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8271A -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8271A
CN114818271A CN202210330689.9A CN202210330689A CN114818271A CN 114818271 A CN114818271 A CN 114818271A CN 202210330689 A CN202210330689 A CN 202210330689A CN 114818271 A CN114818271 A CN 1148182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project
engineering
eval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306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胜军
杨先进
章琳琳
邱凌
徐庆锋
马炯
周迪
劳超平
陈佳慧
赵亦岚
盛文洋
王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3068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82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8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82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1Indexing; Data structures therefor; Storag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8Probabilistic or stochastic C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ometr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包括:工程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库、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工程评价模块和工程应用测试模块,通过工程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当前已有和用户需要设计的输变电工程数据,通过数据库存储采集到的所有数据,通过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分析输变电工程的兼容程度并生成输变电工程模型的修改影响路径,预测修改输变电工程所需的工作量,通过工程评价模块依据分析结果建立工程评价函数,代入用户需求数据,评价输变电工程作为基础模型对用户的适用度,通过工程应用测试模块更新用户需求数据,选择最适输变电工程三维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减少了输变电工程的建模次数和成本,提高了三维设计输变电工程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评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输变电工程指的是输电线路建设和变压器安装工程的统称,近年来,三维设计被广泛应用于输变电工程,促使输变电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使用三维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在用电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使得输变电站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相关单位在开展输变电工程时都加大了三维设计的使用成本;
然而,使用三维设计输变电工程尚未成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输变电工程虽然从二维设计向三维设计过渡,但是仍然需要在空白平台上进行设计输变电工程,现有技术无法实现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协同共享功能,在用户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设计完成工程时,无法提高设计效率;其次,部分输变电工程设计存在兼容性质,无法通过评价工程来选择合适的输变电工程模型作为其它工程设计的基础模型以有效减少设计时的建模时间和建模成本。
所以,人们需要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工程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库、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工程评价模块和工程应用测试模块;
通过所述工程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当前已有的以及用户需要设计的输变电工程数据;
通过所述数据库存储采集到的所有数据;
通过所述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分析输变电工程的兼容程度并生成输变电工程模型的修改影响路径,预测修改输变电工程所需的工作量;
通过所述工程评价模块依据分析结果建立工程评价函数,代入用户需求数据,评价输变电工程作为基础模型对用户的适用度;
通过所述工程应用测试模块更新用户需求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后对工程进行评价,选择最适输变电工程三维模型作为工程设计基础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工程信息采集模块包括需求数据采集单元和设计数据采集单元,通过所述需求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用户需要设计的输变电工程数据和输变电工程的完成时间数据;通过所述设计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当前已有的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图纸数据,将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存储到所述数据库中。
进一步的,所述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包括兼容数据分析单元和修改预测单元,通过所述兼容数据分析单元分析输变电工程相对于其余工程设计的兼容程度;通过所述修改预测单元分析输变电工程间的差异点,并在三维设计平台上设计随机一个输变电工程并生成三维工程模型后,确认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需要连带进行修改的点,连接需要连带修改的点,生成连带修改路径,依据连带修改路径预测模型对应点修改需要的总工作量。
进一步的,所述工程评价模块包括评价模型生成单元和工程适用评价单元,通过所述评价模型生成单元结合修改工作量和兼容程度建立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的评价函数;通过所述工程适用评价单元将不同用户需求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输变电工程作为对应用户设计其它输变电工程的基础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为用户选择最适输变电工程基础模型,用户通过对选择的基础模型修改设计输变电工程。
进一步的,所述工程应用测试模块包括需求数据更新单元和评价模型训练单元;通过所述需求数据更新单元更新用户需求数据;通过所述评价模型训练单元将更新的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设计完成的输变电工程进行重新评价,选择评价最高的输变电工程模型作为设计所有输变电工程的基础模型。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1:采集用户需求数据和在三维设计平台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数据;
S02:生成三维工程模型后,生成连带修改路径,预测模型对应点的修改需要的工作量;
S03:分析设计的输变电工程的兼容程度;
S04: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函数,代入用户需求数据,评价输变电工程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的适用性;
S05:实时更新并代入需求数据,对工程进行评价。
进一步的,在步骤S01-S02中:采集到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集合为
Figure 596096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654182DEST_PATH_IMAGE002
表示输变电工程数量,采集随机两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差异点位置,差异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集合为
Figure 417608DEST_PATH_IMAGE003
,其中,
Figure 953762DEST_PATH_IMAGE004
表示两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差异点数量,若在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中对随机一个差异点进行修改,获取需要连带按顺序修改的点,采集到对应需要连带按顺序修改的点修改需要的时长集合为
Figure 223594DEST_PATH_IMAGE005
,连带修改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集合为
Figure 311636DEST_PATH_IMAGE006
,建立二维坐标系,生成需要连带修改的点坐标集合为
Figure 781931DEST_PATH_IMAGE007
,其中,
Figure 371045DEST_PATH_IMAGE008
表示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时需要连带修改的点数量,按时长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连带修改点,生成连带修改路径,根据下列公式计算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的工作量
Figure 243186DEST_PATH_IMAGE009
Figure 502129DEST_PATH_IMAGE010
其中,
Figure 708988DEST_PATH_IMAGE011
Figure 852525DEST_PATH_IMAGE012
分别表示随机两个连接的相邻修改点修改需要的时长,
Figure 562860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523863DEST_PATH_IMAGE014
分别表示对应连接的修改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得到在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中对差异点进行修改的总工作量为
Figure 906434DEST_PATH_IMAGE015
,工程设计修改会带来一系列的连带修改,往往一处的修改会影响其余处的设计,通过两两比较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差异点,分析随差异点修改受到影响需要同步修改的点数据,在修改需要时长的基础上添加修改点对整个工程设计的影响程度,生成修改点坐标,通过计算修改路径的与坐标系形成的面积分析工作量的目的在于预测对应输变电工程模型修改的综合影响程度,修改工作量越大,越不适合作为基础工程模型供用户进行修改设计。
进一步的,在步骤S03中:采集到随机两个输变电工程图纸的图像,利用高斯函数计算两个图像的均值分别为:A1和A2,方差分别为B1和B2,协方差为C12,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相对于另一个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兼容程度Si:
Figure 637017DEST_PATH_IMAGE016
其中,D1和D2表示工程结构稳定系数,D1和D2为常数,得到对应输变电工程与其余输变电工程设计的综合兼容程度为:
Figure 546067DEST_PATH_IMAGE017
,得到所有输变电工程的综合兼容程度集合为
Figure 84496DEST_PATH_IMAGE018
,分析已有工程图纸,通过图像分析工程结构相似度的目的在于判断输变电工程与其余工程的兼容程度,兼容程度越高,判断对应工程模型越适合作为基础模型,有利于减少用户对模型的修改工作,节省工程设计时间。
进一步的,在步骤S04-S05中: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函数:
Figure 203631DEST_PATH_IMAGE019
,其中,Q表示输变电工程中对差异点进行修改的总工作量,X表示时间变量: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
Figure 485708DEST_PATH_IMAGE020
表示输变电工程的综合兼容程度,将随机一个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
Figure 249264DEST_PATH_IMAGE021
代入评价函数,得到随机一个输变电工程作为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
Figure 676703DEST_PATH_IMAGE022
Figure 830604DEST_PATH_IMAGE023
,得到输变电工程作为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集合为
Figure 978689DEST_PATH_IMAGE001
,比较评价分数,选择评价分数最高的输变电工程作为三维设计的基础模型,最高评价分数为Ymax,用户根据对应基础模型进行修改设计,实时更新用户需要的时长数据,将时长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工程进行评价,为用户选择评价最高的工程模型作为设计所有输变电工程的模型,结合工程兼容程度和修改工作量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函数,将工程设计时长作为因变量,用户代入不同的需要的设计时长就能得到不同输变电工程的评价分数,评价分数越高,说明选择对应输变电工程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供用户使用,用户完成工程设计的时间越短,提高了用户设计输变电工程的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两两比较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差异点,分析随差异点修改受到影响需要同步修改的点数据,在修改需要时长的基础上添加修改点对整个工程设计的影响程度,生成修改路径,通过计算修改路径的与坐标系形成的面积分析工作量预测对应输变电工程模型修改的综合影响程度,修改工作量越大,越不适合作为基础工程模型供用户进行修改设计,结合工程修改量和兼容程度设置评价函数对工程进行评价,选择最适工程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用户通过对基础模型进行修改设计,有效减少了设计需要的建模时间和建模成本,提高了工程设计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方法的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2,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包括:工程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库、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工程评价模块和工程应用测试模块;
通过工程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当前已有的以及用户需要设计的输变电工程数据;
通过数据库存储采集到的所有数据;
通过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分析输变电工程的兼容程度并生成输变电工程模型的修改影响路径,预测修改输变电工程所需的工作量;
通过工程评价模块依据分析结果建立工程评价函数,代入用户需求数据,评价输变电工程作为基础模型对用户的适用度;
通过工程应用测试模块更新用户需求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后对工程进行评价,选择最适输变电工程三维模型作为工程设计基础模型。
工程信息采集模块包括需求数据采集单元和设计数据采集单元,通过需求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用户需要设计的输变电工程数据和输变电工程的完成时间数据;通过设计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当前已有的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图纸数据,将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
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包括兼容数据分析单元和修改预测单元,通过兼容数据分析单元分析输变电工程相对于其余工程设计的兼容程度;通过修改预测单元分析输变电工程间的差异点,并在三维设计平台上设计随机一个输变电工程并生成三维工程模型后,确认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需要连带进行修改的点,连接需要连带修改的点,生成连带修改路径,依据连带修改路径预测模型对应点修改需要的总工作量。
工程评价模块包括评价模型生成单元和工程适用评价单元,通过评价模型生成单元结合修改工作量和兼容程度建立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的评价函数;通过工程适用评价单元将不同用户需求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输变电工程作为对应用户设计其它输变电工程的基础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为用户选择最适输变电工程基础模型,用户通过对选择的基础模型修改设计输变电工程。
工程应用测试模块包括需求数据更新单元和评价模型训练单元;通过需求数据更新单元更新用户需求数据;通过评价模型训练单元将更新的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设计完成的输变电工程进行重新评价,选择评价最高的输变电工程模型作为设计所有输变电工程的基础模型。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1:采集用户需求数据和在三维设计平台上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数据;
S02:生成三维工程模型后,生成连带修改路径,预测模型对应点的修改需要的工作量;
S03:分析设计的输变电工程的兼容程度;
S04: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函数,代入用户需求数据,评价输变电工程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的适用性;
S05:实时更新并代入需求数据,对工程进行评价。
在步骤S01-S02中:采集到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集合为
Figure 783703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867196DEST_PATH_IMAGE024
表示输变电工程数量,采集随机两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差异点位置,差异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集合为
Figure 748872DEST_PATH_IMAGE003
,其中,
Figure 700647DEST_PATH_IMAGE025
表示两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差异点数量,若在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中对随机一个差异点进行修改,获取需要连带按顺序修改的点,采集到对应需要连带按顺序修改的点修改需要的时长集合为
Figure 314162DEST_PATH_IMAGE005
,连带修改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集合为
Figure 880142DEST_PATH_IMAGE006
,建立二维坐标系,生成需要连带修改的点坐标集合为
Figure 70952DEST_PATH_IMAGE007
,其中,
Figure 498522DEST_PATH_IMAGE026
表示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时需要连带修改的点数量,按时长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连带修改点,生成连带修改路径,根据下列公式计算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的工作量
Figure 950232DEST_PATH_IMAGE009
Figure 437845DEST_PATH_IMAGE027
其中,
Figure 115951DEST_PATH_IMAGE011
Figure 799742DEST_PATH_IMAGE012
分别表示随机两个连接的相邻修改点修改需要的时长,
Figure 184587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639839DEST_PATH_IMAGE014
分别表示对应连接的修改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得到在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中对差异点进行修改的总工作量为
Figure 995122DEST_PATH_IMAGE028
在步骤S03中:采集到随机两个输变电工程图纸的图像,利用高斯函数计算两个图像的均值分别为:A1和A2,方差分别为B1和B2,协方差为C12,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相对于另一个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兼容程度Si:
Figure 889128DEST_PATH_IMAGE029
其中,D1和D2表示工程结构稳定系数,D1和D2为常数,得到对应输变电工程与其余输变电工程设计的综合兼容程度为:
Figure 394059DEST_PATH_IMAGE030
,得到所有输变电工程的综合兼容程度集合为
Figure 285792DEST_PATH_IMAGE031
,减少了用户对模型的修改工作,节省了工程设计时间。
在步骤S04-S05中: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函数:
Figure 63124DEST_PATH_IMAGE032
,其中,
Figure 636187DEST_PATH_IMAGE033
表示输变电工程中对差异点进行修改的总工作量,
Figure 792362DEST_PATH_IMAGE034
表示时间变量: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
Figure 41947DEST_PATH_IMAGE035
表示输变电工程的综合兼容程度,将随机一个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
Figure 57307DEST_PATH_IMAGE036
代入评价函数,得到随机一个输变电工程作为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
Figure 496379DEST_PATH_IMAGE022
Figure 962520DEST_PATH_IMAGE037
,得到输变电工程作为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集合为
Figure 71421DEST_PATH_IMAGE038
,比较评价分数,选择评价分数最高的输变电工程作为三维设计的基础模型,最高评价分数为
Figure 620083DEST_PATH_IMAGE039
,用户根据对应基础模型进行修改设计,实时更新用户需要的时长数据,将时长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工程进行评价,为用户选择评价最高的工程模型作为设计所有输变电工程的模型,有效减少了设计需要的建模时间和建模成本,提高了工程设计效率。
实施例一:采集随机两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差异点位置,差异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集合为
Figure 597266DEST_PATH_IMAGE040
,若在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中对随机一个差异点进行修改,获取需要连带按顺序修改的点,采集到对应需要连带按顺序修改的点修改需要的时长集合为
Figure 665717DEST_PATH_IMAGE041
,连带修改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集合为
Figure 194787DEST_PATH_IMAGE042
,建立二维坐标系,生成需要连带修改的点坐集合为
Figure 981477DEST_PATH_IMAGE044
,按时长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连带修改点,生成连带修改路径,根据公式
Figure 762352DEST_PATH_IMAGE045
计算修改随机差异点的工作量集合为
Figure 137838DEST_PATH_IMAGE046
,得到在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中对差异点进行修改的总工作量为
Figure 650859DEST_PATH_IMAGE047
,采集到随机两个输变电工程图纸的图像,利用高斯函数计算两个图像的均值分别为:A1=2,A2=1,方差分别为B1=5,B2=4,协方差为C12=6,根据公式
Figure 987162DEST_PATH_IMAGE048
计算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相对于另一个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兼容程度Si=0.19,得到对应输变电工程与其余输变电工程设计的综合兼容程度为:
Figure 496029DEST_PATH_IMAGE049
,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函数:
Figure 476754DEST_PATH_IMAGE050
,将随机一个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
Figure 409944DEST_PATH_IMAGE051
,代入评价函数,得到随机一个输变电工程作为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
Figure 967964DEST_PATH_IMAGE052
Figure 28324DEST_PATH_IMAGE053
,得到输变电工程作为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集合为
Figure 112824DEST_PATH_IMAGE054
,比较评价分数,选择评价分数最高的输变电工程作为三维设计的基础模型,最高评价分数为
Figure 967647DEST_PATH_IMAGE055
,用户根据对应基础模型进行修改设计工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工程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库、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工程评价模块和工程应用测试模块;
通过所述工程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当前已有的以及用户需要设计的输变电工程数据;
通过所述数据库存储采集到的所有数据;
通过所述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分析输变电工程的兼容程度并生成输变电工程模型的修改影响路径,预测修改输变电工程所需的工作量;
通过所述工程评价模块依据分析结果建立工程评价函数,代入用户需求数据,评价输变电工程作为基础模型对用户的适用度;
通过所述工程应用测试模块更新用户需求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后对工程进行评价,选择最适输变电工程三维模型作为工程设计基础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信息采集模块包括需求数据采集单元和设计数据采集单元,通过所述需求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用户需要设计的输变电工程数据和输变电工程的完成时间数据;通过所述设计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当前已有的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图纸数据,将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存储到所述数据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数据分析模块包括兼容数据分析单元和修改预测单元,通过所述兼容数据分析单元分析输变电工程相对于其余工程设计的兼容程度;通过所述修改预测单元分析输变电工程间的差异点,并在三维设计平台上设计随机一个输变电工程并生成三维工程模型后,确认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需要连带进行修改的点,连接需要连带修改的点,生成连带修改路径,依据连带修改路径预测模型对应点修改需要的总工作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评价模块包括评价模型生成单元和工程适用评价单元,通过所述评价模型生成单元结合修改工作量和兼容程度建立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的评价函数;通过所述工程适用评价单元将不同用户需求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输变电工程作为对应用户设计其它输变电工程的基础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为用户选择最适输变电工程基础模型,用户通过对选择的基础模型修改设计输变电工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应用测试模块包括需求数据更新单元和评价模型训练单元;通过所述需求数据更新单元更新用户需求数据;通过所述评价模型训练单元将更新的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设计完成的输变电工程进行重新评价,选择评价最高的输变电工程模型作为设计所有输变电工程的基础模型。
6.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1:采集用户需求数据和在三维设计平台上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数据;
S02:生成三维工程模型后,生成连带修改路径,预测模型对应点的修改需要的工作量;
S03:分析设计的输变电工程的兼容程度;
S04: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函数,代入用户需求数据,评价输变电工程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的适用性;
S05:实时更新并代入需求数据,对工程进行评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01-S02中:采集到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集合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181203DEST_PATH_IMAGE002
表示输变电工程数量,采集随机两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差异点位置,差异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集合为
Figure 82776DEST_PATH_IMAGE003
,其中,
Figure 260947DEST_PATH_IMAGE004
表示两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差异点数量,若在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中对随机一个差异点进行修改,获取需要连带按顺序修改的点,采集到对应需要连带按顺序修改的点修改需要的时长集合为
Figure 149269DEST_PATH_IMAGE005
,连带修改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集合为
Figure 703878DEST_PATH_IMAGE006
,建立二维坐标系,生成需要连带修改的点坐标集合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7
,其中,
Figure 869411DEST_PATH_IMAGE008
表示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时需要连带修改的点数量,按时长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连带修改点,生成连带修改路径,根据下列公式计算修改随机一个差异点的工作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9
Figure 881799DEST_PATH_IMAGE010
其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1
Figure 663941DEST_PATH_IMAGE012
分别表示随机两个连接的相邻修改点修改需要的时长,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428766DEST_PATH_IMAGE014
分别表示对应连接的修改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系数,得到在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中对差异点进行修改的总工作量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03中:采集到随机两个输变电工程图纸的图像,利用高斯函数计算两个图像的均值分别为:A1和A2,方差分别为B1和B2,协方差为C12,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其中一个输变电工程相对于另一个输变电工程设计的兼容程度Si:
Figure 914718DEST_PATH_IMAGE016
其中,D1和D2表示工程结构稳定系数,D1和D2为常数,得到对应输变电工程与其余输变电工程设计的综合兼容程度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7
,得到所有输变电工程的综合兼容程度集合为
Figure 44479DEST_PATH_IMAGE018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04-S05中: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函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9
,其中,
Figure 926634DEST_PATH_IMAGE020
表示输变电工程中对差异点进行修改的总工作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1
表示时间变量: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
Figure 167253DEST_PATH_IMAGE022
表示输变电工程的综合兼容程度,将随机一个用户需要的输变电工程设计完成时长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3
代入评价函数,得到随机一个输变电工程作为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
Figure 835608DEST_PATH_IMAGE024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5
,得到输变电工程作为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集合为
Figure 198587DEST_PATH_IMAGE026
,比较评价分数,选择评价分数最高的输变电工程作为三维设计的基础模型,最高评价分数为
Figure 283218DEST_PATH_IMAGE027
,用户根据对应基础模型进行修改设计,实时更新用户需要的时长数据,将时长数据代入评价函数,对工程进行评价,为用户选择评价最高的工程模型作为设计所有输变电工程的模型。
CN202210330689.9A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48182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0689.9A CN114818271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0689.9A CN114818271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8271A true CN114818271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32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30689.9A Pending CN114818271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827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94274A (zh) * 2022-08-04 2022-11-04 湖南经研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基于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的工程运维状态预测方法
CN115880457A (zh) * 2022-12-09 2023-03-31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湛江供电局 一种输变电工程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94274A (zh) * 2022-08-04 2022-11-04 湖南经研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基于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的工程运维状态预测方法
CN115880457A (zh) * 2022-12-09 2023-03-31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湛江供电局 一种输变电工程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18271A (zh) 一种基于三维设计的输变电工程评价系统及方法
CN110276442A (zh) 一种神经网络架构的搜索方法及装置
CN108960409A (zh) 标注数据生成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776544A (zh) 人物关系识别方法及装置和分词方法
CN114386694A (zh) 基于对比学习的药物分子性质预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215101A (zh) 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三维目标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15064020A (zh)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教学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4547267A (zh) 智能问答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464611A (zh) 一种基于云端协同智能处理的pcb自动布线系统
CN114723037A (zh) 一种聚合高阶邻居节点的异构图神经网络计算方法
CN110070120B (zh) 基于判别采样策略的深度度量学习方法及系统
CN116244473B (zh) 一种基于特征解耦和图知识蒸馏的多模态情感识别方法
CN109740221B (zh) 一种基于搜索树的智能工业设计算法
CN111309930A (zh) 一种基于表示学习的医学知识图谱实体对齐方法
CN116595758A (zh) 一种机器人研发应用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及方法
CN113435519A (zh) 基于对抗插值的样本数据增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081515A (zh) 能效评价模型构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1114626A1 (zh) 一种病历数据的质量检测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4281966A (zh) 问题模板生成方法、问答方法、装置与电子设备
CN107093149A (zh) 在线好友关系强度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0489430A (zh) 一种基于数据块签名和校验的溯源方法及其系统
CN112818467B (zh) 汽车白车身的点焊连接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18036555A (zh) 基于骨架式转移和结构对比学习的少样本字体生成方法
CN110096818B (zh) 一种软组织监督变形算法
CN111858869B (zh) 一种数据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