作为初始状态,例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设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设定为次要设备。
在步骤S151中,处理器13R测量信宿设备10R中的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后文中可以称作“接收质量QR”),并且在步骤S153中,处理器13L测量信宿设备10L中的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后文中可以称作“接收质量QL”)。
在步骤S155中,处理器13L向信宿设备10R通知在步骤S153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L。
在这里,一般来说,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根据音频数据的接收环境而改变,接收环境越好,则接收质量越高,接收环境越差,则接收质量越低。也就是说,音频数据的接收环境由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指示。
随后,在步骤S157中,通过将在步骤S151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R与在步骤S155中通知的接收质量QL进行比较,处理器13R确定是否有必要在信宿设备10R与信宿设备10L之间切换主要设备和次要设备(后文中可以称作“角色切换”)。当接收质量QL低于接收质量QR时,处理器13R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当接收质量QR低于接收质量QL时,则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当信宿设备10L的接收环境(后文中可以称作“接收环境ENL”)比信宿设备10R的接收环境(后文中可以称作“接收环境ENR”)更差时,处理器13R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并且当接收环境ENR比接收环境ENL更差时,则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其结果是,在信宿设备10R和10L中,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的角色变为主要,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的角色变为次要。也就是说,在信宿设备10R和10L中,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在这里,例如假设由于接收质量QL低于接收质量QR,因此处理器13R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
随后,在步骤S159中,处理器13R向信宿设备10L发送切换请求。此外,在步骤S161中,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的角色从主要切换到次要。
与此同时,在步骤S163中,响应于在步骤S159中来自信宿设备10R的切换请求,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的角色从次要切换到主要。
因此,直到步骤S159,信宿设备10R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次要设备操作,从步骤S161和S163,信宿设备10R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步骤S157中,例如当由于接收质量QR低于接收质量QL而确定角色切换不必要时,不发送步骤S159中的切换请求,信宿设备10R继续作为主要设备操作,信宿设备10L继续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在这里,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例如由音频数据的接收强度或音频数据的错误率指示。举例来说,音频数据的接收强度的示例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标(RSSI),音频数据的错误率的示例包括分组错误率(PER)。一般来说,可以说音频数据的接收强度越高,则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越高,音频数据的接收强度越低,则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越低。此外,一般来说,可以说音频数据的错误率越小,则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越高,音频数据的错误率越大,则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越低。此外,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接收环境越好,则接收质量越高,接收环境越差,则接收质量越低。因此,音频数据的接收环境由音频数据的接收强度或音频数据的错误率指示。也就是说,接收环境越好,则接收强度越大,接收环境越差,则接收强度越小。此外,接收环境越好,错误率越小,接收环境越差,则错误率越大。
随后,例如在步骤S151中,处理器13R测量由信宿设备10R接收的音频数据的接收强度(后文中可以称作“接收强度RR”),在步骤S153中,处理器13L测量由信宿设备10L接收的音频数据的接收强度(后文中可以称作“接收强度RL”)。在步骤S155中,处理器13L向信宿设备10R通知接收强度RL。在步骤S157中,处理器13R通过将接收强度RR与接收强度RL进行比较来确定角色切换是否必要。当接收强度RL低于接收强度RR时,处理器13R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并且当接收强度RR低于接收强度RL时,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
此外,例如在步骤S151中,处理器13R测量由信宿设备10R接收的音频数据的错误率(后文中可以称作“错误率ER”),在步骤S153中,处理器13L测量由信宿设备10L接收的音频数据的错误率(后文中可以称作“错误率EL”)。在步骤S155中,处理器13L向信宿设备10R通知错误率EL。在步骤S157中,处理器13R通过将错误率ER与错误率EL进行比较来确定角色切换是否必要。当错误率EL大于错误率ER时,处理器13R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并且当错误率ER大于错误率EL时,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
与第一处理示例中一样,在后面的第二到第五处理示例中,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例如由音频数据的接收强度或音频数据的错误率指示。
<第二处理示例:图5>
在第二处理示例中,充当次要设备的信宿设备10L确定信宿设备10R和信宿设备10L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图5中,与第一处理示例中一样,首先当音频装置10通电时,作为初始状态,例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设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设定为次要设备。
步骤S151和S153的处理与第一处理示例相同。
在步骤S171中,处理器13R向信宿设备10L通知在步骤S151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R。
在步骤S173中,处理器13L通过将在步骤S153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L与在步骤S171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R进行比较来确定角色切换是否必要。当接收质量QL低于接收质量QR时,处理器13L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当接收质量QR低于接收质量QL时,则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在这里,例如假设由于接收质量QL低于接收质量QR,因此处理器13L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
随后,在步骤S175中,处理器13L向信宿设备10R发送切换请求。此外,在步骤S177中,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的角色从次要切换到主要。
与此同时,在步骤S179中,响应于在步骤S175中来自信宿设备10L的切换请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的角色从主要切换到次要。
因此,直到步骤S175,信宿设备10R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次要设备操作,从步骤S177和S179,信宿设备10R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步骤S173中,例如当由于接收质量QR低于接收质量QL而确定角色切换不必要时,不发送步骤S175中的切换请求,信宿设备10R继续作为主要设备操作,信宿设备10L继续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第三处理示例:图6>
在第三处理示例中,响应于来自充当次要设备的信宿设备10L的请求,充当主要设备的信宿设备10R确定信宿设备10R和信宿设备10L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图6中,与第一处理示例中一样,首先当音频装置10通电时,作为初始状态,例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设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设定为次要设备。
步骤S151和S153的处理与第一处理示例相同。
在步骤S181中,处理器13L确定接收质量QL是否低于阈值THL。也就是说,处理器13L确定接收环境ENL是否比预定接收环境恶化。当接收质量QL低于阈值THL时(也就是说,当接收环境ENL比预定接收环境恶化时),处理器13L在步骤S183中向信宿设备10R发送确定请求,并且向信宿设备10R通知在步骤S153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L。另一方面,当接收质量QL等于或大于阈值THL时,处理器13L不实施步骤S183的处理。在这里,例如由于接收质量QL低于阈值THL,假设步骤S183的处理由处理器13L实施。
在步骤S185中,响应于在步骤S183中接收到的确定请求,处理器13R通过将在步骤S151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R与在步骤S183中通知的接收质量QL进行比较来确定角色切换是否必要。当接收质量QL低于接收质量QR时,处理器13R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并且当接收质量QR低于接收质量QL时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在这里,例如假设由于接收质量QL低于接收质量QR,因此处理器13R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
随后,在步骤S187中,处理器13L向信宿设备10L发送切换请求。此外,在步骤S189中,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的角色从主要切换到次要。
与此同时,在步骤S191中,响应于在步骤S187中来自信宿设备10R的切换请求,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的角色从次要切换到主要。
因此,直到步骤S187,信宿设备10R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次要设备操作,从步骤S189和S191,信宿设备10R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步骤S185中,例如当由于接收质量QR低于接收质量QL而确定角色切换不必要时,不发送步骤S187中的切换请求,信宿设备10R继续作为主要设备操作,信宿设备10L继续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第四处理示例:图7>
在第四处理示例中,源设备20确定信宿设备10R和信宿设备10L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图7中,与第一处理示例中一样,首先当音频装置10通电时,作为初始状态,例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设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设定为次要设备。
步骤S151和S153的处理与第一处理示例相同。
在步骤S201中,处理器13L向信宿设备10R通知在步骤S153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L。
在步骤S203中,处理器13R向源设备20通知在步骤S151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R和在步骤S201中通知的接收质量QL。
在步骤S205中,处理器22通过将接收质量QR与接收质量QL进行比较来确定角色切换是否必要。当接收质量QL低于接收质量QR时,处理器22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并且当接收质量QR低于接收质量QL时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在这里,例如假设由于接收质量QL低于接收质量QR,因此处理器22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
随后,在步骤S207中,处理器22发送切换请求,并且切换请求由信宿设备10R和10L接收。
在步骤S209中,响应于在步骤S207中来自源设备20的切换请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的角色从主要切换到次要。
与此同时,在步骤S211中,响应于在步骤S207中来自源设备20的切换请求,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的角色从次要切换到主要。
因此,直到步骤S207,信宿设备10R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次要设备操作,从步骤S209和S211,信宿设备10R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步骤S205中,例如当由于接收质量QR低于接收质量QL而确定角色切换不必要时,不发送步骤S207中的切换请求,信宿设备10R继续作为主要设备操作,信宿设备10L继续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第五处理示例:图8>
与第四处理示例中一样,在第五处理示例中,源设备20确定信宿设备10R和信宿设备10L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但是在第五处理示例中,响应于来自源设备20的通知请求,信宿设备10R和10L向源设备20通知接收质量。
在图8中,与第一处理示例中一样,首先当音频装置10通电时,作为初始状态,例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设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设定为次要设备。
在步骤S221中,处理器22发送接收质量的通知请求,并且通知请求由信宿设备10R和10L接收。
在步骤S223中,响应于在步骤S221中来自源设备20的通知请求,处理器13R测量接收质量QR。在步骤S225中,处理器13R向源设备20通知在步骤S223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R。
与此同时,在步骤S227中,响应于在步骤S221中来自源设备20的通知请求,处理器13L测量接收质量QL。在步骤S229中,处理器13L向源设备20通知在步骤S227中测量的接收质量QL。
由于后续处理与第四处理示例相同,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前面描述了第一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音频系统的配置>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的音频系统的配置示例的图示。在图9中,信宿设备10R还包括距离传感器17R,信宿设备10L还包括距离传感器17L。距离传感器17R检测信宿设备10R与源设备20之间的距离(后文中可以称作“距离DR”),距离传感器17L检测信宿设备10L与源设备20之间的距离(后文中可以称作“距离DL”)。
<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
图10到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的图示。作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音频系统中的处理规程的示例,在后文中将描述第六和第七处理示例。
<第六处理示例:图10>
随着信宿设备10RL与源设备20之间的距离(后文中可以称作“S-S距离”)增大,信宿设备10RL与源设备20之间的无线空间中的音频数据的传播损耗也增大。因此,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由S-S距离指示。一般来说,可以说S-S距离越小,则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越高,S-S距离越大,则音频数据的接收质量越低。此外,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接收环境越好,则接收质量越高,接收环境越差,则接收质量越低。因此,音频数据的接收环境由S-S距离指示。也就是说,S-S距离越小,接收环境越好,S-S距离越大,接收环境越差。
随后,在图10中,在步骤S301中,当音频装置10通电时,距离传感器17R检测距离DR,并且将所检测到的距离DR输出到处理器13R。
与此同时,在步骤S303中,当音频装置10通电时,距离传感器17L检测距离DL,并且将所检测到的距离DL输出到处理器13L。
在步骤S305中,处理器13L向信宿设备10R通知在步骤S303中检测到的距离DL。
在步骤S307中,处理器13R向源设备20通知在步骤S301中检测到的距离DR和在步骤S305中通知的距离DL。
在步骤S309中,处理器22通过将距离DR与距离DL进行比较来确定信宿设备10RL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和信宿设备10RL作为次要设备操作。也就是说,在步骤S309中,处理器22通过比较距离DR与距离DL来确定信宿设备10R和10L中的每一个的角色。当距离DR大于距离DL时,处理器22将信宿设备10R确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将信宿设备10L确定为次要设备。另一方面,当距离DL大于距离DR时,处理器22将信宿设备10L确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将信宿设备10R确定为次要设备。也就是说,当接收环境ENR比接收环境ENL更差时,处理器22将信宿设备10R确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当接收环境ENL比接收环境ENR更差时将信宿设备10L确定为主要设备。当距离DR等于距离DL时,信宿设备10R或10L中的任一个可以被设定为主要设备。
在步骤S311中,处理器22在步骤S309中发送确定结果,并且确定结果由信宿设备10R和10L接收。
在步骤S313中,响应于在步骤S311中从源设备20发送的确定结果,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的角色设定为主要或次要。
此外,在步骤S315中,响应于在步骤S311中从源设备20发送的确定结果,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的角色设定为主要或次要。
<第七处理示例:图11>
在图11中,与第一处理示例中一样,首先当音频装置10通电时,作为初始状态,例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设定为主要设备,并且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设定为次要设备。
步骤S301、S303、S305和S307的处理与第六处理示例相同。
在步骤S321中,处理器22通过将距离DR与距离DL进行比较来确定角色切换是否必要。当距离DL大于距离DR时,处理器22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并且当距离DR大于距离DL时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当接收环境ENL比接收环境ENR更差时处理器22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并且当接收环境ENR比接收环境ENL更差时确定角色切换是不必要的。因此,在信宿设备10R和10L中,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在这里,例如假设由于距离DL大于距离DR,因此处理器22确定角色切换是必要的。
随后,在步骤S323中,处理器22发送切换请求,并且切换请求由信宿设备10R和10L接收。
在步骤S325中,响应于在步骤S323中来自源设备20的切换请求,处理器13R将信宿设备10R的角色从主要切换到次要。
与此同时,在步骤S327中,响应于在步骤S323中来自源设备20的切换请求,处理器13L将信宿设备10L的角色从次要切换到主要。
因此,直到步骤S323,信宿设备10R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从步骤S325和S327,信宿设备10R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在步骤S321中,例如当由于距离DR大于距离DL而确定角色切换不必要时,不发送步骤S323中的切换请求,信宿设备10R继续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信宿设备10L继续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前面描述了第二实施例。
应当注意的是,可以与第一到第五处理示例或第七处理示例中的任一个组合实施第六处理示例。也就是说,在第一到第五处理示例和第七处理示例中,可以根据第六处理示例确定初始状态下的信宿设备10RL的角色。
在前面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描述了信宿设备10R再现R声音并且信宿设备10L再现L声音的情况。但是音频装置10也可以是其中信宿设备10R和10L都再现R声音和L声音全部二者的音频装置。
此外,在前面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描述了音频装置10是完全无线耳机的情况。但是音频装置10不限于完全无线耳机。举例来说,音频装置10可以是拦截系统的扬声器设备。
[所公开的技术的效果]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根据本公开内容的音频装置(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音频装置10)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信宿设备10R和10L)。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分别接收从源设备(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源设备20)发送的相同音频数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音频数据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作为对源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的主要设备而操作,并且音频数据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作为对主要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的次要设备而操作。
举例来说,作为第一设备的接收强度的第一接收强度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作为第二设备的接收强度的第二接收强度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随后,当第一接收强度低于第二接收强度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此外,当第二接收强度低于第一接收强度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此外,例如作为由第一设备接收到的音频数据的错误率的第一错误率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作为由第二设备接收到的音频数据的错误率的第二错误率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随后,当第一错误率大于第二错误率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此外,当第二错误率大于第一错误率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此外,例如作为第一设备与源设备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作为第二设备与源设备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随后,当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当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此外,例如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此外,例如当次要设备的接收环境比预定接收环境恶化时,主要设备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此外,例如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响应于来自源设备的请求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利用前面描述的配置,抑制了从次要设备到主要设备的重传请求,因此P-S通信的发生频率降低。因此,有可能抑制由于源设备与主要设备之间的超时而导致的音频数据重传的发生。因此,有可能抑制由音频装置再现的声音的中断。
应当注意的是,本文中所描述的效果仅仅是示例而非限制,并且可以提供其他效果。
所公开的技术还可以具有如下配置。
(1)一种音频装置,包括:
分别接收从源设备发送的相同音频数据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
其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音频数据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作为对源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的主要设备而操作,并且
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作为对主要设备实施重传请求的次要设备而操作。
(2)根据(1)的音频装置,
其中,作为第一设备的接收强度的第一接收强度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
作为第二设备的接收强度的第二接收强度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
当第一接收强度低于第二接收强度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
当第二接收强度低于第一接收强度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3)根据(1)的音频装置,
其中,作为由第一设备接收到的音频数据的错误率的第一错误率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
作为由第二设备接收到的音频数据的错误率的第二错误率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
当第一错误率大于第二错误率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
当第二错误率大于第一错误率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4)根据(1)的音频装置,
其中,作为第一设备与源设备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
作为第二设备与源设备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
当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
当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5)根据(1)到(4)中的任一项的音频装置,
其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6)根据(1)到(4)中的任一项的音频装置,
其中,当次要设备的接收环境比预定接收环境恶化时,主要设备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7)根据(1)到(4)中的任一项的音频装置,
其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响应于来自源设备的请求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8)一种用于包括分别接收从源设备发送的相同音频数据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音频装置的音频装置操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音频数据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处,作为对源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的主要设备操作;并且
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处,作为对主要设备实施重传请求的次要设备操作。
附图标记列表
1 音频系统
10 音频装置
10R、10L 信宿设备
20 源设备

Claims (8)

1.一种音频装置,包括:
分别接收从源设备发送的相同音频数据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
其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音频数据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作为对源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的主要设备而操作,并且
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作为对主要设备实施重传请求的次要设备而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装置,
其中,作为第一设备的接收强度的第一接收强度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
作为第二设备的接收强度的第二接收强度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
当第一接收强度低于第二接收强度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
当第二接收强度低于第一接收强度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装置,
其中,作为由第一设备接收到的音频数据的错误率的第一错误率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
作为由第二设备接收到的音频数据的错误率的第二错误率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
当第一错误率大于第二错误率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
当第二错误率大于第一错误率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装置,
其中,作为第一设备与源设备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指示第一设备的接收环境,
作为第二设备与源设备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指示第二设备的接收环境,
当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时,第一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二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并且
当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时,第二设备作为主要设备操作并且第一设备作为次要设备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装置,
其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装置,
其中,当次要设备的接收环境比预定接收环境恶化时,主要设备确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哪一个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装置,
其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响应于来自源设备的请求作为主要设备操作。
8.一种用于包括分别接收从源设备发送的相同音频数据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音频装置的音频装置操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音频数据接收环境更差的设备处,作为对源设备实施针对音频数据的重传请求的主要设备操作;并且
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接收环境更好的设备处,作为对主要设备实施重传请求的次要设备操作。
CN201980103099.9A 2019-12-25 2019-12-25 音频装置和音频装置操作方法 Pending CN1148306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50868 WO2021130909A1 (ja) 2019-12-25 2019-12-25 音響装置及び音響装置動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0679A true CN114830679A (zh) 2022-07-29

Family

ID=76573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3099.9A Pending CN114830679A (zh) 2019-12-25 2019-12-25 音频装置和音频装置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16682B2 (zh)
EP (1) EP4084493A4 (zh)
CN (1) CN114830679A (zh)
WO (1) WO20211309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2446B (zh) 2021-09-24 2023-05-30 上海物骐微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WO2023177883A1 (en) * 2022-03-17 2023-09-21 Bose Corporation Wireless data packet acknowledgment schem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68252B2 (en) 2010-09-02 2014-07-01 Apple Inc. Un-tethered wireless audio system
US20160219358A1 (en) * 2015-01-28 2016-07-28 Alpha Audiotronics, Inc. Wireless earbuds with reciprocating leader and follower configuration
US10142750B2 (en) * 2016-04-22 2018-11-27 Apple Inc. Swapping roles between untethered wirelessly connected devices
WO2018057524A1 (en) * 2016-09-21 2018-03-29 Apple Inc. Real-time rela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7894881A (zh) * 2017-10-18 2018-04-10 恒玄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的主从连接切换、通话监听和麦克切换的方法
US11153701B2 (en) 2018-01-19 2021-10-19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Dual advanced audio distribution profile (A2DP) sink
US10244307B1 (en) * 2018-02-09 2019-03-26 Bestechnic (Shanghai) Co., Ltd. Communication of wireless headphon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16682B2 (en) 2024-02-27
EP4084493A1 (en) 2022-11-02
EP4084493A4 (en) 2023-01-11
US20230013153A1 (en) 2023-01-19
WO2021130909A1 (ja) 2021-07-01
JPWO2021130909A1 (zh)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48370B2 (en) Wireless device communication
US20190274024A1 (en) Wireless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capable of effectively reducing number of audio packet retransmission
WO2021121289A1 (zh) 蓝牙耳机的数据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35844B (zh) 双无线蓝牙通信音频数据更正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JP2013518514A (ja) 多数決エラー訂正技術分野
WO2022021607A1 (zh) 音频数据的传输方法、系统、tws耳机对、芯片及介质
CN111741401A (zh) 用于无线耳机组件的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耳机组件
CN114830679A (zh) 音频装置和音频装置操作方法
US2023017990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lied to binaural wireless headset, and apparatus
US11083031B1 (en) Bluetooth audio exchange with transmission diversity
CN112039637B (zh) 一种音频数据通信方法、系统及音频通信设备
EP3890356A1 (en) Bluetooth audio exchange with transmission diversity
JP7494863B2 (ja) 音響装置及び音響装置動作方法
WO2020133146A1 (zh) 一种耳机通信方法
TWI774077B (zh) 用於具有轉碼器錯誤模型的媒體存取控制器的設備及方法
CN116114275A (zh) 无线立体声耳机中的延迟减少
CN114747165A (zh) 应用于蓝牙通信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
WO2023000566A1 (zh) 蓝牙丢包数据收发方法、电路、音频播放设备及系统
TWI710225B (zh) 無線藍牙裝置的控制器及方法
EP4325884A1 (en) Head-mounted wireless earphone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for
WO2021092728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8119005A (zh) 数据同步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4039545A1 (en) Uplink management for true wireless earbuds
CN114827969A (zh) 一种无线耳机及其通信方法
CN114786096A (zh) 一种无线耳机以及用于无线耳机的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