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31173A - 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31173A
CN114731173A CN202080080385.0A CN202080080385A CN114731173A CN 114731173 A CN114731173 A CN 114731173A CN 202080080385 A CN202080080385 A CN 202080080385A CN 114731173 A CN114731173 A CN 1147311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ommunication module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start
request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03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仲光翔
佐藤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31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11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3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taking measurements, e.g. using sensing coi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08Saving storage space on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55Vertical data movement, i.e. input-output transfer; data movement between one or more hosts and one or more storag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构成为,在能够进行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与通信装置主体的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控制部自动地开始数据的发送。此外,构成为在第一控制工序A3中,在能够进行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自动地开始数据的发送。

Description

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节省了数据传输处理的工夫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信息信号的发送以及接收相关的系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表2002-5127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第一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构成为,具备:
数据记录装置,包含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一通信模块;以及
通信装置主体,包含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二通信模块,输出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并且存储数据,
所述数据记录装置还包含:
第一存储部,存储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的数据;以及
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使得基于从所述通信装置主体发送到所述数据记录装置的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开始所述数据的发送,
在能够进行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所述数据从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发送开始。
此外,本公开(第二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构成为,具备:
数据记录装置,包含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一通信模块;以及
通信装置主体,包含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二通信模块,且存储数据,
所述数据记录装置还包含:
第一存储部,存储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的数据;
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使得基于发送到所述通信装置主体的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开始所述数据的发送,
在能够进行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数据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发送开始。
此外,本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构成为,使用数据存储系统,该数据存储系统具备:
数据记录装置,包含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一通信模块;以及
通信装置主体,包含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二通信模块,输出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并且存储数据,
所述数据存储方法包括:
第一存储工序,存储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的数据;以及
第一控制工序,控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使得基于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开始所述数据的发送,
在所述第一控制工序中,在能够进行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开始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的电路框图。
图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的概念图。
图3A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方法的流程图的一例。
图3B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方法的流程图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将描述关于以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为基础的结构。在记录来自传感器元件等的检测数据的数据记录装置、即数据记录器中,检测数据被存储于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或者被发送到具备大容量存储器的通信装置主体、即所谓的服务器等。例如,已知通过非接触通信从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向通信装置主体的大容量存储器传送检测数据的技术。
然而,在具备数据记录装置的便携式传感器等中,数据记录装置不一定处于能够始终与通信装置主体连接的通信环境。即,在具备数据记录装置的便携式传感器正在搬运的情况下、在便携式传感器与通信装置主体远程的情况下、在便携式传感器与通信装置主体之间存在相对于通信成为墙壁等障碍的物体的情况下等,便携式传感器不是能够与通信装置主体连接的通信环境。此外,在存储器容量有限的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中必须存储很多检测数据。
因此,在数据记录装置和通信装置主体能够连接的通信环境中,需要将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中存储的检测数据手动地传送到通信装置主体的大容量存储器。在内部存储器的容量不足之前,必须手动将检测数据传送到大容量存储器,因此,在必须频繁地传送检测数据的系统、例如始终感测并持续存储检测数据的系统中,频繁地手动传送检测数据对于作业者需要花费很多的工夫。
进而,在始终感测并持续存储检测数据的系统中,若数据记录装置不处于能够与通信装置主体连接的通信环境的状态持续,则由于在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中持续存储检测数据,因此内部存储器有可能溢出而导致容量不足。因此,需要由作业者持续监视(监视)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状况,并且如果能够连接的通信环境恢复,则作业者需要立即手动地传送检测数据。即,也需要花费作业者持续监视或定期地检查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状况这样的工夫。
因此,谋求构成为节省数据传送处理的工夫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及节省了数据传送处理的工夫的数据存储方法。
以下,使用附图对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进行说明。
<数据存储系统>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300的电气结构的电路框图。在图1中,粗线的箭头表示数据的流动,细线的箭头表示控制信号的流动。
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存储系统300的结构如下,具备:数据记录装置100,其包含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一通信模块10;以及通信装置主体200,其包含与第一通信模块10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二通信模块50,输出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并且存储数据,数据记录装置100还具备:第一存储部20,其存储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的数据;以及第一控制部30,其控制第一通信模块10,以使得基于从通信装置主体200发动到数据记录装置100的该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开始数据的发送,在第一通信模块10与第二通信模块50之间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30开始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数据。
在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中,非接触通信是指使用电波(电磁波)的无线通信、使用可见光的可见光通信、红外线通信、超声波通信等通信方式,是在通信装置间不使用通信电缆等机械接触部、耦合部而进行通信的通信方式。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非接触通信为无线通信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通信模块10、第一存储部20和第一控制部30电连接。此外,通信装置主体200还可以具备第二存储部60以及第二控制部70,第二通信模块50、第二存储部60以及第二控制部70电连接。
数据记录装置100所记录的数据可以是图像数据、音响数据、声音数据、温度数据、湿度数据、亮度数据、照度数据、电阻数据等各种数据。
数据记录装置100可以是通过传感器等取得在培养介质中培养的细胞等被检测物的温度等数据,并暂时记录(保存)该数据的装置,例如是被称为无线传感器芯片、无线传感器装置等的装置。通信装置主体200可以是接收并存储从数据记录装置100发送的数据的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具备大容量存储器的通信装置等装置。数据记录装置100以及通信装置主体200可以是单独的装置,例如也可以分别配置在不同的基板上。基板包括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例如玻璃、塑料、陶瓷等,俯视时的形状也可以由四边形或者圆形的板状体实现。此外,基板可以是具有透光性的基板,也可以是被着色成黑色、褐色等颜色的基板。
数据记录装置100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基板的第一面(例如设为上表面)或者第二面(例如设为下表面)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等薄膜形成法直接形成地配置。此外,在第一基板的第一面或第二面,通过CVD法等薄膜形成法形成包含氧化硅(SiO2)、氮化硅(Si3N4)等的无机绝缘层、以及包含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等的有机绝缘层等绝缘层而配置。在该绝缘层上配置有第一通信模块10、第一存储部20和第一控制部30。此外,通信装置主体200也可以在与第一基板同样地构成的第二基板上配置第二通信模块50、第二存储部60和第二控制部70。或者,通信装置主体200也可以是上述的服务器等独立型的装置。
第一通信模块10可以具备无线通信用的第一天线,第二通信模块50也可以具备无线通信用的第二天线。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第一基板的第一面、第二面、绝缘层上、多个绝缘层的层间配置构成第一天线的电极、布线、通孔等连接导体、电路等,能够在第二基板的第一面、第二面、绝缘层上、多个绝缘层的层间配置构成第二天线的电极、布线、通孔等连接导体、电路等。由此,能够将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以及其他电路等集成化配置在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上,并且能够减小基板的面积。此外,在多个绝缘层的层间配置电极、布线、通孔等连接导体、电路等的情况下,例如即便配置数据记录装置100的被测量物为酸性的培养液等腐蚀性,也能够在被测量物中以较高的耐腐蚀性配置数据记录装置100。
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例如可以通过环形天线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偶极天线来实现。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优选为天线长度的调整容易且接收灵敏度高的环形天线。
第一存储部20以及第二存储部60能够存储程序以及数据。第一存储部20以及第二存储部60也可以用作暂时存储处理结果的作业区域。第一存储部20以及第二存储部60包含记录介质。记录介质可以包含半导体存储介质、以及磁存储介质等任意的非暂时性的(non-transitory)存储介质。此外,第一存储部20以及第二存储部60也可以包含多种存储介质。第一存储部20以及第二存储部60也可以包含存储卡、光盘、或者光磁盘等便携式的存储介质和存储信息的读取装置的组合。第一存储部20以及第二存储部60也可以包含RAM(RandomAccess Memory)等被用作暂时存储区域的存储设备。
在本公开(第一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中,也可以构成为,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从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到第一通信模块10,第一控制部30在第一通信模块10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存储部20也可以存储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的数据,还存储与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对应的数据发送开始信号。也可以在第一通信模块10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后,判断为第一控制部30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开始数据的发送。或者,也可以在第一通信模块10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后,判断为第一控制部30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暂时发送数据发送开始信号,然后开始数据的发送。第二存储部60存储第二通信模块50接收到的数据、时间信息以及数据记录装置的ID信息。
在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中,“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例如表示用于将存储于第一存储部20的数据从第一通信模块10自动地开始发送到第二通信模块50的信号。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也可以是用于在第一通信模块10从第二通信模块50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将存储在第一存储部20中的数据从第一通信模块10自动地开始发送到第二通信模块50的信号。此外,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也可以是用来基于第二通信模块50从第一通信模块10接收到的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自动地开始发送存储于第一存储部20的数据的信号。
在本公开(第二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中,第一存储部20也可以存储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的数据,还存储用于申请数据的发送开始的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例如表示用于将存储在第一存储部20中的数据从第一通信模块10自动开始发送到第二通信模块50的信号。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也可以是用于在第二通信模块50从第一通信模块10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情况下,将存储在第一存储部20中的数据从第一通信模块10自动地开始发送到第二通信模块50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二通信模块50从第一通信模块10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则第二通信模块50向第一通信模块1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许可信号。也可以是,第一通信模块通过接收数据发送开始许可信号,判断为第一控制部30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开始数据的发送。此外,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也可以是用于基于第二通信模块50从第一通信模块10接收到的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自动地开始发送存储于第一存储部20的数据的信号。
所谓“自动开始数据的发送”,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表示作业者不通过手动进行某些作业而通过非接触通信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开始发送存储于第一存储部20的数据。
“时间信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表示在第一存储部20开始存储数据的时刻、存储有该数据的时间、该数据的存储停止的时间等。
“ID信息”没有特别限定,但也可以是用于识别数据记录装置100的符号,例如表示数据记录装置100的固有编号等。
在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中,第二通信模块50也可以定期地向第一通信模块1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定期地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是指,例如以1秒、1分钟、1小时、1日等一定的时间间隔反复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
此外,也可以在数据记录装置100所具备的第一存储部20的剩余部分容量(或者空闲容量)成为给定值(例如,剩余部分容量为50%)时,开始向第一通信模块1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而且,也可以在每次剩余部分容量成为40%、30%、20%、10%时,将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发送至第一通信模块10。由此,容易抑制第一存储部20因容量不足而溢出。通信装置主体200对第一存储部20的剩余部分容量的监视也可以在第二存储部60中预先存储从数据记录装置100的驱动开始起的经过时间与第一存储部20的剩余部分容量之间的相关数据的数据表,根据经过时间来推断第一存储部20的剩余部分容量。而且,在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的数据的发送结束后,也可以中止将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发送到第一通信模块10,直到第一存储部20的剩余部分容量成为给定值(例如,剩余部分容量为50%)为止。
如上所述,在第二通信模块50以时间间隔向第一通信模块1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在发送了第一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时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由于不能非接触通信的状态持续而依次发送下一个的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再下一个的第三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第一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与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设为Ty1)可以比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与第三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设为Ty2)长。换言之,Ty2可以比Ty1短。即,像Ty1>Ty2>Ty3>···>Tyn(n为2以上的整数)这样,可以依次缩短发送间的时间间隔,直到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为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机会依次增加,即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依次提高,因此更容易抑制第一存储部20因容量不足而溢出。
例如,也可以是将上述时间间隔依次设为之前的1/2的结构,但不限于该值。该结构也可以说是呈指数函数地将上述时间间隔缩短的控制。该情况下的指数函数例如由f(x)=ax(a为0<a<1的常数,例如为0.5,x为变量,为时间或者次数)表示。此外,也可以是使上述时间间隔呈多项式时间地缩短的结构。多项式时间例如由f(x)=xb(b为负的整数,例如为-2)等函数表示,表示比指数函数平缓的变化。此外,也可以组合使上述时间间隔呈多项式时间地缩短的控制和呈指数函数地缩短的控制。例如,前半部分(例如整体的30%~70%左右)也可以实施多项式时间地缩短的平缓的控制,后半部分(例如整体的70%~30%左右)可以实施呈指数函数地缩短的急剧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通过后半部分而提高。
此外,第二通信模块50也可以依次延长信号长度来将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发送到第一通信模块10,直到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为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机会依次增加,即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依次提高,因此更容易抑制第一存储部20因容量不足而溢出。例如,也可以是将上述信号长度依次延长为之前的2倍的结构,但不限于该值。该结构也可以说是使上述信号长度呈指数函数地延长的控制。该情况下的指数函数例如由f(x)=ax(a为1<a的常数,例如为2,x为变量,为时间或者次数)表示。此外,也可以是使上述信号长度呈多项式时间地延长的结构。多项式时间例如由f(x)=xb(b为正整数,例如为2)等函数表示,表示比指数函数平缓的变化。此外,也可以组合使上述信号长度呈多项式时间地延长的控制和呈指数函数地延长的控制。例如,可以实施使前半部分(例如整体的30%~70%左右)呈多项式时间地延长的平缓的控制,使后半部分(例如整体的70%~30%左右)呈指数函数地延长的急剧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通过后半部分而提高。
此外,第二通信模块50也可以依次增大信号强度来将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模块10,直到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为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依次提高,因此更容易抑制第一存储部20因容量不足而溢出。例如,在数据记录装置100与通信装置主体200远程的情况下,例如在相距数10m~数100m以上的情况下,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难以到达第一通信模块10。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也会依次提高。例如,也可以是将上述信号强度依次增大到紧跟前的2倍的结构,但不限于该值。该结构也可以说是使上述信号强度呈指数函数地增大的控制。该情况下的指数函数例如由f(x)=ax(a为1<a的常数,例如为2,x为变量,为时间或者次数)表示。此外,也可以是使上述信号强度呈多项式时间地增大的结构。多项式时间例如由f(x)=xb(b为正整数,例如为2)等函数表示,表示比指数函数平缓的变化。此外,也可以组合对上述信号强度进行呈多项式时间地增大的控制和呈指数函数地增大的控制。例如,前半部分(例如整体的30%~70%左右)可以实施多项式时间地增大的平缓的控制,后半部分(例如整体的70%~30%左右)可以实施指数函数地增大的急剧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通过后半部分而提高。
此外,第二通信模块50也可以依次减小频率(依次延长波长)来将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模块10,直到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在数据记录装置100与通信装置主体200之间存在成为通信的障碍的墙壁等障碍物,通过依次延长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波长,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越过障碍物,迂回的概率提高。其结果,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依次提高,因此更容易抑制第一存储部20因容量不足而溢出。例如,也可以是将上述频率依次设为之前的1/2的结构,但不限于该值。该结构也可以说是使上述频率呈指数函数地降低的控制。该情况下的指数函数例如由f(x)=ax(a为0<a<1的常数,例如为0.5,x为变量,为时间或者次数)表示。此外,也可以是使上述频率呈多项式时间地缩短的结构。多项式时间例如由f(x)=xb(b为负的整数,例如为-2)等函数表示,表示比指数函数平缓的变化。此外,也可以组合上述频率呈多项式时间地降低的控制和呈指数函数地降低的控制。例如,也可以使前半部分(例如整体的30%~70%左右)实施呈多项式时间地降低的平缓的控制,使后半部分(例如整体的70%~30%左右)实施呈指数函数地降低的急剧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概率通过后半部分而提高。
为了抑制第一存储部20因容量不足而溢出,数据记录装置100也可以具备大容量的辅助存储装置。辅助存储装置也可以是半导体存储卡、具有RAM的半导体存储元件等半导体存储装置、磁盘等磁存储装置、光盘等光学存储装置、光磁盘等光磁存储装置。例如,在第一存储部20的空闲容量消失的时间点,如果不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则将存储于第一存储部20的数据传送至辅助存储装置并暂时保存。暂时保存的数据在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时间点传送给通信装置主体200。暂时保存的控制也可以由第一控制部30进行。
也可以组合执行上述的依次缩短时间间隔的控制、依次延长信号长度的控制、依次增大信号强度的控制、依次降低频率的控制中的多个控制。
为了使数据记录装置100成为能够与通信装置主体200连接的通信环境,也可以在数据记录装置100与通信装置主体200之间存在中继器。中继器也可以设置于搬运单个或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0的托盘、多重托盘、手推车、汽车等搬运单元。此外,中继器也可以设置于实验设施、研究设施、保存设施等设施的用地的天线、电线杆等。此外,中继器也可以设置在前述设施中的建筑物、建筑物内的房间等中。此外,中继器也可以设置于能在空中停留或航行的无人机等空中悬浮装置。此外,中继器也可以具有增大从数据记录装置100向通信装置主体200传送的数据的信号强度的功能。
此外,第一存储部20也可以是在空闲容量成为给定值(例如,50%)以下时,执行数据记录装置100的数据的压缩存储的结构。数据的压缩存储例如是以下的动作。在对数据附加地址进行存储的情况下,按第一地址~第n地址(n为2以上的整数)的每个地址存储数据。第一存储部20结束存储第一地址~第n地址的各数据,如果有空闲容量则继续存储第二次的第一地址~第n地址的各数据。在进行m次(m为2以上的整数)该动作的情况下,在相同的地址中,第二次以后不存储与第一次相同的值的数据。即,在相同的地址中,第二次以后仅存储与第一次不同的值的数据,由此能够执行压缩存储。压缩存储的控制也可以由第一控制部30进行。
此外,压缩存储也可以是以下的动作。例如,在1个数据的比特数为8比特的情况下,对于不使用8比特的全部的低电平(低容量)的数据(例如,能够以4比特存储的数据),也可以用4比特进行存储。1个数据的容量(比特数)的判别也可以由第一控制部30进行。
前述的压缩存储的控制也可以通过使用神经网络程序(也称为多层感知器程序)、所谓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程序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来执行。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是深度学习模型(Deep Leaning Model)。用于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的学习数据(也称为教师数据)也可以包含作为第一存储部20的可存储的总容量的存储容量。此外,学习数据也可以包含针对第一次(第一循环)的第一地址~第n地址的各数据的第二次(第二循环)以后的第一地址~第n地址的各数据的压缩容量或者压缩率。压缩容量是在1个循环中,由于是与第一次相同的值的数据而未被存储的非存储数据的容量,由比特数、字节数等来表示。压缩率由在1个循环中非存储数据容量与不存在非存储数据的情况(未进行压缩存储的情况下)的全部存储数据容量之比(非存储数据容量)/(全部存储数据容量)来表示。在压缩率大的情况下,意味着与第一次相同值的数据多,意味着数据的变化小。在压缩率小的情况下,意味着与第一次相同值的数据少,意味着数据的变化大。压缩率也可以由在1个循环中非存储数据容量与存储数据容量之比(非存储数据容量)/(存储数据容量)来表示。
压缩率在随着数据取得的循环叠加而大致恒定的情况下,存在线性地变化的情况、非线性地变化的情况等。即,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根据压缩率的变化、即压缩率的时序数据,自主地发现数据变化的状况、数据变化的变动率等法则性、规则,能够进行数据变化的预测。压缩率的时序数据的收集可以在实施压缩存储的数据取得的整个期间进行,但也可以在实施压缩存储的数据取得的一部分期间,例如第一存储部20的空闲容量在给定范围(例如,50%以下且40%以上)的期间进行。
此外,学习数据也可以包含:在第一存储部20的空闲容量消失时、即总容量的存储动作结束时,取得数据所需的数据取得时间(设为T1)、压缩控制所需的压缩控制时间(设为T2)、数据传送时间(设为T3)、为了使压缩后的数据显示于图像装置等而复原的复原时间(设为T4)。越是进行压缩存储则循环数(数据取得次数)越增加,数据取得时间T1越长。越是进行压缩存储、则压缩控制时间T2越长。由于第一存储部20的存储容量是恒定的,所以数据传送时间T3与压缩存储无关而恒定。越是进行压缩存储,则复原时间T4越长。
基于第一存储部20的存储容量、压缩率和T1~T4,能够提高从数据的取得到显示为止的动作的动作效率。以Ed1=(数据取得的循环数)/(T1+T3)表示未执行压缩存储的情况下的动作效率(设为Ed1),以Ed2=(数据取得的循环数)/(T1+T2+T3+T4)表示执行了压缩存储的情况下的动作效率(设为Ed2)。能够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根据压缩率的变化、Ed1和Ed2判别不执行压缩存储的动作(设为动作1)和执行压缩存储的动作(设为动作2)中的哪一个是有效的,即,判别每单位时间的数据取得的循环数多。由此,能够选择动作1和动作2中的更高效的动作。
此外,在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来选择动作2的情况下,能够推断最有效率地开始压缩存储的时间点。例如,在第一存储部20的空闲容量为90%~10%的时间点,推断在哪个时间点开始压缩存储则最有效,能够在通过推论得到的时间点开始压缩存储。
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的神经网络程序可以存储在数据记录装置100或者通信装置主体200中,也可以保存在外部的控制装置等中。作为神经网络程序的多层感知器程序的层数(隐藏层的层数)可以为数10层左右以上,也可以根据需要为100层以上且1000层以上。学习数据的个数可以是1000个左右以上,根据需要也可以是1万个以上、10万个以上。
在第二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中,也能够采用与上述同样的结构。即,也可以是,第一通信模块10将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以时间间隔发送到第二通信模块50,在这种情况下,在发送了第一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时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由于非接触通信的状态持续而依次发送下一个的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再下一个的第三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情况下,第一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与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设为Ts1)比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与第三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设为Ts2)长。换言之,Ts2可以比Ts1更短。即,可以依次缩短时间间隔直到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以使得Ts1>Ts2>Ts3>…>Tsn(n为2以上的整数)。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抑制第一存储部20因容量不足而溢出。
在第二通信模块50定期地向第一通信模块1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在发送了第一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时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而发送下一个的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强度(也称为输出、电平或振幅强度)大于第一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强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数据记录装置100与通信装置主体200远程例如相隔数10m~数100m以上,也起到能够容易进行非接触通信这样的效果。此外,在同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作为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第二电波的波长比作为第一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第一电波的波长更长。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在数据记录装置100与通信装置主体200之间存在相对于电波的障碍物,长波长的第二电波也会衍射、绕开障碍物而容易到达通信装置主体200,因此起到能够容易进行非接触通信这样效果。进而,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强度可以大于第一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强度,并且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波长可以大于第一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波长。在这种情况下,起到能够更容易进行非接触通信这样效果。
进而,在发送了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时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关于第二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和第三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能够执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即,可以反复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动作,直到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为止,也可以进行依次增大信号的强度和/或依次延长信号的波长的动作。
在第二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中,也能够采用与上述同样的结构。即,也可以是,第一通信模块10定期地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在发送了第一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时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而发送下一个的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情况下,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强度比第一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强度大。此外,也可以使作为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第二电波的波长比作为第一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第一电波的波长更长。进而,也可以使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强度比第一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强度大,且使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波长比第一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的波长长。由此,起到能够容易进行非接触通信这样的效果。
进而,在发送了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时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关于第二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和第三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能够执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即,可以反复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动作,直到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为止,也可以进行依次增大信号的强度和/或依次延长信号的波长的动作。
此外,为了抑制第一存储部20因容量不足而溢出,也可以在数据记录装置100中具备多个第一存储部20。能够主要使用多个第一存储部20中的1个,其他作为发生溢出时的备用。
此外,第一通信模块10在处于能够接收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通信环境时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数据。能够接收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通信环境相当于未处于数据记录装置100正在搬运的情况、数据记录装置100与通信装置主体200远程的情况下、在数据记录装置100与通信装置主体200之间存在相对于通信成为墙壁等障碍的物体的情况等无法接收的通信环境的情况。
此外,为了使第一通信模块10处于能够尽可能地接收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通信环境,也可以在数据记录装置100与通信装置主体200之间配置中继装置。进而,中继装置也可以是能够通过通信电缆等与数据记录装置100以及通信装置主体200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的接触通信的状态。例如,在配置有数据记录装置100的场所的附近、或者配置有数据记录装置100的房间中存在中继装置、中继装置与通信装置主体200由通信电缆连接的情况下,即便使数据记录装置100移动或搬运该数据记录装置100,在数据记录装置100未与中继装置远程的情况下,或者如果数据记录装置100不从存在中继装置的房间伸出到外部的情况下,也容易使第一通信模块10处于能够接收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通信环境。中继装置也可以是个人计算机(PC)的无线通信以及有线通信中使用的路由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通信电缆可以是电话线路、光纤电缆等。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300的非接触通信的一例。在图2中,双向箭头表示非接触通信,圆弧的箭头表示仅在数据记录装置103的第一存储部23中存储数据。
如图2所示,在一部分的数据记录装置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即,在数据记录装置101、102能够与通信装置主体200非接触通信,数据记录装置103不能与通信装置主体200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数据记录装置101、102的第一存储部21、22中存储的数据被发送到通信装置主体200,但在数据记录装置103中,仅在第一存储部23中存储数据,存储在第一存储部23中的数据不被发送到通信装置主体200。
接下来,在全部的数据记录装置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即,除了数据记录装置101、102以外,在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103变成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数据记录装置103的第一存储部23中存储的数据自动地发送到通信装置主体200。
第一控制部30在第一通信模块10从第二通信模块50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
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300具备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通信装置主体200还可以具备:第二控制部70,其对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中的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每隔给定期间进行检索而判断是否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并对第二通信模块50进行控制,以使得向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中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1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
在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300中,“给定期间”没有特别限定,表示数据记录装置100的第一存储部20的容量不足之前的期间。如上所述,例如,也可以是从数据记录装置100的驱动开始到第一存储部20的剩余部分容量成为50%等时为止的期间。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存储部20中存储与数据发送相关的时间信息和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的ID信息。
第一控制部30也可以在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时控制第一通信模块10,以使得将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时间信息以及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的ID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给第二通信模块50。
通信装置主体200也可以还具备存储第二通信模块50接收的数据、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的第二存储部60。
在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300中,通信装置主体200也可以是对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同时进行非接触通信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的驱动控制、测量数据的取得等所需的时间大幅缩短,能够进行高效的运用。在对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2、103同时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时进行非接触供电和非接触通信。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能够使驱动控制信号等非接触通信信号与振幅以及频率恒定的交流信号即非接触供电信号叠加而生成合成信号并从第一天线发送,通过驱动控制部对由第二天线接收到的合成信号进行分波,分离为非接触供电信号与非接触通信信号,分别加以利用。此外,也可以在视为基本同时的极短的时间、例如10μsec(微秒)~1000μsec左右的时间内,以时分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和非接触通信。非接触供电以及非接触通信例如通过从第一天线发送的电波(电磁波)在第二天线产生基于电磁感应的感应电流来进行。此外,与上述相反方向的非接触通信通过从第二天线发送的电波(电磁波)在第一天线产生电磁感应的感应电流来进行。
数据存储系统300的数据记录装置100还可以具备包含传感器元件的传感器部。传感器元件也可以包含pH传感器元件、温度传感器元件、电阻传感器元件以及摄像传感器元件中的至少一种。而且,传感器元件也可以包含压力传感器元件、磁传感器元件、湿度传感器元件、色度传感器元件以及照度传感器元件等中的至少一者。
传感器部能够用于检测容器内的被测量物例如细胞培养液、细胞等的状态。传感器部也可以设置在容器、例如培养皿、烧瓶、多孔板等的内部。容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具有1个以上适合于细胞增殖的空间。例如,如果是培养皿,则宽度或者直径为数cm~数10cm左右,高度为数mm~数cm左右,如果是烧瓶,则宽度或者直径为数cm~数10cm左右,高度为5cm~数10cm左右,如果是多孔板,则宽度或者直径为数cm~数10cm左右,高度为0.5cm~数cm左右。容器为了能够从外部观察内部,也可以由光学透明的材料例如塑料、玻璃等材料构成。
此外,多孔板的一个孔的俯视形状为圆形、正方形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等。圆形是适合细胞的各向同性增殖的形状,具有细胞容易增殖的优点。六边形是适于孔的最密配置的形状,有利于多孔板的小型化。
更具体而言,容器可以是市售的细胞培养容器,例如也可以是细胞培养用板、细胞培养用烧瓶或者细胞培养用培养皿。这些细胞培养容器也可以具备盖,通过基于透明的树脂的注射成型品实现。
容器优选具有多个用于容纳液体例如培养液的圆筒型、倒锥状等形状的容纳部。容器在其内侧或者外侧未容纳细胞以及培养基的状态下设置有传感器部,之后可以供给细胞以及培养液,也可以在容纳了细胞以及培养液的状态下设置有传感器部。在容器中,如果细胞充分增殖,则也可以取下传感器部,也可以回收细胞以及培养液,进行清洗、灭菌后,再次设置传感器部。
此外,也可以是,通信装置主体200设置于容器的外部,数据记录装置100以及传感器部设置于容器的内部。例如,也可以设置成通信装置主体200与容器的外部的底面接触,数据记录装置100以及传感器部与容器的内部的底面接触。由此,能够将数据记录装置100的第一天线相对于通信装置主体200的第二天线接近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收发的供电波、传感器元件控制信号、检测数据信号等信号的衰减,并且减少噪声向信号的混入,通过第二天线能够以高接收强度接收信号。此外,也可以在构成数据记录装置100的第一基板的第二面(下表面且容器侧的面)上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包括磁铁、磁性层、有机硅树脂层等粘接层等的第一吸附构件,在容器的底面上的与第一吸附构件对应的部位配置包括磁铁、磁性层、有机硅酮树脂层等粘接层等的第二吸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数据记录装置100相对于容器的位置固定变得可靠,即便在搬运容器时等容器振动,也能够抑制数据记录装置100引起位置偏移。
此外,例如数据记录装置100不会与酸性的培养液等腐蚀性的被测量物接触,因此还起到数据记录装置100的耐久性提高而成为长寿命这样的效果。例如,数据记录装置100以及传感器部可以配置在容器的内侧的侧面,在这种情况下,从透明的容器的上方以及下方观察(监视)容器的内部变得容易。
作为配置有数据记录装置100的第一基板、配置有通信装置主体200的第二基板的基板,也可以在其侧面配置有包含氧化硅(SiO2)、氮化硅(Si3N4)等的保护层。在这种情况下,在基板的侧面与容器的内表面等接触时,能够防止在基板的侧面、特别是基板的角部产生磨损、缺口等损伤,并且能够防止基板的碎片等无用物进入容器内的培养液等被测量物。进而,配置于基板的侧面的保护层也可以具有向基板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方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由此,保护基板的角部的效果提高。此外,也可以是配置于基板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绝缘层向基板的侧面延伸突出而成为保护层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保护基板的角部的效果。
也可以在构成通信装置主体200的第二基板的第一面(上表面且为容器的底面侧的面)上和容器的底面上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包括硅酮树脂(硅橡胶)层等粘接层或者包含双面胶带等的粘接构件,该双面胶带是在塑料胶带等胶带的双面对粘接剂进行涂敷、印刷等而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也起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进而,该粘接构件优选具有透光性。由此,容易从外部观察容器的内部。另外,硅酮树脂的粘接力是由具有微细网眼构造的硅酮树脂咬入被粘接物的表面的微细的凹凸面的效果、和分子间力、范德华力等分子接触产生的吸引力而产生的。此外,粘接剂在咬入被粘接物的表面的微细的凹凸面的效果高的方面是优选的。
上述的第一吸附构件、第二吸附构件以及粘接构件可以配置于不与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中的至少一方重叠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在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收发的供电信号、传感器元件控制信号、检测数据信号等信号的衰减,并且减少噪声向信号的混入,通过第二天线能够以高接收强度接收信号。更优选的是,上述的第一吸附构件、第二吸附构件以及粘接构件配置于不与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双方重叠的部位。
此外,通过使基板为圆板状,例如能够适当地用于细胞培养用板、细胞培养用烧瓶或者细胞培养用培养皿等在适于细胞的各向同性增殖的俯视下具有圆形形状的容纳空间的容器。作为容器的形状,可以是适合细胞的各向同性增殖的圆筒状、倒锥状。特别是倒锥状的容器适合立体且各向同性的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酵母细胞、细菌细胞等。作为动物细胞,有肌肉细胞、肝脏等内脏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粒细胞等血液细胞、神经细胞、免疫细胞、iPS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等。
这些细胞可以是来源于组织的原代细胞,或者也可以是传代细胞。另外,iPS细胞是具有多能性(pluripotency)和即便经过分裂增殖也能够维持的自我复制能力即大致无限增殖的能力的细胞,多能性是通过向人的皮肤等体细胞导入数种基因进行培养而能够如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那样分化为各种组织以及脏器的细胞的性质。
此外,细胞可以是对于再生医疗而言优选的干细胞,干细胞可以是上述iPS细胞等多能性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等的体性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是人所具有的干细胞之一,存在于骨髓、脂肪、皮肤等全身的各种场所。间充质干细胞是能够分化为脂肪、骨、软骨的细胞,此外也可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等组织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有来自骨髓的干细胞、来自脂肪的干细胞等。间充质干细胞与iPS细胞相比,具有即便移植也难以引起排斥反应这样的免疫调整功能的优点。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肿瘤化的风险也少的优点。因此,细胞也可以是对于再生医疗而言更适合的间充质干细胞。
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存储系统300能够适合用于增殖能力高的iPS细胞的增殖数的管理。进而,细胞可以是大肠杆菌细胞等原核细胞,也可以是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等真核细胞。细胞例如可以是正常细胞或者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也可以是被导入基因的细胞等人工制作的细胞。此外,细胞也可以是作为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而培养的细胞。细胞培养可以是粘接培养,也可以是浮游培养。
例如,传感器元件也可以测定容器内的液体等被测量物的pH值、温度等。被测量物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细胞培养用的培养介质,培养介质可以是培养液等液体、凝胶、胶状物、琼脂等半固体状物、固体状物。液体例如可以是缓冲液、培养液,可以使用市售的细胞培养培养基,根据所使用的细胞进行选择。培养介质是在微生物以及细胞等生物组织的培养中,向培养对象提供生育环境的介质,是丁糖等碳源、蛋白胨、硫酸铵等氮源、氨基酸、维生素、磷酸盐等无机盐类等营养素的供给源。此外,也可以提供细胞增殖所需的立足点(增殖的基础部)。具体而言,作为培养介质,有在细胞的培养中所需的包含上述营养成分的液体所构成的液体介质、或在该液体中加入琼脂、明胶等而固体化的固体介质。此外,培养液例如在培养哺乳类细胞的情况下也可以是Dulbeco修饰Eagle培养基。培养液可以进一步包含用于培养细胞所需的成分,例如可以含有牛血清白蛋白、生长因子、氨基酸、抗生素等。
<数据存储方法>
图3A以及图3B是表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数据存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A所示,本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使用数据存储系统300,所述数据存储系统300具备包含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一通信模块10的数据记录装置100、以及包含与第一通信模块10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二通信模块50并输出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通信装置主体200,该数据存储方法包括:第一存储工序A1,存储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的数据;以及第一控制工序A3,控制第一通信模块10,以使得基于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开始数据的发送,在第一控制工序A3中,在能够进行第一通信模块10与第二通信模块50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开始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数据。
此外,如图3B所示,本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在数据存储系统300包含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3的情况下,也可以还包含:第二控制工序A2,每隔给定期间对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3进行检索来判断是否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并对第二通信模块50进行控制,以使得向该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3中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1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以及第二存储工序A4,存储第二通信模块50接收到的数据、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
以下,依次对本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进行说明。另外,数据记录装置、通信装置主体、第一通信模块10、第二通信模块50、第一存储部20~23、第二存储部60、第一控制部30、第二控制部70、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数据、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与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30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本公开的第一存储工序A1是存储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的数据的工序。例如,第一存储工序A1由第一存储部20实施。
本公开的第二控制工序A2,每隔给定期间对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3进行检索来判断是否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并对第二通信模块50进行控制,以使得向该多个数据记录装置101~103中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10发送数据发送开始信号。例如,第二控制工序A2由第二控制部70实施。
本公开的第一控制工序A3控制第一通信模块10,以使得基于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开始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数据。在第一控制工序A3中,也可以在第一通信模块10从第二通信模块50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此外,在第一控制工序A3中,在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第一通信模块10,以使得将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通信模块10向第二通信模块50发送。例如,第一控制工序A3由第一控制部30实施。
本公开的第二存储工序A4存储第二通信模块50接收到的数据、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例如,第二存储工序A4由第二存储部60实施。
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能够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除了上述的细胞培养状态管理系统以外,还有电话通信等的通话通信系统、发送接收医疗用图像等各种图像的图像通信系统、发送接收气象卫星等信息的卫星通信系统、航空机、船舶等的航路的航路通信系统、发送接收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交通阻塞信息等的交通管理系统、管理列车、地铁等的移动速度、位置等的列车管理系统、发送接收商品的销售量等的商品管理系统、监视行人的通行量等的通行量监视系统、发送接收监视相机的灾害信息、犯罪信息等的安全管理系统、发送接收无人机等的耕地的种植状况等信息的种植管理系统、发送接收无人机等的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的信息的自然环境监视系统等。
根据本公开(第一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由于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即便存在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与通信装置主体的第二通信模块无法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期间,只要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就能够自动地通过非接触通信从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存储部向通信装置主体发送数据。由此,即便不是始终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通信环境,只要成为能够进行一次非接触通信的通信环境,就能够自动地将数据从数据记录装置发送到通信装置主体。因此,能够节省作业者手动地传送数据的工夫。此外,还能够节省作业者持续监视或者定期地检查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状况这样的工夫。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构成为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从第二通信模块发送到第一通信模块,第一控制部在第一通信模块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即,在第二通信模块对第一通信模块发送请求数据发送开始的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第一通信模块接收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这样的发送接收成立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由此,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状况,自动地判断第一存储部单独地存储数据或者还是从第一存储部向通信装置主体传送数据。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第二通信模块定期地向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因此能够定期地进行数据发送开始的请求。由此,在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溢出之前,容易从第一通信模块向第二通信模块发送数据。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第一通信模块在处于能够接收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通信环境时向第二通信模块发送数据,因此容易判断在第一通信模块中是否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即,即便第二通信模块进行数据发送开始的请求,只要第一通信模块未接收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就能够避免错误地发送数据。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数据记录装置也可以具备多个,通信装置主体还具备第二控制部,该第二控制部每隔给定期间对多个数据记录装置进行检索而判断是否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控制第二通信模块,以使得向该多个数据记录装置中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因此能够选择多个数据记录装置中的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能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并将存储于该能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存储部的数据自动地传送至通信装置主体的第二存储部。此外,即便是一次不能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只要能够在经过了给定期间后进行非接触通信,就能够自动地传送数据。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式的数据存储系统,在第一存储部中存储有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时间信息和数据记录装置的ID信息,第一控制部控制第一通信模块,使得在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时,将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通信模块向第二通信模块发送,因此能够基于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在通信装置主体侧容易地检索数据。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存储系统,还具备存储第二通信模块接收的数据、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的第二存储部,因此即便在传送了数据后经过了给定的时间之后,也能够基于存储于第二存储部的时间信息以及ID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在通信装置主体侧容易地检索数据。
此外,本公开(第二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具有上述的结构,因此,在针对从数据记录装置向通信装置主体发送的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从通信装置主体有数据发送开始的许可的情况下,第一控制部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例如,在第一通信模块对第二通信模块发送申请数据发送开始的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第二通信模块接收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这样的发送接收成立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由此,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状况,自动地判断第一存储部单独地存储数据还是从第一存储部向通信装置主体传送数据。即,即便不是始终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通信环境,只要成为能够进行一次非接触通信的通信环境,就能够自动地将数据从数据记录装置发送到通信装置主体。因此,能够节省作业者手动地传送数据的工夫。此外,还能够节省作业者持续监视或者定期地检查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状况这样的工夫。
根据本公开的数据存储方法,由于包含上述的工序,所以即便存在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与通信装置主体的第二通信模块无法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期间,只要能够进行一次非接触通信,就能够自动地通过非接触通信从数据记录装置向通信装置主体发送数据。由此,即便不是始终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的通信环境,只要成为能够进行一次非接触通信的通信环境,就能够自动地将数据从数据记录装置发送到通信装置主体。因此,能够节省作业者手动地传送数据的工夫。此外,还能够节省作业者持续监视或者定期地检查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状况这样的工夫。
这样,根据本公开的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通过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即便存在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与通信装置主体的第二通信模块无法进行非接触通信的期间,也能够节省作业者能够进行非接触通信而手动将数据从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存储部向通信装置主体传送的工夫。此外,还能够节省作业者持续监视或者定期地检查数据记录装置的内部存储器的容量状况这样的工夫。
以上,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等。当然能够将分别构成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适当地在不矛盾的范围内组合。
-符号说明-
10 第一通信模块
20、21、22、23 第一存储部
30 第一控制部
50 第二通信模块
60 第二存储部
70 第二控制部
100、101、102、103 数据记录装置
200 通信装置主体
300 数据存储系统。

Claims (16)

1.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具备:
数据记录装置,包含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一通信模块;以及
通信装置主体,包含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二通信模块,输出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并且存储数据,
所述数据记录装置还包含:
第一存储部,存储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的数据;以及
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使得基于从所述通信装置主体发送到所述数据记录装置的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开始所述数据的发送,
在能够进行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所述数据从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发送开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构成为将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至所述第一通信模块,
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到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部判断为能够进行所述非接触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定期地向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在处于能够接收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的通信环境时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在所述第一存储部的空闲容量为给定值以下时,向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给定值是50%。
7.根据权利要求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依次缩短发送间的时间间隔来向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直到能够进行所述非接触通信为止。
8.根据权利要求2、5~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依次延长信号长度来向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直到能够进行所述非接触通信为止。
9.根据权利要求2、5~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依次增大信号强度来向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直到能够进行所述非接触通信为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存储部在空闲容量成为给定值以下时,执行所述数据记录装置的数据的压缩存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给定值为50%。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具备多个所述数据记录装置,
所述通信装置主体还具备第二控制部,该第二控制部每隔给定期间对所述多个数据记录装置进行检索来判断是否能够进行所述非接触通信,控制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以使得向所述多个数据记录装置中被判断为能够进行所述非接触通信的数据记录装置的第一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一存储部中存储有与所述数据的发送有关的时间信息和所述数据记录装置的ID信息,
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使得在判断为能够进行所述非接触通信时,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时间信息以及所述ID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存储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装置主体还具备:
第二存储部,存储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接收的所述数据、所述时间信息以及所述ID信息。
15.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具备:
数据记录装置,包含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一通信模块;以及
通信装置主体,包含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二通信模块,且存储数据,
所述数据记录装置还包含:
第一存储部,存储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的数据;
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使得基于发送到所述通信装置主体的数据发送开始申请信号,开始所述数据的发送,
在能够进行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数据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的发送开始。
16.一种数据存储方法,使用数据存储系统,该数据存储系统具备:
数据记录装置,包含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一通信模块;以及
通信装置主体,包含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用的第二通信模块,输出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并且存储数据,
所述数据存储方法包括:
第一存储工序,存储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的数据;以及
第一控制工序,控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使得基于所述数据发送开始请求信号,开始所述数据的发送,
在所述第一控制工序中,在能够进行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非接触通信的情况下,开始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发送所述数据。
CN202080080385.0A 2019-11-20 2020-11-19 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Pending CN1147311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9867 2019-11-20
JP2019209867 2019-11-20
PCT/JP2020/043185 WO2021100806A1 (ja) 2019-11-20 2020-11-19 データ蓄積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蓄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31173A true CN114731173A (zh) 2022-07-08

Family

ID=75981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0385.0A Pending CN114731173A (zh) 2019-11-20 2020-11-19 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4974A1 (zh)
EP (1) EP4064580A4 (zh)
JP (1) JP7391104B2 (zh)
CN (1) CN114731173A (zh)
WO (1) WO202110080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5212A (ja) * 1999-03-30 2000-10-13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の応答器
JP2007011670A (ja) * 2005-06-30 2007-01-1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蓄積システム、icタグ、蓄積装置、複写制御装置、蓄積指示装置、取得制御装置、icタグ情報の蓄積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US20090179762A1 (en) * 2008-01-11 2009-07-16 Fujitsu Limited Information ac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apparatus,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information
CN101588389A (zh) * 2009-06-24 2009-11-25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选择存储设备的方法、应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CN102263565A (zh) * 2010-05-24 2011-11-30 Smk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模块、遥控装置以及无线系统
US20140189236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storage method and storag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14985A (ja) * 1988-06-16 1989-12-20 Fujitsu Ltd 物体管理方式
US6058374A (en) 1996-06-20 2000-05-02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 Inventory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items using tags
JP2003061127A (ja) * 2001-08-22 2003-0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個人行動検知システム
US20050053008A1 (en) * 2002-03-04 2005-03-10 Griesing John Robert Wireless device isolation in a controlled RF test environment
US7788299B2 (en) * 2004-11-03 2010-08-31 Spectra Logic Corporation File formatting on a non-tape media operable with a streaming protocol
JP5216731B2 (ja) * 2009-09-17 2013-06-19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読取装置、無線タグ読取プログラム
JP5884220B2 (ja) * 2011-03-07 2016-03-15 国立大学法人 筑波大学 作業管理システム
CN103534899A (zh) * 2011-11-28 2014-01-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
AU2013306539B2 (en) * 2012-08-23 2016-02-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thereof
JP2018100001A (ja) * 2016-12-20 2018-06-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タイヤ空気圧検出システム、車体側装置及びタイヤ側装置
US10849501B2 (en) * 2017-08-09 2020-12-01 Blue Spark Technologies, Inc. Body temperature logging patc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5212A (ja) * 1999-03-30 2000-10-13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の応答器
JP2007011670A (ja) * 2005-06-30 2007-01-1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蓄積システム、icタグ、蓄積装置、複写制御装置、蓄積指示装置、取得制御装置、icタグ情報の蓄積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US20090179762A1 (en) * 2008-01-11 2009-07-16 Fujitsu Limited Information ac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apparatus,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information
CN101588389A (zh) * 2009-06-24 2009-11-25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选择存储设备的方法、应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CN102263565A (zh) * 2010-05-24 2011-11-30 Smk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模块、遥控装置以及无线系统
US20140189236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storage method and storag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00806A1 (ja) 2021-05-27
EP4064580A4 (en) 2023-12-13
JP7391104B2 (ja) 2023-12-04
JPWO2021100806A1 (zh) 2021-05-27
US20220404974A1 (en) 2022-12-22
EP4064580A1 (en) 2022-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5243644B2 (en) Method for delivering a shipment by an unmanned transport device
US9447448B1 (en) Drone-based microbial analysis system
DE60204664D1 (de) Zeichengabesystem und transponder zur verwendung in dem system
DK1433377T3 (da) Automatiseret plantebeholderhåndteringssystem
DE60230689D1 (de) Verfahren zur Verwendung von O6-Alkylguanin-DNS Alkyltransferasen
CN103347996A (zh) 用于细胞培养的监测系统
CN207074379U (zh) 一种基于rfid的无人机自动盘点系统
US9390606B2 (en) Monitoring an object
WO2016182103A1 (ko) 검체운송관리를 위한 스마트 태그, 이를 이용한 검체운송상자 및 검체운송관리시스템
CN111867528A (zh) 用于在运输期间处理人体器官的技术
CN114731173A (zh) 数据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存储方法
CN103889065A (zh) 一种无线体域网数据传输调度方法与装置
Toledo et al. Vildehaye: A family of versatile, widely-applicable, and field-proven lightweight wildlife tracking and sensing tags
Kramer et al. Nuclear pre-mRNA metabolism: channels and tracks
WO200810881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bject management using intelligent rf tag and reader
US7031803B2 (en) Installation for treating products and corresponding data acquisition component
CN219533800U (zh) 生物培养箱及识别系统
Pera et al. Expression of CD30 and CD30 ligand in cultured cell lines from human germ-cell tumors.
JP7308718B2 (ja) 無線センサ装置および無線センサシステム
JP7353927B2 (ja) 無線センサ装置および無線センサシステム
SE524230C2 (sv) Anordning för presentation av användarinformation i ett passagerarinformationssystem
CN110351667A (zh) 远距离高海拔运输物料跟踪系统及跟踪方法
CN208239602U (zh) 一种遥控定位系统和一种遥控定位装置
CA294722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an agricultural asset transferred among plural asset receiving devices
JP7284075B2 (ja) 温度測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