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0819A - 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0819A
CN114690819A CN202111456380.6A CN202111456380A CN114690819A CN 114690819 A CN114690819 A CN 114690819A CN 202111456380 A CN202111456380 A CN 202111456380A CN 114690819 A CN114690819 A CN 114690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target
determining
interval
time peri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63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香龙
段大鹏
马凯
刘畅
马麟
曾爽
梁安琪
祝秀山
杨烁
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211145638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08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0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08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30Automatic controllers with an auxiliary heating device affecting the sensing element, e.g. for anticipating change of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本申请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对空调的运行状态采用机器固定的控制方式造成的用户用能体检较差以及浪费电能资源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建筑总能耗占比高达全国能耗总量的三分之一,而高耗能建筑能源利用率为仅33%。建筑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家用电器和其他动 力能耗。其中夏季空调等制冷负荷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40%以上,为建筑运行能耗的 最大组成部分,同时造成电网峰谷差加大,对电网经济运行也形成压力。如何有效提 升建筑运行能效和电网经济运行水平,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通过建筑节能调节方法对空调系统实施智能控制是促进建筑能效提升的重要手段。 然而现有方法大多未定量考虑用户的用能体验,而是对空调系统的制冷量进行固定的、 机械的调节,甚至是在指定之间直接关闭或者打开空调系统,例如,在指定时间段将空调系统的运行功率调整为一固定值,或者在某些时间段直接关闭(打开)空调系统, 这种一刀切式的控制方式,不但会大大影响用户的用能体验,而且并不能真正达到节 能的目的,因此,如何控制空调等冷负荷系统达到既舒适又节能的效果是一个控制难 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由于相关技术中对空调的运行状态采用机器固定的控制方式造成的用户用能体检较差以及浪费电能 资源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包括: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 谷时段;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 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略包括:增加 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可选地,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包括:根据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其中,调整属性至少包括:增加制冷或者减少制冷; 获取当前时间室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于的目标温度区间;根据调整属性 和目标温度区间确定调整属性的大小,其中,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减少制冷量或者 增加制冷量。
可选地,根据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包括:在目标时段属于用电高峰时段的情况下,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减少制冷;在目标时段属于用电低谷时 段的情况下,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增加制冷。
可选地,根据调整属性和目标温度区间确定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在确定温度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减少制冷的情况下,获取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值;至少根据最 大温度值与实际温度确定减少制冷量。
可选地,根据调整属性和目标温度区间确定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
在确定温度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增加制冷的情况下,获取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温度值;至少根据最小温度值与实际温度确定增加制冷量。
可选地,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包括:获取目标空间内的舒适环境等级,其中,不同的舒适环境等级对应的不 同的温度区间;将实际温度同温度区间进行比较,确定实际温度所属于的目标温度区 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装置,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 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 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 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可选地,确定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其中,调整属性至少包括:增加制冷或者减少制冷;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当前时 间室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于的目标温度区间;调整单元,用于根据调整 属性和目标温度区间确定调整属性的大小,其中,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减少制冷量 或者增加制冷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任意 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任意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基于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的方式,通过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 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 的目标温度区间;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 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达到了基于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 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兼顾用户的舒适程度与节约电力资源这两个 调控目标,达到了灵活调整温度负荷所要增加的或者所要减少的制冷量的技术效果, 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对空调的运行状态采用机器固定的控制方式造成的用户用 能体检较差以及浪费电能资源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 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供冷工况下室内温度舒适区划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控制策略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 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 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 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 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 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 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 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 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 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
步骤S102,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 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
步骤S104,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
步骤S106,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该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中,通过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然后,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 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最后,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 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达到了基于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兼 顾用户的舒适程度与节约电力资源这两个调控目标,达到了灵活调整温度负荷所要增 加的或者所要减少的制冷量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对空调的运行状 态采用机器固定的控制方式造成的用户用能体检较差以及浪费电能资源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温控负荷包括但不限于:空调设备及系统。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具体地,根据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其中,调整属 性至少包括:增加制冷或者减少制冷;获取当前时间室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 所属于的目标温度区间;根据调整属性和目标温度区间确定调整属性的大小,其中, 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减少制冷量或者增加制冷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具体地可以为:在目标时段属于用电高峰时段的情况下,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减少制冷;在目标时段 属于用电低谷时段的情况下,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增加制冷。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调整属性和目标温度区间确定调整属性的大小,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具体地,在确定温度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减少制冷的情况下,获取目 标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值;至少根据最大温度值与实际温度确定减少制冷量。
本申请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调整属性和目标温度区间确定调整属性的大小,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具体地,在确定温度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增加制冷的情况下, 获取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温度值;至少根据最小温度值与实际温度确定增加制冷量。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具体地,获取目标空间内的舒适环境等级,其中,不同的舒适 环境等级对应的不同的温度区间;将实际温度同温度区间进行比较,确定实际温度所 属于的目标温度区间。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相关实施例,现将本申请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作一详细介绍, 并结合一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具体地:
1.制冷负荷可调节量计算
首先要评估建筑用能可增加的能量和可减少的能量。建筑用能的柔性调节能力是指在调度时段t内建筑整体能够对外界输出的能量和建筑能够从外界吸收的能量,本申 请把建筑整体能够对外界输出的能量称之为建筑可减少能量,把能够从外界吸收的能 量称之为建筑可增加能量。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的决定因素主要考虑三部分:分别 为由于建筑本身的特性,如建筑外墙、窗户、太阳辐照度以及室内热源等对于建筑用 能柔性调节潜力的影响、与建筑内部中的电采暖设备相匹配使用的热储能设备或建筑 内部中的冷储能设备和建筑温控负荷形成的调节潜力。
夏季供冷工况下,建筑可减少能量和可增加能量的表达式分别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51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52
式中,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53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54
为供冷工况下建筑可减少能量和可增加能量;Qcl,t为夏季供冷时的建筑本体能耗;ΔQ′c,t和Q″c,t表示用户牺牲部分舒适度形成的可减少制冷量和可增加制冷量,即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55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56
分别为建筑内部存在的储能设备 形成的可增加制冷量与可减少制冷量。
由于建筑用能侧的能量调度是通过功率进行的,所以在供冷工况下建筑用能可减少的制冷功率和可增加的制冷功率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57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1
式中,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2
分别表示夏季供冷情况下,建筑用能可减少的制冷功率,与可增加的制热功率。
在供冷工况下建筑用能的可增加功率和可减少功率通常由建筑内的空调设备进行 调节,所以可以认为空调设备的可增加功率和可减少功率等同于建筑用能的可增加功率和可减少功率,即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3
式中,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4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5
分别为供冷工况下建筑内空调的可增加功率和可减少功率。
能效比代表的是能源转化效率之比,该值越大意味着使用某设备所节省的电能就越多,在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之下,设备的能效比无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供冷 工况下使用的空调存在与之所对应的能效比,所以在考虑设备能效比之后,建筑用能 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表达式如下所示。
在供冷工况下为,建筑用能的最大可增加调节功率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6
和最大可减少调节功率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7
的综合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8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9
式中,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10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611
为建筑用能在供冷工况下的最大可增加调节功率和最大可减少调节功率;Copair为空调的能效比。即将供冷情况下,建筑用能可调节功 率等同于空调的可增加功率,最大的建筑用能可调节功率,则为空调的可增加功率除 以能效比。
2.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计算模型
(1)建筑本体能耗计算模型
由于建筑室内外温度的不同,所以造成建筑通过墙体、窗户等途径流动的能量方向存在差异,本申请建筑能耗模型在夏季供冷工况下展开描述。
将建筑划分为J个密闭的室内房间,用j(j=1,2,…,J)表示第j个室内房间。建筑室 内房间j在t时段的室内温度Tj,t可以通过空调等建筑温控负荷的输出冷来调节,即室内温度Tj,t可以表示成空调等温控负荷用电功率的函数(隐函数),这一隐函数关系可 通过室内空气热平衡模型来分析求解。
建筑用能室内空气热平衡模型包含室内温度的变化、温控负荷送入室内的冷量和建筑能耗三部分,且温控负荷送入室内的冷量和建筑能耗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建筑用能 室内温度的变化。
建筑能耗是指由于建筑本身的特性,如建筑外墙、窗户、太阳辐照度以及室内热源等导致的室内冷量或热量的散失。在夏季时,空调等温控设备(负荷)向室内供冷, 建筑能耗表现为室内冷量的散失。另外,夏季时由于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导致室 外热量通过建筑墙体和窗户向室内渗透;太阳辐射和室内热源热扰无论是在夏季还是 冬季都是向建筑室内补热。
在夏季供冷工况下,建筑能耗由建筑外墙、窗户散失冷量,太阳辐射补热以及室内热源散热对建筑内部产生的综合影响决定,此时建筑用能室内空气热平衡模型为:
ρjCjVj(Tj,t-Tj,t+1)=Qcold,j,t-Qcl,j,t
Qcl,j,t=kwall,jFwall,j(Tout,t-Tj,t)+kwin,jFwin,j(Tout,t-Tj,t)+Ij,tFwin,jSCj+Qin,j,t
式中:ρjCjVj为建筑室内房间j空气的热容,J/℃;ρj为室内房间j的空气密度, kg/m3,在标准状况下,约为1.29kg/m3。;Cj为室内房间j的空气比热容,J/(kg.℃), 通常取1×103J/(kg.℃);Vj为室内房间j的空气容量,即室内体积,m3,可以通过测 量计算得到;Qcold,j,t为t时段室内房间j的制冷类温控负荷向室内送入的冷量,J;Qcl,j,t为t时段室内房间j夏季供冷时的建筑能耗,J;kwall,jFwall,j(Tout,t-Tj,t)整体表示室内房 间j的建筑墙体与室外传递的冷量,其中,kwall,j为室内房间j的建筑墙体传热系数,J/ (㎡·℃),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71
为室内房间j的建筑墙体面积,m2,可以通过测量计算得到;Tout,t为 t时段的室外温度,℃,Tj,t为t时段室内房间j的室内温度,℃;kwin,jFwin,j(Tout,t-Tj,t)整 体表示室内房间j的窗户向室外传递的冷量,其中,kwin,j为室内房间j的窗户传热系数, J/(㎡·℃),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72
为室内房间j的窗户面积,m2,可以通过测量计算得到;Ij,tFwin,jSCj整体表示室内房间j的太阳热辐射向建筑室内传递热量后对应所需温控设备的制冷量, 其中,Ij,t为t时段室内房间j的太阳辐射度,SCj为室内房间j的遮阳系数,即玻璃 遮挡或抵御太阳光能的能力;Qin,j,t为t时段室内房间j的热源发热量对应所需的制冷 量,如人体及用电设备的发热量,J。
其中,t时段室内房间j的热源发热量对应所需的制冷量Qin,j,t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室内房间j的照明散热对应形成的冷负荷Qj,1、室内房间j的散热设备对应形成 的冷负荷Qj,2和室内房间j的人体显热散热对应形成的逐时冷负荷Qj,3。计算公式如下:
Qin,j,t=Qj,1+Qj,2+Qj,3
室内房间j的照明散热对应形成的冷负荷Qj,1
Qj,1=n1,jn2,jNj
式中:n1,j为室内房间j的镇流器消耗功率系数,明装时为1.2,暗装时为1.0;n2,j为室内房间j的灯罩隔热系数,灯罩有通风孔时为0.5~0.6,无通风孔时为0.6~0.8;Nj为室内房间j的照明设备单位面积散热量。
室内房间j的散热设备对应形成的冷负荷Qj,2
Qj,2=F2,jqjC2,j
式中:F2,j为室内房间j的房间面积,可以通过测量计算得到;qj为室内房间j散 热设备的单位发热量;C2,j为室内房间j的散热设备散热冷负荷系数。
<3>室内房间j的人体显热散热对应形成的逐时冷负荷Qj,3
Qj,3=n3,jβj(Qx,jC3,j+Qq,j)
式中:n3,j为室内房间j的全部人数;βj为室内房间j的群集系数;Qx,j为室内房 间j的人员显热散热量;C3,j为室内房间j的人体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Qq,j为室内房 间j的人员潜热散热量。
(2)建筑冷热储能设备调节潜力计算模型
1)冷储能设备的可调节能力
在供冷工况下,空调类制冷设备通常与冷储能设备(如冰蓄冷)搭配使用,在电 价谷时段存储部分冷量,在电价峰时段或者建筑需要冷量的情况下给建筑提供冷量, 以达到用户制冷费用尽量小的目的。冷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调节能力包括可增 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冷储能设备的可增加能量定义为冷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与已储 能量之差,冷储能设备的可减少能量定义为冷储能设备已储能量与储能下限之差。具 体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91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92
式中: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93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94
为冷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ECSmax和ECSmin分别为冷储能设备储能的上限值和下限值;ECS,t为t调度时段冷储能设备的已 储能量。
2)热储能设备的可调节能力
同冷储能设备类似,在供热工况下,当建筑内部存在多余热量时可以利用热储能设备(如蓄热水箱、相变蓄热等)将其暂时储存起来,需要时再将其释放。热储能设 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调节能力包括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热储能设备的可增加能 量定义为热储能设备的储能上限与已储能量之差,热储能设备的可减少能量定义为热 储能设备已储能量与储能下限之差。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95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96
式中: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97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098
为热储能设备在t调度时段的可增加能量与可减少能量;EWSHmax和EWSHmin分别为热储能设备储能的上限值和下限值;EWSH,t为t调度时段热储 能设备的已储能量。
(3)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模型
在进行建筑用能柔性调节评估时,首先必须要保证用户处于舒适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调节,而用户的舒适温度往往存在一个范围,本申请利用用户所处的温度范围进行 需求侧响应。当电网侧的负荷处于峰时段时,电网侧希望用户适当的降低用电量来削 低用电高峰,所以此时用户可以适当的牺牲一些舒适度,降低用电量,从而降低电网 侧峰时段的负荷量;当电网侧的负荷处于谷时段时,电网侧希望用户适当的提高用电 量来填充用电低谷,所以此时用户可以将室内温度调节至自己最佳的舒适温度,从而 提高电网侧谷时段的负荷量。因此,必须给出用户所处的环境温度的范围限值。
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室内舒适环境标准参数如下表所示,如表1所示为室内舒适环境标准。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01
室内舒适等级供冷工况下分为两级,I级舒适度温度低于II级舒适温度,在每一舒适等级之下,均有对应的相对湿度范围以及风速范围。
1)供冷工况下建筑温控负荷调节潜力
考虑到实际情况,夏季的室内温度很难总是在设计规范中的I级或II级舒适温度范围之内,将室内温度低于I级舒适温度的温度区间称为低温不舒适区,将室内温度 高于II级舒适温度的区间称为高温不舒适区。图2是供冷工况下室内温度舒适区划分 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室内温度舒适区包括四种舒适区,分别为:高温不舒适区(对 应的温度区间T0,t——TⅡ,up)、Ⅱ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区间TⅡ,up——TⅠ,up/TⅡ,down)、 Ⅰ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区间TⅠ,up/TⅡ,down——TⅠ,down)以及低温不舒适区(对应的 温度区间≤TⅠ,down)。
在供冷工况下划分的每一个温度范围内,建筑用能均有相对应的可增加制冷量与可减少制冷量。根据前述可知,建筑可增加制冷量与可减少制冷量由三部分组成,分 别为夏季的建筑能耗,即前文提到的Qcl,t、建筑冷储能设备形成的可增加制冷量与可 减少制冷量以及用户通过控制温控负荷形成的可增加制冷量与可减少制冷量。本申请 用ΔQ′c,t表示用户通过控制温控负荷形成的可减少制冷量,用ΔQ″c,t表示用户通过控制温 控负荷形成的可增加制冷量。下面分别阐述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建筑温控负荷的可增加 制冷量与可减少制冷量。
①TΙΙ,up≤Tin,t≤T0,t(高温不舒适区)
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的制冷量为
ΔQ′c,t=[0,k·(T0,t-Tin,t)]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02
(高温不舒适区)
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11
式中:k=ρCV,ρ为空气密度,kg/m3,在标准状况下,约为1.29kg/m3;C为 空气比热容,J/(kg.℃),通常取1×103J/(kg.℃);V为室内空气容量,m3,可以通过 测量计算得到;Tin,t为t调度时段起始时刻的室内温度(即当前时刻的实际温度),℃;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12
为t调度时段建筑用能期望的室内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程对建筑负荷(例如空调系统)可减少的制冷量或者可增加的制冷量的确定划分过程,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在结合目标时段确定调整属性 为减少制冷(或者是增加制冷),然后,基于上述确定划分过程确定可减少制冷量(或 者可增加制冷量)。
例如,当期时刻为晚上21:00点钟,通过判断后,确定该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为 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则确定调整属性为减少制冷。
而此刻21:00实际温度为Tin,t,其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为 TΙΙ,up≤Tin,t≤T0,t(高温不舒适区);则可根据T0,t(即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值),确定 可减少的制冷量(具体地,可以为 ΔQ′c,t=[0,k·(T0,t-Tin,t)]
Figure RE-GDA0003647903320000112
(高温不舒适区))。即在确定温度负荷的 调整属性为减少制冷的情况下,可获取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值;至少根据最大温度值与实际温度确定减少制冷量。
又例如,当前时刻为凌晨6:00点钟,通过判断后确定该时刻属于用电低谷时段,则确定调整属性为增加制冷。
而此刻6:00点钟实际温度为Tin,t,其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为 TΙΙ,up≤Tin,t≤T0,t(高温不舒适区);则可根据TⅡ,up(即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温度值),确 定可增加的制冷量(具体地,可以为[0,k·(Tin,t-TII,up)]);即在确定温度负荷的 调整属性为增加制冷的情况下,获取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温度值;至少根据最小温度 值与实际温度确定增加制冷量。
容易注意到的是,对于不同的目标温度区间(例如,Ⅱ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区间TⅡ,up——TⅠ,up/TⅡ,down、Ⅰ级舒适区对应的温度区间TⅠ,up/TⅡ,down——TⅠ,down以及低 温不舒适区对应的温度区间≤TⅠ,down),实现方法与上述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②TΙΙ,down≤Tin,t≤TΙΙ,up(ΙΙ级舒适区)
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21
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22
③TΙ,down≤Tin,t≤TΙ,up(Ι级舒适区)
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的制冷量为ΔQ′c,t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23
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24
④Tin,t≤TΙ,down(低温不舒适区)
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31
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37
(低温不舒适区)到;Tin,t为t调度 时段起始时刻的室内温度(即当前时刻室温),℃;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32
为t调度时段建筑用能期望的 室内温度,℃。
②TΙΙ,down≤Tin,t≤TΙΙ,up(ΙΙ级舒适区)
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33
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34
③TΙ,down≤Tin,t≤TΙ,up(Ι级舒适区)
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35
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36
④Tin,t≤TΙ,down(低温不舒适区)
建筑温控负荷可减少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41
建筑温控负荷可增加的制冷量为
Figure BDA0003386779300000142
(低温不舒适区)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40,用于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 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
获取模块42,用于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
确定模块44,用于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该装置中,判断模块40,用于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 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获取模块42,用于获取在当前时刻 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确定模块44,用于根据 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 量或者减少制冷量,达到了基于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的 目的,从而实现了兼顾用户的舒适程度与节约电力资源这两个调控目标,达到了灵活 调整温度负荷所要增加的或者所要减少的制冷量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 术中对空调的运行状态采用机器固定的控制方式造成的用户用能体检较差以及浪费电 能资源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确定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其中,调整属性至少包括:增加制冷或者减少制冷;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当前时 间室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于的目标温度区间;调整单元,用于根据调整 属性和目标温度区间确定调整属性的大小,其中,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减少制冷量 或者增加制冷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任意 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
具体地,上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执行以下功能的程序指令,实现以下功能:
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 标温度区间;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 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任意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
具体地,上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实现以下功能:
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获取在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实际温度所属的目 标温度区间;根据目标温度区间与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控制策 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 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 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 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 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 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 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 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 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 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 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 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 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 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所述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
获取在所述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所述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
根据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与所述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所述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据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与所述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其中,所述调整属性至少包括:增加制冷或者减少制冷;
获取所述当前时间室内的实际温度,确定所述实际温度所属于的目标温度区间;
根据所述调整属性和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确定所述调整属性的大小,其中,所述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减少制冷量或者增加制冷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包括:
在所述目标时段属于所述用电高峰时段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减少制冷;
在所述目标时段属于所述用电低谷时段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为增加制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调整属性和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确定所述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
在确定所述温度负荷的调整属性为所述减少制冷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大温度值;
至少根据所述最大温度值与所述实际温度确定所述减少制冷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调整属性和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确定所述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
在确定所述温度负荷的调整属性为所述增加制冷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最小温度值;
至少根据所述最小温度值与所述实际温度确定所述增加制冷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在所述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所述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包括:
获取目标空间内的舒适环境等级,其中,不同的所述舒适环境等级对应的不同的温度区间;
将所述实际温度同所述温度区间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实际温度所属于的目标温度区间。
7.一种控制策略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时刻所属的目标时段,其中,所述目标时段至少包括:电网侧的用电高峰时段或用电低谷时段;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在所述当前时刻目标空间内的实际温度,确定所述实际温度所属的目标温度区间;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与所述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控制策略,其中,所述控制策略包括:增加制冷量或者减少制冷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时段确定温控负荷的调整属性,其中,所述调整属性至少包括:增加制冷或者减少制冷;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当前时间室内的实际温度,确定所述实际温度所属于的目标温度区间;
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调整属性和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确定所述调整属性的大小,其中,所述调整属性的大小包括:减少制冷量或者增加制冷量。
9.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
10.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
CN202111456380.6A 2021-12-01 2021-12-01 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46908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6380.6A CN114690819A (zh) 2021-12-01 2021-12-01 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6380.6A CN114690819A (zh) 2021-12-01 2021-12-01 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0819A true CN114690819A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36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6380.6A Pending CN114690819A (zh) 2021-12-01 2021-12-01 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0819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6902A (zh) * 2009-06-08 2009-11-25 上海本家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超市能源系统
CN201753965U (zh) * 2010-08-02 2011-03-02 肖安 中央空调水蓄冷移峰填谷节能系统
JP2012057865A (ja) * 2010-09-09 2012-03-22 Yamatake Corp 送水温度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RU148544U1 (ru) * 2013-12-24 2014-12-10 Виктор Иванович Велюханов Энергосберегающая холод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US20160040926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Vishnu Sivadas Method of Regulating a Refrigeration Device by Storing Thermal Energy during Non-Peak Hours for Use during Peak Hours in Order to Shift Refrigeration Device Operation to Non-Peak Hours
CN106949595A (zh) * 2015-05-14 2017-07-14 南通大学 有效节能的基于电能友好空调负荷侧主动需求策略
CN108488999A (zh) * 2018-03-06 2018-09-04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公共楼宇空调负荷优化控制方法
CN111123719A (zh) * 2019-12-05 2020-05-08 星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家电设备控制方法、智能家居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CN112283792A (zh) * 2020-11-11 2021-01-29 桂林佩尔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443937A (zh) * 2019-08-30 2021-03-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33236A (zh) * 2021-01-08 2021-04-30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面向综合舒适度的建筑内温控负荷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2990574A (zh) * 2021-03-12 2021-06-18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3344273A (zh) * 2021-06-08 2021-09-03 中国农业大学 基于建筑用能的区域配电网峰谷差调节优化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6902A (zh) * 2009-06-08 2009-11-25 上海本家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超市能源系统
CN201753965U (zh) * 2010-08-02 2011-03-02 肖安 中央空调水蓄冷移峰填谷节能系统
JP2012057865A (ja) * 2010-09-09 2012-03-22 Yamatake Corp 送水温度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RU148544U1 (ru) * 2013-12-24 2014-12-10 Виктор Иванович Велюханов Энергосберегающая холод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US20160040926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Vishnu Sivadas Method of Regulating a Refrigeration Device by Storing Thermal Energy during Non-Peak Hours for Use during Peak Hours in Order to Shift Refrigeration Device Operation to Non-Peak Hours
CN106949595A (zh) * 2015-05-14 2017-07-14 南通大学 有效节能的基于电能友好空调负荷侧主动需求策略
CN108488999A (zh) * 2018-03-06 2018-09-04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公共楼宇空调负荷优化控制方法
CN112443937A (zh) * 2019-08-30 2021-03-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23719A (zh) * 2019-12-05 2020-05-08 星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家电设备控制方法、智能家居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CN112283792A (zh) * 2020-11-11 2021-01-29 桂林佩尔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33236A (zh) * 2021-01-08 2021-04-30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面向综合舒适度的建筑内温控负荷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2990574A (zh) * 2021-03-12 2021-06-18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建筑用能柔性调节潜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3344273A (zh) * 2021-06-08 2021-09-03 中国农业大学 基于建筑用能的区域配电网峰谷差调节优化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eynders et al. Potential of structural thermal mass for demand-side management in dwellings
CN10212848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Kalogirou et al. Energy analysis of buildings employing thermal mass in Cyprus
CN102261717B (zh) 空调器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CN107576015B (zh) 一种实现需求侧响应的建筑空调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1833310A (zh) 用电量管控系统及方法
Lin et al.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ighttime bedroom cooling load in tropics and subtropics
CN106403102A (zh) 能源智能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460040A (zh) 一种考虑智能建筑热平衡特性的微电网运行调度方法
CN102024080B (zh) 建筑物夜间通风降温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
Fraisse et al. Night cooling with a ventilated internal double wall
CN105546768A (zh) 一种集中空调节能方法及节能系统
CN111197846A (zh) 一种建筑内冷热负荷自适应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2747419A (zh) 中央空调风水联动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37857A (zh) 一种基于互动能力曲线的暖通空调集群协调控制方法
CN103471178B (zh) 供热节能控制系统以及节能控制方法
CN103512151A (zh) 对安装在区域中的空调进行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Sartori et al. Comfort and energy efficiency recommendations for net zero energy buildings
Chen et a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ided energy management scheme for unlocking demand response
CN113222227A (zh) 基于建筑特性和虚拟电厂的建筑综合能源系统调度方法
Çakmanus Renovation of existing office buildings in regard to energy economy: An example from Ankara, Turkey
CN114690819A (zh) 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3676812B (zh) 一种室内环境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3094995B (zh) 一种基于集总电容模型的建筑热质量用于空调负荷转移评估方法
CN110942262B (zh) 一种面向增量配电园区内空调需求响应的分区域调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