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7854A - 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7854A
CN114827854A CN202210346263.2A CN202210346263A CN114827854A CN 114827854 A CN114827854 A CN 114827854A CN 202210346263 A CN202210346263 A CN 202210346263A CN 114827854 A CN114827854 A CN 1148278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er
sound outlet
module
main sound
mon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62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广升
郭翔
张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34626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78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7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78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本申请的发生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位于模组外壳内的发声器单体,发声器单体的振膜将模组外壳内的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沿发声器单体长轴方向上发声器单体的中心位置到前声腔的任一侧壁上的距离不小于8.5mm;发声器模组设有与前声腔连通的第一主出声孔或第三主出声孔,第一主出声孔设于正对发声器单体振膜一侧的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上,第三主出声孔设于发声器单体长轴一侧的前声腔侧面的模组外壳上,两个主出声孔均为条带状结构分别正对振膜长轴、短轴的中心区域设置,延伸方向均为沿发声器单体的长轴方向。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发生器模组的驻波干涉,提高智能头戴设备的发声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头戴设备的普及和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智能头戴设备上结合了声学功能。例如音频眼镜、便携式头戴等智能头戴设备相比于传统耳机,采用了近耳外放技术,听久了既不会听觉疲劳,又不损伤听力,赢得了用户的喜欢。
随着智能头戴设备不断的向轻、薄、小巧的方向发展,作为智能头戴设备声学部件的发声器模组也随之不断的向轻、薄、小巧的方向发展。因此,技术人员将越来越多的发声器模组设计为前腔侧出声结构。但智能头戴设备的发声器模组与传统手机等小型化电子终端不同,智能头戴设备的发声器模组的前声腔较长,前腔侧出声结构使得发声器单体发出的大部分声波不能直接辐射出去,而是要经过前腔壁反射才能够从出声孔辐射出去,此时经过前腔壁反射的声波与向内传播的声波相互影响产生谐振驻波,严重影响发声器模组在某些频段的灵敏度,降低了模组的声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有效改善发声器模组的驻波干涉,提高智能头戴设备的声学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器模组,包括:包括模组外壳和位于模组外壳内的发声器单体,发声器单体的振膜将模组外壳内的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沿发声器单体长轴方向上发声器单体的中心位置到前声腔的任一侧壁上的距离不小于8.5mm;
发声器模组设有与前声腔连通的第一主出声孔,第一主出声孔设于正对发声器单体振膜一侧的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上,第一主出声孔为条带状结构且正对振膜长轴的中心区域设置,第一主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的长轴方向。
可选地,第一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长度的1/4。
可选地,第一主出声孔的宽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的振膜中心与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之间的高度。
可选地,发声器模组还设有与前声腔连通的第二主出声孔,第二主出声孔的中心与第一主出声孔中心重合;第二主出声孔为条带状结构且正对振膜短轴的中心区域设置,第二主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的短轴方向。
可选地,第二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短轴长度的1/4,第二主出声孔的宽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的振膜中心与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之间的高度。
可选地,第一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长轴长度的1/2,第二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短轴长度的1/2。
可选地,第一主出声孔为轴对称结构,第一主出声孔的中心轴线与振膜长轴的中心线的正投影重叠,第一主出声孔的中心与发声器单体振膜的中心重叠;
第二主出声孔为轴对称结构,第二主出声孔的中心轴线与振膜短轴的中心线的正投影重叠,第二主出声孔的中心与发声器单体振膜的中心重叠。
可选地,第一主出声孔为矩形或者跑道型结构,第二主出声孔为矩形或者跑道型结构。
可选地,至少部分模组外壳为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
可选地,发声器模组还设有与前声腔连通的第一辅出声孔和第二辅出声孔,第一辅助出声孔的中心和第二辅助出声孔的中心均与第一主出声孔的中心重合,且第一辅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其中一个对角线方向,第二辅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另外一个对角线方向。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位于模组外壳内的发声器单体,发声器单体的振膜将所述模组外壳内的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沿发声器单体长轴方向上发声器单体的中心位置到前声腔的任一侧壁上的距离不小于8.5mm;
发声器模组设有与前声腔连通的第三主出声孔,第三主出声孔设于发声器单体长轴一侧的前声腔侧面的模组外壳上,第三主出声孔为条带状结构且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的长轴方向。
可选地,第三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长度的1/4。
可选地,第三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长轴长度的1/2,至少部分模组外壳为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包括:智能头戴设备上设置有上述的发声器模组。
可选地,智能头戴设备包括整机外壳,至少部分模组外壳为整机外壳。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声器单体将整个发声器模组内腔分为前声腔和后声腔,当声源距离前声腔的反射面(即前声腔相对发声器单体短轴侧的前声腔侧壁)为某些频率的四分之一波长时,发射声波与反射声波叠加后会在前声腔内形成驻波干涉。本申请实施例将发声器模组的出声孔的位置变换到正对发声器单体中心区域的前声腔外壳上,且主出声孔的开孔形状为条带状,条带状方向至少沿着发声器单体长轴方向且具有一定宽度,通过条带状的出声孔将前声腔中的发射声波逐步辐射到外界,降低反射声波的能量,且在反射声波向发声器单体方向传播的过程中,条带状的出声孔能够将大部分或全部的反射声波逐步辐射到外界,使得到达发声器单体中心位置处的反射声波的能量非常少或几乎可以忽略,最大程度上避免前声腔内部发生驻波干涉,减少发声器模组在中高频段的频响曲线的波动幅度,提高发声器模组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一种发声器模组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发声器模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沿着发声器单体的长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沿着发声器单体的短轴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另一种发声器模组的外观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发声器模组的频响曲线(Frequency response)对比示意图;
图中:模组上壳11,模组下壳12,正面外壳13,侧面外壳14,发声器单体20,球顶21,前声腔30,后声腔40,第一主出声孔31,第二主出声孔32,第三主出声孔3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器模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模组外壳例如包括如图1所示的模组上壳11和模组下壳12。结合图3和图4,模组外壳内收容有发声器单体20。
这里,发声器单体20包括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包括边缘部位固定在发声器单体的外壳上的振膜,振膜靠近模组下壳12的一侧的中间部位固定有球顶21,振膜的另一侧固定有音圈,音圈的绕线抽头为音圈引线。磁路系统包括侧部固定在模组下壳12上的盆架,盆架包括矩形的底部,底部的四边均设有与底部垂直的侧壁,底部的中心位置依次固定有磁铁和华司。磁铁和华司与盆架的侧壁之间设有磁间隙,音圈设于磁间隙中,音圈根据通过其绕线内的声频电信号的大小和方向在磁间隙内做上下运动,振膜随着音圈的上下运动而振动,策动空气发声,从而完成电声之间的能量转换。
如图2与图3所示,发声器单体20将发声器模组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30和后声腔40两个腔体。结合图1所示,模组上壳11和振膜共同围成前声腔30,振膜和模组下壳12共同围成后声腔40。以振膜的两个表面为参考,安装有球顶21的第一振膜表面处于前声腔30,与第一振膜表面相背的第二振膜表面处于后声腔40。
本实施例示例性示出模组外壳示包括模组上壳11和模组下壳12,实际应用中,模组外壳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为更多壳体组合形成,或者为一体成型。可选地,至少部分模组外壳为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
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声孔的位置,将正对发声器单体20振膜一侧的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标记为正面外壳13,正面外壳13正对第一振膜表面,如图1所示,正面外壳13为模组上壳11的一部分。将发声器单体20长轴一侧的前声腔侧面的模组外壳标记为侧面外壳14,侧面外壳14与正面外壳13处于模组外壳的不同面。例如图1中示出的侧面外壳14与正面外壳13近似为垂直衔接的不同外壳壁体,图1中示例性示出侧面外壳14为模组下壳12的一部分。可选地,侧面外壳14也可以为模组上壳11的一部分,或者为模组上壳11的一部分与模组下壳12的一部分共同形式侧面外壳14。
对于侧面出声的发声器模组,即出声孔设于模组侧面并位于发声器单体的第一短轴侧,发声器单体20辐射的声波传递到前声腔远离出声孔一侧的发声器单体的第二短轴侧的前声腔侧壁时会出现声波的反射,当发声器单体中心位置与第二短轴侧的前腔壁之间的距离为λ/4时,经过反射后的声波到达发声器单体中心位置时为λ/2,此时会出现声波相位叠加抵消的情况,出现驻波现象,λ为声波波长。对于常规的手机用发声器,通常发声器的前声腔的长度比较小,驻波谷出现在10KHz之后,此时对于听音体验的影响不明显。
而应用于智能头戴设备中侧面出声的发声器模组,其发声器单体比较狭长,对应的前声腔为狭长结构,驻波谷会向低频偏移。当驻波谷出现在小于10KHz的频段时会显著影响用户的听音体验。
对于出声孔位于第一短轴侧的侧面出声的发声器模组,当发声器单体的中心至第二短轴侧的前声腔侧壁之间的距离约为8.5mm左右时,在10KHz处会出现驻波现象,当发声器单体的中心至第二短轴侧的前声腔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8.5mm时,驻波谷会出现在10KHz以内,参考图6所示出的相关方案中SPK1(Speaker,发声器模组)在4KHz频率附近产生了波谷,严重影响发声器模组在该频段的灵敏度,严重影响用户听音体验。本实施例的数值8.5是基于大量统计实验验证后得到,该数值与可被人耳感知的声波频段相关。
其中,具有狭长前声腔的侧出声发声器模组,由前声腔一阶驻波干涉形成的第一驻波谷的发声频率最低,对灵敏度的影响尤为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如图1、图2、图3与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声器模组设有与前声腔30连通的第一主出声孔31,第一主出声孔31设于发声器单体20振膜一侧的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上,即第一主出声孔31设于正面外壳13上。第一主出声孔31为条带状结构且正对振膜长轴的中心区域设置,第一主出声孔31的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20的长轴方向。
这里条带状结构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宽度的长条形开孔,例如为图1中示出的矩形结构,或者为跑道型结构,跑道型结构可以理解为由两个相对直边和两个相对弧形边组成的规则结构。条带状结构正对振膜长轴的中心区域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主出声孔31的正投影位于振膜长轴方向的中心区域。
与相关技术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将发声器模组的第一主出声孔的位置变换到正对发声器单体中心区域的前声腔外壳上,且第一主出声孔的开孔形状为条带状,条带状方向沿着发声器单体长轴方向且具有一定宽度,前声腔内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射声波逐步通过条带状的第一出声孔辐射到外界,能够降低反射声波的能量,且在反射声波向发声器单体方向传播的过程中,条带状的第一出声孔能够将大部分或全部的反射声波逐步辐射到外界,使得到达发声器单体中心位置处的反射声波的能量非常少或几乎可以忽略,最大程度上避免前声腔内部发生驻波干涉,减少发声器模组在中高频段的频响曲线的波动幅度,提高发声器模组的声学性能。
图6中示出发声器响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相关技术中,发声器模组SPK1在中高频段范围的波动幅度超过35dB。而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发声器模组SPK2在该频段范围内的波动幅度不超过20dB,且消除了8.5KHz频率附近由前声腔一阶驻波干涉形成的第一驻波谷,使得中高频段范围内的频率响应曲线更加平坦,有效降低了发声器模组在中高频段的波动幅度,改善了发声器模组的出声效果。
其中,第一主出声孔31的长度不宜过短,长度过短的第一主出声孔31在前声腔的声波传播过程中,无法有效逐步辐射发射声波和反射声波。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主出声孔31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20长轴长度的1/4,通过第一主出声孔31的长度方向能够显著消除中频段的驻波干涉,这里中频段例如包括3-10KHz的频率范围。
此外,第一主出声孔31应为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带状开孔,宽度不宜过窄,宽度过窄的第一主出声孔31在前声腔的声波传播过程中,无法有效逐步辐射中高频段的发射声波和反射声波。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主出声孔31的宽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20的振膜中心与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之间的高度,当第一主出声孔3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振膜中心与正面外壳13之间的距离h时,通过第一主出声孔31的宽度方向能够显著消除中高频段的驻波干涉,中高频段例如包括6-10KHz的频率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在例如为矩形结构的发声器单体20中,第一主出声孔31设置为轴对称结构,即第一主出声孔31的中心轴线与振膜长轴的中心线的正投影重叠,第一主出声孔31的中心与发声器单体振膜的中心重叠。
由于前声腔内的声波传播方向与振膜相关,振膜的结构形态直接影响声波的传播方向。基于此,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其他形状的发声器单体,第一主出声孔31可以根据发声器单体的形状结构设置为相应的对称结构,以使第一主出声孔31可以有效地将前声腔内的发射声波和反射声波辐射到外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声器模组还设有与前声腔30连通的第二主出声孔32,第二主出声孔32的中心与第一主出声孔31中心重合;第二主出声孔32为条带状结构且正对振膜短轴的中心区域设置,第二主出声孔32的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20的短轴方向。
这里第二主出声孔32正对振膜短轴的中心区域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二主出声孔32的正投影位于振膜短轴方向的中心区域。第二主出声孔32的中心与第一主出声孔31中心重合可以理解为第二主出声孔32的中心点与第一主出声孔31的中心点为同一点,且两者的条带状结构在重合位置处相连通。
以图1所示为例,在条带状结构的长度方向上,第一主出声孔31与第二主出声孔32中心区域相连通,第一主出声孔31与第二主出声孔32形成轴对称的十字形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在例如为矩形结构的发声器单体20中,第二主出声孔32设置为轴对称结构,即第二主出声孔32的中心轴线与振膜短轴的中心线的正投影重叠,第二主出声孔32的中心与发声器单体20振膜的中心重叠。参考前文相关描述,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其他形状的发声器单体,第二主出声孔32可以根据发声器单体的形状结构设置为相应的对称结构,以使第二主出声孔32可以有效地将前声腔内中高频段的发射声波和反射声波辐射到外界。
本实施例通过增设第二主出声孔32进一步消除发声器单体短轴方向的驻波干涉波谷,进一步改善中高频段的灵敏度。其中,第二主出声孔32的长度不宜过短,宽度不宜过窄,长度过短宽度过窄的第二主出声孔32在前声腔的声波传播过程中,无法有效地逐步辐射发声器单体短轴方向的发射声波和反射声波。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第二主出声孔32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20短轴长度的1/4,第二主出声孔32的宽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20的振膜中心与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之间的高度h,通过第二主出声孔32能够进一步消除中高频段的驻波干涉。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主出声孔31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20长轴长度的1/2,第二主出声孔32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20短轴长度的1/2。通过本可选实施例,能够消弱或完全消除更宽频段范围内的驻波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设于正面外壳13的条带状出声孔,其长度越长,宽度越宽,越能够有效消除前声腔内的驻波干涉。但实际应用中,受限于发声器模组其他部件的布局影响,条带状出声孔在长度与宽度会受到限制,且条带状出声孔是采用近耳外放技术进行声波辐射,要求条带状出声孔处于发声器模组在穿戴状态下的人耳附近位置,为保证人耳接收声波的响度和私密性,也限制了条带状出声孔的面积不宜多大。
因此,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发声器模组还设有与前声腔30连通的第一辅出声孔,第一辅助出声孔的中心与第一主出声孔31的中心重合,且第一辅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20其中一个对角线方向。
可选地,发声器模组还设有与前声腔30连通的第二辅出声孔,第二辅助出声孔的中心与第一主出声孔31的中心重合,且第二辅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20另外一个对角线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发声器模组的具体结构,合理设计主出声孔和辅出声孔的数量,以最大程度上地将发射声波和反射声波逐步辐射到外界,消弱或完全消除前声腔内的驻波干涉。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发声器模组,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声器模组与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器模组的基础结构相同。
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声器模组亦包括模组外壳和位于模组外壳内的发声器单体20,可选地,至少部分模组外壳为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发声器单体20的振膜将模组外壳内的空间分隔成前声腔30和后声腔40,且沿发声器单体20长轴方向上发声器单体20的中心位置到前声腔30的任一侧壁上的距离不小于8.5mm。
如前文所述,针对具有狭长前声腔的侧出声发声器模组容易发声驻波干涉的问题,与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器模组不同的是: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发声器模组设有与前声腔30连通的第三主出声孔33,第三主出声孔33设于发声器单体长轴一侧的前声腔侧面的模组外壳上,即第三主出声孔31设于侧面外壳14上,第三主出声孔33为条带状结构且延伸方向沿发声器单体20的长轴方向。
与相关技术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将发声器模组的第三主出声孔的位置变换到发声器单体长轴一侧的前声腔外壳上,且第三主出声孔的开孔形状为条带状,条带状方向沿着发声器单体长轴方向且具有一定宽度,前声腔内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射声波逐步通过条带状的第三出声孔辐射到外界,能够降低反射声波的能量,且在反射声波向发声器单体方向传播的过程中,条带状的第三出声孔能够将大部分或全部的反射声波逐步辐射到外界,使得到达发声器单体中心位置处的反射声波的能量非常少或几乎可以忽略,最大程度上避免前声腔内部发生驻波干涉,减少发声器模组在中高频段的频响曲线的波动幅度,提高发声器模组的声学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示例示出第三主出声孔33设于侧面外壳14与正面外壳13衔接位置处,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侧面外壳14上属于模组上壳的位置处设置第三主出声孔33,例如在侧面外壳14靠近正面外壳13的边缘位置处开设第三主出声孔33。
第三主出声孔33的长度不宜过短,长度过短的第三主出声孔33在前声腔的声波传播过程中,无法有效逐步的辐射发射声波和反射声波。基于此,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三主出声孔33的长度不小于发声器单体20长轴长度的1/4,第三主出声孔33的宽度越宽,前声腔内的驻波干涉抵消效果越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发声器模组的具体结构合理设置第三主出声孔33的宽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三主出声孔33的长度具体是不小于发声器单体20长轴长度的1/2,以消除前声腔内更宽频段范围的驻波干涉。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智能头戴设备,本实施例的智能头戴设备包括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实施例中的发声器模组。
本实施例的智能头戴设备包括智能眼镜,头戴耳机,HMD(Head-Mounted Display,头盔显示器)设备等。智能头戴设备可以为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MR(Mix reality,混合现实)设备。
本实施例中的智能头戴设备中至少设置一个发声器模组,例如在智能眼镜中,可以在每个镜腿的位置处各设置一个发声器模组,发声器模组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设置。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发声器模组可以作为智能头戴设备的外设组件,例如发声器模组可拆卸安装在智能头戴设备中。
当然,发声器模组也可以组装在智能头戴设备的壳体内。具体的,智能头戴设备包括整机外壳,发声器模组的模组外壳可以是整机外壳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当发声器模组开设条带状结构的出声孔的模组外壳为整机外壳的一部分时,发声器模组的出声孔为智能头戴设备的出声孔,此时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不需要额外设置开孔。又例如,当发声器模组开设出声孔的模组外壳不为整机外壳的一部分时,整机外壳上还需开设相应的开孔与发声器模组的各个出声孔连通。
举例来说,发声器模组的模组外壳可以是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例如在智能头戴设备的组装或使用阶段,将发声器模组直接放置于智能头戴设备,此时发声器模组的条带状结构的出声孔所在的模组外壳即为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又例如,在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制备阶段,同时制备发声器模组的模组外壳,组装阶段仅需将发声器单体放置于智能头戴设备。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发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位于模组外壳内的发声器单体,所述发声器单体的振膜将所述模组外壳内的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方向上所述发声器单体的中心位置到所述前声腔的任一侧壁上的距离不小于8.5mm;
所述发声器模组设有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第一主出声孔,所述第一主出声孔设于正对所述发声器单体振膜一侧的所述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上,所述第一主出声孔为条带状结构且正对所述振膜长轴的中心区域设置,所述第一主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所述发声器单体的长轴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长度的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出声孔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的振膜中心与所述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之间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模组还设有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第二主出声孔,所述第二主出声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主出声孔中心重合;所述第二主出声孔为条带状结构且正对所述振膜短轴的中心区域设置,所述第二主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所述发声器单体的短轴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短轴长度的1/4,所述第二主出声孔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的振膜中心与所述前声腔正面的模组外壳之间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长度的1/2,所述第二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短轴长度的1/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出声孔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第一主出声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振膜长轴的中心线的正投影重叠,所述第一主出声孔的中心与所述发声器单体振膜的中心重叠;
所述第二主出声孔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第二主出声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振膜短轴的中心线的正投影重叠,所述第二主出声孔的中心与所述发声器单体振膜的中心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出声孔为矩形或者跑道型结构,所述第二主出声孔为矩形或者跑道型结构。
9.根据权利1或4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模组外壳为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模组还设有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第一辅出声孔和第二辅出声孔,所述第一辅助出声孔的中心和所述第二辅助出声孔的中心均与所述第一主出声孔的中心重合,且所述第一辅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所述发声器单体其中一个对角线方向,所述第二辅出声孔的延伸方向沿所述发声器单体另外一个对角线方向。
11.一种发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位于模组外壳内的发声器单体,所述发声器单体的振膜将所述模组外壳内的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方向上所述发声器单体的中心位置到所述前声腔的任一侧壁上的距离不小于8.5mm;
所述发声器模组设有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第三主出声孔,所述第三主出声孔设于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一侧的所述前声腔侧面的模组外壳上,所述第三主出声孔为条带状结构且延伸方向沿所述发声器单体的长轴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长度的1/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出声孔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发声器单体长轴长度的1/2,至少部分所述模组外壳为所述智能头戴设备的整机外壳。
14.一种智能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头戴设备上设置有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发声器模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智能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头戴设备包括整机外壳,至少部分所述模组外壳为所述整机外壳。
CN202210346263.2A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Pending CN1148278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263.2A CN114827854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6263.2A CN114827854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7854A true CN114827854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33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46263.2A Pending CN114827854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7854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4676A (ja) * 2006-11-10 2008-05-29 Onkyo Corp スピーカーおよび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CN103297904A (zh) * 2013-05-18 2013-09-11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振膜扬声器模组
CN203225866U (zh) * 2013-04-16 2013-10-02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US20190253805A1 (en) * 2018-02-15 2019-08-15 Bose Corporatio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for open audio device
CN211959542U (zh) * 2020-05-08 2020-11-17 深圳市信维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单体及微型扬声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4676A (ja) * 2006-11-10 2008-05-29 Onkyo Corp スピーカーおよび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CN203225866U (zh) * 2013-04-16 2013-10-02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CN103297904A (zh) * 2013-05-18 2013-09-11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振膜扬声器模组
US20190253805A1 (en) * 2018-02-15 2019-08-15 Bose Corporatio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for open audio device
CN211959542U (zh) * 2020-05-08 2020-11-17 深圳市信维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单体及微型扬声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92690B2 (en) Loudspeaker device
WO2022142500A1 (zh) 一种发声装置
WO2021174572A1 (zh) 扬声器箱
US7254248B2 (en) One-magnet rectangular transducer
US8300871B2 (en) Earphone for wideband communication
KR100890393B1 (ko) 휴대폰 장착용 마이크로스피커 모듈
WO2021174568A1 (zh) 扬声器
CN114554369A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131977B (zh) 扬声器
WO2021174570A1 (zh) 扬声器箱
WO2021104006A1 (zh) 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866885A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智能穿戴设备
CN114866887A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智能穿戴设备
US20230283945A1 (en) Speaker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KR20210017278A (ko) 사각 형상의 마이크로 스피커
CN217770282U (zh) 聆听设备、支架及扬声器
CN114827854A (zh) 一种发声器模组和智能头戴设备
WO2024000691A1 (zh) 同轴扬声器箱
CN114125663B (zh) 一种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011181U (zh) 头戴设备
CN219227790U (zh) 一种喇叭和耳机
US12089023B2 (en) Micro speaker and diaphragm mold
RU2800544C1 (ru) Звукопроизводя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20230052353A1 (en) Loudspeak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185748A1 (zh)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