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78938A - 组合式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组合式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78938A
CN114678938A CN202210578009.5A CN202210578009A CN114678938A CN 114678938 A CN114678938 A CN 114678938A CN 202210578009 A CN202210578009 A CN 202210578009A CN 114678938 A CN114678938 A CN 114678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ircuit board
groove
modul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80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78938B (zh
Inventor
李纯滨
吴大林
区东华
詹盼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eader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eader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eader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eader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7800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789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78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78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78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78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充电设备,包括:充电座,充电座与电源电连接,充电座集成有无线充电模组和有线充电模组,充电座还包括第一装配部;无线充电组件,无线充电组件包括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器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装配部上,无线充电器包括第一输入线圈、输出线圈以及用于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第二装配部,待充电设备包括与第一装配部可拆卸连接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池以及第二输入线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更换无线充电器的种类来匹配不同的待充电设备,则可以对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充电,大大降低了对各类设备的无线充电的外形和结构要求,有利于对市面上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推广和应用。

Description

组合式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式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市面上像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蓝牙耳机等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在这些电子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如何给这些移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成了现如今的一大难题;为了给这些移动电子设备充电,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充电装置,例如移动电源、无线充电座、插座等,然而现有的这些充电装置在结构上相互独立,一般各自独立使用,对各类设备充电时需要多种匹配的充电结构,这使得用户在使用的时候较为不便;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集成式的充电设备,但是其一般采取机械的方式进行集成,各类充电设备只是在结构上进行了简单的堆叠,这无疑会使充电设备的体积变的很大,不但不便于用户的携带和使用,而且还难以匹配用户的充电需求,集成的充电设备很难保证用户都用的到,则会造成部分充电结构多余,部分充电结构欠缺的问题,同样难以解决对各类电子设备的充电问题。
因此,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市面上急需一种新型的充电设备来解决对各类电子设备的充电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充电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电设备对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充电难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充电座,所述充电座与电源电连接,所述充电座集成有无线充电模组和有线充电模组,充电座还包括设于所述充电座外侧的第一装配部,所述充电座中设有内支架,所述内支架包括多个用于分别安装所述无线充电模组和有线充电模组的安装槽,所述有线充电模组包括呈L形连接的AC电路板和DC电路板,所述AC电路板设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DC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内支架外表面,所述AC电路板和/或所述DC电路板与所述内支架插接固定;
无线充电组件,所述无线充电组件包括至少两种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装配部上,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与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相匹配的第一输入线圈、与所述第一输入线圈电连接的输出线圈以及用于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第二装配部,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便携式电子设备,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装配部可拆卸连接,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池以及与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相匹配以对所述第一电池充电的第二输入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安装在待安装面上,所述充电座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内腔,所述外壳顶部封闭且底部开口,所述内支架设于所述内腔中;底座,所述底座盖设于所述外壳底部开口;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充电座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待安装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有线充电模组包括有线充电模块和插座模块,所述内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所述第二子支架设于所述第一子支架下方;所述第一子支架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子支架的底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有线充电模块的第二安装槽,所述DC电路板设有电源输出接口,所述AC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子支架上一侧设有一对滑槽,所述滑槽设有朝向第一子支架的滑入口,所述DC电路板滑动卡接于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二子支架的底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插座模块的第三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有线充电模组包括有线充电模块和插座模块,所述内支架为一体式支架,所述一体式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开设于所述一体式支架上端,用于安装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开设于所述一体式支架的下端,所述AC电路板和DC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槽包括第一槽壁,所述第二安装槽还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滑槽,所述滑槽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处的插口,所述AC电路板从所述插口插装在所述滑槽内并靠近所述第一槽壁,所述DC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槽壁外;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开设于所述一体式支架的下端,所述第三安装槽包括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插座模块的安装孔,所述插座模块包括本体和面盖,所述本体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内,所述面盖卡设于所述安装孔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磁吸组件,所述第一磁吸组件包括第一磁铁和压板,所述底座内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磁铁的第一容置槽,所述压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上方;第二磁吸组件,所述第二磁吸组件包括贴片、支撑座和第二磁铁,所述贴片与所述待安装面粘接固定,所述支撑座的一侧与所述贴片粘接,所述支撑座的另一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二磁铁设于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磁铁与所述第一磁铁磁吸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装配部包括: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开设于所述外壳顶端,所述无线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定位槽中;第三磁铁,所述第三磁铁设于所述内支架顶端,用于磁吸固定所述无线充电组件。
进一步地,其中一种所述无线充电器为移动电源,所述移动电源与所述第一装配部磁吸固定,且所述移动电源包括设于所述定位槽中的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输入线圈靠近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二装配部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磁吸固定,所述输出线圈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部。
进一步地,其中一种所述无线充电器为充电支架,所述充电支架包括主充电支架,所述主充电支架包括翻转连接的底盘和上盖,所述输出线圈包括第一输出线圈和第二输出线圈;所述底盘包括主电路板,所述底盘设于所述定位槽中,所述第一输入线圈设于所述底盘底部并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线圈设于所述底盘顶部并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底盘顶部安装待充电设备;所述上盖包括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的副电路板和与所述副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输出线圈,所述第二输出线圈设于所述上盖相对于底盘的外侧,所述上盖相对于底盘的外侧还设有一个用于磁吸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第二装配部。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支架还包括子充电支架,所述主充电支架设有电源输出接口,所述子充电支架通过所述电源输出接口与所述主充电支架电连接,所述子充电支架包括用于磁吸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第三装配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三装配部处的第三输出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为拾音灯,所述拾音灯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透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设于所述定位槽中的第三定位凸起;光学驱动组件,所述光学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所述光学驱动组件包括所述第一电池和主控板,所述第二输入线圈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将无线充电组件和充电座进行分体设计,并在充电座上设置了特定的第一装配部,以将无线充电组件进行装配,通过更换无线充电器的种类来匹配不同的待充电设备,则可以对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充电,同样某些便携式电子设备(主要指对产品形状无特定要求的电子设备,例如:音响、氛围灯、拾音灯等)也可以直接放置在第一装配部进行无线充电,而无需特定的无线充电器进行转接,大大降低了对各类设备的无线充电的外形和结构要求,有利于对市面上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推广和应用。
除此之外,本申请中的充电座通过内支架集成充电模组,将有线充电模块的AC电路板和DC电路板设置成L形,AC电路板固定在内支架的安装槽中,DC电路板设置在内支架的表面,通过插装的方式将有线充电模块固定,使得内部结构有序排布,并简化了充电座的组装顺序,提高了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使得充电阻的体积可以做到很小,方便携带且不占用过多的空间,充电座内部的各充电模组的拆装也更加方便快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组合式充电设备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个实施例中集成式充电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个实施例中集成式充电座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个实施例中集成式充电座的完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个实施例中内支架与无线充电模组和有线充电模组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第一个实施例中内支架与插座模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个实施例中充电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个实施例中充电座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二个实施例中一体式支架与无线充电模组和有线充电模组的组装示意图。
图10为第二个实施例中一体式支架底部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个实施例中一体式支架第一槽壁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二个实施例中一体式支架第二槽壁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移动电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中移动电源的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中主充电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中主充电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中底盘和上盖转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中子充电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中拾音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中拾音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中支架在一个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充电设备,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包括充电座01、无线充电组件02(包括移动电源02A和充电支架02b)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03;本申请通过将无线充电组件02和充电座01进行分体设计,并在充电座01上设置了特定的第一装配部,以将无线充电组件02进行装配,通过更换无线充电器的种类来匹配不同的待充电设备,则可以对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充电,同样某些便携式电子设备03(主要指对产品形状无特定要求的电子设备,例如:音响、氛围灯、拾音灯等)也可以直接放置在第一装配部进行无线充电,而无需特定的无线充电器进行转接,大大降低了对各类设备的无线充电的外形和结构要求,有利于对市面上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推广和应用。
本申请中的充电座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实施例,具体描述如下:
充电座的第一个实施例:
如图2至6所示,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中的充电座1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外壳12、底座11、内支架4以及固定组件,外壳12设有内腔且底部设有开口,底座11盖设在外壳12的底部从而将外壳12封装,内支架4设置在内腔中,内支架4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集成安装无线充电模组21和有线充电模组3,固定组件则主要用于充电座1与待安装面(桌面、墙面等)之间的安装和固定。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设置在充电座1的底部,将固定组件安装在待安装面上,通过该固定组件从而将充电座安装在待安装面上,增加了充电座1的安装便捷性;其中,内支架4由至少两个子支架拼合形成,且内支架包括多个用于分别安装无线充电模组和有线充电模组的安装槽,将无线充电模组21和有线充电模组3集成安装在内支架4的安装槽中,通过对内支架4和充电模组进行模块化设置,将无线充电模组21和有线充电模组3集成分别安装在内支架的安装槽中,将内支架采用多个子支架拼接的形式能够有效解决内部多个充电模组的不便安装在安装槽中的问题,且通过对内支架和充电模组进行模块化设置,提高了充电座的集成度,在组装充电座的时候,只需要将集成好的内支架和充电模组直接装入外壳中即可,使得内部结构有序排布,并简化了充电座的组装顺序,提高了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固定组件包括第一磁吸组件91和第二磁吸组件92,其中第一磁吸组件91设置在底座11上,并且在充电座的底座11的底部位置还设置有一个安装位111,安装位111用于与第二磁吸组件92配合安装,第二磁吸组件92设置在底座11外的底面,并将第二磁吸组件92可拆卸的安装在任意一个待安装面上,之后将充电座放置在该第二磁吸组件92上,第二磁吸组件92与安装位111配合,并且通过第一磁吸组件91与第二磁吸组件92之间磁吸固定即可。这样的安装方式无需将充电座嵌入安装在安装面(如桌面、墙面等)上,不需要破坏家具,可以采用安装位111与第二磁吸组件92装配的方式配合第一磁吸组件91与第二磁吸组件92吸合的方式将充电座固定在特定位置上,极大保证了充电座的安装稳定性;而当需要将充电座移动至其他位置的时候,只需要将第二磁吸组件92固定取下并固定在其他位置上,或是在不同的安装面上各设有一个第二磁吸组件92,即可改变充电座的磁吸固定位置。
其中,第一磁吸组件91包括第一磁铁911,在底座11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置槽912,这些容置槽均匀地设置在底座11上方,每个容置槽中均设置有一个第一磁铁911,另外第一磁吸组件91还包括有一个压板93,压板93盖设在底座11的上方,具体是盖设在第一容置槽912的开口上,例如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容置槽912设置有三个,这三个第一容置槽912之间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方式分布,压板93采用T形构造,将该压板93直接放置在这些第一容置槽912上,并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将压板93与底座11之间进行固定即可,在安装好压板93之后,将充电座进行装配,底座11与外壳12之间采用卡扣和螺钉连接的组合方式相固定,内支架4压在该压板93上方。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第二磁吸组件92与待安装面之间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吸组件92主要包括贴片921、支撑座923和第二磁铁922,贴片921一侧与安装面粘结固定,支撑座923设置在贴片921上,并与贴片921直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在支撑座923的上方还设有槽体,第二磁铁922与槽体之间既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进行固定,还可以采用嵌入的方式进行固定,而通过设置支撑座923,尤其是槽体能够对第二磁铁922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可以更好的将第二磁铁922进行固定。另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磁吸组件92是内置于安装位111中,本申请还在支撑座923周侧设有一组凹凸结构924,支撑座923通过这些凹凸结构924与安装位111进行直接接触,凹凸结构924能够有效增大支撑座923与支撑座923的摩擦,避免两者充电座与第二磁吸组件9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更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支撑座923与安装位111的形状契合,且支撑座923从顶部到底部的面积递增,相应的安装位111从顶部到底部的面积相应递增,在安装时安装位111的底部先经过支撑座923的顶部,此时保证安装位111与支撑座923之间的间隙比较大,这样便于充电座从上方放置在该支撑座923上。
当然,本申请中的充电座也可以脱离第二磁吸组件92单独放置,此时在充电座底面还设有四个硅胶的垫片94,四个垫片94均布在充电座底部的四个角部,通过垫片94可以有效增大充电座与安装面之间摩擦,且可避免在安装面之间产生划痕。贴片921的另一侧与第二磁铁922之间粘结固定,而安装位111则凹陷设置在底座11的底面,第二磁吸组件92内置在安装位111中进行装配,当然也可以将安装位111设置成凸起的形式,相应的在第二磁吸组件92设置凹陷的槽体,这样所达到的效果与本实施例是相同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一磁吸组件91和第二磁吸组件92之间是通过磁吸固定的,除了上述在第一磁吸组件91和第二磁吸组件92上均设置磁铁的方式以外,还可以将第一磁铁911或第二磁铁922中任意一个用铁片进行替换,同样可达到磁吸的效果,本申请不再赘述。通过在充电座的底部设置固定组件,能够便于充电座与待安装面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提升充电座安装的便捷程度的同时,还提高了充电座安装后的稳固性。
具体地,如图4、5所示,内支架4包括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之间采用上下拼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在第一子支架4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43,第一安装槽43正对着充电座的顶部位置,第一安装槽43与外壳12顶部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舱室,无线充电模组21安装在第一安装槽43当中,无线充电模组21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板211和无线充电线圈212,将无线充电模组21安装在第一安装槽43中,充电座的顶部放置了待充电设备,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该无线充电模组21安装于第一安装槽43中的主要方式在于:将第一控制电路板211的形状设置为与第一安装槽43的形状一致,第一控制电路板211设置在第一安装槽43的槽底部,而后无线充电线圈212安装在第一控制电路板211的上端,将无线充电线圈212与第一控制电路板211电连接,第一控制电路板211与电源线8电性连接以接入市电,经过第一控制电路板211进行电压转换后通过无线充电线圈212对外放电,经发现,集成式充电座中发热最为严重的是无线充电模组21,因此本申请中主要针对无线充电模组21进行散热即可避免集成式充电座温度过高的问题;其中,集成式充电座的散热结构主要有至少一个导热片,导热片包括集热部和散热部,集热部设置在第一安装槽43中,可以将集热部与无线充电模组21直接贴合设置,从而将无线充电模组21工作时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片上,通过散热部将热量传导至第一安装槽43外部进行散热,通过设置导热片能够很好的对无线充电模组21进行散热,解决了集成式充电座中的热量集中且热量难以散发的缺陷。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包括两个L形弯折的导热片,分别为第一导热片5和第二导热片6;第一导热片5设有第一集热部51和第一散热部52,第二导热片6设有第二集热部61和第二散热部62,第一集热部51贴合设置在无线充电线圈212与第一控制电路板211之间,主要对无线充电线圈212进行散热,第二集热部61贴合设置于第一控制电路板211和第一安装槽43之间,主要可对第一控制电路板211进行散热;第一散热部52和第二散热部62分别设置在内支架4相对的两侧上,第一散热部52和第二散热部62均贴合与内腔的侧壁,从而可以将无线充电模块的热量均匀排放,提高散热的效率。
为了更好的固定待充电设备,本申请还在充电座的顶部位置设置了第一装配部,其中第一装配部包括定位槽121和第三磁铁7,将待充电设备安装在定位槽121中,避免待充电设备脱离,在内支架4的顶部设置有多块第三磁铁7,第三磁铁7均匀设置在第一安装槽43的一周,在第一子支架41的顶部设置了第二容置槽,第三磁铁7嵌入安装在第二容置槽中。
有线充电模组3又包括有线充电模块31和插座模块35,在第一子支架41的下部开设有第二安装槽44,第二安装槽44与第二子支架42正对设置,当将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拼装好之后,第二安装槽44的下方开口被第二子支架42所封盖,形成又一个舱室,该舱室可用于安装有线充电模块31(该有线充电模块31主要包括USB输出接口33、type-c接口34等);第二子支架42下方开设有第三安装槽45,第三安装槽45除下方的槽口外,在第三安装槽45垂直于其开口的相对两侧均不设有槽壁,即第三安装槽45可视为通槽,第三安装槽45的两端为连通,第三安装槽45内部用以安装插座模块35(包括三孔插座模块35、两孔插座模块35或五孔插座模块等),且第三安装槽45中设有两个插座模块35,这两个插座模块35分别位于第三安装槽45的两端的开口部位插座模块35与第二子支架42之间用过螺钉固定在一起,且将两个插座之间通过导电铜片10电性连接,导电铜片10与电源线8电性连接,电源线8与家用电源接通即可。通过将内支架4设置成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的形式,能够很好的适用于集成式电源内部复杂的电路结构,这体现在集成式电源存在多个电路结构,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在拼合之后形成三个安装槽,每个安装槽可对应安装一种电源输出单元,使得多种电源输出单元之间能够被分隔开来,避免输出电路之间相互干涉的问题;且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拼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对各个安装槽中的电源输出单元进行组装和拆卸,也就是说这样的设置只需要将内支架4从外壳12中取出,将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拆开即可清楚的找到每种电源输出单元对应的充电模组,从而对需要更换的部分进行准确更好。
进一步地,有线充电模块31包括第二控制电路板32,第二控制电路板32与电源线8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充电座内部空间过小的关系,将第二控制电路板32设置为呈L形连接,将L形折弯后的两部分命名为DC电路板322和AC电路板321,而AC电路板321设于第二安装槽44中,DC电路板322设有电源输出接口,而USB输出接口33、type-c接口34等电源输出接口均集成设置在DC电路板322上,在安装的时候,将AC电路板321安装在第二安装槽44当中,DC电路板322则相应的从第二安装槽44中穿出,并且DC电路板322贴合设置在第二子支架42一侧,DC电路板322设有USB输出接口33、type-c接口34的一侧朝向外壳12的侧壁,在外壳12的侧壁上设置有相对于USB输出接口33、type-c接口34的开口,其中第二导热片6由于会与第二控制电路板32的DC电路板322相重叠,因此还需要在第二导热片6的第二散热部62上对应USB输出接口33、type-c接口34的位置也设置开口。
另外,为了使第二控制电路板32的固定更加稳定,本申请中将第二控制电路板32的DC电路板322与内支架4固定连接,具体在内支架4的第二子支架42上的一个侧壁外侧设置了一对滑槽421,该滑槽421的长度方向为垂直于AC电路板321的方向,滑槽421设有朝向第一子支架41的滑入口,在安装的时候,AC电路板321水平放置在第二子支架42上,DC电路板322从第二子支架42的滑槽421上方滑入,直到DC电路板322滑入到滑槽421的极限位置上,然后将第一子支架41、第二子支架42叩合,将AC电路板321内置在第二安装槽44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即可快速的将第二控制电路固定在内支架4上,并且安装结构紧凑,装配方式十分简单快捷。
并且,在外壳12设有与电源输出接口相对的插口,且外壳12设有插口的一侧还设有装饰板,装饰板能够保证充电座表面平整光滑,更加美观。
进一步地,结合附图4、6,第二子支架42下方开设有第三安装槽45,第三安装槽45除下方的槽口外,在安装槽垂直于其开口的相对两侧均不设有槽壁,即安装槽可视为通槽,安装槽的两端为连通,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安装槽45中设有两个插座模块35,这两个插座模块35分别位于第三安装槽45的两端的开口部位插座模块35与第二子支架42之间用过螺钉固定在一起,且将两个插座模块35通过导电铜片10电性连接,导电铜片10与电源线8电性连接,并通过电源线8与家用电源接通即可。
本申请首先通过在充电座内部设置了内支架4的形式,将插座模块35与内支架4固定,而不是直接固定在外壳12上,这样便于插座模块35的拆卸和安装;而在内支架4设置安装槽,将插座模块35集成设置在内支架4上,与插座模块35直接设置在充电座的外壳12内部的方案相比,这样更有利于充电座的集成,能够充分利用到充电座的内部空间,使充电座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而将插座模块35集成在内支架4的安装槽中,各个插座模块35露出于安装槽的安装口,使得插座模块35之间保留一定公共区域,在公共区域内设置一组导电铜片10,所有插座模块35共用一组导电铜片10,这样可大大减小导电铜片10的尺寸,提高了插座模块35在内支架4上的集成度,并且安装槽能够给予插座模块35一定的保护作用,线路结构不容易损坏。
充电座的第二个实施例:
参阅附图7至13所示,在第二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内支架4’设于充电座1’的内腔中,内支架4’为一体式支架,本实施例中的内支架4’具体包括多个分别用于安装无线充电模组21’和有线充电模组3’的安装槽,将无线充电模组21’和有线充电模组3’直接集成安装在内支架4’上,通过对内支架4’和充电模组进行模块化设置,提高了充电座的集成度,在组装充电座1’的时候,只需要将集成好的内支架4’和充电模组直接装入外壳12’中,再将底座11’盖在外壳12’上即可,使得内部结构有序排布,并简化了充电座的组装顺序,提高了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通过配置固定组件,使集成式充电座具备了拆卸安装在待安装面(桌面、墙面等)上的能力,且安装、固定后的集成式充电座的稳定性得到改善。
第二个实施中的固定组件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固定组件结构和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9至12所示,本申请中的内支架4’为一体成型构造,具体在内支架4’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分别为第一安装槽43’、第二安装槽44’以及第三安装槽45’,这三个安装槽分别用于开设在内支架4’的不同方向上,并分别用于安装固定有线充电模组3’和无线充电模组21’,无线充电模组21’用于对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有线充电模组3’用于对外部设备进行有线充电,其中有线充电模组3’又包括有线充电模块31’和插座模块35’。
具体地,第一安装槽43’设置在内支架4’的上方,第一安装槽43’与外壳12’内腔的顶部形成相对密闭的舱室,第一安装槽43’主要用于安装无线充电模组21’;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模组21’包括控制电路板211’、无线充电线圈212’、第一散热片5’和第二散热片6’,控制电路板211’、无线充电线圈212’、第一散热片5’和第二散热片6’进行层叠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散热片5’设置在第一安装槽43’的槽底部位置,之后将控制电路板211’设置在第一散热片5’上,利用第一散热片5’高导热性的特点,将第一散热片5’与控制电路板211’贴合设置可以快速吸收控制电路板211’工作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到支架上散出;在第一安装槽43’的槽口处还设有一周薄壁431’,薄壁431’外部与第一安装槽43’周侧保持平整,且薄壁431’的厚度小于第一安装槽43’的槽壁厚度,使得在第一安装槽43’的槽口由薄壁431’形成卡槽,第二散热片6’放置在该卡槽中,并由薄壁431’进行限位,之后再将无线充电线圈212’贴合设置在第二散热片6’上表面,第二散热片6’能够快速传导无线充电线圈21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到支架上散出,避免第一安装槽43’处的发热过于严重而带来安全隐患。
具体地,第二安装槽44’开设于内支架4’的下端,其主要用于安装有线充电模块31’,其中有线充电模块31’由两块电路板组成,分别为AC电路板311’和DC电路板312’,AC电路板311’与电源线8’电连接,DC电路板312’上集成设置有电源输出单元(常见的如USB输出接口33’、type-c接口34’等),DC电路板312’与AC电路板311’电连接从而将电源线8’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稳定的直流电通过电源输出单元输出给待充电设备;AC电路板311’安装在第二安装槽44’中,而DC电路板312’由于需要对外输出,故在本实施例中将DC电路板312’安装在第二安装槽44’的外侧,具体的安装结构为:第二安装槽44’包括第一槽壁441’,第一槽壁441’同样作为内支架4’最外侧的外壁,第一槽壁441’面向外壳12’的侧壁,将DC电路板312’安装在该第一槽壁441’上,DC电路板312’设有电源输出单元的一侧与外壳12’的侧壁相对,并且在外壳12’的侧壁上开设有对应电源输出单元的插口,在第一槽壁441’的上端还设有一插槽442’,插槽442’用于将DC电路板312’插入到该插槽442’中,从而对DC电路板312’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使得安装好的DC电路板312’能够正好对准插槽442’,提高装配的精度,同时插槽442’还能够避免DC电路板312’晃动错位的问题,插槽442’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槽壁441’的左右两侧,将DC电路板312’直接插入即可;在第二安装槽44’中设置有一对滑槽443’,滑槽443’在第二安装槽44’从槽口到槽底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滑槽443’设有位于第二安装槽44’的槽口处的插口,AC电路板311’从插口插装到滑槽443’中,并且AC电路板311’靠近该第一槽壁441’设置,这样使得AC电路板311’和DC电路板312’的位置仅隔着一个第一槽壁441’,通过在第一槽壁441’上开设有让位口444’,这使得AC电路板311’和DC电路板312’可通过让位口444’电连接。
第二安装槽44’和有线充电模块31’之间可通过滑槽443’或卡槽的方式实现快速装配,尤其是DC电路板312’可以快速装入到第二安装槽44’中,将AC电路板311’设置在第一槽壁441’外侧,便于AC电路板311’上的电源输出单元对外放电;在装配时,可以先将DC电路板312’插装在第二安装槽44’之后,再将AC电路板311’装入在第一槽壁441’外侧,最后将AC电路板311’和DC电路板312’通过让位口444’电连接;也可以将让位口444’设置在第一槽壁441’的最下端,并且让位口444’位于第一槽壁441’的最下端具有开口,先将AC电路板311’和DC电路板312’的相对位置先进行固定和电连接,之后将固定好的AC电路板311’和DC电路板312’一次性插装在第二安装槽44’中。无论上述何种方式,均能够实现有线充电模块31’与内支架4’最快装配,且可以对有线充电模块31’提供很好的保护作用。
具体地,第三安装槽45’同样开设于内支架4’的下端,且第二安装槽44’和第三安装槽45’相邻设置,第二安装槽44’和第三安装槽45’之间仅一壁之隔;第三安装槽45’包括第二槽壁451’,第二槽壁451’设置在相对第三安装槽45’的一侧,在第二槽壁451’上开设有安装孔452’,安装孔452’用于安装插座模块35’,其中插座模块35’包括本体和面盖353’,在安装时将插座模块35’的本体从安装孔452’插装到第三安装槽45’中,面盖353’的尺寸相对要略大于安装孔452’,可将面盖353’卡在安装孔452’的外侧,并且在第二槽壁451’的外侧还设有与面盖353’轮廓相适配的嵌入槽453’,面盖353’可嵌入在该嵌入槽453’当中,在面盖353’上还可以设置耳部355’,耳部355’上开设有开孔,使用螺钉将面盖353’和第二槽壁451’进行连接。这样设置提高了插座模块35’在内支架4’上集成度和装配稳定性,以适用于插座模块35’在工作时需要收到较大的插拔力的情形。
进一步地,在第二槽壁451’的底部还开设有凹槽和卡箍,该凹槽用于电源线8’穿入,电源线8’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卡箍和凹槽进行装配形成圆形的孔,电源线8’通过该凹槽,卡箍与凹槽连接,卡箍环抱该电源线8’并将电源线8’压紧在凹槽当中,这样可实现电源线8’与内支架的快速固定,节省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
由于当将有线充电模块31’和插座模块35’装入到外壳12’中之后,需要在外壳12’上设置与电源输出接口相对的插口,在外壳12’的设有插口的一侧的外部还盖设有装饰板7’,装饰板7’在外壳12’上能对外壳12’设有插口的位置进行修饰,使充电座的外观更加平整和美观。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固定待充电设备,本申请还在充电座的顶部位置设置了第一装配部,第一装配部包括设置在内支架4’的顶部的第二容置槽,第二容置槽设有用于磁吸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第三磁铁46’,第三磁铁46’通过胶粘、嵌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容置槽中,第一装配部还包括设置在外壳12’的顶部的定位槽121’,定位槽121’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对待充电设备形成组装方式上的固定。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其中一种无线充电器为移动电源,如图13至16所示,该移动电源与第一装配部磁吸固定,且移动电源的底部包括有第一定位凸起17A,定位凸起与定位槽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定位凸起设置在定位槽中进行定位,移动电源包括第一壳体11A、设置在第一壳体11A内的支撑架12A、分别设置在支撑架12A两侧的第二电池14A和电路板13A,第二电池14A和电路板13A电性连接,在第二电池14A上方设有第一充电组件15A,第一充电组件15A与电路板13A电性连接,在电路板13A下方的第二充电组件16A且第二充电组件16A与电路板13A电性连接。
第一充电组件15A与电路板13A电性连接,第一充电组件15A用于给移动终端进行充电,第一充电组件15A包括输出线圈151A和设置在输出线圈151A边界的用于定位输出线圈151A的第一磁吸件152A;第二充电组件16A位于电路板13A的下方,第二充电组件16A与电路板13A电性连接,第二充电组件16A包括第一输入线圈15b和设置在第一输入线圈15b周侧的多个第二磁吸件162A,第二充电组件16A能对第二电池14A无线充电,第一充电组件15A能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不仅方便携带移动电源,还能方便对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携带移动电源也更方便,充电也更为方便。
工作原理:当要对移动充电电源进行充电时,首先,将移动充电电源的下壳112A放置在无线充电装置上,当第一输入线圈15b感应到无线充电装置时,第一输入线圈15b对第二电池14A进行充电,当要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时,将移动终端放置在上壳111A上,输出线圈151A感应到移动终端,第二电池14A对输出线圈151A进行供电,输出线圈151A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也省去了携带数据线,使移动终端充电更为方便,由于第一磁吸件152A定位输出线圈151A,第二磁吸件162A定位第一输入线圈15b,在对移动充电电源进行充电时或移动充电电源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时充电更为稳定,使用也更为方便。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其中另一种无线充电器为充电支架,充电支架包括主充电支架和子充电支架,主充电支架与子充电支架相适配,可以组装在一起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具体地,结合附图16到18所示,该主充电支架主要由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底盘1b、上盖2b、第一输入线圈15b和输出线圈(其具体包括第一输出线圈16b和第二输出线圈24b,在附图16到18中仅标出第一输出线圈16b和第二输出线圈24b),底盘1b和上盖2b之间翻转连接,使得上盖2b可以在底盘1b上翻开,也可以转动上盖2b使上盖2b和底盘1b闭合;其中在底盘1b上包括有一主电路板14b、第一输入线圈15b和第一输出线圈16b,第一输入线圈15b和第一输出线圈16b均与主电路板14b电连接,在使用该充电支架的时候,首先将该充电支架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第一输入线圈15b与无线充电器之间产生交变磁场,从而在主电路板14b上形成电压,经过主电路板14b转换电压后在第一输出线圈16b周围形成磁场,可将蓝牙耳机、手机等电子设备放置在底盘1b上方,通过第一输出线圈16b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另外,在上盖2b上还设有副电路板25b和第二输出线圈24b,其中副电路板25b与主电路板14b之间电连接,第二输出线圈24b与副电路板25b之间电连接,从而可以使得上盖2b也可以对外放电,翻开上盖2b后,不但可以通过第一输出线圈16b对放置或吸合在底盘1b上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还可以通过第二输出线圈24b对放置或吸合在上盖2b上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且上盖2b与底盘1b之间的翻转后的角度可以设定在介于0°到90°之间,如此便可以在合上上盖2b的时候,将电子设备平放在支架上充电,这种无线充电方式适用于用户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候,当用户需要将电子设备倾斜放置的时候,翻开上盖2b,将电子设备(如手机或平板电脑)放置在上盖2b上便可以满足对电子设备倾斜放置进行充电,并且底盘1b仍然可以对其他电子设备(例如蓝牙耳机等)进行充电,这极大的丰富充电支架的功能性,更贴合于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
具体地,参阅附图17所示,底盘1b底部直接放置在定位槽中,或者也可以在底盘1b的底部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来与定位槽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底盘1b还包括有底壳11b、主支架12b和第一面盖13b,底壳11b、主支架12b和第一面盖13b之间依次扣合拼装在一起,其中底壳11b、主支架12b和第一面盖13b之间的拼装方式可以是通过扣接、螺栓连接、粘结等常见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本实施中采用的是螺栓连接的方式,在底壳11b内部设有凸出的柱体,主支架12b支撑放置在这些柱体上,通过螺栓同时将主支架12b和电路板固定在柱体上即可组装;底壳11b上方设有开口,主支架12b盖在底壳11b上方,在主支架12b的相对底壳11b一侧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安装槽,主电路板14b以及第一输入线圈15b则设置在该第一安装槽中,在主支架12b的相对第一面盖13b一侧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一输出线圈16b则设于该第二安装槽当中,通过设置主支架12b能够使底盘1b内部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和整洁,无论是在组装还是拆卸底盘1b的时候,只需将主支架12b取下便可更换电路板和线圈等结构,同时主支架12b还能够有力的提升底盘1b的结构强度,在主支架12b两侧设置的安装槽也能够很好的保护电路板和线圈等较为脆弱的部件。
另外,在底壳11b内部的底面还设有卡槽17b,在卡槽17b中设有第四磁铁18b,第四磁铁18b用于将充电支架磁吸固定在充电器上,在本实施例中的底壳11b设置为矩形,在底壳11b的四个角部均设有一个卡槽17b,在每个卡槽17b中设有一个第四磁铁18b,这样使得充电支架与无线充电器之间的吸合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在主电路板14b上的下面还设有一个线圈支架19b,线圈支架19b的一面与主电路板14b固定,另一面上设有放置槽,第一输入线圈15b安装在该放置槽中,其中线圈支架19b需要与主电路板14b之间固定,第一输入线圈15b安装在该放置槽当中,第一输入线圈15b与电路板之间进行电连接。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线圈支架19b可以与主电路板14b之间进行焊接,第一输入线圈15b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在线圈支架19b上,同时采用线路将第一输入线圈15b与主电路板14b之间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线圈支架19b与主电路板14b之间粘结固定,将第一输入线圈15b通过引脚焊接在主电路板14b上即可,线圈支架19b仅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上盖2b包括底板21b、中壳22b和第二面盖23b,底板21b、中壳22b和第二面盖23b依次扣合在一起,底板21b相对于底盘1b的一侧设置,底板21b和第二面盖23b分别扣合在中壳22b的两侧上,底板21b和中壳22b、第二面盖23b和中壳22b之间均采用卡扣的方式扣合在一起,与此同时还采用螺钉将副电路板25b和中壳22b之间进行固定,从而保证上盖2b整体的结构强度,且在中壳22b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安装槽和第四安装槽,第三安装槽朝向底盘1b方向设置,第四安装槽朝向第二面盖23b一侧设置,副电路板25b安装在第三安装槽当中,而第二输出线圈24b安装在第四安装槽当中,且中壳22b上开设有将第三安装槽和第四安装槽相连通的开口,便于第二输出线圈24b与副电路板25b电性连接,例如将第二输出线圈24b与副电路板25b之间焊接固定。
在中壳22b上侧还设有第二装配部,第二装配部包括第五磁铁26b,第五磁铁26b设置在上盖2b靠近第二面盖23b的一侧上,第五磁铁26b主要用于与电子设备进行磁吸固定;具体是在中壳22b上开设有一位于第四安装槽周围的环形的槽体,且第五磁铁26b的形状同样也设置为圆环形,直接将第五磁铁26b嵌入安装在该槽体中即可。
进一步地,在第一面盖13b内侧也可设置第二装配部,具体是在第一面盖13b内侧设置磁铁以与待充电设备吸合固定,当然由于第一面盖13b一般情况下是水平放置,因此在第一面盖13b内侧磁铁并非一定,也可以直接将待充电设备放置在第一面盖上充电。
进一步地,上盖2b和底盘1b之间通过一组转动阻尼器3b进行连接,在主支架12b的边缘部位开设有一个安装口,并且在中壳22b上设置了一个突出的转动部27b,在安装时,将转动部27b设置在该安装口当中,转动部27b的两端与安装口之间通过转动阻尼器3b进行连接,且两个转动阻尼器3b同轴设置;转动阻尼器3b具体通过设置在其一端的板片固定连接在主支架12b上,转动阻尼器3b的转轴安装在转动部27b内部,且转轴与转动部27b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从而在转动阻尼器3b的作用下,使得上盖2b和底盘1b之间能够进行翻转,且翻转时具有较大阻尼,上盖2b和底盘1b之间不会产生松动。而具体在上盖2b和底盘1b之间翻转角度的限定上,在机械领域内的现有技术中可以找到具有无数中方式,这里仅例举其中一种:如在上盖2b位于转动部27b两侧的位置作为与底盘1b在翻转时相互抵持的部分,当上盖2b和底盘1b之间翻转打开到极限位置的时候,上盖2b位于转动部27b两侧的部分便与底盘1b相抵持,通过对上盖2b与底盘1b的抵持部分进行特殊设计,便可以对上盖2b的翻转角度进行合理限定。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在主充电支架还设有电源输入接口4b和/或一个电源输出接口5b,电源输入接口4b和电源输出接口5b集成设置在主电路板14b上,通过电源输入接口4b,可以在该充电支架单独使用的时候,直接插入数据线连接其他电源,通过市电或则是移动电源直接对充电支架进行供电,主电路板14b和副电路板25b将电压转换后通过第一输出线圈16b和第二输出线圈24b对外部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主充电支架还可以通过电源输出接口5b插入小型的子充电支架来对小型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通过这样设置使本款充电支架的功能性更加丰富,用途更加多元,极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如图1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子充电支架为Iwatch无线充电支架,子充电支架包括本体1d,本体1d上设有电源输入接头2d,子充电支架通过电源输入接头2d与主充电支架的电源输出接口5b电连接,在本体1d的上端面上还设有第三装配部3d,第三装配部3d用于磁吸固定小型的待充电电子设备,将Iwatch直接挂在子充电支架的第三装配部3d即可进行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器的第一输入线圈15b与无线充电模组相对应设置,输出线圈与第一输入线圈15b电连接,待充电设备安装在第二装配部上,当需要通过无线充电器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将待充电设备安装在第二装配部上,第一输入线圈15b与无线充电模组相对产生电流,进而使得输出线圈周围产生磁场并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如图20到22所示,另外,待充电设备中包括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本申请中公开的与充电座配套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为拾音灯,其结构具体为:
本申请中的拾音灯主要由第二壳体1c、光学驱动组件2c、支架3c以及第二输入线圈4c组成,其中第二壳体1c形状为矩形构造,第二壳体1c的棱角处进行倒圆处理,支架3c安装在第二壳体1c的内部的靠底部位置,光学驱动组件2c和第二输入线圈4c分别安装在支架3c的上下两侧位置,光学驱动组件2c用于发光并且可根据声音的律动对光线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在第二壳体1c的底部设有第三定位凸起14c,第三定位凸起14c与定位槽相适配,将第三定位凸起14c安装在定位槽中,而第二输入线圈4c可以与无线充电器相配合从而对光驱驱动组件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第二壳体1c主要包括中壳11c、顶盖12c和底盖13c,中壳11c设计为一个横截面近似为方形的筒状,即在中壳11c的上、下两个端部上设置有开口,顶盖12c盖设在中壳11c的上部开口中,底盖13c盖设在的中壳11c的下端开口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组装第二壳体1c,光学驱动组件2c、支架3c和第二输入线圈4c均安装在第二壳体1c的内部,只需要打开顶盖12c或者底盖13c即可安装或取下对应的零部件,这样设置的第二壳体1c使得对拾音灯的安装和拆卸极为简便。
进一步地,光学驱动组件2c包括有第一电池21c、主控板22c、控制开关23c、灯罩24c和发声单元26c等结构;在灯罩24c的周侧设置有若干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可以为LED灯珠或灯条,发光单元的光线透过中壳11c发散到外部,主控板22c则安装在灯罩24c的下端面,并且内槽25c的底部开设有过线口,主控板22c与第一电池21c之间的连接电线穿过该过线口进行电连接,在安装时,灯罩24c安装在支架3c的上端,主控板22c被夹持固定安装在支架3c和灯罩24c之间;控制开关23c与主控板22c也进行电性连接,其起到控制拾音灯开启的作用,在本申请中控制开关23c优选用触碰式开关,触碰式开关主要包括一个感应芯片,感应芯片设置在第一电池21c的上方,且感应芯片正对第二壳体1c的顶盖12c中心,当用户触碰到顶盖12c的中心时,即可控制拾音灯开启;发声单元26c集成安装在主控板22c上,用于对外发声。
更进一步地,本申请中在支架3c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容置腔31c和一个安装槽32c,先将主控板22c放置在支架3c上方的容置腔31c中,然后再将灯罩24c装入到该容置腔31c中,这样灯罩24c便可以配合容置腔31c将电路板固定在容置腔31c的底部上,而第二输入线圈4c则安装在安装槽32c当中,容置腔31c和安装槽32c之间通过开口连通,使第二输入线圈4c可以通过这些开口进行电连接。本申请中的拾音灯通过磁铁直接吸附在设有金属的墙壁或桌面上,便于固定和放置拾音灯,还可以将拾音灯与无线充电器进行磁吸,以更好的拜访拾音灯位置,从而对拾音灯进行无线充电。本申请中的支架3c还采用夹持的方式进行固定,具体是在沿支架3c的周侧上设有一圈环形的凸出的挡环33,由于支架3c的主体是套装在中壳11c内部的,而挡环33的存在即可将支架3c卡在中壳11c的底部,这样就可以使支架3c与中壳11c的相对位置进行了相应的限制,避免支架3c发生晃动;在将光学驱动组件2c、支架3c和第二输入线圈4c装配完成之后,将装配体推入到中壳11c中,第二输入线圈4c正对底盖13c,光学驱动组件2c正对顶盖12c,且支架3c卡紧在中壳11c的底部,然后将底盖13c和顶盖12c装好,其中顶盖12c对准容置腔31c,底盖13c对准支架3c的安装槽32c,且顶盖12c与灯罩24c顶部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底盖13c与支架3c底部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组装第二壳体1c的同时,顶盖12c将光学驱动组件2c进行封盖,底盖13c还可以将第二输入线圈4c以及第六磁铁5C进行封盖,通过简单的卡扣连接即可将拾音灯装配到位,使拾音灯的安装程序得到简化,拾音灯的拆和装都变的十分便捷。
优选地,还可以在支架3c周侧一周还设有插槽,插槽设置在挡环33上,且插槽的槽口正对中壳11c的端部,当中壳11c套设在支架3c上时,且中壳11c插入插槽中并与挡环33相抵,便可以对支架3c与第二壳体1c的相对位置进行更多方向上的限制,支架3c无法晃动,提高了拾音灯的装配紧密程度。
将这种便携使电子设备直接装配在第一装配部上即可进行无线充电,此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与组合式充电设备进行成套售卖,从而丰富组合式充电设备的功能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座,所述充电座与电源电连接,所述充电座集成有无线充电模组和有线充电模组,充电座还包括设于所述充电座外侧的第一装配部,所述充电座中设有内支架,所述内支架包括多个用于分别安装所述无线充电模组和有线充电模组的安装槽,所述有线充电模组包括呈L形连接的AC电路板和DC电路板,所述AC电路板设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DC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内支架外表面,所述AC电路板和/或所述DC电路板与所述内支架插接固定;
无线充电组件,所述无线充电组件包括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装配部上,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与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相匹配的第一输入线圈、与所述第一输入线圈电连接的输出线圈以及用于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第二装配部,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与所述第一装配部可拆卸连接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电池以及与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相匹配以对所述第一电池充电的第二输入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安装在待安装面上,所述充电座还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有内腔,所述外壳顶部封闭且底部开口,所述内支架设于所述内腔中;
底座,所述底座盖设于所述外壳底部开口;
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充电座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待安装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模组包括有线充电模块和插座模块,所述内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所述第二子支架设于所述第一子支架下方;
所述第一子支架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无线充电模组的第一安装槽;
所述第一子支架的底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有线充电模块的第二安装槽,所述DC电路板设有电源输出接口,所述AC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子支架上一侧设有一对滑槽,所述滑槽设有朝向第一子支架的滑入口,所述DC电路板滑动卡接于所述滑槽中;
所述第二子支架的底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插座模块的第三安装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模组包括有线充电模块和插座模块,所述内支架为一体式支架,所述一体式支架包括:
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开设于所述一体式支架上端,用于安装所述无线充电模组;
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开设于所述一体式支架的下端,所述AC电路板和DC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槽包括第一槽壁,所述第二安装槽还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滑槽,所述滑槽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处的插口,所述AC电路板从所述插口插装在所述滑槽内并靠近所述第一槽壁,所述DC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槽壁外;
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开设于所述一体式支架的下端,所述第三安装槽包括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插座模块的安装孔,所述插座模块包括本体和面盖,所述本体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内,所述面盖卡设于所述安装孔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第一磁吸组件,所述第一磁吸组件包括第一磁铁和压板,所述底座内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磁铁的第一容置槽,所述压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上方;
第二磁吸组件,所述第二磁吸组件包括3M背胶贴片、支撑座和引磁铁片,所述3M背胶贴片与所述待安装面粘接固定,所述支撑座的一侧与所述3M背胶贴片粘接,所述支撑座的另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引磁铁片设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引磁铁片与所述第一磁铁磁吸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部包括:
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开设于所述外壳顶端,所述无线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定位槽中;
第三磁铁,所述第三磁铁设于所述内支架顶端,用于磁吸固定所述无线充电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为移动电源,所述移动电源与所述第一装配部磁吸固定,且所述移动电源包括设于所述定位槽中的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输入线圈靠近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二装配部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磁吸固定,所述输出线圈设于所述第二装配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为充电支架,所述充电支架包括主充电支架,所述主充电支架包括翻转连接的底盘和上盖,所述输出线圈包括第一输出线圈和第二输出线圈;
所述底盘包括主电路板,所述底盘设于所述定位槽中,所述第一输入线圈设于所述底盘底部并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线圈设于所述底盘顶部并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底盘顶部安装待充电设备;
所述上盖包括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的副电路板和与所述副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输出线圈,所述第二输出线圈设于所述上盖相对于底盘的外侧,所述上盖相对于底盘的外侧还设有一个用于磁吸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第二装配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支架还包括子充电支架,所述主充电支架设有电源输出接口,所述子充电支架通过所述电源输出接口与所述主充电支架电连接,所述子充电支架包括用于磁吸固定待充电设备的第三装配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三装配部处的第三输出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为拾音灯,所述拾音灯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透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设于所述定位槽中的第三定位凸起;
光学驱动组件,所述光学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所述光学驱动组件包括所述第一电池和主控板,所述第二输入线圈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CN202210578009.5A 2022-05-26 2022-05-26 组合式充电设备 Active CN1146789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8009.5A CN114678938B (zh) 2022-05-26 2022-05-26 组合式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8009.5A CN114678938B (zh) 2022-05-26 2022-05-26 组合式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78938A true CN114678938A (zh) 2022-06-28
CN114678938B CN114678938B (zh) 2022-09-06

Family

ID=82080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8009.5A Active CN114678938B (zh) 2022-05-26 2022-05-26 组合式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7893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5546A (zh) * 2015-06-23 2017-01-11 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输入设备及可于移动中充电的无线充电鼠标装置
CN106685009A (zh) * 2017-02-10 2017-05-17 成都聚立汇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充电装置
WO2017121075A1 (zh) * 2016-06-12 2017-07-20 广州雷神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带usb充电装置的墙壁电源插座
EP3343730A1 (en) * 2016-12-28 2018-07-04 HTC Corporation Qos of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113612315A (zh) * 2021-09-17 2021-11-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座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421630A (zh) * 2021-11-08 2022-04-29 邵阳市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组合式感应充电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5546A (zh) * 2015-06-23 2017-01-11 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输入设备及可于移动中充电的无线充电鼠标装置
WO2017121075A1 (zh) * 2016-06-12 2017-07-20 广州雷神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带usb充电装置的墙壁电源插座
EP3343730A1 (en) * 2016-12-28 2018-07-04 HTC Corporation Qos of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106685009A (zh) * 2017-02-10 2017-05-17 成都聚立汇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充电装置
CN113612315A (zh) * 2021-09-17 2021-11-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座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421630A (zh) * 2021-11-08 2022-04-29 邵阳市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组合式感应充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78938B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78938B (zh) 组合式充电设备
CN214707215U (zh) 磁吸式充电设备
CN210867250U (zh) 一种带电量储存结构的壁挂式直充电装置
CN114825536B (zh) 集成式充电座
KR101658200B1 (ko) 모바일 단말을 위한 휴대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CN113746176A (zh) 无线充电座及其散热座以及利用该无线充电座进行充电的方法
CN208539597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20510369U (zh) 侧面接触用电单元和无线充电器
CN114899905B (zh) 集成式充电座
CN216650315U (zh) 一种磁吸散热器
CN212086142U (zh) 便携式太阳能设备及外壳
CN211556931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19875120U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充电座
CN210432317U (zh) 一种便携式简易手机散热器
CN216390603U (zh) 一种装饰型无线充电器
CN218482674U (zh) 制冷降温无线充电装置及支架
CN219760720U (zh) 一种磁吸充电宝
CN211790884U (zh) 带充电线防丢失功能的共享充电装置
CN212323767U (zh) 无线充电模块及带有无线充电模块的消毒盒
KR20150000362U (ko) 모바일 디바이스 무선충전 기반의 led 조명 장치
CN116647054A (zh) 多级连接无线充电装置
CN213879385U (zh) 手机用背吸式移动电源
CN220066897U (zh) 一种墙插式无线充电器
CN215378476U (zh) 一种无线充移动电源
CN220086971U (zh) 便携式电源供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