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6021A -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6021A
CN114646021A CN202210189608.8A CN202210189608A CN114646021A CN 114646021 A CN114646021 A CN 114646021A CN 202210189608 A CN202210189608 A CN 202210189608A CN 114646021 A CN114646021 A CN 114646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network
terminal
acquisi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integrate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896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46021B (zh
Inventor
李苗
王宜怀
刘中华
刘纯平
夏威
车通
奚圣鑫
赵澄
刘雨桐
董流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18960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460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46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6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46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6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5/00Protection or supervision of install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5/00Protection or supervision of installations
    • F17D5/02Preventing, monitoring, or locating loss
    • F17D5/06Preventing, monitoring, or locating loss using electric or acoustic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ket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通过至少一个采集终端采集地下管网对应区域的管网环境参数,并利用集成控制终端获取管网环境参数,再将管网环境参数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进行显示与分析。本申请提供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可实现对地下管网系统的全天候自动化监测、管网事故实时分析预测,以及提高管网运行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管网管理领域,尤其涉及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管网包括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和暖气管道等不同类型的管道,其具有分布地域广、里程长和管线种类走向复杂等特点。长期以来,都是工作人员定期对地下管网进行实地检查,并对检查得到的管网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地下管网的运行状态。上述实地检查方式,只能获得地下管网在指定时间区间的运行参数,无法对地下管网进行长时间自动化的监测,也不能对采集得到的管网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无法对潜在的管道事故进行准确预判以及降低管网运行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利用集成控制终端控制采集终端对地下管网进行预定模式的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同时将采集得到的管网环境参数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进行可视化显示和管网事故预测分析,实现对地下管网系统的全天候自动化监测、管网事故实时分析预测,以及提高管网运行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地下管网监测方法,通过至少一个采集终端采集地下管网对应区域的管网环境参数,并利用集成控制终端获取管网环境参数,再将管网环境参数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进行显示与分析,其具体包括:
步骤S1,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指示采集终端按照预定工作模式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并将管网环境参数保存至采集终端对应的数据缓存区中;
步骤S2,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侦听指令,当采集终端接收到所述侦听指令后,根据数据缓存区的参数保存状态和/或采集终端与集成控制终端的历史参数上传信息,调整采集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状态;
步骤S3,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分析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以此指示集成控制终端向人机交互终端上传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再通过人机交互终端对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可视化显示,以及根据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管网事故预测分析。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1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之前,还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周期性发送故障检测指令,并接收采集终端根据故障检测指令反馈的检测响应消息;
从检测响应消息中提取得到采集终端中所有传感器各自针对故障检测指令的响应时间间隔;
将所述响应时间间隔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进行比对,若所述响应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则将对应的传感器标记为疑似故障传感器;若所述响应时间间隔小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则对应的传感器标记为工作正常传感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1中,当确定疑似故障传感器后,还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数据缓存状态检测指令,并接收采集终端根据数据缓存状态检测指令反馈的数据缓存区存储信息;
从数据缓存区存储信息中提取得到疑似故障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存储的数据内容信息;
若所述数据内容信息包括重复的数据队列,则将对应的疑似故障传感器标记为工作异常传感器;若所述数据内容信息不包括重复的数据队列,则将对应的疑似故障传感器标记为工作正常传感器;
再对工作异常传感器进行重启恢复操作,以及将工作异常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存储的数据内容进行删除。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1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指示采集终端按照预定工作模式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具体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一工作触发指令,将采集终端中处于休眠状态的传感器切换至工作状态;
再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电源电量获取指令,以确定采集终端中电源的实时剩余电量值;
根据所述实时剩余电量值,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二工作触发指令,调整采集终端中每个传感器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的采样时间间隔。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1中,根据所述实时剩余电量值,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二工作触发指令,调整采集终端中每个传感器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的采样时间间隔具体包括:
若所述实时剩余电量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电量阈值,则将采集终端所有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均设成等于预设采样时间间隔;
若所述实时剩余电量值小于预设电量阈值,则继续判断每个传感器的实际功耗与预设功耗阈值进行比对;若实际功耗大于或等于预设功耗阈值,则增大对应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否则,保持对应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不变。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2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侦听指令具体包括:
获取与采集终端连接的网关终端在物联网中的地址信息以及每个网关终端整体连接的采集终端数量;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向每个网关终端定向发送侦听指令;同时,若网关终端整体连接的采集终端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增大向对应网关终端发送侦听指令的频率。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2中,当采集终端接收到所述侦听指令后,根据数据缓存区的参数保存状态和/或采集终端与集成控制终端的历史参数上传信息,调整采集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状态具体包括:
当采集终端接收到网关终端中继传输的侦听指令后,向集成控制终端反馈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的环境参数保存数据量和/或采集终端历史最近上一次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与当前时刻之间的上传时间间隔;
若所述环境参数保存数据量超过数据缓存区的总数据存储量的预设比例,则增大采集终端通过网关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上传速率;
和/或,
若所述上传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上传时间间隔阈值,则指示采集终端通过网关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数据缓存区中所有管网环境参数。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分析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以此指示集成控制终端向人机交互终端上传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具体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获取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从所述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中提取人机交互终端需要获取的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
根据所述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所述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从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并将摘选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压缩打包后,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3中,根据所述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所述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从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先从采集终端中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读取得到所有管网环境参数;
再根据所述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包含的采集时间区间,从读取得到的所有管网环境参数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人机交互终端对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可视化显示,以及根据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管网事故预测分析具体包括:
将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的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备份后,传送至人机交互终端的Web网页端生成可视化图表;同时分析备份后的管网环境参数是否超出预定阈值条件,从而进行管网事故发生位置的预测警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利用集成控制终端控制采集终端对地下管网进行预定模式的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同时将采集得到的管网环境参数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进行可视化显示和管网事故预测分析,实现对地下管网系统的全天候自动化监测、管网事故实时分析预测,以及提高管网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地下管网监测方法通过至少一个采集终端采集地下管网对应区域的管网环境参数,并利用集成控制终端获取管网环境参数,以及将管网环境参数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进行显示分析。
在该地下管网监测方法中,每个采集终端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单元,其能对所处地下管网区域中不同类型管道进行实时检测。采集终端在地下管网区域的设置数量可包括多个,多个采集终端均与集成控制终端连接,并且多个采集终端以分布式的形式安装在地下管网区域的不同位置,实现对地下管网体系的分布式监测。
每个采集终端可包括但不限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和水浸传感器。上述传感器相互独立工作。其中,温度传感器可为但不限于是NTC温度传感器,其温度检测范围可为-30℃~80℃,用于采集所处地下管网区域的温度,优选为采集地下供暖管道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可为但不限于是DHT11湿度传感器,其湿度检测范围可为20%RH~95%RH,用于采集所处地下管网区域的温度。气敏传感器可为但不限于是MQ-4气敏传感器,用于采集所处地下管网区域的天然气浓度,优选为采集地下燃气管道渗透的天然气浓度,以确定是否发生天然气泄漏,其天然气浓度检测范围可为300ppm~10000ppm。水浸传感器用于采集所处地下管网区域的水位高度,以确定地下供水管道是否发生破裂漏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采集终端中传感器的类型,上述传感器只是作为举例说明,采集终端所包含的传感器并不只局限于上述几种传感器。
每个采集终端还可通过网关终端与集成控制终端连接。网关终端于集成终端均接入同一物联网中。网关终端作为采集终端与集成控制终端的指令/数据传输中介,其在物联网中具体特定的地址信息。根据网关终端的地址信息,可对采集终端定向发送指令/数据,也可避免采集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时发生参数上传遗漏的情况。
每个采集终端还可包括供电电源。供电电源可为但不限于是锂电池等蓄电池。供电电源与采集终端中所有传感器连接,对传感器进行直流供电。
每个采集终端还可包括数据缓存器,用于缓存传感器采集得到的管网环境数据。可选地,数据缓存器的数据缓存区可被划分为若干数据缓存扇区,每个数据缓存扇区只对应存储一个传感器的管网环境数据,这样保证管网环境数据在数据缓存区中的存储独立性,避免数据存储紊乱。
集成控制终端可为但不限于是云端服务器等具有集成运算功能的服务器平台。集成控制终端作为采集终端与人机交互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输中介,实现管网环境参数从采集终端快速传送至人机交互终端,以及实现对采集终端工作状态的调整。
人机交互终端可为但不限于是笔记本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人机交互终端接收到管网环境参数后转换成可视化图表供工作人员查看,以及还可根据管网环境参数预测分析地下管网是否会发生破裂或渗漏等管网事故。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可具体包括:
步骤S1,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指示采集终端按照预定工作模式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并将管网环境参数保存至采集终端对应的数据缓存区中;集成控制终端通过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调整采集终端的工作模式,使采集终端能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连续地采集管网环境参数以及实现对采集终端的供电电源的电能优化利用,增大供电电源的续航时间;
步骤S2,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侦听指令,当采集终端接收到所述侦听指令后,根据数据缓存区的参数保存状态和/或采集终端与集成控制终端的历史参数上传信息,调整采集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状态;集成控制终端以发送侦听指令的方式向所有采集终端收集管网环境参数,确保采集终端及时上传管网环境参数;
步骤S3,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分析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以此指示集成控制终端向人机交互终端上传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再通过人机交互终端对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可视化显示,以及根据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管网事故预测分析;人机交互终端通过集成控制终端获取所需的管网环境参数,并分析管网环境参数得到相应的图表,这样工作人员可直观地查看到管网区域的管网环境参数变化情况,并且还能进一步根据管网环境参数,判断管网区域的管道是否发生温度过高、气体泄漏或者破裂漏水等管网事故,实现管网事故的预测判断。
可选地,在步骤S1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之前,还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周期性发送故障检测指令,并接收采集终端根据故障检测指令反馈的检测响应消息;
从检测响应消息中提取得到采集终端中所有传感器各自针对故障检测指令的响应时间间隔;
将该响应时间间隔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进行比对,若该响应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则将对应的传感器标记为疑似故障传感器;若该响应时间间隔小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则对应的传感器标记为工作正常传感器。
采集终端的传感器因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发生器件监测卡顿等情况,此时需要对相应的传感器进行筛选标定,确定其中存在故障问题的传感器,并对其进行修复,才能保证采集终端整体正常采集管网环境参数。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周期性发送故障检测指令,当传感器存在工作卡顿的情况,其相比于不存在工作卡顿的传感器而言,针对故障检测指令的响应速度较慢,即响应时间间隔较长。此时,将响应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的传感器标记为疑似故障传感器,可对采集终端的所有传感器进行初步筛选,便于后续进一步确定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正常与否。
可选地,在该步骤S1中,当确定疑似故障传感器后,还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数据缓存状态检测指令,并接收采集终端根据数据缓存状态检测指令反馈的数据缓存区存储信息;
从数据缓存区存储信息中提取得到疑似故障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存储的数据内容信息;
若该数据内容信息包括重复的数据队列,则将对应的疑似故障传感器标记为工作异常传感器;若该数据内容信息不包括重复的数据队列,则将对应的疑似故障传感器标记为工作正常传感器;
再对工作异常传感器进行重启恢复操作,以及将工作异常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存储的数据内容进行删除。
当采集终端某一传感器的工作状态异常时,其采集的管网环境参数会存在数据重复的情况,比如存在重复的数据乱码等,通过判断疑似故障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存储的数据内容信息是否包括重复的数据队列,从而进一步判断疑似故障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正常与否,继而对工作异常传感器进行重启恢复操作,以及将工作异常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存储的数据内容进行删除,这样能够保证采集终端正常可持续采集管网环境参数。
可选地,在该步骤S1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指示采集终端按照预定工作模式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具体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一工作触发指令,将采集终端中处于休眠状态的传感器切换至工作状态;
再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电源电量获取指令,以确定采集终端中电源的实时剩余电量值;
根据该实时剩余电量值,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二工作触发指令,调整采集终端中每个传感器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的采样时间间隔。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一工作触发指令,从而唤醒采集终端中处于休眠状态的传感器,这样可保证采集终端对管网区域的所有管道进行全方位的监测。此外,根据采集终端中供电电源的实时剩余电量,通过第二工作触发指令,调整采集终端中每个传感器管网环境参数采样的采样时间间隔,实现传感器对供电电源的最优电能使用,增大供电电源的续航时间。
可选地,在该步骤S1中,根据该实时剩余电量值,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二工作触发指令,调整采集终端中每个传感器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的采样时间间隔具体包括:
若该实时剩余电量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电量阈值,则将采集终端所有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均设成等于预设采样时间间隔;
若该实时剩余电量值小于预设电量阈值,则继续判断每个传感器的实际功耗与预设功耗阈值进行比对;若实际功耗大于或等于预设功耗阈值,则增大对应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否则,保持对应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不变。
当供电电池的实时剩余电量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电量阈值,表明供电电源当前的剩余电量充足,此时将采集终端所有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均设成等于预设采样时间间隔,保证所有传感器采集得到的管网环境参数的精确度。当供电电池的实时剩余电量值小于预设电量阈值,表明供电电源当前的剩余电量不足,此时将实际功耗较大的传感器(比如实际功耗大于或等于预设功耗阈值的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增大,避免传感器频繁进行采样而导致过度消耗供电电源的电能。
可选地,在该步骤S2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侦听指令具体包括:
获取与采集终端连接的网关终端在物联网中的地址信息以及每个网关终端整体连接的采集终端数量;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根据该地址信息,向每个网关终端定向发送侦听指令;同时,若网关终端整体连接的采集终端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增大向对应网关终端发送侦听指令的频率。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网关终端发送侦听指令,可利用网关终端作为中介对采集终端进行侦听指令的集中播放,确保每个采集终端均可及时接收到侦听指令。同时在网关终端整体连接的采集终端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时,增大向对应网关终端发送侦听指令的频率,可避免因采集终端数量过多而导致侦听指令传输堵塞无法同步获得侦听指令。
可选地,在该步骤S2中,当采集终端接收到该侦听指令后,根据数据缓存区的参数保存状态和/或采集终端与集成控制终端的历史参数上传信息,调整采集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状态具体包括:
当采集终端接收到网关终端中继传输的侦听指令后,向集成控制终端反馈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的环境参数保存数据量和/或采集终端历史最近上一次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与当前时刻之间的上传时间间隔;
若该环境参数保存数据量超过数据缓存区的总数据存储量的预设比例,则增大采集终端通过网关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上传速率;
和/或,
若该上传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上传时间间隔阈值,则指示采集终端通过网关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数据缓存区中所有管网环境参数。
当该环境参数保存数据量超过数据缓存区的总数据存储量的预设比例,则表明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器已缓存足够多的管网环境参数,此时采集终端通过网关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上传速率,能够避免数据缓存器的缓存空间完全占用而无法缓存新的数据。此外,当该上传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上传时间间隔阈值,则表明采集终端已经较长时间未上传已采集的管网环境参数,此时指示采集终端通过网关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数据缓存区中所有管网环境参数,可便于对采集终端采集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更新分析处理。
可选地,在该步骤S3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分析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以此指示集成控制终端向人机交互终端上传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具体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获取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从该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中提取人机交互终端需要获取的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
根据该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该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从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并将摘选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压缩打包后,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
根据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提取满足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条件的管网环境参数,可快速对目标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定位获取,从而便于人机交互终端及时对管网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判断。
可选地,在该步骤S3中,根据该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该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从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具体包括:
根据该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先从采集终端中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读取得到所有管网环境参数;
再根据该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包含的采集时间区间,从读取得到的所有管网环境参数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
采集终端中不同传感器一一对应具有不同的数据缓存扇区,针对每个数据缓存扇区,根据管网环境参数类型,读取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这样可提高管网环境参数的摘选准确性。
可选地,在该步骤S3中,通过人机交互终端对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可视化显示,以及根据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管网事故预测分析具体包括:
将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的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备份后,传送至人机交互终端的Web网页端生成可视化图表;同时分析备份后的管网环境参数是否超出预定阈值条件,从而进行管网事故发生位置的预测警报。
将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的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备份,并利用人机交互终端的软件APP的Web网页端生成可视化图表,从而便于工作人员直观地查看管网区域的管网运行变化趋势。并且分析备份后的管网环境参数是否超出预定阈值条件,比如确定管网环境参数的温度是否超过预设温度阈值、或者天然气浓度是否超过预设浓度阈值,从而判断特定管网区域位置是否发生事故。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至少一个采集终端采集地下管网对应区域的管网环境参数,并利用集成控制终端获取管网环境参数,再将管网环境参数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进行显示与分析,其具体包括:
步骤S1,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指示采集终端按照预定工作模式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并将管网环境参数保存至采集终端对应的数据缓存区中;
步骤S2,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侦听指令,当采集终端接收到所述侦听指令后,根据数据缓存区的参数保存状态和/或采集终端与集成控制终端的历史参数上传信息,调整采集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状态;
步骤S3,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分析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以此指示集成控制终端向人机交互终端上传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再通过人机交互终端对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可视化显示,以及根据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管网事故预测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之前,还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周期性发送故障检测指令,并接收采集终端根据故障检测指令反馈的检测响应消息;
从检测响应消息中提取得到采集终端中所有传感器各自针对故障检测指令的响应时间间隔;
将所述响应时间间隔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进行比对,若所述响应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则将对应的传感器标记为疑似故障传感器;若所述响应时间间隔小于预设时间间隔阈值,则对应的传感器标记为工作正常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中,当确定疑似故障传感器后,还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数据缓存状态检测指令,并接收采集终端根据数据缓存状态检测指令反馈的数据缓存区存储信息;
从数据缓存区存储信息中提取得到疑似故障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存储的数据内容信息;
若所述数据内容信息包括重复的数据队列,则将对应的疑似故障传感器标记为工作异常传感器;若所述数据内容信息不包括重复的数据队列,则将对应的疑似故障传感器标记为工作正常传感器;
再对工作异常传感器进行重启恢复操作,以及将工作异常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存储的数据内容进行删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工作触发指令,指示采集终端按照预定工作模式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具体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一工作触发指令,将采集终端中处于休眠状态的传感器切换至工作状态;
再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电源电量获取指令,以确定采集终端中电源的实时剩余电量值;
根据所述实时剩余电量值,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二工作触发指令,调整采集终端中每个传感器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的采样时间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中,根据所述实时剩余电量值,向采集终端发送第二工作触发指令,调整采集终端中每个传感器进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的采样时间间隔具体包括:
若所述实时剩余电量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电量阈值,则将采集终端所有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均设成等于预设采样时间间隔;
若所述实时剩余电量值小于预设电量阈值,则继续判断每个传感器的实际功耗与预设功耗阈值进行比对;若实际功耗大于或等于预设功耗阈值,则增大对应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否则,保持对应传感器的采样时间间隔不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2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向采集终端发送侦听指令具体包括:
获取与采集终端连接的网关终端在物联网中的地址信息以及每个网关终端整体连接的采集终端数量;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向每个网关终端定向发送侦听指令;同时,若网关终端整体连接的采集终端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则增大向对应网关终端发送侦听指令的频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2中,当采集终端接收到所述侦听指令后,根据数据缓存区的参数保存状态和/或采集终端与集成控制终端的历史参数上传信息,调整采集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状态具体包括:
当采集终端接收到网关终端中继传输的侦听指令后,向集成控制终端反馈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的环境参数保存数据量和/或采集终端历史最近上一次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与当前时刻之间的上传时间间隔;
若所述环境参数保存数据量超过数据缓存区的总数据存储量的预设比例,则增大采集终端通过网关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管网环境参数的上传速率;
和/或,
若所述上传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预设上传时间间隔阈值,则指示采集终端通过网关终端向集成控制终端上传数据缓存区中所有管网环境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集成控制终端分析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以此指示集成控制终端向人机交互终端上传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具体包括:
通过集成控制终端获取来自人机交互终端的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从所述环境参数获取请求中提取人机交互终端需要获取的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
根据所述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所述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从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并将摘选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压缩打包后,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3中,根据所述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和所述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从采集终端的数据缓存区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管网环境参数类型,先从采集终端中传感器对应的数据缓存扇区读取得到所有管网环境参数;
再根据所述管网环境参数采集时间包含的采集时间区间,从读取得到的所有管网环境参数中摘选相匹配的管网环境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下管网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人机交互终端对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可视化显示,以及根据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管网事故预测分析具体包括:
将上传至人机交互终端的指定类型的管网环境参数进行备份后,传送至人机交互终端的Web网页端生成可视化图表;同时分析备份后的管网环境参数是否超出预定阈值条件,从而进行管网事故发生位置的预测警报。
CN202210189608.8A 2022-02-28 2022-02-28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Active CN1146460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89608.8A CN114646021B (zh) 2022-02-28 2022-02-28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89608.8A CN114646021B (zh) 2022-02-28 2022-02-28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6021A true CN114646021A (zh) 2022-06-21
CN114646021B CN114646021B (zh) 2023-11-17

Family

ID=81993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89608.8A Active CN114646021B (zh) 2022-02-28 2022-02-28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4602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355U (zh) * 1989-07-17 1991-03-11
CN106090623A (zh) * 2016-06-27 2016-11-09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基于物联网的管网远程监测系统
WO2018098719A1 (zh) * 2016-11-30 2018-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睡眠监测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8573072A (zh) * 2018-07-02 2018-09-25 青岛华高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设备运用率控制系统
CN112462657A (zh) * 2020-11-25 2021-03-09 山东茂盛管业有限公司 智慧管网大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定位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355U (zh) * 1989-07-17 1991-03-11
CN106090623A (zh) * 2016-06-27 2016-11-09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基于物联网的管网远程监测系统
WO2018098719A1 (zh) * 2016-11-30 2018-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睡眠监测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8573072A (zh) * 2018-07-02 2018-09-25 青岛华高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设备运用率控制系统
CN112462657A (zh) * 2020-11-25 2021-03-09 山东茂盛管业有限公司 智慧管网大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定位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6021B (zh)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0461B (zh) 压力管道监测系统、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847216B (zh) 风机叶片的状态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376184A (zh) 一种桥梁健康监控的方法及系统
WO2022174679A1 (zh) 单体电池电压不一致故障预测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N204315055U (zh) 基于物联网的地下电缆监测预警系统
CN104535104A (zh) 电力系统输电塔在线监测方法及监测系统
CN111882071A (zh)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预应力钢构件监测方法
CN108253303A (zh) 一种天然气管道的监测与预警方法和系统
CN116986164B (zh) 酸碱储罐泄漏监测预警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192283A (zh) 一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无线火灾预警系统
CN112684765A (zh) 多信源水情遥测系统
CN101806925A (zh) 铁路接触网霜冻预测
CN205120097U (zh) 输电线路杆塔倾斜监测装置
CN118378050A (zh) 基于大数据的后勤服务监控系统
CN116882758A (zh) 一种大坝安全监测体检单生成方法
CN116488351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低压配电箱远程监控方法和系统
CN114567862A (zh) 管网监测终端系统
CN117596265B (zh) 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测温终端数据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4646021B (zh) 地下管网监测方法
CN117934212A (zh) 基于iot技术数字可视化平台的施工过程监控方法
CN111314801B (zh) 一种支持动态调度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08444838B (zh) 一种树木抗倒伏评价预警方法
CN116032012A (zh) 输电线预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959558B (zh) 一种风偏、导地线振动监测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455207A (zh) 桥梁梁板铰缝状态在线识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