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4077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4077A
CN114784077A CN202210466065.XA CN202210466065A CN114784077A CN 114784077 A CN114784077 A CN 114784077A CN 202210466065 A CN202210466065 A CN 202210466065A CN 114784077 A CN114784077 A CN 114784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sub
lead
signal line
lea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660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灏
赵攀
张铭炯
李泽宇
谢涛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6606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840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84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40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显示区内的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和多条数据信号线,一条数据信号线与一列子像素电连接;以及,与多条数据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扇出引线,多条扇出引线包括:多条第一扇出引线和多条第二扇出引线,第一扇出引线中的部分位于显示区内,部分位于非显示区内,第二扇出引线全部位于非显示区内;其中,第一扇出引线与第二扇出引线异层设置,且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扇出引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通过对多条扇出引线的排列顺序进行调整,不用调整驱动信号的顺序,从而可以有效的简化对显示面板的驱动方式。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使用户具有更好的视觉体验,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也称为显示面板)正往大屏化和全屏化方向发展。
显示装置通常可以包括显示面板和驱动芯片。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且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信号线,以及位于非显示区内的多个扇出引线;每条数据信号线可以与一列子像素电连接,且每条数据信号线可以通过一个扇出引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如此,驱动芯片可以通过扇出引线向数据信号线发送驱动信号,以使显示面板能够画面。
然而,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扇出引线所占用的空间较大,导致显示面板中的非显示区的宽度较大,进而导致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较低,影响该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和多条数据信号线,一条所述数据信号线与一列所述子像素电连接;
以及,与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扇出引线,所述多条扇出引线包括:多条第一扇出引线和多条第二扇出引线,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的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内,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第二扇出引线全部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
其中,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与所述第二扇出引线异层设置,且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扇出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
可选的,所述非显示区具有第一扇出区和第二扇出区,所述第一扇出区相对于所述第二扇出区更靠近所述显示区;
所述第一扇出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内的第一子引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扇出区内的第二子引线;
其中,在所述第一扇出区内,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子引线分布在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二扇出引线之间;在所述第二扇出区内,多条所述第二子引线划分为两组,所述多条第二扇出引线均位于两组所述第二子引线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扇出引线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子引线和所述第二子引线的第三子引线,所述第三子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扇出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
可选的,所述第一扇出引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第四子引线,所述第四子引线分别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和所述第一子引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四子引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异层设置,且所述数据信号线相对于所述第四子引线更靠近所述衬底。
可选的,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的各个子引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或者,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部分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且与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第一电源信号线,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多条扇出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具有:异层设置且相互搭接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引线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子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扇出引线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触控层,所述多个子像素相对于所述触控层更靠近所述衬底;
当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的各个子引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时,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与所述触控层中的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或者,当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部分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时,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与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第四子引线中的至少一个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且与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第二电源信号线,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多条扇出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其中,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具有:异层设置且相互搭接的第三子信号线和第四子信号线,所述第三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所述第四子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可选的,所述子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三子信号线、所述第二子信号线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中与所述源漏极电连接的转接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可选的,所述多条第二扇出引线划分为两组,一组第二扇出引线内的各条扇出引线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存储电容的一个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另一组第二扇出引线内的各条扇出引线与所述存储电容的另一个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其中,一组第二扇出引线内的多条所述第二扇出引线与另一组第二扇出引线内的多条所述第二扇出引线交错分布。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与所述多条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个焊盘,所述多个焊盘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的排列顺序相同。
可选的,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包括:与所述多条第一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以及与所述多条第二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
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划分为两组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均排布在所述两组第一数据信号线之间。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供电组件和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供电组件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信号线和多条扇出引线。由于多条扇出引线中的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显示区内的部分扇出引线,先从显示区的两侧引至显示区的中间,然后从显示区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因此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扇出引线就不用从两侧向中间汇聚,从而降低了第一扇出引线在非显示区内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又由于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扇出引线与第二扇出引线异层设置,且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扇出引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第一扇出引线与第二扇出引线在交叉区域发生短路,还可以在非显示区内,将第一扇出引线从非显示区内的中间向两侧移动,以在非显示区内,对多条扇出引线的排列顺序进行调整,进而使得与多条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个焊盘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的排列顺序相同,当显示装置中的驱动芯片通过多个焊盘对应的多个扇出引线,向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发送驱动信号时,不用调整驱动信号的顺序,从而可以有效的简化对显示面板的驱动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示出的显示面板在B-B’处的截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扇出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示出的显示面板在C-C’处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示出的第一电源信号线在D-D’处的截面图;
图8是图2示出的显示面板在B-B’处的另一种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图1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面板00和驱动芯片01;显示面板00具有显示区0a和非显示区0b,且显示面板00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区0a内的多个子像素10和多条数据信号线20,以及位于非显示区0b内的多个扇出引线30;每条数据信号线20可以与一列子像素10电连接,且每条数据信号线20可以通过一个扇出引线30与驱动芯片01电连接。如此,驱动芯片01可以通过扇出引线30向数据信号线20发送驱动信号,以使显示面板00能够显示画面。
然而,由于驱动芯片01的长度通常小于显示面板00的宽度,因此,多条扇出引线30需要采用从两侧向中间汇聚的布线方式排布在非显示区0b内。这样扇出引线30在非显示区0b内所占用的空间较大,导致显示面板00中的非显示区0b的宽度较大,进而导致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较低,影响该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请参考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000具有显示区00a和位于显示区00a外围的非显示区00b。这里,显示面板000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英文: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简称:OLED)显示面板或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英文:Active 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AM-OLED)显示面板。当显示面板000为OELD显示面板或AM-OLED显示面板时,该显示面板000可以为顶发射型显示面板,也可以为底发射型显示面板。
为了更清楚的看出显示面板的结构,请参考图3,图3是图2示出的显示面板在B-B’处的截面图。该显示面板000可以包括:衬底100、多个子像素200、多条数据信号线300和多条扇出引线400。
显示面板000中的多个子像素200阵列排布在显示区00a内。示例的,子像素200可以包括发光器件201和像素驱动电路202,且发光器件201与像素驱动电路202电连接,通过像素驱动电路202,能够驱动发光器件201发光。
显示面板000中的多条数据信号线300位于显示区00a内,且一条数据信号线300与一列子像素200电连接。示例的,每一条数据信号线300可以向同一列子像素200中的各个子像素200的像素驱动电路202电连接,这样,在数据信号线上加载驱动信号时,其能够驱动与其电连接的各个子像素200内的发光器件201发光。
显示面板000中的多条扇出引线400与多条数据信号线300一一对应电连接。其中,多条扇出引线400包括:多条第一扇出引线401和多条第二扇出引线402。第一扇出引线401中的部分位于显示区00a内,部分位于非显示区00b内,而第二扇出引线全部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示例性的,显示面板000中的多条数据信号线300可以包括:与多条第一扇出引线401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以及与多条第二扇出引线402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其中,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划分为两组第一数据信号线,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均排布在两组第一数据信号线之间。也即,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相对与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更靠近显示区00a的中间。也即是,显示面板000内的第一数据信号线为位于显示区00a两侧的数据信号线,第二数据信号线为位于显示区00a中间的数据信号线。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可以先从显示区00a的两侧引至显示区00a的中间,然后从显示区00a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00b。这样,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部分扇出引线就不用在非显示区00b内从两侧向中间汇聚,从而降低了第一扇出引线401在非显示区0b内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其中,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与多条数据信号线300异层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某两个导电结构异层设置均是指:这两个导电结构所在的两层导电层之间存在绝缘层。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多条数据信号线300所属的导电层与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所属的导电层不是同一个导电层,且数据信号线300所属的导电层与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所属的导电层之间存在绝缘层。
如此,在将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从显示区00a的两侧引至显示区00a的中间时,能够避免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与多条数据信号线300在交叉位置处发生短路。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扇出引线401是从显示区00a的两侧引至显示区00a的中间的,这样第一扇出引线401会跨过部分数据信号线300,然后从显示区00a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00b。第一扇出引线401在从显示区00a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00b时,相对于这条第一扇出引线401跨过的数据信号线300所连接的第二扇出引线402,更靠近非显示区00b的中间;而在显示区00a内,这条第一扇出引线401跨过的数据信号线300,相对于第一扇出引线401所连接的数据信号线300,更靠近显示区00a的中间。由此可知,第一扇出引线401在从显示区00a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00b时,多条扇出引线400(包括第一扇出引线401和第二扇出引线402)的排列顺序与其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200的排列顺序不同。
示例性的,第一扇出引线401在从显示区00a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00b时,多条扇出引线400(包括第一扇出引线401和第二扇出引线402)的排列顺序为A2、A1、A3、A5、A4,而与该多条扇出引线400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200的排列顺序为A1、A2、A3、A4、A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中的第一扇出引线401与第二扇出引线402异层设置,且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部分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扇出引线402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第一扇出引线401与第二扇出引线402在交叉区域发生短路,还可以在非显示区00b内,将第一扇出引线401从非显示区00b内的中间向两侧移动,以在非显示区00b内,对多条扇出引线400的排列顺序进行调整。
示例的,显示面板000还包括:多个焊盘500。显示面板000中的多个焊盘500与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多条扇出引线400一一对应电连接。在对非显示区00b内的多条扇出引线400的排列顺序进行调整后,可以保证多个焊盘500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200的排列顺序相同。例如,多个焊盘500的排列顺序是:A1、A2、A3、A4、A5,多条数据信号线200的排列顺序也是:A1、A2、A3、A4、A5。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显示面板000中,与多条扇出引线400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个焊盘500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200的排列顺序相同,当显示装置中的驱动芯片通过多个焊盘500,通过多个焊盘500对应的多个扇出引线,向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200发送驱动信号时,不用调整驱动信号的顺序,从而可以有效的简化对显示面板的驱动方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信号线和多条扇出引线。由于多条扇出引线中的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显示区内的部分扇出引线,先从显示区的两侧引至显示区的中间,然后从显示区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因此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扇出引线就不用从两侧向中间汇聚,从而降低了第一扇出引线在非显示区内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又由于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扇出引线与第二扇出引线异层设置,且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扇出引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第一扇出引线与第二扇出引线在交叉区域发生短路,还可以在非显示区内,将第一扇出引线从非显示区内的中间向两侧移动,以在非显示区内,对多条扇出引线的排列顺序进行调整,进而使得与多条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个焊盘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的排列顺序相同,当显示装置中的驱动芯片通过多个焊盘对应的多个扇出引线,向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发送驱动信号时,不用调整驱动信号的顺序,从而可以有效的简化对显示面板的驱动方式。
请参考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扇出引线的结构示意图。非显示区00b具有第一扇出区00b1和第二扇出区00b2,第一扇出区00b1相对于第二扇出区00b2更靠近显示区00a。第一扇出引线401包括:位于第一扇出区00b1内的第一子引线4011,以及位于第二扇出区00b2内的第二子引线4012。
在第一扇出区00b1内,至少一条第一子引线4011分布在两条相邻的第二扇出引线402之间。也即是,非显示区00b内的多条第一子引线4011的排列顺序,与多条数据信号线300的排列顺序不同。
在第二扇出区00b2内,多条第二子引线4012划分为两组,多条第二扇出引线402均位于两组第二子引线4012之间。也即是,非显示区00b内的多条第二子引线4012的排列顺序,与多条数据信号线300的排列顺序可以相同。
在本申请中,非显示区00b还具有位于第一扇出区00b1与第二扇出区00b2之间的折弯区00b3。第一扇出引线401还可以包括:位于折弯区00b3内的第五子信号线4015。在同一条第一扇出引线401内,第一扇出引线401与第二子引线4012之间可以通过第五子信号线4015电连接。
其中,显示面板000中位于折弯区00b3内的部分后续需要进行折弯处理。由于在非显示区00b内,第一扇出区00b1相对于第一扇出区00b1相对于第二扇出区00b2更靠近显示区00a。因此,在对显示面板000中位于折弯区00b3内的部分进行弯折处理后,可以将显示面板000中位于第二扇出区00b2内的部分弯折至显示面板000的背面,进而可以提高集成了这个显示面板000的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集成了这个显示面板000的显示装置的屏占比,需要保证显示面板000中位于第一扇出区00b1内的部分所集成的结构不能过多。为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未在第一扇出引线401内对多条扇出引线400的排列顺序进行调整,而是在第二扇出引线402内对多条扇出引线400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可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扇出引线401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子引线4011和第二子引线4012的第三子引线4013,第三子引线4013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扇出引线402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示例性的,第三子引线4013可以分布在第二扇出区00b2内,且第三子引线4031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五子引线4015与第二子引线4012电连接。在本申请中,可以通过在第二扇出区00b2内设置与第二扇出引线402交叉的第三子引线4013,可以实现在第二扇出引线402内对多条扇出引线400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使得第二扇出引线402内多条扇出引线400的排列顺序与其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200的排列顺序相同,进而实现了与多条扇出引线400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个焊盘500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200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可选的,请继续参考图4,第一扇出引线401还包括:位于显示区00a内的第四子引线4014,第四子引线4014分别与数据信号线300和第一子引线4011电连接。其中,第四子引线4014与数据信号线300异层设置,且数据信号线300相对于第四子引线4014更靠近衬底10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扇出引线401中的第四子引线4014,从显示区00a的两侧引至显示区00a的中间,然后从显示区00a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00b,与非显示区00b内的第一子引线4011电连接,如此,第四子引线4014会跨过与第二扇出引线402电连接的数据信号线300,而由于第四子引线4014与数据信号线300异层设置,因此能够避免第四子引线4014与数据信号线300在交叉区域发生短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是图4示出的显示面板在C-C’处的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000内的每个子像素200中的像素驱动电路20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TFT)2021、存储电容2022和转接电极2023。其中,在每个子像素200内,转接电极2023可以与TFT 2021的源漏极电连接。且各个子像素200内的转接电极2023还可以与这个子像素200内的发光器件201电连接。例如,TFT 202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个可以通过转接电极2023与发光器件电连接,而TFT 202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个可以与数据信号线300电连接。
在本申请中,数据信号线300可以与像素驱动电路202中的转接电极2023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某两个导电结构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均是指:这两个导电结构在同一个导电层内,且这个导电层是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这里,一次构图工艺是指:光刻胶涂覆、曝光、显影、刻蚀和光刻胶剥离。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数据信号线300所属的导电层与转接电极2023所属的导电层是同一个导电层。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扇出引线401中的第四子引线4014与数据信号线300异层设置,且数据信号线300相对于第四子引线4014更靠近衬底100。因此,像素驱动电路202还需要包括:与转接电极2023电连接的辅助转接电极2024。其中,辅助转接电极2024可以与第四子引线4014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这样,通过辅助转接电极2024可以实现转接电极2023与发光器件201之间的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内的多条第二扇出引线402通常可以与存储电容2022的两个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示例性的,多条第二扇出引线402划分为两组,一组第二扇出引线402内的各条扇出引线与像素驱动电路201的存储电容2022的一个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另一组第二扇出引线402内的各条扇出引线与存储电容2022的另一个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其中,一组第二扇出引线402内的多条第二扇出引线402与另一组第二扇出引线402内的多条第二扇出引线402交错分布。
在本申请中,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与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部分可以同层设置,也可以异层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与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部分同层设置时,第一扇出引线401中的各个子引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也即,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第四子引线4014与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第一子引线4011、第二子引线4012、第三子引线4013和第五子引线4015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与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部分异层设置时,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显示区00a内的部分与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部分为异层设置,且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部分与数据信号线300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也即,数据信号线300与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第一子引线4011、第二子引线4012、第三子引线4013和第五子引线4015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显示面板000内的多条第二扇出引线300通常与存储电容2022的两个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而存储电容2022的两个电极所在的两层导电层,与数据信号线300所在导电层之间均存在绝缘层,与第四子信号线4014所在的导电层之间均存在绝缘层层。因此,在上述两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均可以保证在非显示区00b内第一扇出引线401与第二扇出引线402即使交叉也不存在短路的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000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00b内且与子像素200电连接的第一电源信号线600,第一电源信号线60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多条扇出引线400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可选的,第一电源信号线600为VDD电源信号线,通过第一电源信号线600能够向多个子像素200传输电源信号。
为了更清楚的看出第一电源信号线的结构,请参考图7,图7是图6示出的第一电源信号线在D-D’处的截面图。其中,第一电源信号线600具有:异层设置且相互搭接的第一子信号线601和第二子信号线602,第一子信号线601位于第一扇出引线401背离衬底100的一侧,第二子信号线602位于第二扇出引线402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如图6所示,第一电源信号线600可以包括:衬底100,以及,沿垂直且远离衬底100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层603、第一子信号线601、第二无机层604和第二子信号线60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源信号线600中的第一子信号线601和第二子信号线602异层设置且相互搭接,从而降低了第一电源信号线600的电阻,进而降低了第一电源信号线600的负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信号线601在除D-D’处的其他位置处存在多个过孔,这样,第一子信号线601可以他通过这些过孔和第二子信号线602相互搭接。
在本申请中,第一子信号线601位于第一扇出引线401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如此,第一扇出引线401能够被第一子信号线601屏蔽,进而能够避免外界信号对第一扇出引线401的干扰;同理,第二子信号线602位于第二扇出引线402背离衬底100的一侧,如此,第二扇出引线402能够被第二子信号线602屏蔽,进而能够避免第一扇出引线401中的信号和外界信号对第二扇出引线402的干扰。
可选的,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000还包括:位于显示区00a内的触控层800,多个子像素200相对于触控层800更靠近衬底100。示例的,显示面板000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子像素200内的发光器件201进行封装的封装层900,触控层800位于封装层900背离衬底100的一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电压信号线600中的第一子信号线601的设置位置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第一扇出引线401中的各个子引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时,第一子信号线601与触控层800中的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第二种情况,当第一扇出引线401中位于非显示区00b内的部分与数据信号线300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时,第一子信号线601与触控电极和第四子引线4014中的至少一个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对于第一电压信号线600中的第二子信号线602的设置位置,第二子信号线602可以与TFT 2023的源漏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请继续参见图5,该显示面板000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00b内且与子像素200电连接的第二电源信号线700,第二电源信号线70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多条扇出引线40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不重合。可选的,第二电源信号线700为VSS电源信号线。
其中,第二电源信号线700具有:异层设置且相互搭接的第三子信号线和第四子信号线,第三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602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第四子信号线与数据信号线300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电源信号线700中的第三子信号线和第四子信号线异层设置且相互搭接,从而降低了第二电源信号线700的电阻,进而降低了第二电源信号线700的负载。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信号线和多条扇出引线。由于多条扇出引线中的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显示区内的部分扇出引线,先从显示区的两侧引至显示区的中间,然后从显示区的中间引出至非显示区,因此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扇出引线就不用从两侧向中间汇聚,从而降低了第一扇出引线在非显示区内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又由于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扇出引线与第二扇出引线异层设置,且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扇出引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第一扇出引线与第二扇出引线在交叉区域发生短路,还可以在非显示区内,将第一扇出引线从非显示区内的中间向两侧移动,以在非显示区内,对多条扇出引线的排列顺序进行调整,进而使得与多条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个焊盘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的排列顺序相同,当显示装置中的驱动芯片通过多个焊盘对应的多个扇出引线,向对应的多条数据信号线发送驱动信号时,不用调整驱动信号的顺序,从而可以有效的简化对显示面板的驱动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供电组件和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000;供电组件与显示面板000电连接,用于为显示面板000供电。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惟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和多条数据信号线,一条所述数据信号线与一列所述子像素电连接;
以及,与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扇出引线,所述多条扇出引线包括:多条第一扇出引线和多条第二扇出引线,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的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内,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第二扇出引线全部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
其中,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与所述第二扇出引线异层设置,且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扇出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具有第一扇出区和第二扇出区,所述第一扇出区相对于所述第二扇出区更靠近所述显示区;
所述第一扇出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内的第一子引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扇出区内的第二子引线;
其中,在所述第一扇出区内,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子引线分布在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二扇出引线之间;在所述第二扇出区内,多条所述第二子引线划分为两组,所述多条第二扇出引线均位于两组所述第二子引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出引线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子引线和所述第二子引线的第三子引线,所述第三子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扇出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叉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出引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第四子引线,所述第四子引线分别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和所述第一子引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四子引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异层设置,且所述数据信号线相对于所述第四子引线更靠近所述衬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的各个子引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或者,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部分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且与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第一电源信号线,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多条扇出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具有:异层设置且相互搭接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引线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子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扇出引线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触控层,所述多个子像素相对于所述触控层更靠近所述衬底;
当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的各个子引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时,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与所述触控层中的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或者,当所述第一扇出引线中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部分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时,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与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第四子引线中的至少一个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且与所述子像素电连接的第二电源信号线,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多条扇出引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其中,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具有:异层设置且相互搭接的第三子信号线和第四子信号线,所述第三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所述第四子信号线与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三子信号线、所述第二子信号线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所述数据信号线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中与所述源漏极电连接的转接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第二扇出引线划分为两组,一组第二扇出引线内的各条扇出引线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存储电容的一个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另一组第二扇出引线内的各条扇出引线与所述存储电容的另一个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其中,一组第二扇出引线内的多条所述第二扇出引线与另一组第二扇出引线内的多条所述第二扇出引线交错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与所述多条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个焊盘,所述多个焊盘的排列顺序与对应的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的排列顺序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包括:与所述多条第一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以及与所述多条第二扇出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
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数据信号线划分为两组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多条第二数据信号线均排布在所述两组第一数据信号线之间。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组件和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供电组件电连接。
CN202210466065.XA 2022-04-26 2022-04-26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7840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66065.XA CN114784077A (zh) 2022-04-26 2022-04-26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66065.XA CN114784077A (zh) 2022-04-26 2022-04-26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4077A true CN114784077A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34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66065.XA Pending CN114784077A (zh) 2022-04-26 2022-04-26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407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2329A1 (zh) * 2022-07-15 2024-01-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40385A1 (zh) * 2022-08-22 2024-02-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0129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2329A1 (zh) * 2022-07-15 2024-01-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40385A1 (zh) * 2022-08-22 2024-02-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0129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28080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173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55960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CN11019010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78407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96495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8461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06859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EP4068260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87071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00031738A (ko) 표시 장치
US20230402467A1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916488A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US2023013231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316851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20476241U (zh) 显示装置
US11800763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210147142A (ko) 표시 장치
US1102469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464939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07426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17870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910678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4103254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2174414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