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56150A -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56150A
CN114756150A CN202011564302.3A CN202011564302A CN114756150A CN 114756150 A CN114756150 A CN 114756150A CN 202011564302 A CN202011564302 A CN 202011564302A CN 114756150 A CN114756150 A CN 114756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on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icon
desktop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643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56150B (zh
Inventor
吴宇
张婷
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6430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56150B/zh
Priority to US17/924,005 priority patent/US20230176717A1/en
Priority to EP21908641.0A priority patent/EP4134797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14708 priority patent/WO202213463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756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56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56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56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1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using ic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2Interaction with lists of selectable items, e.g. men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5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for image manipulation, e.g. dragging, rotation, expansion or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Wearable computers, e.g. on a bel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62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1D translations or rotations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e.g. scroll wheels, sliders, knobs, rollers or bel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5Scrolling or pan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6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for operating the device by selecting functions from two or more displayed items, e.g. menus or ic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8
    • G06F2203/04806Zoom, i.e. interaction techniques or interactors for controlling the zooming ope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8
    • G06F2203/04808Several contacts: gestures triggering a specific function, e.g. scrolling, zooming, right-click, when the user establishes several contacts with the surface simultaneously; e.g. using several fingers or a combination of fingers and p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094Interfacing with a device worn on the user's body to provide access to telephonic functionalities, e.g. accepting a call, reading or composing a message
    • H04M1/724095Worn on the wrist, hand or ar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2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touch pad, a touch sensor or a touch dete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适用于电子技术和终端领域,提供了一种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终端设备为具有显示屏且安装有应用程序的智能手表、手机等。在终端设备安装应用程序的场景中,判断图标网格中从内向外方向上的闭合圈中是否存在目标闭合圈,图标网格为终端设备当前所有应用图标以网格方式排列形成的,闭合圈为以图标网格的中心为中心的矩形圈,目标闭合圈上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若存在目标闭合圈,则在目标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添加目标应用图标。通过在已有的不完整的闭合圈上添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确保了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便于用户记忆和查找,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Description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和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的应用桌面排列着设备装载的应用程序对应的图标。用户可以在应用桌面中寻找想要运行的应用的图标,或者安装新应用或卸载应用。
目前,智能手表可以按照纵向排列方式在应用桌面中一屏显示固定个数的应用图标。在需要对应用图标进行调整的场景中,例如,安装新应用或卸载应用程序时,应用图标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这种单轴排列方式使得用户很难记忆及查找图标的位置,图标显示效果很差,用户感受不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在终端设备安装目标应用程序的场景中,判断图标网格(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网格)中从内向外方向上的闭合圈中是否存在目标闭合圈。其中,图标网格为终端设备当前所有的应用图标以网格方式排列形成的,闭合圈为以图标网格的中心为中心的矩形圈,目标闭合圈上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如果存在目标闭合圈,则在目标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添加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目标应用图标。
第一方面提供的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时,可以先判断已有闭合圈是否为完整的矩形布局,是否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如果已有闭合圈不是完整的矩形布局,则在不完整的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确保了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便于用户查找,并且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目标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添加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目标应用图标,可以包括:确定目标闭合圈上的第一空闲位置,第一空闲位置为从目标闭合圈的预设起始位置开始在预设方向上的第一个空闲位置,在第一空闲位置上添加目标应用图标。
在该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不完整的闭合圈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时,可以从特定位置开始按照预设方向依次在空闲位置上增加新的应用图标,确保了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目标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添加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目标应用图标,可以包括:获取目标闭合圈上的空闲位置与图标网格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根据距离确定目标闭合圈上的第二空闲位置,第二空闲位置与图标网格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目标闭合圈上所有空闲位置对应的距离中的最小值,在第二空闲位置上添加目标应用图标。
在该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在不完整的闭合圈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时,可以根据空闲位置与图标网格中心之间的距离,按照距离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在空闲位置上增加新的应用图标,确保了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果目标闭合圈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按照图标网格中从内向外的方向,依次在每个目标闭合圈上增加新的应用图标,确保了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包括:如果不存在目标闭合圈,则在图标网格中增加新的闭合圈,并在新的闭合圈的预设起始位置上添加目标应用图标。
在该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时,如果已有闭合圈均是完整的矩形布局,则增加新的闭合圈,并从新的闭合圈上的特定位置开始增加新的应用图标,确保了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便于用户查找,并且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在终端设备卸载目标应用程序的场景中,在图标网格(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网格)中删除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目标应用图标,图标网格为终端设备当前所有的应用图标以网格方式排列形成的。在目标应用图标所在的预设区域中确定第一方向(本申请图15~图18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方向)上是否存在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本申请图15~图18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应用图标与第二应用图标之间的所有应用图标)。其中,图标网格被划分为四个预设区域(参见本申请图16),预设区域以图标网格的中心所在的行和列为边界,第一方向为以目标应用图标为起点远离图标网格的中心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如果第一方向上存在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则按照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
第二方面提供的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在终端设备卸载目标应用程序的场景中,可以对目标应用图标所在区域的其他应用图标进行位置调整,具体的,在用户可视的前提下在第一方向上实现了应用图标位置的轻微调整,确保了位置调整后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便于用户查找,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包括:在目标应用图标所在的预设区域中确定第二方向(本申请图15~图18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二方向)上是否存在第二待移动应用图标(本申请图15~图18所示实施例中第三应用图标与第四应用图标之间的所有应用图标)。其中,第二方向为以目标位置为起点远离图标网格的中心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目标位置(本申请图15~图18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位置)为第一方向上最后一个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在按照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前所在的位置。若第二方向上存在第二待移动应用图标,则按照第二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第二待移动应用图标。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应用图标位置的轻微调整后,继续在用户可视的前提下在第二方向上进行应用图标位置的轻微调整,确保了位置调整后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包括:若第一方向上不存在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则在目标应用图标所在的预设区域中确定第三方向(本申请图15~图18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二方向)上是否存在第三待移动应用图标(本申请图15~图18所示实施例中第五应用图标与第六应用图标之间的所有应用图标)。其中,第三方向为以目标应用图标为起点远离图标网格的中心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若第三方向上存在第三待移动应用图标,则按照第三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第三待移动应用图标。
在该实现方式中,如果在第一方向上不需要进行应用图标位置的调整,则在用户可视的前提下继续在第三方向上进行应用图标位置的轻微调整,确保了位置调整后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
在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显示第一桌面(本申请实施例中局部视角下的桌面),第一桌面包括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接收用户的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参见本申请图23~图24),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用于将第一桌面中的第一应用图标(本申请图23~图24所示实施例中的待移动的应用图标)移动到图标网格中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本申请图23~图24所示实施例中的目标移动位置)。响应于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将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移动特定应用图标的位置。由于终端设备中的应用图标按照网格方式排列显示,便于用户记忆和查找应用图标,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将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可以包括:交换第一应用图标与第二应用图标。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直接交换第一应用图标与第二应用图标,实现方式简单,避免了对其他应用图标位置的调整,便于用户记忆应用图标,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将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可以包括:若第一应用图标与第二应用图标位于一条直线上,则将该直线上第一应用图标与第二应用图标之间的应用图标依次循环移动。若第一应用图标与第二应用图标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确定以第一应用图标和第二应用图标为斜边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并将直角三角形上的应用图标依次循环移动。
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实现对应用图标位置的轻微调整,避免了大幅度对其他应用图标进行位置调整,便于用户记忆应用图标,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显示第一桌面,第一桌面包括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接收用户的第一切换桌面操作(参见本申请图6~图7),响应于第一切换桌面操作,将第一桌面切换显示为第二桌面(本申请实施例中全局视角下的桌面)。其中,第二桌面包括图标网格中的所有应用图标,第二桌面的中心为图标网格的中心。
在该实现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第一切换桌面操作将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切换显示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由于终端设备中的应用图标按照网格方式排列显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显示了所有的应用图标,便于用户记忆和查找应用图标,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用户的第二切换桌面操作,响应于第二切换桌面操作,将第二桌面切换显示为第三桌面(本申请实施例中局部视角下的桌面)。第三桌面包括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第三桌面的中心为图标网格的中心。
在该实现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第二切换桌面操作将全局视角下的桌面切换显示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由于终端设备中的应用图标按照网格方式排列显示,便于用户记忆和查找应用图标,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切换桌面操作和第二切换桌面操作为旋转表冠操作或双指捏合操作。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显示第一桌面,第一桌面包括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接收用户的滑动操作(参见本申请图13~图14),滑动操作用于在第一桌面中显示图标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响应于滑动操作,获取滑动操作的起始位置和滑动轨迹,根据起始位置确定图标网格中起始位置对应的第一参考点,控制图标网格以第一参考点为中心按照滑动轨迹整体移动,以在第一桌面中显示图标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
在该实现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滑动操作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移动显示图标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且呈现出跟手移动效果,便于用户查找应用图标。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响应于滑动操作,获取滑动操作的结束位置。在第一参考点移动至结束位置后,根据第一桌面的中心和图标网格中应用图标的位置信息在图标网格中确定参考应用图标,参考应用图标为滑动操作结束后在第一桌面的中心显示的应用图标。根据参考应用图标确定第一桌面中待显示的应用图标,并在第一桌面中显示待显示的应用图标。
在该实现方式中,用户结束滑动操作后,可以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显示图标网格中用户确定的特定区域的应用图标,便于用户后续的操作。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含在终端设备中,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面及上述方面的可能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行为的功能。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例如,显示模块或单元、处理模块或单元等。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显示屏。存储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上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上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以上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手表的一种界面示意图;
图2为智能手表的另一种界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在全局视角下的一种界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的一种界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的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局部视角到全局视角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局部视角到全局视角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全局视角到局部视角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全局视角到局部视角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进行局部视角2级显示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进行局部视角2级显示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局部视角2级显示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移动显示应用图标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移动显示应用图标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卸载应用程序时智能手表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程序所属区域的划分方式的一种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卸载应用程序时图标位置变化的一种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卸载应用程序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安装新应用程序后图标位置变化的一种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安装新应用程序后图标位置变化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安装新应用程序后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安装新应用程序后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智能手表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智能手表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一种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适用于具有触控显示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触控显示屏的形状以及触控显示屏显示的界面的形状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圆形或矩形。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名称和类型不做限定。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可以为:可穿戴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说明。
图1为智能手表的一种界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智能手表按照纵向排列方式在桌面140 中一屏可以显示固定个数的应用图标11。其中,对固定个数的取值不做限定。例如,在图1 中,一屏可以显示5个应用图标。当智能手表上应用图标的个数大于所述固定个数时,一屏无法将所有的应用图标显示出来,用户可以在桌面140中向上或向下滑动,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的滑动操作,向上或向下滑动显示桌面140中的应用图标。可见,对应用图标进行纵向排列,用户需要多次滑动才能找到目标图标,操作不便。而且,这种单轴排列方式使得用户很难记忆应用图标的位置,用户使用感受很差。
图2为智能手表的另一种界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智能手表按照环形排列方式在桌面 140中一屏可以显示固定个数的应用图标11。其中,对固定个数的取值不做限定。例如,在图2中,一屏可以显示9个应用图标。当智能手表上应用图标的个数大于所述固定个数时,一屏无法将所有的应用图标显示出来,可以多屏显示应用图标,在第一屏放满应用图标后依次在第二屏、第三屏等放置应用图标。桌面140中可以包括指示图标22,例如,位于桌面140 的顶端。指示图标22用于指示桌面140包括的屏数和当前显示的屏。例如,在图2中,指示图标22有6个,说明桌面140包括6屏。第1个指示图标21为黑色,其余的指示图标为白色,通过颜色差异指示桌面140当前显示第一屏。用户可以通过旋转表冠进行桌面140不同屏之间的切换显示,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旋转表冠的操作,切换显示桌面140的不同屏。多屏显示应用图标时,用户查找目标图标时切屏次数较多,操作不便。而且,当用户新安装应用程序或者卸载应用程序时,可能导致应用图标被移动到上一屏或者下一屏,应用图标的布局与用户记忆的位置经常存在偏差,用户使用感受很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在桌面中显示应用图标包括两种视角,分别称为全局视角和局部视角。在全局视角和局部视角中,智能手表可以按照网格排列方式(或称为矩阵排列方式、棋盘排列方式)在桌面中显示应用图标。下面结合图3~图4进行说明。
1、全局视角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在全局视角下,智能手表可以按照网格排列方式在桌面150中一屏显示智能手表上所有的应用图标11。由于一屏显示了所有的应用图标,用户可以知道应用图标的排列位置,快速查找到目标图标,便于用户记忆应用图标布局,提升了用户感受。
为了方便说明,全局视角下智能手表上所有的应用图标形成的网格可以称为第一网格,在桌面150中可以完整的显示第一网格。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对应用图标的个数、第一网格的行数和列数、应用图标的形状、应用图标的显示尺寸(或尺寸)不做限定。例如,在图3中,第一网格包括5行5列,共计25个应用图标,应用图标的形状为圆形。可选的,应用图标的形状还可以为正方形。应用图标的个数越多,第一网格的行数和列数越多、应用图标的尺寸越小。
可选的,为了提升图标显示效果,第一网格中应用图标的尺寸可以相同。
可选的,为了提升图标显示效果,第一网格的中心为桌面150的中心。为了方便说明,桌面的中心可以称为基准位置,具体为显示屏的垂直基准轴16与水平基准轴17的交叉点所在的位置。为了便于区分,全局视角下的基准位置可以称为第一基准位置,局部视角下的基准位置可以称为第二基准位置。例如,在图3中,第一基准位置上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111 (电话应用图标)。
可选的,为了提升图标显示效果,为用户展示图标布局的中心对称性,第一网格的行数和列数可以为奇数。此时,第一网格的布局也可以理解为:以第一基准位置为中心的多个正方形形状的闭合圈(后续称为闭合圈)。例如,在图3中,桌面150中包括2个以第一基准位置为中心的闭合圈,外层的闭合圈包括16个应用图标,内层的闭合圈包括8个应用图标。
需要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安装应用程序、卸载应用程序或移动应用图标等操作,第一网格或每个闭合圈中可能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例如,图20~图22所示的形态。
在全局视角下,用户无法对桌面中应用图标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改变。可选的,用户无法实现下列中的至少一种:通过点击应用图标运行应用程序、移动应用图标的位置、卸载应用程序,或安装新的应用程序。可选的,在全局视角下,用户可以通过预设操作将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为局部视角,参见后面图8~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
2、局部视角
局部视角为全局视角中第一网格的局部显示。在局部视角下,智能手表可以按照网格排列方式在桌面中显示预设个数的应用图标,本实施例对预设个数的取值不做限定。示例性的,如图4中的(a)所示,预设个数可以为9,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中可以按照网格排列方式完整的显示9个应用图标。
为了方便说明并进行区分,局部视角下智能手表上所有的应用图标形成的网格可以称为第二网格。第二网格相比于第一网格,应用图标的尺寸更大,但行数、列数以及应用图标的排列顺序相同。局部视角下的桌面显示第二网格中的一部分,与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可以显示第一网格中的一部分具有相同的含义。示例性的,图4中的(b)示出了局部视角下的第二网格,包括在桌面160中的显示部分和在桌面160之外的非显示部分。为了方便说明,第二网格在桌面160中的显示部分也可以称为第三网格。例如,在图4中,第三网格包括以应用图标111为中心的9个完整的应用图标。
可选的,为了提升图标显示效果,为用户展示图标布局的中心对称性,第三网格的行数和列数可以为奇数。此时,第三网格的布局也可以理解为:以第二基准位置为中心的多个正方形形状的闭合圈(后续称为闭合圈)。例如,如图4中的(a)所示,桌面160包括1个以第二基准位置为中心的闭合圈,该闭合圈上包括8个应用图标,第二基准位置上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111。
可选的,为了提升图标显示效果,第三网格中应用图标的尺寸可以相同。
需要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安装应用程序、卸载应用程序或移动应用图标等操作,第二网格、第三网格或每个闭合圈可能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例如,图20~图22所示的形态。
在局部视角下,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预设操作实现下列中的至少一种:通过点击应用图标运行应用程序、移动应用图标的位置、卸载应用程序、安装新的应用程序、移动显示第二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或者将桌面从局部视角切换为全局视角。
可选的,在智能手表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显示局部视角下桌面的场景中,或者,将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为局部视角的场景中,局部视角下桌面中显示的应用图标可以包括以全局视角下第一基准位置为中心的预设个数的应用图标。示例性的,参见图3和图4中的(a)图,局部视角下桌面160中9个完整显示的应用图标,为桌面150中以第一基准位置为中心的9 个应用图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5对用户唤醒智能手表的过程进行说明。用户可以通过预设操作将处于休眠状态的智能手表唤醒,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
示例性的,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的界面变化示意图。如图5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处于休眠状态时,显示屏101黑屏。用户通过按压表冠15 可以唤醒智能手表。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按压表冠的操作,点亮显示屏101,并在显示屏101上显示主界面102,如图5中的(b)所示。本实施例对主界面102中包括的内容不做限定,例如,可以包括时间、指示是否打开蓝牙功能的蓝牙图标和指示电池剩余电量的电池图标。智能手表显示主界面102时,用户通过按压表冠15可以进行桌面的显示。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按压表冠的操作,在显示屏上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如图5中的(c)所示。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全局视角下第一基准位置的应用图标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全局视角下位于第一基准位置的应用图标与局部视角下位于第二基准位置的应用图标相同。例如,如图3和图4中的(a)所示。在该种实现方式中,每次进入局部视角下的桌面时,局部视角下显示的应用图标不变,便于用户长期记忆。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智能手表可以显示上次显示屏黑屏前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在该种实现方式中,考虑了局部视角下桌面显示的连贯性,便于用户短期记忆,可以适用于智能手表进入休眠状态与被唤醒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的场景,本实施例对所述时间间隔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对用户唤醒智能手表的预设操作不做限定。例如,用户单次按压表冠、用户快速的连续两次按压表冠,或者输入语音。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6~图7,对桌面从局部视角切换到全局视角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预设操作进行从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切换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局部视角到全局视角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预设操作可以为旋转表冠15。如图6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本实施例对桌面160中显示的应用图标在全局视角下第一网格中的位置不做限定。用户通过旋转表冠15进行从局部视角到全局视角的切换。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旋转表冠15的操作,将桌面从局部视角切换为全局视角,参见图6中的(b)所示,智能手表显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150。其中,本实施例对表冠15的旋转方向不做限定,可以为预设的旋转方向。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局部视角到全局视角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预设操作可以为双指的捏合操作。如图7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用户可以在桌面160中进行捏合操作,大拇指和食指相互靠近移动,进行从局部视角到全局视角的切换。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的捏合操作,将桌面从局部视角切换为全局视角,参见图7中的(d),智能手表显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150。其中,本实施例对双指的捏合方向不做限定,例如,也可以为双指相互远离移动。通常,基于用户的理解习惯,双指靠近移动进行捏合操作时,应用图标的尺寸缩小,显示的应用图标更多,桌面从局部模式切换为全局模式。
其中,本实施例对用户进行捏合操作的位置不做限定。
可选的,为了提升切换显示的动态效果,在桌面从局部视角切换到全局视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显示关键帧动态体现出界面的变化。为了与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为局部视角的场景进行区分,本实施例中的关键帧可以称为第一关键帧。智能手表可以预先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关键帧,不同第一关键帧中第三网格的行数和列数不同,应用图标随着第三网格行数和列数的增加正比例缩小。本实施例对第一关键帧的个数不做限定。例如,在图7中,第一关键帧为2个,参见图7中的(b)和(c)所示。在桌面从局部视角切换到全局视角的过程中,第三网格的行数和列数逐渐增大,应用图标的尺寸逐渐缩小。可选的,第一关键帧的显示比例可以为预设缩放比例。例如,局部视角下应用图标的尺寸与全局视角下应用图标的尺寸的比值为R,预设缩放比例可以为大于1且小于R的数值。比如,第一关键帧为2个,预设缩放比例可以分别为1+1/4=5/4和1+3/4=7/4。可选的,为了提升动画显示效果的均匀性和流畅性,预设缩放比例可以为1~R之间的平均值,比如,1+1/n,1+2/n,…,1+(n-1)/n,其中,n表示第一关键帧的个数。
可选的,第一关键帧中第三网格的边可以为弧形,例如图7中的(c)所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桌面切换显示的动态变化效果。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相互结合,对结合方式、结合次数和结合顺序不做限定。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5所示实施例相结合,终端设备被唤醒后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通过本实施例中用户的操作,可以将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切换显示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8和图9,对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到局部视角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预设操作进行从全局视角下的桌面切换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全局视角到局部视角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预设操作可以为旋转表冠15,表冠15的旋转方向与图6所示实施例中表冠的旋转方向相反。如图8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150。用户通过旋转表冠15进行从全局视角到局部视角的切换。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旋转表冠15的操作,将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为局部视角,参见图8中的(b),智能手表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从全局视角到局部视角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预设操作可以为双指的捏合操作,双指的捏合方向与图7所示实施例中双指的捏合方向相反。如图9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150。用户可以在桌面150中进行捏合操作,大拇指和食指相互远离移动,进行从全局视角到局部视角的切换。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的捏合操作,将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为局部视角,参见图9中的(b),智能手表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
其中,本实施例对用户进行捏合操作的位置不做限定。
可选的,为了提升切换显示的动态效果,在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到局部视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显示关键帧动态体现出界面的变化。为了与桌面从局部视角切换为全局视角的场景进行区分,本实施例中的关键帧可以称为第二关键帧。智能手表可以预先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关键帧,不同第二关键帧中第三网格的行数和列数不同,应用图标随着第三网格行数和列数的减少正比例放大。本实施例对第二关键帧的个数不做限定。第二关键帧的显示比例可以为预设缩放比例。可选的,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到局部视角过程中第二关键帧的个数和预设缩放比例,与桌面从局部视角切换到全局视角过程中第一关键帧的个数和缩放比例可以相同。第二关键帧与第一关键帧相似,为桌面在局部视角与全局视角之间切换时的中间态,可以参见图7中的(b)和(c)所示以及相关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对用户将桌面从全局视角切换到局部视角的预设操作不做限定。例如,单击应用图标、双击应用图标,或者输入语音。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相互结合,对结合方式、结合次数和结合顺序不做限定。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所示实施例相结合,实现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与全局视角下的桌面之间的切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0~图12,对局部视角下显示的桌面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可以包括多个桌面,不同桌面中显示的应用图标个数和应用图标的尺寸不同。本实施例对局部视角下桌面的个数、每个桌面中显示的应用图标个数和应用图标的尺寸不做限定。用户可以通过在桌面上进行预设操作进行不同桌面的切换显示。本实施例对所述预设操作不做限定。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以局部视角下包括2个桌面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进行局部视角2级显示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预设操作可以为旋转表冠15。局部视角下的2个桌面分别如图10 中的(a)和(b)所示。在(a)图中,桌面1601中包括9个完整的应用图标。(b)图相对于(a)图,(b)图所示桌面1602中应用图标的个数更多、应用图标的尺寸更小。桌面1602 中除了包括桌面1601中9个完整的应用图标之外,还包括位于垂直基准线16和水平基准线 17上的4个完整的应用图标,例如,应用图标110和应用图标112。如图10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1。本实施例对桌面1601中显示的应用图标在全局视角下第一网格中的位置不做限定。用户通过旋转表冠15,表冠15的旋转方向与图6所示实施例中表冠的旋转方向相同,实现将桌面1601切换为(b)图所示的桌面1602。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旋转表冠15的操作,根据表冠的旋转方向确定待切换的桌面,并切换显示所述待切换的桌面。其中,在桌面切换显示的过程中,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位于第二基准位置上的应用图标保持不变。例如,在图10中,桌面1601和桌面1602中位于第二基准位置上的应用图标均为应用图标111。
相似的,如图10中的(b)所示,用户通过旋转表冠15,表冠15的旋转方向与图8所示实施例中表冠的旋转方向相同,实现将桌面1602切换为(a)图所示的桌面1601。
可选的,若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包括至少3个桌面,用户每次进行预设操作时,可以将当前桌面切换显示为与当前桌面的显示尺寸相邻的桌面。例如,局部视角下包括4个桌面,按照桌面中显示的应用图标个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后依次标记为桌面1~桌面4。当前显示桌面2,当用户按照图10中的(a)所示的表冠旋转方向旋转表冠15时,从桌面2切换显示为桌面3。用户继续按照该方向旋转表冠15时,可以从桌面3切换显示为桌面4。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进行局部视角2级显示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预设操作可以为双指的捏合操作。
如图11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1。用户可以在桌面1601 中进行捏合操作,双指的捏合方向与图7所示实施例中双指的捏合方向相同,大拇指和食指相互靠近移动,实现将桌面1601切换为(b)图所示的桌面1602。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的捏合操作,根据双指的捏合方向确定待切换的桌面,并切换显示所述待切换的桌面。相似的,如图11中的(b)所示,用户可以在桌面1602中进行捏合操作,双指的捏合方向与图9所示实施例中双指的捏合方向相同,大拇指和食指相互远离移动,实现将桌面1602切换为(a)图所示的桌面1601。
其中,本实施例对用户进行捏合操作的位置不做限定。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设置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是否可以进行多个桌面间的切换显示。其中,智能手表可以预先设置局部视角下的基准桌面。如果设置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不进行多个桌面间的切换显示,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仅显示基准桌面。示例性的,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局部视角2级显示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如图12中的(a) 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用户可以点击应用图标113,运行应用图标 113对应的设置应用。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用户点击应用图标113的操作,显示设置应用的主界面104,如图12中的(b)所示。设置应用的主界面104中包括多个功能选项卡,例如,“无线和网络设置”选项卡、“设备连接”选项卡,等。用户可以点击“显示”选项卡41,打开显示应用。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用户点击“显示”选项卡41的操作,显示显示应用的主界面105,如图12中的(c)所示。显示应用的主界面105中可以包括“局部视角2级显示”的开关控件42。“局部视角2级显示”是指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包括2个桌面,可以进行这2个桌面间的切换显示。可选的,“局部视角2级显示”功能默认为关闭。用户可以点击开关控件42,打开“局部视角2级显示”功能。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用户点击开关控件 42的操作,打开“局部视角2级显示”功能,如图12中的(d)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局部视角下的任意一个桌面,可以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局部视角下的桌面。
示例性的,结合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一种应用场景可以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桌面1601。用户想交换应用图标112和应用图标110的位置。用户通过旋转表冠15将桌面1601切换为桌面1602。用户在桌面1602中将应用图标112拖动到应用图标 110的位置,实现将应用图标112和应用图标110进行交换。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相互结合,对结合方式、结合次数和结合顺序不做限定。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图8~图9所示实施例相结合,实现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与全局视角下的桌面之间的切换显示。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3-图14,对局部视角下移动显示桌面中的应用图标进行说明。
局部视角为全局视角中第一网格的局部显示,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显示的应用图标个数有限。用户通过预设操作,可以对局部视角下桌面中显示的应用图标进行整体移动显示,从而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显示出第一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便于用户后续的操作。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对所述预设操作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在局部视角下移动显示应用图标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如图13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为了方便说明,(a)图示出了第二网格。如图13中的(a)~(d)所示,用户的手指在桌面160 中的位置A长按后,从位置A开始滑动,依次滑动至位置B和位置C,用户在位置C抬起手指,滑动操作结束。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的滑动操作,获取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滑动操作的滑动轨迹,第一位置为滑动操作的起始位置,第二位置为滑动操作的结束位置。根据第一位置确定第二网格中第一位置对应的第一参考点,控制第二网格以第一参考点为中心按照所述滑动轨迹整体移动。在第一参考点移动至第二位置后,根据桌面160的中心(或第二基准位置)和第二网格中应用图标的位置信息在第二网格中确定参考应用图标,参考应用图标为用户滑动操作结束后在桌面160的中心显示的应用图标。根据参考应用图标确定桌面160中待显示的应用图标,并在桌面160中显示所述待显示的应用图标。具体的,在图13 中,第一位置为位置A,第二位置为位置C,第一参考点(未示出)可以为第二网格中位置 A所在的点。控制第二网格以第一参考点为中心按照滑动轨迹整体移动,可以参考应用图标 111的位置变化,在用户进行滑动操作的过程中,桌面160显示的应用图标呈现出了应用图标跟手移动的效果,从而显示出第二网格中不同区域(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网格中不同区域) 的应用图标。如图13中的(c)所示,当用户的手指滑动到位置C后并抬起,第一参考点移动到位置C。桌面160的中心为垂直基准轴16与水平基准轴17的交叉点,根据桌面160的中心可以确定参考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118。根据应用图标118可以确定桌面160待显示的应用图标包括第二网格中以应用图标118为中心的3行3列共计9个应用图标,在桌面160 中显示所述9个应用图标,如图13中的(d)所示。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桌面160的中心和第二网格中应用图标的位置信息在第二网格中确定参考应用图标,可以包括:获取第二网格中各个应用图标与桌面16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将距离最小的第一应用图标确定为参考应用图标。可选的,若距离最小的第一应用图标有多个,可以将任意一个第一应用图标确定为参考应用图标。可选的,应用图标与桌面16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应用图标的中心与桌面16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为了提升局部视角下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避免桌面中部分区域未显示应用图标,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桌面160的中心和第二网格中应用图标的位置信息在第二网格中确定参考应用图标,可以包括:获取第二网格中各个应用图标与桌面16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对于距离最小的第一应用图标,在第二网格中,判断第一应用图标在垂直向上的方向、垂直向下的方向、水平向左的方向和水平向右的方向上的应用图标个数Y是否大于等于X,X=[局部视角下桌面中显示的行数或列数/2]。若在垂直向上的方向、垂直向下的方向、水平向左的方向和水平向右的方向上的应用图标个数均大于等于X,则将所述第一应用图标确定为参考应用图标。若在垂直向上的方向、垂直向下的方向、水平向左的方向和水平向右的方向中的第一方向上的应用图标个数小于X,则将在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上与第一应用图标相差 X-Y个位置的应用图标确定为参考应用图标。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的,参见图14,假设,局部视角下桌面160中可以显示3行3列共计9个应用图标,X=1。为了方便说明,图14中的(a)示出了第二网格。如图14中的(a)所示,用户的手指在桌面160 中滑动至位置C后抬起,滑动操作结束。智能手表获取第二网格中各个应用图标与桌面160 的中心(垂直基准轴16与水平基准轴17的交叉点)之间的距离,确定距离最小的第一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119。在第二网格中,应用图标119在垂直向上的方向上有4个应用图标、垂直向下的方向上没有应用图标,应用图标119在水平向左的方向上有4个应用图标、水平向右的方向上没有应用图标。第一方向包括垂直向下的方向和水平向右的方向,Y均为0,X-Y=1。在垂直向上的方向上与应用图标119相差1个位置并且在水平向左的方向上与应用图标119相差1个位置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118,则将应用图标118确定为参考应用图标。用户滑动操作结束后,局部视角下的桌面显示参见图14中的(b)图。可见,如果将应用图标119显示在桌面160的中心,那么桌面160的右侧和下侧将不显示应用图标,而将应用图标118显示在桌面160的中心,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可以呈现完整的网格布局,提升了显示效果。
可选的,若用户进行滑动操作的时长小于预设时长,用户抬起手指后,第二网格恢复至原位置,局部视角下的桌面显示不变,避免了用户误操作带来的图标显示变化。
可选的,滑动操作的滑动轨迹可以包括多个轨迹点。本实施例对用户进行滑动操作的起始位置、结束位置和滑动轨迹不做限定。例如,滑动操作的起始位置可以为桌面中的任意空白位置。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相互结合,对结合方式、结合次数和结合顺序不做限定。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所示实施例相结合,用户在局部视角下移动显示应用图标后切换显示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又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10~图12所示实施例相结合,实现在局部视角下不同的桌面中移动显示应用图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5~图18,对在局部视角下卸载应用程序时应用图标的位置变化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预设操作在局部视角下卸载应用程序。
示例性,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卸载应用程序时智能手表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如图15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用户可以通过在桌面160中长按应用图标114,进行视频应用程序的卸载。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长按应用图标114的操作,在桌面160中弹出卸载框31,如图15中的(c)图,卸载框31中可以包括垃圾桶按键。如图15中的(d)所示,用户可以点击卸载框31中的垃圾桶按键,继续进行视频应用程序的卸载。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点击垃圾桶按键的操作,显示卸载确认界面103,如图15中的(e)图。卸载确认界面103中可以包括应用图标114、按键32、按键33和提示信息,例如,是否卸载“视频”,用于进一步提示用户是否继续卸载应用程序。如图15中的(f)所示,用户可以点击按键33,确定继续卸载视频应用程序。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点击按键33的操作,执行卸载视频应用程序。
可选的,为了提升显示效果,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长按应用图标114的操作之后,在弹出卸载框31之前,应用图标114的尺寸可以变小,如图15中的(b)图,用于动态提示用户当前正在针对应用图标114进行操作,呈现出动画效果。
需要说明,图15并不对用户卸载应用程序的操作形成限定,可以为其他的预设操作。
用户在局部视角下卸载应用程序后,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卸载的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出现空位,需要对其他应用图标进行位置调整,以填补该空位。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二网格为7行7列共计49个应用图标为示例,对卸载应用程序的场景中应用图标的位置调整进行说明。
为了方便说明,对第二网格以第二基准位置为中心进行区域划分。示例性的,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程序所属区域的划分方式的一种示意图。在图16中,第二网格包括7 行7列共计49个应用图标,分别标记为应用图标0~应用图标48。应用图标0位于局部视角下桌面中的第二基准位置。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6中的(a)所示,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将第二网格划分为4个区域。区域1包括3行4列共计12个应用图标,区域2包括4行3列共计12个应用图标,区域3包括4行4列共计16个应用图标,区域4包括3行 3列共计9个应用图标。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6中的(b)所示,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将第二网格划分为4个区域。区域1包括4行4列共计16个应用图标,区域2包括4行3列共计12个应用图标,区域3包括3行4列共计12个应用图标,区域4包括3行 3列共计9个应用图标。
为了方便说明,用户卸载的应用图标可以称为目标应用图标,目标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可以称为目标位置。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卸载目标应用图标后,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可以包括:
在目标应用图标所在的区域中,确定目标应用图标在第一方向上是否存在相邻的第一应用图标。
若目标应用图标在第一方向上存在相邻的第一应用图标,则将第一应用图标与第二应用图标之间的所有应用图标(包括第一应用图标和第二应用图标)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依次移动以填补目标位置,其中,第二应用图标为目标应用图标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后一个应用图标。确定第一位置在第二方向上是否存在相邻的第三应用图标,第一位置为第二应用图标移动前所在的位置。若第一位置在第二方向上存在相邻的第三应用图标,则将第三应用图标与第四应用图标之间的所有应用图标(包括第三应用图标和第四应用图标)按照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依次移动以填补第一位置。其中,第四应用图标为第一位置在第二方向上的最后一个应用图标。
若目标应用图标在第一方向上不存在相邻的第一应用图标,则确定目标应用图标在第二方向上是否存在相邻的第五应用图标。若目标应用图标在第二方向上存在相邻的第五应用图标,则将第五应用图标与第六应用图标之间的所有应用图标(包括第五应用图标和第六应用图标)按照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以填补目标位置。其中,第六应用图标为目标应用图标在第二方向上的最后一个应用图标。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为垂直方向上远离局部视角下桌面的中心的方向,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上远离局部视角下桌面的中心的方向。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上远离局部视角下桌面的中心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垂直方向上远离局部视角下桌面的中心的方向。
下面通过图17~图18进行示例性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图17和图18中示出了完整的第二网格,未示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
可选的,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7中的(a)所示,用户在局部视角下卸载桌面中的应用图标9,目标位置为应用图标9所在的位置131。在应用图标9所在的区域中,第一方向121为垂直向上,第二方向122为水平向左。确定应用图标9在垂直向上的方向上存在相邻的第一应用图标,具体为应用图标8,第二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7。将应用图标8和应用图标7依次垂直向下移动,应用图标8填补目标位置131,应用图标7的原始位置空缺,为第一位置 132,如图17中的(b)所示。第一位置132在水平向左的方向上存在相邻的第三应用图标,具体为应用图标4,第四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1。将应用图标4和应用图标1依次水平向右移动,应用图标4填补第一位置132。卸载应用图标9后,第二网格的布局参见图17中的(c) 所示。
可选的,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18中的(a)所示,用户在局部视角下卸载桌面中的应用图标22,目标位置为应用图标22所在的位置131。在应用图标22所在的区域中,第一方向121为水平向右,第二方向122为垂直向上,确定应用图标22在水平向右的方向上存在相邻的第一应用图标,具体为应用图标18,第二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14。将应用图标18和应用图标14依次水平向左移动,应用图标18填补目标位置131,应用图标14的原始位置空缺,为第一位置132,如图18中的(b)所示。第一位置132在垂直向上的方向上存在相邻的第三应用图标,具体为应用图标13。此时,第三应用图标即为第四应用图标。将应用图标13 垂直向下移动,填补第一位置132。卸载应用图标22后,第二网格的布局参见图18中的(c) 所示。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对卸载的应用图标所在区域的其他应用图标进行位置调整,在用户可视的前提下实现了应用图标位置的轻微调整,确保了位置调整后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相互结合,对结合方式、结合次数和结合顺序不做限定。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所示实施例相结合,用户在局部视角下卸载应用程序后,可以通过图6~图7所示实施例中用户的操作,将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切换显示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从而查看应用图标的布局。又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所示实施例、图8~图9所示实施例相结合。又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13~图14所示实施例相结合。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9~图22,对在局部视角下安装新的应用程序时应用图标的位置变化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图19~图22示出了第二网格,未示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局部视角下桌面中心位置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0,局部视角下第二网格中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闭合圈依次称为第1闭合圈、第2闭合圈…。新安装的应用图标的标号采用下划线进行标记。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确定第二网格中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每个闭合圈上没有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即为完整的正方形布局,则增加新的闭合圈,并从新的闭合圈上预设起始位置开始按照预设方向依次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可选的,每个闭合圈均设置有预设起始位置,不同闭合圈上的预设起始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的,预设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示例性的,参见图19。假设,每个闭合圈的预设起始位置均为三点钟方向位置,预设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如图19中的(a)所示,第二网格包括5行5列共计25个应用图标,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包括2个闭合圈,每个闭合圈上没有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其中,位于内侧的第1闭合圈包括应用图标7、8、9、13、18、17、16、12共计8个应用图标,位于外侧的第2闭合圈包括应用图标1、2、3、4、5、10、14、19、24、23、22、21、20、15、 11、6共计16个应用图标。在安装新的应用程序时,可以在第2闭合圈的外侧增加第3闭合圈,并从第3闭合圈上三点钟方向的位置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例如,如图19中的(b)和(c)所示,依次增加应用图标111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确定第二网格中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闭合圈中存在目标闭合圈,目标闭合圈上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即为不完整的正方形布局,则从目标闭合圈上预设起始位置开始按照预设方向依次在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
示例性的,参见图20。假设,每个闭合圈的预设起始位置均为三点钟方向位置,预设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如图20中的(a)所示,在第二网格中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闭合圈中,位于外侧的第2闭合圈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第2闭合圈上的预设起始位置为应用图标11所在的位置。可以从第2闭合圈上应用图标11所在的位置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在空闲位置处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例如,如图20中的(b)、(c)和(d)所示,依次增加应用图标16
可选的,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确定第二网格中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闭合圈中存在目标闭合圈,目标闭合圈上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即为不完整的正方形布局,则根据空闲位置与桌面中心之间的距离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依次在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其中,若存在多个空闲位置与桌面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对在所述多个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的顺序不做限定。可选的,可以从目标闭合圈上预设起始位置开始按照预设方向在多个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
示例性的,参见图21。假设,每个闭合圈的预设起始位置均为三点钟方向位置,预设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如图21中的(a)所示,在第二网格中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闭合圈中,位于外侧的第2闭合圈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在第2闭合圈上的空闲位置中,位置133与桌面中心(应用图标0)之间的距离小于位置134与桌面中心之间的距离。第2 闭合圈上的预设起始位置为应用图标11所在的位置。可以先在位置133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然后在位置134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在位置133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时,可以从第2闭合圈上应用图标11所在的位置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增加,例如,如图21中的 (b)和(c)所示,依次增加应用图标12。在位置134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时,可以在增加应用图标2之后按照顺时针方向增加,例如,如图21中的(d)所示,依次增加应用图标36
可选的,若目标闭合圈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按照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方向依次在每个目标闭合圈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对于不同的目标闭合圈,可以采用相同的规则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规则,所述规则可以参见上面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参见图22。假设,每个闭合圈的预设起始位置均为三点钟方向位置,预设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如图22中的(a)所示,在第二网格中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闭合圈中,位于内侧的第1闭合圈和位于外侧的第2闭合圈均为目标闭合圈,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可以按照以应用图标0为中心从内向外的方向,先在第1闭合圈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然后在第2闭合圈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具体的,如图22中的(b)所示,对于第1闭合圈,可以从预设起始位置开始按照预设方向依次在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具体增加应用图标1。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22中的(c)和(d)所示,对于第2闭合圈,可以从预设起始位置开始按照预设方向依次在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具体依次增加应用图标28。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22中的(c)和 (e)所示,对于第2闭合圈,可以根据空闲位置与桌面中心之间的距离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依次在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具体依次增加应用图标28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智能手表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时,可以先判断已有闭合圈是否为完整的正方形布局,是否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如果已有闭合圈不是完整的正方形布局,则在已有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如果已有闭合圈均为完整的正方形布局,则增加新的闭合圈,在新的闭合圈上增加新安装的应用图标,确保了应用图标保持为聚合、紧凑的视觉形态,便于用户查找,并且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相互结合,对结合方式、结合次数和结合顺序不做限定。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所示实施例相结合,用户在局部视角下安装新的应用程序后,可以通过图6~图7所示实施例中用户的操作,将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切换显示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从而查看新安装的应用图标的位置。又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图8~图9所示实施例相结合。又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10~图12所示实施例相结合。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23~图30,对在局部视角下移动特定应用图标时应用图标的位置变化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预设操作在局部视角下移动特定应用图标的位置。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应用图标的目标移动位置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示例性的,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智能手表的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如图 23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用户想将应用图标112调整到应用图标116所在的位置。如图23中的(b)和(c)所示,用户可以拖动应用图标112至应用图标116所在的位置上并停留超过预设时长,从而进行应用图标的移动。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对应用图标112的拖动操作,确定目标移动位置,并按照应用图标移动规则移动应用图标的位置。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应用图标的目标移动位置不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上。示例性的,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智能手表的另一种界面变化示意图。如图24中的(a)所示,智能手表当前显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用户想将应用图标112 调整到应用图标115所在的位置,应用图标115当前不在桌面160中。如图24中的(b)所示,用户可以通过拖动应用图标112至桌面160的第一边缘位置,实现在桌面160中整体移动第二网格从而在桌面160中显示第二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例如,第二网格可以按照(b)图中虚线示出的方向整体移动。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拖动应用图标112至第一边缘位置的操作,根据第一边缘位置确定第二网格的移动方向,并根据移动方向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中移动显示第二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如图24中的(c)和(d)所示,当应用图标115显示在桌面160中时,用户可以将应用图标112从第一边缘位置拖动至应用图标115所在的位置上并停留超过预设时长,从而进行应用图标的移动。相应的,智能手表响应于用户对应用图标112的拖动操作,确定目标移动位置,并按照应用图标移动规则移动应用图标的位置。可选的,第一边缘位置与桌面160的边界有接触。可选的,如图24中的(b)图所示,第二网格的移动方向可以与应用图标112的拖动方向相反。
其中,本实施例对预设时长的取值不做限定。
可选的,用户放开应用图标112之前,智能手表不对应用图标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调整。例如,如图23中的(b)和(c)所示,或者如图24中的(b)~(d)所示,在用户拖动应用图标112的过程中,应用图标112的位置空闲,其他应用图标的位置不变。
可选的,若用户拖动应用图标112至某个位置上的停留时长小于预设时长,用户放开应用图标112后,应用图标112弹回至原位置,智能手表显示的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恢复至应用图标112移动前的状态。
通过设置预设时长,避免了用户误操作导致的应用图标位置的调整。
可选的,用户拖动应用图标112至第一位置上且停留时长超过预设时长,如果根据第一位置无法确定应用图标112的目标移动位置,用户放开应用图标112后,应用图标112弹回至原位置,智能手表显示的局部视角下的桌面160恢复至应用图标112移动前的状态。例如,第一位置为局部视角下桌面160中的空白位置。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对确定目标移动位置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可以采用现有方法。例如,获取应用图标112的停留位置与各个应用图标所在位置之间的距离,将距离小于预设距离且距离最小的应用图标所在位置确定为目标移动位置。
下面结合示例对应用图标移动规则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待移动的应用图标所在的闭合圈可以称为第一闭合圈,目标移动位置所在的闭合圈可以称为第二闭合圈。第一闭合圈和第二闭合圈可能为同一闭合圈,也可能是不同的闭合圈。
可选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将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与目标移动位置上的应用图标交换。例如,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一种示意图。如图25中的(a)所示,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9,目标移动位置为应用图标12所在的位置,目标移动位置位于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如图25中的(b)和(c)所示,可以直接将应用图标9与应用图标12交换。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直接交换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与目标移动位置上的应用图标,实现方式简单,避免了对其他应用图标位置的调整,便于用户记忆应用图标,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可选的,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若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与目标移动位置位于一条直线上,则将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与目标移动位置之间的所有应用图标(包括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与目标移动位置上的应用图标)按照该直线的方向依次移动。本实施例对直线的方向不做限定,例如,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或斜线方向。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对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与目标移动位置之间的所有应用图标进行移动,实现了对应用图标位置的轻微调整,避免了大幅度对其他应用图标进行位置调整,便于用户记忆应用图标,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示例性的,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另一种示意图。在本示例中,直线的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一闭合圈和第二闭合圈为同一闭合圈。如图26 中的(a)所示,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9,目标移动位置为应用图标7所在的位置,目标移动位置位于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如图26中的(b)和(c)所示,可以按照水平向右的方向,将应用图标8移动到应用图标9的位置,将应用图标7移动到应用图标8的位置,将应用图标9移动到应用图标7的位置。
示例性的,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在本示例中,直线的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一闭合圈和第二闭合圈为不同的闭合圈。如图27中的(a)所示,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9,目标移动位置为应用图标6所在的位置,目标移动位置不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如图27中的(b)和(c)所示,可以按照水平向右的方向,将应用图标8移动到应用图标9的位置,将应用图标7移动到应用图标8的位置,将应用图标6移动到应用图标7的位置,将应用图标9移动到应用图标6的位置。
示例性的,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在本示例中,直线的方向为斜线方向,第一闭合圈和第二闭合圈为同一闭合圈。如图28 中的(a)所示,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9,目标移动位置为应用图标16所在的位置,目标移动位置位于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如图28中的(b)和(c)所示,可以按照斜线的方向,将应用图标0移动到应用图标9的位置,将应用图标16移动到应用图标0的位置,将应用图标9移动到应用图标16的位置。
可选的,在又一种实现方式中,若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与目标移动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确定中间应用图标,中间应用图标为待移动的应用图标所在的第一直线与目标移动位置所在的第二直线的交叉位置处的应用图标,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垂直,将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中间应用图标以及目标移动位置形成的折线上的应用图标依次移动。可选的,第一直线的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直线的方向为垂直方向,或者,第一直线的方向为垂直方向、第二直线的方向为水平方向。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对以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与目标移动位置为斜边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上的应用图标进行移动,实现了对应用图标位置的轻微调整,避免了大幅度对其他应用图标进行位置调整,便于用户记忆应用图标,提升了应用图标的显示效果,提升了用户感受。
示例性的,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在本示例中,第一直线的方向为垂直方向,第二直线的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一闭合圈和第二闭合圈为同一闭合圈。如图29中的(a)所示,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9,目标移动位置为应用图标12所在的位置,目标移动位置位于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应用图标9所在的垂直方向的第一直线与应用图标12所在的水平方向的第二直线的交叉位置处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13,应用图标13为中间应用图标。应用图标9、应用图标13和应用图标12形成的折线上的应用图标包括:应用图标9、13、0和12,则可以依次移动这些应用图标的位置,具体的,如图29中的(b)和(c)所示,可以将应用图标13移动到应用图标9的位置,将应用图标0移动到应用图标13的位置,将应用图标12移动到应用图标0的位置,将应用图标9移动到应用图标12的位置。
示例性的,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移动应用图标时图标位置变化的又一种示意图。在本示例中,第一直线的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直线的方向为垂直方向,第一闭合圈和第二闭合圈为不同的闭合圈。如图30中的(a)所示,待移动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9,目标移动位置为应用图标15所在的位置,目标移动位置不在局部视角下的桌面中。应用图标9 所在的水平方向的第一直线与应用图标15所在的垂直方向的第二直线的交叉位置处的应用图标为应用图标6,应用图标6为中间应用图标。应用图标9、应用图标6和应用图标15形成的折线上的应用图标包括:应用图标9、8、7、6、11和15,则可以依次移动这些应用图标的位置,具体的,如图30中的(b)和(c)所示,可以将应用图标8移动到应用图标9的位置,将应用图标7移动到应用图标8的位置,将应用图标6移动到应用图标7的位置,将应用图标11移动到应用图标6的位置,将应用图标15移动到应用图标11的位置,将应用图标9移动到应用图标15的位置。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相互结合,对结合方式、结合次数和结合顺序不做限定。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19~图22所示实施例相结合,实现在局部视角下移动特定应用图标的位置以及增加新的应用图标。又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所示实施例相结合,用户在局部视角下移动特定应用图标的位置后,通过图6~图7所示实施例中用户的操作,将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切换显示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从而查看应用图标的布局。又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6~图7、图8~图9所示实施例、图9~图10所示实施例相结合。又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与图15~图18所示实施例相结合。
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施例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模块的名称是示意性的,实际实现时对模块的名称不做限定。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1所示,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操作识别模块3101和处理模块3102。
操作识别模块3101,用于接收用户的操作,并识别所述操作。用户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中的至少一项:点击操作,例如,在桌面上点击应用图标、在应用程序的界面上点击开关控件;在桌面上进行的滑动操作,例如,直线滑动操作、折线滑动操作;在桌面上拖动移动图标;在桌面上进行双指的捏合操作;按压表冠;或者旋转表冠。
处理模块3102,用于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执行本申请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处理步骤。例如,在智能手表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显示主界面或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将全局视角下的桌面切换显示为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将局部视角下的桌面切换显示为全局视角下的桌面、安装新应用程序、卸载应用程序、移动桌面中的应用图标、在局部视角下切换显示不同的桌面、在局部视角下移动显示应用图标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32,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另一种结构,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3201、接收器3202、发射器3203、存储器3204和总线3205。处理器3201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32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的应用以及信息处理。接收器3202和发射器320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基带芯片。存储器3204通过总线3205和处理器3201相连。存储器320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指令,处理器3201用于执行至少一个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相关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当终端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器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天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控制电路中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时,控制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32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该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该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也可以独立在处理器之外。该存储器包括高速缓存Cache,可以存放频繁访问的数据/指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不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以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W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SSD) 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终端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相关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终端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执行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相关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综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终端设备安装目标应用程序时,判断图标网格中从内向外方向上的闭合圈中是否存在目标闭合圈;所述图标网格为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有的应用图标以网格方式排列形成的,所述闭合圈为以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为中心的矩形圈,所述目标闭合圈上存在应用图标的空闲位置;
若存在所述目标闭合圈,则在所述目标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添加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目标应用图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目标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添加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目标应用图标,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闭合圈上的第一空闲位置,所述第一空闲位置为从所述目标闭合圈的预设起始位置开始在预设方向上的第一个空闲位置;
在所述第一空闲位置上添加所述目标应用图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目标闭合圈的空闲位置上添加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目标应用图标,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闭合圈上的空闲位置与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根据所述距离确定所述目标闭合圈上的第二空闲位置,所述第二空闲位置与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目标闭合圈上所有空闲位置对应的距离中的最小值;
在所述第二空闲位置上添加所述目标应用图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不存在所述目标闭合圈,则在所述图标网格中增加新的闭合圈,并在所述新的闭合圈的预设起始位置上添加所述目标应用图标。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显示第一桌面;所述第一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
接收用户的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所述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用于将所述第一桌面中的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所述图标网格中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
响应于所述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将所述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所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所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包括:
交换所述第一应用图标与所述第二应用图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所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包括:
若所述第一应用图标与所述第二应用图标位于一条直线上,则将该直线上所述第一应用图标与所述第二应用图标之间的应用图标依次循环移动;
若所述第一应用图标与所述第二应用图标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确定以所述第一应用图标和所述第二应用图标为斜边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并将所述直角三角形上的应用图标依次循环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显示第一桌面;所述第一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
接收用户的第一切换桌面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一切换桌面操作,将所述第一桌面切换显示为第二桌面;所述第二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的所有应用图标,所述第二桌面的中心为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用户的第二切换桌面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二切换桌面操作,将所述第二桌面切换显示为第三桌面;所述第三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所述预设行数和所述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所述第三桌面的中心为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为智能手表,所述第一切换桌面操作为旋转表冠操作或双指捏合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显示第一桌面;所述第一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
接收用户的滑动操作;所述滑动操作用于在所述第一桌面中显示所述图标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
响应于所述滑动操作,获取所述滑动操作的起始位置和滑动轨迹;
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确定所述图标网格中所述起始位置对应的第一参考点,控制所述图标网格以所述第一参考点为中心按照所述滑动轨迹整体移动,以在所述第一桌面中显示所述图标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滑动操作,获取所述滑动操作的结束位置;
在所述第一参考点移动至所述结束位置后,根据所述第一桌面的中心和所述图标网格中应用图标的位置信息在所述图标网格中确定参考应用图标;所述参考应用图标为所述滑动操作结束后在所述第一桌面的中心显示的应用图标;
根据所述参考应用图标确定所述第一桌面中待显示的应用图标;
在所述第一桌面中显示所述待显示的应用图标。
13.一种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终端设备卸载目标应用程序时,在图标网格中删除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对应的目标应用图标;所述图标网格为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有的应用图标以网格方式排列形成的;
在所述目标应用图标所在的预设区域中确定第一方向上是否存在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其中,所述图标网格被划分为四个预设区域,所述预设区域以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所在的行和列为边界,所述第一方向为以所述目标应用图标为起点远离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
若所述第一方向上存在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则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应用图标所在的预设区域中确定第二方向上是否存在第二待移动应用图标;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以目标位置为起点远离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目标位置为所述第一方向上最后一个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在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前所在的位置;
若所述第二方向上存在第二待移动应用图标,则按照所述第二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待移动应用图标。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方向上不存在第一待移动应用图标,则在所述目标应用图标所在的预设区域中确定第三方向上是否存在第三待移动应用图标;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以所述目标应用图标为起点远离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若所述第三方向上存在第三待移动应用图标,则按照所述第三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所述第三待移动应用图标。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显示第一桌面;所述第一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
接收用户的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所述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用于将所述第一桌面中的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所述图标网格中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
响应于所述调整应用图标位置操作,将所述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所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所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包括:
交换所述第一应用图标与所述第二应用图标。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应用图标移动到所述第二应用图标所在的位置,包括:
若所述第一应用图标与所述第二应用图标位于一条直线上,则将该直线上所述第一应用图标与所述第二应用图标之间的应用图标依次循环移动;
若所述第一应用图标与所述第二应用图标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确定以所述第一应用图标和所述第二应用图标为斜边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并将所述直角三角形上的应用图标依次循环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3-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显示第一桌面;所述第一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
接收用户的第一切换桌面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一切换桌面操作,将所述第一桌面切换显示为第二桌面;所述第二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的所有应用图标,所述第二桌面的中心为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用户的第二切换桌面操作;
响应于所述第二切换桌面操作,将所述第二桌面切换显示为第三桌面;所述第三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所述预设行数和所述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所述第三桌面的中心为所述图标网格的中心。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为智能手表,所述第一切换桌面操作为旋转表冠操作或双指捏合操作。
22.根据权利要求13-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显示第一桌面;所述第一桌面包括所述图标网格中预设行数和预设列数的应用图标;
接收用户的滑动操作;所述滑动操作用于在所述第一桌面中显示所述图标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
响应于所述滑动操作,获取所述滑动操作的起始位置和滑动轨迹;
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确定所述图标网格中所述起始位置对应的第一参考点,控制所述图标网格以所述第一参考点为中心按照所述滑动轨迹整体移动,以在所述第一桌面中显示所述图标网格中不同区域的应用图标。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滑动操作,获取所述滑动操作的结束位置;
在所述第一参考点移动至所述结束位置后,根据所述第一桌面的中心和所述图标网格中应用图标的位置信息在所述图标网格中确定参考应用图标;所述参考应用图标为所述滑动操作结束后在所述第一桌面的中心显示的应用图标;
根据所述参考应用图标确定所述第一桌面中待显示的应用图标;
在所述第一桌面中显示所述待显示的应用图标。
2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显示屏;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564302.3A 2020-12-25 2020-12-25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7561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4302.3A CN114756150B (zh) 2020-12-25 2020-12-25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7/924,005 US20230176717A1 (en) 2020-12-25 2021-08-26 Method for Managing Application Icon, Terminal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21908641.0A EP4134797A4 (en) 2020-12-25 2021-08-26 APPLICATION SYMBOL MANAGEMENT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PCT/CN2021/114708 WO2022134637A1 (zh) 2020-12-25 2021-08-26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4302.3A CN114756150B (zh) 2020-12-25 2020-12-25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85764.6A Division CN118244941A (zh) 2020-12-25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2410188846.6A Division CN118244942A (zh) 2020-12-25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56150A true CN114756150A (zh) 2022-07-15
CN114756150B CN114756150B (zh) 2023-12-22

Family

ID=82157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64302.3A Active CN114756150B (zh) 2020-12-25 2020-12-25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6717A1 (zh)
EP (1) EP4134797A4 (zh)
CN (1) CN114756150B (zh)
WO (1) WO20221346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12699S1 (en) * 2018-11-15 2021-03-09 Biosense Webster (Israel) Ltd. Display screen or portion thereof with icon
USD1016844S1 (en) * 2022-05-25 2024-03-05 K-Bio HealthCare, Inc. Display screen or portion thereof with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CN115145444A (zh) * 2022-07-29 2022-10-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标的移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8379A (zh) * 2013-09-16 2014-01-01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终端的桌面元素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04391637A (zh) * 2014-11-19 2015-03-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933252A (zh) * 2018-12-27 2019-06-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图标移动方法及终端设备
US20200387289A1 (en) * 2019-05-06 2020-12-10 Apple Inc.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composing cgr fi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28333B2 (ja) * 2007-04-12 2012-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表示装置及びコンテンツ表示方法
JP2013073513A (ja) * 2011-09-28 2013-04-22 Kyocera Corp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8379A (zh) * 2013-09-16 2014-01-01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终端的桌面元素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04391637A (zh) * 2014-11-19 2015-03-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933252A (zh) * 2018-12-27 2019-06-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图标移动方法及终端设备
US20200387289A1 (en) * 2019-05-06 2020-12-10 Apple Inc.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composing cgr files
US20220291806A1 (en) * 2019-05-06 2022-09-15 Apple Inc.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composing cgr fi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56150B (zh) 2023-12-22
EP4134797A1 (en) 2023-02-15
EP4134797A4 (en) 2023-12-06
WO2022134637A1 (zh) 2022-06-30
US20230176717A1 (en)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756150B (zh)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054988B2 (e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isplay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508474B1 (ko) 터치 스크린 기기 잠금 해제
KR101565199B1 (ko) 휴대용 컴퓨팅 디바이스용 키보드
US20150160849A1 (en) Bezel Gesture Techniques
CN111443863A (zh) 页面操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JP6418157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AU2011209056B2 (en) Component display processing method and user device
KR20140126327A (ko) 애플리케이션의 썸네일-이미지 선택 기법
US20180335906A1 (en) Application icon preview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23541818A (ja) アイコン表示制御方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23530395A (ja) アプリアイコン制御方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4238725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9019158A1 (zh) 一种应用的操作方法和装置
WO2024066759A1 (zh) 一种切换应用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1104037A (zh) 有助视觉障碍者浏览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JP2022547667A (ja) ヒューマンコンピュータインタラクション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118244941A (zh)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8244942A (zh)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470103A (zh) 智能手表及其界面控制方法
CN114756311A (zh) 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96647A (zh) 界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11459394A (zh) 交互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U2019205000B2 (en) Component display processing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CN114415883A (zh) 用户界面交互方法、设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13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