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6192A -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6192A
CN114786192A CN202210520905.6A CN202210520905A CN114786192A CN 114786192 A CN114786192 A CN 114786192A CN 202210520905 A CN202210520905 A CN 202210520905A CN 114786192 A CN114786192 A CN 114786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ception
requirement
access network
sensing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09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86192B (zh
Inventor
杨艳
张忠皓
李福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209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861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86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619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5654 priority patent/WO202321656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861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61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通信领域,解决了通感融合基站如何进行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问题。该方法应用于接入网设备,接入网设备可发送的波束包括高频波束和低频波束;该方法包括:在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感知需求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进行目标感知业务,目标感知业务包括获取目标感知对象的目标参数;在获取到感知需求,且存在待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向通信数据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在获取到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业务。

Description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通信和感知融合(简称通感融合)是未来通信网络(5.5G和6G)一种重要的技术。通感融合是通过信号联合设计和/或硬件共享等手段,实现通信、感知功能统一设计,在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实现感知的功能,目标实现整体性能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目前通感融合刚起步,还处于定义明确、架构讨论、性能指标讨论阶段。5G和6G通感融合使用的空口基站设备应该具备哪些特征,都处于讨论阶段。
因此,在通感融合技术中可进行感知的通感融合基站(即接入网设备)如何进行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解决了通感融合基站如何进行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接入网设备,接入网设备可发送的波束包括高频波束和低频波束;该方法包括:在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感知需求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进行目标感知业务,目标感知业务包括获取目标感知对象的目标参数;在获取到感知需求,且存在待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向通信数据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在获取到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业务。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接入网设备可以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感知业务,使用低频波束进行通信业务,同时将待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数据交由低频波束进行发送。因为对于感知业务而言,需要得到的感知数据量会较大,例如某个待感知物体在目标区域中的三维位置或者三维图像。而高频波束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可以传输很大的数据量,所以使用高频波束可以更好的进行感知业务。而对于通信业务而言,其所需要的数据量不大,但是对应的用户终端的分布范围较大,所以使用可承载数据量较小但是覆盖范围大的低频波束是更合适的选择。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在接入网设备有感知需求同时需要进行传统的通信业务的情况下,为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分配合适的波束以实现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进行,解决了在通感融合技术中通感融合基站如何进行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问题。
可选的,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感知数据,包括: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历史感知需求为接入网设备获取该感知需求之前获取到的感知需求;将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为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得到第一扫描结果;波束参数包括波束宽度、波束间隔或波束方向;将第一扫描结果和感知需求进行匹配,以得到匹配结果,并根据该匹配结果确定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第该匹配结果包括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或者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
进一步可选的,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包括:当历史感知需求和感知需求相同时,将获取该感知需求之前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历史感知需求时,高频波束的历史波束参数确定为第一波束参数;历史波束参数包括历史波束方向和历史波束宽度。
进一步可选的,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还包括:当历史感知需求和感知需求不相同时,将大尺度波束参数确定为第一波束参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可选的,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包括:在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第一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进一步可选的,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还包括:在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执行目标步骤;目标步骤包括:更新第一波束参数;将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更新后的所述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更新目标扫描结果;目标扫描结果在第一次执行目标步骤之前为空;在目标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目标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在目标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则重新执行目标步骤。
进一步可选的,更新第一波束参数,包括:在第一波束参数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第一波束参数更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历史波束参数为获取感知需求之前接入网设备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历史感知需求时,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在第一波束参数不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间隔降低第一预设步长值,将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宽度降低第二预设步长值。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向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不再使用高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感知模块、通信保障模块和获取模块。其中,感知模块,用于产生高频波束;通信保障模块,用于产生低频波束;感知模块还用于在获取模块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感知需求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进行目标感知业务,目标感知业务包括获取目标感知对象的目标参数;通信保障模块还用于在获取模块获取到感知需求,且存在感知模块待使用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向通信数据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通信保障模块还用于在获取模块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业务。
可选的,感知模块包括确定单元和处理单元;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历史感知需求为获取模块获取感知需求之前获取到的感知需求;处理单元用于将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波束参数,并使用高频波束作为进行扫描,以得到第一扫描结果;波束参数包括波束宽度、波束间隔或波束方向;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根据第一扫描结果和获取模块获取的感知需求进行匹配,以得到匹配结果,并根据该匹配结果确定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该匹配结果包括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或者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
进一步可选的,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当历史感知需求和获取模块获取的感知需求相同时,将获取模块获取感知需求之前,处理单元使用将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历史感知需求时,高频波束的历史波束参数确定为第一波束参数;历史波束参数包括历史波束方向和历史波束宽度。
进一步可选的,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当历史感知需求和获取模块获取的感知需求不相同时,将大尺度波束参数确定为第一波束参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进一步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在第一扫描结果满足获取模块获取的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第一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进一步可选的,处理单元还具体用于:在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获取模块获取的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执行目标步骤;目标步骤包括:更新第一波束参数;将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更新后的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更新目标扫描结果;目标扫描结果在第一次执行目标步骤之前为空;在目标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目标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在目标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则重新执行目标步骤。
进一步可选的,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在第一波束参数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第一波束参数更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历史波束参数为获取模块获取感知需求之前,处理单元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历史感知需求时,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在第一波束参数不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间隔降低第一预设步长值,将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宽度降低第二预设步长值。
可选的,获取模块还用于在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向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不再使用高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接入网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接入网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接入网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接入网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指令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与接入网设备的处理器封装在一起的,也可以单独封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接入网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接入网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的方案,均用于执行上文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上述接入网设备的名字对设备或功能模块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功能和本申请类似,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另外,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的功能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扫描的场景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扫描的场景示意图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扫描的场景示意图三;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选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五;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选择方法的补充流程示意图一;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选择方法的补充流程示意图二;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英文:of)”,“相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是在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通信和感知融合(简称通感融合)是未来通信网络的一项重要技术,但是其目前还处于技术定义阶段。因此,在通感融合技术中可进行感知的通感融合基站(即接入网设备)如何进行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感知业务的感知数据具体可以是接入网设备通过发送高频波束后接收回波数据后获取到的。接入网设备通过回波数据获取的感知数据可以包括非接触式的感知数据。非接触时的感知数据需要终端通过向周围环境主动发送用于感知周围环境的信号(这里为高频波束),该信号在遇到障碍物后会发生反射,此时终端可以接收到该信号由于发射所返回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统计后所得到的,例如:图像、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位置信息,海拔高度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波束选择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可以发送低频波束和高频波束的多频接入网设备。在实施该方法时,接入网设备在接收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接入网设备可以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感知业务,使用低频波束进行通信业务,并通知用户终端不再使用高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这样一来,也就为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分配和合适的波束以实现相应的数据通信。也就解决了在通感融合技术中通感融合基站如何进行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中,该波束选择方法具体的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如图1所示,该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户终端01、接入网设备02、感知服务器03、核心网04。用户终端01和接入网设备02之间、接入网设备02和感知服务器03之间、感知服务器03和核心网04之间、接入网设备02和核心网04之间均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
感知服务器03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服务器,也可以是核心网04中的某个网元(例如为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或UPF(userport function,用户端口功能))或者某个网元中的一部分,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其中,图1中以至少一个用户终端01包括用户终端01-1、用户终端01-2和用户终端01-3为例。实际中用户终端可以更多或更少。
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02可以是无线通信的基站或基站控制器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 B,NB),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基站(evolved Node B,eNB),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或者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中的eNB,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PLMN)中的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示例性的,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为双频接入网设备,即可以发送低频波束和高频波束两类不同频率波束的接入网设备。其中,高频波束的频率大于第一预设频率,低频波束的频率小于第二预设频率,第二预设频率修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频率。高频波束的覆盖范围小于低频波束的覆盖范围。示例性的,第一预设频率和第二预设频率可以均为6Ghz。正常状态下,若接入网设备没有感知需求,则会使低频波束和高频波束进行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的收发。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终端01用于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服务。用户终端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车辆用户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可选的,所述终端可以为各种具有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例如,手持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车载设备可以是车载导航系统。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计算机可以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以及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
示例性的,参照图3所示,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接入网设备02可以包括有三个模块:通感判别模块021、高频模块022和低频模块023。基于图2所示的系统架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原理如下:
核心网04用于接收有感知需求的第三方发送的感知服务请求。示例性的,这里的第三方可以是运营商或者某些特定用户,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该感知服务请求中可以包括有感知需求,该感知需求可以包括需要特定的接入网设备02运行的感知业务的具体内容。例如,该感知需求包括的感知业务具体可以为探测无人机高度。
之后,核心网04则通过北线接口向感知服务器03发送感知服务指令。该感知服务指令中可以携带有该感知需求。
感知服务器03在接收到该感知服务指令后,则向相应的接入网设备02发送感知控制信令。该感知控制信令中可以携带有该感知需求。
接入网设备02接收到该感知控制信令后,会在获取到对应该感知需求的感知数据后向感知服务器03发送该感知数据。以使该感知服务器03通过核心网04的北向接口向核心网04发送给感知数据。进而使得核心网04将该感知数据返回给第三方使用。
接入网设备02中的通感判别模块021具体可以用于接收感知服务器的感知控制信令。通感判别模块021在接收到感知控制信令后,会向高频模块022发送通感控制消息。该通感控制消息中携带有指示通感判别模块是否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指示信息。
高频模块022在接受到通感控制消息后,会首先判断通感判别模块021是否获取到感知需求,在确定通感判别模块021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会判断自身是否有待发送的通信数据。若存在,则向低频模块023发送该通信数据。若不存在,则向低频模块023发送无数据指示。其中,待发送的通信数据可以包括高频模块在当前单位时间未发送完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以及下一单位时间(具体是那些时间段的通信数据会提前存储在高频模块中依据实际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需要发送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
之后,高频模块则会使用高频波束作为感知波束进行扫描以获取对应感知需求的感知数据。进而使得接入网设备02将该感知数据发送给感知服务器。
通感判别模块021在接收到感知控制信令后,还可以向低频模块023发送高频通信数据接收指示。该高频通信数据接收指示用于指示低频模块023接收来自高频模块的待发送的通信数据,并对该通信数据进行发送。
通感判别模块021在接收到感知控制信令后,还可以向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01发送高频禁用信息。该高频禁用信息用于指示用户终端不再使用高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基于上述图1-图3所示的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如图1中所示的系统。参照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401-405:
401、接入网设备获取感知需求。
其中,该感知需求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进行目标感知业务,该目标感知业务可以包括获取目标感知对象的目标参数。示例性的,目标感知业务可以为获取无人机的飞行高度。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获取的感知需求可以是来自核心网的,这种情况下,结合图4,参照图5所示,401步骤之前可以包括有400A和400B,401步骤则可以具体为401A:
400A、核心网向感知服务器发送感知服务请求。
该感知服务器请求可以核心网接收到的来自第三方发送的感知服务请求。示例性的,这里的第三方可以是运营商或者某些特定用户,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该感知服务请求中可以包括有感知需求,该感知需求可以包括需要特定的接入网设备运行的感知业务的具体内容。例如,该感知需求包括的感知业务具体可以为探测无人机的飞行高度。
400B、感知服务器接收来自核心网的感知服务请求,并向接入网设备发送感知控制信令。
该感知控制信令中携带有该感知需求。
401A、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感知服务器的感知控制信令,并从中获取到感知需求。
当然,接入网设备可以在工作时,不断或者周期性的判断自身是否接收到感知控制信令并获取到感知需求,如果确定获取到感知需求则执行402-404步骤。若确定未获取到感知需求,则接入网设备可以使用高频波束和低频波束进行正常的通信业务,即高频波束和低频波束均用于传输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具体哪些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交由高频波束传输,哪些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交由低频波束传输则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上述401步骤和401A步骤可以由前述实施例中的通感判别模块021实施。
402、接入网设备在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并对感知数据进行处理。
在接入网设备获取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后,会对感知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可以是发送给感知服务器。
403、接入网设备在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业务。
具体接入网设备如何使用低频波束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业务可以依据实际中任意相关技术实现,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上述403步骤可以由前述实施例中的低频模块023实施。
404、接入网设备向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指示信息。
其中,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不再使用高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的,该指示信息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高频禁用信息。基于404步骤,在需要使用高频波束专门进行感知业务的进行时,可以及时告知用户终端不再使用高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这样也就可以使用户终端关闭相应的功能,节省了用户终端的能耗。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上述404步骤可以由前述实施例中的通感判别模块021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403和404步骤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顺序,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分先后执行,具体顺序依据实际需求而定,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405、接入网设备在获取到感知需求,且存在待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向通信数据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上述405步骤可以由前述实施例中通信判别模块021、高频模块022和低频模块023配合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照前述图3中的相关表述。上述405步骤和前述402-404步骤之前不存在必然的先后关系,其先后顺序依据实际需求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这样一来,便可以顺利将高频波束本来需要发送的通信数据交由低频波束发送,保证了相应的用户终端的通信业务的使用体验,也保证了高频波束可以顺利进行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的获取。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接入网设备可以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感知业务,使用低频波束进行通信业务,同时将待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数据交由低频波束进行发送。因为对于感知业务而言,需要得到的感知数据量会较大,例如某个待感知物体在目标区域中的三维位置或者三维图像。而高频波束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可以传输很大的数据量,所以使用高频波束可以更好的进行感知业务。而对于通信业务而言,其所需要的数据量不大,但是对应的用户终端的分布范围较大,所以使用可承载数据量较小但是覆盖范围大的低频波束是更合适的选择。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在接入网设备有感知需求同时需要进行传统的通信业务的情况下,为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分配合适的波束以实现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进行,解决了在通感融合技术中通感融合基站如何进行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问题。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上述402步骤可以由前述实施例中的高频模块022实施。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参照图6所示,402步骤具体可以包括4021-4024:
4021、接入网设备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
其中,历史感知需求为接入该设备获取感知需求之前获取到的感知需求,即接入网设备上一次获取到的感知需求。
4022、接入网设备将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得到第一扫描结果。
其中,波束参数包括波束宽度、波束间隔或波束方向;即波束参数可以包括波束宽度和波束间隔,或者波束参数可以包括波束宽度和波束方向。
4023、接入网设备将第一扫描结果和感知需求进行匹配,以得到的匹配结果,并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该匹配结果包括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或者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
因为只有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时,第一扫描结果才是感知需求所需要的感知数据,而在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时,则需要进行相关调整以获取与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具体调整过程可以参照后续实施例中的表述。
4024、接入网设备向感知服务器发送获取到的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4024步骤即为前述402步骤中提到的接入网设备对感知数据的处理。参照图6所示,感知服务器接收到感知数据后会向核心网发送该感知数据,以使核心网将该感知数据发送给之前发送感知服务请求的第三方。
基于上述4021-4024对应的技术方案,接入网设备可以结合之前进行感知扫描对应的历史感知需求确定当前获取到的感知需求对应的合适的第一波束参数,进而可以使用波束参数为该第一波束参数的高频波束作为感知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第一扫描结果。因为第一扫描结果只有满足感知需求时,才可以将第一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数据,而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时,则可能还需要重新调整感知波束才能得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所以在得到第一扫描结果后,接入网设备还会基于第一扫描结果和感知需求的匹配结果,确定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可以看出,该技术方案可以顺利得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使得接入网设备使用高频波束顺利完成对感知业务的运行或实施。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结合图6,参照图7所示,4021步骤可以包括40211和40212:
40211、当历史感知需求和感知需求相同时,将获取感知需求之前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历史感知需求时高频波束的历史波束参数确定为第一波束参数。
其中,历史波束参数包括历史波束方向和历史波束宽度。
在历史感知需求和感知需求相同时,表明上一次接入网设备进行的感知业务(历史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业务)和当前需要进行的感知业务(感知需求指示的目标感知业务)是相同的。而因为这两次感知业务是相邻进行的,两次感知业务对应的感知物体(例如无人机)的位置大概率是没有产生很大变化的,所以使用历史波束参数作为第一波束参数,控制高频波束进行扫描是由很大可能得到满足感知需求的感知数据的,也就是说这样做可以提高获取告知数据的获取效率。而这也是执行该40211这一步骤的意义所在。
示例性的,在第一波束参数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接入网设备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的场景可以如图8所示。接入网设备会使用高频波束作为感知波束,将高频波束的波束宽度调整为历史波束参数中的历史波束宽度,并朝向历史波束参数中的历史波束方向进行扫描,以获得第一扫描结果。
40212、当历史感知需求和感知需求不相同时,将大尺度波束参数确定为第一波束参数。
其中,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示例性的,第一预设角度可以为10°(仅为示例,实际中可以为其他可行值),第二预设角度可以为10°(仅为示例,实际中可以为其他可行值)。
40212步骤的意义在于:在历史感知需求和感知需求不相同时,表明上一次接入网设备进行的感知业务(历史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业务)和当前需要进行的感知业务(感知需求指示的目标感知业务)是存在不同的。所以两次感知业务是对应的感知物体是不同的,所以其位置大概率也是不同的。此时,则需要对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整体进行扫描才可以确定感知物体并获取相应的感知数据。此时若使用历史波束参数作为第一波束参数,则对获取感知数据没有正向的作用,所以此时需要使用大尺度波束参数作为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进行扫描,以获取需要的感知数据。
在一些可实现的示例中,在第一波束参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的情况下,以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为120°为例,接入网设备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的场景可以如图9(包括图9中(a)、图9中(b)和图9中(c))所示。参照图9中(a)所示,接入网设备会首先使用第一波束宽度的高频波束从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的一个边缘起,开始扫描第一区域。在对第一区域扫描完成后,接入网设备会移动该高频波束,移动的角度为该波束间隔,进而扫描如图9中(b)中所示的第二区域。之后,不断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如图9中(c)所示,该高频波束扫描到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的另一个边缘为止。
在另一些可实现的示例中,在第一波束参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的情况下,若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任务所指示的感知物体(例如无人机)在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内有多个,则以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为120°为例,接入网设备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的场景可以如图10(包括图10中(a)和图10中(b))所示。参照图10中(a)所示,接入网设备会首先使用第一波束宽度的高频波束从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的一个边缘起,开始扫描第一区域。对第一区域扫描完成后,接入网设备会逐次移动该高频波束,移动的角度为该波束间隔,进而扫描接入网设备覆盖的区域中的其他区域直至接入网设备覆盖的所有区域均被扫描完成为止。因为存在多个感知物体,所以在接入网设备使用一个高频波束扫描了接入网设备的所有覆盖区域后,会得到多个感知物体的大致位置。之后,参照图10中(b)所示,依据每个感知物体的大致位置,会在相应的区域发送一个波束宽度为第一波束宽度的高频波束进行更详细,即每个感知物体都对应一个高频波束。进而获得所有感知物体对应的感知数据。
基于上述40211和40212对应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历史感知需求和当前的感知需求的对比,确定合适的第一波束参数,也就使得使用高频波束获取感知数据的效率更高。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参照图11所示,4023步骤具体可以包括40231-40233:
40231、接入网设备将第一扫描结果和感知需求进行匹配,以得到的匹配结果。
40232、接入网设备在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第一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即说明第一扫描结果实现了感知需求的要求,该第一扫描结果可以作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所以40232步骤的意义在于,可以及时在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时,将第一扫描结果作为感知数据,顺利完成感知业务的进行。
另外,接入网设备使用波束参数为第一波束参数的高频波束作为感知波束扫描得到的第一扫描结果与感知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感知波束扫描到了感知物体,但是没有满足感知需求。例如感知需求为获取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且精确到0.01m,而感知波束扫描得到的结果为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为20.2m。
(2)感知波束扫描到了感知物体,且满足感知需求。例如感知需求为获取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且精确到0.01m,而感知波束扫描得到的结果为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为20.25m。
(3)感知波束未扫描到了感知物体。例如感知需求为获取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且精确到0.01m,而感知波束扫描得到的结果为不存在无人机。
其中,(1)和(3)均为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2)为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基于此,实际实施本申请方案时对第一扫描结果是否满足感知需求的判断或确定,可以先判断或确定第一扫描结果中是否包括已扫描到感知物体。在确定扫描到感知物体的情况下,再判断是否符合感知需求中的其他要求(例如精度),若满足其他要求则确定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否则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在确定未扫描到感知物体的情况下,则直接确定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中在40232步骤前40231步骤后可以存在有对第一扫描结果是否满足感知需求的判断步骤,这种情况下,若确定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则执行40232,若确定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则执行40233。
40233、接入网设备在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执行目标步骤。
其中,参照图12所示,目标步骤包括S1-S4:
S1、更新第一波束参数。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结合图12,参照图13所示,S1步骤具体可以包括:S11和S12:
S11、在第一波束参数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第一波束参数更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
其中,历史波束参数为接入网设备获取感知需求之前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历史感知需求时,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
S11步骤的具体意义在于:若使用历史波束参数没有得到满足感知需求的扫描结果的情况下,表明虽然历史感知需求和当前感知需求相同,但是感知物体可能移动的距离较大,所以此时需要接入网设备对覆盖范围进行全盘扫描,才能顺利得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所以此时应该将第一波束参数更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将大尺度波束参数作为第一波束参数,使用相应的高频波束进行扫描的过程则可以如前述4022步骤后的相关表述,此处不再赘述。
S12、在第一波束参数不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间隔降低第一预设步长值,将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宽度降低第二预设步长值。
第一波束参数部位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存在两种:第一种,第一波束参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第二种,第一波束参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中第一波束间隔降低至少一次第一预设步长值,且第一波束宽度降低了至少一次第二预设步长值后得到的第二波束参数。
基于此,S12步骤的具体意义在于:若使用不为历史波束参数的第一波数参数作为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进行扫描后,没有得到满足感知需求的扫描结果的情况下,表明虽然对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进行了全盘扫描,但是因为波束宽度较大或者波束间隔较大,导致扫描结果不能达到要求(例如感知需求具体可以确定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且精度要达到0.01m)或者没有扫描到感知需求需要的感知数据。此时则需要降低波束宽度和波束间隔,以对接入网设备的覆盖区域进行更精准的扫描。全盘扫描的具体过程可以如前述4042步骤后的相关表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在使用大尺度波束参数作为第一波束参数,控制高频波束进行扫描后,得到了感知需求指示的感知物体(例如无人机)的大概位置,但是没有具体获得详细感知数据(例如精确到0.01m的飞行高度)的情况下,可以在缩小降低第一波束间隔和降低第一波束宽度后,使用波束参数为更小尺度的第一波束参数的高频波束对之前得到的导致区域相应的高频波束扫描区域(即某次高频波束扫描的区域)中进行全盘扫描,即如使用大尺度波束参数作为波束参数控制高频波束扫描接入网设备的全部覆盖区域一样的扫描方式。
实际中高频波束能够支持的波束间隔和波束宽度可能均存在最小值,那么对第一波束参数更新的过程中,若更新至中波束间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最小值,或者波束宽度小于或等于相应的最小值时,便不再更新第一波束参数,使用最后一次更新的第一波束参数对应的目标扫描结果作为感知数据即可。
另外,上述第一预设步长和第二预设步长如果较大,第一波束参数更新一次便会使得波束间隔和波束宽度接近或等于相应的最小值,则不再执行上述S12步骤。此时将最终更新的第一波束参数对应的目标扫描结果作为感知数据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12步骤中,还可以每次仅降低波束间隔或波束宽度,这样也可以实现S12所要实现的目的。具体S12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S2、将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更新后的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更新目标扫描结果。
其中,目标扫描结果在第一次执行目标步骤之前为空。
S3、在目标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目标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出于感知数据的获取效率的考虑,如果感知需求对感知数据的数据精准度没有太高要求,则在上述S12执行一次得到的目标扫描结果便可以认为其满足感知需求,可以将其作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S4、在在目标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则重新执行目标步骤。
具体的,S4步骤后执行S1。
基于上述40233步骤(包括S1-S4)对应的技术方案可以选择最合适的高频波束作为感知波束进行扫描,以获取满足感知需求的目标扫描结果,可以顺利得到感知需对应的感知数据,保证了接入网设备对感知业务的进行或实施。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发明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上行资源块分配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当采用功能模块进行划分的情况下,参照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获取模块51、感知模块52和通信保障模块53。其中,获取模块51可以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的通感判别模块021,感知模块可以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的高频模块022,通信保障模块53可以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的低频模块023。这三个模块共同配合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中通感判别模块021、高频模块022和低频模块023的功能,即执行前述还是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中接入网设备执行的部分。
具体的,感知模块52,用于产生高频波束;通信保障模块53,用于产生低频波束;感知模块52还用于在获取模块51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感知需求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进行目标感知业务,目标感知业务包括获取目标感知对象的目标参数;通信保障模块53还用于在获取模块51获取到感知需求,且存在感知模块52待使用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向通信数据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通信数据;通信保障模块53还用于在获取模块51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低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业务。
可选的,感知模块52包括确定单元521和处理单元522;确定单元521,用于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历史感知需求为获取模块51获取感知需求之前获取到的感知需求;处理单元522用于将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确定单元521确定的第一波束参数,并使用高频波束作为进行扫描,以得到第一扫描结果;波束参数包括波束宽度、波束间隔或波束方向;处理单元522还用于将根据第一扫描结果和获取模块51获取的感知需求进行匹配,以得到匹配结果,并根据该匹配结果确定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该匹配结果包括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或者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
进一步可选的,确定单元521具体用于:当历史感知需求和获取模块51获取的感知需求相同时,将获取模块51获取感知需求之前,处理单元522使用将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历史感知需求时,高频波束的历史波束参数确定为第一波束参数;历史波束参数包括历史波束方向和历史波束宽度。
进一步可选的,确定单元521还具体用于:当历史感知需求和获取模块51获取的感知需求不相同时,将大尺度波束参数确定为第一波束参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进一步可选的,处理单元522具体用于:在第一扫描结果满足获取模块51获取的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第一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进一步可选的,处理单元522还具体用于:在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获取模块51获取的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执行目标步骤;目标步骤包括:更新第一波束参数;将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更新后的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更新目标扫描结果;目标扫描结果在第一次执行目标步骤之前为空;在目标扫描结果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目标扫描结果确定为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在目标扫描结果不满足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则重新执行目标步骤。
进一步可选的,处理单元522具体用于:在第一波束参数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第一波束参数更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历史波束参数为获取模块51获取感知需求之前,处理单元522使用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历史感知需求时,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在第一波束参数不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间隔降低第一预设步长值,将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宽度降低第二预设步长值。
可选的,获取模块51还用于在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向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不再使用高频波束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网设备主要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所以其对应的有益效果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表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采用集成的模块的情况下,接入网设备包括:存储单元、处理单元以及接口单元。处理单元用于控制管理,例如,接口单元和处理单元配合用于支持接入网设备执行前述实施例中获取模块51、感知模块52和通信保障模块53所执行的步骤;接口单元用于支持接入网设备与其他装置的信息交互。例如与用户终端、核心网、感知服务器的交互。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接入网设备执行波束选择方案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以处理单元为处理器,存储单元为存储器,接口单元为通信接口为例。参照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存储器61、处理器62、总线63和通信接口64;存储器61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62与存储器61通过总线63连接;当接入网设备运行时,处理器62执行存储器61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接入网设备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62(62-1和62-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5中所示的CPU0和CPU1。且作为一种实施例,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62,例如图15中所示的处理器62-1和处理器62-2。这些处理器62中的每一个CPU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62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61可以是只读存储器61(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61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63与处理器62相连接。存储器61也可以和处理器62集成在一起。
在具体的实现中,存储器61,用于存储本申请中的数据和执行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对应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62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1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61内的数据,接入网设备的各种功能。
通信接口6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控制系统、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通信接口64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实现接收功能,以及发送单元实现发送功能。
总线63,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6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接入网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接入网设备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可直接加载到存储器中,并含有软件代码,该计算机程序经由接入网设备载入并执行后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波束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入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可发送的波束包括高频波束和低频波束,所述方法包括:
在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所述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所述感知需求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目标感知业务,所述目标感知业务包括获取目标感知对象的目标参数;
在获取到所述感知需求,且存在待所述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低频波束向所述通信数据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所述通信数据;
在获取到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低频波束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业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所述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包括:
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所述历史感知需求为所述接入网设备获取到所述感知需求之前获取到的感知需求;
将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所述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得到第一扫描结果;所述波束参数包括波束宽度、波束间隔或波束方向;
将所述第一扫描结果和所述感知需求进行匹配,以得到匹配结果,并根据所述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所述匹配结果包括所述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所述感知需求或者所述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所述感知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包括:
当所述历史感知需求和所述感知需求相同时,将获取所述感知需求之前使用所述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所述历史感知需求时,所述高频波束的历史波束参数确定为所述第一波束参数;所述历史波束参数包括历史波束方向和历史波束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还包括:
当所述历史感知需求和所述感知需求不相同时,将大尺度波束参数确定为所述第一波束参数;所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所述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包括:
在所述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扫描结果确定为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执行目标步骤;所述目标步骤包括:
更新所述第一波束参数;
将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更新后的所述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更新目标扫描结果;所述目标扫描结果在第一次执行所述目标步骤之前为空;
在所述目标扫描结果满足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扫描结果确定为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在在所述目标扫描结果不满足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则重新执行所述目标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所述第一波束参数,包括:
在所述第一波束参数为所述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波束参数更新为所述大尺度波束参数;所述历史波束参数为所述接入网设备获取所述感知需求之前使用所述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所述历史感知需求时,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所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所述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在所述第一波束参数不为所述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间隔降低第一预设步长值,将所述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宽度降低第二预设步长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不再使用所述高频波束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9.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
感知模块,用于产生高频波束;
通信保障模块,用于产生低频波束;
所述感知模块还用于在获取模块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所述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所述感知需求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目标感知业务,所述目标感知业务包括获取目标感知对象的目标参数;
所述通信保障模块还用于在存在所述感知模块待使用所述高频波束发送的通信业务的通信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低频波束向所述通信数据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所述通信数据;
所述通信保障模块还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到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使用所述低频波束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进行通信业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模块包括确定单元和处理单元;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历史感知需求确定第一波束参数;所述历史感知需求为所述获取模块获取所述感知需求之前获取到的感知需求;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第一波束参数,并使用所述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以得到第一扫描结果;所述波束参数包括波束宽度、波束间隔或波束方向;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扫描结果和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感知需求进行匹配,以得到匹配结果,并根据所述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所述匹配结果包括所述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所述感知需求或者所述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所述感知需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历史感知需求和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感知需求相同时,将所述获取模块获取所述感知需求之前,所述处理单元使用所述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所述历史感知需求时,所述高频波束的历史波束参数确定为所述第一波束参数;所述历史波束参数包括历史波束方向和历史波束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
当所述历史感知需求和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感知需求不相同时,将大尺度波束参数确定为所述第一波束参数;所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所述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一扫描结果满足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扫描结果确定为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一扫描结果不满足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执行目标步骤;所述目标步骤包括:
更新所述第一波束参数;
将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调整为更新后的所述第一波束参数,并进行扫描,以更新目标扫描结果;所述目标扫描结果在第一次执行所述目标步骤之前为空;
在所述目标扫描结果满足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扫描结果确定为所述感知需求对应的感知数据;在在所述目标扫描结果不满足所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则重新执行所述目标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一波束参数为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波束参数更新为大尺度波束参数;所述历史波束参数为所述获取模块获取所述感知需求之前,所述处理单元使用所述高频波束进行扫描,且扫描结果满足所述历史感知需求时,所述高频波束的波束参数;所述大尺度波束参数包括:第一波束间隔和第一波束宽度;所述第一波束间隔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波束宽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
在所述第一波束参数不为所述历史波束参数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间隔降低第一预设步长值,将所述第一波束参数中的波束宽度降低第二预设步长值。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在获取到感知需求的情况下,向所述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入网设备连接的用户终端不再使用所述高频波束与所述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
17.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当所述接入网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接入网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波束选择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在接入网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接入网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波束选择方法。
CN202210520905.6A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7861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0905.6A CN114786192B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PCT/CN2022/135654 WO2023216563A1 (zh) 2022-05-13 2022-11-30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0905.6A CN114786192B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6192A true CN114786192A (zh) 2022-07-22
CN114786192B CN114786192B (zh) 2023-05-12

Family

ID=82436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20905.6A Active CN114786192B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6192B (zh)
WO (1) WO202321656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563A1 (zh) * 2022-05-13 2023-11-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4065324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1873A (zh) * 2015-07-08 2017-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和装置
US20170303262A1 (en) * 2014-12-29 2017-10-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Antenna Beams in High-Low Frequency Co-Site Network
CN109548158A (zh) * 2019-01-09 2019-03-29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高频段波束管理方法与无线通信系统
CN109788576A (zh) * 2017-11-15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572863A (zh) * 2019-09-02 2019-12-1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高频物联网的系统接入方法
CN112533217A (zh) * 2019-09-17 2021-03-1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天线的配置方法和装置、基站、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38758A (zh) * 2021-04-02 2021-04-30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感知业务管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48425A (zh) * 2019-10-31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感知方法及装置
CN112787695A (zh) * 2019-11-08 2021-05-1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宽度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747461A (zh) * 2020-05-30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感知目标物体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31760B2 (en) * 2014-05-28 2016-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everaging spatial/location/user interaction sensors to aid in transmit and receive-side beamforming in a directional wireless network
CN113453268B (zh) * 2020-03-26 2023-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空间复用的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芯片
EP4216462A4 (en) * 2020-10-16 2023-11-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4786192B (zh) * 2022-05-13 2023-05-1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03262A1 (en) * 2014-12-29 2017-10-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Antenna Beams in High-Low Frequency Co-Site Network
CN106341873A (zh) * 2015-07-08 2017-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9788576A (zh) * 2017-11-15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548158A (zh) * 2019-01-09 2019-03-29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高频段波束管理方法与无线通信系统
CN110572863A (zh) * 2019-09-02 2019-12-1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高频物联网的系统接入方法
CN112533217A (zh) * 2019-09-17 2021-03-1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天线的配置方法和装置、基站、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48425A (zh) * 2019-10-31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感知方法及装置
CN112787695A (zh) * 2019-11-08 2021-05-1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宽度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747461A (zh) * 2020-05-30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感知目标物体的方法及装置
CN112738758A (zh) * 2021-04-02 2021-04-30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感知业务管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563A1 (zh) * 2022-05-13 2023-11-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4065324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6192B (zh) 2023-05-12
WO2023216563A1 (zh)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786192B (zh)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391904B (zh) Sar调整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8531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498139A (zh) 用于多接入边缘计算的数据分析
CN113923614B (zh) 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控制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
EP3687210A1 (en) Path loss predi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405637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AU201528655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spectrum sharing based on vertical position
CN115442011A (zh) 一种参考信号配置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EP4355001A1 (en) Method for accessing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1460839B2 (e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ccess method and device
CN110461023B (zh) 语音业务的小区驻留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主基站
CN109272576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mec服务器、终端设备及装置
EP4090099A1 (en) Information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n-terrest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302257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reducing number of access points in a radio map using grids
CN113055933A (zh) 小区接入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7396371B (zh) 频点选取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596685B (zh) 无人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1565438B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接入网设备
CN111565432B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接入网设备
CN117499979B (zh) 一种相控阵天线的目标探测方法及装置
CN113038561B (zh) 小区切换方法、系统、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935831B (zh) 频段分配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网络设备以及终端
CN114051233B (zh) 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控制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
CN116321419B (zh) 一种多维度空间的融合定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