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6932B -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6932B
CN114826932B CN202210498724.8A CN202210498724A CN114826932B CN 114826932 B CN114826932 B CN 114826932B CN 202210498724 A CN202210498724 A CN 202210498724A CN 114826932 B CN114826932 B CN 1148269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nod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ata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987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26932A (zh
Inventor
王任康
刘超
杨志
方亮亮
陈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Shurui Dat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Shurui Dat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Shurui Dat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Shurui Dat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9872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69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6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6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26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69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根据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确定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根据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根据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通过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该实施方式降低了数据传输压力,以及减少了数据的存储成本。

Description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以及用户基数的不断增大,使得产生了大量的用户数据。目前在进行信息存储时,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采用中心化的分布式集群,存储用户数据。
然而,当采用上述方式时,经常会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第一、在将数据传输至分布式集群时,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带宽,数据传输压力较大;
第二、仍然需要设置大量的分布式服务器等分布式存储介质,以用于存储海量的用户数据,导致数据存储成本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持续增加。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迁移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确定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根据上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根据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通过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上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迁移装置,装置包括:获取单元,被配置成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生成单元,被配置成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确定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通信链路剔除单元,被配置成根据上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根据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数据迁移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上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迁移方法,降低了数据传输压力,以及减少了数据存储成本。具体来说,造成数据传输压力较大,以及数据存储成本较高的原因在于:第一、在将数据传输至分布式集群时,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带宽,数据传输压力较大;第二、仍然需要设置大量的分布式服务器等分布式存储介质,以用于存储海量的用户数据,导致数据存储成本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持续增加。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迁移方法,首先,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实际情况中,边缘节点是指相对于分布式存储介质的、与用户终端之间具有较短通信链路的网络节点。接着,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通过,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以此确定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对应的多个边缘节点的通信关系。进一步,确定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实际情况中,相邻的两个边缘节点往往会包含多条可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链路。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高效性,需要确定相邻两个边缘节点之间的多条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此外,根据上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以此消除边缘节点通信图中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传输稳定性较低的通信链路。接着,根据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通过每个边缘节点对应的节点数据信息,以此确定具体需要迁移的数据。最后,通过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上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通过此种方式,数据仅需要在边缘节点之间进行互相传输,无需将数据传输至分布式存储介质,大大降低了数据传输压力。此外,通过边缘节点进行数据存储,无需设置大量的分布式存储介质,减少了数据的存储成本。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迁移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数据迁移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数据迁移方法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是边缘节点通信图生成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数据迁移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迁移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在图1的应用场景中,首先,计算设备101可以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102,其中,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102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其次,计算设备101可以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102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103;接着,计算设备101可以确定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103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104,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103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进一步,计算设备101可以根据上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104,对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103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105;此外,计算设备101可以根据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105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106;最后,计算设备101可以通过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105中的通信链路,对上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106进行数据迁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设备101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计算设备为硬件时,可以实现成多个服务器或终端设备组成的分布式集群,也可以实现成单个服务器或单个终端设备。当计算设备体现为软件时,可以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硬件设备中。其可以实现成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应该理解,图1中的计算设备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计算设备。
继续参考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数据迁移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200。该数据迁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迁移方法的执行主体(例如图1所示的计算设备101)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获取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其中,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表征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和可与边缘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的多个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表征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上存储的数据。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可以是相对于分布式存储介质的、与用户终端之间具有较短通信链路的网络节点。
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的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示意图,其中,图3包括:边缘节点A、边缘节点B、边缘节点C和边缘节点D。其中,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B之间存在通信链路A。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C之间存在通信链路B。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D之间存在通信链路C。边缘节点A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可以是:
步骤202,根据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其中,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可以是无向图。
作为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作为顶点。将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对应的多条通信链路作为边,生成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
步骤203,确定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通信强度信息表征边缘节点对中的两个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强度。
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的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示意图,其中,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B可以是一个边缘节点对。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C可以是一个边缘节点对。
作为又一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确定目标边缘节点对中两个目标边缘节点通过通信链路传输数据时的数据传输速率,以此生成目标边缘节点对对应的通信强度信息组。
作为又一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确定目标边缘节点对中两个目标边缘节点通过通信链路传输数据时的往返时间,以此生成目标边缘节点对对应的通信强度信息组。
步骤204,根据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
作为示例,对于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每条通信链路,响应于确定上述通信链路对应的通信强度信息表征上述通信链路通信不顺畅,将上述通信链路从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剔除。
步骤205,根据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通过各种方式,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
步骤206,通过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其中,通信链路可以是有线链路,也可以是无线链路。
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的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示意图,当边缘节点B存在空余存储空间时,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边缘节点A对应的节点数据信息传输至边缘节点B,以实现数据迁移。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迁移方法,降低了数据传输压力,以及减少了数据存储成本。具体来说,造成数据传输压力较大,以及数据存储成本较高的原因在于:第一、在将数据传输至分布式集群时,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带宽,数据传输压力较大;第二、仍然需要设置大量的分布式服务器等分布式存储介质,以用于存储海量的用户数据,导致数据存储成本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持续增加。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迁移方法,首先,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实际情况中,边缘节点是指相对于分布式存储介质的、与用户终端之间具有较短通信链路的网络节点。接着,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通过,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以此确定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对应的多个边缘节点的通信关系。进一步,确定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实际情况中,相邻的两个边缘节点往往会包含多条可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链路。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高效性,需要确定相邻两个边缘节点之间的多条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此外,根据上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以此消除边缘节点通信图中数据传输效率和数据传输稳定性较低的通信链路。接着,根据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通过每个边缘节点对应的节点数据信息,以此确定具体需要迁移的数据。最后,通过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上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通过此种方式,数据仅需要在边缘节点之间进行互相传输,无需将数据传输至分布式存储介质,大大降低了数据传输压力。此外,通过边缘节点进行数据存储,无需设置大量的分布式存储介质,减少了数据的存储成本。
进一步参考图4,其示出了数据迁移方法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流程400。该数据迁移方法的流程4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401的具体实现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1,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02,根据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迁移方法的执行主体(例如图1所示的计算设备101)根据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边缘节点信息的数量,生成初始节点通信矩阵。
其中,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中的数值均为0。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可以是M×M×N的矩阵。其中,M表示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边缘节点信息的数量。N表示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目标边缘节点信息对对应的两个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数量。上述目标边缘节点信息对是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对应的通信链路的数量最大的两个边缘节点信息。
作为示例,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可以包括3个边缘节点信息。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对应边缘节点A,边缘节点B,边缘节点C。其中,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B之间存在4条,以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B为始末节点的通信链路。则生成的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可以是3×3×4的矩阵。
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边缘节点信息的数量仅为示例使用,具体数量在此不做限定。
第二步,对于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每个边缘节点信息,执行以下处理步骤:
第一子步骤,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确定上述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与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的通信状态,以生成通信标识组。
其中,上述通信标识组表征上述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与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是否可进行数据传输。
作为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上述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与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每个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的通信状态,则生成的通信标识组可以是[1,1,0]。其中,“1”表示可以进行数据传输。“0”表示不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第二子步骤,根据上述通信标识组,对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进行更新,以生成候选节点通信矩阵。
作为示例,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可以是3×3×1的矩阵,且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为零矩阵。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的第1行的值更新为上述通信标识组,以生成上述候选节点通信矩阵。
第三子步骤,根据上述更新后的节点通信矩阵,生成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
作为示例,如图5所示的边缘节点通信图生成示意图,如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B,其中,上述更新后的节点通信矩阵表征上述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B存在1条可以通信的数据链路。因此可以在边缘节点A和边缘节点B之间添加边。
步骤403,确定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确定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确定上述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以生成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得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组。
其中,候选通信链路信息表征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存在的,以目标边缘节点对中的两个目标边缘节点为始末节点的多条通信链路。
第二步,对于上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组中的每个候选通信链路信息,执行以下通信强度信息确定步骤:
第一子步骤,通过上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链路传输数据报文,以生成报文丢失率、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和数据报文传输时长。
其中,上述数据报文可以是用于测试通信链路是否通畅的数据报文。上述报文丢失率可以表征上述数据报文在传输过程中的丢失率。上述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可以表征上述数据报文在通信链路传输过程中,被路由器转发的次数。上述数据报文传输时长可以表征数据报文在通信链路中传输的时长。
第二子步骤,根据上述报文丢失率、上述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和上述数据报文传输时长,确定上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上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强度信息。
其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上述报文丢失率、上述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和上述数据报文传输时长分别进行去量纲化处理,得到去量纲报文丢失率、去量纲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去量纲数据报文传输时长。然后,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上述去量纲报文丢失率、上述去量纲数据报文传输次数、上述去量纲数据报文传输时长进行加权求和,以生成上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作为上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强度信息。
步骤404,根据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于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执行以下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生成步骤:
第一步,从上述目标边缘节点对对应的候选通信链路信息组中筛选出对应的通信强度信息满足筛选条件的候选通信链路信息,作为目标通信链路信息,得到目标通信链路信息组。
其中,筛选条件为通信强度信息对应的通信强度小于预设通信强度。
第二步,从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剔除上述目标通信链路信息组中目标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链路。
第三步,将通信链路剔除后的边缘节点通信图,确定为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
步骤402至步骤404的内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发明点,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二“仍然需要设置大量的分布式服务器等分布式存储介质,以用于存储海量的用户数据,导致数据存储成本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持续增加”。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首先,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边缘节点信息的数量,生成初始节点通信矩阵。其中,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为M×M×N的矩阵。然后,对于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每个边缘节点信息,执行以下处理步骤: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确定上述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与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的通信状态,以生成通信标识组;根据上述通信标识组,对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进行更新,以生成候选节点通信矩阵。接着,根据上述更新后的节点通信矩阵,生成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实际情况中,两个边缘节点之间往往会存在多条通信链路可用于数据迁移,因此,通过生成的边缘节点通信图可以很好地表征各个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进一步,通过确定每条通信链路的报文丢失率、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和数据报文传输时长,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以此量化通信链路的通信能力。实际情况中,两个边缘节点之间往往会存在多条通信链路可用于数据迁移,但在数据迁移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数据传输速度快,数据传输稳定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迁移,因此,通过生成通信强度信息,可以很好地量化各个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速率。此外,实际情况中,在边缘节点的数量较多,以及边缘节点之间通信链路较多的前提下,生成的边缘节点通信图的图结构极其复杂。但实际数据迁移过程中,往往不会采用稳定性和数据传输速率较差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迁移,因此,通过对通信链路进行通信链路剔除,能够大大简化边缘节点通信图的图结构。通过此种方式,无需采用分布式的存储介质存储用户数据,大大降低了数据存储成本。
步骤405,根据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对于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每个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执行以下数据迁移信息确定步骤:
第一步,根据上述节点数据信息,确定上述边缘节点的数据承载阈值和当前数据量,以生成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第一当前数据量信息。
其中,上述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表征上述边缘节点的最大数据承载量。上述第一当前数据量信息可以表征上述边缘节点的当前数据量。
作为示例,上述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可以是500兆。上述第一当前数据量信息可以是300兆。
第二步,根据上述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上述第一当前数据量信息,确定上述边缘节点的可迁移数据量,以生成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
其中,上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表征上述边缘节点需要进行数据迁移的数据。
作为示例,上述节点数据信息可以是{数据存储量:600兆;节点存储空间占用率:60%}。上述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可以是500兆。则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表征的需要进行数据迁移的数据的大小为100兆。
第三步,确定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与上述边缘节点之间存在通信链路的边缘节点,作为候选边缘节点,得到候选边缘节点集合。
作为示例,如图5所示,对于边缘节点B,与边缘节点B之间存在通信链路的边缘节点可以有:边缘节点A、边缘节点C和边缘节点E。
第四步,根据上述候选边缘节点集合中的候选边缘节点对应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候选边缘节点的数据承载量和当前数据量,以生成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得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集合和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集合。
第五步,根据上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上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在上述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集合中对应的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确定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得到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集合。
作为示例,上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集合可以是[500兆,500兆,300兆]。上述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集合可以是[400兆,400兆,400兆]。则生成的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集合可以是[100兆,100兆,-100兆]。
响应于上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表征上述边缘节点需进行数据迁移,根据上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和上述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集合,确定上述边缘节点对应的数据迁移信息。
其中,当上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大于0时,可以表征上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需要进行数据迁移。
作为示例,边缘节点A对应的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表征的需要进行数据迁移的数据的大小为100兆。边缘节点B、边缘节点C和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集合可以是[100兆,100兆,-100兆]。其中,“-100兆”对应边缘节点D。则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边缘节点A对应的需要迁移的数据迁移至边缘节点B和边缘节点C。例如,边缘节点A向边缘节点B迁移100兆大小的数据。又如,边缘节点A分别向边缘节点B和边缘节点C迁移50兆大小的数据。
步骤406,对于数据迁移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数据迁移信息,将数据迁移信息分发至数据迁移信息对应的候选边缘节点集合中的候选边缘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于数据迁移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数据迁移信息,将数据迁移信息分发至数据迁移信息对应的候选边缘节点集合中的候选边缘节点。
作为示例,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边缘节点A中的待迁移的100兆数据迁移至边缘节点B和边缘节点C。
步骤407,通过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将初始网络模型分发至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将初始网络模型分发至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其中,上述节点数据信息可以为训练样本。上述初始网络模型可以是待进行模型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
作为示例,上述执行主体通过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将初始网络模型分发至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上述初始网络模型发送至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目标数量的边缘节点上。
其中,上述目标数量可以是人工设定的。
第二步,存储有上述初始网络模型的边缘节点,可以通过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将上述初始网络模型传输至未存储有上述初始网络模型的边缘节点。
步骤408,响应于初始网络模型分发成功,通过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对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进行并行训练。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初始网络模型分发成功,通过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对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进行并行训练。
步骤409,响应于确定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的模型训练次数大于等于预设训练次数,根据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的当前模型参数,生成训练后的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确定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的模型训练次数大于等于预设训练次数,根据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的当前模型参数,生成训练后的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例如,上述预设训练次数可以500次。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上述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的当前模型参数进行加权求和,以生成上述训练后的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
作为示例,边缘节点A对应的当前参数可以是[0.3,0.3,0.4]。边缘节点B对应的当前参数可以是[0.2,0.3,0.3]。边缘节点D对应的当前参数可以是[0.1,0.3,0,2]。则训练后的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可以是[0.2,0.3,0.3]。
从图4可以看出,与图2对应的一些实施例的描述相比,本公开首先,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边缘节点信息的数量,生成初始节点通信矩阵。其中,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为M×M×N的矩阵。然后,对于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每个边缘节点信息,执行以下处理步骤: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确定上述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与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的通信状态,以生成通信标识组;根据上述通信标识组,对上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进行更新,以生成候选节点通信矩阵。接着,根据上述更新后的节点通信矩阵,生成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实际情况中,两个边缘节点之间往往会存在多条通信链路可用于数据迁移,因此,通过生成的边缘节点通信图可以很好地表征各个边缘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进一步,通过确定每条通信链路的报文丢失率、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和数据报文传输时长,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以此量化通信链路的通信能力。实际情况中,两个边缘节点之间往往会存在多条通信链路可用于数据迁移,但在数据迁移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数据传输速度快,数据传输稳定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迁移,因此,通过生成通信强度信息,可以很好地量化各个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速率。此外,实际情况中,在边缘节点的数量较多,以及边缘节点之间通信链路较多的前提下,生成的边缘节点通信图的图结构极其复杂。但实际数据迁移过程中,往往不会采用稳定性和数据传输速率较差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迁移,因此,通过对通信链路进行通信链路剔除,能够大大简化边缘节点通信图的图结构。通过此种方式,无需采用分布式的存储介质存储用户数据,大大降低了数据存储成本。
进一步参考图6,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迁移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装置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的数据迁移装置600包括:获取单元601、生成单元602、第一确定单元603、通信链路剔除单元604、第二确定单元605和数据迁移单元606。其中,获取单元601,被配置成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生成单元602,被配置成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第一确定单元603,被配置成确定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通信链路剔除单元604,被配置成根据上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第二确定单元605,被配置成根据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数据迁移单元606,被配置成通过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上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
可以理解的是,该装置6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2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装置6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7,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的计算设备101)700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7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7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7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7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7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7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7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701、ROM 702以及RAM 703通过总线7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705也连接至总线7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7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7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7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708;以及通信装置709。通信装置7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7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7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7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7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7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708被安装,或者从ROM 7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7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记载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确定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根据上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上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根据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通过上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上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获取单元、生成单元、第一确定单元、通信链路剔除单元、第二确定单元和数据迁移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生成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根据上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数据迁移方法,包括:
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所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
根据所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
确定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
根据所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
根据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
通过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所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其中,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包括:
对于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每个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执行以下数据迁移信息确定步骤:
根据所述节点数据信息,确定所述边缘节点的数据承载阈值和当前数据量,以生成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第一当前数据量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所述第一当前数据量信息,确定所述边缘节点的可迁移数据量,以生成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
确定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与所述边缘节点之间存在通信链路的边缘节点,作为候选边缘节点,得到候选边缘节点集合;
根据所述候选边缘节点集合中的候选边缘节点对应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候选边缘节点的数据承载量和当前数据量,以生成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得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集合和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集合;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所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在所述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集合中对应的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确定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得到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集合;
响应于所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表征所述边缘节点需进行数据迁移,根据所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集合,确定所述边缘节点对应的数据迁移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包括:
根据所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边缘节点信息的数量,生成初始节点通信矩阵;
对于所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每个边缘节点信息,执行以下处理步骤:
根据所述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确定所述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与所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对应的边缘节点的通信状态,以生成通信标识组;
根据所述通信标识组,对所述初始节点通信矩阵进行更新,以生成候选节点通信矩阵;
根据所述更新后的节点通信矩阵,生成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包括:
根据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确定所述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以生成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得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组;
对于所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组中的每个候选通信链路信息,执行以下通信强度信息确定步骤:
通过所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链路传输数据报文,以生成报文丢失率、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和数据报文传输时长;
根据所述报文丢失率、所述数据报文传输次数和所述数据报文传输时长,确定所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所述候选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强度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包括:
对于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执行以下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生成步骤:
从所述目标边缘节点对对应的候选通信链路信息组中筛选出对应的通信强度信息满足筛选条件的候选通信链路信息,作为目标通信链路信息,得到目标通信链路信息组,其中,所述筛选条件为通信强度信息对应的通信强度小于预设通信强度;
从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剔除所述目标通信链路信息组中目标通信链路信息对应的通信链路;
将通信链路剔除后的边缘节点通信图,确定为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过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所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包括:
对于所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中的每个数据迁移信息,将所述数据迁移信息分发至所述数据迁移信息对应的候选边缘节点集合中的候选边缘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节点数据信息为训练样本;以及
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将初始网络模型分发至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
响应于初始网络模型分发成功,通过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对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进行并行训练;
响应于确定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的模型训练次数大于等于预设训练次数,根据各个边缘节点上的初始网络模型的当前模型参数,生成训练后的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
7.一种数据迁移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被配置成获取边缘节点信息集合,其中,所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通信链路信息集合和节点数据信息;
生成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所述边缘节点信息集合中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通信链路信息集合,生成边缘节点通信图;
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确定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包括的每个目标边缘节点对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通信强度,以生成通信强度信息组,得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其中,目标边缘节点对为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中通过通信链路相连的两个边缘节点;
通信链路剔除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所述通信强度信息组集合,对所述边缘节点通信图进行通信链路剔除,以生成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
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
数据迁移单元,被配置成通过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通信链路,对所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进行数据迁移,其中,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边缘节点的数据迁移信息,得到数据迁移信息集合,包括:
对于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的每个边缘节点对应的边缘节点信息包括的节点数据信息,执行以下数据迁移信息确定步骤:
根据所述节点数据信息,确定所述边缘节点的数据承载阈值和当前数据量,以生成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第一当前数据量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所述第一当前数据量信息,确定所述边缘节点的可迁移数据量,以生成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
确定所述目标边缘节点通信图中与所述边缘节点之间存在通信链路的边缘节点,作为候选边缘节点,得到候选边缘节点集合;
根据所述候选边缘节点集合中的候选边缘节点对应的节点数据信息,确定候选边缘节点的数据承载量和当前数据量,以生成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得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集合和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集合;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和所述第二数据承载量阈值信息在所述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集合中对应的第二当前数据量信息,确定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得到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集合;
响应于所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表征所述边缘节点需进行数据迁移,根据所述第一可迁移数据量信息和所述第二可迁移数据量信息集合,确定所述边缘节点对应的数据迁移信息。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210498724.8A 2022-05-09 2022-05-09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48269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98724.8A CN114826932B (zh) 2022-05-09 2022-05-09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98724.8A CN114826932B (zh) 2022-05-09 2022-05-09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6932A CN114826932A (zh) 2022-07-29
CN114826932B true CN114826932B (zh) 2023-11-24

Family

ID=82514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98724.8A Active CN114826932B (zh) 2022-05-09 2022-05-09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693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5974A (zh) * 2007-10-29 2008-03-19 清华大学 一种路由路径显示的方法
CN102474462A (zh) * 2009-07-30 2012-05-23 新泽西理工学院 向网络的节点传播链路状态信息
US9509617B1 (en) * 2016-02-09 2016-11-29 Grubhub Holdings Inc. Auto load transfer in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systems
CN112559125A (zh) * 2020-12-07 2021-03-26 上海连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容器应用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KR102245341B1 (ko) * 2020-09-11 2021-04-28 한국전자기술연구원 클라우드 엣지 내 워크로드 분산을 위한 예측 모델 적용 방법
CN113114722A (zh) * 2021-03-17 2021-07-13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边缘网络的虚拟网络功能迁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67538B2 (en) * 2014-09-09 2019-11-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ink de-noising in a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5974A (zh) * 2007-10-29 2008-03-19 清华大学 一种路由路径显示的方法
CN102474462A (zh) * 2009-07-30 2012-05-23 新泽西理工学院 向网络的节点传播链路状态信息
US9509617B1 (en) * 2016-02-09 2016-11-29 Grubhub Holdings Inc. Auto load transfer in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systems
KR102245341B1 (ko) * 2020-09-11 2021-04-28 한국전자기술연구원 클라우드 엣지 내 워크로드 분산을 위한 예측 모델 적용 방법
CN112559125A (zh) * 2020-12-07 2021-03-26 上海连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容器应用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114722A (zh) * 2021-03-17 2021-07-13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边缘网络的虚拟网络功能迁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6932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8922B (zh) 一种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909521B (zh) 在线文档信息的同步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852882B (zh) 用于区块链网络的分组共识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4466226B (zh) 带宽时长占比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471307A (zh) 基于知识图谱的审计评估信息生成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161072A (zh) 基于区块链的随机数生成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58381B (zh) 应用程序容错能力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4826932B (zh) 数据迁移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486825A (zh) 多泳道环境架构系统、消息消费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1694670B (zh)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378878B (zh) Cdn的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30331B (zh) 信息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756833B (zh) 节点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022328A (zh) 服务器集群以及服务器集群的测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416887A (zh) 信息交互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527454A (zh) 容器组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181605A (zh) 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019406A (zh) 流量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765692B (zh) 限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535428B (zh) 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4172946B (zh) 请求结果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559087B (zh) 信息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297046B (zh) 网关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和产品
CN112311833B (zh) 数据更新方法和装置
CN116319322B (zh) 电力设备节点通信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