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43698B - 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43698B
CN114743698B CN202210415156.0A CN202210415156A CN114743698B CN 114743698 B CN114743698 B CN 114743698B CN 202210415156 A CN202210415156 A CN 202210415156A CN 114743698 B CN114743698 B CN 1147436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unit
water
valve
water cooling
isolation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151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43698A (zh
Inventor
肖三平
雷伟俊
许杰
汪景新
席京彬
伍龙燕
周振德
孙惠敏
张振鲁
张进
孟剑
周勤
王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eng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1515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436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43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3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43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36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18Emergency cooling arrangements; Removing shut-down heat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02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passages in which he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coolant; Coolant flow control devices
    • G21C15/14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passages in which he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coolant; Coolant flow control devices from headers; from joints in du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Abstract

本申请关于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具体方案为:包括堆芯换热装置和水箱,堆芯换热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第一水冷单元和第二水冷单元,上壳体的开放端与下壳体的开放端固定连接,形成容质空间,容质空间内设置有堆芯;上壳体的外侧与第一水冷单元固定连接,下壳体的外侧与第二水冷单元固定连接;第一水冷单元与第二水冷单元间隔设置;第一水冷单元通过循环管路与水箱连接,形成第一回路;第二水冷单元通过循环管路与水箱连接,形成第二回路。本申请提高了堆芯余热的传导效率,提高了堆芯的功率。

Description

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核电厂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由于堆芯换热设备体积较大,需要将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焊接,对于焊接所形成的焊缝需要定期检修。因此,作为接收堆芯热量的余热排出系统水冷壁不与压力容器直接接触,而是离压力容器外壁有一段空间距离,以用于工作人员对焊缝进行检修。堆芯的余热通过热辐射、对流换热、热传导等方式传递给水冷壁,压力容器与水冷壁的空间距离大大影响了传热效率,在燃料温度限值一定的情况下,事故工况下能传出的热量大小限制了堆芯的设计功率。
发明内容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堆芯换热装置和水箱,所述堆芯换热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第一水冷单元和第二水冷单元,其中,
所述上壳体的开放端与所述下壳体的开放端固定连接,形成容质空间,所述容质空间内设置有堆芯;
所述上壳体的外侧与第一水冷单元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的外侧与第二水冷单元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水冷单元与所述第二水冷单元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水冷单元通过循环管路与所述水箱连接,形成第一回路;
所述第二水冷单元通过循环管路与所述水箱连接,形成第二回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包括第一钢板、多个第一传热管、第一母管和第二母管,所述第二水冷单元包括第二钢板、多个第二传热管、第三母管和第四母管,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管壁分别与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二侧固定于所述上壳体的外侧;
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母管连通,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母管连通;
所述多个第二传热管的管壁分别与所述第二钢板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板的第二侧固定于所述下壳体的外侧;
所述多个第二传热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母管连通,所述多个第二传热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母管连通;
所述第一母管和所述第三母管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水箱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母管和所述第四母管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水箱的出口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保温层,其中,
所述保温层设置于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和所述第二水冷单元的外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箱包括箱体、滤网、疏水管路和补水管路,其中,
所述箱体通过循环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和所述第二水冷单元连接;
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出口管路内部;
所述疏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疏水管路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
所述补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补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水源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补水隔离阀和疏水隔离阀,其中,
所述补水隔离阀设置在所述补水管路上;
所述疏水隔离阀设置在所述疏水管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测量仪表和第二流量测量仪表,其中,
所述第一流量测量仪表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与所述水箱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流量测量仪表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冷单元与所述水箱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第一隔离阀和第二隔离阀,其中,
所述第一隔离阀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与所述水箱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隔离阀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冷单元与所述水箱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第一关断阀和第二关断阀,其中,
所述第一关断阀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与所述第一隔离阀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关断阀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冷单元与所述第二隔离阀之间的管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第三隔离阀、第三关断阀、第四隔离阀和第四关断阀,其中,
所述第三隔离阀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隔离阀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第三关断阀和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入口连接;
所述第四隔离阀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四隔离阀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第四关断阀和所述第二水冷单元入口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阀位探测器,所述阀位探测器有多个,其中,
所述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一关断阀、所述第二隔离阀、所述第二关断阀、所述第三隔离阀、所述第三关断阀、所述第四隔离阀和所述第四关断阀上均安装有一个阀位探测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两个水冷单元,第一水冷单元与第二水冷单元间隔设置,减小了水冷单元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的距离,有效提高了堆芯余热的传导效率,进而提高了堆芯的功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堆芯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堆芯换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堆芯换热装置;2、第一水冷单元;3、第二水冷单元;4、上壳体;5、下壳体; 11、第一传热管;12、第二传热管;13、第一钢板;15、第一母管;16、第二母管;17、第三母管;18、第四母管;21、检测通道;22、保温层;23、水箱;24、第一隔离阀;25、第一关断阀;26、第二隔离阀;27、第二关断阀;28、第三隔离阀;29、第三关断阀;30、第四隔离阀;31、第四关断阀;32、阀位探测器;33、疏水管道;34、疏水隔离阀;35、补水管道;36、补水隔离阀;37、第一流量测量仪表;38、第二流量测量仪表;39、水位测量仪表;40、滤网;41、温度探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普通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由于堆芯换热设备体积较大,需要将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焊接,对于焊接所形成的焊缝需要定期检修。因此,作为接收堆芯热量的余热排出系统水冷壁不与压力容器直接接触,而是离压力容器外壁有一段空间距离,以用于工作人员对焊缝进行检修。堆芯的余热通过热辐射、对流换热、热传导等方式传递给水冷壁,压力容器与水冷壁的空间距离大大影响了传热效率,在燃料温度限值一定的情况下,事故工况下能传出的热量大小限制了堆芯的设计功率。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可以实现通过设置两个水冷单元,第一水冷单元与第二水冷单元间隔设置,减小了水冷单元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的距离,有效提高了堆芯余热的传导效率,进而提高了堆芯的功率。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堆芯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堆芯换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该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堆芯换热装置1和水箱23,堆芯换热装置1包括上壳体4、下壳体5、第一水冷单元2和第二水冷单元3。
其中,上壳体4的开放端与下壳体5的开放端固定连接,形成容质空间,容质空间内设置有堆芯;上壳体4的外侧与第一水冷单元2固定连接,下壳体5的外侧与第二水冷单元3固定连接;第一水冷单元2与第二水冷单元3间隔设置;第一水冷单元2通过循环管路与水箱23连接,形成第一回路;第二水冷单元3通过循环管路与水箱23连接,形成第二回路。
可选的,上壳体4的封闭端可以竖直朝上设置,下壳体5的封闭端可以竖直朝下设置。下壳体5底部可以安装在支撑架上。上壳体4的开放端与下壳体5的开放端可以通过焊接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壳体4的开放端与下壳体5的开放端通过焊接固定,上壳体4的开放端与下壳体5的开放端之间会存在焊缝,后期需要工作人员定期检修,因此,第一水冷单元2需要与第二水冷单元3间隔设置,从而预留出检测通道21,便于后期检修。
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上壳体4的开放端与下壳体5的开放端固定连接,形成容质空间,容质空间内设置有堆芯;第一水冷单元2固定在上壳体4的外侧,第二水冷单元3 固定在下壳体5的外侧;第一水冷单元2与第二水冷单元3间隔设置,从而预留出用于检修焊缝的通道;第一水冷单元2通过循环管路与水箱23连接,形成第一回路;第二水冷单元3通过循环管路与水箱23连接,形成第二回路。通过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能够将水箱23中存储的水输入至第一水冷单元2和第二水冷单元3中,从而对堆芯进行降温。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通过第一水冷单元与第二水冷单元间隔设置,因此无需增大水冷单元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的距离,有效提高了堆芯余热的传导效率,进而提高了堆芯的功率。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水冷单元2包括第一钢板13、多个第一传热管11、第一母管15和第二母管16,第二水冷单元3包括第二钢板、多个第二传热管12、第三母管17和第四母管18,其中,多个第一传热管11的管壁分别与第一钢板 13的第一侧固定连接,第一钢板13的第二侧固定于上壳体4的外侧;多个第一传热管11 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母管15连通,多个第一传热管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母管16连通;多个第二传热管12的管壁分别与第二钢板的第一侧固定连接,第二钢板的第二侧固定于下壳体5的外侧;多个第二传热管12的一端分别与第三母管17连通,多个第二传热管 1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母管18连通;第一母管15和第三母管17分别通过管路与水箱23 的入口连通,第二母管16和第四母管18分别通过管路与水箱23的出口连通。
可选的,上壳体4和下壳体5可以是圆柱形壳体,第一钢板13和第二钢板可以是圆柱形钢板,第一钢板13可以焊接固定在上壳体4上,第二钢板可以焊接固定在下壳体5 上,多个第一传热管11周向固定在第一钢板13的外侧,多个第二传热管12周向固定在第二钢板的外侧。
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水由水箱23进入第一母管15,再由第一母管15分别进入多个第一传热管11内,由于第一传热管11固定在第一钢板13上,因此第一钢板13将堆芯产生的余热传导到第一传热管11内,进而实现第一传热管11内的水与堆芯进行换热,对堆芯进行冷却。换热后的水温度升高,由多个第一传热管11依次进入第二母管16和水箱 23,完成第一回路的循环。水由水箱23进入第三母管17,再由第三母管17分别进入多个第二传热管12内,由于第二传热管12固定在第二钢板上,因此第二钢板将堆芯产生的余热传导到第二传热管12内,进而实现第二传热管12内的水与堆芯进行换热,对堆芯进行冷却。换热后的水温度升高,由多个第二传热管12依次进入第二母管16和水箱23,完成第二回路的循环。
传热管通过钢板固定在壳体上,有效减小了换热管与堆芯的距离,提升了堆芯余热的传递效率,另外,传热管通过钢板固定在壳体上,当传热管破裂时,受到铁板和壳体的阻隔,水不会进入壳体内部与堆芯接触,避免堆芯的燃料球遭受腐蚀,提高了安全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该系统还包括保温层22,其中,保温层22设置于上壳体4、第一水冷单元2和第二水冷单元3的外侧。
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保温固定在第一水冷单元2和第二水冷单元3的外侧,保温层 22还固定在上壳体4封闭端的外侧和下壳体5封闭端的外侧。
可选的,在第一水冷单元2与第二水冷单元3之间的上壳体4外侧、下壳体5外侧可以不固定保温层22,便于工作人员对焊缝进行检修。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水箱23包括箱体、滤网40、疏水管路和补水管路,其中,箱体通过循环管路分别与第一水冷单元2和第二水冷单元3连接;滤网40 设置于箱体的出口管路内部;疏水管路的一端与水箱23连接,疏水管路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补水管路的一端与水箱23连接,补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水源连接。滤网40能够过滤掉水箱23中的大颗粒杂质,避免大颗粒杂质进入管路中,堵塞管路。
可选的,水箱23顶部还设有蒸汽排汽口,当水吸收堆芯余热升温过高汽化后,返回至水箱23的是水形成的水蒸气,水蒸气通过蒸汽排气口排向大气。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水箱23内还安装有水位测量仪表39,水位测量仪表39用于对水箱23内的水位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系统还包括补水隔离阀36和疏水隔离阀34,其中,补水隔离阀36设置在补水管路上;疏水隔离阀34设置在疏水管路上。
可以理解的是,补水隔离阀36和疏水隔离阀34出于常闭状态,当需要补水时,补水隔离阀36打开,水由水源进入到水箱23中。当需要排水时,疏水隔离阀34打开,水由疏水管路流出。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测量仪表37和第二流量测量仪表38,其中,第一流量测量仪表37连接于第一水冷单元2与水箱23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流量测量仪表38连接于第二水冷单元3与水箱23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一流量测量仪表37和第二流量测量仪表38用于测量管路中水的流量,进而能够判断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系统还包括第一隔离阀24和第二隔离阀26,其中,第一隔离阀24连接于第一水冷单元2与水箱23出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隔离阀 26连接于第二水冷单元3与水箱23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系统还包括第一关断阀25和第二关断阀27,其中,第一关断阀25连接于第一水冷单元2与第一隔离阀24之间的管路上;第二关断阀27连接于第二水冷单元3与第二隔离阀26之间的管路上。第一关断阀25用于防止第一隔离阀24卡开,即第一隔离阀24无法关闭。第二关断阀27用于防止第二隔离阀26卡开,即第二隔离阀26无法关闭。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系统还包括第三隔离阀28、第三关断阀29、第四隔离阀30和第四关断阀31,其中,第三隔离阀28的一端与水箱23的出口连接,第三隔离阀28的另一端依次与第三关断阀29和第一水冷单元2入口连接;第四隔离阀30 的一端与水箱23的出口连接,第四隔离阀30的另一端依次与第四关断阀31和第二水冷单元3入口连接。
第三隔离阀28用于避免第一隔离阀24卡关,即避免第一隔离阀24无法打开,第三关断阀29用于避免第三隔离阀28卡开。第四隔离阀30用于避免第二隔离阀26卡关,即避免第二隔离阀26无法打开,第四关断阀31用于避免第四隔离阀30卡开。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系统还包括阀位探测器32,阀位探测器32有多个,其中,第一隔离阀24、第一关断阀25、第二隔离阀26、第二关断阀27、第三隔离阀28、第三关断阀29、第四隔离阀30和第四关断阀31上均安装有一个阀位探测器32。阀位探测器32用于探测阀门的阀瓣是否出于设定位置。
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第一隔离阀24、第一关断阀25、第二隔离阀26、第二关断阀27、第三隔离阀28、第三关断阀29、第四隔离阀30和第四关断阀31上均安装有两个阀位探测器32,避免同一阀门上的阀位探测器32损坏后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可选的,第一关断阀25、第二关断阀27、第三关断阀29和第四关断阀31上可以设置一个安全级阀位探测器32和一个非安全级阀位探测器32。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系统还包括多个温度探测器41,其中,第一母管15与水箱23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一个温度探测器41,第二母管16与水箱23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一个温度探测器41,第三母管17与水箱23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一个温度探测器41,第四母管18与水箱23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一个温度探测器41。上述多个温度探测器41均用于探测所在管路中水的温度。可以根据温度探测器41探测到的水温判断该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堆芯换热装置和水箱,所述堆芯换热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第一水冷单元和第二水冷单元,其中,
所述上壳体的开放端与所述下壳体的开放端固定连接,形成容质空间,所述容质空间内设置有堆芯;
所述上壳体的外侧与第一水冷单元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的外侧与第二水冷单元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水冷单元与所述第二水冷单元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包括多个第一传热管,多个所述第一传热管通过循环管路与所述水箱连接,形成第一回路,所述第一传热管内通水用以与所述堆芯换热;
所述第二水冷单元包括多个第二传热管,多个所述第二传热管通过循环管路与所述水箱连接,形成第二回路,所述第二传热管内通水用以与所述堆芯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包括第一钢板、第一母管和第二母管,所述第二水冷单元包括第二钢板、第三母管和第四母管,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管壁分别与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二侧固定于所述上壳体的外侧;
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母管连通,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母管连通;
所述多个第二传热管的管壁分别与所述第二钢板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板的第二侧固定于所述下壳体的外侧;
所述多个第二传热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母管连通,所述多个第二传热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母管连通;
所述第一母管和所述第三母管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水箱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母管和所述第四母管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水箱的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温层,其中,
所述保温层设置于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和所述第二水冷单元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包括箱体、滤网、疏水管路和补水管路,其中,
所述箱体通过循环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和所述第二水冷单元连接;
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出口管路内部;
所述疏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疏水管路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
所述补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补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水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水隔离阀和疏水隔离阀,其中,
所述补水隔离阀设置在所述补水管路上;
所述疏水隔离阀设置在所述疏水管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流量测量仪表和第二流量测量仪表,其中,
所述第一流量测量仪表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与所述水箱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流量测量仪表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冷单元与所述水箱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隔离阀和第二隔离阀,其中,
所述第一隔离阀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与所述水箱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隔离阀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冷单元与所述水箱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关断阀和第二关断阀,其中,
所述第一关断阀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冷单元与所述第一隔离阀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关断阀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冷单元与所述第二隔离阀之间的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隔离阀、第三关断阀、第四隔离阀和第四关断阀,其中,
所述第三隔离阀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三隔离阀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第三关断阀和所述第一水冷单元入口连接;
所述第四隔离阀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四隔离阀的另一端依次与所述第四关断阀和所述第二水冷单元入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位探测器,所述阀位探测器有多个,其中,
所述第一隔离阀、所述第一关断阀、所述第二隔离阀、所述第二关断阀、所述第三隔离阀、所述第三关断阀、所述第四隔离阀和所述第四关断阀上均安装有一个阀位探测器。
CN202210415156.0A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Active CN114743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5156.0A CN114743698B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15156.0A CN114743698B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3698A CN114743698A (zh) 2022-07-12
CN114743698B true CN114743698B (zh) 2023-06-27

Family

ID=82284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15156.0A Active CN114743698B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4369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4691A (ja) * 1984-01-05 1985-07-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冷却型原子炉
CN109545401A (zh) * 2018-12-19 2019-03-29 岭东核电有限公司 一种铅基快堆堆外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13808764A (zh) * 2021-08-03 2021-12-17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方法和系统
CN114093535A (zh) * 2021-10-29 2022-02-25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堆芯冷却系统
KR20220029928A (ko) * 2020-09-02 2022-03-10 한국원자력연구원 원자로의 피동냉각 설비 및 그의 피동냉각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271804U (zh) * 2019-03-06 2020-04-07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注水式铅铋快堆应急余热排出系统
KR102273291B1 (ko) * 2019-10-22 2021-07-06 한국수력원자력 주식회사 원자로건물의 냉각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냉각방법
KR102371676B1 (ko) * 2020-03-23 2022-03-04 한국수력원자력 주식회사 피동 잔열 제거 계통
CN113053548A (zh) * 2021-03-17 2021-06-2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然循环堆芯余热导出功能的高温气冷堆
CN114300164A (zh) * 2021-12-16 2022-04-08 华能核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气冷堆堆芯余热导出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4691A (ja) * 1984-01-05 1985-07-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冷却型原子炉
CN109545401A (zh) * 2018-12-19 2019-03-29 岭东核电有限公司 一种铅基快堆堆外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KR20220029928A (ko) * 2020-09-02 2022-03-10 한국원자력연구원 원자로의 피동냉각 설비 및 그의 피동냉각 방법
CN113808764A (zh) * 2021-08-03 2021-12-17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壳内堆芯余热导出方法和系统
CN114093535A (zh) * 2021-10-29 2022-02-25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堆芯冷却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TR-PM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分析;王登营;郝琛;李富;;科技导报(第20期);全文 *
超临界水冷堆专设安全系统设计方案;隋海明;单建强;黄学孔;苟军利;杨洪;;核动力工程(第0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3698A (zh) 202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16821A (en) Pump/heat exchanger
CN208673735U (zh)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密封泄漏收集系统
US4753773A (en) Double tube steam generator
CN114743698B (zh) 一种简洁的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CN214377694U (zh) 反应堆的应急余热排出系统
CN104658622A (zh) 一种用于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的换热器
CN108981420A (zh) 一种适用于危险流体介质的双层套管换热装置
CN201126717Y (zh) 池式钠冷快堆事故余热排放系统
JP6078309B2 (ja) ヒートパイプ、気液相充填ヒート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CN112814748A (zh) 一种氦-二氧化碳热量交换的系统和方法
CN211929059U (zh) 一种压水堆非能动换热器
CN114628051A (zh) 一种高温气冷堆余热排出系统
CN115083632B (zh) 高温气冷堆和余热排出系统
JPH05223980A (ja) 管式熱交換器
CN215641256U (zh) 一种推力下导冷却器回油管检测装置
CN106680006B (zh) 一种分体管壳式余热锅炉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CN106531241B (zh) 双壁换热管及液态金属反应堆双壁管换热设备
JP6137981B2 (ja) 漏えい検出装置および原子力設備
CN107560796A (zh) 核电用励磁机空冷器的内部漏液监测系统
CN206558222U (zh) 一种ads安全壳系统
CN115083635B (zh) 气冷堆热传输系统
CN111933315A (zh) 一种用于池式铅基反应堆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
CN206558224U (zh) 一种安全壳的风冷装置及核设施
CN113391055B (zh) 一种推力下导冷却器回油管检测装置
CN106847348A (zh) 一种ads安全壳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