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0667A - 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0667A
CN114660667A CN202210369132.6A CN202210369132A CN114660667A CN 114660667 A CN114660667 A CN 114660667A CN 202210369132 A CN202210369132 A CN 202210369132A CN 114660667 A CN114660667 A CN 114660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exploration
area
observation
w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91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振
陈惠娟
柴晓然
秦光雄
汪生斌
祁泽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hai 906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Qinghai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Explo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Qinghai 906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Qinghai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Explo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hai 906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Qinghai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Exploration filed Critical Qinghai 906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691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06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60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06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G01V3/18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10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liquid or fluent state
    • G01N1/14Suction devices, e.g. pumps; Ejector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18Wat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9/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 G01V9/02Determining existence or flow of underground wate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包括资料收集及测绘、大型水源地勘探井群布置、水文测井、开采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及样品采集、地表水、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地下水资源评价七个步骤,通过收集勘探区冲洪积扇水文地质勘察、科研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勘探区冲洪扇已建各水源地批准的可开采量和开发利用现状,查明勘探区冲洪积扇地下水保有可开采量,同时,重点对勘探区河入渗量及北部溢出带、人工河、东西干渠进行调查,并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开采抽水试验、物探测井、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动态观测等技术方法,查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数值模型评价地下水资源量,为区内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的施工图设计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Description

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水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好、分布广、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等优点。是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水源,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大中小型城镇大部分水源地均采取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作为水源地;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人口剧增,工业快速发展,原有的水源地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继续扩建或新增大型水源地,同时,现有技术中,并不能有效的进行在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进行大型水源地勘探作业,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该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能够有效的对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进行勘探,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资料收集及测绘
先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需求,对勘探区内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社会经济资料进行收集,之后拟开展勘探区内1:1万文地质测绘工作,保证地下水资源评价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准确的刻画勘探区内地下水系统的特征;
步骤二:大型水源地勘探井群布置
在步骤一中开展1:1万文地质测绘的基础上,根据勘探区含水层的有关参数和单井出水能力状况,布置大型水源地勘探井群布置方案,勘探井群布置工作分为大口径探采结合井和小口径观测孔,而观测孔主要用于开采性抽水试验水位观测,其中,探采结合井钻探时需要符合探采结合井的钻探技术要求,以满足勘探区的开采需求;
步骤三:水文测井
为配合钻探取芯划分地层,以为下管提供依据,在步骤二中的每一个井组中,对中心观测孔进行水文测井工作,并使用水文数字测井仪以及水文测井工作规范为依据,进行测井工作并解译;
步骤四:开采抽水试验
在步骤二中,大口径探采结合井会设置有对应的探采结合孔,对对步骤二中施工的所有探采结合孔均进行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并对所有井组进行开采性抽水试验,且由抽水井与观测孔组成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井群,再进行开采性抽水试验,继而验证水文地质参数、了解降落漏斗的扩展情况和干扰条件下的出水能力,为水源地的开采方式和进一步评价开采资源量提供充分的水文地质依据;
步骤五:水质分析及样品采集
对步骤二中所有的探采结合孔各采取全分析水样一组,水质样品在每年丰枯季各采一次水样,并按照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中的一般性化学指标和物理性指标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步骤六:地表水、地下水动态监测
为了便于绘制地下水流场,对勘探区内地表水、地下水进行动态监测工作,动态观测不少于一个水文年,且地下水水位测量精确到厘米,每15d观测一次,而地下水水温观测每月进行一次,并与水位、流量同步观测,水温测量误差小于0.2℃,同时观测气温,而地下水质监测频率为每年两次;
步骤七:地下水资源评价
采用补给量总和法确定勘探区地下水总补给量,并对勘探区的排泄量进行计算,之后根据勘探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试验开采法和数值法来评价勘探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搜集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勘探区处于冲洪积扇中后缘,即位于整个流域的径流区,且勘探区一带潜水水位埋深15~80m。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选用视电阻率电位、视电阻率梯度、自然伽玛及自然电位、井斜参数进行测井工作。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对每个探采结合孔进行一个试段两个落程抽水试验,对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井群做三个落程的抽水试验。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五中,对水质样品进行细菌分析、放射性分析、污染样分析、毒理性分析和水质简分析。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六中,地表水体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水温和水质,地表水体的观测频率应和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地下水观测同步,当河流设有可以利用的水文站时,收集该水文站的相关资料。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七中,排泄量包括泉水溢出量、蒸发量、地下水径流排泄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通过充分收集勘探区冲洪积扇水文地质勘察、科研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勘探区冲洪扇已建各水源地批准的可开采量和开发利用现状,查明勘探区冲洪积扇地下水保有可开采量,解决大型水源地建设可行性问题,同时,重点对勘探区河入渗量及北部溢出带、人工河、东西干渠进行调查,并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开采抽水试验、物探测井、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动态观测、室内试验等技术方法,查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数值模型评价地下水资源量,为勘探区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的施工图设计提供水文地质依据,从而有效的进行在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进行大型水源地勘探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大型水源地勘探井群及观测孔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根据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以勘探区位于巴音河河冲洪积扇中前缘为例,提出了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资料收集及测绘
先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需求,对勘探区内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社会经济资料进行收集,之后拟开展勘探区内1:1万文地质测绘工作,保证地下水资源评价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准确的刻画勘探区内地下水系统的特征,搜集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也可以存在有其他的相关资料,其中,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是模拟区边界条件、地下水系统输入与输出、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地下水地表水动态的调查;
步骤二:大型水源地勘探井群布置
在步骤一中开展1:1万文地质测绘的基础上,根据勘探区含水层的有关参数和单井出水能力状况,布置大型水源地勘探井群布置方案,勘探井群布置工作分为大口径探采结合井和小口径观测孔,其中,探采结合井钻探时需要符合探采结合井的钻探技术要求,以满足勘探区的开采需求,而观测孔主要用于开采性抽水试验水位观测,勘探区处于冲洪积扇中后缘,即位于整个流域的径流区,且勘探区一带潜水水位埋深15~80m,步骤二中,需要对探采结合井组布置方案进行规划,为了大型水源地后期便于运行管理和节约成本,在半径为180m的圆内接正六边形顶点各布设一井组,如图2所示,每一个正六边形顶点和中心拟由3眼探采结合井组成,正六边形中心为一组开采备用井组,本次布置7个开采井组,井组编号分别为K1、K2、K3、K4、K5、K6、K7,3眼探采结合井采用边长为8m正三角形分布,含水层出水能力不相互干扰,3眼探采结合井开采深度采用不同深度,深度分别为100m、120m、150m,总进尺2590m/21眼,且探采结合孔钻孔口径700mm,下管口径426mm,根据以往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勘探区单井出水能力为6000-8000m3/d,本次布置21眼探采结合井能够满足10×104m3/d水源地开采;
其中,具体探采结合井钻探技术要求如下:
(1)钻孔结构:要求开孔孔径不小于700mm,一径到底,按含水层部位下入426mm滤水管及井壁管,底部下入沉淀管,长度控制在4m左右;
2)滤水管选择与填砾要求:抽水孔选择缠丝滤水管,缠丝间隙3—5mm。所有抽水孔均需填砾,砾料直径为含水层平均粒径的6—8倍,一般15—20mm,滤料厚度一般150mm,填砾高度高于含水层厚度5~10m,并要求填砾层以上至孔口用粘土封填并夯实;
(3)洗孔及洗孔质量检查:所有抽水孔均采用水泵、活塞等多种方法联合洗孔,达到水清砂净情况下,还应达到在抽水设备同一安装结构情况下,两次抽水流量增大值不超过5%,水位降差值不超过1%。观测孔则采用空压机洗井,达到水清砂净,要求主孔抽水时水位反映灵敏为止;
(4)孔斜:在钻至50m、100m和终孔时,各测孔斜一次,要求孔斜度分别不大于1°、1.5°和2°,保证下入井管和抽水设备的正常运行;
(5)在施工时,严格执行《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而对于观测孔的布置,应充分利用以前水源地所施工的8个观测孔,且为了控制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时降深漏斗形态,顺着地下水流向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各布置一组观测剖面,以正六边形中心为基准点,距离按100m、200m、300m、600m布置,观测孔孔深均为100m,总进尺1600m/16眼。观测孔孔径300mm,下管口径146mm;
步骤三:水文测井
为配合钻探取芯划分地层,以为下管提供依据,在步骤二中的每一个井组中,对中心观测孔进行水文测井工作,并使用水文数字测井仪以及水文测井工作规范为依据,进行测井工作并解译,用SJC—A型轻便水文数字测井仪,以地质矿产部98年颁布的《水文测井工作规范》为依据,选用视电阻率电位(B1.6AO、4M)、视电阻率梯度(M1、6A0、4B)、自然伽玛(GR)及自然电位(SP)、井斜参数进行测井工作;
步骤四:开采抽水试验
在步骤二中,大口径探采结合井会设置有对应的探采结合孔,对对步骤二中施工的所有探采结合孔均进行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并对所有井组进行开采性抽水试验,且由抽水井与观测孔组成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井群,再进行开采性抽水试验,继而验证水文地质参数、了解降落漏斗的扩展情况和干扰条件下的出水能力,为水源地的开采方式和进一步评价开采资源量提供充分的水文地质依据,对每个探采结合孔进行一个试段两个落程抽水试验,对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井群做三个落程的抽水试验,采用抽水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井(孔)出水的能力,同时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参数;
步骤四中,由抽水井与观测孔组成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井群,做3个落程的抽水试验,开采量分别控制在5×104m3/d、8×104m3/d、10×104m3/d左右,为了进一步验证水文地质参数、了解降落漏斗的扩展情况和干扰条件下的出水能力,稳定时间S1、S2落程为5天,S3为15天,为水源地的开采方式和进一步评价开采资源量提供充分的水文地质依据,具体开采型抽水试验要求如下:
(1)试验场初、末流场的测定
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开始的前三天,以每4小时的间隔,测定各井点的水位,确定水位的日变化规律,并在抽水试验结束前4时,测定全区的地下水位,测定试验场末流场;
(2)抽水方式
开采井全部施工完毕,安装抽水设备后,对原动力安装进行检查、反复调试一切就绪后,项目组所有人员先进行一天的试抽水试验,保证正常运行后,及时组织实施;
做3个落程的抽水试验,采用正向连续的抽水试验方式,即S1、S2、S3的顺序,如开采性抽水试验抽水井设计表1所示;
S3落程历时15天,S2、S1各历时5天,抽水过程中因故停泵,应及时记录停泵时间和编号,并及时开动备用井,以确保抽水试验的继续进行;
表1开采性抽水试验抽水井设计表
Figure BDA0003587201370000091
(3)抽水防渗措施
由于本次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大厚度孔隙潜水,为了不使抽出的地下水回渗到漏斗范围内的含水层中,需要采用经防渗措施的渠道对抽出的地下水,排至影响范围之外,以巴音河为例,根据排水需要,渠道的坡度按天然坡度设计为1/100—1/200,断面形式为梯形,从每个井组引出支渠,将三个支渠汇入大渠,初步设计支渠宽2m,深1m,大渠宽4m,深1.5m,最终将抽出的水排入水源地西部的巴音河河道。根据格尔木市二水源开采性抽水试验经验防渗措施采用土工膜,其底部设置0.1m的细粉砂垫层,上覆三层防渗膜,第一层为彩条布,第二三层为塑料布,在抽水试验开始后应加强对渠道的排导和管理,同时试验结束后应对渠道进行回填平整;
(4)观测系列要求
观测孔自开泵后或停泵后第0、0.5、1.5、2、2.5、3、4、5、6、8、10、15、20、25、30、40、50、60、80、100、120分钟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观测时间超过5小时后,每小时观测1次,待水位基本稳定后(抽水井上下波动值不超过5cm/d,观测孔不超过3cm/d),改为每4小时观测1次;36个孔为配合系列观测孔而设立的统测观测点,开泵后每4小时巡回观测1次,3天后改为8小时观测1次,其中,水位观测采用电测绳以及自动水位观测仪,观测值精确至毫米,恢复水位观测时间同上述观测系列一致。
开采试验井流量每小时观测1次,采用堰箱法(底宽B=80cm,高h=30cm的矩形堰),堰上水头高度值精确到毫米。
对泄出带的“泉集河”和人工河,抽水试验开始后每日对各流量的监测不少于2次,从而达到地下水流量变化监测的目的。水温、气温同步测量。
(5)抽水试验水位稳定的标准
抽水试验的稳定,应符合在抽水稳定时间内,出水量和动水位的关系曲线只在一定时间内波动,且没有持续下降或上升的趋势。本次抽水试验,全区观测孔水位在抽水稳定延续时间内,上、下波动值不超过2--3cm,抽水孔不超过3--5cm,且未出现持续下降或上升之趋势,即视为稳定。
恢复水位试验,若连续3小时水位不变,或水位呈单向变化时,连续4小时内每小时水位变化不超过1cm,或者水位恢复到抽水前的静止水位,即可视为稳定。
(6)其它要求
抽水期间要进行水样采取,要求S3落程开始和结束前4小时取地下水全分析、细菌分析、污染分析、专项分析各1组,水样的采取方法按院发有关规定执行;
抽水期间记录要求整洁并现场核对原始资料,发现有反常情况,应多测几次,然后确定记录值;
抽水过程中,要求资料现场整理。内容包括:绘制Q、S—t曲线图、Q--S、q—S等关系曲线图等;
试验结束后,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对现场整理的资料分析归纳,并绘制各种成果表,钻孔平面图及降落漏斗图等,采用稳定流、非稳定流和数值法求取K、u值,用开采试验法、解析法、数值法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
步骤五:水质分析及样品采集
对步骤二中所有的探采结合孔各采取全分析水样一组,水质样品在每年丰枯季各采一次水样,主要作全分析与简分析;共采集水分析样约46组,其中全分析样20组,简分析样20组,水质专项分析6组,并按照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中的一般性化学指标和物理性指标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对水质样品进行细菌分析、放射性分析、污染样分析、毒理性分析和水质简分析,主要分析项目:色、水温、气味、口味、浑浊度或透明度、PH、游离二氧化碳、总矿化度、总碱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负硬度、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亚硝酸根及重碳酸根、铵、钙、镁、三价铁、二价铁、钾、钠等,步骤五中,水质样品进行分析,具体为:
(1)细菌分析样
要求按细菌学指标测定菌群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
(2)放射性分析
主要测定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3)污染样分析
常规测定臭味、水温、浑浊度、pH值、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总氮、总有机碳(TCO)、溶解氧(DO)、生物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本区加做酚类化合物、苯类化合物、油类;
(4)毒理性分析
主要测定砷、镉、鉻、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等;
(5)水质简分析
主要测定CO3 -、HCO3 -、SO4 -、CL及Ca、Mg、Na、K八种元素离子及一般化学性指标;
步骤六:地表水、地下水动态监测
为了便于绘制地下水流场,对勘探区内地表水、地下水进行动态监测工作,动态观测不少于一个水文年,且地下水水位测量精确到厘米,每15d观测一次,而地下水水温观测每月进行一次,并与水位、流量同步观测,水温测量误差小于0.2℃,同时观测气温,而地下水质监测频率为每年两次,在丰水期(7~9月)、枯水期(1~3月)各采样1次,初次采样须做全分析,以后可做简分析,地表水体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水温和水质,地表水体的观测频率应和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地下水观测同步,当河流设有可以利用的水文站时,收集该水文站的相关资料;
步骤七:地下水资源评价
采用补给量总和法确定勘探区地下水总补给量,并对勘探区的排泄量进行计算,之后根据勘探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试验开采法和数值法来评价勘探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排泄量包括泉水溢出量、蒸发量、地下水径流排泄量;
其中,补给量总和法计算公式为:
Q补=(Q河+Q灌+Q侧+Q降)
式中,Q河为河水入渗量,用测流断面法确定;Q侧为侧向流入量,包括河谷地下径流;Q灌为灌溉入渗量(包括渠系渗漏、田间灌溉);Q降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Q侧=K·I·W·M(承压水)
Q侧=K·I·W·H(潜水)
式中,K为渗透系数(m/d);I为地下水水力坡度;W为计算断面的宽度(m);M、H为含水层的厚度(m);
Q灌=β·Q实灌
式中,β为灌溉水回渗系数;Q实灌为灌溉用水量(m3/d)。
步骤七中,泉水溢出量是根据本次工作,对泉水进行长期观测资料的整理来确定泉水的溢出量,蒸发量是根据蒸发与埋深关系曲线特征,选择柯夫达-阿里维杨诺夫经验公式来近似计算蒸发量,而地下水径流排泄量是根据本次的工作部署钻探和以前的钻孔资料,利用达西断面法计算地下水径流排泄量。
步骤七中,试验开采法是将所实测的各抽水井稳定涌水量进行统计,即18口探采结合井抽水实测稳定涌水量之和,为最实际最可靠的开采资源量。
勘探区内含水层厚度大,地势较平坦开阔,适合于集中开采,根据勘探区的实际情况可采用试验开采法和数值法来评价勘探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其中,试验开采法是利用开采性抽水试验,所实测的各抽水井稳定涌水量进行统计,即18口探采结合井抽水实测稳定涌水量之和,为最实际最可靠的开采资源量。
数值法则包括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地下水系统数学模型,其中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是建立模拟区边界条件,该模拟区边界条件为北部边界为山区,补给边界,南部边界为细土平原溢出带,变流量排泄边界,东部、西部位于冲洪积扇的扇间洼地处,选择两条流线作为人工隔水边界为隔水或变流量边界,上部边界接受田间灌溉、渠系入渗等补给,下部边界暂时按隔水边界处理;
由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水平与垂向流动,初步拟建二维流模型。开采性抽水开始前的统测水位为初始时刻,结束后统测水位为末时刻,进行含水层水流模拟。含水层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同性二维非稳定流。
地下水系统数学模型是依据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在某个初始流场和水源地开采条件下,地下水的非稳定流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587201370000151
式中:D——渗流区域;
H——含水层水位标高(m);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Ss——自由水面以下含水层储水率(1/d);
μ——潜水含水层在潜水面上的重力给水度;
W——潜水面的降水补给量、河流渗漏补给量,田间水补给量、蒸发排泄量等强度的综合(补给为正,排泄为负)(m2/d·m2);
H0(x,y,z)——含水层的初始水位分布(m);
qj(x,y,z,t)——二类边界的单宽流入或者流出量(m2/d·m)
n——渗流区东部、西部、南部边界的法线方向;
Qi——第i口井的抽水量(m3/d);
δi——第i口井的狄拉克函数;δi=δ(x-xi,y-yi),(xi,yi)为第i口井的坐标;
数学模型求解采用美国BrighamYoung University开发的GMS(GroundwaterModel System)软件中的MODFLOW模块,该模块是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二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系统。
在模型识别时假定每一个区都是均质的,将给定的参数初值,代入数值模型中,计算各时段各节点水位,然后将计算水位和实际水位进行比较,不断地修改各参数区参数值重复计算,当两者之间误差"最小时",即认为该参数值代表含水层的参数。
继而采用数值法计算评价水源地允许开采量。在水源地模型环境设置上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工程控制因素等诸多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拟开采方案,分别对其地下水资源均衡、水位降深和环境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与评价。以期提交B级精度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10×104m3/d,为巴音河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施工图设计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资料收集及测绘
先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需求,对勘探区内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社会经济资料进行收集,之后拟开展勘探区内1:1万文地质测绘工作,保证地下水资源评价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准确的刻画勘探区内地下水系统的特征;
步骤二:大型水源地勘探井群布置
在步骤一中开展1:1万文地质测绘的基础上,根据勘探区含水层的有关参数和单井出水能力状况,布置大型水源地勘探井群布置方案,勘探井群布置工作分为大口径探采结合井和小口径观测孔,而观测孔主要用于开采性抽水试验水位观测,其中,探采结合井钻探时需要符合探采结合井的钻探技术要求,以满足勘探区的开采需求;
步骤三:水文测井
为配合钻探取芯划分地层,以为下管提供依据,在步骤二中的每一个井组中,对中心观测孔进行水文测井工作,并使用水文数字测井仪以及水文测井工作规范为依据,进行测井工作并解译;
步骤四:开采抽水试验
在步骤二中,大口径探采结合井会设置有对应的探采结合孔,对对步骤二中施工的所有探采结合孔均进行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并对所有井组进行开采性抽水试验,且由抽水井与观测孔组成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井群,再进行开采性抽水试验,继而验证水文地质参数、了解降落漏斗的扩展情况和干扰条件下的出水能力,为水源地的开采方式和进一步评价开采资源量提供充分的水文地质依据;
步骤五:水质分析及样品采集
对步骤二中所有的探采结合孔各采取全分析水样一组,水质样品在每年丰枯季各采一次水样,并按照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中的一般性化学指标和物理性指标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步骤六:地表水、地下水动态监测
为了便于绘制地下水流场,对勘探区内地表水、地下水进行动态监测工作,动态观测不少于一个水文年,且地下水水位测量精确到厘米,每15d观测一次,而地下水水温观测每月进行一次,并与水位、流量同步观测,水温测量误差小于0.2℃,同时观测气温,而地下水质监测频率为每年两次;
步骤七:地下水资源评价
采用补给量总和法确定勘探区地下水总补给量,并对勘探区的排泄量进行计算,之后根据勘探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试验开采法和数值法来评价勘探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搜集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勘探区处于冲洪积扇中后缘,即位于整个流域的径流区,且勘探区一带潜水水位埋深15~8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选用视电阻率电位、视电阻率梯度、自然伽玛及自然电位、井斜参数进行测井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对每个探采结合孔进行一个试段两个落程抽水试验,对大型开采性抽水试验井群做三个落程的抽水试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对水质样品进行细菌分析、放射性分析、污染样分析、毒理性分析和水质简分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地表水体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水温和水质,地表水体的观测频率应和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地下水观测同步,当河流设有可以利用的水文站时,收集该水文站的相关资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七中,排泄量包括泉水溢出量、蒸发量、地下水径流排泄量。
CN202210369132.6A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Pending CN1146606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9132.6A CN114660667A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9132.6A CN114660667A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0667A true CN114660667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35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9132.6A Pending CN114660667A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0667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0275A (zh) * 2009-08-12 2010-01-06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煤矿床水文地质综合勘查方法
CN109871648A (zh) * 2019-03-11 2019-06-11 山东科技大学 地下水资源三维可视化动态监测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12444470A (zh) * 2019-08-29 2021-03-05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稳定流群孔抽水试验确定地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0275A (zh) * 2009-08-12 2010-01-06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煤矿床水文地质综合勘查方法
CN109871648A (zh) * 2019-03-11 2019-06-11 山东科技大学 地下水资源三维可视化动态监测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12444470A (zh) * 2019-08-29 2021-03-05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稳定流群孔抽水试验确定地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冯志远: "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方法" *
古小慧 等: "东阿岩溶水源地水资源评价" *
王辉 等: "水源地勘察工作的技术思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angevin Simulation of submarine ground water discharge to a marine estuary: Biscayne Bay, Florida
Daher et al. Karst and artificial recharg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A preliminary approach to artificial recharge assessment
Jiang et al. A multi-method study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in the Ordos Plateau, NW China.
Milanovic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deep siphonal springs in Serbia and Montenegro karst
Mylopoulos et al. Groundwater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in a complex lake-aquifer system
Litaor et al.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ltered wetland
Xue et al. Determination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its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Jianghan Plain using a multi-format, multi-method approach
Vorlicek et al. Quantitative hydroge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reviso alluvial plain, NE Italy
Ozcelik et al.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water supply alternatives in karstified rock masses using GIS and AHP methodology for Antalya (Turkey) urban area
Polomčić et al. Determining the groundwater balance and radius of influence using hydrodynamic modeling: Case study of the groundwater source Šumice in Serbia
CN114660667A (zh) 一种山前冲洪积扇大型水源地勘探方法
Putranto et al. Hydrogeology of Semarang Demak Groundwater Basin: An overview and its challenges in preliminary groundwater flow modeling
CN112330485B (zh) 一种利用地下冲洪积扇储存水资源方法及系统
CN109978273B (zh) 一种基于地貌控水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
Obosu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quantity of water in the abandoned underground mine of gold fields Ghana limited Tarkwa: a potential source to augment water supply to Tarkwa municipality
Schulmeyer et al. Hydrogeology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Cedar Rapids Area, Iowa, 1992-96
Hatipoglu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n the hillside and coastal aquifers of the Mersin-Tarsus region (Turkey)
Gupta et al. A review of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 studies in India
Ajayi et al. Groundwater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Daura area of Katsina State, Extreme Northern Nigeria
Shi et al. Simulation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outheastern Bosten Lake based on GMS
Tsapleva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extraction of mineral raw materials
Ashtiani et al. Groundwater modeling for estimation of the recharge rate and identification of appropriate recharge sites in Damghan Plain, Iran
Tesfaye Steady-state groundwater flow 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modelling of Akaki wellfield and its surrounding catchment (Addis Ababa, Ethiopia)
Elmolla et al. Well-field optimization modelling at a riverbank filtration site
Ebraheem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farm of Assiut Cement Company, Assiut, Egypt: An example of water management in a desert area with little or no rainfal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