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5170B - 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5170B
CN114655170B CN202011545761.7A CN202011545761A CN114655170B CN 114655170 B CN114655170 B CN 114655170B CN 202011545761 A CN202011545761 A CN 202011545761A CN 114655170 B CN114655170 B CN 1146551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brake disc
temperature
pressur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457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55170A (zh
Inventor
郝新刚
鹿政华
孙松红
解好纯
陈浩
孙鹏博
王恩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4576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51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5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5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55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5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5/00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 B60T1/0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 B60T1/06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 B60T1/065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employing dis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ower brake system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8/00, B60T13/00 or B60T15/00, or presenting othe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 B60T17/18Safety devices; Monitoring
    • B60T17/22Devices for monitoring or checking brake systems; Sig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该制动盘包括制动盘本体,制动盘本体内部中空以形成空腔,空腔内充注有冷却液,制动盘本体上形成有与空腔连通的进口和出口,进口处设置有阀部件,阀部件用于允许空腔外的冷却液通过阀部件流入空腔内,并阻止空腔内的冷却液通过阀部件流出空腔,出口处设置有开关阀,开关阀用于在空腔内的冷却液吸热汽化后开启,以使空腔内的气态冷却液能够通过开关阀流出空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制动的过程中,处于制动盘本体内部的空腔中的冷却液与制动盘本体进行热交换,对制动盘本体进行冷却降温。

Description

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制动系统包括制动钳体与制动盘,在对运行的车辆进行制动的过程中,制动钳体夹持并挤压制动盘,实现对行驶车辆的制动。
在现有技术中,当制动钳体长时间挤压制动盘后,制动盘的温度会逐渐升高,而随着制动盘的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制动盘的摩擦因数下降,进而影响制动效果,为了避免制动盘的温度过高,一般会在制动盘附近增加淋水装置,当制动盘温度过高后,对制动盘进行淋水降温,但是,频繁地对制动盘进行喷淋会造成制动盘的温度忽高忽低,当制动盘无法承受热胀冷缩带来的内应力时,便会导致制动盘开裂损坏,影响制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以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制动盘,包括制动盘本体,所述制动盘本体内部中空以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充注有冷却液,所述制动盘本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处设置有阀部件,所述阀部件用于允许所述空腔外的冷却液通过所述阀部件流入所述空腔内,并阻止所述空腔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阀部件流出所述空腔,所述出口处设置有开关阀,所述开关阀用于在所述空腔内的冷却液吸热汽化后开启,以使所述空腔内的气态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开关阀流出所述空腔。
可选地,所述制动盘本体形成为环形且具有内圈和外圈,所述出口形成在所述内圈上。
可选地,所述阀部件为单向阀。
可选地,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空腔内的温度值,所述开关阀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空腔内的温度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开启,且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关闭,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是基于所述空腔内在所述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温度值预先标定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低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
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空腔内的压力值,所述开关阀用于在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空腔内的压力值高于第一压力阈值时开启,且低于第二压力阈值时关闭,其中,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是基于所述空腔内在所述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压力值预先标定的,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低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动盘、储液罐以及水泵,所述制动盘的所述开关阀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出口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制动盘的所述阀部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发电机和电能储存装置,所述开关阀通过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储液罐的入口连接,以使所述发电机在所述制动盘的所述空腔流出的气态冷却液流经所述发电机时产生电能,所述电能储存装置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所述电能储存装置用于储存所述发电机产生的电能。
可选地,所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储气罐和泄压阀,所述开关阀与所述储气罐的入口连接,所述储气罐的出气口通过所述泄压阀与所述发电机的入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水泵和所述开关阀电连接;
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空腔内的温度值,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阀开启,并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阀关闭,且控制所述水泵开启,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是基于所述空腔内在所述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温度值预先标定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低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
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空腔内的温度值,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高于第一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阀开启,并在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低于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阀关闭,且控制所述水泵开启,其中,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是基于所述空腔内在所述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压力值预先标定的,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低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
可选地,所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报警模块;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开关阀开启时检测到的温度值与在所述开关阀开启第一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水泵开启时检测到的温度值与在所述水泵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差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报警模块报警;和/或,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压力传感器在所述开关阀开启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在所述开关阀开启第三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压力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力差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压力传感器在所述水泵开启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在所述水泵开启第四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压力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差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报警模块报警。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动盘或如上所述的车辆制动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动盘的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处于制动盘本体内部的空腔中的冷却液与制动盘本体进行热量交换,制动盘本体上的热量逐渐传递至冷却液,避免制动盘本体的温度过高。当冷却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并汽化后,开关阀开启,将吸收了制动盘本体的热量的气态冷却液排出空腔,以降低空腔内部的压力。当空腔内的汽化冷却液排出空腔后,可以将开关阀关闭,并通过进口向空腔内重新充注冷却液,以使空腔内的冷却液能够对制动盘本体进行持续降温冷却。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淋水装置向高温制动盘喷淋低温冷却液来对制动盘进行降温的技术方案相比,在本公开中,由于在制动盘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制动盘本体的热量逐步传递给空腔中的冷却液,能够避免制动盘本体因温度骤降而导致制动盘本体发生开裂损坏的情况发生。
并且,与喷淋降温相比,本公开提供的制动盘本体中的冷却液是设置在制动盘本体内部的空腔中的,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冷却液会随制动盘本体一同旋转,也就是说,冷却液能够与制动盘本体的内壁更全面地接触,制动盘本体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更大,不会存在因喷洒不均匀造成制动盘本体散热不均匀的情况。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制动系统中的各个装置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制动系统的制动盘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制动系统的制动盘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制动盘本体;100空腔;110进口;120出口;130单向阀;11储液罐;12储气罐;13发电机;14电能储存装置;15内圈;16外圈;20控制器;21温度传感器;22开关阀;23水泵;24压力传感器;40支撑块;4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应部件的轮廓的内外。
参考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制动盘,包括制动盘本体10,制动盘本体10内部中空以形成空腔100,空腔100内充注有冷却液,制动盘本体10上形成有与空腔100连通的进口110和出口120,进口110处设置有阀部件,阀部件用于允许空腔100外的冷却液通过阀部件流入空腔100内,并阻止空腔100内的冷却液通过阀部件流出空腔100,出口120处设置有开关阀22,开关阀22用于在空腔100内的冷却液吸热汽化后开启,以使空腔100内的气态冷却液能够通过开关阀22流出空腔10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动盘的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处于制动盘本体10内部的空腔100中的冷却液与制动盘本体10进行热量交换,制动盘本体10上的热量逐渐传递至冷却液,避免制动盘本体10的温度过高。当冷却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并汽化后,开关阀22开启,将吸收了制动盘本体10的热量的气态冷却液排出空腔100,以降低空腔100内部的压力。当空腔100内的汽化冷却液排出空腔100后,可以将开关阀22关闭,并通过进口110向空腔100内重新充注冷却液,以使空腔100内的冷却液能够对制动盘本体10进行持续降温冷却。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淋水装置向高温制动盘喷淋低温冷却液来对制动盘进行降温的技术方案相比,在本公开中,由于在制动盘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制动盘本体10的热量逐步传递给空腔100中的冷却液,能够避免制动盘本体10因温度骤降而导致制动盘本体10发生开裂损坏的情况发生。
并且,与喷淋降温相比,本公开提供的制动盘本体10中的冷却液是设置在制动盘本体10内部的空腔100中的,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冷却液会随制动盘本体10一同旋转,也就是说,冷却液能够与制动盘本体10的内壁更全面地接触,制动盘本体10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更大,不会存在因喷洒不均匀造成制动盘本体10散热不均匀的情况。
此外,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制动盘本体10随车轮一同转动,由于制动盘本体10的进口110处设置有阀部件,该阀部件能够阻止空腔100内的冷却液流出空腔100,因此在制动盘本体10转动的过程中,空腔100内的冷却液不会通过进口110流出空腔100,而由于制动盘本体10的出口120处设置有开关阀22,当开关阀22关闭时,空腔100内的冷却液也不会通过出口120流出空腔100。也就是说,在制动盘本体10转动的过程中,空腔100内的冷却液可以保持在空腔100内部,吸收制动盘本体10的热量,直到开关阀22开启时冷区液才能够流出空腔100。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制动盘本体10内部的空腔100的具体形状和具体形成方式均不作限定,只要制动盘本体10内部形成有能够容纳冷却液并供冷却液流动的腔室结构则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例如,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本体10包括内圈15、外圈16、以及连接在内圈15和外圈16之间的两个端板,内圈15、外圈16以及两个端板共同围成上述空腔100。
可选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空腔100内可以设置有多个支撑块40,多个支撑块40沿制动盘本体10的径向延伸,每个支撑块40的两端分别与内圈15和外圈16连接,且每个支撑块40夹持在两个端板之间,多个支撑块40沿制动盘本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将制动盘本体10内的空腔100分隔为多个子腔室,每个支撑块40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41,以使每相邻两个子腔室通过该相邻两个子腔室之间的通孔连通41。在该实施例中,空腔100包括上述多个相互连通的子腔室,冷却液容纳在该多个子腔室100中。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支撑块40还能对两个端板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在车辆制动时制动盘本体10朝内凹陷变形,
可选地,在本方案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腔100内设置的支撑块4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内圈15和外圈16之间具有间隙,且支撑块40夹持在两个端板之间,支撑块40布置在空腔100内,沿制动盘本体10的厚度方向。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制动盘本体10的内部具有空腔100,在车辆制动过程中,支撑块40可以对制动盘本体10的两个端板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当制动钳体上的摩擦片抵压或挤压在制动盘本体10时,在支撑块40的支撑作用下,制动盘本体10不易向内部凹陷变形。并且,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支撑块40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内圈15和外圈16之间具有间隙,支撑块40的布置不会影响或阻断气态和/或液态冷却液在空腔100内的流动,也就是说,不会影响空腔100内的冷却液的流动以及与制动盘本体10之间的热量交换。
可选地,如图2所示制动盘本体10形成为环形且具有内圈15和外圈16,出口120和进口110均形成在内圈15上。由于气态冷却液的密度比液态冷却液的密度小,在相同条件下,气态冷却液重量小于液态冷却液的重量,所以气态冷却液的离心力小于液态冷却液的离心力,即,在制动盘本体10转动的过程中,气态冷却液更靠近制动盘本体10的内圈15,液态冷却液更靠近制动盘本体10的外圈16,因此,将出口120设置在内圈15上,更加便于气态冷却液从空腔100内流出空腔100。
在制动盘本体10转动的过程中,位于制动盘本体10的内圈15处所受到的离心力小于外圈16处所受到的离心力,因此,将进口110设置在制动盘的内圈15上,在通过进口110向空腔100内补充冷却液时,冷却液受到的离心力更小,更加便于将冷却液从空腔100外注入到空腔100内。并且,由于进口110和出口120都是设置在内圈15上的,因此,在制动盘本体10转动及制动过程中,进口110和出口120处的管路不易与制动盘周围的结构(例如制动钳体)发生机械干涉。
在本方案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阀部件可以为单向阀130,从空腔100的外部至其内部方向为单向阀130的可流动方向,这样,可以避免制动盘本体10内的冷却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出口120回流至空腔100的外部,且同时允许空腔100外的冷却液流入空腔100内部,对空腔100内部的冷却液进行补充。
在本方案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阀部件也可以是开关阀,该开关阀可以开启或者关闭。具体的,在空腔100内的冷却液与制动盘本体10进行热量交换时,进口110处设置的开关阀和出口120处设置的开关阀22可以均处于关闭状态,以防止冷却液流出空腔100;当空腔100内的冷却液吸热汽化后,出口120处设置的开关阀22开启,以使气态冷却液流出空腔100;当空腔100内的气态冷却液流出空腔100,且需要对空腔100内部补充冷却液时,可以控制进口110处的开关阀开启。
可选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空腔100内的温度传感器21,温度传感器21用于检测空腔100内的温度值,开关阀22用于在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的空腔100内的温度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开启,且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关闭,其中,第一温度阈值是基于空腔100内在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温度值预先标定的,第二温度阈值低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
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空腔100内的压力传感器24,压力传感器24用于检测空腔100内的压力值,开关阀22用于在压力传感器24检测到的空腔100内的压力值高于第一压力阈值时开启,且低于第二压力阈值时关闭,其中,第一压力阈值是基于空腔100内在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压力值预先标定的,第二压力阈值低于第一压力阈值。
在对制动盘本体10进行降温散热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在空腔100内部设置的温度传感器21所测得的温度值来控制开关阀22的开启与关闭,实现对制动盘本体10的降温,也可以通过在空腔100内设置压力传感器24,并通过压力传感器24所测得的压力值来控制开关阀22的开启与关闭,实现对制动盘本体10的降温,当然,还可以同时在空腔100内设置温度传感器21、压力传感器24,对空腔100内的温度、压力进行检测,并结合上述测得的温度值、压力值对开关阀22的开启及关闭进行更精准地控制,提高降温过程中的容错率。
车辆在制动过程中,制动盘本体10的温度会对制动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制动盘本体10的温度过高时,会使得制动盘本体10表面的摩擦因数下降、磨损程度加重,出现效能部分甚至全部损失的危险热衰退现象,但是,当制动盘本体10的温度过低时,制动盘本体10表面的硬度过大,也会影响车辆的制动效果,经过技术人员测定,当制动盘本体10的温度保持在200摄氏度时,制动盘本体10保持最佳制动力状态。因此,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二压力阈值可以设置为使得通过控制开关阀22的开启和关闭,将制动盘本体10的温度维持在200摄氏度左右。
可选地,对于空腔100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1和压力传感器24的实施例而言,该温度传感器21和压力传感器24可以集成为一体,即集成为温度压力传感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动盘、储液罐11以及水泵23,制动盘的开关阀22与储液罐11的入口连接,储液罐11的出口120通过水泵23与制动盘的阀部件连接。储液罐11用于储存冷却液,当空腔100内的冷却液汽化后,制动盘本体10上的出口120排出的冷却液可以回到储液罐11中进行存储;当空腔100内的气态冷却液已经排出空腔100,且出口120处的开关阀22处于关闭状态后,若需要向空腔100内补充冷却液,则可以控制水泵23开启,通过水泵将储液罐11中的存储的冷却液泵送到空腔100中。
可选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发电机13和电能储存装置14,开关阀22通过发电机13与储液罐11的入口连接,以使发电机13在制动盘的空腔100流出的气态冷却液流经发电机13时产生电能,电能储存装置14与发电机13电连接,电能储存装置14用于储存发电机13产生的电能。发电机13可以实现对气态冷却液的能量的回收利用,电能储存装置14内储存的电能可以用于驱动水泵23、温度传感器21、压力传感器24工作,也可以用于为车辆运行提供电能,如车辆照明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制动盘本体10上的出口120排出的气态冷却液可以在储液罐11中进行冷凝,也可以在制动盘本体10的出口120与储液罐11的入口之间的流路上进行冷凝。例如,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发电机13与储液罐11之间设置冷凝装置,例如,使发电机13与储液罐11之间通过冷凝管道进行连接,这样,发过电后的气态冷却液可以在冷凝管道中被冷凝为液态后再进入储液罐11。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储液罐11的内部设置冷凝器,当发完电后的气态冷却液进入到储液罐11内部后,经冷凝器的冷凝转为液态,再对液态冷却液进行存储,可以减小冷却液进入到储存罐内的压力,以供后续循环使用。
可选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储气罐12和泄压阀,开关阀22与储气罐12的入口连接,储气罐12的出气口通过泄压阀与发电机13的入口连接。在储气罐12储存气态冷却液的过程中,储气罐12内的压力不断增大,当储气罐12内的压力达到泄压阀的额定压力时,泄压阀自动开启泄压,这样能保证从储气罐12流向发电机13的气态冷却液的压力足够大,以推动发电机13运行,并且能够尽可能地使流向发电机13的气态冷却液的压力保持稳定。
可选地,在储气罐12底部与储液罐11之间还可以连接有输液管道,储气罐12在对从空腔100内流出的气态冷却液储存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气态冷却液冷却为液态,并沉积在储气罐12的底部,当累积的冷却液达到一定量,便会影响到储气罐12的储气效果,比如储气量,因此,通过设置输液管道,可以将积累在储气罐12底部的液态冷却液排入至储液罐11中,一方面便于冷却液的回收,另一方面可以增大储气罐12的储气量,便于发电机13发电。
可选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20,控制器20与水泵23和开关阀22电连接;
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空腔100内的与控制器20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21,温度传感器21用于检测空腔100内的温度值,控制器20用于在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开关阀22开启,并在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开关阀22关闭,且控制水泵23开启,其中,第一温度阈值是基于空腔100内在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温度值预先标定的,第二温度阈值低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
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空腔100内的与控制器20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24,压力传感器24用于检测空腔100内的压力值,控制器20用于在压力传感器24检测到的压力值高于第一压力阈值时,控制开关阀22开启,并在压力传感器24检测到的压力值低于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开关阀22关闭,且控制水泵23开启,其中,第一压力阈值是基于空腔100内在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压力值预先标定的,第二压力阈值低于第一压力阈值。
也就是说,当空腔100内的温度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空腔100内的压力值高于第一压力阈值时,说明空腔100内的冷却液发生汽化,此时在控制器20的控制下,开关阀22自动开启,以使空腔100内的气态冷却液能够排出空腔100。在空腔100内的气态冷却液排出空腔100的过程中,空腔100内的温度值和/或压力值下降,当空腔100内的温度值低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空腔100内的压力值低于第二压力阈值时,说明空腔100内的气态冷却液已经排出空腔100,此时,在控制器20的控制下,开关阀22自动关闭,且水泵23自动开启,从而将储液罐11中的冷却液泵送到空腔100中,实现自动补液。
可选地,控制器20可以在水泵23开启预设时长后控制水泵23关闭,或者,空腔100内可以设置液位传感器,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的冷却液的液位高于液位阈值时,控制器20控制水泵23关闭,从而避免空腔100内的冷却液过多而导致冷却液溢出空腔100。
可选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与控制器20电连接的报警模块;
控制器20还用于,在温度传感器21在开关阀22开启时检测到的温度值与在开关阀22开启第一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的情况下,则控制器20控制报警模块报警;和/或,
控制器20还用于,在压力传感器24在开关阀22开启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在开关阀22开启第三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压力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力差值的情况下,则控制器20控制报警模块报警。
这样,当空腔100内汽化后的气态冷却液无法从出口120顺利排出空腔100(例如,当出口120处的开关阀22出现堵塞,或者,开关阀22与储气罐12之间的管路出现堵塞等),或者温度传感器21和/或压力传感器24出现故障时,控制器20可以控制报警模块可以报警,以提醒用户对车辆制动系统进行检测。
可选地,控制器20还用于,在温度传感器21在水泵23开启时检测到的温度值与在水泵23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差值的情况下,控制报警模块报警;和/或
控制器20还用于,在压力传感器24在水泵23开启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在水泵23开启第四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压力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差值的情况下,控制报警模块报警。
这样,在向空腔100内补充冷却液时,若水泵损坏,或者储液罐11内的冷却液的余量不足,或者进口110处的阀部件(例如单向阀130)堵塞,或者温度传感器21和/或压力传感器24损坏时,控制器20可以控制报警模块可以报警,以提醒用户对车辆制动系统进行检测。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的制动盘或如上的车辆制动系统,并具有其全部的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作赘述。
其中,上述车辆可以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Claims (9)

1.一种制动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动盘本体(10),所述制动盘本体(10)内部中空以形成空腔(100),所述空腔(100)内充注有冷却液,所述制动盘本体(10)上形成有与所述空腔(100)连通的进口(110)和出口(120),所述进口(110)处设置有阀部件,所述阀部件用于允许所述空腔(100)外的冷却液通过所述阀部件流入所述空腔(100)内,并阻止所述空腔(100)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阀部件流出所述空腔(100),所述出口(120)处设置有开关阀(22),所述开关阀(22)用于在所述空腔(100)内的冷却液吸热汽化后开启,以使所述空腔(100)内的气态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开关阀(22)流出所述空腔(100);
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100)内的温度传感器(21),所述温度传感器(21)用于检测所述空腔(100)内的温度值,所述开关阀(22)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的所述空腔(100)内的温度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开启,且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关闭,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是基于所述空腔(100)内在所述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温度值预先标定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低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
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100)内的压力传感器(24),所述压力传感器(24)用于检测所述空腔(100)内的压力值,所述开关阀(22)用于在所述压力传感器(24)检测到的所述空腔(100)内的压力值高于第一压力阈值时开启,且低于第二压力阈值时关闭,其中,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是基于所述空腔(100)内在所述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压力值预先标定的,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低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本体(10)形成为环形且具有内圈(15)和外圈(16),所述出口(120)和所述进口(110)均形成在所述内圈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部件为单向阀(130)。
4.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盘、储液罐(11)以及水泵(23),所述制动盘的所述开关阀(22)与所述储液罐(11)的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11)的出口(120)通过所述水泵(23)与所述制动盘的所述阀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发电机(13)和电能储存装置(14),所述开关阀(22)通过所述发电机(13)与所述储液罐(11)的入口连接,以使所述发电机(13)在所述制动盘的所述空腔(100)流出的气态冷却液流经所述发电机(13)时产生电能,所述电能储存装置(14)与所述发电机(13)电连接,所述电能储存装置(14)用于储存所述发电机(13)产生的电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储气罐(12)和泄压阀,所述开关阀(22)与所述储气罐(12)的入口连接,所述储气罐(12)的出气口通过所述泄压阀与所述发电机(13)的入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20),所述控制器(20)与所述水泵(23)和所述开关阀(22)电连接;
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100)内的与所述控制器(20)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21),所述温度传感器(21)用于检测所述空腔(100)内的温度值,所述控制器(20)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阀(22)开启,并在所述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阀(22)关闭,且控制所述水泵(23)开启,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是基于所述空腔(100)内在所述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温度值预先标定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低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
所述制动盘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100)内的与所述控制器(20)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24),所述压力传感器(24)用于检测所述空腔(100)内的温度值,所述控制器(20)用于在所述压力传感器(24)检测到的压力值高于第一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阀(22)开启,并在所述压力传感器(24)检测到的压力值低于第二压力阈值时,控制所述开关阀(22)关闭,且控制所述水泵(23)开启,其中,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是基于所述空腔(100)内在所述冷却液发生汽化时达到的压力值预先标定的,所述第二压力阈值低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制动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20)电连接的报警模块;
所述控制器(20)还用于,在所述温度传感器(21)在所述开关阀(22)开启时检测到的温度值与在所述开关阀(22)开启第一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温度传感器(21)在所述水泵(23)开启时检测到的温度值与在所述水泵(23)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温度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差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报警模块报警;和/或,
所述控制器(20)还用于,在所述压力传感器(24)在所述开关阀(22)开启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在所述开关阀(22)开启第三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压力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力差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压力传感器(24)在所述水泵(23)开启时检测到的压力值与在所述水泵(23)开启第四预设时长后检测到的压力值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压力差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报警模块报警。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盘或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制动系统。
CN202011545761.7A 2020-12-23 2020-12-23 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Active CN1146551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45761.7A CN114655170B (zh) 2020-12-23 2020-12-23 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45761.7A CN114655170B (zh) 2020-12-23 2020-12-23 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5170A CN114655170A (zh) 2022-06-24
CN114655170B true CN114655170B (zh) 2023-05-26

Family

ID=82024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45761.7A Active CN114655170B (zh) 2020-12-23 2020-12-23 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517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3829A (en) * 1989-09-29 1991-04-02 John P. DeConti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torque measuring apparatus therefor
CN105317584B (zh) * 2015-11-12 2017-03-2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能量回收系统及回收方法
CN105508477B (zh) * 2015-12-18 2017-12-0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盘式制动器及其降温控制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06985799B (zh) * 2017-04-14 2023-08-18 马柏松 自冷制动器和汽车
JP2019007367A (ja) * 2017-06-21 2019-01-1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熱エネルギー回収装置および熱エネルギー回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5170A (zh)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31645B1 (ko) 에너지저장장치 화재예방을 위한 액침식 열제어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14267907A (zh) 一种电池储能的热安全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CN110462921B (zh) 冷却系统和方法
JP5673261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106654430B (zh) 一种基于热管和相变材料的低温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1858718U (zh) 一种适用于储能电站的全氟己酮液流控温及消防电池仓
JP7403857B2 (ja) 電気化学蓄電デバイスの熱管理
KR20220027937A (ko) 화재 진압 장치
JP2013516742A (ja) 熱伝達流体と相変化材料の組み合わせによる電気化学セルの熱管理法
JP7466637B2 (ja) マイクロチャネルを含む蒸発装置を有する流体ベースの冷却を備えるトラクションバッテリのためのハウジング装置
CN114655170B (zh) 制动盘、车辆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JP2018127087A (ja) バッテリ冷却システム
CN114843714A (zh) 用于电池的热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KR20220034244A (ko) 전기 배터리 냉각 시스템
CN113771699B (zh) 一种基于涡流加热的两相浸没式液冷电动汽车冷启动系统
KR102204693B1 (ko) 복수 개의 연료전지를 포함하는 연료전지 시스템
CN112838294A (zh) 相变材料与嵌入式冷管锂电池及热管理、失控抑制系统
CN111682281B (zh) 一种基于热管冷却的圆柱形锂电池单体及电池组
CN110544807A (zh) 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220352576A1 (en) Device for regulating the temperature of an electrical element by means of a dielectric fluid
US20230006284A1 (en) Battery pack with cooling circuit
CN110281754B (zh)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JP7399389B2 (ja) 水素充填装置
CN220065808U (zh) 电池包
CN220753541U (zh) 复合相变材料耦合液冷的电池热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