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71750A - 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71750A
CN114771750A CN202210471871.6A CN202210471871A CN114771750A CN 114771750 A CN114771750 A CN 114771750A CN 202210471871 A CN202210471871 A CN 202210471871A CN 114771750 A CN114771750 A CN 114771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ice
ice breaking
joint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718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晓东
王世浩
刘付宇亮
李怡然
孙域恒
陈浩
熊英姿
郭晶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to CN20221047187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717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71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717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35/08Ice-breakers or other vessels or floating structures for operation in ice-infested waters; Ice-breakers, or other vessels or floating structures having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63B35/12Ice-breakers or other vessels or floating structures for operation in ice-infested waters; Ice-breakers, or other vessels or floating structures having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having ice-c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0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 B63H1/1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in propulsive direction
    • B63H1/14Prope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JAUXILIARIES ON VESSELS
    • B63J4/00Arrangements of installations for treating ballast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sludge, or refuse, or for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J4/002Arrangements of installations for treating ballast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sludge, or refuse, or for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treating ballast w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包括安装于船体上的液压机械臂以及位于船首部水线以下的楔形破冰刃,其中,液压机械臂包括依次设置的底座、第一关节、大臂、第二关节、中臂、第三关节、小臂和第四关节,第四关节上安装有破冰刀,破冰刀采用圆柱形结构,大臂相对于底座可转动,中臂相对于大臂可俯仰摆动,小臂相对于中臂可俯仰摆动,大臂、中臂和小臂均通过液压油驱动。本发明提出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利用五点式破冰原理以提高破冰船的破冰效率,解决了破冰船传统破冰方式耗能高、易损伤船体结构且破冰范围较为固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破冰船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背景技术
当前国际亚欧航线大多途经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非洲好望角等地,总航程距离均在10761海里以上,航行时间多于35天。而亚欧北极航线总航程为6700海里,航行时间为22天,航程与时间相较于其他亚欧航线减少近30%,船舶燃料、人工、物料等成本降低近30%,北极航线通航的效益可观。但北极航线途径北冰洋,漂浮冰层多、海况复杂,普通船只航行时遇冰受阻较大、极易受困,由此极地破冰船的发展迫在眉睫。此外,由于极地破冰船对于极地科考、资源开发、救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海洋大国也在进行对破冰船结构设计,破冰方式的进一步开发。
目前,传统的破冰船的破冰方法主要有:1、顶推法,依靠破冰船前进时所具有的冲力,以及螺旋桨的推进力、自身坚硬的外壳和上翘的船首将冰层劈开撞碎,适用于破较薄的冰层;2、首压法,即利用船体重力和压载水的调节,使破冰船冲上冰层将冰压碎;3、冲撞法(徒步破冰法),多用于冰层较厚的情况下,利用破冰船船头部位吃水浅的特征,加大马力冲到冰面上,船体依靠自身的重量进行一次破冰,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再次开足马力冲上前面的冰层进行二次破冰。但是,以上几种破冰方法都需要螺旋桨巨大的推力和较高的发动机负荷,会大大增加船舶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旨在利用五点式破冰原理以提高破冰船的破冰效率,解决破冰船传统破冰方式耗能高、易损伤船体结构且破冰范围较为固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包括安装于船体上的液压机械臂以及位于船首部水线以下的楔形破冰刃,其中,所述液压机械臂包括依次设置的底座、第一关节、大臂、第二关节、中臂、第三关节、小臂和第四关节,第四关节上安装有破冰刀,破冰刀采用圆柱形结构,大臂相对于底座可转动,中臂相对于大臂可俯仰摆动,小臂相对于中臂可俯仰摆动,大臂、中臂和小臂均通过液压油驱动。
优选地,所述大臂、中臂和小臂内部设有用于容纳液压油的中空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和第三关节上均设置有液压马达,底座内部设置有液压油泵,液压油泵连接有电动机,液压油泵与所有的液压马达为并联关系。
优选地,所述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和第三关节上安装有与液压马达连接的液压管路,液压管路表面设有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破冰刀的端面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以感知是否与冰面发生接触,从而实现稳定精准定位。
优选地,所述大臂、中臂和小臂均采用悬停技术实现机械臂末端稳定,大臂、中臂和小臂采用末端运动规划正逆解算法。
优选地,所述破冰刀相对于第四关节可转动。
优选地,船身内部设有压载水系统。
优选地,船体设置两个吊舱式推进器,两个所述吊舱式推进器对称焊接于船尾两侧。
优选地,所述破冰引导船配套有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冰层厚度以及破冰情况,改变船舶压载水量调节其吃水深度,来调整破冰刃与冰层的相对位置以及液压机械臂作用力的大小和运动方向,控制螺旋桨的推进速度,实现精准高效的智能化破冰。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以五点式弯曲原理为破冰基础,采用首部液压机械臂与破冰刃配合破冰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船体结构,提高作业安全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减小破冰阻力达到降低破冰船工作能耗、节能减排的目的。此外,本发明破冰引导船设计有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冰层厚度以及破冰情况,改变船舶压载水量调节其吃水深度,灵活调整破冰刃与冰层的相对位置以及机械臂作用力的大小和运动方向,控制螺旋桨的推进速度,实现精准高效的智能化破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中的液压机械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的液压控制子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中楔形破冰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关节,3-大臂,4-第二关节,5-中臂,6-第三关节,7-小臂,8-第四关节,9-破冰刀,10-操纵杆,11-电动机,12-自减压阀,13-液压油泵13,14-主控制阀,15-泵控制阀组,16-油滤,17-油冷,18-楔形破冰刃。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照图1至图4,一种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包括安装于船体上的液压机械臂以及位于船首部水线以下的楔形破冰刃18,其中,液压机械臂包括依次设置的底座1、第一关节2、大臂3、第二关节4、中臂5、第三关节6、小臂7和第四关节8,第四关节8上安装有破冰刀9,破冰刀9采用圆柱形结构,大臂3相对于底座1可转动(即回转运动),中臂5相对于大臂3可俯仰摆动,小臂7相对于中臂5可俯仰摆动,大臂3、中臂5和小臂7均通过液压油驱动。第一关节2、第二关节4和第三关节6采用现有技术常见机械结构,本发明对此不详细说明。
底座1主要材料为45钢。破冰刀9通过减少接触面积提高对冰层的压力。利用底座1与大臂3之间的回转运动及各臂之间的俯仰摆动实现机械臂的六自由度运动。
大臂3旋转发生在一个平面内,只绕x轴转动。俯仰摆动是机械臂绕关节轴线转动,关节轴线相对于船舶会发生相对运动,机械臂的运动可以分解为绕x轴转动和绕y轴转动两个运动。小臂7和中臂5均可进行两个方向的转动。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大臂3、中臂5和小臂7内部设有用于容纳液压油的中空通道。第一关节2、第二关节4和第三关节6上均设置有液压马达,底座1内部设置有液压油泵13,液压油泵13连接有电动机11,液压油泵13与所有的液压马达为并联关系。
进一步地,第一关节2、第二关节4和第三关节6上安装有与液压马达连接的液压管路,液压管路表面设有保温层。机械臂液压系统主要分为底座1的液压油泵13与各关节处的液压马达,底座1的控制油泵通过控制各个关节处的高压油路的开闭而实现对各液压马达的控制,主泵为高压油路提供高压油。
液压系统位于机械臂内部,可对液压油路进行保护,各高压油路在机械臂内部进行联通,单管油路的一端通过油路切换装置与提供高压油的液压油泵13相连,另一端与机械臂的液压马达相连。油路切换装置能够在供油端与泄压端之间进行切换,当油路切换至供油端时,液压油泵13为油路提供高压油并驱动液压马达工作;当油路切换至泄压端时,液压马达停止工作,且当供油端无油路连接时,其处于卸荷状态。大臂3内部有高压油路并将第一关节2处的液压马达与液压油泵13相连,为保证各处油压,各关节处的液压马达与液压油泵13为并联关系。
进一步地,破冰刀9的端面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以感知是否与冰面发生接触,从而实现稳定精准定位。
进一步地,破冰刀9相对于第四关节8可转动。该破冰刀9外围为接触部分,刀刃处较窄,通过刀刃提高破冰压力。破冰刀9可拆卸安装于第四关节8上,从而便于根据损坏情况更换破冰刀9。
本实施例中,大臂3、中臂5和小臂7均采用悬停技术实现机械臂末端稳定,大臂3、中臂5和小臂7采用末端运动规划正逆解算法。
为实现破冰机械臂进行破冰时冰刀保持稳定且维持较高精度,机械臂采用悬停技术,因此在考虑机械臂运动学和动力学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设计六轴机械臂末端运动规划正逆解算法。该算法采用标准的D-H建模方法以及矩阵运算库,建立了机械臂的数学模型。对机械臂的正运动学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机MATLAB中Robotics Toolbox机器人工具箱进行仿真;接着采用代数法推导出逆运动学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并采用功率最省作为性能指标,确定了唯一解。具体过程如下。n
Figure BDA0003622943950000051
表示沿xn轴方向zn-1轴与zn轴之间的距离;an表示绕xn轴线由zn-1轴到zn轴所旋转的角度;dn表示沿zn轴方向xn-1轴与xn轴之间的距离;θn表示绕zn轴线由xn-1轴到xn轴所旋转的角度。相邻两坐标系之间的关系n-1Tn为:
Figure BDA0003622943950000052
其中,Rot(z,θn)表示对于轴z作转角为θn的旋转变换,Trans(0,0,dn)表示空间中的(0,0,dn)的平移齐次变换,
Figure BDA0003622943950000053
表示空间中的
Figure BDA0003622943950000054
的平移齐次变换,Rot(x,an)表示对于轴x作转角为an的旋转变换。
正运动学分析:
对机械臂建立坐标系后,定义各个关节变量分别是θ1=0°,θ2=0°,θ3=0°,θ4=0°,θ5=90°,θ6=0°,θi为旋转关节i的关节变量。将参考坐标系设在6R机械臂的底座1上,于是可以从底座1开始变换到第一关节2,然后到第二关节4,依次变换,最后到破冰刀9。若把每个变换定义为An,那么6R机器臂的底座1和手之间的总变换为:
RTHRT0·0T1·1T2·2T3·3T4·4T5·5TH=A0·A1·A2·A3·A4·A5·AH
逆运动学分析:
机器人的期望位姿表达式:
Figure BDA0003622943950000055
其中前三个单位向量n,o,a,分别表示法线、指向和接近向量,这三个向量是相互垂直的姿态向量。p向量为末端破冰刀9坐标系原点相对于底座1坐标系的位置向量。通常p可以根据工作位置直接给出,而n,o,a这三个向量如果直接给出的话有九个变量,比较麻烦,所以一般可以通过RPY(滚动角、俯仰角、偏航角)旋转和欧拉角旋转给出。
6R机器臂的底座和手之间的总变换为:
RTHRT0·0T1·1T2·2T3·3T4·4T5·5TH=A0·A1·A2·A3·A4·A5·A6·A。
通过上述变化矩阵,可算得各个关节转角的值,根据上面的所求解的关节转角,逆推6R机械臂末端抓持器从初始位姿到下一个路径点位姿各关节旋转角变化量的平方和最小的解。
当机械臂工作时,在需要增大改变任意臂的角度时,对应油路切换装置至供油端,高压油通过油路为液压马达供油,从而驱动液压马达工作,使机械臂减小对应臂的角度;当需要减小臂7的角度时,对应油路切换至泄油端,高压油路中油泻出,进而减小对应臂的角度。
通过机械臂液压系统及悬停技术的配合,可实现机械臂的精准稳定控制,并实现精准高效破冰,破冰更加省力,效率更高。
本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将机械臂应用于破冰对保护船体结构、提高破冰效率、降低破冰能耗、灵活调整破冰范围有积极作用。电力传动机械臂受限于电机功率、无法为极地破冰提供足够压力,本机械臂采用液压驱动,可为破冰提供足够的动力。液压驱动相对于电力驱动存在功率大、调速范围大和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破冰刃底部与破冰刃顶部扁平刃口分别都以平滑曲线连接。考虑其破冰工况,破冰刃采用45钢材料,以保证其强度及刚性。
参照图3,船体设置两个吊舱式推进器(采用SSP双吊舱式结构),两个吊舱式推进器对称焊接于船尾两侧。两个螺旋桨之间设计用于提高推进器效率的两个鳍。船身内部设有压载水系统。
破冰引导船船首设有液压机械臂,液压机械臂可以将较厚的冰层弯曲破坏为更小的碎冰或冰渣,并将它们疏导到船首的两侧,避免冰块影响破冰船的行进,防止破冰船被冰层破碎后的浮冰困住,提高破冰船的破冰效率。
船尾SSP双吊舱式推进结构,与船体内的推进操作室设计电动液压操作系统,及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系统相适配。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系统所得破冰情况的输出信号,传递至电动液压操作系统,其系统进一步调控与双吊舱式推进器所连接的转向轴,实现破冰方向的改变。
本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设有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控制系统。通过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控制系统,实时检测冰层厚度,通过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控制系统处理并输出信号,改变压载水量,从而调整船首吃水量,当破冰刃上下移动时,当破冰刃接触到冰层下表面后,压力传感器检测并传递信号至处理器,系统通过控制机械臂液压系统,使两液压机械臂对冰层上表面施以足以破碎该厚度冰层的力,利用五点弯曲破冰原理,与破冰刃配合破冰。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以五点式弯曲原理为破冰基础,采用首部液压机械臂与破冰刃配合破冰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船体结构,提高作业安全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减小破冰阻力达到降低破冰船工作能耗、节能减排的目的。此外,本发明破冰引导船设计有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冰层厚度以及破冰情况,改变船舶压载水量调节其吃水深度,灵活调整破冰刃与冰层的相对位置以及机械臂作用力的大小和运动方向,控制螺旋桨的推进速度,实现精准高效的智能化破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船体上的液压机械臂以及位于船首部水线以下的楔形破冰刃,其中,所述液压机械臂包括依次设置的底座、第一关节、大臂、第二关节、中臂、第三关节、小臂和第四关节,第四关节上安装有破冰刀,破冰刀采用圆柱形结构,大臂相对于底座可转动,中臂相对于大臂可俯仰摆动,小臂相对于中臂可俯仰摆动,大臂、中臂和小臂均通过液压油驱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臂、中臂和小臂内部设有用于容纳液压油的中空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和第三关节上均设置有液压马达,底座内部设置有液压油泵,液压油泵连接有电动机,液压油泵与所有的液压马达为并联关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和第三关节上安装有与液压马达连接的液压管路,液压管路表面设有保温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冰刀的端面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以感知是否与冰面发生接触,从而实现稳定精准定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臂、中臂和小臂均采用悬停技术实现机械臂末端稳定,大臂、中臂和小臂采用末端运动规划正逆解算法。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冰刀相对于第四关节可转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船身内部设有压载水系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船体设置两个吊舱式推进器,两个所述吊舱式推进器对称焊接于船尾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冰引导船配套有模糊自适应智能破冰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冰层厚度以及破冰情况,改变船舶压载水量调节其吃水深度,来调整破冰刃与冰层的相对位置以及液压机械臂作用力的大小和运动方向,控制螺旋桨的推进速度,实现精准高效的智能化破冰。
CN202210471871.6A 2022-04-29 2022-04-29 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Pending CN1147717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1871.6A CN114771750A (zh) 2022-04-29 2022-04-29 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1871.6A CN114771750A (zh) 2022-04-29 2022-04-29 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71750A true CN114771750A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35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71871.6A Pending CN114771750A (zh) 2022-04-29 2022-04-29 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7175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83475A (ko) * 2009-01-14 2010-07-22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쇄빙촉진수단이 구비된 쇄빙선
CN106428441A (zh) * 2016-11-17 2017-02-22 苏州航天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水上无人割冰船
CN106930255A (zh) * 2017-03-06 2017-07-07 徐芝香 一种空气吹融连续破冰机构
CN107009355A (zh) * 2017-05-17 2017-08-04 成都理工大学 六自由度液压关节机器人
CN111114703A (zh) * 2019-12-24 2020-05-08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半潜式极地考察船
CN212637844U (zh) * 2020-07-08 2021-03-02 青岛万豪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特种作业破冰船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83475A (ko) * 2009-01-14 2010-07-22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쇄빙촉진수단이 구비된 쇄빙선
CN106428441A (zh) * 2016-11-17 2017-02-22 苏州航天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水上无人割冰船
CN106930255A (zh) * 2017-03-06 2017-07-07 徐芝香 一种空气吹融连续破冰机构
CN107009355A (zh) * 2017-05-17 2017-08-04 成都理工大学 六自由度液压关节机器人
CN111114703A (zh) * 2019-12-24 2020-05-08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半潜式极地考察船
CN212637844U (zh) * 2020-07-08 2021-03-02 青岛万豪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特种作业破冰船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89964U (zh) 一种无人帆船动力及转向装置
CA1081052A (en) Operation vessel for ice covered seas
CN111731442A (zh) 一种适用于深海原油转驳的特种工程船
CN108082428A (zh) 无人帆船动力及转向装置和无人帆船
CN107878670A (zh) 小回转半径箱式连接桥远距离海水采样太阳能双体无人船
Egeskov et al.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hydrodynamic testing of the AUV MARIUS
CN108016576A (zh) 自翻正无人船
Neal A hardware proof of concept of a sailing robot for ocean observation
CN107215429A (zh) 一种新型小水线面单体无人半潜艇
CN114770593A (zh) 用于极地破冰的液压驱动六自由度机械臂和破冰船
CN108016573B (zh) 带可操纵翼型稳定侧体的远距离遥控海水采样太阳能无人船
CN1745016A (zh) 船的导向和推进设备
AU2021100933A4 (en) Marine vessel fender and control system
Chroni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maneuvering behavior of shi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orces
CN114771750A (zh) 基于五点弯曲原理的极地破冰引导船
JPS6243395A (ja) 波力フイン推進装置
CN110908369A (zh) 一种基于手动控制器的船舶停泊数据采集方法
CN204124315U (zh) 一种运行平稳的不沉环保船
CN206475196U (zh) 一种双体探测水下机器人装置
CN114313168A (zh) 一种链式多体自主水下机器人
Deter et al. Stationkeeping in solid drift ice
Wu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utomatic berthing based on bow and stern thruster assist for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Piaggio et al. Manoeuvring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the non-linear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ethered ship and tug during escort
Altosole et al. Simulation of a marine 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 equipped with cycloidal propellers
CN110203366B (zh) 控制具有前置矢量推进系统的无人船行驶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