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4295A - 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4295A
CN114764295A CN202110003671.3A CN202110003671A CN114764295A CN 114764295 A CN114764295 A CN 114764295A CN 202110003671 A CN202110003671 A CN 202110003671A CN 114764295 A CN114764295 A CN 114764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ene
stereoscopic
ith
stereo
virtual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036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64295B (zh
Inventor
陈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0367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642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64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4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64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4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5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for image manipulation, e.g. dragging, rotation, expansion or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显示第i立体场景;响应于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对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使终端放大第i立体场景,并在放大到一定程度后从第i立体场景进入第i+1立体场景,提供了一种能够体现各个立体场景之间空间关系的场景切换方式;通过放大操作实现场景放大观察和场景切换两种功能,简化了立体场景内的操作形式,提高了场景切换过程的流畅性。

Description

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三维空间是指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所构成的空间,多维空间则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等维度所构成的空间。随着终端技术的发展,目前终端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和网页等方式在平面中显示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场景,使场景更加真实。
相关技术中,终端基于用户的触发操作对立体场景的显示状态,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缩放操作对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和缩小,或者通过旋转操作对立体场景进行旋转,也可以通过场景切换操作,从当前立体场景中进入下一个立体场景。
然而,相关技术中不同立体场景之间相互独立,用户只能对单一的立体场景进行操作,无法体现各个立体场景在立体空间中的关联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能够丰富立体场景切换的方式,使场景切换效果更贴合实际。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场景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显示第i立体场景,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第i+1场景微缩模型,i为正整数;
响应于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
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场景切换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第i立体场景,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第i+1场景微缩模型,i为正整数;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响应于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
第二显示模块,用于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终端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终端执行上述方面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前显示的立体场景中包含下一级立体场景的场景微缩模型,用户可以通过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使终端放大第i立体场景,并在放大到一定程度后从第i立体场景进入第i+1立体场景,提供了一种能够体现各个立体场景之间空间关系的场景切换方式,使用户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体验到接近现实场景变换的感受,丰富了立体场景切换的方式;通过放大操作实现场景放大观察和场景切换两种功能,简化了立体场景内的操作形式,提高了场景切换过程的流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切换立体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i立体场景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i立体场景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i立体场景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对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虚拟摄像机与立体场景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虚拟摄像机与立体场景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虚拟对象进入第i+1立体场景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7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相关技术中,终端基于用户的触发操作对立体场景的显示状态,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缩放操作对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和缩小,或者通过旋转操作对立体场景进行旋转,也可以通过场景切换操作,从当前立体场景中进入下一个立体场景。如图1所示,当终端显示第1立体场景101,且接收到对放大控件的触发操作时,对第1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当接收到场景切换操作(例如对场景切换控件的触发操作)时,终端停止显示第1立体场景101,并切换显示第2立体场景102。
然而,上述相关技术中不同的立体场景之间相互独立,用户只能对单一的立体场景进行操作,立体场景的切换过程也无法体现各个立体场景在立体空间中的关联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终端所显示的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第i+1立体场景的第i+1场景微缩模型,用户通过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即可使终端逐渐放大第i立体场景,并在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时,进入并显示第i+1立体场景,从而反映各级立体场景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使立体场景的切换更加贴合实际。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用于能够显示立体场景的终端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显示第i立体场景,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第i+1场景微缩模型,i为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通过屏幕显示第i立体场景,第i立体场景中嵌套有第i+1场景微缩模型,并且,第i立体场景也可能为某一立体场景中场景微缩模型中的立体场景,例如,最外层的立体场景为第1立体场景,第1立体场景中包含第2场景微缩模型,而第2场景微缩模型所对应的立体场景中还包含第3场景微缩模型。
可选的,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1个第i+1场景微缩模型;或者,第i立体场景中可以包含多个第i+1场景微缩模型。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个数不作限定。
示意性的,如图3所示,终端当前显示第1立体场景,第1立体场景中包含云朵、树木、独眼兽以及第2场景微缩模型301,第2场景微缩模型301为独眼兽手中的水晶球;第2场景微缩模型301对应的第2立体场景如图4所示,第2立体场景中包含多种场景内容以及第3场景微缩模型401,图5示出了第3场景微缩模型401对应的第3立体场景,第3立体场景中包含第4立体场景对应的第4场景微缩模型501。
步骤202,响应于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对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编辑操作对第i立体场景进行编辑,该编辑操作包括放大操作、缩小操作、旋转操作、移动操作等。当终端接收到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时,按照放大操作所指示的放大比例,对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处理后的第i立体场景中,各个场景内容及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尺寸增大,终端所显示的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范围减小。
可选的,放大操作是对放大控件的触发操作;或者,放大操作是对第i立体场景的点击操作、滑动操作、按压操作等触控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意性的,如图6所示,当终端接收到对第1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时,对第1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
步骤203,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随着第i立体场景的不断放大,第i立体场景中的场景内容以及第i+1场景微缩模型也逐渐放大,当放大处理后的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时,终端显示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即用户通过放大操作从第i立体场景进入第i+1立体场景。
示意性的,如图7所示,当第1立体场景持续放大至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时,终端显示第2立体场景,且第2立体场景中包含第3立体场景的第3场景微缩模型701。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前显示的立体场景中包含下一级立体场景的场景微缩模型,用户可以通过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使终端放大第i立体场景,并在放大到一定程度后从第i立体场景进入第i+1立体场景,提供了一种能够体现各个立体场景之间空间关系的场景切换方式,使用户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体验到接近现实场景变换的感受,丰富了立体场景切换的方式;通过放大操作实现场景放大观察和场景切换两种功能,简化了立体场景内的操作形式,提高了场景切换过程的流畅性。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用于能够显示立体场景的终端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801,显示第i立体场景,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第i+1场景微缩模型,i为正整数。
步骤801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步骤201,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802,响应于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基于放大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通过虚拟摄像机采集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并通过屏幕显示该场景画面。当接收到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时,终端基于放大操作所指示的放大比例,缩小虚拟摄像机与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中,各个画面内容的尺寸增大。
例如,用户通过双指缩放操作控制第i立体场景的缩放比例,当终端接收到双指反向扩张的滑动操作时,基于其滑动距离确定虚拟摄像机向第i立体场景移动的距离。
步骤803,基于虚拟摄像机与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将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沿第二连线移向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第二连线为第i立体场景与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当第i立体场景放大至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时,终端需要切换显示第i+1立体场景,若在虚拟摄像机靠近第i立体场景的过程中,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不变,则会导致终端从其它场景内容突然切换至第i+1立体场景,因此为了达到放大过程中逐渐靠近并放大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视觉效果,终端在控制虚拟摄像机靠近第i立体场景的过程中,还需要控制虚拟摄像机转向第i+1立体场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基于虚拟摄像机与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将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沿第二连线移向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
示意性的,如图9所示,终端通过虚拟摄像机901采集第1立体场景902,第1立体场景902中包含第2场景微缩模型903,当终端接收到对第1立体场景902的放大操作时,控制虚拟摄像机901靠近第1立体场景902,同时控制虚拟摄像机901的视野中心点P0在第二连线O1O2上向O2移动,其中O1是第1立体场景902的中心,O2是第2场景微缩模型903的中心。
由于不同场景级数立体场景显示比例不同,因此为了实现各个立体场景的放大效果一致,终端基于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级数以及放大操作确定虚拟摄像机向第i立体场景靠近的距离,以及视野中心点的移动距离。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基于当前场景级数确定第一单位移动距离和第二单位移动距离,该第一单位移动距离指当放大操作所指示的放大比例为单位放大比例时,视野中心点在第二线连上的移动距离,第二单位移动距离指单位放大比例对应的虚拟摄像机向第i+1场景微缩模型移动的距离,其中场景级数与第一单位移动距离和第二单位移动距离均呈负相关关系,然后,终端基于第一单位移动距离、第二单位移动距离以及实际获取到的放大比例,确定视野中心点的第一移动距离以及虚拟摄像机的第二移动距离,并按照第一移动距离控制视野中心点在第二连线上向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移动,按照第二移动距离控制虚拟摄像机向第i+1场景微缩模型移动。
例如,当终端接收到对第1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时,第1立体场景每放大10%,虚拟摄像机向第1立体场景靠近的距离为5,视野中心点向第2场景微缩模型移动的距离为4,当终端接收到对第2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时,第2立体场景每放大10%,虚拟摄像机向第2立体场景靠近的距离为3,视野中心点向第3场景微缩模型移动的距离为2。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用户还可以通过旋转操作旋转第i立体场景,当终端接收到对第i立体场景的旋转操作时,控制虚拟摄像机以视野中心点线与第二连线的交点(即视野中心点)为旋转中心,围绕第i立体场景进行旋转。
步骤804,显示距离调整后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终端显示距离调整后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该距离调整包括调整虚拟摄像机与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以及调整虚拟摄像机视野中心点的移动距离。
可选的,若放大操作是对放大控件的触发操作,则终端显示接收到放大操作后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若放大操作为持续的触控操作,则终端在接收放大操作的过程中,按照预设频率显示距离调整后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步骤805,获取放大处理后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比例。
其中,放大比例指放大处理后第i立体场景的尺寸与放大处理前第i立体场景的尺寸之间的比例。
步骤806,响应于放大比例达到比例阈值,显示第i+1立体场景。
可选的,放大比例达到比例阈值指放大后第i立体场景的显示尺寸与放大前第i立体场景的显示尺寸的比例达到比例阈值;或者,虚拟摄像机与第i+1场景微缩模型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一距离阈值;或者,虚拟摄像机视野中心点与第i+1场景微缩模型之间的距离达到第二距离阈值(例如虚拟摄像机视野中心点移动至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至少两个第i+1场景微缩模型,步骤806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806a,从至少两个第i+1场景微缩模型中,确定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
当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个数大于1时,终端需要基于虚拟摄像机当前的采集状态确定出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如图10所示,第1立体场景1002中包含有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3和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4,用户可以通过触发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的采集状态,从而选取想要进入的第i+1场景微缩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步骤806a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虚拟摄像机与各个第i+1场景微缩模型之间的视野角,视野角为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线与第一连线之间的夹角,第一连线为虚拟摄像机与第i+1场景微缩模型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通过虚拟摄像机与各个第i+1场景微缩模型之间的视野角的大小确定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其中,视野角是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线与第一连线之间的夹角,视野中心线即虚拟摄像机与视野中心点的连线,用于指示虚拟摄像机的朝向。
示意性的,如图10所示,第1立体场景1002中包含有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3和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4,虚拟摄像机1001与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3之间的视野角是视野中心线1006与第一连线1005之间的夹角,虚拟摄像机1001与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4之间的视野角是视野中心线1006与第一连线1007之间的夹角。
步骤二,将最小视野角对应的第i+1场景微缩模型确定为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
当某一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视野角最小时,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最靠近该第i+1场景微缩模型,则终端将其确定为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以便用户通过放大操作使终端显示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如图10所示,第1立体场景1002中包含有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3和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4,由于虚拟摄像机1001与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3之间的视野角,小于虚拟摄像机1001与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4之间的视野角,因此终端将第2场景微缩模型1003确定为目标第2场景微缩模型。
步骤806b,响应于放大比例达到比例阈值,显示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旋转操作确定需要显示的第i+1场景微缩模型,即使虚拟摄像机旋转至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附近,在通过放大操作使终端显示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以及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与第i+1场景微缩模型之间的距离,并显示距离调整后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使终端基于放大操作动态显示的场景画面能够反映出逐渐靠近并进入第i+1立体场景的过程;并且不同场景级别对应的调整距离与放大比例之间的关系不同,终端随着场景级数的增加而逐渐放缓对虚拟摄像机位置和朝向的调整,避免虚拟摄像机按照统一的缩放比例与调整距离的对应关系进行调整,导致场景级数较大时用户缩放立体场景较为困难的情况,提高场景切换和缩放的流畅性。
上述各个实施例解释说明了对立体场景进行缩放和切换显示的过程,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应用于安装有游戏类应用程序的终端中,该游戏类应用程序中的虚拟环境由i个立体场景嵌套组成,用户可以通过触发操作控制虚拟对象在不同的立体场景中执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射击等动作,以及释放虚拟技能等,在图2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中,步骤201之后还包括下述步骤204,步骤203之后还包括下述步骤205:
步骤204,响应于对虚拟对象的控制操作,控制虚拟对象在第i立体场景中移动,并获取第i+1场景微缩模型。
可选的,该控制操作包括对移动控件的触发操作,或者,终端基于用户对第i立体场景的旋转操作确定虚拟摄像机的摄像机朝向,并自动控制虚拟对象向摄像机朝向所指向的位置移动。
游戏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控制操作,控制虚拟对象在第i立体场景中移动,以寻找第i+1场景微缩模型。当虚拟对象移动至第i+1场景微缩模型附近时,获取并显示第i+1场景微缩模型。
步骤205,控制虚拟对象进入第i+1立体场景。
当放大处理后的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时,终端显示第i+1立体场景后,控制虚拟对象进入第i+1立体场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虚拟对象在第i+1立体场景中的操作对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产生影响,则终端基于操作结果多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进行透视显示。
可选的,终端基于放大操作所指示的放大比例,对虚拟对象进行缩小操作,使缩小后的虚拟对象进入第i+1立体场景,从而达到虚拟对象在各级立体场景中尺寸相同的视觉效果,或者,终端从第i立体场景进入第i+1立体场景时,删除第i立体场景中的虚拟对象,并在第+1立体场景中添加相应尺寸的虚拟对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意性的,如图12所示,终端接收到缩小操作前,虚拟对象1203位于第2立体场景中,第2立体场景中包含位于椅子1204上的第3场景微缩模型1202,终端显示第2立体场景、虚拟对象1203以及基于当前摄像机朝向采集到的第1场景画面,第1场景画面中包含独眼兽1201。终端接收到缩小操作,且第2立体场景满足第二场景切换条件时,显示第3场景微缩模型1202对应的第3立体场景,并控制虚拟对象1203进入第3立体场景,同时,终端基于摄像机朝向将采集到的第2立体场景中椅子1204以及第1立体场景中的独眼兽1201按照比例关系显示在相应位置。
对应的,当终端接收到对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且缩小后的第i+1立体场景满足第二场景切换条件时,终端控制虚拟对象从第i+1立体场景返回第i立体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对虚拟对象的控制操作控制虚拟对象在第i立体场景中移动,并在第i立体场景放大至进入第i+1立体场景时,自动控制虚拟对象进入第i+1立体场景,从而显示出虚拟对象逐渐靠近第i+1场景微缩模型,并从第i立体场景进入第i+1立体场景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控制虚拟对象进入不同立体场景过程的流畅性;通过放大操作实现场景放大观察、场景切换以及虚拟对象位置变换三种功能,简化了操作步骤。
由于各级立体场景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并非各自独立存在,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在真实环境中观察立体场景的情况,终端显示第i+1立体场景时,还需要显示第i+1立体场景附近其它场景级别的场景内容,在图2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3,上述步骤203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3a,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第i+1立体场景,并透视显示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当放大处理后的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时,终端显示第i+1立体场景,使用户产生从第i立体场景进入第i+1立体场景的感受,同时,由于在真实环境中观察立体场景时,通常还能够观察到某一立体场景附近的场景内容,例如在空地上可以观察到天空中的云、其它星球,或者在室内可以通过窗户观察到室外的景物等,因此终端在显示第i立体场景时,还需要显示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步骤203a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第i+1立体场景下虚拟摄像机的摄像机朝向。
由于第i+1场景微缩模型相对于第i立体场景的尺寸较小,且二者之间存在相对方位,因此终端在显示第i+1立体场景时,虚拟摄像机从不同的位置和朝向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不同,终端在显示第i+1立体场景以及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之前,需要确定虚拟摄像机的摄像机朝向。
步骤二,按照摄像机朝向,通过虚拟摄像机对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进行场景画面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作为第i+1立体场景的背景画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按照获取到的摄像机朝向以及虚拟摄像机的取景范围,对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进行场景画面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作为第i+1立体场景的背景画面。如图7所示,终端在显示第2场景微缩模型703对应的第2立体场景时,基于摄像机朝向对第1立体场景进行场景画面采集,将采集到的包含独眼兽702的场景画面作为第2立体场景的背景画面进行显示。
用户在观察立体场景时,可以通过旋转操作改变虚拟摄像机的摄像机朝向,则终端基于改变后的摄像机朝向进行场景画面的采集,从而显示出改变观察角度时背景画面的变化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在显示第i+1立体场景时,首先基于摄像机朝向对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进行场景画面采集,将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作为第i+1立体场景的背景画面,使用户在观察第i+1立体场景的同时,也能够观察到附近第1立体场景至第i立体场景的内容,从而体现出各级立体场景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且能够显示出缩放操作对各级立体场景的影响。
上述各个实施例说明了终端基于放大操作从第i立体场景切换显示第i+1立体场景的过程,在实际交互过程中,用户还可以通过缩小操作,使终端从第i+1立体场景切换至第i立体场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图2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4,上述步骤203之后,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6,响应于对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对第i+1立体场景进行缩小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编辑操作对第i立体场景进行编辑,该编辑操作包括放大操作、缩小操作、旋转操作、移动操作等。当终端接收到对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时,按照缩小操作所指示的缩小比例,对第i+1立体场景进行缩小处理,缩小处理后的第i+1立体场景中,各个场景内容的尺寸减小,终端所显示的第i+1立体场景的场景范围扩大。
可选的,缩小操作是对缩小控件的触发操作;或者,缩小操作是对第i+1立体场景的点击操作、滑动操作、按压操作等触控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步骤206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6a,响应于对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基于缩小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终端通过虚拟摄像机采集第i+1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并通过屏幕显示该场景画面。当接收到对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时,终端基于缩小操作所指示的缩小比例,增大虚拟摄像机与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中,各个画面内容的尺寸减小。
例如,用户通过双指缩放操作控制第i+1立体场景的缩放比例,当终端接收到双指反向收缩的滑动操作时,基于其滑动距离确定虚拟摄像机远离第i+1立体场景的距离。
如图9所示,当终端接收到对第2立体场景903的缩小操作时,基于缩小操作所指示的缩小比例,调整虚拟摄像机901与第2立体场景903之间的距离,使虚拟摄像机901远离第2立体场景903。
步骤206b,基于虚拟摄像机与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将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沿第二连线移向第i立体场景的中心,第二连线为第i立体场景与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由于终端在显示第i+1立体场景时,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靠近第i+1立体场景的中心点,使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场景画面符合实际观察立体场景的角度,而当用户缩小第i+1立体场景时,终端需要呈现出从第i+1立体场景回到第i立体场景的趋势,因此,终端将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沿第二连线移向第i立体场景的中心,使虚拟摄像机的画面采集角度逐渐偏向采集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的角度。
如图9所示,终端通过虚拟摄像机901采集第2立体场景903,当终端接收到对第2立体场景903的缩小操作时,控制虚拟摄像机901远离第2立体场景903,同时控制虚拟摄像机901的视野中心点P0在第二连线O1O2上向O1移动。
同样地,由于不同场景级数立体场景显示比例不同,因此为了实现各个立体场景的缩小效果一致,终端基于当前场景级数确定第三单位移动距离和第四单位移动距离,该第三单位移动距离指当缩小操作所指示的缩小比例为单位缩小比例时,视野中心点在第二线连上的移动距离,第四单位移动距离指单位缩小比例对应的虚拟摄像机向第i立体场景中心移动的距离,其中场景级数与第三单位移动距离和第四单位移动距离均呈负相关关系,然后,终端基于第三单位移动距离、第四单位移动距离以及实际获取到的放大比例,确定视野中心点的第三移动距离以及虚拟摄像机的第四移动距离,并按照第三移动距离控制视野中心点在第二连线上向第i立体场景的中心移动,按照第四移动距离控制虚拟摄像机远离第i+1立体场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单位移动距离与第一单位移动距离相同,且第四单位移动距离与第二单位移动距离相同。
步骤206c,显示距离调整后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第i+1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终端显示距离调整后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第i+1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该距离调整包括调整虚拟摄像机与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以及调整虚拟摄像机视野中心点的移动距离。
步骤207,响应于缩小处理后的第i+1立体场景满足第二场景切换条件,显示第i立体场景。
当缩小处理后的第i+1立体场景满足第二场景切换条件时,终端显示包含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第i立体场景。可选的,第二场景切换条件为缩小处理后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比例达到缩小比例阈值,或者,第二场景切换条件为缩小处理后虚拟摄像机与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阈值,或者,第二场景切换条件为缩小处理后虚拟摄像机视野中心点与第i立体场景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第四距离阈值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对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以及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与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并显示距离调整后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使终端基于缩小操作动态显示的场景画面能够反映出逐渐远离第i+1立体场景并回到第i立体场景的过程;通过缩小操作实现场景缩小观察和场景切换两种功能,简化了立体场景内的操作形式,提高了场景切换过程的流畅性。
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计算机设备制作立体场景以及终端显示并切换立体场景的流程如图15所示。
步骤1501,计算机设备运行立体场景制作软件并制作立体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开发人员通过计算机设备制作若干个立体场景。计算机设备在制作立体场景的过程中,各个立体场景之间独立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预先设置下一级立体场景在当前立体场景中的位置和朝向。
示意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立体场景制作软件可以是斑斓(Blender)、电影特效魔术师(Houdini)或者光线追踪与全域光渲染程序(KeyShot)等。
步骤1502,计算机设备运行初始化脚本,初始化立体空间,并在立体空间中初始化立体场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立体场景可以应用于浏览器、软件等环境。当立体场景应用于浏览器进行显示时,计算机设备利用跨浏览器的脚本(Three.js)初始化立体空间,并在立体空间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初始化各级立体空间。
例如,计算机设备将第1立体场景作为初始场景,将其放大至原始尺寸的50*50倍,并将第1立体场景对应的坐标系作为世界坐标系。计算机设备初始化第1立体场景完成后,对第2立体场景进行初始化,即计算机设备基于第2立体场景的缩放比例(例如放大至25*25倍),以及设计立体场景时设置的第2立体场景相对于第1立体场景的位置和朝向,将第2立体场景防止在第1立体场景的预留位置处,以此类推,直至对最后一个立体场景初始化完成。
示意性的,计算机设备通过初始化脚本,将第i+1立体场景加载至第i立体场景,并预留第i+2立体场景的场景微缩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如下:
Figure BDA0002882542770000151
Figure BDA0002882542770000161
步骤1503,终端获取并运行立体场景的计算机程序。
步骤1504,接收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
步骤1505,当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时,显示进入第i+1立体场景。
步骤1506,接收对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
步骤1507,当第i+1立体场景满足第二场景切换条件时,显示进入第i立体场景。
图16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包括:
第一显示模块1601,用于显示第i立体场景,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第i+1场景微缩模型,i为正整数;
第一处理模块1602,用于响应于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
第二显示模块1603,用于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模块1603,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放大处理后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比例;
第一显示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放大比例达到比例阈值,显示所述第i+1立体场景。
可选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至少两个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
所述第一显示单元,还用于:
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中,确定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
响应于所述放大比例达到所述比例阈值,显示所述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所述第i+1立体场景。
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单元,还用于:
获取虚拟摄像机与各个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之间的视野角,所述视野角为所述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线与第一连线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连线为所述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将最小视野角对应的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确定为所述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响应于对虚拟对象的控制操作,控制所述虚拟对象在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移动,并获取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虚拟对象进入所述第i+1立体场景。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1602,包括:
调整单元,用于响应于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所述放大操作,基于所述放大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
第二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距离调整后所述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沿第二连线移向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所述第二连线为所述第i立体场景与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模块1603,包括:
第三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所述第i+1立体场景,并透视显示第1立体场景至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可选的,所述第三显示单元,还用于:
获取所述第i+1立体场景下虚拟摄像机的摄像机朝向;
按照所述摄像机朝向,通过所述虚拟摄像机对所述第1立体场景至所述第i立体场景进行场景画面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作为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背景画面。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响应于对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对所述第i+1立体场景进行缩小处理;
第二显示模块,用于响应于缩小处理后的所述第i+1立体场景满足第二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立体场景。
可选的,所述第二处理模块,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对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所述缩小操作,基于所述缩小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
第四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距离调整后所述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沿第二连线移向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中心,所述第二连线为所述第i立体场景与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前显示的立体场景中包含下一级立体场景的场景微缩模型,用户可以通过对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使终端放大第i立体场景,并在放大到一定程度后从第i立体场景进入第i+1立体场景,提供了一种能够体现各个立体场景之间空间关系的场景切换方式,使用户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体验到接近现实场景变换的感受,丰富了立体场景切换的方式;通过放大操作实现场景放大观察和场景切换两种功能,简化了立体场景内的操作形式,提高了场景切换过程的流畅性。
请参考图17,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1700的结构框图。该终端1700可以是便携式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MP3)播放器、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MP4)播放器。终端1700还可能被称为用户设备、便携式终端等其他名称。
通常,终端1700包括有:处理器1701和存储器1702。
处理器1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170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7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701可以在集成有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701还可以包括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
存储器17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有形的和非暂态的。存储器17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17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该至少一个指令用于被处理器1701所执行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1700还可选包括有:外围设备接口17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具体地,外围设备包括:射频电路1704、触摸显示屏1705、摄像头1706、音频电路1707、定位组件1708和电源1709中的至少一种。
外围设备接口1703可被用于将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相关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连接到处理器1701和存储器17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701、存储器1702和外围设备接口1703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1701、存储器1702和外围设备接口1703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射频电路1704用于接收和发射射频(Radio Frequency,RF)信号,也称电磁信号。射频电路1704通过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射频电路1704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行发送,或者,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射频电路1704包括:天线系统、RF收发器、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卡等等。射频电路1704可以通过至少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来与其它终端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万维网、城域网、内联网、各代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5G)、无线局域网和/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电路1704还可以包括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有关的电路,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
触摸显示屏1705用于显示UI。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触摸显示屏1705还具有采集在触摸显示屏1705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摸信号的能力。该触摸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1701进行处理。触摸显示屏1705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摸显示屏1705可以为一个,设置终端1700的前面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显示屏1705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终端1700的不同表面或呈折叠设计;在再一些实施例中,触摸显示屏1705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终端1700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触摸显示屏1705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触摸显示屏1705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材质制备。
摄像头组件1706用于采集图像或视频。可选地,摄像头组件1706包括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通常,前置摄像头用于实现视频通话或自拍,后置摄像头用于实现照片或视频的拍摄。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置摄像头为至少两个,分别为主摄像头、景深摄像头、广角摄像头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主摄像头和景深摄像头融合实现背景虚化功能,主摄像头和广角摄像头融合实现全景拍摄以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拍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1706还可以包括闪光灯。闪光灯可以是单色温闪光灯,也可以是双色温闪光灯。双色温闪光灯是指暖光闪光灯和冷光闪光灯的组合,可以用于不同色温下的光线补偿。
音频电路1707用于提供用户和终端170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1707可以包括麦克风和扬声器。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及环境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至处理器1701进行处理,或者输入至射频电路1704以实现语音通信。出于立体声采集或降噪的目的,麦克风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终端1700的不同部位。麦克风还可以是阵列麦克风或全向采集型麦克风。扬声器则用于将来自处理器1701或射频电路1704的电信号转换为声波。扬声器可以是传统的薄膜扬声器,也可以是压电陶瓷扬声器。当扬声器是压电陶瓷扬声器时,不仅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可听见的声波,也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以进行测距等用途。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电路1707还可以包括耳机插孔。
定位组件1708用于定位终端1700的当前地理位置,以实现导航或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定位组件1708可以是基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中国的北斗系统或俄罗斯的伽利略系统的定位组件。
电源1709用于为终端1700中的各个组件进行供电。电源1709可以是交流电、直流电、一次性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当电源1709包括可充电电池时,该可充电电池可以是有线充电电池或无线充电电池。有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有线线路充电的电池,无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无线线圈充电的电池。该可充电电池还可以用于支持快充技术。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1700还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1710。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1710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1711、陀螺仪传感器1712、压力传感器1713、指纹传感器1714、光学传感器1715以及接近传感器1716。
加速度传感器1711可以检测以终端1700建立的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的加速度大小。比如,加速度传感器1711可以用于检测重力加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处理器1701可以根据加速度传感器1711采集的重力加速度信号,控制触摸显示屏1705以横向视图或纵向视图进行用户界面的显示。加速度传感器1711还可以用于游戏或者用户的运动数据的采集。
陀螺仪传感器1712可以检测终端1700的机体方向及转动角度,陀螺仪传感器1712可以与加速度传感器1711协同采集用户对终端1700的3D动作。处理器1701根据陀螺仪传感器1712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动作感应(比如根据用户的倾斜操作来改变UI)、拍摄时的图像稳定、游戏控制以及惯性导航。
压力传感器1713可以设置在终端1700的侧边框和/或触摸显示屏1705的下层。当压力传感器1713设置在终端1700的侧边框时,可以检测用户对终端1700的握持信号,根据该握持信号进行左右手识别或快捷操作。当压力传感器1713设置在触摸显示屏1705的下层时,可以根据用户对触摸显示屏1705的压力操作,实现对UI界面上的可操作性控件进行控制。可操作性控件包括按钮控件、滚动条控件、图标控件、菜单控件中的至少一种。
指纹传感器1714用于采集用户的指纹,以根据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在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为可信身份时,由处理器1701授权该用户执行相关的敏感操作,该敏感操作包括解锁屏幕、查看加密信息、下载软件、支付及更改设置等。指纹传感器1714可以被设置终端1700的正面、背面或侧面。当终端1700上设置有物理按键或厂商标志(Logo)时,指纹传感器1714可以与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集成在一起。
光学传感器1715用于采集环境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701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17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控制触摸显示屏1705的显示亮度。具体地,当环境光强度较高时,调高触摸显示屏1705的显示亮度;当环境光强度较低时,调低触摸显示屏1705的显示亮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701还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17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动态调整摄像头组件1706的拍摄参数。
接近传感器1716,也称距离传感器,通常设置在终端1700的正面。接近传感器1716用于采集用户与终端17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接近传感器1716检测到用户与终端17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由处理器1701控制触摸显示屏1705从亮屏状态切换为息屏状态;当接近传感器1716检测到用户与终端17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由处理器1701控制触摸显示屏1705从息屏状态切换为亮屏状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7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17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各个实施例所述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终端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终端执行上述方面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立体场景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显示第i立体场景,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第i+1场景微缩模型,i为正整数;
响应于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
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包括:
获取放大处理后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比例;
响应于所述放大比例达到比例阈值,显示所述第i+1立体场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至少两个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
所述响应于所述放大比例达到比例阈值,显示所述第i+1立体场景,包括:
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中,确定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
响应于所述放大比例达到所述比例阈值,显示所述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所述第i+1立体场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中,确定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包括:
获取虚拟摄像机与各个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之间的视野角,所述视野角为所述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线与第一连线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连线为所述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将最小视野角对应的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确定为所述目标第i+1场景微缩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第i立体场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对虚拟对象的控制操作,控制所述虚拟对象在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移动,并获取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
所述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虚拟对象进入所述第i+1立体场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包括:
响应于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所述放大操作,基于所述放大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
显示距离调整后所述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放大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沿第二连线移向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所述第二连线为所述第i立体场景与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包括:
显示所述第i+1立体场景,并透视显示第1立体场景至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视显示第1立体场景至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包括:
获取所述第i+1立体场景下虚拟摄像机的摄像机朝向;
按照所述摄像机朝向,通过所述虚拟摄像机对所述第1立体场景至所述第i立体场景进行场景画面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场景画面作为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背景画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对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对所述第i+1立体场景进行缩小处理;
响应于缩小处理后的所述第i+1立体场景满足第二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立体场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对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缩小操作,对所述第i+1立体场景进行缩小处理,包括:
响应于对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所述缩小操作,基于所述缩小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
显示距离调整后所述虚拟摄像机采集到的所述第i+1立体场景的场景画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缩小操作调整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虚拟摄像机与所述第i+1立体场景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虚拟摄像机的视野中心点沿第二连线移向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中心,所述第二连线为所述第i立体场景与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13.一种立体场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第i立体场景,所述第i立体场景中包含第i+1场景微缩模型,i为正整数;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响应于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的放大操作,对所述第i立体场景进行放大处理;
第二显示模块,用于响应于放大处理后的所述第i立体场景满足第一场景切换条件,显示所述第i+1场景微缩模型对应的第i+1立体场景。
1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立体场景切换方法。
CN202110003671.3A 2021-01-04 2021-01-04 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7642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03671.3A CN114764295B (zh) 2021-01-04 2021-01-04 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03671.3A CN114764295B (zh) 2021-01-04 2021-01-04 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4295A true CN114764295A (zh) 2022-07-19
CN114764295B CN114764295B (zh) 2023-09-29

Family

ID=82363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03671.3A Active CN114764295B (zh) 2021-01-04 2021-01-04 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6429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915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页面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及程序产品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5519A (zh) * 2004-07-12 2007-06-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机控制装置
CN111589133A (zh) * 2020-04-28 2020-08-2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虚拟对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00334893A1 (en) * 2018-04-28 2020-10-22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virtual scene conversion and related apparatus
US20200338452A1 (en) * 2018-05-24 2020-10-29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for controlling virtual object to interact with virtual sce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5519A (zh) * 2004-07-12 2007-06-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机控制装置
US20200334893A1 (en) * 2018-04-28 2020-10-22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virtual scene conversion and related apparatus
US20200338452A1 (en) * 2018-05-24 2020-10-29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for controlling virtual object to interact with virtual scene
CN111589133A (zh) * 2020-04-28 2020-08-2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虚拟对象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OGICDUDUDU: "无限放大 内部宇宙", pages 42 - 02,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URL:哔哩哔哩app> *
ZR-7000: "The Room 3通关全攻略——第一章:灯塔", pages 48 - 09,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URL:哔哩哔哩app>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915A1 (zh) * 2022-10-28 2024-05-0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页面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及程序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4295B (zh) 2023-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02954B (zh) 视频分析的方法和装置
CN108710525B (zh) 虚拟场景中的地图展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541845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008456A1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64749B (zh) 进行图像合成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24250B (zh) 三维形象的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220164159A1 (en) Method for playing audio, terminal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9859102B (zh) 特效显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922356B (zh) 视频推荐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302632B (zh) 获取直播视频画面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474786A (zh) 一种预览图像生成方法及终端
CN109821237B (zh) 视角转动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941375A (zh) 对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083526B (zh) 视频转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08103B (zh) 生成训练样本的方法和装置
CN113160031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992268B (zh) 背景设置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135191A (zh) 视频编辑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764295B (zh) 立体场景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467682B (zh) 控制地图覆盖物移动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967261B (zh) 图像融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09610B (zh) 虚拟场景画面展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15907A (zh) 媒体资源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43083B (zh) 抓拍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240784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042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