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7709B -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7709B
CN114767709B CN202210627580.1A CN202210627580A CN114767709B CN 114767709 B CN114767709 B CN 114767709B CN 202210627580 A CN202210627580 A CN 202210627580A CN 114767709 B CN114767709 B CN 1147677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ps
cells
administration
group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275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67709A (zh
Inventor
李筱荣
张晓敏
苏琳
樊蕊嫣
宫晓群
倪天雯
张明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EYE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EYE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EYE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EYE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106275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677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67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7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67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77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3/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in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3/24Heavy metals; Compounds thereof
    • A61K33/243Platinum; Compound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14Particulate form, e.g. powders, Processes for size reducing of pure drugs or the resulting products, Pure drug nanoparti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senses
    • A61P27/02Ophthalm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 A61P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for hyperglycaemia, e.g. antidiabe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eating ischaemic 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e.g. antianginal drugs, coronary vasodilators, drug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 insufficiency, renal arteriosclerosi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abet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Obesit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发现并证明了PtNPs在眼底疾病中的新应用,可有效治疗AMD和PDR,有望成为治疗眼底疾病的新方法,将来PtNPs有望进一步实现眼表给药治疗,为更好地服务临床提供基础。

Description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ration,AMD)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两种常见的不可逆且致盲性眼底疾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糖尿病患者数量的急剧增长,AMD和PDR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尽管临床上治疗AMD的药物五花八门,但是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有效治疗AMD。AMD疾病本身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表现为视网膜萎缩的“干性”AMD,一种是表现为脉络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大量增殖的“湿性”AMD。针对干性AMD,临床上多采用一种含有锌的营养性药物,但仅对1/5的患者显示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针对湿性AMD,与PDR一样,临床上多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但是至少1/3的患者对该治疗方法无效。此外,由于作用机制特点,抗VEGF药物的疗程长,频次高,一般需要每2-3个月进行一次眼内注射,连续注射2年。反复的眼内注射,不仅严重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且极大的增加了眼内炎、白内障和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在以AMD和PDR为代表的眼底疾病的治疗方面,仍需要找到新的可替代或者协助治疗的药物。
近年来,铂纳米粒子(PlatinumNanoparticles,铂纳米颗粒,PtNPs)作为纳米酶已成为工业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PtNPs同时具有类似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特点,引起医药研究领域的关注。在生理状态下,生物体内存在氧化物和抗氧化物两大类成分,其中氧化物主要以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等活性氧为主,而抗氧化物则以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为主。当生物体处于病理状态时,氧化物的表达上升,抗氧化物的表达下降,导致氧化应激的产生,从而损伤机体。PtNPs作为纳米酶,能够模拟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应激特性,并且相比于同类物质,Pt NPs的这一性能最为优异。然而,PtNPs作为金属纳米颗粒,不适于系统给药,其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并不广泛。
在AMD和PDR的发病机制中,氧化应激是最早参与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并推动和参与疾病的进展,伴随了整个疾病的进程。因此,如果能在早期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延缓疾病的发生,如果在疾病发生后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则能够减轻疾病状态。目前临床上,应用于治疗的抗氧化剂效果欠佳,鉴于PtNPs的抗氧化应激特性,结合眼部适于局部给药的特点,本发明证实了Pt NPs有望能够改善AMD和PDR的氧化应激状态而对疾病发挥明显的治疗作用。
通过检索,尚未发现与本发明专利申请相关的专利公开文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补充现有治疗药物的不足,提供一种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眼底疾病为氧化应激相关类眼底疾病。
进一步地,所述眼底疾病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或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的给药方式包括:玻璃体腔注射给药、视网膜下给药、结膜下给药、眼表给药、球后给药或球周给药。
进一步地,所述铂纳米粒子是由铂原子构成的,尺寸大小在2-200nm范围内的纳米粒子。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的给药浓度为0.1μM、0.3μM。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保护眼睛光感受器细胞免受光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抑制眼睛脉络膜新生血管增殖药物中的应用。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抑制眼睛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或新生血管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发现并证明了PtNPs在眼底疾病中的新应用,可有效治疗AMD和PDR,有望成为治疗眼底疾病的新方法,将来Pt NPs有望进一步实现眼表给药治疗,为更好地服务临床提供基础。
2、本发明发现了PtNPs在眼底疾病中的新应用,在细胞模型上,Pt NPs可通过保护光感受器细胞减少氧化应激损伤,而提高细胞活力。
3、本发明发现了Pt NPs在眼底疾病中的新应用,在干性AMD的动物模型中,可有效保护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细胞,减少在光损伤后的凋亡,有效地保护了视网膜的功能。
4、本发明发现了Pt NPs在眼底疾病中的新应用,在湿性AMD的动物模型中,可有效抑制脉络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的渗漏和增殖。
5、本发明发现了PtNPs在眼底疾病中的新应用,在PDR的动物模型中,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无灌注区的形成和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增殖。
6、本发明新应用是利用PtNPs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类眼底疾病。其中其以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例,显示Pt NPs可保护光感受器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在模型中可保护视网膜功能,并有效减少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抑制新生血管的增殖。Pt NPs作为具有抗氧化应激性能的纳米酶,可有效治疗眼底疾病,本发明不但拓展了Pt NPs的应用,而且为眼底疾病的有效治疗增加了一种选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在细胞水平上,Pt NPs可减少光感受器细胞中的活性氧,减少细胞内氧化应激图;
图2为本发明中在细胞水平上,在氧化应激状态下,Pt NPs可保护光感受器细胞的细胞活力图;
图3为本发明中在干性AMD动物模型中(光诱导视网膜损伤),Pt NPs可显著保护光感受器细胞免受损伤,减少凋亡图;
图4为本发明中在干性AMD动物模型中(光诱导视网膜损伤),Pt NPs可显著保护视网膜功能图;
图5为本发明中在湿性AMD动物模型中(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Pt NPs可显著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渗漏图;其中,A为利用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的情况,B为根据眼底血管造影的情况对渗漏区域(团雾样部分为渗漏区域)的分级统计情况;
图6为本发明中在湿性AMD动物模型中(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Pt NPs可显著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增殖图;其中,A为利用荧光标记的血管特异性标记物(IB4)染色标记脉络膜上新生血管的增殖情况,B为根据A图中各增殖点进行的面积统计情况;
图7为本发明中在PDR动物模型中(氧诱导视网膜病变),Pt NPs可显著抑制视网膜在第9天时无灌注的形成图;
图8为本发明中在PDR动物模型中(氧诱导视网膜病变),Pt NPs可显著抑制视网膜在第17天时无灌注区的形成和新生血管的增殖图。
图9为本发明中在PDR动物模型中(氧诱导视网膜病变),雷珠单抗(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PDR的药物,一种抗VEGF药物)和Pt NPs在第17天时,对无灌注和新生血管治疗作用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所表示的范围。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的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市售产品,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方法,本发明所使用的各物质质量均为常规使用质量。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眼底疾病为氧化应激相关类眼底疾病。
进一步地,所述眼底疾病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或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的给药方式包括:玻璃体腔注射给药、视网膜下给药、结膜下给药、眼表给药、球后给药或球周给药。
进一步地,所述铂纳米粒子是由铂原子构成的,尺寸大小在2-200nm范围内的纳米粒子。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的给药浓度为0.1μM、0.3μM。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保护眼睛光感受器细胞免受光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抑制眼睛脉络膜新生血管增殖药物中的应用。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抑制眼睛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或新生血管药物中的应用。
具体地,相关的制备及检测如下:
实施例1:在细胞水平上,Pt NPs可减少光感受器细胞中的活性氧,减少细胞内氧化应激。
实施方式:以661w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模型,具体分分组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实验组浓度分别1nM和3nM(一般不超过10nM),总计4组。在种植细胞24小时内,以不做任何处理的细胞为正常组,以浓度为200-1500μM的过氧化氢作为氧化物刺激细胞的组作为模型组,单纯的模型组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的基础上加Pt NPs预处理的组为实验组,并按浓度分为1nM组和3nM组。其中,在种植细胞后的24hr内,实验组加入Pt NPs,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对照培养液。继续培养2-24小时后,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加入终浓度为200-1500μM的过氧化氢,对各组进行刺激,刺激实验为12-16小时。12-16小时后,利用2-5μM的活性氧探针(DCFH-DA,与活性氧结合后显示绿色荧光)对4个组细胞中的活性氧进行评价。其中,活性氧探针与细胞的孵育时间为15-30分钟。孵育结束后,利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掉未结合的活性氧探针再进行显微镜观察。
实施例2:在细胞水平上,在氧化应激状态下,PtNPs可保护光感受器细胞的细胞活力。
实施方式:以661w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模型,具体分分组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实验组浓度分别1nM、3nM和10nM,总计5组。在种植细胞24小时内,以不做任何处理的细胞为正常组,以浓度为200-1500μM的过氧化氢作为氧化物刺激细胞的组作为模型组,单纯的模型组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的基础上加PtNPs预处理的组为实验组,并按浓度分为1nM组、3nM和10nM组。其中,其中,在种植细胞后的24hr内,实验组加入PtNPs,对照组加相同体积的对照培养液。继续培养2-24小时后,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加入终浓度为200-1500μM的过氧化氢,对各组进行刺激,刺激时间为12-16小时。12-16小时后,加入细胞活力指示剂(CCK-8)对5个组细胞中,对细胞活力进行评价。其中,细胞活力指示剂直接加到细胞液中,孵育2-4小时后利用酶标仪进行检测。酶标仪检测的吸光值反映了细胞活力,并对各组的细胞活力值进行比较。
实施例3:在干性AMD动物模型中(光诱导视网膜损伤模型),PtNPs可显著保护光感受器细胞免受损伤,减少凋亡,并保护视网膜功能。
实施方式:以蓝光等以500-3000lux的强度对模型鼠进行光照0.5-4小时,诱导视网膜损伤,形成干性AMD模型。具体分组为:正常不处理组,光照对照组,光照实验组0.1μM和0.3μM,总计4个组。其中,在光照前以浓度0.01-10μM的Pt NPs进行眼内注射给药干预,给药0.1-5μl,为光照实验组。仅光照注射磷酸盐缓冲液为光照对照组。在光照结束后继续暗适应24后,正常饲养。在损伤后的第3天进行视网膜电生理测试、细胞凋亡检测,分别4个组的鼠的视网膜功能,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及结构情况进行评价。其中视网膜电生理测试通过小动物视网膜电生理仪测试,细胞凋亡检测通过凋亡试剂盒进行检测。
实施例4:在湿性AMD动物模型中(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PtNPs可显著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渗漏和增殖。
实施方式:利用激光对C57成年小鼠进行视网膜损伤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是常用的湿性AMD动物模型。具体分组为:对照组、实验组0.1μM组和0.3μM组,总计3组。其中对照组为激光损伤后,注射磷酸盐缓冲液,而实验组分别注射0.1μM和0.3μM的Pt NPs。在损伤后的第7天,模型到达发病高峰期。在高峰期时,首先利用小动物成像仪和荧光素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造影,并对血管的渗漏进行评价。然后,取眼球中的脉络膜-巩膜复合物进行固定铺片,并利用荧光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抗体(IB4)对血管进行标记染色,对新生血管的增殖情况进行评价。
实施例5:在PDR动物模型中(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Pt NPs可显著抑制视网膜无灌注的形成和新生血管的增殖。
实施方式:采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作为PDR的动物模型。将出生7天的乳鼠和母鼠一起放入氧舱中,饲养5天后,于出生后的第12天取出,返回正常环境,继续饲养5天。期间,出生后的第9天(进仓后的第2天)为无灌注区形成的高峰期,第17天(出仓后的第5天)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的高峰期。其中无灌注区是,幼鼠的视网膜在氧舱高氧的情况下,会自然退化形成没有血管的区域,称为无灌注区。在幼鼠出氧舱后,在正常环境中,无灌注区会因为没有血管而缺氧,从而诱导形成大量的新生血管,对视力形成严重威胁。具体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为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组,实验组为注射0.3μM的Pt NPs组。实验时,分别在第9天和第17天取视网膜进行铺片,并利用绿色荧光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抗体(IB4)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荧光标记。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各组荧光标记后的视网膜进行拍照,对无灌注区面积和新生血管的增殖情况进行评价。
本发明的相关模型、检测和结果分析如下:
1、细胞模型模型
661w细胞是应用广泛的光感受器细胞模型,利用过氧化氢过夜处理661w细胞,模拟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DCFH-DA为一种活性氧的荧光探针,本体是一种没有荧光的分子,在活性氧存在的情况下,将DCFH-DA转变为显示绿色荧光的分子。绿色越多,强度越大,则提示活性氧越多越强。CCK-8是一种细胞活力指示剂,与细胞孵育后利用酶标仪进行秀吸光值的测定,吸光值的大小代表了细胞活力值。
产生的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图1为本发明中在细胞水平上,Pt NPs可减少光感受器细胞中的活性氧,减少细胞内氧化应激图。
过氧化氢处理细胞后,细胞内的活性氧会显著上升,活性氧升高后,发生氧化应激,从而对细胞产生损伤。活性氧探针与细胞进行孵育,孵育期间,探针会进入到细胞中并在细胞内活性氧的作用下,转变为带有绿色荧光的物质,该绿色荧光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明显观察到。因此,细胞的绿色荧光的多少就代表了细胞中的活性氧水平。
如图1所示,左侧一列为活性氧探针的图,右侧一列为显微镜同一视野的明场和活性氧图的叠加图。活性氧探针的图可以显示活性氧水平,明场的图片可以帮助定位细胞位置和数量。其中,正常组的细胞与活性氧探针孵育后,绿色荧光非常低,这提示正常的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非常低。而过氧化氢处理的对照组中,可以观测到非常明亮的绿色荧光,而且绿色荧光的细胞数量液非常多,这显示对照组中的活性氧水平非常高。而过氧化氢处理的2个实验组,Pt NPs 1nM和Pt NPs 3nM,绿色荧光的细胞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减少,接近正常组。
综上,这充分说明了,Pt NPs干预细胞后,可显著降低氧化应激情况下细胞内活性氧的形成,从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
图2为本发明中在细胞水平上,在氧化应激状态下,Pt NPs可光感受器细胞的细胞活力图。
细胞活力指示剂与细胞孵育后,主要与细胞的线粒体相互作用,代表细胞的活力情况。如图2所示,过氧化氢处理细胞后的对照组,相比于正常组,其细胞活力值显著下降。相对于对照组,利用Pt NPs对过氧化氢处理的细胞进行干预的实验组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强,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接近正常组。
综上,Pt NPs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影响,从而有效的保护了细胞活力。
2、干性AMD模型
光诱导视网膜损伤模型为干性AMD的模型,AMD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AMD表现为视网膜地图样萎缩,光诱导视网膜损伤是应用广泛的干性AMD模型,光损伤后视网膜内发生氧化应激,引发视网膜损伤。在鼠散瞳后对其进行蓝光照射0.5-4小时,照射前后均需避光24小时。在照射后的第3天进行视网膜电生理图测试,并取材进行凋亡测试。
产生的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在光诱导视网膜损伤模型中,蓝光照射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的产生,从而引发视网膜损伤,主要表现为外核层细胞的凋亡,从而对视网膜的功能产生影响。其中,视网膜功能测试中有两个参数非常重要,A波和B波。A波反映的是视网膜中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细胞的传导功能。B波反映的是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细胞对光信号的传导功能。细胞的凋亡通过凋亡试剂盒进行测试,进行凋亡标记后,凋亡的细胞会显示明显的红色荧光。
图3为本发明中在干性AMD动物模型中(光诱导视网膜损伤),Pt NPs可显著保护光感受器细胞免受损伤,减少凋亡。
如图中所示,蓝色的核酸染料将所有的细胞核进行染色,可清晰显示所有的细胞核位置和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分布情况。红色荧光为凋亡阳性的细胞。通过观察红色荧光细胞的数量评价各组的细胞凋亡情况。正常鼠的视网膜中几乎观察不到凋亡的细胞,对照组中观察到明显的数量非常多的红色荧光的凋亡细胞。而Pt NPs干预的实验组中,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这充分证实了Pt NPs通过抗氧化应激显著减少了光诱导视网膜损伤模型中细胞的凋亡。
图4为本发明中在干性AMD动物模型中(光诱导视网膜损伤),Pt NPs可显著保护视网膜功能图。
如图所示,光照损伤后,对照组的A和B波,相对于正常组具有显著下降。而相对于对照组,Pt NPs干预的两个实验组中,随Pt NPs浓度的增加,A波和B波均有显著恢复。这也充分显示了Pt NPs通过抗氧化应激显著保护了视网膜的功能。
综上,Pt NPs可保护视网膜细胞,减少早期发病时的细胞的凋亡,后期对视网膜的视功能也显示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3、湿性AMD模型
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为典型的湿性AMD模型,激光损伤后视网膜内形成氧化应激和炎症,两者相互作用并推动疾病进展,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利用激光损伤视网膜中的Bruch膜后,脉络膜的血管会形成出现增殖和渗漏,在损伤的后的第7天到达疾病的高峰期(脉络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大量增殖并渗漏)。荧光素钠是一种荧光分子,进入血管后会从结构遭到破坏的血管渗漏到组织中,而观察到弥散的荧光,因此利用荧光素钠评价血管的渗漏。IB4可以特异性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标记IB4后可实现血管的标记与显示,从而对血管的增殖进行观察和评价。
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图5为本发明中在湿性AMD动物模型中(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Pt NPs可显著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渗漏图;其中,A为利用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的情况,B为根据眼底血管造影的情况对渗漏区域(团雾样部分为渗漏区域)的分级统计情况。
如图所示,A图中,对照组中观察到非常明显的血管渗漏(弥散的团雾样的高荧光区域),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血管渗漏的情况由于Pt NPs的干预得到了显著改善。如图B中,对各组的渗漏情况进行统计,随着Pt NPs浓度的升高,渗漏改善情况增强。
图6为本发明中在湿性AMD动物模型中(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Pt NPs可显著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增殖图;其中,A为利用荧光标记的血管特异性标记物IB4染色标记脉络膜上新生血管的增殖情况,B为根据A图中各增殖点进行的面积统计情况;
如图所示,A图为各组的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增殖情况。图片中间团块样高亮部分为增殖血管,从图片可观察到,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随着浓度的增加,Pt NPs显示了明显的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增殖。B图是对各组新生血管的面积进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当Pt NPs浓度达到0.3μM时,具有显著的抑制新生血管增殖的作用。
综上,Pt NPs在激光损伤后(模拟疾病发生后)可有效改善血管的渗漏情况和抑制脉络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增殖情况。
4、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是应用广泛的PDR模型,氧化应激在OIR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IR模型是将出生7天的幼鼠放入氧舱中(高氧环境)饲养5天,然后返回正常环境中继续饲养5天。期间第9天为无灌注区形成的高峰期(血管退化形成无血管区域,称为无灌注区),第17天为新生血管形成的高峰期。乳鼠出生后视网膜血管开始发育,第7天时,视网膜表明的血管刚形成,进入氧舱后,中央部位的血管在高氧刺激下病理性退化,形成无灌注区。在出仓后,乳鼠视网膜的无灌注区,由于没有血管而严重缺氧,继而引发视网膜内大量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增殖,严重影响视力。IB4可以特异性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标记IB4后可实现血管的标记与显示,从而对血管的无灌注区和增殖进行观察和评价。
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图7为本发明中在PDR动物模型中(氧诱导视网膜病变),Pt NPs可显著抑制视网膜在第9天时无灌注的形成图。如图所示,左侧两个图为视网膜平铺后对血管荧光标记的图,图中用白色标记出无灌注区,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灌注区面积进行了统计,如右侧图所示,实验组利用Pt NPs干预后显著降低了视网膜无灌注区的形成。这表明,Pt NPs明显减少视网膜血管在高氧刺激下的退化,对视网膜的血管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图8为本发明中在PDR动物模型中(氧诱导视网膜病变),Pt NPs可显著抑制视网膜在P17时无灌注区的形成和新生血管的增殖图。如图所示,左侧上为视网膜平铺后对血管荧光标记的图,图中用白色标记出无灌注区,左侧下为新生血管情况,并以白色标记。右侧上下两图分别对无灌注区面积和新生血管面积进行了统计,结果证实Pt NPs干预后,显著的促进了无灌注血管的恢复,减少了残留无灌注区面积,并抑制了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增殖。
5、雷珠单抗和Pt NPs对PDR动物模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对比
雷珠单抗,是一种商品化的抗VEGF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治疗PDR的药物。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比较了Pt NPs和雷珠单抗的治疗作用。
乳鼠在第9天形成无灌注区的高峰期,此后到第17天时,视网膜的无灌注都处于血管重塑的恢复期。第12天到第17天是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增殖期,并在第17天时,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增殖达到高峰期。
如图9所示,在第17天时,相对于雷珠单抗组,Pt NPs组的无灌注血管恢复情况有显著改善,大约在50%左右。第17天时,Pt NPs组的无灌注区的残留在5%以下,而雷珠单抗的无灌注区残留在20-30%之间。而在第17天时,对病理性新生血管增殖的抑制情况并未显示明显的差别。
综上,与临床应用广泛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相比,Pt NPs不仅具有相当的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增殖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无灌注的血管重塑,这一点是雷珠单抗所不具备的优势。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4)

1.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眼底疾病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或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给药方式包括:玻璃体腔注射给药、视网膜下给药、结膜下给药、眼表给药、球后给药或球周给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铂纳米粒子是由铂原子构成的,尺寸大小在2-200nm范围内的纳米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给药浓度为0.1 μM、0.3μM。
CN202210627580.1A 2022-06-06 2022-06-06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Active CN1147677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7580.1A CN114767709B (zh) 2022-06-06 2022-06-06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27580.1A CN114767709B (zh) 2022-06-06 2022-06-06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7709A CN114767709A (zh) 2022-07-22
CN114767709B true CN114767709B (zh) 2023-03-14

Family

ID=82420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27580.1A Active CN114767709B (zh) 2022-06-06 2022-06-06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6770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58231A1 (en) * 2019-07-29 2022-08-18 Kyoto University Alloy nanoparticle, aggregate of alloy nanoparticles, catalys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lloy nanoparticles
US20210315929A1 (en) * 2020-04-08 2021-10-14 Uchicago Argonne, Llc Products and methods for organ protection with noble nanoparticles
CN111870702B (zh) * 2020-06-22 2023-08-18 温州医科大学 一种纳米眼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908179A (zh) * 2021-10-15 2022-01-11 温州医科大学 一种工程蓝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7709A (zh) 2022-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nan et al. Pre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full-length humaniz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tibody in rabbit eyes
Prunty et al. In vivo imaging of retinal oxidative stress using 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activated fluorescent probe
CN107865830A (zh) 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及其他眼科疾病的方法
Zayit-Soudry et al. Safety evaluation of repeated intravitreal injections of bevacizumab and ranibizumab in rabbit eyes
Noel et al. Iodoacetic acid, but not sodium iodate, creates an inducible swine model of photoreceptor damage
US9694010B2 (en) Therapeutic formulation and methods of treatment
Shalaby et al. A review of potential novel glaucoma therapeutic options independent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Preedy Handbook of nutrition, diet, and the eye
Xue et al. Mitochondria-targeted nanozymes eliminate oxidative damage in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disease
Heilweil et al. Norm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rypan blue on the retinas of albino rabbits
Zhou et al. A Novel Photosynthetic Biohybrid System for Microenvironment Regulation of Diabetes Retinopathy through Continuous Oxygen Supply and Nanozyme Cascade Reaction
Zayit-Soudry et al. Safety of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in the developing rabbit retina
CN114767709B (zh) 铂纳米粒子在制备眼底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Okka et al. Effects of latrunculin B on outflow facil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corneal thickness, and miotic and accommodative responses to pilocarpine in monkeys
Goldstein et al. Retinal toxicity of indocyanine green in albino rabbits
Wang et al. U83836E inhibits 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 in early-stage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
Berens Aging process in eye and adnexa
CN112891326B (zh) 一种载有那他霉素的海藻酸凝胶药膜及其制备方法
Kaldırım et al. Efficacy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nerve fiber layer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olitz et al. Cetacean and pinniped ophthalmology
Mowat et al. Ophthalmology of Canidae: Foxes, Wolves, and Relatives
Zhang et al. Aquaporin 5 in the eye: Expression, function, and roles in ocular diseases
CN108992438A (zh) 莱菔硫烷在制备治疗圆锥角膜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9789115A (zh) 用于治疗眼疾的方法
US9682062B2 (e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 for inhibiting angiogene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