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5473A - 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5473A
CN114665473A CN202210308183.8A CN202210308183A CN114665473A CN 114665473 A CN114665473 A CN 114665473A CN 202210308183 A CN202210308183 A CN 202210308183A CN 114665473 A CN114665473 A CN 114665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power
power distribution
conversion circuit
distribu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0818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选才
陈申
张�杰
杨洋
邓玉滨
李彦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Wanbang Star Char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Wanbang Star Char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Wanbang Star Char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bang Digital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0818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54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65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5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50Charging stations characterised by energy-storage or power-generation means
    • B60L53/51Photovolta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3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in response to network capacit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10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1/12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a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电网、电气设备和外部电源,与电网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口、与电气设备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口和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第三接线端口均连接于公共连接点,所述配电控制装置包括:功率变换电路,功率变换电路连接于第三接线端口与公共连接点之间;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流过第一接线端口的第一电流;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的第二电流;控制器,用于在根据第一电流判断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根据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调节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以使外部电源为电气设备补充配电。

Description

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一种配电系统和一种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的充电已成为电网电能消耗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为满足诸如电动汽车充电桩等不确定性电气设备随机接入时的配电问题,相关技术主要是通过分时复用(如申请号为CN202011455225.8的专利文献)或动态调节配电容量(如申请号为CN201910065318.0的专利文献)来实现的。在多数场景下,配电容量是不可调节的,比如家庭供电场景。在配电容量不可调节时,分时复用方法确实可以限制总负载不超过配电容量,但是系统中需要设置能量管理系统,比如CN202011455225.8提到的分时复用系统,并且该系统需要与所接入的设备进行通信,系统复杂导致可靠性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能够在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实现对电气设备容量的自动补偿,从而在无需改变电网配电容量的情况下即能够满足充电桩等电气设备随时接入和临时改变需求功率,无需与电气设备建立通信,也无需对配电系统已有的输电线路进行改造和增设,结构简单,控制逻辑简单,可靠性较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电网、电气设备和外部电源,与所述电网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口、与所述电气设备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口和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的第三接线端口均连接于公共连接点,所述配电控制装置包括:功率变换电路,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三接线端口与所述公共连接点之间;第一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流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第一电流;第二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的第二电流;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判断所述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以使所述外部电源为所述电气设备补充配电。
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判断所述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根据所述第一电流进行第一次调节,并根据第一次调节的结果和所述第二电流进行第二次调节,以得到用以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给定模块,所述第一给定模块用于给定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对应的预设电流;第一获取模块,所述第一获取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相连,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流;第一加法器,所述第一加法器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给定模块相连,所述第一加法器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相连;第一调节器,所述第一调节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相连;第二给定模块,所述第二给定模块用于给定参考电流;第二加法器,所述第二加法器的一个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调节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加法器的另一个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给定模块相连;第二获取模块,所述第二获取模块与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相连,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流;第三加法器,所述第三加法器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加法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加法器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相连;第二调节器,所述第二调节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加法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调节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相连,所述第二调节器通过向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入所述控制信号以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
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口与所述公共连接点之间的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与所述公共连接点之间的电流传感器。
所述电气设备为充电桩,所述外部电源为光伏系统或光伏储能系统。
所述第一接线端口为所述电网连接所述公共连接点的交流端口,所述第二接线端口为所述电气设备连接所述公共连接点的交流端口,所述第三接线端口为所述外部电源连接所述公共连接点的直流端口。
所述参考电流由最大功率跟踪器生成,或者,所述参考电流通过接收外部指令获得。
所述第一调节器和所述第二调节器均为PI(Proportional Integral,比例积分)调节器。
所述功率变换电路包括开关管,所述控制信号为PWM(Pulse Width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一种配电系统,包括上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
一种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方法,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电网、电气设备和外部电源,所述电网的第一接线端口、所述电气设备的第二接线端口和所述外部电源的第三接线端口均连接于公共连接点,在所述第三接线端口与所述公共连接点之间还连接有功率变换电路,所述配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流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第一电流;检测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的第二电流;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判断所述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是否超出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如果所述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则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以使所述外部电源为所述电气设备补充配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配电系统中的电网、电气设备和外部电源分别通过相应的接线端口连接到公共连接点,通过分别检测电网和外部电源流入公共连接点的电流,并基于检测到的电流对外部电源流入公共连接点的电流进行调节,由此,可在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实现对电气设备容量的自动补偿,从而在无需改变电网配电容量的情况下即能够满足充电桩等电气设备随时接入和临时改变需求功率,无需与电气设备建立通信,也无需对配电系统已有的输电线路进行改造和增设,结构简单,控制逻辑简单,可靠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方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器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配电系统包括电网100、电气设备200和外部电源300,与电网100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口110、与电气设备200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口210和与外部电源300连接的第三接线端口310均连接于公共连接点PCC。配电控制装置400包括功率变换电路410、第一电流检测单元420、第二电流检测单元430和控制器440,功率变换电路410连接于第三接线端口310与公共连接点PCC之间;第一电流检测单元420用于检测流过第一接线端口110的第一电流;第二电流检测单元430用于检测功率变换电路410输出的第二电流;控制器440分别与功率变换电路410、第一电流检测单元420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430相连,控制器440用于在根据第一电流判断电气设备200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100的预设配电容量时,根据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调节功率变换电路410的输出电流,以使外部电源300为电气设备200补充配电。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端口110、第二接线端口210和第三接线端口310设置于配电控制装置400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440在根据第一电流判断电气设备200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100的预设配电容量时,具体可根据第一电流进行第一次调节,并根据第一次调节的输出结果和第二电流进行第二次调节,以得到用以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410的输出电流的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次调节和第二次调节可均为PI调节,如图2所示,在进行第一次调节时,可给定一个参考值ICT1_ref,然后以第一电流ICT1_fb作为反馈值,结合该参考值ICT1_ref进行PI调节。根据第一次调节的输出结果,可以得到第二次调节的参考值ICT2_ref,在进行第二次调节时,可以以第二电流ICT2_fb作为反馈值,结合参考值ICT2_ref进行PI调节,输出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控制器440可包括第一给定模块441、第一获取模块442、第一加法器443、第一调节器444、第二给定模块445、第二加法器446、第二获取模块447、第三加法器448和第二调节器449。第一给定模块441用于给定电网100的预设配电容量对应的预设电流Imax,即进行第一次调节时的参考值可取预设配电容量对应的预设电流Imax;第一获取模块442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420相连,第一获取模块442用于获取第一电流ICT1fb;第一加法器443的正输入端与第一给定模块441相连,第一加法器443的负输入端与第一获取模块442相连;第一调节器444的输入端与第一加法器443的输出端相连,第一调节器444用于进行第一次调节;第二给定模块445用于给定参考电流Iref;第二加法器446的一个正输入端与第一调节器444的输出端相连,第二加法器446的另一个正输入端与第二给定模块445相连;第二获取模块447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430相连,第二获取模块447用于获取第二电流ICT2_fb;第三加法器448的正输入端与第二加法器446的输出端相连,第三加法器448的负输入端与第二获取模块447相连;第二调节器449的输入端与第三加法器448的输出端相连,第二调节器449的输出端与功率变换电路410相连,第二调节器449用于进行第二次调节,第二调节器449通过向功率变换电路410输入控制信号以调节功率变换电路410的输出电流。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流检测单元420包括设置于第一接线端口110与公共连接点PCC之间的电流传感器,第二电流检测单元430包括设置于功率变换电路410与公共连接点PCC之间的电流传感器。电网100可为单相220V民用电电网,电气设备200可为充电桩,外部电源300可为光伏系统,或光伏储能系统,或其他形式的包含或不包含储能的新能源发电系统。第一接线端口110为电网100连接公共连接点PCC的交流端口,第二接线端口210为电气设备200连接公共连接点PCC的交流端口,第三接线端口310为外部电源300连接公共连接点PCC的直流端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器444和第二调节器449均为PI调节器,图3所示的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第一给定模块441给定电网100的预设配电容量对应的预设电流Imax,该值作为第一调节器444的给定值,该值可以是预先存储的,也可以是通过与电网100进行通信获取的;同时,第一获取模块442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420获取其检测到的流过第一接线端口110的第一电流ICT1_fb,该值作为第一调节器444的反馈值。Imax和ICT1_fb经第一加法器443的运算,将运算结果Imax-ICT1_fb输入第一调节器444,由第一调节器444经PI运算输出参考电流的补偿分量Icomp。第二给定模块445给定的参考电流Iref,可以是配电控制装置400内部其它模块产生的,比如如果配电控制装置400设置有最大功率跟踪器,则可由最大功率跟踪器生成,也可以是配电控制装置400接收外部指令获得的,其目的在于改变配电控制装置400的固有工作点(该工作点定义为配电控制装置400不需要进行补充配电的控制时,即Icomp=0或不存在第一调节器444时,功率变换电路410的输出会稳定于某一电流点)。需要指出的是,参考电流Iref可以一直是零,在这种情况下,配电控制装置400相当于只进行补充配电控制,而不会有固有工作点。第二加法器446将参考电流Iref及其补偿分量Icomp进行叠加,得到叠加结果ICT2_ref,该值作为第二调节器449的给定值;同时,第二获取模块447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430获取其检测到的功率变换电路410输出的第二电流ICT2_fb,该值作为第二调节器449的反馈值。ICT2_ref和ICT2_fb经第三加法器448的运算,将运算结果ICT2_ref-ICT2_fb输入第二调节器449,由第二调节器449经PI运算输出PWM信号,控制功率变换电路410中的开关管,增大功率变换电路410的输出电流,为电气设备200补充配电,从而使电气设备200的负荷短时超过电网100的预设配电容量。
以电动汽车充电场景为例,单相220V家庭用电可为充电桩配置的最大容量为7040W(若以电流计则为7040W/220V=32A),即电网100的预设配电容量对应的预设电流为32A,功率变换电路410的额定电流为36.4A(8kW),充电桩的最大电流为68.2A(15kW)。如果充电桩的实时需求电流(实时需求电流由充电桩自身调节或用户设定)为20A,第一接线端口110上流过的电流为20A,控制器440控制功率变换电路410的输出电流为0,第二接线端口210上流过的电流为20A。如果充电桩的实时需求电流为68.2A,经过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控制器440调节系统最终可以达到稳定状态,该稳定状态下第一接线端口110上流过的电流为32A,控制器440控制功率变换电路410的输出电流为36.2A,第二接线端口210上流过的总电流为68.2A。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配电系统中的电网、电气设备和外部电源分别通过相应的接线端口连接到公共连接点,通过分别检测电网和外部电源流入公共连接点的电流,并基于检测到的电流对外部电源流入公共连接点的电流进行调节,由此,可在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实现对电气设备容量的自动补偿,从而在无需改变电网配电容量的情况下即能够满足充电桩等电气设备随时接入和临时改变需求功率,无需与电气设备建立通信,也无需对配电系统已有的输电线路进行改造和增设,结构简单,控制逻辑简单,可靠性较高。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配电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配电系统,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配电系统,可在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实现对电气设备容量的自动补偿,从而在无需改变电网配电容量的情况下即能够满足充电桩等电气设备随时接入和临时改变需求功率,无需配电控制装置与电气设备建立通信,也无需对已有的输电线路进行改造和增设,结构简单,控制逻辑简单,可靠性较高。
对应上述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方法。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流过第一接线端口的第一电流。
S2,检测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的第二电流。
S3,根据第一电流判断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是否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
当配电容量以功率的形式表示时,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与电网电压之比即为对应的预设电流,通过将第一电流与该预设电流相比较,如果第一电流大于预设电流,则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
S4,如果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则根据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调节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以使外部电源为电气设备补充配电。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根据第一电流判断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可根据第一电流进行第一次调节,并根据第一次调节的输出结果和第二电流进行第二次调节,以得到用以调节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的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次调节和第二次调节可均为PI调节。
具体地,首先给定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对应的预设电流Imax,即进行第一次调节时的参考值可取预设配电容量对应的预设电流Imax,该值可以是预先存储的,也可以是通过与电网进行通信获取的;检测到的流过第一接线端口的第一电流为ICT1_fb。然后,将Imax-ICT1_fb经PI运算输出参考电流的补偿分量Icomp。进而给定参考电流Iref,参考电流Iref可以是由最大功率跟踪器生成的,也可以是接收外部指令获得的,其目的在于改变固有工作点(该工作点定义为不需要进行补充配电的控制时,即Icomp=0或不进行上述的PI运算时,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会稳定于某一电流点)。需要指出的是,参考电流Iref可以一直是零,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只进行补充配电控制,而不会有固有工作点。然后,将参考电流Iref及其补偿分量Icomp进行叠加,得到叠加结果ICT2_ref;检测到的功率变换电路410输出的第二电流ICT2_fb。然后,将ICT2_ref-ICT2_fb经PI运算输出PWM信号,控制功率变换电路中的开关管,增大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为电气设备补充配电,从而使电气设备的负荷短时超过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方法,配电系统中的电网、电气设备和外部电源分别通过相应的接线端口连接到公共连接点,通过分别检测电网和外部电源流入公共连接点的电流,并基于检测到的电流对外部电源流入公共连接点的电流进行调节,由此,可在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实现对电气设备容量的自动补偿,从而在无需改变电网配电容量的情况下即能够满足充电桩等电气设备随时接入和临时改变需求功率,无需与电气设备建立通信,也无需对配电系统已有的输电线路进行改造和增设,结构简单,控制逻辑简单,可靠性较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电网、电气设备和外部电源,与所述电网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口、与所述电气设备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口和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的第三接线端口均连接于公共连接点,所述配电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变换电路,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三接线端口与所述公共连接点之间;
第一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流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第一电流;
第二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的第二电流;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判断所述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以使所述外部电源为所述电气设备补充配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判断所述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时,根据所述第一电流进行第一次调节,并根据第一次调节的输出结果和所述第二电流进行第二次调节,以得到用以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的控制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
第一给定模块,所述第一给定模块用于给定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对应的预设电流;
第一获取模块,所述第一获取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相连,所述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流;
第一加法器,所述第一加法器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给定模块相连,所述第一加法器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相连;
第一调节器,所述第一调节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给定模块,所述第二给定模块用于给定参考电流;
第二加法器,所述第二加法器的一个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调节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加法器的另一个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给定模块相连;
第二获取模块,所述第二获取模块与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相连,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流;
第三加法器,所述第三加法器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加法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加法器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相连;
第二调节器,所述第二调节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加法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调节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相连,所述第二调节器通过向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入所述控制信号以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口与所述公共连接点之间的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与所述公共连接点之间的电流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设备为充电桩,所述外部电源为光伏系统或光伏储能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口为所述电网连接所述公共连接点的交流端口,所述第二接线端口为所述电气设备连接所述公共连接点的交流端口,所述第三接线端口为所述外部电源连接所述公共连接点的直流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电流由最大功率跟踪器生成,或者,所述参考电流通过接收外部指令获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器和所述第二调节器均为PI调节器,所述功率变换电路包括开关管,所述控制信号为PWM信号。
9.一种配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装置。
10.一种配电系统的配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系统包括电网、电气设备和外部电源,所述电网的第一接线端口、所述电气设备的第二接线端口和所述外部电源的第三接线端口均连接于公共连接点,在所述第三接线端口与所述公共连接点之间还连接有功率变换电路,所述配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流过所述第一接线端口的第一电流;
检测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的第二电流;
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判断所述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是否超出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
如果所述电气设备的需求容量超出所述电网的预设配电容量,则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调节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以使所述外部电源为所述电气设备补充配电。
CN202210308183.8A 2022-03-26 2022-03-26 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Pending CN1146654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8183.8A CN114665473A (zh) 2022-03-26 2022-03-26 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8183.8A CN114665473A (zh) 2022-03-26 2022-03-26 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5473A true CN114665473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32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8183.8A Pending CN114665473A (zh) 2022-03-26 2022-03-26 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547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233034B2 (en) DC bus voltage control for two stage solar converter
CA2715996C (en) Wind energy plant having a double-energized asynchronous generator and converter control
US7859871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verters
US20050105224A1 (en) Inverter apparatus connected to a plurality of direct current power sources and dispersed-power-source system having inverter apparatus linked to commercial power system to operate
JP4570245B2 (ja) 分散電源システム
US20150260161A1 (en) Control device for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WO2017043027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11601006B2 (en) Control of DC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
JP2014534794A (ja) 公共の電力送電網への供給に対する安全装置を備えた光発電装置
JP2005269843A (ja) 系統連系装置
CN108054747B (zh) 一种直流变换器的并联控制方法及直流微电网
JP4872090B2 (ja) 電圧調整装置
CN114665473A (zh) 配电系统及其配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KR20120001335A (ko) 계통연계형 연료전지 발전 시스템의 직류/직류 컨버터를 위한 듀얼 루프 제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3765375B (zh) 一种基于恒压源及直流升压的水下电源系统
CN113644686B (zh) 一种能量回馈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5411771A (zh)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KR20060011337A (ko) 전압보상기능을 갖는 계통연계 인버터
KR101936564B1 (ko) 멀티레벨 인버터 제어장치
JP5799548B2 (ja) 発電システム
JP2005137070A (ja) 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及び電源システム
WO2022030363A1 (ja) 電力システム、コントローラ、電力変換装置、電力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H0475428A (ja) 燃料電池直流並列運転システム
US20220416655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inverter and inverter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WO2023112225A1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