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2072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62072A
CN114762072A CN202080084919.7A CN202080084919A CN114762072A CN 114762072 A CN114762072 A CN 114762072A CN 202080084919 A CN202080084919 A CN 202080084919A CN 114762072 A CN114762072 A CN 114762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ixed
housing
yoke
p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49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塚航平
箕输亮太
岩坂博之
针持裕之
小川真一
川口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62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620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具备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驱动装置、触点壳体、一个以上的磁铁以及一个以上的磁轭。固定端子包括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包括与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可动触点。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向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方向或者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的方向移动。触点壳体由树脂制成。在触点壳体收纳固定触点及可动接触片。一个以上的磁铁配置于触点壳体的周围,且在触点壳体内产生磁场。一个以上的磁轭固定于触点壳体。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具备收纳固定触点、可动触点以及可动接触片的触点壳体(参照专利文献1)。触点壳体在触点壳体内的内压上升时,有触点壳体膨胀而变形的担忧。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触点壳体设为由陶瓷制成,来确保触点壳体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633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为了抑制触点壳体的制造成本,考虑将触点壳体设为由树脂制成。然而,在树脂制的触点壳体中,难以确保触点壳体的强度,在触点壳体内的内压上升时,有触点壳体膨胀而变形的担忧。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备树脂制的触点壳体的电磁继电器中,提高触点壳体的强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驱动装置、触点壳体、一个以上的磁铁以及一个以上的磁轭。固定端子包括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包括与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可动触点。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向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方向或者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的方向移动。触点壳体由树脂制成。在触点壳体收纳固定触点及可动接触片。一个以上的磁铁配置于触点壳体的周围,且在触点壳体内产生磁场。一个以上的磁轭固定于触点壳体。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能够利用固定于触点壳体的磁轭来提高触点壳体的强度。由此,在触点壳体内的内压上升时,能够抑制由触点壳体的膨胀引起的变形。
磁轭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触点壳体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磁轭来有效地抑制由触点壳体的膨胀引起的变形。
磁轭也可以被压入固定于触点壳体。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磁轭牢固地固定于触点壳体。
磁轭也可以包括在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上突出的一个以上的压入突起。触点壳体也可以包括与压入突起对应地设置且供压入突起压入的一个以上的压入孔。在该情况下,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将磁轭固定于触点壳体。
磁轭也可以配置为包围触点壳体的周围。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触点壳体的大范围内抑制由触点壳体的膨胀引起的变形。
磁轭也可以包括沿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任意一方延伸的中央部、以及从中央部的两端沿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任意另一方延伸的一对侧部。压入突起也可以分别设于中央部和一对侧部中的至少一对侧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包括一对侧部的磁轭中将磁轭牢固地固定于触点壳体。
磁轭也可以被嵌入成形于触点壳体。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磁轭来提高触点壳体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由触点壳体的膨胀引起的变形。
固定端子也可以呈圆柱状,且沿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在包括圆柱状的固定端子的电磁继电器中,能够抑制由触点壳体的膨胀引起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树脂制的触点壳体的电磁继电器中,能够提高触点壳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电磁继电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固定端子、磁铁以及触点壳体的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固定端子、磁铁、磁轭以及触点壳体的图。
图4是磁轭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磁铁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示出磁轭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示出磁轭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示出触点壳体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示出触点壳体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电磁继电器100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外壳2、触点装置3、触点壳体4、驱动装置5、一个以上的磁铁6(参照图2)以及一个以上的磁轭7。
此外,在参照附图时,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将图1中的上侧作为“上”、将下侧作为“下”、将左侧作为“左”、将右侧作为“右”来说明。并且,将图1中的纸面的里侧作为“前”、将近前侧作为“后”来说明。但是,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并不限定电磁继电器100的配置方向。
外壳2形成为大致呈四边形的箱型,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外壳2的内部收纳有触点装置3、触点壳体4、驱动装置5、一个以上的磁铁6以及一个以上的磁轭7。
如图1所示,触点装置3包括固定端子11、12、可动接触片13以及可动机构14。固定端子11、12是圆柱状的端子,沿可动接触片13的移动方向延伸。在此,固定端子11、1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固定于触点壳体4的上部。固定端子12与固定端子1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固定端子11包括固定触点11a和外部连接部11b。固定触点11a配置在触点壳体4内。外部连接部11b从外壳2向上方突出而露出到外部。
固定端子12包括固定触点12a和外部连接部12b。固定触点12a配置在触点壳体4内。外部连接部12b从外壳2向上方突出而露出到外部。
可动接触片13是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板状部件,在此为沿左右方向延伸。可动接触片13配置在触点壳体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13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并且,可动接触片13的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可动接触片13包括可动触点13a、13b。可动触点13a与固定触点11a对置地配置,且能够与固定触点11a接触。可动触点13b与固定触点12a对置地配置,且能够与固定触点12a接触。可动触点13b与可动触点13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可动接触片13设为能够向可动触点13a、13b与固定触点11a、12a接触的接触方向以及可动触点13a、13b从固定触点11a、12a离开的离开方向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13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可动机构14支撑可动接触片13。可动机构14设为能够在固定触点11a、12a接触可动触点13a、13b的闭合位置与固定触点11a、12a从可动触点13a、13b离开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可动机构14包括驱动轴21、第一保持部件22、第二保持部件23以及触点弹簧24。驱动轴21与可动接触片13连结。驱动轴2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可动接触片13。驱动轴21设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保持部件22在比可动接触片13更靠上方的位置固定于驱动轴21。第二保持部件23在比可动接触片13更靠下方的位置固定于驱动轴21。触点弹簧24配置在可动接触片13与第二保持部件23之间。触点弹簧24经由第二保持部件23向接触方向对可动接触片13进行施力。
驱动装置5包括可动铁芯31、固定铁芯32、磁轭33以及复位弹簧34。并且,驱动装置5包括未图示的线圈以及线轴。驱动装置5利用电磁力经由可动机构14使可动接触片13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
此外,驱动装置5是与现有技术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触点壳体4由树脂制成。在触点壳体4收纳有固定触点11a、12a以及可动接触片13。触点壳体4包括壳体部41和底部42。壳体部41配置于底部42的上部。
图2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固定端子11、12、磁铁6以及触点壳体4的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固定端子11、12、磁铁6、磁轭7以及触点壳体4的图。图2及图3中省略了外壳2来示出。壳体部41包括上表面部41a和第一侧壁部41b~第四侧壁部41e。上表面部41a在俯视时大致呈矩形,且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在此,壳体部41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尺寸比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上表面部41a供固定端子11、12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侧壁部41b~第四侧壁部41e分别位于壳体部41的前后左右,且从上表面部41a朝向底部42延伸。第一侧壁部41b与第二侧壁部41c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地配置。第三侧壁部41d与第四侧壁部41e在前后方向上对置地配置。
底部42配置为从下方覆盖壳体部41。底部42在俯视时大致呈矩形,且与壳体部41相比更加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底部42包括多个压入孔42a。压入孔42a与下述的压入突起71d、72d对应地设置。压入孔42a在比壳体部41更靠外侧的位置从底部42的上表面朝向下表面凹陷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入孔42a在第一侧壁部41b~第四侧壁部41e各自的外侧的位置分别各设有两个。
一个以上的磁铁6是永久磁铁,配置于触点壳体4的周围,在触点壳体4内产生磁场。由此,洛伦兹力作用于触点所产生的电弧而电弧伸长。
一个以上的磁铁6包括第一磁铁6a和第二磁铁6b。第一磁铁6a与第二磁铁6b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地配置。第一磁铁6a与第一侧壁部41b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第二磁铁6b与第二侧壁部41c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
一个以上的磁轭7固定于触点壳体4。一个以上的磁轭7的至少一部分与触点壳体4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一个以上的磁轭7配置为包围触点壳体4的周围。一个以上的磁轭7包括第一磁轭71和第二磁轭72。
第一磁轭71在俯视时大致呈U字形状。详细而言,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磁轭71包括中央部71a、第一侧部71b、第二侧部71c以及多个压入突起71d。第一侧部71b和第二侧部71c是一对侧部的一例。
中央部71a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中央部71a在俯视时呈直线状地延伸。中央部71a配置为覆盖第三侧壁部41d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部71a与第三侧壁部41d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
第一侧部71b以覆盖第一侧壁部41b的外表面的方式从中央部72a的左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侧部71b延伸至与第一磁铁6a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且覆盖第一磁铁6a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第二侧部71c与第一侧部71b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第二侧部71c以覆盖第二侧壁部41c的外表面的方式从中央部71a的右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侧部71c延伸至与第二磁铁6b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且覆盖第二磁铁6b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压入突起71d被压入固定于压入孔42a。通过将压入突起71d压入固定于压入孔42a,来将第一磁轭71固定于触点壳体4。如图4所示,压入突起71d设于中央部71a、第一侧部71b以及第二侧部71c各自的下端。在中央部71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两个压入突起71d。设于中央部71a的压入突起71d分别设于与中央部71a的两端接近的位置。在第一侧部71b以及第二侧部71c分别设有一个压入突起71d。
第二磁轭72呈与第一磁轭71相同的形状,配置位置与第一磁轭71不同。第二磁轭72与第一磁轭71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二磁轭72包括中央部72a、第一侧部72b、第二侧部72c以及多个压入突起72d。
中央部72a配置为覆盖第四侧壁部41e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部72a与第四侧壁部41e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第一侧部72b以覆盖第二侧壁部41c的外表面的方式从中央部72a的右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侧部72b延伸至与第二磁铁6b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且覆盖第二磁铁6b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第二侧部72c以覆盖第一侧壁部41b的外表面的方式从中央部72a的左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侧部72c延伸至与第一磁铁6a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且覆盖第一磁铁6a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压入突起72d被压入固定于压入孔42a。通过将压入突起72d压入固定于压入孔42a,来将第二磁轭72固定于触点壳体4。
在上述结构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能够利用固定于触点壳体4的磁轭7来提高触点壳体4的强度。由此,在触点壳体4内的内压上升时,能够抑制由触点壳体4的膨胀引起的变形。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轭71的中央部71a与壳体部41的第三侧壁部41d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第二磁轭72的中央部72a与壳体部41的第四侧壁部41e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由此,在触点壳体4内的内压上升时,能够有效地抑制由触点壳体4的膨胀引起的变形。并且,由于将多个压入突起71d、72d压入至多个压入孔42a来将磁轭7固定于触点壳体4,所以能够将磁轭7牢固地固定于触点壳体4。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触点壳体4的强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变更外壳2、触点装置3、触点壳体4、驱动装置5、磁铁6或者磁轭7的形状或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11、12呈圆柱状,但固定端子11、12也可以是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端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触点壳体4大致呈长方体,但也可以呈长方体以外的多棱柱形状、圆柱状或大致椭圆柱形状。
也可以如图5所示,第一磁铁6a与第二磁铁6b在前后方向上对置地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第一磁轭71的中央部71a与第一侧壁部41b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第二磁轭72的中央部72a与第二侧壁部41c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并且,磁铁6也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轭7包括第一磁轭71和第二磁轭72这两个磁轭,但磁轭7也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使磁轭7成为一体,由磁轭7包围壳体部41的整个周围。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如图7所示,将磁轭7分割为第一磁轭71和第二磁轭72,使第一磁轭71与第二磁轭72呈钥匙状地卡合而提高磁轭7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磁轭71与触点壳体4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第二磁轭72与触点壳体4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但第一磁轭71以及第二磁轭72也可以不与触点壳体4接触地配置。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磁轭71大致呈U字形状,但也可以根据磁铁6的配置或形状而在第一磁轭71中省略第一侧部71b以及第二侧部71c。同样,在第二磁轭72中,也可以省略第一侧部72b以及第二侧部72c。
将磁轭7固定于触点壳体4的方案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通过将磁轭7嵌入成形于触点壳体4,来将磁轭7固定于触点壳体4。或者,也可以如图9所示,在触点壳体4设置用于将磁轭7的至少一部分嵌合于触点壳体4的槽部4a,通过将磁轭7压入至槽部4a来将磁轭7固定于触点壳体4。并且,也可以将槽部4a与压入孔42a组合来将磁轭7固定于触点壳体4。例如,也可以将中央部71a、72a压入固定于槽部4a,来将第一侧部71b、72b的压入突起71d、72d固定于压入孔42a。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树脂制的触点壳体的电磁继电器中,能够提高触点壳体的强度。
符号说明
4…触点壳体;5…驱动装置;6…磁铁;7…磁轭;11、12…固定端子;11a、11b…固定触点;13…可动接触片;13a、13b…可动触点;42a…压入孔;71a、72a…中央部;71b、71c…一对侧部;71d、72d…压入突起;72b、72c…一对侧部;100…电磁继电器。

Claims (8)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端子,其包括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片,其包括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地配置的可动触点;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方向或者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离开的方向移动;
树脂制的触点壳体,其收纳所述固定触点及所述可动接触片;
一个以上的磁铁,其配置于所述触点壳体的周围,且在所述触点壳体内产生磁场;以及
一个以上的磁轭,其固定于所述触点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触点壳体的外表面接触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被压入固定于所述触点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包括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上突出的一个以上的压入突起,
所述触点壳体包括与所述压入突起对应地设置且供所述压入突起压入的一个以上的压入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配置为包围所述触点壳体的周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包括沿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任意一方延伸的中央部、以及从所述中央部的两端沿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任意另一方延伸的一对侧部,
所述压入突起分别设于所述中央部和一对所述侧部中的至少一对所述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轭被嵌入成形于所述触点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呈圆柱状,且沿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延伸。
CN202080084919.7A 2019-12-19 2020-11-16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47620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9088A JP7380175B2 (ja) 2019-12-19 2019-12-19 電磁継電器
JP2019-229088 2019-12-19
PCT/JP2020/042578 WO2021124754A1 (ja) 2019-12-19 2020-11-16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2072A true CN114762072A (zh) 2022-07-15

Family

ID=76431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4919.7A Pending CN114762072A (zh) 2019-12-19 2020-11-16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5691A1 (zh)
JP (1) JP7380175B2 (zh)
CN (1) CN114762072A (zh)
DE (1) DE112020006217T5 (zh)
WO (1) WO202112475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8081B2 (ja) * 2001-12-25 2006-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消弧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載用開閉器
JP5163318B2 (ja)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
JP2012199120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JP6300153B2 (ja) * 2014-03-07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24754A1 (ja) 2021-06-24
JP2021097002A (ja) 2021-06-24
DE112020006217T5 (de) 2022-11-03
US20230005691A1 (en) 2023-01-05
JP7380175B2 (ja) 2023-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7819B (zh) 电磁继电器
USRE49236E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727815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727817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727818B (zh) 电磁继电器
JP5559662B2 (ja) 接点装置
US8228143B2 (en) Assembly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ircuit board
JP6168785B2 (ja) 有極電磁継電器
JP2019083174A (ja) 電磁継電器
KR20220128940A (ko) 전자 계전기
JP5120162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1008264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4762072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22141413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0074333A (ja) 電磁継電器
WO2023112582A1 (ja) 電磁継電器
JP7380028B2 (ja) リレー
US2023010446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505213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40136132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2104363A (ja) 接点装置
JP494160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3156772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2582217A (zh) 继电器
CN117438252A (zh) 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