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2320A - 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2320A
CN114692320A CN202011606945.XA CN202011606945A CN114692320A CN 114692320 A CN114692320 A CN 114692320A CN 202011606945 A CN202011606945 A CN 202011606945A CN 114692320 A CN114692320 A CN 114692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blade
shear
load distribution
shear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069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92320B (zh
Inventor
李富
袁渊
印智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0694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23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2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2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92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23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改善由于设计的弯矩载荷不平滑,导致校核分析结果的应变偏大的情况,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校核模拟结果。其中,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包括:获取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得到第一载荷分布;将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转换为剪力,得到第一剪力分布;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

Description

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对叶片的结构进行校核分析时,可以针对一些极限的工况设计出载荷,并模拟这些工况下的载荷加载到叶片之后导致叶片发生形变。通常在设计载荷时,是对极限工况的弯矩载荷进行模拟,先计算不同工况下沿叶片的展向分布的弯矩载荷,然后汇总提取所有工况下各截面的最大弯矩载荷,因此,提取出的弯矩载荷沿叶片的展向分布是不平滑的,发明人发现,在设计的弯矩载荷的分布不平滑的情况下,会导致在将弯矩转换为剪力之后,在弯矩分布不平滑的位置产生方向不同的剪力,导致在模拟加载弯矩载荷的结果中,剪力方向变化较大的部位产生的应变偏大,得到叶片局部屈曲等校核问题,校核的模拟结果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改善由于设计的弯矩载荷不平滑,导致校核分析结果的应变偏大的情况,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校核模拟结果。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得到第一载荷分布;将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转换为剪力,得到第一剪力分布;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
可选的,在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其中,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为第二载荷分布中任意一个截面处的弯矩大于或等于第一载荷分布中对应截面处的弯矩。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确定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第二载荷分布未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下,重新调整第一剪力分布,直至重新调整第一剪力分布后得到的第二剪力分布对应的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
可选的,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包括:接收针对第一剪力分布中至少一个截面处的剪力进行调整的指令,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包括:响应于指令,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显示第一载荷分布与第二载荷分布的对比图。
可选的,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包括:确定第一剪力分布中超过半数的截面的剪力方向,得到目标方向;根据第一剪力分布中每个截面附近n个截面的剪力平均值,确定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大小,并确定目标方向为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方向,以得到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包括:在叶片的叶根区域的剪力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将叶根区域中每个截面的剪力调整为零。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叶片校核分析装置,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得到第一载荷分布;第一转换模块,用于将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转换为剪力,得到第一剪力分布;调整模块,用于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分析模块,用于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
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确定模块,用于在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之前,确定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其中,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为第二载荷分布中任意一个截面处的弯矩大于或等于第一载荷分布中对应截面处的弯矩。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模块还用于在确定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之前,在确定第二载荷分布未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下,重新调整第一剪力分布,直至重新调整第一剪力分布后得到的第二剪力分布对应的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
可选的,调整模块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针对第一剪力分布中至少一个截面处的剪力进行调整的指令,得到第二剪力分布;第二转换模块包括:转换单元,用于响应于指令,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显示单元,用于显示第一载荷分布与第二载荷分布的对比图。
可选的,调整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剪力分布中超过半数的截面的剪力方向,得到目标方向;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剪力分布中每个截面附近n个截面的剪力平均值,确定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大小,并确定目标方向为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方向,以得到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模块包括:调整单元,用于在叶片的叶根区域的剪力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将叶根区域中每个截面的剪力调整为零。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通过将弯矩的载荷分布转换为剪力分布,将剪力分布调整为剪力方向相同的分布,从而更符合实际的剪力分布情况,进而,将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根据调整剪力后得到的弯矩的载荷分布进行校核分析,改善了在设计的弯矩载荷不平滑的情况下,会导致作为弯矩一阶导的剪力分布的相邻位置有正有负,剪力分布不符合实际,导致校核分析结果的应变偏大的情况,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校核分析结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的第一载荷分布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的第一剪力分布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的第一剪力分布和第二剪力分布的对比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的第一载荷分布和第二载荷分布的对比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的第一总剪力分布和第二总剪力分布的对比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申请,而不是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进行介绍。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得到第一载荷分布。
在叶片的结构被设计出来之后,需要对叶片的设计结构进行校核分析,以判断设计出的叶片结构在不同工况下,尤其是极限工况下,能否承载住对应工况下的载荷,对设计的叶片结构加载不同工况下的载荷的应变情况进行模拟,得到应变分布的结果,进行校核分析。
叶片受力状态从宏观角度分析可以简化为一跟端固支悬臂梁。所受载荷主要是弯矩导致的弯曲变形,进而引起的叶片整体或局部屈曲失稳、叶片整体变形引发的薄弱区域应变偏大或结构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应力集中等情形。由主梁和后缘梁提供叶片挥舞和摆振方向上的强度和刚度,由蒙皮和腹板传递载荷。为了真实模拟叶片受弯曲、剪切载荷作用,在叶片校核中,可以采用设计载荷的弯矩部分作为目标载荷,将弯矩转化为分布在叶片上的剪切力,然后加载到叶片上,进而根据应变的分布确定叶片整体或局部屈曲失稳、叶片整体变形引发的薄弱区域应变偏大或结构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应力集中等情形。
可选的,为了得到第一载荷分布,可以通过已有的软件或算法,例如bladed软件等,对不同工况下的载荷进行模拟,以得到对应工况下的载荷分布,具体的,载荷分布可以是在叶片不同截面处的弯矩。
步骤102,将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转换为剪力,得到第一剪力分布。
第一载荷分布包括叶片上不同截面处的弯矩,进而,可以通过弯矩与剪力转换的公式,对弯矩进行转换,得到不同截面处的剪力。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利用悬臂梁上剪力累加公式,得到剪力分布和不同截面之间,剪力、弯矩之间的传递、转化关系:
Fx=(Mx-1+Mx)/(Lx-Lx-1) 公式(1)
其中,Mx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个截面处弯矩载荷,Mx-1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1个截面处弯矩载荷,Fx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1个截面处的总剪力(也即从叶根到第x-1截面的剪力之和),Lx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个截面处站位,Lx-1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1个截面处站位。
fx=Fx+1-Fx 公式(2)
其中,fx为距叶根第x个截面处分布的剪力,Fx+1和Fx:分别为距离叶根第x个截面处和第x-1个截面处的总剪力。
在通过上面的公式(1)和公式(2)对第一载荷分布中每个截面的弯矩进行转换之后,得到每个截面处的剪力分布,即得到第一剪力分布。
第一载荷分布可能会存在不光滑的情况。例如,距叶根第x-1个截面处的弯矩大于第x个截面处的弯矩,但是第x个截面处的弯矩却小于第x+1个截面处的弯矩,也即顺着叶片从叶根到叶尖的展向分布的弯矩并不是逐渐减小,而是出现了增大的不平滑的点:第x+1个截面处的弯矩。根据公式(1)和公式(2)可知,在第一载荷分布不光滑的情况下,得到的第一剪力分布也是不平滑的,甚至是存在剪力方向上的突变。如图2所示为一种示例性的第一载荷分布的示意图,横轴为叶片展向的长度,纵轴表示对应长度的截面上的弯矩,图3为图2所示示例的第一载荷分布进行转换之后得到的第一剪力分布的示意图,横轴为叶片展向的长度,纵轴表示对应长度的截面上的剪力,由图3可以看出在叶根区域的附近,剪力存在着正向和负向的反复突变,在趋于叶片中间的部位,剪力分布的方向是相同的,但剪力的大小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突变。
步骤103,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
由于在实际的工况下,叶片上不同位置处受到的剪力方向应该是相同的,不存在着剪力方向的突变,因此,根据第一载荷分布得到的第一剪力分布在存在着方向变化的情况下,是不符合实际工况的,根据不符合实际工况的剪力分布对应的弯矩进行校核分析,得到的结果也是无法模拟实际工况的,会得到不准确的结果,由于剪力的突变,会使得模拟结果可能会出现叶片整体或局部屈曲失稳、叶片整体变形引发的薄弱区域应变偏大或结构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应力集中等校核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剪力不符合实际情况引起的。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叶片校核分析结果,可以通过对第一剪力分布进行调整,使得不同截面处的剪力调整至方向相同,从而使得剪力分布更符合实际的工况,得到调整后的剪力分布为第二剪力分布。
调整所有截面处的剪力方向相同,可以是根据大多数截面的方向确定调整的目标方向。首先,确定第一剪力分布中超过半数的截面的剪力方向,得到目标方向,进而,将与目标方向不同的剪力分布的方向调整为与目标方向相同。可选的,在叶片的叶根区域,通常是第一载荷分布中弯矩的大小变化比较小的区域,但是,在叶根区域弯矩出现不平滑时,会导致叶根区域的剪力方向变化,导致剪力突变较大,如图3所示。那么,可以将叶根区域的剪力大小调整为零,以更符合实际的剪力分布情况。叶根区域可以是预设的范围,例如,预设从叶根开始的叶片展向长度的15%的长度范围内为叶根区域。
除了调整剪力的方向,还可以对剪力的大小进行调整,以得到尽量平滑的剪力分布,使得符合实际工况。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步骤103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包括:
步骤1031,确定第一剪力分布中超过半数的截面的剪力方向,得到目标方向。
步骤1032,根据第一剪力分布中每个截面附近n个截面的剪力平均值,其中,n为预设的大于1的整数,例如,可以计算每个截面左侧和右侧各两个截面处于该截面处的剪力的平均值,得到该截面的调整后的剪力大小,并确定上述的目标方向为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方向,以得到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
例如,对于第x截面,在调整之前的剪力为fx,其左侧两个截面和右侧两个截面的剪力分别为fx-2,fx-1,fx+1,fx+2,那么,第x个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大小为fx’=|fx-2+fx-1+fx+fx+1+fx+2|/5;在半数以上的截面剪力方向为正向的情况下,确定每个截面(包括第x个截面)在调整后的剪力方向为正向,因此,得到第x截面调整后的剪力为+fx’。
步骤104,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
在调整完剪力分布,得到第二剪力分布之后,再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将剪力转化为弯矩,是步骤101的相反的步骤,剪力Fx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2866152340000081
其中,fx为距叶根第x个截面处分布的剪力,l为截面总个数,Fx为叶片上对应的距叶根x-1处的载荷。
Mx=Mx-1-Fx*(Lx-Lx-1) 公式(4)
其中,Mx叶片上距叶根第x个截面处弯矩,Mx-1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1个截面处弯矩Fx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1个截面处剪力,Lx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个截面处站位,Lx-1为叶片上距叶根第x-1个截面处站位。
为了使调整之后得到的第二载荷分布能够满足第一载荷分布的工况需求,可以在执行步骤104之后,进一步的判断调整之后得到的第二载荷分布是否包络第一载荷分布,其中,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为第二载荷分布中任意一个截面处的弯矩大于或等于第一载荷分布中对应截面处的弯矩。如果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那么,在通过第二载荷分布进行叶片校核分析之后,如果叶片没有校核问题,则叶片在第一载荷分布下也没有校核问题,也即,在叶片的性能能够满足第二载荷分布的情况下,叶片的性能也能够满足第一载荷分布。在将叶片设计的第一载荷分布从弯矩转化为剪力之后,通过调整剪力分布使剪力方向相同,同时保证包络原设计载荷,也即,在对剪力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剪力再转换回弯矩的超载程度进行控制,能够得到剪力分布更合理且弯矩超载小的载荷分布。
如果调整之后的第二载荷分布无法包络第一载荷分布,也即,第二载荷分布中存在至少一个截面处的弯矩小于第一载荷分布中对应截面处的弯矩,那么,需要重新对第一剪力分布进行调整,再判断重新调整后得到的第二剪力分布转换的第二载荷分布是否包络第一载荷分布。也即,在第二载荷分布不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下,重复执行步骤103和步骤104,直至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可选的,可以重复执行多次步骤103和步骤104,并在多个得到的第二载荷分布中,选择包络第一载荷分布,且与第一载荷分布中相对应的截面的弯矩差值之和最小的一个载荷分布,作为最终的第二载荷分布。
可选的,上述步骤103~步骤104,以及在执行步骤104之后对第二载荷分布是否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判断的步骤,可以是通过程序执行的,也可以是由人工执行的。
针对步骤103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包括执行步骤1033:
步骤1033,接收针对第一剪力分布中至少一个截面处的剪力进行调整的指令,得到第二剪力分布。例如,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手指/键盘在图4所示的剪力分布对比图上分别点击第二剪力分布212中每个截面处的剪力值对应的标记,向上或向下移动以调整对应截面处的剪力值大小,或者,直接选中一个截面,输入对应的剪力的数值(数值的正负表示剪力的方向),等等,从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212,在图4中还可以显示与第一剪力分布211的对比。图4所示中横轴为叶片的展向上的长度,零值为叶片的叶根位置的截面,纵轴为剪力大小,单位可以为牛顿N。
相应的,针对步骤104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包括如下步骤1041和步骤1042:
步骤1041,响应于指令,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
步骤1042,显示第一载荷分布与第二载荷分布的对比图。
例如,用户在如图4所示的剪力分布图中,每手动的调整一个截面处的剪力值,都可以实时的将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进行显示,并显示如图5所示的第二载荷分布与第一载荷分布的对比,从而,用户可以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和第一载荷分布的对比图,判断第二载荷分布与第一载荷分布的包络关系,以及弯矩差值之和的大小。
如图4所示,在第二剪力分布212中,在0-15米的叶根危险区域,避免了因为弯矩分布的不光滑而引起的剪力集中,剪力正负突变等情况,改用在叶根区域不加载剪力(剪力为零值),进而在叶根区域之外逐渐增大且接近第一剪力分布的原则,对第一剪力分布进行调整,得到第二剪力分布。直接由原始设计的弯矩(第一载荷分布)转化得到的剪力极值,分别为38KN,-40KN;调整之后的剪力极值,分别为0KN,16KN,局部最大集中剪力值降低了58%。
经过用户调整之后得到如图5所示的对比图,可以看出第二载荷分布232与第一载荷分布231非常接近,第二载荷分布232可以完全的包络第一载荷分布231,因此,可以完整的包含第一载荷分布对应工况下的载荷。经过计算,第二载荷分布232与第一载荷分布231在相同截面处弯矩最大的超载为0.35%。由此,通过对剪力分布进行调整,可以使得模拟更接近现实,可以避免因理论原因导致的剪切应变偏大问题;并对弯矩的超载进行控制,在包络原载荷的同时控制超载的程度,可以使得加载调整后的载荷分布对叶片安全性的模拟分析结果,更接近加载原载荷的模拟分析结果,使得叶片的安全性得到充分的释放,有利于实现对叶片的减重降本的结构设计目标。
对图4所示的第一剪力分布和第二剪力分布分别求取总剪力,得到叶片的总剪力分布的对比图如图6所示,根据原始的第一剪力分布得到的第一总剪力分布221在叶片的叶根区域、特别是最大弦长附近变化比较大,而根据第二剪力分布得到的第二总剪力分布222在叶根区域则比较平滑。总剪力对叶片屈曲安全性比较敏感,在经过调整之后,总剪力比较平滑,可以避免直接加载方向突变的剪力分布容易引起屈曲的问题,以及局部粘接胶剪切应力偏大的问题,也避免了为光顺弯矩的载荷分布而人为的放大弯矩会导致弯矩过大,降低校核分析结果中叶片安全性的问题,能够减少对弯矩的放大,使校核分析所使用的弯矩载荷分布更符合设计工况下的载荷分布。
步骤105,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
在得到第二载荷分布之后,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可选的,可以使用已有的软件或算法,根据第二载荷分布进行叶片校核分析。在校核分析时,可以根据第二载荷分布计算叶片不同截面处的应变,确定是否存在叶片整体或局部屈曲失稳、叶片整体变形引发的薄弱区域应变偏大或结构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应力集中等问题。
根据图4~图6所示的示例,对叶片分别加载第一载荷分布和第二载荷分布进行模拟,进行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到结果,得到表1如下:
Figure BDA0002866152340000111
表1 叶片加载调整前后载荷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表
由上表对比可知,模型施加处理载荷时,x方向的最大应变值(max_x)、最小应变值(min_x)基本接近,印证了第二载荷分布与第一载荷分布相比具有准确性;但是在第二载荷分布下,对于xy方向的剪切应变,最大值(max_xy)和最小值(min_xy)分别比在第一载荷分布下的对应值降低了2.3%、2.4%,有限的证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模拟结果的应变。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通过将弯矩的载荷分布转换为剪力分布,将剪力分布调整为剪力方向相同的分布,从而更符合实际的剪力分布情况,进而,将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根据调整剪力后得到的弯矩的载荷分布进行校核分析,改善了在设计的弯矩载荷不平滑的情况下,会导致作为弯矩一阶导的剪力分布的相邻位置有正有负,剪力分布不符合实际,导致校核分析结果的应变偏大的情况,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校核分析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叶片校核分析装置,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装置的实施例中未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考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叶片校核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叶片校核分析装置包括:获取模块701,第一转换模块702,调整模块703,第二转换模块704,分析模块705。
其中,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得到第一载荷分布;第一转换模块702用于将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转换为剪力,得到第一剪力分布;调整模块703用于调整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第二转换模块704用于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分析模块705用于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
可选的,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确定模块,用于在根据第二载荷分布对叶片进行校核分析之前,确定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其中,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为第二载荷分布中任意一个截面处的弯矩大于或等于第一载荷分布中对应截面处的弯矩。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模块703还用于在确定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之前,在确定第二载荷分布未包络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下,重新调整第一剪力分布,直至重新调整第一剪力分布后得到的第二剪力分布对应的第二载荷分布包络第一载荷分布。
可选的,调整模块703可以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针对第一剪力分布中至少一个截面处的剪力进行调整的指令,得到第二剪力分布;第二转换模块704可以包括:转换单元,用于响应于指令,将第二剪力分布中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显示单元,用于显示第一载荷分布与第二载荷分布的对比图。
可选的,调整模块703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剪力分布中超过半数的截面的剪力方向,得到目标方向;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剪力分布中每个截面附近n个截面的剪力平均值,确定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大小,并确定目标方向为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方向,以得到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模块703可以包括:调整单元,用于在叶片的叶根区域的剪力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将叶根区域中每个截面的剪力调整为零。
本申请实施例的叶片校核分析装置,通过将弯矩的载荷分布转换为剪力分布,将剪力分布调整为剪力方向相同的分布,从而更符合实际的剪力分布情况,进而,将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根据调整剪力后得到的弯矩的载荷分布进行校核分析,改善了在设计的弯矩载荷不平滑的情况下,会导致作为弯矩一阶导的剪力分布的相邻位置有正有负,剪力分布不符合实际,导致校核分析结果的应变偏大的情况,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校核分析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一种可选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在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301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302。
具体地,上述处理器301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或者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可以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存储器302可以包括用于数据或指令的大容量存储器。举例来说而非限制,存储器302可包括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软盘驱动器、闪存、光盘、磁光盘、磁带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驱动器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302可包括可移除或不可移除(或固定)的介质。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302可在综合网关容灾设备的内部或外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302是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
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302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在合适的情况下,该ROM可以是掩模编程的ROM、可编程ROM(PROM)、可擦除P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EPROM)、电可改写ROM(EAROM)或闪存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
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盘存储介质设备,光存储介质设备,闪存设备,电气、光学或其他物理/有形的存储器存储设备。因此,通常,存储器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有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软件的有形(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器设备),并且当该软件被执行(例如,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时,其可操作来执行参考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的方法所描述的操作。
处理器301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3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叶片校核分析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电子设备还可包括通信接口303和总线310。其中,如图3所示,处理器301、存储器302、通信接口303通过总线310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303,主要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模块、装置、单元和/或设备之间的通信。
总线310包括硬件、软件或两者,将在线数据流量计费设备的部件彼此耦接在一起。举例来说而非限制,总线可包括加速图形端口(AGP)或其他图形总线、增强工业标准架构(EISA)总线、前端总线(FSB)、超传输(HT)互连、工业标准架构(ISA)总线、无限带宽互连、低引脚数(LPC)总线、存储器总线、微信道架构(MCA)总线、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PCI-Express(PCI-X)总线、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AT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局部(VLB)总线或其他合适的总线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总线3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总线。尽管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和示出了特定的总线,但本申请考虑任何合适的总线或互连。
需要明确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配置和处理。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了对已知方法的详细描述。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和示出了若干具体的步骤作为示例。但是,本申请的方法过程并不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具体步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领会本申请的精神后,作出各种改变、修改和添加,或者改变步骤之间的顺序。
以上所述的结构框图中所示的功能块可以实现为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当以硬件方式实现时,其可以例如是电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适当的固件、插件、功能卡等等。当以软件方式实现时,本申请的元素是被用于执行所需任务的程序或者代码段。程序或者代码段可以存储在机器可读介质中,或者通过载波中携带的数据信号在传输介质或者通信链路上传送。“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机器可读介质的例子包括电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设备、ROM、闪存、可擦除ROM(EROM)、软盘、CD-ROM、光盘、硬盘、光纤介质、射频(RF)链路,等等。代码段可以经由诸如因特网、内联网等的计算机网络被下载。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系统。但是,本申请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上面参考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框图描述了本申请的各方面。应当理解,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框图中各方框的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被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以产生一种机器,使得经由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的这些指令使能对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动作的实现。这种处理器可以是但不限于是通用处理器、专用处理器、特殊应用处理器或者现场可编程逻辑电路。还可理解,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也可以由执行指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硬件来实现,或可由专用硬件和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得到第一载荷分布;
将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转换为剪力,得到第一剪力分布;
调整所述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
将所述第二剪力分布中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
根据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对所述叶片进行校核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对所述叶片进行校核分析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包络所述第一载荷分布,其中,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包络所述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为所述第二载荷分布中任意一个截面处的弯矩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载荷分布中对应截面处的弯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包络所述第一载荷分布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载荷分布未包络所述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下,重新调整所述第一剪力分布,直至重新调整所述第一剪力分布后得到的所述第二剪力分布对应的第二载荷分布包络所述第一载荷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所述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包括:接收针对所述第一剪力分布中至少一个截面处的剪力进行调整的指令,得到所述第二剪力分布;
所述将所述第二剪力分布中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包括:响应于所述指令,将所述第二剪力分布中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所述第二载荷分布;显示所述第一载荷分布与所述第二载荷分布的对比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所述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剪力分布中超过半数的截面的剪力方向,得到目标方向;
根据所述第一剪力分布中每个截面附近n个截面的剪力平均值,确定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大小,并确定所述目标方向为所述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方向,以得到所述对应截面调整后的剪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所述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包括:
在所述叶片的叶根区域的剪力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将所述叶根区域中每个截面的剪力调整为零。
7.一种叶片校核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得到第一载荷分布;
第一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设计的弯矩转换为剪力,得到第一剪力分布;
调整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剪力分布,以使得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方向相同,得到第二剪力分布;
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剪力分布中所述叶片不同截面处调整后的剪力转换为弯矩,得到第二载荷分布;
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对所述叶片进行校核分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叶片校核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对所述叶片进行校核分析之前,确定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包络所述第一载荷分布,其中,所述第二载荷分布包络所述第一载荷分布的情况为所述第二载荷分布中任意一个截面处的弯矩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载荷分布中对应截面处的弯矩。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叶片校核分析方法。
CN202011606945.XA 2020-12-28 2020-12-28 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6923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06945.XA CN114692320B (zh) 2020-12-28 2020-12-28 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06945.XA CN114692320B (zh) 2020-12-28 2020-12-28 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2320A true CN114692320A (zh) 2022-07-01
CN114692320B CN114692320B (zh) 2024-02-20

Family

ID=82132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06945.XA Active CN114692320B (zh) 2020-12-28 2020-12-28 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232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82628A2 (de) * 2006-07-28 2008-01-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Zustandsüberwachung des Wälzlagers einer Taumelscheibe eines Drehflüglers
US20160109323A1 (en) * 2014-10-17 2016-04-21 Korea Institute Of Machinery & Materials Method for analyzing measured signal in resonance fatigue test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7092725A (zh) * 2017-03-27 2017-08-25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闭环仿真的运载器分布载荷优化设计方法
CN108984841A (zh) * 2018-06-19 2018-12-11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模量计算及给定载荷下的强度校核
CN108984947A (zh) * 2018-08-06 2018-12-11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叶片根部预埋螺套的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444647A (zh) * 2020-03-13 2020-07-24 许昌许继风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变桨轴承连接螺栓建模与强度校核方法
CN111859690A (zh) * 2020-07-27 2020-10-30 吉林重通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 一种梁单元模拟的风电叶片静力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82628A2 (de) * 2006-07-28 2008-01-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Zustandsüberwachung des Wälzlagers einer Taumelscheibe eines Drehflüglers
US20160109323A1 (en) * 2014-10-17 2016-04-21 Korea Institute Of Machinery & Materials Method for analyzing measured signal in resonance fatigue test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7092725A (zh) * 2017-03-27 2017-08-25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闭环仿真的运载器分布载荷优化设计方法
CN108984841A (zh) * 2018-06-19 2018-12-11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模量计算及给定载荷下的强度校核
CN108984947A (zh) * 2018-08-06 2018-12-11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叶片根部预埋螺套的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444647A (zh) * 2020-03-13 2020-07-24 许昌许继风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变桨轴承连接螺栓建模与强度校核方法
CN111859690A (zh) * 2020-07-27 2020-10-30 吉林重通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 一种梁单元模拟的风电叶片静力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慧;王同光;: "风力机叶片分布力函数加载方式有限元分析", 太阳能学报, no. 03, pages 133 - 137 *
郭小锋;郭士锐;杨树峰;曹衍龙;: "风力机叶片结构强度复合材料力学分析方法研究", 玻璃钢/复合材料, no. 05, pages 18 - 2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2320B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imley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wake steering controller with wind direction variability
Johnson et al. Wind turbine performance in controlled conditions: BEM modeling and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US11441542B2 (en) Operating a wind turbine using estimated wind speed while accounting for blade torsion
US8922043B1 (en) Time variant droop based inertial control method for wind generator
US20140172343A1 (en) Emu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10678646A (zh) 风力涡轮机的叶尖间隙、估算与控制
CN104573277A (zh) 一种车辆悬架系统性能分解方法
CN103020377A (zh) 一种直驱风力发电机的螺栓强度分析方法
CN109540459B (zh) 一种气动特性数值计算结果修正方法
CN114692320B (zh) 叶片校核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Hummel et al. Automatic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tethered membrane wings
CN108918106B (zh) 一种分阶段加载的风力机叶片的疲劳测试方法
CN106557599A (zh) 一种空间力系载荷谱编制方法
CN111044302B (zh) 基于振动试验耦合系统的夹具有效性验证优化方法
CN109582988A (zh) 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振动应力监测用应变片位置的确定方法
KR102307857B1 (ko) 태양광 시뮬레이터의 운영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2883555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各截面多方向载荷提取方法
CN115593437A (zh) 一种基于外环境多模态信息感知的决策方法及系统
CN113029480B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疲劳测试方法及叶片疲劳测试系统
CN105260498B (zh) 一种大型民机机翼变弯度设计方法
CN110070230B (zh) 一种局部电网机组窝电量评估计算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Buhl Jr et al. Wind turbine design codes: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of the aerodynamics
Coton et al. The influence of detailed blade design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
CN109583107B (zh) 柔性塔筒的低风速智能优化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324979B (zh) 钢轨的力学性能参数识别方法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