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9195B - 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9195B
CN114659195B CN202210294065.6A CN202210294065A CN114659195B CN 114659195 B CN114659195 B CN 114659195B CN 202210294065 A CN202210294065 A CN 202210294065A CN 114659195 B CN114659195 B CN 1146591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edium
heat supply
temperature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940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59195A (zh
Inventor
吴学渊
严政
梁兴强
林舒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9406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9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59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9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5/00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 F24D15/02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consisting of self-contained heating units, e.g. storage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36Thermal management, e.g. server temperatur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6Waste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供热介质用于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可见,实施本发明能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的热量转移至供热设备的介质中,实现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热量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降低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减少了数据中心直接排放至大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数据中心的所消耗的电能主要用于IT(Internet Technology,计算机技术)设备、电力设备和空调设备的运行,其中,IT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且IT设备全年都处于不间断运行的状态,因此IT设备所消耗的电能几乎全部转换为热能,并且全年都可产生较为稳定的热量。当前,数据中心主要通过IT设备配套的散热系统将IT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全部排放至大气中,导致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源消耗较多,进而导致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较低,并且,数据中心排放的大量热量还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可见,如何降低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实现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热量回收再利用,进而能够降低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
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所述供热介质用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散热参数包括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第一介质类型,所述供热参数包括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第二介质类型;
以及,所述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入端,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当判断出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基于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基于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包括:
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控制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将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吸收端;
根据所述散热参数和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热量转移设备基于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待升温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当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所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包括:
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出至所有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发散端;
控制所述热量采集设备基于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吸收端中的热量中转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
将所述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更新为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
根据所述散热参数和每个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控制所述热量采集设备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总热量吸收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该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散热参数还包括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介质温度,所述供热参数还包括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
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基于所述介质温度和所述预设供热温度,生成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温度调整设备的预设温控参数;
基于所述预设温控参数,控制所述温度调整设备对所述供热介质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以使所述供热介质的温度调整至所述预设供热温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判断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包括:
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方式和/或热量转移通道,确定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匹配的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
将所述介质温度和预先采集的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室外温度输入所述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
根据所述计算结果预测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实际供热温度;
判断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匹配时,确定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匹配;当判断出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确定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在所述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将已使用的所述供热介质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所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当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控制所述热量转移设备将已使用的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热量发散端输送至所述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所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
采集所述已散热循环介质的余热温度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实时室外温度;
判断所述余热温度是否大于所述实时室外温度;
当判断出所述余热温度大于所述实时室外温度时,确定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所有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
判断所有所述供热设备中是否存在供热等级与所述余热温度相匹配的适配供热设备;
当判断出存在所述适配供热设备时,将所述适配供热设备更新为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所述已散热循环介质更新为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并重新执行所述的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的操作。
本发明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所述供热介质用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散热参数包括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第一介质类型,所述供热参数包括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第二介质类型;
以及,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的具体方式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入端,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当判断出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基于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控制模块基于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的具体方式包括:
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控制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将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吸收端;
根据所述散热参数和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热量转移设备基于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待升温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的具体方式包括:
当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出至所有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发散端;
控制所述热量采集设备基于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吸收端中的热量中转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
将所述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更新为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
根据所述散热参数和每个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控制所述热量采集设备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总热量吸收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该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散热参数还包括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介质温度,所述供热参数还包括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
以及,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
参数生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出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基于所述介质温度和所述预设供热温度,生成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温度调整设备的预设温控参数;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预设温控参数,控制所述温度调整设备对所述供热介质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以使所述供热介质的温度调整至所述预设供热温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的具体方式包括:
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方式和/或热量转移通道,确定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匹配的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
将所述介质温度和预先采集的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室外温度输入所述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
根据所述计算结果预测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实际供热温度;
判断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匹配时,确定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匹配;当判断出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确定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之后,当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将已使用的所述供热介质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所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当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控制所述热量转移设备将已使用的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热量发散端输送至所述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所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
所述采集模块,还用于采集所述已散热循环介质的余热温度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实时室外温度;
以及,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余热温度是否大于所述实时室外温度;
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出所述余热温度大于所述实时室外温度时,确定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所有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
所述第二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所有所述供热设备中是否存在供热等级与所述余热温度相匹配的适配供热设备;
更新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出存在所述适配供热设备时,将所述适配供热设备更新为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所述已散热循环介质更新为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并触发所述采集模块重新执行所述的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的操作。
本发明第三方面公开了另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
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
本发明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调用时,用于执行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供热介质用于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可见,实施本发明能够基于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散热参数和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的热量转移至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中,实现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热量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降低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并且减少了数据中心直接排放至大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端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端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基于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散热参数和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的热量转移至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中,实现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热量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降低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并且减少了数据中心直接排放至大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1所描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可以应用于数据中心中,也可以应用于与数据中心存在能量输送关系的建筑,如能源站、供电站、生活建筑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如图1所示,该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101、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中心可以包括任意用于集中管理数据的设备、计算机房、城市计算中心等。可选的,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可以包括液冷散热系统等。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可以包括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第一介质类型、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介质温度、散热系统的散热功率、待散热循环介质的热容、待散热循环介质的导热参数,散热系统的散热功率可以包括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传输功率,其中,待散热循环介质可以为散热系统的冷冻循环介质吸收数据中心的数据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之后生成的产物,当散热系统为液冷散热系统时,冷冻循环介质为冷冻水。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可以包括数据中心内部的供热设备,还可以位于数据中心附近建筑的供热设备,其中,供热设备可以包括供暖设备、生活热水设备、室外水池防结冰设备、基于热吸收的制冷机组等,采暖设备可以包括地板辐射供暖设备、毛细管供暖设备、风机盘管供暖设备等,基于热吸收的制冷机组可以包括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供热参数可以包括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第二介质类型、目标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目标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功率、目标供热设备的能效、第二介质类型对应的热容、第二介质类型对应的导热参数等。
102、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供热介质用于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目标供热设备可以通过输出供热介质的方式执行其供热操作,如生活热水设备等,也可以通过内循环供热介质的方式执行其供热操作,如地板供暖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可以包括:
判断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第一介质类型与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第二介质类型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入端,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当判断出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基于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散热系统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如图6所示,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第一介质类型与目标供热设备1和目标供热设备2分别对应的第二介质类型均匹配,可以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输送至目标供热设备1和目标供热设备2的输入端,分别得到目标供热设备1和目标供热设备2的供热介质。
可见,实施该可选的实施方式能够在待散热循环介质与供热介质的介质类型匹配时将待散热循环介质直接作为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减少了非必要的间接的热量转移操作而导致的热量损失,从而减少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并且在待散热循环介质与供热介质的介质类型不匹配时使用热量转移设备进行热量转移操作,从而实现待散热循环介质和供热介质之间的隔离,减少待散热循环介质和供热介质分别对应的两个循环系统之间的交叉污染,提高了热量转移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选的,热量转移设备可以包括板式换热器,如水氟换热器;第一介质类型可以包括待散热循环介质的第一介质物质类型、第一介质纯净度需求类型,第二介质类型可以包括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第二介质物质类型、第二介质纯净度需求类型。可见,这样能够在待散热循环介质和供热介质的纯净度需求不匹配时使用热量转移设备进行热量转移操作,从而实现纯净度需求不同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和供热介质之间的隔离,减少两个纯净度需求不同的两个介质的循环系统之间的交叉污染,提高了热量转移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有利于提高目标供热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选的,基于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散热系统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可以包括:
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控制目标供热设备将目标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从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吸收端;
根据散热参数和供热参数,控制热量转移设备基于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待升温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如图7所示,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第一介质类型与目标供热设备1和目标供热设备2分别对应的第二介质类型均不匹配,可以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分别输送至热量转移设备1和热量转移设备2的热量发散端,并控制目标供热设备1和目标供热设备2分别将待升温介质1和待升温介质2输送至热量转移设备1和热量转移设备2的热量吸收端,以使热量转移设备1和热量转移设备2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的热量转移至待升温介质1和待升温介质2,分别得到供热介质1和供热介质2。
可见,实施该可选的实施方式还能够基于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和热量吸收端实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和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之间的热量转移操作,提高了热量转移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可选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输送方向和待升温介质对应的输送方向可以相匹配(如图7所示),也可以不匹配,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优选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输送方向和待升温介质对应的输送方向相匹配,具体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输送方向和待升温介质对应的输送方向相匹配可以包括:待散热循环介质在热量发散端内的输送方向与待升温介质在热量吸收端的输送方向相同(如,输送方向均为从上往下),或者,待散热循环介质在其循环通道内的循环方向与待升温介质在其循环通道内的循环方向相反(如,两者的循环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循环和逆时针循环)。可见,这样有利于使待升温介质在热量转移设备内部均匀受热,进一步提高热量转移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稳定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可选的,待升温介质与供热介质可以为具有不同属性的同一物质,例如,待升温介质与供热介质可以均为液态水,其区别仅在于温度高低,即待升温介质的温度低于供热介质的温度,或者,待升温介质为液态水而供热介质为水蒸气;此外,待升温介质与供热介质也可以分别为不同物质,即在热量转移设备对待升温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之后,待升温介质通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供热介质,其中,待升温介质可以通过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供热介质,待升温介质也可以通过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供热介质,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可见,这样能够提高热量转移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本发明实施例的适用场景的多样性。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可选的,如图8所示,当目标供热设备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可以包括:
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出至所有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发散端;
控制热量采集设备基于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吸收端中的热量中转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
将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更新为待散热循环介质;
根据散热参数和每个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控制热量采集设备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总热量吸收端输送至散热系统和该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在该可选的实施例中,热量采集设备可以包括板式换热器,如水氟换热器。
可见,实施该可选的发明实施方式能够在供热设备数量较多时,统一采集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的热量,再将采集到的热量分配至每个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中,有利于提高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以及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热量分配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减少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数据中心的能量利用率。
可见,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基于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散热参数和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的热量转移至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中,实现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热量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降低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并且减少了数据中心直接排放至大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当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目标供热设备将已使用的供热介质从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当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控制热量转移设备将已使用的待散热循环介质从热量发散端输送至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
采集已散热循环介质的余热温度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实时室外温度;
判断余热温度是否大于实时室外温度;
当判断出余热温度大于实时室外温度时,确定数据中心对应的所有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
判断所有供热设备中是否存在供热等级与余热温度相匹配的适配供热设备;
当判断出存在适配供热设备时,将适配供热设备更新为目标供热设备,已散热循环介质更新为待散热循环介质,并重新执行上述的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的操作。
可见,实施该可选的实施例能够在对供热设备进行热量转移操作之后回收已散热循环介质,并在其余热温度高于室外温度且存在与其余热温度匹配的供热设备时再次进行热量转移操作,实现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热量多次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进一步降低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并且进一步减少了数据中心直接排放至大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在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数据中心对应的所有供热设备的供热类型和预设供热温度;
根据每个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确定该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并根据每个供热设备的供热类型确定该供热设备的供热优先级;
根据数据中心的数据设备的运行状态确定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的热源等级以及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热源输送功率;
根据每个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每个供热设备的供热优先级、热源等级以及热源输送功率从所有供热设备中确定与散热系统匹配的目标供热设备。
可见,实施该可选的实施例能够根据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和供热优先级以及散热系统的相关参数确定与散热系统匹配的供热设备,提高热量回收再利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该可选的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根据每个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每个供热设备的供热优先级、热源等级以及热源输送功率从所有供热设备中确定与散热系统匹配的目标供热设备,可以包括:
确定所有供热设备中供热等级与热源等级相匹配的供热设备集合;
根据供热设备集合中每个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确定供热设备集合的单位时间总耗热量以及供热设备集合中每个供热设备的单位时间耗热量,并根据热源等级和热源输送功率确定散热系统的单位时间供热量;
判断单位时间供热量是否大于等于单位时间总耗热量;
当判断结果为是时,将供热设备集合的每个供热设备确定为与散热系统匹配的目标供热设备;
当判断结果为否时,根据供热设备集合中每个供热设备的单位时间耗热量和供热优先级,确定供热设备集合的所有供热设备中与单位时间供热量相匹配的目标供热设备集合,其中,目标供热设备集合中所有供热设备的单位时间耗热量之和小于等于单位时间供热量,目标供热设备集合中任意供热设备的供热优先级大于供热设备集合中除目标供热设备集合之外的其他供热设备的供热优先级;
将目标供热设备集合中每个供热设备确定为散热系统匹配的目标供热设备。
可见,实施该可选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供热设备的单位时间耗热量、散热系统的单位时间供热量以及供热设备的供热优先级从所有供热设备中确定散热系统匹配的目标供热设备,从而减少散热系统供热不足导致供热设备无法供热的情况发生,并且能够优先满足供热优先级较高的供热设备的供热需求,提高热量回收再利用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2所描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可以应用于数据中心中,也可以应用于与数据中心存在能量输送关系的建筑,如能源站、供电站、生活建筑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如图2所示,该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201、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散热参数包括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介质温度,供热参数包括目标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供热温度可以包括目标供热设备需为其用户供给的温度,当目标供热设备具有加热功能时,预设供热温度还可以包括目标供热设备给其供热介质加热之前的预设基础温度,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202、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供热介质用于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
203、判断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判断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可以包括:
根据确定出的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方式和/或热量转移通道,确定目标供热设备匹配的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
将介质温度和预先采集的数据中心对应的室外温度输入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预测目标供热设备的实际供热温度;
判断实际供热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实际供热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匹配时,确定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匹配;当判断出实际供热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确定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
可见,实施该可选的实施方式能够基于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预测供热介质的供热温度,从而预先判断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提高了判断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有利于提高使用温度调整设备对供热介质进行温度调整操作的效率,进而提高供热设备的供热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04、当判断出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基于介质温度和预设供热温度,生成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温度调整设备的预设温控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温度调整设备可以包括目标供热设备的内置温度调整设备,也可以包括目标供热设备的外接温度调整设备,优选的,外接温度调整设备可以包括水源热泵机组,预设温控参数可以包括温度调整设备的预设温控功率。
205、基于预设温控参数,控制温度调整设备对供热介质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以使供热介质的温度调整至预设供热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温度调整设备为外接温度调整设备时,可以先将供热介质输入外接温度调整设备的输入端,再控制外接温度调整设备将被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之后的供热介质从外接温度调整设备的输出端输入至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入端。
如图8所示,目标供热设备1中供热介质1的温度为T5,与预设供热温度T7不匹配,可控制温度调整设备对供热介质1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以使供热介质1的温度T5调整至预设供热温度T7。
举例来说,地板辐射供暖设备和毛细管供暖设备的供暖温度一般为35~45℃,基于地板辐射供暖设备和毛细管供暖设备通常具备一定的加热功能,可将地板辐射供暖设备和毛细管供暖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设置为30℃,而风机盘管供暖设备和生活热水设备所需的温度较高,可将风机盘管供暖设备和生活热水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分别设置为60℃和55℃,而液冷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介质温度一般为30~40℃。因此,当使用液冷散热系统作为散热系统时,地板辐射供暖设备和毛细管供暖设备的供热介质无需使用温度调整设备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而风机盘管供暖设备和生活热水设备的供热介质需使用温度调整设备分别加热至60℃、55℃。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步骤201-步骤202的其他描述,请参照实施例中步骤101-步骤102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步骤203和步骤204的执行顺序与步骤202的执行顺序没有先后关系,也即步骤203和步骤204可以在步骤202之前,也可以在步骤202之后,还可以和步骤202同步执行。
可见,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在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基于预设温控参数控制温度调整设备对供热介质进行温度调整操作,提高供热设备的实际供热温度与供热需求的匹配度,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还能够减少供热设备自身对供热介质进行加热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供热设备的供热效率,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所描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可以应用于数据中心中,也可以应用于与数据中心存在能量输送关系的建筑,如能源站、供电站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如图3所示,该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可以包括:
采集模块301,用于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
控制模块302,用于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供热介质用于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
可见,实施图3所描述的装置能够基于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散热参数和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的热量转移至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中,实现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热量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降低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并且减少了数据中心直接排放至大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参数可以包括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第一介质类型,供热参数可以包括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第二介质类型;
以及,控制模块302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的具体方式可以包括:
判断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入端,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当判断出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基于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散热系统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可见,实施图3所描述的装置还能够在待散热循环介质与供热介质的介质类型匹配时将待散热循环介质直接作为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减少了非必要的热量转移操作而导致的热量损失,从而减少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并且在待散热循环介质与供热介质的介质类型不匹配时使用热量转移设备进行热量转移操作,从而实现待散热循环介质和供热介质之间的隔离,减少待散热循环介质和供热介质分别对应的两个循环系统之间的交叉污染,提高了热量转移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控制模块302基于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散热系统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的具体方式可以包括:
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控制目标供热设备将目标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从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吸收端;
根据散热参数和供热参数,控制热量转移设备基于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待升温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可见,实施图3所描述的装置还能够基于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和热量吸收端实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和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之间的热量转移操作,提高了热量转移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控制模块302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的具体方式可以包括:
当目标供热设备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控制散热系统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出至所有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发散端;
控制热量采集设备基于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吸收端中的热量中转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
将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更新为待散热循环介质;
根据散热参数和每个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控制热量采集设备将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总热量吸收端输送至散热系统和该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可见,实施图3所描述的装置还能够在供热设备数量较多时,统一采集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的热量,再将采集到的热量分配至每个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中,有利于提高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以及待散热循环介质中热量分配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减少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数据中心的能量利用率。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参数还可以包括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介质温度,供热参数还可以包括目标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
以及,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303,用于判断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
参数生成模块304,用于当第一判断模块303判断出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基于介质温度和预设供热温度,生成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温度调整设备的预设温控参数;
控制模块302,还用于基于预设温控参数,控制温度调整设备对供热介质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以使供热介质的温度调整至预设供热温度。
可见,实施图4所描述的装置能够在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基于预设温控参数控制温度调整设备对供热介质进行温度调整操作,提高供热设备的实际供热温度与供热需求的匹配度,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还能够减少供热设备自身对供热介质进行加热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供热设备的供热效率,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判断模块303判断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的具体方式可以包括:
根据确定出的散热系统和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方式和/或热量转移通道,确定目标供热设备匹配的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
将介质温度和预先采集的数据中心对应的室外温度输入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预测目标供热设备的实际供热温度;
判断实际供热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实际供热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匹配时,确定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匹配;当判断出实际供热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确定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
可见,实施图4所描述的装置还能够基于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预测供热介质的供热温度,从而预先判断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提高了判断介质温度与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提高使用温度调整设备对供热介质进行温度调整操作的效率,进而提高供热设备的供热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控制模块302,还用于在根据散热参数以及供热参数,控制散热系统基于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之后,当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目标供热设备将已使用的供热介质从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当第一介质类型与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控制热量转移设备将已使用的待散热循环介质从热量发散端输送至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
采集模块301,还用于采集已散热循环介质的余热温度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实时室外温度;
以及,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305,用于判断余热温度是否大于实时室外温度;
确定模块306,用于当第二判断模块305判断出余热温度大于实时室外温度时,确定数据中心对应的所有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
第二判断模块305,还用于判断所有供热设备中是否存在供热等级与余热温度相匹配的适配供热设备;
更新模块307,用于当第二判断模块305判断出存在适配供热设备时,将适配供热设备更新为目标供热设备,已散热循环介质更新为待散热循环介质,并触发采集模块重新执行上述的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的操作。
可见,实施图4所描述的装置还能够在对供热设备进行热量转移操作之后回收已散热循环介质,并在其余热温度高于室外温度且存在与其余热温度匹配的供热设备时再次进行热量转移操作,实现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的热量多次回收再利用,从而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进一步降低了数据中心非必要的能耗,提高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率,并且进一步减少了数据中心直接排放至大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可以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401;
与存储器401耦合的处理器402;
处理器402调用存储器401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一或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描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中的步骤。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被调用时,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一或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描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中的步骤。
实施例六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且该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所描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中的步骤。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项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项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所述散热参数包括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介质温度,所述供热参数包括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
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所述供热介质用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
以及,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方式和/或热量转移通道,确定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匹配的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将所述介质温度和预先采集的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室外温度输入所述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根据所述计算结果预测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实际供热温度;判断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当判断出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匹配时,确定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匹配;当判断出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确定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
当判断出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基于所述介质温度和所述预设供热温度,生成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温度调整设备的预设温控参数;
基于所述预设温控参数,控制所述温度调整设备对所述供热介质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以使所述供热介质的温度调整至所述预设供热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参数还包括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应的第一介质类型,所述供热参数还包括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第二介质类型;
以及,所述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是否匹配;
当判断出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入端,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当判断出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基于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以及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包括:
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控制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将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待升温介质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吸收端;
根据所述散热参数和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热量转移设备基于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待升温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所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包括:
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散热系统的输出端输出至所有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发散端;
控制所述热量采集设备基于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热量采集设备的总热量吸收端中的热量中转介质执行相匹配的升温操作,得到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
将所述升温后的热量中转介质更新为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
根据所述散热参数和每个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参数,控制所述热量采集设备将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总热量吸收端输送至所述散热系统和该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设备的热量发散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相匹配时,控制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将已使用的所述供热介质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输出端输送至所述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所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当所述第一介质类型与所述第二介质类型不匹配时,控制所述热量转移设备将已使用的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从所述热量发散端输送至所述发散系统的输入端,得到所述发散系统的已散热循环介质;
采集所述已散热循环介质的余热温度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实时室外温度;
判断所述余热温度是否大于所述实时室外温度;
当判断出所述余热温度大于所述实时室外温度时,确定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所有供热设备的供热等级;
判断所有所述供热设备中是否存在供热等级与所述余热温度相匹配的适配供热设备;
当判断出存在所述适配供热设备时,将所述适配供热设备更新为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所述已散热循环介质更新为所述待散热循环介质,并重新执行所述的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的操作。
6.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数据中心对应的散热系统所匹配的散热参数以及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目标供热设备所匹配的供热参数,所述散热参数包括待散热循环介质的介质温度,所述供热参数包括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预设供热温度;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散热参数以及所述供热参数,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基于所述散热系统的待散热循环介质,对所述目标供热设备执行相匹配的热量转移操作,得到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介质,所述供热介质用于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供热操作;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散热系统和所述目标供热设备之间的热量转移方式和/或热量转移通道,确定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匹配的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将所述介质温度和预先采集的所述数据中心对应的室外温度输入所述介质传输热量损失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计算结果;根据所述计算结果预测所述目标供热设备的实际供热温度;判断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是否匹配;当判断出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匹配时,确定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匹配;当判断出所述实际供热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确定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
参数生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出所述介质温度与所述预设供热温度不匹配时,基于所述介质温度和所述预设供热温度,生成所述目标供热设备对应的温度调整设备的预设温控参数;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预设温控参数,控制所述温度调整设备对所述供热介质执行相匹配的温度调整操作,以使所述供热介质的温度调整至所述预设供热温度。
7.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
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
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调用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
CN202210294065.6A 2022-03-24 2022-03-24 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6591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4065.6A CN114659195B (zh) 2022-03-24 2022-03-24 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4065.6A CN114659195B (zh) 2022-03-24 2022-03-24 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9195A CN114659195A (zh) 2022-06-24
CN114659195B true CN114659195B (zh) 2024-02-09

Family

ID=82032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94065.6A Active CN114659195B (zh) 2022-03-24 2022-03-24 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91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6828B (zh) * 2023-10-31 2024-02-02 联通(广东)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基于液冷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5623A (zh) * 2012-09-28 2013-01-09 季涛 一种集中供暖公共建筑供热节能控制方法
CN107741104A (zh) * 2017-10-25 2018-02-2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余热回收供能系统和数据中心
CN108692352A (zh) * 2018-08-17 2018-10-23 国电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适用于热电厂峰调的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83673A (zh) * 2018-10-19 2018-12-25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矿井按需供热系统
CN111457512A (zh) * 2020-04-17 2020-07-28 西安联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中深层地热耦合储能多源供热制冷工艺及系统
CN111947201A (zh) * 2020-07-21 2020-11-17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电厂供热回水梯级利用增加供热面积的方法
CN112762751A (zh) * 2021-01-22 2021-05-07 中益能(北京)供热技术有限公司 余热回收系统及供热系统
CN113375221A (zh) * 2021-05-24 2021-09-10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供热系统网源协同调节方法
CN214413341U (zh) * 2020-12-30 2021-10-15 北京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的散热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5623A (zh) * 2012-09-28 2013-01-09 季涛 一种集中供暖公共建筑供热节能控制方法
CN107741104A (zh) * 2017-10-25 2018-02-2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余热回收供能系统和数据中心
CN108692352A (zh) * 2018-08-17 2018-10-23 国电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适用于热电厂峰调的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09083673A (zh) * 2018-10-19 2018-12-25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矿井按需供热系统
CN111457512A (zh) * 2020-04-17 2020-07-28 西安联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中深层地热耦合储能多源供热制冷工艺及系统
CN111947201A (zh) * 2020-07-21 2020-11-17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电厂供热回水梯级利用增加供热面积的方法
CN214413341U (zh) * 2020-12-30 2021-10-15 北京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的散热系统
CN112762751A (zh) * 2021-01-22 2021-05-07 中益能(北京)供热技术有限公司 余热回收系统及供热系统
CN113375221A (zh) * 2021-05-24 2021-09-10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供热系统网源协同调节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9195A (zh)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1839B2 (en) Server cooling system without the use of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N114659195B (zh) 一种热量回收再利用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094802B (zh) 一种热泵与蓄热式电锅炉联合供暖负荷分配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Event-driven optimization of complex HVAC systems
US11235986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pump to convert non-potable to potable water from waste heat
CN205245471U (zh) 数据中心风冷散热系统的余热回收系统
US20170138628A1 (en) Determining parameters of air-cooling mechanisms
JP2006266520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6839760B2 (ja) 発電システム、エネルギー管理装置、及び発電制御方法
US20150351286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oling system
CN117062419B (zh) 多末端供需匹配的数据中心冷源系统参数优化方法及装置
US20180107260A1 (en) Fuel cell to power electronic components
JP2020115062A (ja) 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560086B (zh)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中央空调
Zsembinszki et al.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to minimize the cost of operation of a hybrid solar-biomass system in a multi-family building
US10615436B2 (en) Fuel cell to power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20190327862A1 (en) Closed-loop supplemental heater system in an air handler system of outside air cooled data center
JP7465745B2 (ja)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
Kumari et al. Optimization of outside air cooling in data centers
CN207476099U (zh) 一种散热系统
US20150195954A1 (e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Combined Computation Exhaust Heat Recovery System
CN113175712B (zh) 一种融合免费取冷和热量回收的多功能冷却方法及系统
Ljungqvist et al. A realistic view on heat reuse from direct free air-cooled data centres
KR102524642B1 (ko) 연료전지 폐열을 이용한 급탕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5560408A (zh) 吸收式制冷的太阳能空调及其控制方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