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4925B -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84925B
CN114684925B CN202011611588.6A CN202011611588A CN114684925B CN 114684925 B CN114684925 B CN 114684925B CN 202011611588 A CN202011611588 A CN 202011611588A CN 114684925 B CN114684925 B CN 1146849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
bacteria
culture
coenzy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115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84925A (zh
Inventor
孙丹凤
高会杰
陈明翔
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Dalian Petrochem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Dal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Dal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61158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849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84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4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84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4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2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 C02F3/303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nitrific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2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 C02F3/307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direct conversion of nitrite to molecular nitrogen, e.g. by using the Anammox proce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3/00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3/004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omprising a selector reactor for promoting floc-forming or other bacter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2Tempera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6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p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8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14NH3-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22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5/00Use of specific compounds during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5/06Nutrients for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1)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2)在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负荷的60%‑10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接种后污泥浓度为1000‑4000mg/L接种污水处理场二沉池的剩余污泥,再加入吸附载体,控制反应体系在短程硝化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当COD浓度降低至30‑60mg/L后加入步骤(1)所得的亚硝酸细菌,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按设计进水负荷开始连续引入含氨废水进行亚硝化反应;其中,在亚硝化率低于90%时,连续2‑3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低于5个百分点,按照0.1‑0.5g/L加入所述亚硝酸细菌。该方法可以使菌体不易流失,生物浓度高,亚硝化率高,应用时处理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硝化过程的主要功能微生物是硝化细菌,属于化能营养型微生物。生物细胞只能利用以ATP等形态保存的能量,在好氧代谢中,ATP主要通过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氨氧化磷酸化效率很低,所能产生的ATP非常有限,这些能量主要用于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这使得硝化细菌生长很缓慢。硝化细菌又分为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硝酸细菌),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如短程硝化-反硝化及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都需要将硝化反应进行到亚硝酸阶段而终止,希望氨氮被亚硝酸细菌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后不再继续被氧化而直接进行反硝化脱氮。CN201110315549.6公开了一种短程硝化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其中定期投加5-15mg/L羟胺;CN201010168453.7公开了一种快速启动缺氧氨氧化生物滤池的方法,其中投加羟胺,诱导接种污泥向缺氧氨氧化生物膜转变。上述方法主要是利用羟胺对硝酸细菌的抑制作用,促进短程硝化作用,但是对生长缓慢的亚硝酸细菌自身生长没有促进作用。CN201410585640.3公开了一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方法,所使用的生长促进剂中含有羟胺,CN201410585421.5公开了一种氨氧化细菌生长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用的生长促进剂是使用无机酸羟胺和Na2SO3配合加入,羟胺的作用不仅作为底物直接参与氨氧化细菌的代谢过程,缩短酶促反应进程,而且可以作为羟胺氧还酶的激活剂加速细胞生长,提高氨氧化细菌的生长速率。上述方法主要是通过提高将羟胺转化为亚硝酸盐的酶的活性来加速酶促反应的进行、促进细胞生长。
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安全、环保、低耗而受到重视,在污水处理系统受到冲击后硝化功能的重新建立常常需要长达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菌剂的投加可以快速恢复,现有液体菌剂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因为条件的限制而存在流失风险。CN201910228586 .X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微生物菌剂包括吸附载体和混合微生物,混合微生物包括胶冻样芽孢杆菌、欧文氏菌和敏捷食酸菌。其制备方法为:制备包含胶冻样芽孢杆菌、欧文氏菌、敏捷食酸菌的混合微生物发酵液和吸附载体;将混合微生物发酵液和吸附载体混合得到微生物菌剂。该方法的微生物菌剂可原位固定化重金属镉离子,有效降低土壤中镉离子的生物有效性,抑制作物对镉离子的吸收,同时还可作为钾肥促进作物生长,可应用于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和去除、提高作物产量。但不适合处理含氨氮污染物的废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本发明方法采用菌剂和载体配合应用,可以使菌体不易流失,生物浓度高,亚硝化率高,应用时处理效果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包括:
(1)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
(2)在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负荷的60%-10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接种后污泥浓度为1000-4000mg/L加入污水处理场二沉池的剩余污泥,再加入吸附载体,控制反应体系在短程硝化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当COD浓度降低至30-60mg/L后加入步骤(1)所得的亚硝酸细菌,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按设计进水负荷开始连续引入含氨废水进行亚硝化反应;其中,在亚硝化率低于90%时,连续2-3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低于5个百分点,按照0.1-0.5g/L加入亚硝酸细菌。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所述的含氨废水水质为:COD浓度为50-100mg/L、氨氮浓度为400-1000mg/L。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所述短程硝化的反应条件为:溶解氧0.1-1.5mg/L、pH值为7.5-9.0、温度为25-40℃。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按照吸附载体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1-1.0g/L加入吸附载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按照亚硝酸细菌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1-1.0g/L加入亚硝酸细菌。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2)所述的吸附载体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比如活性炭、海绵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步骤(2)所述吸附载体包括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和异养菌。以质量分数计,异养菌占吸附载体质量的5%-50%,优选10%-30%,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占吸附载体质量的50%-95%,优选70%-90%。所述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中,壳聚糖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1-5:0.5-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异养菌可以选自酵母菌、乳酸菌、硫酸盐还原菌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酵母菌。所述的酵母菌选自假丝酵母、隐球酵母、汉逊氏酵母属、毕赤氏酵母、红酵母、球拟酵母或丝孢酵母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热带假丝酵母菌。所述的乳酸菌选自乳杆菌、双歧杆菌、乳球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硫酸盐还原菌选自脱硫单胞菌、脱硫线菌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附载体的制备方法为:将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投加到利用有机碳源的异养菌培养体系进行吸附生长,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停止,取出固体物干燥得到。其中,所述吸附载体制备过程中,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一般是培养24-80h。所述的干燥温度为25-50℃,干燥时间为1-5h。
上述技术方案中,亚硝化菌剂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载体的制备过程中,交联壳聚糖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制备方法获得。交联的方法主要可以采用直接交联、交联中进行化学修饰。直接交联法常用的交联剂有环氧氯丙烷、戊二醛﹑甲醛﹑冠醚类或京尼平中的至少一种,优选采用京尼平对壳聚糖直接进行交联制备的交联壳聚糖载体。交联是壳聚糖与交联剂分子之间发生交联反应,使壳聚糖分子由直链变成网状结构,通过交联可以改善壳聚糖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等物理性能,有效地提高壳聚糖的稳定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可以采用常规方法制备,即在交联剂与壳聚糖反应制备交联壳聚糖时引入纳米碳酸钙,制得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交联的方法主要可以采用直接交联、交联中进行化学修饰。直接交联法常用的交联剂有环氧氯丙烷、戊二醛﹑甲醛﹑冠醚类和京尼平,优选采用京尼平对壳聚糖直接进行交联制备的交联壳聚糖。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投加到利用有机碳源的异养菌培养体系进行吸附生长,是指异养菌培养过程初期就投加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进行异养菌边培养边吸附生长。包埋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的加入量占总反应体积的20%-30%。其中异养菌培养所需有机碳源根据选择的具体菌种确定,选择异养菌常规培养的含碳有机物;有机碳源优选为葡萄糖、己糖、木糖、蔗糖、淀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碳源按照加入后体系中质量浓度为1-5g/L进行投加。异养菌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0-38℃,优选20-30℃,pH为6.0-8.5,优选6.0-7.0;静置发酵(优选地,静置发酵培养每隔30-60min进行搅拌)或者摇床培养(优选地,摇床培养转速为200-600r/min)。
上述技术方案中,异养菌是利用有机碳源培养的异养菌,优选为酵母菌、乳酸菌、硫酸盐还原菌中的至少一种,再优选为酵母菌。所述的酵母菌选自假丝酵母、隐球酵母、汉逊氏酵母属、毕赤氏酵母、红酵母、球拟酵母或丝孢酵母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热带假丝酵母菌。所述的乳酸菌选自乳杆菌、双歧杆菌、乳球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硫酸盐还原菌选自脱硫单胞菌、脱硫线菌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所述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方法是采用间歇活性污泥法,在每一批次补料的同时均加入羟胺类物质和辅酶,当氨氮去除率达95%以上,结束当前批次,补料进入下一批次培养;当前批次的亚硝化率达30%以上,优选50%-60%时,从下一批次起向培养体系内通入NO和/或NO2气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所述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方法,采取批次补料并逐步提高补料中氨氮浓度的操作方式进行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结束培养的条件为:亚硝化率达90%以上,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所述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方法是采用间歇活性污泥法,所采用的反应器具有搅拌和曝气功能。其中,亚硝酸细菌培养过程是在搅拌条件下进行的,曝气是用于维持培养体系内的溶氧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所述的富含硝化细菌的活性污泥按照污泥浓度为2000-5000mg/L进行接种。活性污泥可以取自任何含有氨氮污染物的污水处理场。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所述的富含硝化细菌培养中,所述的辅酶包括选自辅酶Ⅰ、辅酶Ⅱ中的至少一种和辅酶Q10,其中辅酶Ⅰ为NAD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Ⅱ为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其中,选自辅酶Ⅰ、辅酶Ⅱ中的至少一种与辅酶Q10的质量比为8:1-1:8,优选为5:1-1:5。步骤(1)所述的富含硝化细菌培养中,所述羟胺类物质为羟胺、盐酸羟胺、硫酸羟胺或者磷酸羟胺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磷酸羟胺。步骤(1)所述的富含硝化细菌培养中,羟胺类物质按照加入后在培养体系内的浓度为1-5mg/L进行投加,辅酶按照加入后在培养体系内的浓度为0.001-0.01mg/L进行投加。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所述的富含硝化细菌培养中,所述的补料是指补加培养液,批次补料是指补加培养液的方式是每批加一次。本发明所使用的培养液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中的基质是氨氮,可以是硫酸铵、尿素等一切含氨氮的物质;培养液中还含有金属盐。所述的金属盐可以是钙盐、亚铁盐和铜盐等,所述钙盐可以为CaSO4或者CaCl2;亚铁盐为FeSO4或者FeCl2,优选FeSO4;铜盐为CuSO4或者CuCl2。所述的金属盐可以按照Ca2+、Fe2+和Cu2+的摩尔比为(8-12):(2-6):(1-4)进行配制,使用浓度为0.01-1.0mg/L。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所述的富含硝化细菌培养中,所述的逐步提高补料中氨氮浓度的操作方式如下:初始氨氮浓度为20-100mg/L,每次提高氨氮浓度的幅度为10-50mg/L,提高氨氮浓度的条件如下:对于同一氨氮浓度的补料,连续3-5批次使氨氮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且每一批次所用时间与这几批次平均所用时间相差在10%以内,优选5%以内,即可提高下一批次补加料液的氨氮浓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所述的富含硝化细菌培养中,NO和/或NO2气体的加入量占所通入气体总体积的0.001%-0.01%。在亚硝酸细菌培养过程中,所通入气体常规为空气,用于维持体系中的溶解氧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条件如下:温度为18-40℃,溶解氧为0.1-3.0mg/L,pH值为7.0-9.0,优选如下:温度为25-35℃,溶解氧为0.5-2.0mg/L,pH值为7.5-8.5。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结束培养的条件优选为:连续3-5批次亚硝化率均达90%以上,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含氨废水处理方法,发明人采用剩余污泥先与吸附载体有效结合然后再接种亚硝酸细菌的步骤。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机碳源对亚硝酸细菌的影响,有利于亚硝酸细菌的快速吸附。本发明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短程硝化处理效果,系统运行稳定,还有利于污水处理场冲击后的快速修复过程。
(2)本发明方法中,采用带有正电荷的交联壳聚糖与利用有机碳源的异养菌作为吸附载体,与生物浓度高的亚硝酸细菌的配合加入,不仅可以消除交联壳聚糖对亚硝酸菌的不利影响、使亚硝酸菌吸附到载体上进行快速生长,而且可以抑制硝酸细菌的活性,实现短程硝化过程的实时控制。
(3)本发明方法中,亚硝酸细菌培养过程中,发明人创造性地加入羟胺类物质和辅酶,并控制NO和/或NO2气体的加入方式,可以调控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速率,使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能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亚硝酸细菌的快速繁殖,提高亚硝酸细菌的细胞产率。并有利于后续快速地进入稳定的废水短程硝化处理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法和效果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实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
本发明实施例中,COD浓度采用GB11914-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测定;氨氮浓度采用GB7478-87《水质-铵的测定-蒸镏和滴定法》测定;硝酸盐氮浓度采用GB 7480-1987《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氮浓度采用GB 7493-1987《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测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氨氮去除率是指原料水中氨氮浓度与排出水中氨氮浓度的浓度差占原料水中氨氮浓度的百分数,氨氮去除率(%)=(原料水中氨氮浓度-排出水氨氮浓度)/原料水氨氮浓度×100%。亚硝化率是指氨氮被氧化为亚硝酸盐氮浓度占总的硝化产物浓度的百分数,亚硝化率(%)=排出水中亚硝酸盐氮浓度/(排出水中亚硝酸盐氮浓度+排出水中硝酸盐氮浓度)×100%。
实施例1 吸附载体的制备
首先将2%(W/V)的壳聚糖溶解于1% (V/V)的醋酸溶液共计500mL,加入CaCO3纳米颗粒 10g,加入5倍体积食用油,加入10mL司班-80激烈搅拌。加入京尼平至其在水相中终浓度为 20mM,持续搅拌24小时,离心分离沉淀,并用丙酮、热水、冷水清洗数次,以除去残留在微球表面的油相及杂质。最后再用丙酮脱水2次,并将所得产物在室温下晾干,得到微黄色粉末,即为包埋了碳酸钙的壳聚糖微载体。将上述壳聚糖载体投加到利用木糖的热带假丝酵母的培养体系进行吸附生长,木糖加入后的质量浓度为2mg/L。培养条件为:温度25℃,pH为6.0-7.0,在200r/min的摇床上发酵培养48h后停止,取出固体物在40℃干燥时间为3h,制得吸附载体Ⅰ。
实施例2 吸附载体的制备
交联壳聚糖制备的具体过程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将壳聚糖载体投加到乳杆菌的培养体系进行吸附生长,有机碳源采用葡萄糖,加入后的质量浓度为2mg/L。培养条件为:温度28℃,pH为6.0-7.0,在200r/min的摇床上发酵培养48h后停止,取出固体物在40℃干燥时间为3h,制得吸附载体Ⅱ。
实施例3 亚硝酸菌的富集培养
在5L具有搅拌和曝气功能的有机玻璃反应器内按照污泥浓度(MLSS)为2000mg/L接种富含硝化细菌的活性污泥。在温度为28℃,溶解氧为2.0mg/L,pH值8.0的条件下,采取批次补料的方式进行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所使用的培养液中含有氨氮和金属盐,氨氮为硫酸铵,金属盐为CaCl2、FeSO4和 CuSO4,其中Ca2+、Fe2+和Cu2+按照摩尔比为8:2:1进行配制,使用浓度为0.1mg/L;培养液的初始氨氮浓度为30mg/L。当氨氮去除率达95%以上,结束当前批次,补料进入下一批次培养,每一批次补料的同时均按照1mg/L的浓度加入磷酸羟胺并按照0.001mg/L的浓度加入辅酶ⅠNADH和辅酶Q10(质量比为1:1)。培养过程中连续3个批次使氨氮去除率均达95%以上时所用时间基本相同,下一个批次氨氮浓度提高30mg/L。培养到第10个批次亚硝化率达56.9%,第11个批次起按照占所通入气体总体积的0.01%通入NO气体,继续培养到第20个批次,此时基质氨氮浓度为180mg/L,亚硝化率达95.2%,继续培养三个批次亚硝化率均高于90%,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A。
实施例4 亚硝酸菌的富集培养
所使用的反应器和培养过程及条件均同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当氨氮去除率达95%以上,结束当前批次,补料进入下一批次培养,每一批次补料的同时均按照1mg/L的浓度加入磷酸羟胺并按照0.005mg/L的浓度加入辅酶ⅠNADH和辅酶Q10(质量比为3:1)。培养过程中连续3个批次使氨氮去除率均达95%以上时所用时间基本相同,下一个批次氨氮浓度提高30mg/L。培养到第10个批次亚硝化率达55.6%,第11个批次起按照占所通入气体总体积的0.01%通入NO气体,继续培养到第20个批次,此时基质氨氮浓度为180mg/L,亚硝化率达93.8%,继续培养三个批次亚硝化率均高于90%,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B。
实施例5 亚硝酸菌的富集培养
所使用的反应器和培养过程及条件均同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当培养到第11个批次起按照占所通入气体总体积的0.005%通入NO2气体,继续培养到第20个批次,此时基质氨氮浓度为150mg/L,亚硝化率达92.7%,继续培养三个批次亚硝化率均高于90%,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C。
实施例6 亚硝酸菌的富集培养
在5L具有搅拌和曝气功能的有机玻璃反应器内按照污泥浓度(MLSS)为4000mg/L接种富含硝化细菌的活性污泥。在温度为25℃,溶解氧为3.0mg/L,pH值7.7的条件下,采取批次补料的方式进行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所使用的培养液中含有氨氮和金属盐,氨氮为硫酸铵,金属盐为CaCl2、FeSO4和 CuSO4,其中Ca2+、Fe2+和Cu2+按照摩尔比为4:1:1进行配制,使用浓度为0.1mg/L;培养液的初始氨氮浓度为70mg/L。当氨氮去除率达95%以上,结束当前批次,补料进入下一批次培养,每一批次补料的同时均按照5mg/L的浓度加入磷酸羟胺并按照0.05mg/L的浓度加入辅酶ⅠNADH和辅酶Q10(质量比为1:5)。培养过程中连续3个批次使氨氮去除率均达95%以上时所用时间基本相同,下一个批次氨氮浓度提高30mg/L。培养到第10个批次亚硝化率达50%,从第11个批次起按照占所通入气体总体积的0.005%通入NO气体,继续培养到第20个批次,此时基质氨氮浓度为190mg/L,亚硝化率达90%,继续培养三个批次亚硝化率均高于90%,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D。
实施例7 亚硝酸菌的富集培养
与实施例1相比,所不同的是培养到第10个批次亚硝化率达55.2%后,体系内并没有通入NO气体,继续培养到第20个批次,此时基质氨氮浓度为150mg/L,亚硝化率只有70%,继续培养三个批次亚硝化率仍然只有72%,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E。
实施例8 亚硝酸菌的富集培养
与实施例1相比,所不同的是每一批次补料的同时不加辅酶I和辅酶Q10,培养过程中连续3个批次使氨氮去除率均达95%以上时所用时间基本相同,下一个批次氨氮浓度提高30mg/L;培养到第18个批次亚硝化率才达51.6%,从第19个批次起按照占所通入气体总体积的0.01%通入NO气体,继续培养到第30个批次,此时基质氨氮浓度为150 mg/L,亚硝化率达91.1%,继续培养三个批次亚硝化率均高于90%,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F。
实施例9 含氨废水处理
待处理的废水水质为:COD浓度为80mg/L、氨氮浓度为600mg/L、pH为8.3,采用短程硝化工艺处理,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为0.3kgTN/(m3·d)。首先在5L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的8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3000mg/L接种某污水处理场二沉池剩余污泥,然后按照吸附载体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吸附载体Ⅰ,在溶解氧1.0mg/L、pH7.8-8.2、温度30℃的条件下曝气处理。当COD浓度降低至40mg/L后再按照亚硝酸菌的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亚硝酸细菌A,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连续进水运行到第8天后,第8和9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只有4.3个百分点,然后按照0.2g/L再次加入亚硝酸细菌A,系统运行15天后氨氮去除率达93.1%、亚硝化率达94.5%,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5.7mg/L、亚硝化率始终高于90%以上,实现了含氨废水的短程硝化处理并且实现了稳定运行。
实施例10 含氨废水处理
待处理的废水水质为:COD浓度为80mg/L、氨氮浓度为600mg/L、pH为8.3,采用短程硝化工艺处理,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为0.3kgTN/(m3·d)。首先在5L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的8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3000mg/L接种某污水处理场二沉池剩余污泥,然后按照吸附载体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吸附载体Ⅱ,在溶解氧1.0mg/L、pH7.8-8.2、温度30℃的条件下曝气处理。当COD浓度降低至40mg/L后再按照亚硝酸菌的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亚硝酸细菌B,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连续进水运行到第8天后,第8和9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只有4.1个百分点,然后按照0.2g/L再次加入亚硝酸细菌B,系统运行15天后氨氮去除率达92.6%、亚硝化率达93.2%,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6.2mg/L、亚硝化率始终高于90%以上,实现了含氨废水的短程硝化处理并且实现了稳定运行。
实施例11 含氨废水处理
待处理的废水水质为:COD浓度为50mg/L、氨氮浓度为400mg/L、pH为8.0,采用短程硝化工艺处理,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为0.2kgTN/(m3·d)。首先在5L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的6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3000mg/L接种某污水处理场二沉池剩余污泥,然后按照吸附载体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吸附载体Ⅰ,在溶解氧1.0mg/L、pH7.8-8.2、温度30℃的条件下曝气处理。当COD浓度降低至40mg/L后再按照亚硝酸菌的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亚硝酸细菌C,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连续进水运行到第8天后,第8和9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只有3.2个百分点,然后按照0.2g/L再次加入亚硝酸细菌C,系统运行15天后氨氮去除率达91.8%、亚硝化率达92.1%,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6.7mg/L、亚硝化率始终高于90%以上,实现了含氨废水的短程硝化处理并且实现了稳定运行。
实施例12 含氨废水处理
待处理的废水水质为:COD浓度为80mg/L、氨氮浓度为600mg/L、pH为8.3,采用短程硝化工艺处理,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为0.3kgTN/(m3·d)。首先在5L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的8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3000mg/L接种某污水处理场二沉池剩余污泥,然后按照吸附载体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吸附载体Ⅰ,在溶解氧1.0mg/L、pH7.8-8.2、温度30℃的条件下曝气处理。当COD浓度降低至50mg/L后再按照亚硝酸菌的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5g/L加入亚硝酸细菌D,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连续进水运行到第8天后,第8和9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只有2.1个百分点,然后按照0.5g/L再次加入亚硝酸细菌D,系统运行15天后氨氮去除率达92.7%、亚硝化率达90.9%,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6.9mg/L、亚硝化率始终高于90%以上,实现了含氨废水的短程硝化处理并且实现了稳定运行。
实施例13 含氨废水处理
待处理的废水水质处理方法和过程同实施例9,不同在于用亚硝酸菌E替换亚硝酸菌A。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连续进水运行到第10天后,第10和11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只有2.3个百分点,然后按照0.5g/L再次加入亚硝酸细菌E,系统运行17天后氨氮去除率达91.4%、亚硝化率达90.1%,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10.9mg/L、亚硝化率始终高于90%以上,实现了含氨废水的短程硝化处理。
实施例14 含氨废水处理
待处理的废水水质处理方法和过程同实施例9,不同在于用亚硝酸均F替换亚硝酸菌A。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连续进水运行到第10天后,第10和11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只有2.3个百分点,然后按照0.5g/L再次加入亚硝酸细菌F,系统运行17天后氨氮去除率达92.2%、亚硝化率达91.5%,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10.3mg/L、亚硝化率始终高于90%以上,实现了含氨废水的短程硝化处理。
对比例1
所处理的废水水质同实施例9。
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为0.3kgTN/(m3·d)。首先在5L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的8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3000mg/L接种某污水处理场二沉池剩余污泥,然后按照吸附载体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吸附载体Ⅰ,同时按照亚硝酸菌的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亚硝酸细菌A,在溶解氧1.0mg/L、pH7.8-8.2、温度30℃的条件下曝气处理。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连续进水过程中有两次出现连续三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只有2.4个百分点,每次都按照0.2g/L再次补加亚硝酸细菌A,系统运行15天后氨氮去除率达84.4%、亚硝化率达85.2%,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14.7mg/L、亚硝化率最高达86.6%,没有实现亚硝化率大于90%的短程硝化处理。
对比例2
所处理的废水水质同实施例9。
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为0.3kgTN/(m3·d)。首先在5L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总氮容积负荷的8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3000mg/L接种某污水处理场二沉池剩余污泥,在溶解氧1.0mg/L、pH7.8-8.2、温度30℃的条件下曝气处理。当COD浓度降低至40mg/L后再按照亚硝酸菌的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亚硝酸细菌A,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连续进水过程中有两次出现连续三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只有2.5个百分点,每次都按照0.2g/L再次补加亚硝酸细菌A,系统运行15天后氨氮去除率达83.6%、亚硝化率达83.1%,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平均氨氮浓度为9.8mg/L、亚硝化率最高达84.3%,没有实现亚硝化率大于90%的短程硝化处理。
对比例2
同实施例9。不同在于:当COD浓度降低至40mg/L后没有按照亚硝酸菌的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8g/L加入亚硝酸细菌A,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开始连续进水,系统运行15天后氨氮去除率达63.4%、亚硝化率达43.9%,继续运行3个月,出水最低氨氮浓度为17.8mg/L、亚硝化率最高达66.7%,没有实现亚硝化率大于90%的短程硝化处理。

Claims (22)

1.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包括:
(1)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
(2)在反应器内按照设计进水负荷的60%-100%引入含氨废水,按照污泥浓度为1000-4000mg/L接种污水处理场二沉池的剩余污泥,再加入吸附载体,控制反应体系在短程硝化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当COD浓度降低至30-60mg/L后加入步骤(1)所得的亚硝酸细菌,当氨氮浓度低于15mg/L后按设计进水负荷开始连续引入含氨废水进行亚硝化反应;其中,在亚硝化率低于90%时,连续2-3天亚硝化率提高幅度低于5个百分点,按照0.1-0.5g/L加入亚硝酸细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含氨废水水质为:氨氮浓度为500-1000mg/L,COD浓度为50-100mg/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短程硝化的反应条件为:溶解氧0.1-1.5mg/L、pH值为7.5-9.0、温度为25-3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按照吸附载体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1-1.0g/L加入吸附载体;
和/或,步骤(2)中,所述当COD浓度降低至30-60mg/L后加入步骤(1)所得的亚硝酸细菌,其中按照亚硝酸细菌质量与体系总体积的比为0.1-1.0g/L加入亚硝酸细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吸附载体为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和异养菌;所述吸附载体中,以质量分数计,异养菌占吸附载体质量的5%-50%,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占吸附载体质量的50%-95%;
所述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中,壳聚糖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1-5:0.5-5;
所述异养菌选自酵母菌、乳酸菌、硫酸盐还原菌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吸附载体中,以质量分数计,异养菌占吸附载体质量的10%-30%,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占吸附载体质量的70%-90%;所述异养菌为酵母菌。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载体的制备方法为:将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投加到利用有机碳源的异养菌培养体系进行吸附生长,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停止,取出固体物干燥得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载体的制备方法中,包埋了碳酸钙的交联壳聚糖的加入量占总反应体积的20%-30%;其中异养菌培养所需有机碳源为葡萄糖、己糖、木糖、蔗糖、淀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碳源按照加入后体系中质量浓度为1-5g/L进行投加;异养菌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0-38℃,pH为6.0-8.5;静置发酵或者摇床培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异养菌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0-30℃,pH为6.0-7.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载体制备过程中,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是培养24-80h;所述的干燥温度为25-50℃,干燥时间为1-5h。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方法是采用间歇活性污泥法,在每一批次补料的同时均加入羟胺类物质和辅酶,当氨氮去除率达95%以上,结束当前批次,补料进入下一批次培养;当前批次的亚硝化率达30%以上,从下一批次起向培养体系内通入NO和/或NO2气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前批次的亚硝化率达50%-60%时,从下一批次起向培养体系内通入NO和/或NO2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富含硝化细菌的活性污泥按照污泥浓度为2000-5000mg/L进行接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方法采取批次补料并逐步提高补料中氨氮浓度的操作方式进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补料是指补加培养液,基质是氨氮,还含有金属盐;所述的金属盐是钙盐、亚铁盐和铜盐,所述的金属盐按照Ca2+、Fe2+和Cu2+的摩尔比为(8-12):(2-6):(1-4)进行配制,使用浓度为0.01-1.0mg/L。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逐步提高补料中氨氮浓度的操作方式如下:初始氨氮浓度为20-100mg/L,每次提高氨氮浓度的幅度为10-50mg/L,提高氨氮浓度的条件如下:对于同一氨氮浓度的补料,连续3-5批次使氨氮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且每一批次所用时间与这几批次平均所用时间相差在10%以内,即提高下一批次补加料液的氨氮浓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逐步提高补料中氨氮浓度的操作方式如下:初始氨氮浓度为20-100mg/L,每次提高氨氮浓度的幅度为10-50mg/L,提高氨氮浓度的条件如下:对于同一氨氮浓度的补料,连续3-5批次使氨氮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且每一批次所用时间与这几批次平均所用时间相差在5%以内,即提高下一批次补加料液的氨氮浓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辅酶包括选自辅酶Ⅰ、辅酶Ⅱ中的至少一种和辅酶Q10,其中辅酶Ⅰ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Ⅱ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其中,选自辅酶Ⅰ、辅酶Ⅱ中的至少一种与辅酶Q10的质量比为8:1-1:8,和/或,所述羟胺类物质为羟胺、盐酸羟胺、硫酸羟胺或者磷酸羟胺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羟胺类物质按照加入后在培养体系内的浓度为1-5mg/L进行投加,辅酶按照加入后在培养体系内的浓度为0.001-0.01mg/L进行投加;
和/或, NO和/或NO2气体的加入量占所通入气体总体积的0.001%-0.01%。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自辅酶Ⅰ、辅酶Ⅱ中的至少一种与辅酶Q10的质量比为5:1-1:5;所述羟胺类物质为磷酸羟胺。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条件如下:温度为18-40℃,溶解氧为0.1-3.0mg/L,pH值为7.0-9.0。
21.根据权利要求1、11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亚硝酸细菌的富集培养条件如下:温度为25-35℃,溶解氧为0.5-2.0mg/L,pH值为7.5-8.5。
2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结束培养的条件为:连续3-5批次亚硝化率均达90%以上,结束菌体培养过程,收获菌体。
CN202011611588.6A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Active CN1146849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11588.6A CN114684925B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11588.6A CN114684925B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84925A CN114684925A (zh) 2022-07-01
CN114684925B true CN114684925B (zh) 2023-03-24

Family

ID=82132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11588.6A Active CN114684925B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849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4924B (zh) * 2020-12-30 2023-03-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
CN116102181A (zh) * 2023-04-12 2023-05-12 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除臭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3555A (zh) * 2010-06-09 2010-10-20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 城市污水厂排放标准升级优化处理方法
CN102311166B (zh) * 2010-07-07 2013-05-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高氨氮废水短程硝化的方法
CN102115259B (zh) * 2011-01-27 2012-07-25 中山大学 一种基于混合型连续流反应器转化活性污泥为自养脱氮污泥的方法
CN103058461B (zh) * 2013-01-02 2013-11-06 北京工业大学 强化能量回收的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方法
CN104445833B (zh) * 2014-12-23 2016-06-01 江苏艾特克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废水生化脱氮的方法
CN106554922B (zh) * 2015-09-30 2019-07-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亚硝酸细菌的保藏方法
JP6517137B2 (ja) * 2015-12-11 2019-05-22 水ing株式会社 浄水処理設備の運転管理方法
CN108658229B (zh) * 2018-03-21 2021-01-05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自养/异养深度脱氮过程控制的装置与方法
CN108947102B (zh) * 2018-06-22 2021-02-23 南京大学 一种用于污水深度脱氮及毒性削减的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84925A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018686A1 (fr) Méthode d'élimination de la contamination par le c et le n utilisant des bactéries hétérotropes d'oxydation de l'ammoniac
CN114684925B (zh)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处理方法
CN106745713B (zh) 一种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方法
Zaman et al. 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NDPR)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process operated at low DO and high SRT for carbon and energy reduction
CN106754618B (zh) 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群的富集培养方法
CN110683643B (zh) 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方法
CN106434469B (zh) 一种耐低温硝化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621611A (zh)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快速启动方法
CN111675438A (zh) 一种利用制革废水及其生化系统活性污泥富集厌氧氨氧化菌的方法
CN115353198A (zh) 一种基于海绵铁-硫代硫酸钠自养反硝化生物滤池同步脱氮除磷的方法
CN113511731B (zh) 提高短程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的方法
CN111099739B (zh) 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群快速恢复活性的方法
Liu et al. Achieving robust nitritation in a modified continuous-flow reactor: From micro-granule cultivation to 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elimination
Dan et al. Complete nitrogen removal from low-strength wastewater via double nitrite shunt coupling anammox and endogenous nitrate respiration: Functional metabolism and electron transport
CN113003718B (zh) 一种短程反硝化系统的启动方法及应用
Bahtiar et al. New insight into partial denitrification (PD)-based Anammox process and potenti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 review
CN106754451B (zh) 一种富集培养耐盐亚硝酸菌群的方法
CN114684923B (zh) 含氨废水亚硝化过程快速启动方法
CN106554083B (zh) 一种a/o工艺处理含氨废水的快速启动方法
CN107311305B (zh) 一种全程自养脱氮工艺的快速启动方法
CN114686471B (zh) 一种亚硝化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84924B (zh) 一种含盐废水的脱氮处理方法
CN113233588A (zh) 低碳氮比污水亚硝化反硝化脱氮除碳的方法
CN108117156B (zh) 一种全程自养脱氮工艺快速恢复平稳运行的方法
CN112744924B (zh) 适用于同步硝化反硝化系统的脱氮微生物培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2

Address after: 100728 No. 22 North Mai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aoyangmen

Patentee after: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

Patentee after: Sinopec (Dalian) Petrochem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728 No. 22 North Mai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aoyangmen

Patentee before: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

Patentee before: DAL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SINOPEC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