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0595A - 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0595A
CN114780595A CN202210499718.4A CN202210499718A CN114780595A CN 114780595 A CN114780595 A CN 114780595A CN 202210499718 A CN202210499718 A CN 202210499718A CN 114780595 A CN114780595 A CN 114780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ification
information
round
result
target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997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80595B (zh
Inventor
何绍辉
蒋宁
王思远
朱国壮
袁和应
赵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hang Xiaofei Fin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shang Xiaofei Fin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hang Xiaofei Fin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shang Xiaofei Fin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997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805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80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0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80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0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5Query processing
    • G06F16/2455Query execu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3Upda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5Integrating or interfacing systems involvin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40/00Finance; Insurance; Tax strategies; Processing of corporate or income ta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Fina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echnology Law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bugging And Monitor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核验方法的核验准确度较低、效率低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报文数据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核验内容和第一轮次信息;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该技术方案能够确保对目标对象的核验准确度,能够提升核验效率。

Description

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基于决策规则进行信息核验的核验系统中,决策规则由复杂的代码实现,若要对决策规则进行维护和更新,则需要对多处代码进行重新开发、打包封装及发版上线,实施起来比较繁琐,导致核验系统的决策规则难以快速迭代,从而使得核验系统的核验准确度下降。因此,找寻一种能够确保核验系统的核验准确度、以及便于维护和更新决策规则的核验方法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避免通过复杂的代码实现决策规则,实现了一种WireMock系统,该系统能够对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格式的信息进行核验。在核验过程中,通过将待核验信息与决策规则进行匹配,从而根据决策规则中定义的各核验信息与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与待核验信息对应的核验结果。
但是,WireMock系统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决策规则缺乏内容管理,且决策规则所定义的内容都是一成不变的,导致决策规则极难维护和更新,从而使得决策规则难以快速迭代;其次,决策逻辑较简单,导致决策精度较低,因此难以确保核验结果的准确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核验方法的核验准确度较低、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核验方法,包括:
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所述报文数据包括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
解析所述报文数据,得到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
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所述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核验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所述报文数据包括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
解析模块,用于解析所述报文数据,得到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
匹配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所述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核验系统,包括核验平台和模拟规则引擎;其中:
所述核验平台,用于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所述报文数据包括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将所述报文数据发送至所述模拟规则引擎;
所述模拟规则引擎,用于获取所述核验平台发送的所述报文数据;解析所述报文数据,得到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所述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发送至所述核验平台;
所述核验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的核验方法。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核验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XML格式的报文数据的数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系统的架构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方法的泳道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核验方法的核验准确度较低、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核验方法的核验准确度与该核验方法所采用的决策规则密切相关,若决策规则极难维护和更新,导致决策规则难以快速迭代,则会对核验准确度造成影响,若是决策规则所定义的内容较单一(比如仅包括待核验对象及与之对应的核验结果),导致决策逻辑简单(如仅根据待核验对象进行一次匹配即可确定出核验结果),则会使得决策精度较低,从而使得核验准确度较低。可见,在核验过程中,如果能够快速迭代决策规则,并确保决策规则的复杂度,将会提升核验准确度。本申请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并且,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验方法可以由核验系统执行,核验系统包括核验平台和模拟规则引擎。核验方法具体可以由核验系统中的核验平台和/或模拟规则引擎执行,即下面实施例中的各步骤可以由核验平台和模拟规则引擎的交互来实现,也可以由核验平台、模拟规则引擎中的任一方独立执行。下面以核验系统执行核验方法为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验方法。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核验系统,如图1所示,核验方法包括:
S102,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报文数据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可选地,目标对象可以是金融相关业务或者工作相关事件。金融相关业务可以是提现业务、授信业务、借贷业务等,工作相关事件可以是请假事件、参会事件、外出审批事件等。报文数据的数据格式可以是XML格式。核验内容可包括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所需的信息。
以目标对象为金融相关业务举例,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可包括申请人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学校、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等)、申请人的工作信息(比如公司地址、公司名称等)、金融相关业务的业务编码等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所需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和工作信息,是由申请人在申请使用上述金融相关业务时,填写或者授权后发送至核验系统的,核验系统在接收到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工作信息和金融相关业务的业务编码后,生成对金融相关业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本实施例中,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可选地,第一对应关系可预先配置在核验平台和/或模拟规则引擎中。应理解,第一轮次信息为本次核验对应的实际轮次信息,第一轮次信息的确定方式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详述。
本实施例中,轮次标识信息用于标识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轮次。可选地,轮次标识信息的表征形式可以是阿拉伯数字(如1、2、3等)、英文数字(如A、B、one、two、first、second等)、罗马数字(如I、II、III等)等,实际应用中,可以设定轮次标识信息的表征形式为上述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假设需要依次对目标对象进行3次核验,轮次标识信息的表征形式为阿拉伯数字,则第一对应关系中的轮次标识信息可依次包括1、2、3。
本实施例中,轮次信息用于标识核验系统进行核验的轮次,应理解,在同一个核验系统中,同一个轮次信息所对应的核验对象(核验对象与上述的核验内容相对应,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详述。比如,核验对象为申请人的姓名,对应的核验内容为具体的姓名,如张三)是相同的。可选地,轮次信息的表征形式可以是RoundA、RoundB、RoundC、Round1、Round2、Rounda、Roundb等,实际应用中,可以设定轮次标识信息的表征形式为上述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考虑到核验系统中不同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对象是不同的,而对不同的目标对象进行核验时,对各核验对象进行核验的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即轮次信息的顺序不同。以通过同一核验系统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目标对象分别为提现业务和请假事件,核验对象包括申请人的姓名、申请人的年龄和申请人的联系方式,申请人的姓名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A,申请人的年龄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B,申请人的联系方式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C为例,假设提现业务和请假事件均包括两个轮次的核验,若提现业务在第一轮次需核验申请人的年龄,提现业务在第二轮次需核验申请人的姓名,请假事件在第一轮次需核验申请人的姓名,请假事件在第二轮次需核验申请人的联系方式,那么,对提现业务进行的两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依次为RoundB、RoundA,对请假事件进行的两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依次为RoundA、RoundC。可见,核验系统中RoundA、RoundB、RoundC这三个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对象是不同的,对不同的目标对象进行核验时,各轮次信息的顺序也是不同的。为使核验系统能够准确地服务于更多的目标对象,本申请可以在核验系统中分别为各目标对象配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从而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和本次核验对应的轮次标识信息,即可准确确定出对应的轮次信息,进而执行后续步骤,促进了核验的准确执行。
S104,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核验内容和第一轮次信息。
S106,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
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选地,可预先在核验系统中创建因子递归数据库,或者,可预先在模拟规则引擎中创建因子递归数据库。可选地,第二对应关系和第三对应关系可分别存储于因子递归数据库的不同数据库表中。
本实施例中,核验系统能够根据核验对象从报文数据中确定出具体的核验内容。以目标对象为金融相关业务,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包括申请人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学校、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等)、申请人的工作信息(比如公司地址、公司名称等)和金融相关业务的业务编码为例,假设核验对象为申请人的姓名,则对应的核验内容为具体的姓名(如张三)。可选地,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可以是在报文数据中查询核验内容的查询路径,查询路径的表征形式可以是“**.**.**.**”、“**.**.**”、“**.**”等,“**”的内容和数量需根据具体的核验内容在报文数据中的位置来确定。示例性地,在核验对象为申请人的姓名的情况下,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可以是“Application.person.@name”。
本实施例中,核验结果可以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或者,核验结果可以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
S108,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其中,在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核验结果标识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通过或者不通过。在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核验流程标识确定出需要根据哪一核验流程信息来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具体确定过程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详述。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进一步地,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活跃和激烈竞争,金融相关业务的风控审批需求快速变化,为适应风控审批需求快速变化的现状,风控审批系统需要具有响应风控审批需求快速迭代的能力,而风控审批系统是否能够快速迭代又取决于决策规则是否能够快速迭代。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选用Blaze(决策规则管理系统)作为风控审批系统,由于Blaze中包含大量风控机密数据,因此决策规则的修改只能由专业团队来处理,一般需要对多处代码进行重新开发、打包封装及发版上线,实施起来比较繁琐,因此这类风控审批系统难以快速迭代。通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验系统作为风控审批系统,可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并且,一方面,通过将风控审批所需的各匹配因子与匹配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各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风控审批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风控审批,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风控审批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风控审批结束(即得到了本次风控审批的风控审批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风控审批结果进入下一轮次风控审批,或者得到最终风控审批结果,因此无论风控审批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风控审批的效果,提升了风控审批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即S102)之前,可执行如下步骤A1-A2:
步骤A1,接收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核验请求包括核验内容和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
可选地,业务平台可以是第三方平台或者核验系统内置的业务平台,第三方平台可以是展示有目标对象的平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类型信息可以用目标对象对应的业务编码来表征。以目标对象为金融相关业务举例,核验内容可包括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和工作信息,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可以是提现类型、授信类型或者借贷类型。
可选地,用户在业务平台上触发目标对象之后,核验系统即可接收到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示例性地,在目标对象为金融相关业务的情况下,用户在业务平台上触发目标对象,即是用户在业务平台上申请金融相关业务,并填写或者授权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和工作信息,之后,核验系统即可接收到业务平台发送的包括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和工作信息、以及金融相关业务的业务编码的核验请求。
步骤A2,根据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预先配置的至少一个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
可选地,第四对应关系可预先配置在核验平台和/或模拟规则引擎中。第一对应关系和第四对应关系可分别配置在核验系统的不同数据库表中。核验流程信息可按照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需求(即每一轮次需核验哪一核验对象),预先配置在核验平台和/或模拟规则引擎中。
本实施例中,核验流程信息可包括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以目标对象为提现业务举例,在轮次标识信息以阿拉伯数字表征,轮次信息以RoundA、RoundB、RoundC等来表征,提现业务对应的核验需求为依次核验申请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年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和公司名称,姓名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A、联系方式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C、年龄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B、家庭住址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F、家庭成员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D、公司名称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E的情况下,提现业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可包括轮次标识信息1与轮次信息RoundA的对应关系、轮次标识信息2与轮次信息RoundC的对应关系、轮次标识信息3与轮次信息RoundB的对应关系、轮次标识信息4与轮次信息RoundF的对应关系、轮次标识信息5与轮次信息RoundD的对应关系、以及轮次标识信息6与轮次信息RoundE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中,不同的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类型信息是不同的。示例性地,以目标对象对应的业务编码来表征核验类型信息,可用提现业务对应的业务编码1101来表征提现类型,可用授信业务对应的业务编码2202来表征授信类型,可用借贷业务对应的业务编码3303来表征借贷类型,等等。不同的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可相同或不同。沿用上述举例,1101、2202和3303三者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可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核验系统针对首次接收到的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通过执行上述步骤A1-A2来确定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并且,将核验流程信息中的首个轮次标识信息确定为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从而根据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进而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沿用上述目标对象为提现业务的举例,在确定提现业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后,可将核验流程信息中的首个轮次标识信息1确定为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并可根据核验流程信息中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一轮次标识信息1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RoundA,从而根据提现业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RoundA,生成用于对提现业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核验系统中预先配置各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从而根据接收到的核验请求中的核验类型信息,即可准确确定出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有利于核验的准确执行,从而能够确保核验结果的准确度。并且,通过将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配置在数据库表中,由于在对数据库表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数据库表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因此使得配置的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可灵活新增和修改,有利于核验系统的快速迭代。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配置有对应的核验流程标识。可选地,核验流程标识的表征形式可以是数字编号(如001、002等)、英文编号(如one、two等)或者英文代号(如work、money等),实际应用中,可以设定核验流程标识的表征形式为上述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根据核验流程标识可确定出唯一与之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结合核验流程信息中的流程流转情况,可确定出本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其中,核验流程信息中的流程流转情况可指示本次核验对应的轮次标识信息,从而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即可确定出本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
本实施例中,在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中包括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的情况下,核验过程中,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即S102)之前,可首先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其次,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确定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可选地,在核验过程中,核验系统针对首次接收到的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通过执行上述步骤A1-A2来确定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并且,将核验流程信息中的首个轮次标识信息确定为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从而根据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进而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可选地,在核验过程中,核验系统在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的情况下,可根据核验流程标识确定出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并且,结合核验流程信息中的流程流转情况,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即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实际轮次标识信息),从而根据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进而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可选地,报文数据的生成方式还可以是:利用本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替换上一轮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得到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从而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有利于核验的准确执行,从而有利于确保核验结果的准确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报文数据中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核验内容和第一轮次信息(S104),可执行为如下步骤B1-B2:
步骤B1,根据预先配置的与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查询路径,确定第一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
在执行步骤B1之前,可首先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在执行步骤B1时,可根据第一核验类型信息查询预先配置的查询路径,从而根据查询路径查询出第一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
可选地,可预先在核验系统中配置多个核验类型信息分别对应的查询路径,或者,可预先在模拟规则引擎中配置多个核验类型信息分别对应的查询路径。可选地,多个核验类型信息分别对应的查询路径可配置在模拟规则引擎中的数据库表中,由于在对数据库表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数据库表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因此有利于对多个核验类型信息分别对应的查询路径进行维护和更新。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中轮次信息的实际写入位置,配置该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类型信息所对应的轮次信息的查询路径。
示例性地,在目标对象为提现业务,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为提现类型,提现类型对应的查询路径为“Application.@inputRound”的情况下,可在模拟规则引擎中的数据库表中预先配置与提现类型对应的查询路径“Application.@inputRound”。从而,在获取到对提现业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之后,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提现业务对应的提现类型,根据提现类型从数据库表中确定出对应的查询路径“Application.@inputRound”,进而根据查询路径“Application.@inputRound”,按照“.”进行分割,首先确定报文数据中Applicati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inputRound的值,这个值就是第一轮次信息,@inputRound的位置即是第一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
步骤B2,根据写入位置,从报文数据中获取第一轮次信息。
本实施例中,根据预先配置的与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查询路径,确定第一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从而根据写入位置,从报文数据中获取第一轮次信息,采用了路径取值的方法,实现了对轮次信息的精准查询,有利于核验的准确执行。并且,通过将多个核验类型信息分别对应的查询路径配置在数据库表中,由于在对数据库表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数据库表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因此有利于对多个核验类型信息分别对应的查询路径进行维护和更新。
考虑到核验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对于服务于一个或少量几个目标对象的核验系统,将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即S106),可执行为如下步骤C1-C3:
步骤C1,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一核验对象。
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为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核验对象既是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匹配结果,也是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即是将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个轮次信息进行匹配,若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中的轮次信息相匹配,则可将该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对象确定为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一核验对象。
步骤C2,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一核验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内容。
本实施例中,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一核验内容,可以理解为根据第一核验对象从核验内容中匹配出对应的第一核验内容。其中,第一核验内容既是第一核验对象对应的匹配结果,也是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
可选地,第一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可以是在报文数据中查询第一核验内容的查询路径。示例性地,在第一核验对象为申请人的姓名,第一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为“Application.person.@name”的情况下,可根据第一核验对象“Application.person.@name”,按照“.”进行分割,首先确定报文数据中Applicati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pers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进一步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name的值,这个值就是第一核验内容。
步骤C3,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其中,第三对应关系为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核验结果是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匹配结果。第一核验结果可以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或者,第一核验结果可以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即是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个核验内容进行匹配,若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中的核验内容相匹配,则可将该核验内容对应的核验结果确定为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本实施例中,对于服务于一个或少量几个目标对象的核验系统,一般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因子递归数据库,通过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并且,因子递归数据库没有过于复杂,使得核验系统实现起来更加简单,降低了核验系统的复杂度。
而对于服务于较多目标对象的核验系统,为提升核验结果的准确度,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即上述步骤C3),可执行为如下步骤D1:
步骤D1,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从第三对应关系中匹配出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第三对应关系包括轮次信息、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中,由于核验系统服务于较多的目标对象,涉及到的核验过程既多且复杂,因此该核验系统中存在一个轮次信息与多个核验内容对应,一个核验内容与多个核验结果对应的情况,从而导致不同的轮次信息对应相同的核验内容,不同的轮次信息对应的同一核验内容所对应的核验结果相同或不同。
示例性地,在轮次信息以RoundA、RoundB等来表征,且轮次信息包括RoundA和RoundB,核验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姓名(包括张三和李四)和年龄(包括20岁和40岁),核验结果包括用于标识核验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和用于标识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的情况下,第三对应关系中可存储轮次信息“RoundA”、核验内容“张三”和核验结果“用于标识核验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存储轮次信息“RoundA”、核验内容“李四”和核验结果“用于标识核验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存储轮次信息“RoundA”、核验内容“20岁”和核验结果“用于标识核验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存储轮次信息“RoundA”、核验内容“40岁”和核验结果“用于标识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存储轮次信息“RoundB”、核验内容“张三”和核验结果“用于标识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存储轮次信息“RoundB”、核验内容“李四”和核验结果“用于标识核验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存储轮次信息“RoundB”、核验内容“20岁”和核验结果“用于标识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存储轮次信息“RoundB”、核验内容“40岁”和核验结果“用于标识核验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三对应关系中存储轮次信息、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从第三对应关系中匹配出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提升了因子递归数据库的复杂度,从而增加了核验系统的复杂度,有利于对多个目标对象进行准确核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对应关系中,每个轮次信息分别对应有至少一个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上述步骤D1可执行为:将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目标对应关系,从而将第一核验内容和目标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逐步匹配的方式,即首先匹配出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再匹配出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能够精准查询到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有利于对目标对象的准确核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即S108),可执行为如下步骤E1或者步骤E2:
步骤E1,若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则根据核验结果标识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通过或者不通过,并将第一核验结果返回至业务平台。
步骤E2,若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则确定下一轮次核验对应的第二轮次信息,根据第二轮次信息,确定下一轮次核验对应的第二核验结果。第二核验结果包括: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或者,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
可选地,根据核验流程标识可确定出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然后,结合核验流程信息中的流程流转情况,可确定下一轮次核验对应的第二轮次标识信息,从而根据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可确定出第二轮次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二轮次信息。之后,可利用第二轮次信息替换上一轮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得到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核验系统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核验内容和第二轮次信息,并将第二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二核验结果。进而,根据第二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二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可选地,可对核验系统的核验流程信息进行冗余设计,比如,设置强制执行核验流程信息中的首个轮次和最后一个轮次,并以执行最后一个轮次得到的核验结果为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最终核验结果,以确保对目标对象的准确核验。
本实施例中,核验系统根据不同的核验结果,能够进行不同的处理(即将核验结果返回业务平台或者进入下一轮次核验),促进了核验的准确执行,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完成对目标对象的核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报文数据的数据格式为指定格式。将第一核验结果返回至业务平台,可执行为:根据预先配置的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将第一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得到包含第一核验结果的报文响应数据,按照指定格式对报文响应数据进行封装,将封装为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返回至业务平台。
其中,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包括对应位置的位置信息。可选地,指定格式可以是XML格式,XML格式的报文数据是有结构性的。例如,在核验系统用于对金融相关业务进行核验的情况下,XML格式的报文数据可如图2所示,报文数据20中包括金融相关业务的申请人的个人信息21、金融相关业务的申请人的工作信息22和核验结果23。金融相关业务的申请人的个人信息21包括学校211、个人信息212和家庭信息213,学校211包括名称2111和地址2112,个人信息212包括姓名2121和年龄2122,家庭信息213包括地址2131和名称2132,金融相关业务的申请人的工作信息22包括地址221和行业222,核验结果23包括结果231。
以核验系统用于对金融相关业务进行核验为例,若报文数据的数据格式为XML格式,可预先配置将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结果231中,从而核验系统在得到第一核验结果后,可根据预先配置的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将第一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结果231中,得到包含第一核验结果的报文响应数据,按照XML格式对报文响应数据进行封装,将封装为XML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返回至业务平台。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得到报文响应数据,并将报文响应数据封装成与报文数据相同的数据格式后进行返回,确保了报文响应数据和报文数据的格式一致性,且完整保留了业务平台请求核验时所产生的报文数据本身,从而能够确保报文数据与报文响应数据的准确对应。
考虑到核验系统根据不同的核验结果会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在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核验结果标识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通过或者不通过。在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核验流程标识确定出需要根据哪一核验流程信息来进行下一轮次核验。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验方法,下述将针对不同的核验结果分别进行说明,具体可参照图3和图4。
图3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核验方法应用于核验系统,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如图3所示,核验方法包括:
S301,接收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核验请求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
可选地,业务平台可以是第三方平台或者核验系统内置的业务平台,第三方平台可以是展示有目标对象的平台。目标对象可以是金融相关业务或者工作相关事件。金融相关业务可以是提现业务、授信业务、借贷业务等,工作相关事件可以是请假事件、参会时间、外出审批事件等。核验内容可包括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所需的信息。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类型信息可以用目标对象对应的业务编码来表征。
以目标对象为提现业务举例,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可包括申请人的姓名、申请人的联系方式和提现业务的业务编码。若以目标对象对应的业务编码来表征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类型信息,则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为提现业务的业务编码。
示例性地,假设目标对象为提现业务,提现业务的业务编码为1101,申请人的姓名为张三,申请人的联系方式为10001101,那么,接收到的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中可包括张三、10001101和1101。
S302,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预先配置的至少一个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
其中,核验流程信息可包括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以目标对象为提现业务举例,在轮次标识信息以阿拉伯数字表征,轮次信息以RoundA、RoundB、RoundC等来表征,申请人的姓名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A、申请人的联系方式对应的轮次信息为RoundC的情况下,提现业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可包括轮次标识信息1与轮次信息RoundA的对应关系、以及轮次标识信息2与轮次信息RoundC的对应关系。
沿用上述举例,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1101,可确定出与之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该核验流程信息中依次包括轮次标识信息1与轮次信息RoundA的对应关系、轮次标识信息2与轮次信息RoundC的对应关系。
S303,根据核验流程信息中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所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示例性地,在将核验流程信息中的首个轮次标识信息1确定为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核验流程信息中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可确定出第一轮次标识信息1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RoundA。
S304,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S305,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其中,可通过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从而根据预先配置的与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查询路径,确定第一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从而根据写入位置,从报文数据中获取第一轮次信息。可选地,可预先在核验系统中配置多个核验类型信息分别对应的查询路径。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中轮次信息的实际写入位置,配置该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类型信息所对应的轮次信息的查询路径。
示例性地,在目标对象为提现业务,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为1101,1101对应的查询路径为“Application.@inputRound”的情况下,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第一核验类型信息1101后,可根据1101确定出对应的查询路径“Application.@inputRound”,进而根据查询路径“Application.@inputRound”,按照“.”进行分割,首先确定报文数据中Applicati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inputRound的值,这个值就是第一轮次信息,@inputRound的位置即是第一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
S306,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一核验对象。
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为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核验对象既是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匹配结果,也是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即是将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个轮次信息进行匹配,若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中的轮次信息相匹配,则可将该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对象确定为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一核验对象。
可选地,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可以是在报文数据中查询核验内容的查询路径,查询路径的表征形式可以是“**.**.**.**”、“**.**.**”、“**.**”等,“**”的内容和数量需根据具体的核验内容在报文数据中的位置来确定。示例性地,在核验对象为申请人的姓名的情况下,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可以是“Application.person.@name”。
S307,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一核验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内容。
本实施例中,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一核验内容,可以理解为根据第一核验对象从核验内容中匹配出对应的第一核验内容。其中,第一核验内容既是第一核验对象对应的匹配结果,也是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
示例性地,在第一核验对象为申请人的姓名,第一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为“Application.person.@name”的情况下,可根据第一核验对象“Application.person.@name”,按照“.”进行分割,首先确定报文数据中Applicati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pers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进一步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name的值,这个值就是第一核验内容。
S308,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
其中,第一核验结果是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匹配结果。第一核验结果可以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或者,第一核验结果可以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可选地,第三对应关系为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即是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个核验内容进行匹配,若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中的核验内容相匹配,则可将该核验内容对应的核验结果确定为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可选地,第三对应关系包括轮次信息、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即是将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目标对应关系,从而将第一核验内容和目标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S309,根据预先配置的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将第一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得到包含第一核验结果的报文响应数据,按照报文数据对应的指定格式,对报文响应数据进行封装,得到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
其中,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包括对应位置的位置信息,将第一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310,根据核验结果标识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通过或者不通过,并将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返回至业务平台。
上述S301-S310的具体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图4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本实施例中,以两个轮次核验举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验方法,应理解,对于包括多个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若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则每相邻两个轮次核验均可参照本实施例来执行。本实施例提供的核验方法应用于核验系统,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第二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在下一轮次核验过程中,报文数据的生成方式为:利用本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替换上一轮次核验对应的轮次信息,得到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如图4所示,核验方法包括:
S401,接收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核验请求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
S402,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预先配置的至少一个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
S403,根据核验流程信息中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所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S404,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S405,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S406,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一核验对象。
S407,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一核验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内容。
S408,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
S409,根据预先配置的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将第一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得到包含第一核验结果的报文响应数据,按照报文数据对应的指定格式,对报文响应数据进行封装,得到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
上述S401-S409的具体过程在S301-S309中已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410,根据核验流程标识确定出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
其中,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配置有对应的核验流程标识。
S411,根据核验流程信息中的流程流转情况,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二轮次标识信息所对应的第二轮次信息。
沿用上述S301-S310中的举例,可将核验流程信息中的轮次标识信息2确定为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二轮次标识信息,并根据核验流程信息中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出第二轮次标识信息2对应的第二轮次信息RoundC。
S412,利用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二轮次信息替换上一轮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得到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S413,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二轮次信息。
其中,可通过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从而根据预先配置的与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查询路径,确定第二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从而根据写入位置,从报文数据中获取第二轮次信息。可选地,可预先在核验系统中配置多个核验类型信息分别对应的查询路径。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中轮次信息的实际写入位置,配置该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类型信息所对应的轮次信息的查询路径。
示例性地,在目标对象为提现业务,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为1101,1101对应的查询路径为“Application.@inputRound”的情况下,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第一核验类型信息1101后,可根据1101确定出对应的查询路径“Application.@inputRound”,进而根据查询路径“Application.@inputRound”,按照“.”进行分割,首先确定报文数据中Applicati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inputRound的值,这个值就是第二轮次信息,@inputRound的位置即是第二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
S414,将第二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二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二核验对象。
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为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核验对象既是第二轮次信息对应的匹配结果,也是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本实施例中,将第二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即是将第二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个轮次信息进行匹配,若第二轮次信息与第二对应关系中的轮次信息相匹配,则可将该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对象确定为第二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二核验对象。
可选地,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可以是在报文数据中查询核验内容的查询路径,查询路径的表征形式可以是“**.**.**.**”、“**.**.**”、“**.**”等,“**”的内容和数量需根据具体的核验内容在报文数据中的位置来确定。示例性地,在核验对象为申请人的联系方式的情况下,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可以是“Application.person.@tel”。
S415,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二核验对象对应的第二核验内容。
本实施例中,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二核验内容,可以理解为根据第二核验对象从核验内容中匹配出对应的第二核验内容。其中,第二核验内容既是第二核验对象对应的匹配结果,也是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
示例性地,在第二核验对象为申请人的联系方式,第二核验对象的表征形式为“Application.person.@tel”的情况下,可根据第二核验对象“Application.person.@tel”,按照“.”进行分割,首先确定报文数据中Applicati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person节点下的所有数据,进一步在这些数据中确定出@tel的值,这个值就是第二核验内容。
S416,将第二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二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二核验结果,第二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
其中,第二核验结果是第二核验内容对应的匹配结果。第二核验结果可以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或者,第二核验结果可以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可选地,第三对应关系为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即是将第二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中的至少一个核验内容进行匹配,若第二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中的核验内容相匹配,则可将该核验内容对应的核验结果确定为第二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二核验结果。
可选地,第三对应关系包括轮次信息、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即是将第二轮次信息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第二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目标对应关系,从而将第二核验内容和目标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第二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二核验结果。
S417,根据预先配置的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将第二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得到包含第二核验结果的报文响应数据,按照报文数据对应的指定格式,对报文响应数据进行封装,得到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
其中,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包括对应位置的位置信息,将第二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418,根据核验结果标识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通过或者不通过,并将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返回至业务平台。
上述S401-S418的具体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系统的架构图,如图5所示,核验系统可包括核验平台510和模拟规则引擎520。
其中,核验平台510用于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并将报文数据发送至模拟规则引擎520。报文数据包括核验内容和第一轮次信息,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
可选地,可由模拟规则引擎520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模拟规则引擎520用于获取核验平台510发送的报文数据,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核验内容和第一轮次信息,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将第一核验结果发送至核验平台510。
核验平台510还用于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核验系统可包括多个模拟规则引擎,每个模拟规则引擎分别服务于不同的核验类型。核验类型可包括金融核验类型、工作核验类型等,服务于金融核验类型的模拟规则引擎可对金融相关业务进行核验,服务于工作核验类型的模拟规则引擎可对工作相关事件进行核验。
本实施例中,核验平台还用于接收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核验请求包括核验内容和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从而根据预先配置的各模拟规则引擎和核验类型信息之间的第五对应关系,将报文数据发送至与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模拟规则引擎。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核验系统,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核验系统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验方法,下述将以业务平台、核验平台与模拟规则引擎交互的方式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验方法,本实施例中,由核验平台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并将报文数据发送至模拟规则引擎,具体可参照图6。在实际应用中,也可由模拟规则引擎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方法的泳道图,该方法应用于图5所示的核验系统,如图6所示,核验方法包括:
S6.1,业务平台向核验平台发送核验请求,核验请求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
S6.2,核验平台接收核验请求,并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预先配置的至少一个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
S6.3,核验平台根据核验流程信息中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所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S6.4,核验平台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可选地,S6.2至S6.4可以由模拟规则引擎来执行,即核验平台仅接收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并将核验请求发送至模拟规则引擎,模拟规则引擎接收核验请求,并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预先配置的至少一个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从而根据核验流程信息中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所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进而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S6.5,核验平台向模拟规则引擎发送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
可选地,在S6.2至S6.4由模拟规则引擎来执行的情况下,报文数据是由模拟规则引擎生成的,因此S6.5无需执行,在执行S6.4生成用于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之后,可直接执行S6.6,即通过模拟规则引擎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S6.6,模拟规则引擎接收并解析报文数据,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
S6.7,模拟规则引擎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一核验对象。
其中,第二对应关系为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S6.8,模拟规则引擎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一核验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内容。
S6.9,模拟规则引擎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S6.10,模拟规则引擎根据预先配置的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将第一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得到包含第一核验结果的报文响应数据,并按照报文数据对应的指定格式,对报文响应数据进行封装,得到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
其中,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包括对应位置的位置信息。
S6.11,模拟规则引擎将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返回至核验平台。
S6.12,核验平台接收模拟规则引擎发送的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的情况下,执行S6.13;在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的情况下,核验平台根据核验流程标识确定出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并循环执行S6.3-S6.12,直至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
S6.13,核验平台将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返回至业务平台。
上述S6.1-S6.13的具体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进行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和规范性。
综上,已经对本主题的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可以是有利的。
以上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验方法,基于同样的思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核验装置。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核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核验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710,用于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报文数据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
解析模块720,用于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核验内容和第一轮次信息;
匹配模块730,用于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第一确定模块740,用于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匹配模块730包括:
第一匹配单元,用于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一核验对象;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从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第一核验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内容;
第二匹配单元,用于将第一核验内容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对应关系包括轮次信息、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匹配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从第三对应关系中匹配出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对应关系中,每个轮次信息分别对应有至少一个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匹配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从第三对应关系中匹配出第一轮次信息和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包括:
将第一轮次信息与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目标对应关系;
将第一核验内容和目标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第一核验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核验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之前,确定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确定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核验流程信息包括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核验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之前,接收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核验请求包括核验内容和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预先配置的至少一个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解析模块720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预先配置的与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查询路径,确定第一轮次信息在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写入位置,从报文数据中获取第一轮次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确定模块740包括:
确定及返回单元,用于若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则根据核验结果标识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通过或者不通过,并将第一核验结果返回至业务平台;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若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则确定下一轮次核验对应的第二轮次信息;根据第二轮次信息,确定下一轮次核验对应的第二核验结果,第二核验结果包括:核验结果标识或核验流程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报文数据的数据格式为指定格式;
确定及返回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预先配置的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将第一核验结果写入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得到包含第一核验结果的报文响应数据,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包括对应位置的位置信息;
按照指定格式对报文响应数据进行封装,将封装为指定格式的报文响应数据返回至业务平台。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装置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图7中的核验装置能够用来实现前文所述的核验方法,其中的细节描述应与前文方法部分描述类似,为避免繁琐,此处不另赘述。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处理器801和存储器802,存储器802中可以存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或数据。其中,存储器802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器802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未示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电子设备中的一系列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更进一步地,处理器801可以设置为与存储器802通信,在电子设备上执行存储器802中的一系列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803,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804,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805,一个或一个以上键盘808。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有存储器,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其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应用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且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且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电子设备中的一系列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执行该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应用程序包含用于进行以下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报文数据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
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核验内容和第一轮次信息;
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电子设备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被包括多个应用程序的电子设备执行时,能够使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核验方法,并具体用于执行:
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报文数据包括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
解析报文数据,得到核验内容和第一轮次信息;
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存储介质,能够对获取到的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从而将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根据第一核验结果确定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第一核验结果对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可见,该存储介质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核验所需的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部署在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由于在对因子递归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时,只需对第二对应关系及第三对应关系中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可,无需对代码进行重新开发,因此简化了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对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的效率,使得因子递归数据库能够快速迭代,从而有利于提升核验准确度。另一方面,针对每次核验,能够将当前轮次信息(如上述的第一轮次信息)作为起始匹配因子,与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且匹配方式为递归式匹配(即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有利于提升起始匹配因子所命中的匹配结果的精确度,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核验结果的准确度。最后,在本次核验结束(即得到了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后,能够根据本次核验结果进入下一轮次核验,或者得到最终核验结果,因此无论核验所需的轮次有多少,均无需用户参与,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多轮核验的效果,提升了核验效率。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核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所述报文数据包括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
解析所述报文数据,得到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
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所述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包括:
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所述起始匹配因子,与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第一核验对象;
从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中获取所述第一核验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内容;
将所述第一核验内容与所述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所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所述第一核验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应关系包括轮次信息、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将所述第一核验内容与所述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得到所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和所述第一核验内容,从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中匹配出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和所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所述第一核验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中,每个所述轮次信息分别对应有至少一个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和所述第一核验内容,从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中匹配出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和所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包括:
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与所述第三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对应的所述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目标对应关系;
将所述第一核验内容和所述目标对应关系进行匹配,以确定出所述第一核验内容对应的所述第一核验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标识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流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轮次标识信息对应的所述第一轮次信息,所述核验流程信息包括多个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所述第一对应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所述核验请求包括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类型信息,以及预先配置的至少一个核验类型信息和核验流程信息之间的第四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所述核验流程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所述报文数据,得到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包括:
根据预先配置的与所述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查询路径,确定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在所述报文数据中的写入位置;
根据所述写入位置,从所述报文数据中获取所述第一轮次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包括:
若所述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核验通过或者核验不通过的核验结果标识,则根据所述核验结果标识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核验通过或者不通过,并将所述第一核验结果返回至所述业务平台;
若所述第一核验结果为用于标识进入所述下一轮次核验的核验流程标识,则确定所述下一轮次核验对应的第二轮次信息;根据所述第二轮次信息,确定所述下一轮次核验对应的第二核验结果,所述第二核验结果包括:核验结果标识或核验流程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报文数据的数据格式为指定格式;
所述将所述第一核验结果返回至所述业务平台,包括:
根据预先配置的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将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写入所述报文数据中的对应位置处,得到包含所述第一核验结果的报文响应数据,所述核验结果写入规则包括所述对应位置的位置信息;
按照所述指定格式对所述报文响应数据进行封装,将封装为所述指定格式的所述报文响应数据返回至所述业务平台。
10.一种核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所述报文数据包括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
解析模块,用于解析所述报文数据,得到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
匹配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所述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11.一种核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核验平台和模拟规则引擎;其中:
所述核验平台,用于根据目标对象对应的核验内容和本次核验对应的第一轮次信息,生成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核验的报文数据,所述报文数据包括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为根据轮次标识信息和轮次信息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所确定;将所述报文数据发送至所述模拟规则引擎;
所述模拟规则引擎,用于获取所述核验平台发送的所述报文数据;解析所述报文数据,得到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第一轮次信息;将所述第一轮次信息作为本次核验的起始匹配因子,与预先创建的因子递归数据库进行至少两次匹配,得到本次核验的第一核验结果,其中,针对每两次相邻的匹配,前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结果为后一次匹配对应的匹配因子,所述因子递归数据库包括轮次信息和核验对象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核验内容和核验结果之间的第三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发送至所述核验平台;
所述核验平台,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核验是否通过,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核验结果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下一轮次核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验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模拟规则引擎,每个所述模拟规则引擎分别服务于不同的核验类型;
所述核验平台,还用于接收业务平台发送的核验请求,所述核验请求包括所述核验内容和所述目标对象对应的第一核验类型信息;根据预先配置的各所述模拟规则引擎和核验类型信息之间的第五对应关系,将所述报文数据发送至与所述第一核验类型信息对应的模拟规则引擎。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核验方法。
14.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核验方法。
CN202210499718.4A 2022-05-09 2022-05-09 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47805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99718.4A CN114780595B (zh) 2022-05-09 2022-05-09 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99718.4A CN114780595B (zh) 2022-05-09 2022-05-09 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0595A true CN114780595A (zh) 2022-07-22
CN114780595B CN114780595B (zh) 2023-08-15

Family

ID=82437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99718.4A Active CN114780595B (zh) 2022-05-09 2022-05-09 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0595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8542A1 (en) * 2003-03-14 2004-11-04 Cheng-Yin Lee Ethernet path verification
US20050273772A1 (en) * 1999-12-21 2005-12-08 Nicholas Matsakis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treaming data transformation using code generator and translator
EP3260979A1 (en) * 2016-06-14 2017-12-27 Royal Bank Of Canada Verification of data processes in a network of computing resources
WO2018006765A1 (zh) * 2016-07-03 2018-01-11 韦建峰 一种关键词验证方法和生成装置
CN109543942A (zh) * 2018-10-16 2019-03-29 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数据校验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658059A (zh) * 2018-12-12 2019-04-19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核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552985A (zh) * 2020-05-14 2020-08-18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核验方法和装置
CN111563051A (zh) * 2020-07-16 2020-08-21 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爬虫的数据核验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015739A (zh) * 2020-09-14 2020-12-01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核验、数据查询方法及装置
CN113704112A (zh) * 2021-08-30 2021-11-26 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3722191A (zh) * 2021-11-04 2021-11-30 企查查科技有限公司 页面监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36650A (zh) * 2020-06-29 2022-01-14 大众问问(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轮会话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73772A1 (en) * 1999-12-21 2005-12-08 Nicholas Matsakis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treaming data transformation using code generator and translator
US20040218542A1 (en) * 2003-03-14 2004-11-04 Cheng-Yin Lee Ethernet path verification
EP3260979A1 (en) * 2016-06-14 2017-12-27 Royal Bank Of Canada Verification of data processes in a network of computing resources
WO2018006765A1 (zh) * 2016-07-03 2018-01-11 韦建峰 一种关键词验证方法和生成装置
CN109543942A (zh) * 2018-10-16 2019-03-29 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数据校验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658059A (zh) * 2018-12-12 2019-04-19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核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552985A (zh) * 2020-05-14 2020-08-18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核验方法和装置
CN113936650A (zh) * 2020-06-29 2022-01-14 大众问问(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轮会话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11563051A (zh) * 2020-07-16 2020-08-21 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爬虫的数据核验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015739A (zh) * 2020-09-14 2020-12-01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核验、数据查询方法及装置
CN113704112A (zh) * 2021-08-30 2021-11-26 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3722191A (zh) * 2021-11-04 2021-11-30 企查查科技有限公司 页面监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 MILLER: "A new approach to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48, no. 5, pages 743 - 757, XP011096416, DOI: 10.1109/TAC.2003.811251 *
刘欠欠: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中医药共识方法学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科技辑, no. 4, pages 056 - 1 *
赵键;孙即祥;李智勇;陈明生;: "基于相对形状上下文与概率松弛标记法的点模式匹配算法", 信号处理, no. 05, pages 26 - 33 *
陈冲;蒋夏军;: "一种支持通配符查询的XML模式匹配算法", 计算机与现代化, no. 04, pages 69 - 77 *
黄伟: "任务型对话系统中对话状态追踪技术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no. 5, pages 138 - 75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0595B (zh) 202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09104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between databases
CN112488855B (zh) 一种基于规则模板的业务校验方法及设备
CN108599973B (zh) 一种日志关联方法、装置及设备
US1177550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ading and updating data structur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CN110968437A (zh) 一种基于Java智能合约的单个合约并行执行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181804A (zh) 一种参数校验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2559635B (zh) 以太坊联盟链节点的业务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372006A (zh) 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612813A (zh) 一种测试数据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12560114A (zh) 调用智能合约的方法及装置
CN111414369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380401A (zh) 业务数据的核对方法和装置
CN111159040A (zh) 一种测试数据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987337A (zh) 基于组件化动态编排的搜索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209283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0503696B1 (en) Maintaining stable record identifiers in the presence of updated data records
CN114780595B (zh) 核验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203746A (zh) 数据账户的访问授权方法及装置
CN117349261A (zh) 一种基于数据回放的数据存储方法及系统
CN116700840B (zh) 文件执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27377B (zh) 需求跟踪矩阵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77186B (zh) 金融产品的报价计算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949505B (zh) 一种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6185865A (zh) 交易测试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6911589A (zh) 审核流程的生成方法、审核流程的生成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