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08699A - 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08699A
CN114708699A CN202210614600.1A CN202210614600A CN114708699A CN 114708699 A CN114708699 A CN 114708699A CN 202210614600 A CN202210614600 A CN 202210614600A CN 114708699 A CN114708699 A CN 1147086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cim
building
model
acqui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46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08699B (zh
Inventor
钟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061460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086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08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8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086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086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运维管理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包括:采集层,所述采集层用于设施运维数据以及环境条件数据的采集;管理平台,管理平台设置有数据处理服务器、CIM引擎、中央展示装置以及定位分割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处理结果;所述CIM引擎根据获取的处理结果更新CIM全景模型;所述中央展示装置将CIM全景模型进行展示;所述定位分割服务器用于定位目标建筑、将目标建筑所在的局部区域从所述CIM全景模型中分割开来得到CIM局部模型;管理节点,用于获取包含本建筑的CIM局部模型并展示。本发明提供的系统可以在CIM全景模型中定位、分割目标建筑,实现综合与统一。

Description

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维管理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信息模型是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及未来等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的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城市信息模型高度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起初的城市信息模型基本停留在信息展示的层面,实际应用很少,难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仅仅提供了一种信息概览功能。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信息模型的数据来源更加可靠丰富,实效性有了质的提升,数据的处理算法得到了优化改进,在建筑运维监控与预警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前景广阔。
城市信息模型着眼于整个城市范围的运维与管理,主要由大型企业或者政府机构主导。但是在城市范围内,绝大部分的建筑、设施都有特定的运维管理企业或者单位,在城市信息模型的尺度上得到的运维预警信息如何准确下发特定管理者,为特定管理者提供完善可用的所属建筑或者设施的全面的数据信息,是城市信息模型从集中化管控迈向具体应用的关键一步。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所述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包括:
采集层,所述采集层用于设施运维数据以及环境条件数据的采集;
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与采集层连接,管理平台设置有数据处理服务器、CIM引擎、中央展示装置以及定位分割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处理结果,并将处理结果传输给所述CIM引擎;所述CIM引擎根据获取的处理结果更新CIM全景模型,并传输给所述中央展示装置;所述中央展示装置将CIM全景模型进行展示;所述定位分割服务器用于定位目标建筑、将目标建筑所在的局部区域从所述CIM全景模型中分割开来得到CIM局部模型;
管理节点,所述管理节点与所述管理平台连接,用于获取包含本建筑的CIM局部模型并展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应用于如本发明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中的定位分割服务器,所述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建筑在GIS模型上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目标建筑的位置,以同类采集装置间的连线确定出一个最小GIS区域,所述最小GIS区域内包含所述目标建筑;
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
将所述CIM局部模型传输出目标建筑的管理节点。
本发明提供的系统通过设置管理平台利用CIM可以实现对城市多维信息的全景展示与监管,实现运维管理;管理平台包括定位分割服务器,通过定位分割服务器的设置,可以在CIM全景模型定位目标建筑,并将目标建筑所在的部分区域从CIM全景模型中分割出来得到CIM局部模型,通过将CIM局部模型传输给设置于目标建筑内的管理节点,实现了综合管理与分散监管的统一。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可以理解,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除非特别说明,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xx脚本称为第二xx脚本,且类似地,可将第二xx脚本称为第一xx脚本。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具体可以包括:
采集层,所述采集层用于设施运维数据以及环境条件数据的采集;
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与采集层连接,管理平台设置有数据处理服务器、CIM引擎、中央展示装置以及定位分割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处理结果,并将处理结果传输给所述CIM引擎;所述CIM引擎根据获取的处理结果更新CIM全景模型,并传输给所述中央展示装置;所述中央展示装置将CIM全景模型进行展示;所述定位分割服务器用于定位目标建筑、将目标建筑所在的局部区域从所述CIM全景模型中分割开来得到CIM局部模型;
管理节点,所述管理节点与所述管理平台连接,用于获取包含本建筑的CIM局部模型并展示。
在本实施例中,这里的设施主要包括建筑物以及其它非建筑物公共设施,非建筑物公共设施包括道路、供水管道、供电网络、通信网络设备、公交站台、公交车辆、交通设施等,本发明主要着眼于建筑物的运维监管。在本实施例中,设施运维数据主要是建筑运行管理涉及的数据,如水、电、气、网络数据,建筑温控数据、建筑内如电梯等运维设备的运行数据等;环境条件数据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降雨量、特定位置的土层应力、土层含水量等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管理平台采用集中式布置,实现整个城市或者特定区域的集中运维监管,同时结合了设置于各建筑内的管理节点,管理平台向管理节点分享管理节点所在建筑的CIM局部模型,这种构建省去了管理节点的数据处理过程,减少了各建筑运维监管的压力,同时利用管理平台对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可以实现快速的综合调度管事,省去了信息上报消耗的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服务器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数据以得到可用于驱动CIM引擎的驱动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数据的解耦运算、数据的采集控制等;CIM引擎根据数据处理服务器的处理结果驱动CIM模型更新显示;中央展示装置可以采用平面显示器,也可以采用具有立体效果的显示器。
本发明提供的系统通过设置管理平台利用CIM可以实现对城市多维信息的全景展示与监管,实现运维管理;管理平台包括定位分割服务器,通过定位分割服务器的设置,可以在CIM全景模型定位目标建筑,并将目标建筑所在的部分区域从CIM全景模型中分割出来得到CIM局部模型,通过将CIM局部模型传输给设置于目标建筑内的管理节点,实现了综合管理与分散监管的统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采集层包括建筑运维数据采集装置、设施运维数据采集装置以及环境条件数据采集装置;
所述建筑运维数据采集装置设置于建筑内,包括建筑运行数据采集装置、建筑管控数据采集装置、建筑温控数据采集装置、建筑设备数据采集装置以及建筑消防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单元,第一连接单元与各本建筑内的各个建筑运维数据采集装置连接,用于将本建筑的运维数据上传管理平台;
所述设施运维数据采集装置设置于建筑之外,布置于连接各建筑与供应站点的管网中,包括智能电表、智能电站、智能水表、水泵监测装置、网关设备、通信基站、智能气表、气泵监测装置;
所述环境条件数据采集装置设置于户外,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土壤含水量检测装置、土壤应力检测装置、风速计。
在本实施例中,建筑运行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照明设备、通风设备、监控设备、广播设备等的运行数据,建筑管控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水数据、用电数据、网络数据、供气数据等,建筑温控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内的设定温度、当前的实时温度、温控设备的功率与运行时间关系等数据,建筑设备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内的水泵、风机、电梯、报警装置的运行数据等,建筑消防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各消防传感器的采集值、报警设备的运行数据等。
在本实施例中,设施运维数据采集装置主要用于采集非建筑物公共设施的运行数据,包括供水数据、供电数据、供气数据、通信网络数据以及这四类数据的相关设备的运行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将不同建筑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网络,这些数据对于建筑内的运维数据可能具有直接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环境条件数据包括各种常见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风速、特定位置的土壤应力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单元与具体的建筑对应,每一建筑设置一个第一连接单元,用于将本建筑运维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同样的,还包括用于收集、上传设施运维数据的第二连接单元,用于收集、上传环境条件数据的第三连接单元。这里的第一、二、三连接单元可以采用特定设备实现,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如网关、路由器等设备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建筑运维数据采集装置可以采集建筑物内的运维数据;通过设施运维数据采集装置的设置可以采用各公共基础设施的运维数据,将各建筑通过水、电、互联网、气等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络;通过环境条件数据采集装置可以采集自然条件数据,从而模拟CIM模型的环境条件,实现城市或者特定区域自然环境下的运维监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数据处理服务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处理结果,包括:
根据数据来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将数据置入对应的分类队列入口;
创建与各分类队列对应的处理线程,各处理线程按以下步骤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
根据入队的先后顺序,读取分类队列最前端的一个数据;
确定读取到的数据的对应采集点在网络中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采集点的位置确定出最小影响区域;
请求最小影响区域内所有同类采集装置的数据更新;
获取更新后的数据,将更新后的数据打包作为求解边界条件连同当前读取的数据传输给求解运算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数据来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这里的数据来源是指数据来自于何种采集装置,包括建筑运维数据、设施运维数据以及环境条件数据三大类,每个大类下还可以细分多个小类,本发明主要是指根据数据所属的小类形成划分,对于小类,可以参考前一实施例的内容,对于建筑运维数据,可以划分为建筑运行数据、建筑管控数据、建筑温控数据、建筑设备数据以及建筑消防数据等小类;对于设施运维数据,可以分为智能电表数据、智能电站数据、智能水表数据、水泵监测数据、网关设备数据、通信基站数据、智能气表数据以及气泵监测数据等;对于环境条件数据,可以划分为温度数据、湿度数据、土壤含水量检测数据、土壤应力检测数据以及风速数据等。
在本实施例中,各数据均携带有一个ID标识,通过该ID标识可以定位对应的数据采集点(采集装置所在位置)在CIM模型网络中的位置,根据确定出的采集点的位置可以确定出最小影响区域;通过请求最小影响区域内与同前数据的同类数据的更新,可以检查、分析当前数据的影响范围。这里的请求更新是通过数据上传的逆方向向对应采集装置请求最新数据的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获取更新的数据后,将更新后的数据打包作为求解边界条件连同当前读取的数据传输给求解运算单元,求解运算单元通过有限元划分的方式,根据获取的边界条件以及输入数据(当前读取的至少一个数据)求解出各位置的结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根据确定出的采集点的位置确定出最小影响区域,包括:
判断数据为流动数据或者非流动数据;
若为流动数据,根据数据流的方向,确定当前数据对应采集点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
将确定出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与全部下游采集点围成的数据局部网络作为最小影响区域;
若为非流动数据,确定与当前数据对应采集点距离最近的至少两个同类采集点,由确定出的至少两个同类采集点与当前数据对应的采集点两两连线的最大边界得到最小影响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流动数据是指具有传递性的数据,包括水、电、气、网络数据,非流动数据则是不同采集点或者采集对象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的数据,例如电梯的运行数据、某处的温度数据、某处的温度数据等。流动数据在不同的采集点之间具有传递性。
在本实施例中,当前数据对应采集点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均是指接邻的直接上游采集点与接邻的直接下游采集点;对于非流动数据,确定与当前数据的采集点距离最近的至少两个同类数据采集点。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流动数据,最小影响区域通过将确定出的上游采集点与下游采集点进行连接,连接形成的最大区域则为最小影响区域。对于非流动数据,通过将确定出的至少两个同类采集点与当前采集点进行连接,连接得到的最大边界区域即为最小影响区域。可以理解,这里同类采集点的数据可以通过设定固定数量来确定,也可以设定距离阈值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在最小影响区域内还包括在该网络范围内的BIM模型、GIS模型内的其它采集点或者网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CIM引擎包括BIM驱动器以及GIS驱动器;
所述BIM驱动器用于根据数据处理服务器的处理结果更新BIM模型;
所述GIS驱动器用于根据数据处理服务器的处理结果更新GIS模型;
所述BIM模型与GIS模型构成CIM模型,且BIM模型位于GIS模型上层。
在本实施例中,CIM引擎包括BIM驱动器以及GIS驱动器,BIM模型与GIS模型采用不同的渲染驱动器,而后在一个中央显示装置中整体显示出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定位分割服务器用于定位目标建筑、将目标建筑所在的局部区域从所述CIM全景模型中分割开来得到CIM局部模型,包括:
确定目标建筑在GIS模型上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目标建筑的位置,以同类采集装置间的连线确定出一个最小GIS区域,所述最小GIS区域内包含所述目标建筑;
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
将所述CIM局部模型传输给目标建筑的管理节点。
在本实施例中,GIS模型上的建筑物均设置有标号,通过查找标号可以确定目标建筑在GIS模型上的位置。需要理解的是,上述过程是基于数据驱动实现的,仅当建筑的某一数据采集结果“异常”(真正的异常、人为定义的异常,或者数据从无到有均可以触发)时,才会触发CIM局部模型的分割过程,这里的“以同类采集装置间的连线确定出一个最小GIS区域”,其中的同类采集装置即出现数据异常的采集装置的同类型采集装置,得到最小GIS区域的过程参考前述实施例最小影响区域的确定过程。可以理解,当建筑周边设施运维数据采集装置以及环境条件数据采集装置均没有采集到数值或者数值没有变化时,可以忽略GIS区域,直接分割目标建筑的BIM模型。
在本实施例中,各建筑的BIM模型是相对独立的,当确定目标建筑后,可以直接将其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或者直接分割输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之后还包括:
请求CIM局部模型内所有采集装置的数据更新;
对于CIM局部模型边缘位置的采集点,若其采集的数据为流动数据,获取采集点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
从获取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中筛选出前后变动的数据,根据变动的数据扩展或者收缩CIM局部模型;
重复上述步骤,实现CIM局部模型的动态扩展或者收缩。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上步骤的处理,可以定位故障或者预警区域并显示。从获取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中筛选出前后变动的数据,根据变动的数据扩展或者收缩CIM局部模型,可以理解,这里的从获取的全部数据中筛选前后存在变动的数据,并且根据这些变动的数据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确定最小影响区域的方法改变当前CIM局部模型的显示范围,从而实现CIM局部模型的动态扩展或者收缩。可以理解,这里的扩展是指CIM局部模型边缘区域的采集点数据变动时,将CIM局部模型在该位置的边缘扩展到数据发生变动的采集装置所在区域的过程;而收缩是指在扩展后,若采集装置没有采集到数据或者采集到的数据前后没有变动,则取消扩展,还原到未进行扩展之前的状态。显然,边缘区域数据的变动引起CIM局部模型发生扩展或者缩放,但是扩展或者缩放之后得到的CIM局部模型的范围不小于初始传输到管理节点的CIM局部模型。
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应用于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中的定位分割服务器,所述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建筑在GIS模型上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目标建筑的位置,以同类采集装置间的连线确定出一个最小GIS区域,所述最小GIS区域内包含所述目标建筑;
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
将所述CIM局部模型传输出目标建筑的管理节点。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是本发明提供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中分割服务器的分割方法,对于分割方法的解释说明已记载于本发明的相关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具体可以参考本发明的前述实施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之后还包括:
请求CIM局部模型内所有采集装置的数据更新;
对于CIM局部模型边缘位置的采集点,若其采集的数据为流动数据,获取采集点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
从获取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中筛选出前后变动的数据,根据变动的数据扩展或者收缩CIM局部模型;
重复上述步骤,实现CIM局部模型的动态扩展或者收缩。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是本发明提供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中分割服务器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的方法,对于该方法的解释说明已记载于本发明的相关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具体可以参考本发明的前述实施例。
图3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该计算机设备具体可以是图1中的数据处理服务器或者定位分割服务器。如图3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输入装置和显示屏。其中,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还可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该内存储器中也可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发明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确定目标建筑在GIS模型上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目标建筑的位置,以同类采集装置间的连线确定出一个最小GIS区域,所述最小GIS区域内包含所述目标建筑;
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
将所述CIM局部模型传输出目标建筑的管理节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以下步骤:
确定目标建筑在GIS模型上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目标建筑的位置,以同类采集装置间的连线确定出一个最小GIS区域,所述最小GIS区域内包含所述目标建筑;
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
将所述CIM局部模型传输出目标建筑的管理节点。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各实施例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 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包括:
采集层,所述采集层用于设施运维数据以及环境条件数据的采集;
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与采集层连接,管理平台设置有数据处理服务器、CIM引擎、中央展示装置以及定位分割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处理结果,并将处理结果传输给所述CIM引擎;所述CIM引擎根据获取的处理结果更新CIM全景模型,并传输给所述中央展示装置;所述中央展示装置将CIM全景模型进行展示;所述定位分割服务器用于定位目标建筑、将目标建筑所在的局部区域从所述CIM全景模型中分割开来得到CIM局部模型;
管理节点,所述管理节点与所述管理平台连接,用于获取包含本建筑的CIM局部模型并展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层包括建筑运维数据采集装置、设施运维数据采集装置以及环境条件数据采集装置;
所述建筑运维数据采集装置设置于建筑内,包括建筑运行数据采集装置、建筑管控数据采集装置、建筑温控数据采集装置、建筑设备数据采集装置以及建筑消防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单元,第一连接单元与各本建筑内的各个建筑运维数据采集装置连接,用于将本建筑的运维数据上传管理平台;
所述设施运维数据采集装置设置于建筑之外,布置于连接各建筑与供应站点的管网中,包括智能电表、智能电站、智能水表、水泵监测装置、网关设备、通信基站、智能气表、气泵监测装置;
所述环境条件数据采集装置设置于户外,包括温度计、湿度计、土壤含水量检测装置、土壤应力检测装置、风速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服务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处理结果,包括:
根据数据来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将数据置入对应的分类队列入口;
创建与各分类队列对应的处理线程,各处理线程按以下步骤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
根据入队的先后顺序,读取分类队列最前端的一个数据;
确定读取到的数据的对应采集点在网络中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采集点的位置确定出最小影响区域;
请求最小影响区域内所有同类采集装置的数据更新;
获取更新后的数据,将更新后的数据打包作为求解边界条件连同当前读取的数据传输给求解运算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确定出的采集点的位置确定出最小影响区域,包括:
判断数据为流动数据或者非流动数据;
若为流动数据,根据数据流的方向,确定当前数据对应采集点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
将确定出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与全部下游采集点围成的数据局部网络作为最小影响区域;
若为非流动数据,确定与当前数据对应采集点距离最近的至少两个同类采集点,由确定出的至少两个同类采集点与当前数据对应的采集点两两连线的最大边界得到最小影响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IM引擎包括BIM驱动器以及GIS驱动器;
所述BIM驱动器用于根据数据处理服务器的处理结果更新BIM模型;
所述GIS驱动器用于根据数据处理服务器的处理结果更新GIS模型;
所述BIM模型与GIS模型构成CIM模型,且BIM模型位于GIS模型上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分割服务器用于定位目标建筑、将目标建筑所在的局部区域从所述CIM全景模型中分割开来得到CIM局部模型,包括:
确定目标建筑在GIS模型上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目标建筑的位置,以同类采集装置间的连线确定出一个最小GIS区域,所述最小GIS区域内包含所述目标建筑;
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
将所述CIM局部模型传输给目标建筑的管理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之后还包括:
请求CIM局部模型内所有采集装置的数据更新;
对于CIM局部模型边缘位置的采集点,若其采集的数据为流动数据,获取采集点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
从获取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中筛选出前后变动的数据,根据变动的数据扩展或者收缩CIM局部模型;
重复上述步骤,实现CIM局部模型的动态扩展或者收缩。
8.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中的定位分割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建筑在GIS模型上的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目标建筑的位置,以同类采集装置间的连线确定出一个最小GIS区域,所述最小GIS区域内包含所述目标建筑;
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
将所述CIM局部模型传输出目标建筑的管理节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目标建筑的BIM模型与确定出的最小GIS区域绑定得到CIM局部模型,之后还包括:
请求CIM局部模型内所有采集装置的数据更新;
对于CIM局部模型边缘位置的采集点,若其采集的数据为流动数据,获取采集点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
从获取的全部上游采集点以及全部下游采集点的数据中筛选出前后变动的数据,根据变动的数据扩展或者收缩CIM局部模型;
重复上述步骤,实现CIM局部模型的动态扩展或者收缩。
CN202210614600.1A 2022-06-01 2022-06-01 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47086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4600.1A CN114708699B (zh) 2022-06-01 2022-06-01 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4600.1A CN114708699B (zh) 2022-06-01 2022-06-01 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8699A true CN114708699A (zh) 2022-07-05
CN114708699B CN114708699B (zh) 2022-08-12

Family

ID=82177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4600.1A Active CN114708699B (zh) 2022-06-01 2022-06-01 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0869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7755A (ja) * 2003-05-21 2004-12-09 Nakanihon Koku Kk 土石流警戒区域生成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03716314A (zh) * 2013-12-25 2014-04-09 新疆鸿立信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住宅小区社区平安传感现场总线系统一体使用方法
CN109544428A (zh) * 2018-11-28 2019-03-29 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城市治理的智慧城市平台
WO2020125839A1 (de) * 2018-12-18 2020-06-25 GRID INVENT gGmbH Elektronisches element und elektrisch angesteuertes anzeigeelement
CN111382195A (zh) * 2020-03-10 2020-07-07 广州市吉华勘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安全监测数据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3902605A (zh) * 2021-10-19 2022-01-07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ⅰm架构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模式
CN114241777A (zh) * 2022-01-06 2022-03-25 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 一种多源异构联网监测路况预警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7755A (ja) * 2003-05-21 2004-12-09 Nakanihon Koku Kk 土石流警戒区域生成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03716314A (zh) * 2013-12-25 2014-04-09 新疆鸿立信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住宅小区社区平安传感现场总线系统一体使用方法
CN109544428A (zh) * 2018-11-28 2019-03-29 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城市治理的智慧城市平台
WO2020125839A1 (de) * 2018-12-18 2020-06-25 GRID INVENT gGmbH Elektronisches element und elektrisch angesteuertes anzeigeelement
CN111382195A (zh) * 2020-03-10 2020-07-07 广州市吉华勘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安全监测数据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3902605A (zh) * 2021-10-19 2022-01-07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ⅰm架构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模式
CN114241777A (zh) * 2022-01-06 2022-03-25 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 一种多源异构联网监测路况预警系统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安娟等: "BIM参数信息在管网运维平台上的应用研究",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
李景明等: "物联网在居住建筑中的运用策略、途径与方法",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08699B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erré-Bigorra et al. The adoption of urban digital twins
US10295704B2 (en) Weather forecasting system and methods
CN108984873B (zh) 供水管网实时漏损检测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Monien et al. Comparison of building modelling assumptions and methods for urban scale heat demand forecasting
CN114238543B (zh) 一种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Lan et al. Dynamic traffic noise maps based on noise monitoring and traffic speed data
US1057996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identifying environment features for use in analyzing asset operation
TWI642019B (zh) 發電系統效能估測方法
US867078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spatiotemporally ambiguous events
WO2021169174A1 (zh) 道路拥堵程度预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Ghaith et al. Digital twin: A city-scale flood imitation framework
KR20200055503A (ko) 기축 건물의 에너지 데이터 처리장치 및 방법
Finogeev et al. Collec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big data for proactive monitoring of critical events at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CN117351521B (zh) 基于数字孪生的输电线鸟类检测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14218629A (zh) 一种城市地下管廊系统及大数据分析方法
CN114708699B (zh) 基于cim的建筑运维监控报警系统及方法
CN116385690B (zh) 一种基于bim模型的三维运维管控平台及其管控方法
Vu et al. Bus running time prediction using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CN115391746B (zh) 针对气象要素数据的插值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Dutta et al. IoT based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health correlation: a case study on smart city
CN113496305A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633018B (zh) 一种基于gis的长距离输油管线快速配置方法
Zhang et al. Modeling urban growth by cellular automata: A case study of Xiamen City, China
Zhao et al.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trajectory for a new real-time bus routes updated model
Santos et al.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high-resolution air quality mapping using IoT mobile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