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2251A - 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2251A
CN114692251A CN202011606215.XA CN202011606215A CN114692251A CN 114692251 A CN114692251 A CN 114692251A CN 202011606215 A CN202011606215 A CN 202011606215A CN 114692251 A CN114692251 A CN 114692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raft
model data
platform
structur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062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92251B (zh
Inventor
尤勇敏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uling Jiangsu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uling Jiangsu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uling Jiangsu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uling Jiangsu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062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22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2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2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92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2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2Geometric CAD characterised by design entry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AD, e.g.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A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2CAD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e.g. collaborative CAD or distributed sim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本申请实施例依据导回第一平台后的目标模型数据中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生成目标结构墙,依据目标结构墙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并生成目标筏板,从而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生成筏板的准确性,并且,无需设计人员手动调整每个筏板的模型数据,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调整筏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Description

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工业化及住宅产业化政策的不断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各方面。其中,BIM技术具有的可视化、信息参数化、协同化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工程设计的效率及质量。目前,在建筑中设计时,经常会采用BIM软件预先生成模型,通过BIM软件快速生成立体模型模拟目标建筑的预计效果,方便依据客户需求设计多套方案以供比较选择。
在现有技术中,在进行BIM建筑模型设计时,会现在BIM软件中进行先导设计,先导设计的建筑模型中只包含模拟墙、模拟筏板、模拟窗、模拟楼板等非结构构件,只能表现一个建筑模型大致的样式,该建筑模型的属性也只是大致属性,并不具有结构数据或建筑的数据。在进行先导设计之后会进行结构预配,通常会使用BIM软件根据先导设计画出的模拟墙、模拟筏板、模拟窗、模拟楼板等按照设定的规则去生成结构墙、筏板、结构梁、结构楼板和结构柱等构件。在结构预配完成后,因为对建筑模型硬度和强度的要求,需要将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导入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并采用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得到结构计算结果,再将目标模型数据导入BIM软件,根据结构计算结果调整建筑模型。
然而,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出的筏板对应的基础标高没有参照,基础标高的指向并不准确,所以直接用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出的基础标高生成的筏板会出现偏差,导致最终生成的筏板存在误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生成筏板的准确性,提高设计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应用于第一平台,包括:
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并将所述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所述第二平台对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调整,其中,所述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
接收所述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所述目标模型数据基于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调整得到;
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所述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所述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
确定所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
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所述筏板的基础标高更新为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筏板的基础标高通过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
基于更新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包括:
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反序列化处理,得到目标点集合;
基于所述目标点集合生成所述目标围合图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点集合生成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包括:
将所述目标点集合中相邻的目标点依次连接,得到所述目标围合图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位置;
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位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位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厚度对应的数值向所述目标围合图形远离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一侧进行拉伸处理,生成目标筏板。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筏板的生成装置,应用于第一平台,所述装置包括:
展示单元,用于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所述第二平台对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调整,其中,所述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所述目标模型数据基于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调整得到;
第一确定单元,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所述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
调整单元,用于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所述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
解析单元,用于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筏板的生成装置,包括:
修改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所述筏板的基础标高更新为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筏板的基础标高通过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更新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处理器加载所述指令以执行如上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的步骤。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处理器进行加载,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中的步骤。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公开了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首先,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并将所述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所述第二平台对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调整,其中,所述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然后,接收所述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所述目标模型数据基于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调整得到,接着,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所述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所述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之后,确定所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然后,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最后,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本申请实施例依据导回第一平台后的目标模型数据中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生成目标结构墙,依据目标结构墙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并生成目标筏板,从而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生成筏板的准确性,并且,无需设计人员手动调整每个筏板的模型数据,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调整筏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筏板的生成方法的一种应用环境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筏板的生成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设建筑模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模型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筏板的生成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筏板的生成方法的另一种应用环境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筏板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目前,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出的筏板对应的基础标高没有参照,基础标高的指向并不准确,所以直接用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出的基础标高生成的筏板会出现偏差,导致最终生成的筏板存在误差。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本申请实施例依据导回第一平台后的目标模型数据中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生成目标结构墙,依据目标结构墙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并生成目标筏板,从而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生成筏板的准确性,并且,无需设计人员手动调整每个筏板的模型数据,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调整筏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设计效率。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主要应用于建筑模型设计场景,采用建筑设计软件进行目标筏板设计。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终端来执行筏板生成方法。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但并不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筏板的生成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可以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其中,图中的终端1000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显示屏,处理器可以运行建筑设计软件,该建筑设计软件可以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该存储器还为建筑设计软件提供运行环境,且该存储器可以存储建筑设计软件的运行信息。Revit系列软件是为建筑模型(也称建筑信息模型)构建的,可帮助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和维护质量更好、能效更高的建筑。具体的,显示屏可以显示建筑设计软件的设计界面,设计界面可以用于展示预设建筑模型,用户可以通过设计界面输入信息,进行建筑设计。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中筏板的生成方法进行介绍,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第一平台为例进行说明。该筏板的生成方法的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101,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设计人员在通过建筑设计软件进行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终端安装的BIM设计软件来进行设计,设计人员会根据实际需要生成预设模拟建筑模型,并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模拟建筑模型。请参阅图3a,图3a为在制图界面展示的预设建筑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设计人员设计建筑模型时,通常会在第一平台中先进行先导设计和结构预配,对建筑模型进行大致设计。先导设计中,设计人员会在第一平台绘制模拟墙,模拟窗,模拟楼板等等非结构构件,用于表现预期设计的建筑模型大致的样式,该建筑模型的属性也只是大致属性,并不具有结构数据或建筑的数据。在进行先导设计后,设计人员会在第一平台中进行结构预配,结构预配即使用BIM软件根据先导设计画出的模拟墙、模拟筏板、模拟窗、模拟楼板等按照设定的规则去生成结构墙、筏板、结构梁、结构楼板和结构柱等构件,最后在第一平台的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预设建筑模型具有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每一个建筑模型的组成构件存在对应的模型数据,组成构件即为结构墙、筏板、结构梁、结构楼板和结构柱等构件。
其中,结构墙即剪力墙,剪力墙又称抗风墙或抗震墙、结构墙。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破坏。它分平面剪力墙和筒体剪力墙。平面剪力墙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升板结构、无梁楼盖体系中。筒体剪力墙用于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悬吊结构中。筏板,在基础工程中的一块混凝土板,板下是地基,板上面有柱,墙等。筏板能够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调整不均匀沉降。筏板基础主要构造型式有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梁板式筏板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筏板的生成方法既可以用于平板式筏板基础,也可以梁板式筏板基础。
102,将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
在结构预配完成后,由于对建筑模型硬度和强度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将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导入第二平台(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并采用第二平台进行结构计算得到结构计算结果(目标模型数据),再将目标模型数据导入BIM软件,根据目标模型数据调整建筑模型。
具体的,第一平台将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转化为支持(认可)第二平台的数据格式并导出第一平台,之后,将转化后的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第二平台对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计算,得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接着,第二平台将计算得到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转化为支持(认可)第一平台的数据格式并导出第二平台。
其中,第二平台为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例如,高层分析计算软件(例如SATWE、PMSAP、ETABS、迈达斯等)、钢结构计算软件(例如3D3S、MTS、STS、perform-3D等)、有限元计算软件(例如ANSYS和ABAQUS等)等结构计算软件。
103,接收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
其中,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第一平台中的每一个建筑模型的组成构件都存在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组成构件即为结构墙、筏板、结构梁、结构楼板和结构柱等构件。
104,从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每一个目标模型数据都有与其对应的组成构件,基于每一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各个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从而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
例如,预设建筑模型中第一结构墙的模型数据包括长度、宽度和高度,长度为90cm,宽度为20cm,高度为70cm,从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第一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目标模型数据包括目标长度、目标宽度和目标高度,目标长度为90cm,目标宽度为30cm,目标高度为70cm,则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将第一结构墙的模型数据的宽度更新为目标宽度,得到调整后的第一结构墙,即调整为长度为90cm,宽度为30cm,高度为70cm的第一结构墙。
105,确定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平台获取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得到底部标高集合,底部标高集合中包括多个底部标高,每一底部标高对应一结构墙,接着,从底部标高集合筛选出最小的底部标高,第一平台基于最小的底部标高确定与最小的底部标高对应的结构墙,从而确定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106,从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每一个目标模型数据都有与其对应的组成构件,即可以在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目标模型数据包括目标围合图形、目标厚度和筏板的基础标高,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即可得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目标厚度和筏板的基础标高。具体的,目标围合图形的获取方式为:首先,第一平台通过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反序列化处理得到关于目标围合图形点位的点列表,然后,第一平台基于关于目标围合图形点位的点列表得到目标点集合,之后,第一平台基于目标点集合生成目标围合图形,将目标点集合中相邻的目标点依次连接,从而得到目标围合图形。
其中,序列化是通过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从而存储对象或将对象传输到内存,数据库或文件的过程。主要用途是保存对象的状态,包括对象的数据,以便能够在需要是重建对象。反向过程称为反序列化,即根据字节流中保存的对象状态及描述信息,通过反序列化重建对象。
107,根据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具体的,第一平台基于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筏板的基础标高更新(替换)为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筏板的基础标高通过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第一平台基于更新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第一平台基于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筏板的基础标高对应的数值与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应的数值相同,第一平台基于修改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具体的,首先,第一平台确定目标结构墙的位置,目标结构墙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对目标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然后,第一平台根据目标结构墙的位置、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即根据目标厚度对应的数值向目标围合图形远离目标结构墙的一侧进行拉伸处理,生成目标筏板。
请参阅图3b,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模型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目标模型数据对预设建筑模型进行调整得到建筑模型,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目标筏板A和目标结构墙B。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依据导回第一平台后的目标模型数据中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生成目标结构墙,依据目标结构墙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并生成目标筏板,从而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生成筏板的准确性,并且,无需设计人员手动调整每个筏板的模型数据,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调整筏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5提供了筏板的生成方法的一种应用环境图,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集成在计算机设备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的交互为例,提供了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具体流程如下:
201,第一平台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设计人员在通过建筑设计软件进行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终端安装的BIM设计软件来进行设计,设计人员会根据实际需要生成预设模拟建筑模型,并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模拟建筑模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设计人员设计建筑模型时,通常会在第一平台中先进行先导设计和结构预配,对建筑模型进行大致设计。先导设计中,设计人员会在第一平台绘制模拟墙,模拟窗,模拟楼板等等非结构构件,用于表现预期设计的建筑模型大致的样式,该建筑模型的属性也只是大致属性,并不具有结构数据或建筑的数据。在进行先导设计后,设计人员会在第一平台中进行结构预配,结构预配即使用BIM软件根据先导设计画出的模拟墙、模拟筏板、模拟窗、模拟楼板等按照设定的规则去生成结构墙、筏板、结构梁、结构楼板和结构柱等构件,最后在第一平台的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预设建筑模型具有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每一个建筑模型的组成构件存在对应的模型数据,组成构件即为结构墙、筏板、结构梁、结构楼板和结构柱等构件。
202,第一平台将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
在结构预配完成后,由于对建筑模型硬度和强度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将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导入第二平台(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并采用第二平台进行结构计算得到结构计算结果(目标模型数据),再将目标模型数据导入BIM软件,根据目标模型数据调整建筑模型。
具体的,第一平台将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转化为支持(认可)第二平台的数据格式并导出第一平台,之后,将转化后的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
203,第二平台接收第一平台发送的模型数据集合。
204,第二平台对所述预设数据集合进行调整,生成目标模型数据集合。
具体的,第二平台对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计算,得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接着,第二平台将计算得到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转化为支持(认可)第一平台的数据格式并导出第二平台。
其中,第二平台为国家认证的结构计算软件,例如,高层分析计算软件(例如SATWE、PMSAP、ETABS、迈达斯等)、钢结构计算软件(例如3D3S、MTS、STS、perform-3D等)、有限元计算软件(例如ANSYS和ABAQUS等)等结构计算软件。
205,第二平台向第一平台发送目标模型数据集合。
206,第一平台接收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
其中,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第一平台中的每一个建筑模型的组成构件都存在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组成构件即为结构墙、筏板、结构梁、结构楼板和结构柱等构件。
207,从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每一个目标模型数据都有与其对应的组成构件,基于每一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各个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从而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
例如,预设建筑模型中第一结构墙的模型数据包括长度、宽度和高度,长度为90cm,宽度为20cm,高度为70cm,从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第一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目标模型数据包括目标长度、目标宽度和目标高度,目标长度为90cm,目标宽度为30cm,目标高度为70cm,则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将第一结构墙的模型数据的宽度更新为目标宽度,得到调整后的第一结构墙,即调整为长度为90cm,宽度为30cm,高度为70cm的第一结构墙。
208,确定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平台获取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得到底部标高集合,底部标高集合中包括多个底部标高,每一底部标高对应一结构墙,接着,从底部标高集合筛选出最小的底部标高,第一平台基于最小的底部标高确定与最小的底部标高对应的结构墙,从而确定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209,从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每一个目标模型数据都有与其对应的组成构件,即可以在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目标模型数据包括目标围合图形、目标厚度和筏板的基础标高,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即可得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目标厚度和筏板的基础标高。具体的,目标围合图形的获取方式为:首先,第一平台通过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反序列化处理得到关于目标围合图形点位的点列表,然后,第一平台基于关于目标围合图形点位的点列表得到目标点集合,之后,第一平台基于目标点集合生成目标围合图形,将目标点集合中相邻的目标点依次连接,从而得到目标围合图形。
其中,序列化是通过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从而存储对象或将对象传输到内存,数据库或文件的过程。主要用途是保存对象的状态,包括对象的数据,以便能够在需要是重建对象。反向过程称为反序列化,即根据字节流中保存的对象状态及描述信息,通过反序列化重建对象。
210,根据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具体的,第一平台基于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筏板的基础标高更新(替换)为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筏板的基础标高通过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第一平台基于更新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第一平台基于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筏板的基础标高对应的数值与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应的数值相同,第一平台基于修改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具体的,首先,第一平台确定目标结构墙的位置,目标结构墙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对目标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然后,第一平台根据目标结构墙的位置、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即根据目标厚度对应的数值向目标围合图形远离目标结构墙的一侧进行拉伸处理,生成目标筏板。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具体的,终端中安装有第一平台(软件)和第二平台(软件),第一平台用于设计搭建建筑模型结构,例如,可以为Revit等模型设计软件,在第一平台中导出预设建筑模型结构的模型数据,将导出的模型数据导入至第二平台中,第二平台用于根据第一平台中导入的模型数据进行计算,进一步得到目标模型数据,再将目标模型数据导入第一平台(BIM软件),根据目标模型数据调整预设建筑模型,生成目标建筑模型。例如,第二平台可以为结构计算软件,用于对还原的模型结构执行配筋、抗震性能、和/或抗压性能等计算。本申请实施例依据导回第一平台后的目标模型数据中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生成目标结构墙,依据目标结构墙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并生成目标筏板,从而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生成筏板的准确性,并且,无需设计人员手动调整每个筏板的模型数据,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调整筏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上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筏板的生成装置,应用于第一平台,该筏板的生成装置具体可以集成在网络设备中,该网络设备可以是终端等设备。
例如,如图6所示,该筏板的生成装置可以包括展示单元301、发送单元302、接收单元303、第一确定单元304、调整单元305、第二确定单元306、第三确定单元307、解析单元308以及生成单元309,如下:
展示单元301,用于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
发送单元302,用于将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第二平台对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调整,其中,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
接收单元303,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所述目标模型数据基于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调整得到;
第一确定单元304,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所述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
调整单元305,用于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所述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
第二确定单元306,用于确定所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第三确定单元307,用于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
解析单元308,用于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
生成单元309,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筏板的生成装置还包括:
修改单元,用于基于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筏板的基础标高更新为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筏板的基础标高通过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生成单元309还用于: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更新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筏板的生成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还用于:
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反序列化处理,得到目标点集合。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生成单元309还用于:
基于所述目标点集合生成所述目标围合图形。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还用于:
将所述目标点集合中相邻的目标点依次连接,得到所述目标围合图形。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筏板的生成装置还包括第四确定单元,第四确定单元用于:
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位置。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生成单元309还用于:
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位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目标厚度对应的数值向所述目标围合图形远离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一侧进行拉伸处理,生成目标筏板。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筏板的生成装置,该筏板的生成装置包括:展示单元301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然后,发送单元302将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第二平台对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调整,其中,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接着,接收单元303接收所述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所述目标模型数据基于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调整得到,之后,第一确定单元304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所述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然后,调整单元305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所述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接着,第二确定单元306确定所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之后,第三确定单元307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解析单元308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最后,生成单元309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公开了一种筏板的生成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依据导回第一平台后的目标模型数据中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生成目标结构墙,依据目标结构墙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并生成目标筏板,从而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生成筏板的准确性,并且,无需设计人员手动调整每个筏板的模型数据,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调整筏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如图7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来讲:该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401、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402、存储器(memory)403和通信总线404,其中,处理器401,通信接口402,存储器403通过通信总线4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401可以调用存储器403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如下方法:首先,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并将所述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所述第二平台对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调整,其中,所述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然后,接收所述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所述目标模型数据基于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调整得到,接着,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所述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所述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之后,确定所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然后,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最后,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使得依据导回第一平台后的目标模型数据中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生成目标结构墙,依据目标结构墙对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并生成目标筏板,从而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生成筏板的准确性,并且,无需设计人员手动调整每个筏板的模型数据,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提升在BIM软件模型中调整筏板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403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筏板的生成方法,应用于第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并将所述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所述第二平台对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调整,其中,所述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
接收所述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所述目标模型数据基于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调整得到;
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所述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所述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
确定所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并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
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所述筏板的基础标高更新为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筏板的基础标高通过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
基于更新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包括:
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反序列化处理,得到目标点集合;
基于所述目标点集合生成所述目标围合图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点集合生成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包括:
将所述目标点集合中相邻的目标点依次连接,得到所述目标围合图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位置;
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位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位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厚度对应的数值向所述目标围合图形远离所述目标结构墙的一侧进行拉伸处理,生成目标筏板。
7.一种筏板的生成装置,应用于第一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展示单元,用于在制图界面的编辑区域展示预设建筑模型;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预设建筑模型对应的模型数据集合发送至第二平台,以使所述第二平台对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进行调整,其中,所述预设建筑模型至少包括结构墙集合和筏板;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平台返回的目标模型数据集合,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目标模型数据,所述目标模型数据基于所述模型数据集合调整得到;
第一确定单元,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与所述结构墙集合中各个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
调整单元,用于基于结构墙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对所述结构墙的模型数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调整后的结构墙集合中底部标高最小的目标结构墙;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从所述目标模型数据集合中确定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
解析单元,用于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所述筏板的目标围合图形和目标厚度;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筏板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修改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对筏板的基础标高进行修改,以将所述筏板的基础标高更新为所述目标结构墙的底部标高,所述筏板的基础标高通过对所述筏板对应的目标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得到;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更新后的筏板的基础标高、所述目标围合图形和所述目标厚度生成目标筏板。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筏板的生成方法。
CN202011606215.XA 2020-12-30 2020-12-30 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6922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06215.XA CN114692251B (zh) 2020-12-30 2020-12-30 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06215.XA CN114692251B (zh) 2020-12-30 2020-12-30 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2251A true CN114692251A (zh) 2022-07-01
CN114692251B CN114692251B (zh) 2024-07-05

Family

ID=82131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06215.XA Active CN114692251B (zh) 2020-12-30 2020-12-30 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225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75311B1 (ko) * 2017-02-24 2017-09-05 이정희 건축 설계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건축 설계 방법
CN108416131A (zh) * 2018-02-28 2018-08-17 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图纸文件展示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存储介质
CN109872125A (zh) * 2019-01-30 2019-06-11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工程信息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079263A (zh) * 2019-11-22 2020-04-28 久瓴(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主体结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0248333A1 (zh) * 2019-06-14 2020-12-17 天津大学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照明一体化模拟实施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75311B1 (ko) * 2017-02-24 2017-09-05 이정희 건축 설계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건축 설계 방법
CN108416131A (zh) * 2018-02-28 2018-08-17 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图纸文件展示方法、装置、服务器以及存储介质
CN109872125A (zh) * 2019-01-30 2019-06-11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工程信息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0248333A1 (zh) * 2019-06-14 2020-12-17 天津大学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照明一体化模拟实施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079263A (zh) * 2019-11-22 2020-04-28 久瓴(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主体结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紫薇;: "某高层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优化设计", 智能城市, no. 01, 14 January 2020 (2020-01-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2251B (zh) 2024-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valieri et al.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s for fragility characterisation of buildings with shallow foundations
Foschi et al. Reliability and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s
US10095817B2 (en) Determining wind loading of structures through wind flow simulation
US2021011007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ing failed members post stress analysis test
Foley et al. Probabilistic performance-based optimal design of steel moment-resisting frames. I: Formulation
CN112199751B (zh) 一种墙体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388843B (zh) 一种基于vtk的桁架天线的可视化系统及方法、终端
CN111666355A (zh) 一种领域、数据、场景三层模型的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Bai et al. New lateral load distribution pattern for seismic design of deteriorating shear buildings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CN110837713A (zh) 钢平台模架装备的bim与有限元模型同步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4692251B (zh) 筏板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GB2343533A (en) Fluid analyzer has grid dimension generation section
CN101923598B (zh) 基于vb的建筑物滑动迁移模型参数化建模的优化方法
JP2021105877A (ja) 架構データ判断装置、架構データ判断方法及び架構データ判断プログラム
CN114692248A (zh) 地梁的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Mohammadzadeh Osalu et al. Optimal performance-based configurations of stiffness and strength centers in multi-story wall-frame asymmetric buildings includ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s
US1171516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ing shipping methodology for 3-directional floor joists
CN108416171A (zh) 工艺轮廓设计图生成方法、系统、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8920785A (zh) 一种复杂单体模型规则化建模方法及系统
Baran et 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by way of BIM
CN114818048A (zh) 桅杆布设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95677A (zh) 一种土建bim工程量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09460627A (zh) 全塔机回转平台静力仿真分析的方法和装置
KR102673898B1 (ko) Dwg 도면 작성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Goo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building bracing schem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