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30351A -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30351A
CN114630351A CN202011460426.7A CN202011460426A CN114630351A CN 114630351 A CN114630351 A CN 114630351A CN 202011460426 A CN202011460426 A CN 202011460426A CN 114630351 A CN114630351 A CN 114630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mld
time
trigger frame
ppd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604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30351B (zh
Inventor
李伊青
李云波
郭宇宸
于健
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6042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30351B/zh
Priority to EP21902388.4A priority patent/EP424704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32490 priority patent/WO202212168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30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0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30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30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4Scheduled or contention-free access
    • H04W74/06Scheduled or contention-free access using p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Abstract

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例如WLAN),用于在NSTR MLD通信的场景下,实现与触发帧相关的错误恢复。该方法包括: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之后,在MLD通过第一链路为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以及通过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在第三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第二时刻与第三时刻对齐。

Description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达到极高吞吐率的技术目标,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be标准将多链路(multi-link,ML)通信作为关键技术之一。支持ML通信的多链路设备(multi-link device,MLD)具有在多个链路发送和接收的能力,从而MLD可以利用更大的带宽进行数据传输,有利于显著提升吞吐率。其中,一个链路可以指MLD在一个频段上进行数据传输的空间路径。
根据MLD是否具备在不同链路上同时收发(simultaneous transmitting andreceiving,STR)的能力,可以将MLD分为STR MLD和non-STR MLD。STR MLD具备STR能力,non-STR MLD不具备STR能力。
对于有non-STR MLD参与通信的场景,链路的错误恢复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业界尚未提出与触发帧相关的错误恢复机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在non-STR MLD通信的场景下,实现与触发帧相关的错误恢复。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多链路设备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基于触发帧的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trigger-based PHYprotocol data unit,TB PPDU),以及通过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以及在第三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第二时刻和第三时刻对齐。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链路上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PPDU,而在第二链路上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在第三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可见,在第一链路上出现与第一触发帧相关的错误时,MLD还可以在第一链路上发送下一个触发帧(也即第三触发帧),从而实现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另外,由于第二时刻和第三时刻对齐,因此第三触发帧和第四触发帧是同步发送的,以降低MLD需要同时收发数据的情况发生的概率,保证MLD能够正常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方法还包括:MLD在第二TB PPDU的块确认(block ack,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包括:在第一链路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基于该设计,可以避免MLD在第一链路上传输的信息与其他设备在第一链路传输的信息发生冲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第一预设时间间隔。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预设时间间隔为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pointcoordination function interframe space,PIFS)。这样一来,将第三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从相关技术定义的SIFS修改为PIFS,可以保证第三时刻与第二时刻对齐,从而保证MLD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能够同步发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方法还包括:MLD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在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的情况下,MLD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二TB PPDU的BA传输完毕;MLD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起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包括:在第一链路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第二预设时间间隔。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为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基于该设计,相当于将退避流程在从繁忙切换到空闲后需要等待的时间从相关技术中定义的AIFS修改为SIFS,从而保证第二时刻与第三时刻能够对齐,进而保证MLD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能够同步发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方法还包括:MLD在第四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虚设(dummy)帧,第四时刻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dummy帧的长度与第二TB PPDU的BA的长度相同。基于该设计,通过发送dummy帧来维持MLD在第一链路上的TXOP,从而使得MLD可以在第一链路上发送下一个触发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MLD在第四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之前,方法还包括:MLD确定在第四时刻之前的PIFS内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MLD第四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之前,方法还包括:MLD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当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时,MLD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四时刻。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包括:MLD确定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包括:MLD确定接收到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多链路设备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在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以及MLD通过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第二时刻位于在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在第二TB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而在第二链路上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可见,在第一链路上出现与第一触发帧相关的错误时,MLD还可以在第一链路上发送下一个触发帧(也即第三触发帧),从而实现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另外,第二时刻位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以避免第二TB PPDU的BA对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得第一链路的错误恢复能够正常进行。并且,由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的这段时间内,MLD不需要在第二链路上接收数据,因此,MLD在这段时间内发送第三触发帧,可以降低MLD需要同时收发数据的情况发生的概率,保证MLD能够正常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MLD确定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之后,方法还包括:MLD确定在第二时刻之前的PIFS内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MLD确定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之后,方法还包括:MLD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当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时刻之前退避到0时,MLD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二时刻。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或者,第二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MLD,包括:处理模块和与处理模块连接的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处理模块,还用于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基于触发帧的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TB PPDU,以及通过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控制通信模块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以及在第三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第二时刻和第三时刻对齐。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在第二TB PPDU的块确认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块,用于在第一链路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第一预设时间间隔。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预设时间间隔为PIFS。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在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的情况下,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二TB PPDU的BA传输完毕;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起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块,用于在第一链路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第二预设时间间隔。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为SIFS。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信模块,还用于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在第四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第四时刻第二TB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dummy帧的长度与第二TB PPDU的BA的长度相同。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在通信模块在第四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之前,确定在第四时刻之前的PIFS内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当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时,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四时刻。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包括:MLD确定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包括:MLD确定接收到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与处理模块连接的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处理模块,还用于在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以及MLD通过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控制通信模块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第二时刻位于在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在确定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之后,确定在第二时刻之前的PIFS内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在确定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之后,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当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时刻之前退避到0时,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二时刻。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或者,第二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处理器和收发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中任一设计提供的方法。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处理动作,收发器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发送的动作。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中任一设计提供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设计提供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电路和收发管脚,处理电路和收发管脚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设计提供的方法。其中,处理电路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处理动作,收发管脚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发送的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三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对应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退避流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P多链路设备与STA多链路设备的通信场景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参与通信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PIFS错误恢复机制应用于触发帧出错场景的示意图;
图5为相关技术中退避错误恢复机制应用于触发帧出错场景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发帧发送的场景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此外,“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采用IEEE 802.11标准的系统。示例性的,IEEE 802.11标准包括但不限于:802.11be标准、或者更下一代的802.11标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适用的场景包括:AP与STA之间的通信、AP与AP之间的通信、以及STA与STA之间的通信等。
本申请涉及到的STA可以是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用户终端、用户装置,接入装置,订户站,订户单元,移动站,用户代理,用户装备或其他名称,其中,用户终端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终端(terminal),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便携式通信设备,手持机,便携式计算设备,娱乐设备,游戏设备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或被配置为经由无线介质进行网络通信的任何其他合适的设备等。在此,为了描述方便,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站点或STA。
本申请所涉及到的接入点AP是一种部署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为其关联的STA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该接入点AP可用作该通信系统的中枢,可以为基站、路由器、网关、中继器,通信服务器,交换机或网桥等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等。在此,为了描述方便,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接入点AP。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术语进行介绍,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
TXOP是无线信道接入的基本单元。TXOP由初始时间和最大持续时间(TXOP limit)组成。获得TXOP的站点在TXOP limit时间内可以不再重新竞争信道、连续使用信道传输多个数据帧。
TXOP可以经由竞争或者混合协调器(hybrid coordinator,HC)分配两种方式获得。其中,经由竞争获得的TXOP可以被称为增强的分布式信道访问(enhanced distributedchannel access,EDCA)TXOP。经由HC分配获得的TXOP可以被称为混合式协调功能控制信道访问(hybrid coordination function controlled channel access,HCCA)TXOP。
应理解,本申请不涉及TXOP的获取,TXOP的获取方式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2、帧间间隔(interframe space,IFS)
为了尽量避免碰撞,802.11协议规定,设备在完成发送后,必须再等待一段很短的时间才能发送下一帧。这段时间的即是帧间间隔。帧间间隔的长短取决于设备要发送的帧的类型。高优先级的帧需要等待的时间较短,因此可以优先获得发送权,但低优先级帧就必须等待较长的时间。
帧间间隔提供对无线介质访问的不同优先级来进行划分的,不同优先级按照帧间间隔的时间长短来进行划分。帧间间隔的时间越短,表示其对应的优先级越高,帧间间隔的时间从小到大排列如下:
(1)短帧间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
(2)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interframe space,PIFS)
(3)分布协调功能帧间间隔(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interframespace,DIFS)
(4)仲裁帧间间隔(arbitration interframe space,AIFS)
(5)扩展帧间间隔(extended interframe space,EIFS)
3、错误恢复(error recovery)
相关技术中,在TXOP建立成功之后,TXOP内的某个PPDU传输失败时,触发该链路的错误恢复。
其中,错误恢复包括PIFS错误恢复和退避(back off)错误恢复,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PIFS错误恢复:信道空闲的时长达到PIFS后,设备在该信道上发送下一个PPDU。
(2)退避错误恢复:进行信道退避,在退避结束之后发送下一个PPDU。
4、载波侦听机制
载波侦听机制可以分为物理载波侦听机制和虚拟载波侦听机制。
(1)物理载波侦听机制又被称为空闲信道评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CCA)。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目标设备需要在某一信道上发送数据之前,目标设备首先在这个信道上进行接收。如果经过给定的时间,目标设备没有发现其他设备在此信道上发送数据,则目标设备开始发送数据;如果发现有其他设备在发送数据,则目标设备随机避让一段时间后再次重试此过程。
空闲信道评估包括包检测和能量检测。其中,包检测是检测信道上是否有数据包传输(可通过检测是否有包头来判断是否有数据包传输),如果信道上存在数据包且能量超过一个包检测阈值,则认为信道繁忙。能量检测是检测信道上的能量大小,如果信道上的能量大于或等于能量检测阈值,则认为信道繁忙。当包检测的结果和能量检测的结果均为信道空闲时,才认为该信道是空闲状态。换句话说,如果在某段时间内没有检测到包头,且能量检测时信道上的能量小于该能量检测阈值,则认为该信道是空闲状态。
(2)虚拟载波侦听机制使用在802.11帧中所发现的信息来预测无线介质的状态。通常,虚拟载波侦听是由NAV所提供。一个设备可以维护一个或多个NAV。NAV本身为一个定时器,通过使用帧的MAC报头中的持续时间值来进行设置。NAV的值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NAV不为零,表示无线介质处于繁忙状态。NAV为零,表示无线介质处于空闲状态。上述无线介质可以为信道、频段等。
其中,NAV通过使用帧的MAC报头中的持续时间值来进行设置,可以具体实现为:当一个站点接收到一个帧后,如果该帧的接收地址不是该站点且该帧中duration字段的数值大于站点当前的NAV数值,则该站点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帧中的持续时间(duration)字段来更新NAV。如果该帧的接收地址是该站点,说明该站点为接收站点,或该帧中duration字段的数值小于或等于站点当前的NAV数值,则不可以更新NAV。其中,NAV数值从接收到的无线帧的结束时刻开始算起的。
5、退避机制
IEEE 802.11标准支持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传输介质,由发送者在发送数据前先进行传输介质的可用性检测。IEEE 802.11标准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避免(carrier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来实现信道的竞争。其中,为了避免碰撞,CSMA/CA采用了退避机制。
下面对单信道上的退避机制进行说明。在设备发送消息之前,设备可以从0到竞争窗口(contention window,CW)之间选择一个随机数,并以该随机数作为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在信道的空闲时间达到仲裁帧间间隔(arbitration inter-frame space,AIFS)之后,当信道每空闲一个时隙(timeslot)时,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减1。在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减为0之前,若信道在某一个timeslot的状态为繁忙,则退避计数器暂停计数。之后,若信道从繁忙状态转为空闲状态后,并且信道的空闲时间达到AIFS之后,退避计数器恢复计数。当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为0时,退避流程结束,设备可以开始数据传输。
结合图1进行举例说明,假设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5,在信道的空闲时间达到AIFS后,退避计数器开始回退。每当信道在一个时隙中处于空闲状态,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减1,直至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为0。在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为0后,设备成功竞争到信道,设备可以在该信道上发送PPDU。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技术术语的介绍,以下不再赘述。
目前IEEE 802.11下一代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协议极高吞吐量(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EHT)设备支持通过多个流数、多个频段(例如,2.4GHz,5GHz和6GHz频段),以及同一频段上通过多个信道的合作等方式提高峰值吞吐量,降低业务传输的时延。该多频段或多信道可以统称为多链路。
多链路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隶属的站点,隶属的站点可以是逻辑上的站点,也可以是物理上的站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链路设备包括隶属的站点”可以简要描述为“多链路设备包括站点”。
其中,隶属的站点可以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或者非接入点站点(non-access point station,non-AP STA)。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隶属的站点为AP的多链路设备称为多链路AP,或者AP MLD,或者多链路AP设备;可以将隶属的站点为STA的多链路设备称为多链路STA,或者多链路STA设备,或者STA MLD,或者non-AP MLD。
多链路设备可以遵循802.11协议实现无线通信。示例性的,802.11协议可以为802.11ax协议、802.11be协议、以及下一代802.11协议,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多链路设备可以与其他设备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他设备可以是多链路设备,也可以不是多链路设备。
示例性的,图2为AP多链路设备与STA多链路设备的通信场景示意图。如图2所示,一个AP多链路设备可以关联多个STA多链路设备以及单链路STA。例如,AP多链路设备100关联STA多链路设备200、STA多链路设备300、以及STA400。应理解,AP多链路设备中的多个AP分别工作在多个链路上,STA多链路设备中的多个STA分别工作在多个链路上,STA多链路设备中的一个STA关联其工作链路上AP多链路设备中的一个AP。单链路STA关联其工作链路上AP多链路设备中的一个AP。
多链路设备工作的频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sub 1GHz,2.4GHz,5GHz,6GHz以及高频60GHz。图3(a)、图3(b)示出了无线局域网中多链路设备与其他设备通过多条链路进行通信的两种示意图。
图3(a)示出了一种AP多链路设备101和STA多链路设备102通信的场景。AP多链路设备101包括隶属的AP101-1和AP101-2,STA多链路设备102包括隶属的STA102-1和STA102-2,且AP多链路设备101和STA多链路设备102采用链路1和链路2并行进行通信。
图3(b)示出了AP多链路设备101与STA多链路设备102,STA多链路设备103以及STA104进行通信的场景。AP多链路设备101包括隶属的AP101-1至AP101-3,STA多链路设备102包括隶属的两个STA102-1和STA102-2,STA多链路设备103包括2个隶属的STA103-1,STA103-2,STA103-3,STA104为单链路设备,AP多链路设备可以分别采用链路1和链路3与STA多链路设备102进行通信,采用链路2和链路3与多链路103进行通信,采用链路1与STA104通信。一个示例中,STA104工作在2.4GHz频段;STA多链路设备103包括STA103-1和STA103-2,STA103-1工作在5GHz频段,STA103-2工作在6GHz频段;STA多链路设备102包括STA102-1和STA102-2,STA102-1工作在2.4GHz频段,STA102-2工作在6GHz频段。AP多链路设备中工作在2.4GHz频段的AP101-1可以通过链路1与STA104和STA多链路设备102中的STA102-2之间传输上行或下行数据。AP多链路设备中工作在5GHz频段的AP101-2可以通过链路2与STA多链路设备103中工作在5GHz频段的STA103-1之间传输上行或下行数据。AP多链路设备101中工作在6GHz频段的AP101-3可通过链路3与STA多链路设备102中工作在6GHz频段的STA102-2之间传输上行或下行数据,还可通过链路3与STA多链路设备中的STA103-2之间传输上行或下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图3(a)仅示出了AP多链路设备支持2个频段,图3(b)仅以AP多链路设备支持三个频段(2.4GHz,5GHz,6GHz),每个频段对应一条链路,AP多链路设备101可以工作在链路1、链路2或链路3中的一条或多条链路为例进行示意。在AP侧或者STA侧,这里的链路还可以理解为工作在该链路上的站点。实际应用中,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还可以支持更多或更少的频段,即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可以工作在更多条链路或更少条链路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示例性的,多链路设备为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该装置可以为一个整机的设备,还可以是安装在整机设备中的芯片或处理系统等,安装这些芯片或处理系统的设备可以在这些芯片或处理系统的控制下,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和功能。
多链路设备可以支持同时收发(simultaneously transmit and receive,STR)数据,或者,多链路设备可以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其中,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是指:多链路设备在一条链路上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另一条链路上接收到数据。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是指:多链路设备在一条链路上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不能在另一条链路上接收到数据。
对于不能同时收发(not simultaneously transmit and receive,NSTR)的多链路设备来说,由于能力受限,当其在一条链路发送信号的时候,可能无法在另一条链路上进行信号接收。如果这时候在另一条链路上有数据包需要接收,则NSTR多链路设备可能接收不到数据包,导致数据包的丢失。为了避免丢包的情况发生,802.11协议中提出一种同步多链路通信方式。同步多链路通信方式要求将在不同链路上发送给NSTR多链路设备的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以降低NSTR多链路设备出现需要同时收发的概率。
目前,现有的错误恢复机制并不适用于NSTR MLD使用触发帧的通信场景。具体的,在一条链路上出现与触发帧相关的错误(例如触发帧传输失败或者触发帧所触发的TBPPDU发生错误)时,现有的错误恢复机制可能无法成功进行错误恢复,或者在成功错误恢复之后可能使得MLD出现需要同时收发的情况。
例如,如图4所示,不支持STR的发送端MLD在链路1和链路2上分别通过RTS-CTS机制获取到TXOP。之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在传输过程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而在链路1上,由于发送端MLD在确定触发帧10传输失败之后,可以进行PIFS错误恢复。但是,经过PIFS错误恢复之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的触发帧11会和正在接收的TB PPDU20发生冲突。这样一来,可能导致发送端MLD可能无法在链路2上正常接收TB PPDU20。相应的,发送端MLD也无法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对应的BA20。图4中BA20以虚线框表示表示未发送。
又例如,如图5所示,不支持STR的发送端MLD在链路1和链路2上分别通过RTS-CTS机制获取到TXOP。之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在传输过程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发送端MLD在确定触发帧10传输失败之后,可以进行退避恢复。在退避成功后,发送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1。但是,链路1上触发帧11所触发的TB PPDU11的传输时间与链路2上发送端MLD发送的触发帧21的传输时间相冲突,导致发送端MLD出现需要同时收发的情况,影响不支持STR能力的发送端MLD的正常通信。
因此,针对NSTR MLD,有必要设计合理的方案以实现与触发帧相关的错误恢复。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具体介绍。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
其中,MLD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不支持STR。或者说,MLD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不具备STR能力。
应理解,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是MLD配置的多个链路中的任意两个,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LD可以通过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与另一个MLD通信。或者,MLD通过第一链路和第一设备通信,以及通过第二链路和第二设备通信,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是独立的两个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LD可以是AP MLD,或者STA MLD。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是对齐的。这样一来,保证MLD采用了同步多链路通信方式,降低MLD同时收发的概率。
S102、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以及通过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在第三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
应理解,“成功接收”可以替换为“正确接收”或者其他类似的描述,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时刻与第三时刻是对齐的。并且,第三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四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是对齐的。
应理解,两个时刻对齐可以是指两个时刻相同,或者两个时刻之间的偏差值在802.11协议允许的偏差范围内。示例性的,目前802.11协议允许的偏差范围可以为[-8μs,8μs]或者[-4μs,4μs]。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可选的,由于第三触发帧和第四触发帧在传输开始时刻和传输结束时刻上均是对齐的,因此第三触发帧和第四触发帧在长度上期望是相同的。
应理解,第三触发帧是MLD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之后,又发送的一个触发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触发帧所包括的参数可以和第一触发帧所包括的参数相同或者相似。从而,第三触发帧所触发的TB PPDU和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TB PPDU相同。
可选的,基于该设计,第三触发帧可以由第一触发帧以及填充(padding)来构成的。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触发帧所包括的参数可以和第一触发帧所包括的参数不相同。从而,第三触发帧所触发的TB PPDU和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TB PPDU不相同。
可选的,基于该设计,第三触发帧和第一触发帧可以用于触发同一个设备发送TBPPDU,也可以用于触发不同设备发送TB PPDU。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第一TB PPDU,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情形1:MLD确定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
可选的,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可以替换为第一触发帧发生错误,对此不作限定。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LD确定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可以具体实现为:MLD在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第一TB PPDU。
例如,MLD的物理层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第一触发帧之后,MLD的物理层会向MLD的MAC层发送用于确认第一触发帧传输结束的信号(例如PHY-TXEND.confirm primitive)。之后,如果MLD的MAC层在预设时间间隔内没有接收到MLD的物理层发送的用于确认接收到第一TB PPDU的信号(例如PHY-RXSTART.indication primitive),则MLD可以确定第一链路上的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
示例性的,上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aSIFSTime+aSlotTime+aRxPHYStart-Delay。其中,aSIFSTime表示一个SIFS的时长,aSlotTime表示一个时隙的时长,aRxPHYStart-delay表示接收端天线上的PPDU的开始到PHY-RXSTART.indicationprimitive发出的延迟。
情形2:MLD确定接收到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果MLD接收到第一TB PPDU,但是根据第一TB PPDU计算出来的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与第一TB PPDU携带的FCS不一致,则MLD可以确定接收到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LD的MAC层接收到物理层发送的与第一TB PPDU相关的PHY-RXEND.indication primitive。若PHY-RXEND.indication primitive携带的参数接收错误(RXERROR)是除了未出错(NoError)之外的其他取值(例如格式违反(FormatViolation),载波丢失(CarrierLost),不支持的速率(UnsupportedRate),过滤的(Filtered)等),则MLD可以确定接收到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
下面对MLD可以采用的错误恢复方案进行具体介绍。
错误恢复方案1、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第一TB PPDU之后,MLD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在第一链路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MLD可以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可选的,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的起始时刻可以为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或者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时刻。
可选的,针对错误恢复方案1,若第一链路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持续处于空闲状态,则说明错误恢复失败,从而MLD可以不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应理解,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可以采用CCA检测方式,或者其他检测方式,对此不作限定。
对于NSTR MLD来说,MLD在第一链路上进行信道检测的过程中,如果MLD在第二链路上发送信息(例如第二TB PPDU的BA),则会导致第一链路受到第二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干扰,从而导致第一链路上信道检测结果为繁忙状态,进而导致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失败。因此,区别于相关技术中的PIFS错误恢复,错误恢复方案1中,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的起始时刻为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或者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时刻。这样一来,在第一链路的信道检测的过程中,避免第二链路上发送的第二TB PPDU的BA影响到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检测结果,保证错误恢复的正常执行。
现有的PIFS错误恢复要求第一链路保持空闲状态的持续时间为PIFS。但是,目前802.11协议中定义BA的传输结束时刻与下一个触发帧的传输起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SIFS。但是,若第四触发帧的传输起始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SIFS,而SIFS与PIFS不一致,则可能会导致第四触发帧与第三触发帧不能同步发送。对此,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四触发帧的传输起始时刻(也即第三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设置为第一预设时间间隔。
可选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PIFS。这样一来,错误恢复方案1可以遵循现有技术中对PIFS错误恢复的规定。
或者,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帧间间隔。例如,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SIFS。
示例性的,以图7来对上述错误恢复方案1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其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之后,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的BA20。发送端MLD在BA20的传输结束时刻起进行信道检测。在BA20传输结束时刻起的PIFS内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1。并且,在发送触发帧11的同一时刻,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1。触发帧11和触发帧21对齐。这样一来,保证后续TB PPDU11和TB PPDU21对齐,BA11和BA21对齐。
其中,图7中的TB PPDU10用虚线框表示未收到,后续附图中的虚线框也表示框内的内容未收到,在此统一说明,下述实施例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以图8来对上述错误恢复方案1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成功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间隔SIFS之后回复TB PPDU20的BA20。由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接收到的TB PPDU10发生错误,因此发送端MLD在BA20的传输结束时刻起进行信道检测。在BA20传输结束时刻起的PIFS内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1。并且,在发送触发帧11的同一时刻,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1。触发帧11和触发帧21对齐。这样一来,保证后续TB PPDU11和TB PPDU21对齐,BA11和BA21对齐。
错误恢复方案2、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第一TB PPDU之后,MLD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在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的情况下,MLD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二TB PPDU的BA传输完毕。之后,MLD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起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在第一链路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应理解,在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的情况下,MLD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二TB PPDU的BA传输完毕,其目的在于保证第一链路上的第三触发帧和第二链路上的第四触发帧可以同步发送。
可选的,针对错误恢复方案2,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未退避到0,则说明错误恢复失败,从而MLD可以不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一方面,第二TB PPDU的BA传输过程中,第一链路会因为该第二TB PPDU的BA的影响而导致信道检测结果为繁忙状态。因此,MLD会暂停(suspend)退避流程。在第二TB PPDU的BA传输完毕之后,第一链路上的信道状态从繁忙状态转为空闲状态。但是,根据现有的退避机制,第一链路需要保持一段时间(例如DIFS、EIFS或者AIFS)处于空闲状态,才能继续退避流程,从而竞争到信道。另一方面,目前,802.11协议中定义BA的传输结束时刻与下一个触发帧的传输起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SIFS。这样一来,如果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依然设置为DIFS、EIFS或者AIFS,而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四触发帧的传输起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设置为SIFS,则会导致第三触发帧和第四触发帧不能同步发送。
对此,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将第四触发帧的传输起始时刻(也即第三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设置为第二预设时间间隔。
可选的,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SIFS。这样一来,可以不用修改现有协议所定义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与下一个触发帧的传输起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或者,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帧间间隔,对此不作限定。例如,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PIFS、DIFS、AIFS、或EIFS。
示例性的,以图9来对上述错误恢复方案2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其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之后,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的BA20。在触发帧10传输失败之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执行退避流程。若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在BA20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则发送端MLD会将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BA20的传输完毕。在BA20的传输完毕之后,发送端MLD会检测链路1的信道状态。当链路1处于空闲状态达到SIFS时,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1。另外,发送端MLD会从BA20的传输结束时刻起的SIFS之后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1。可见,触发帧11和触发帧21可以对齐。这样一来,保证后续TB PPDU11和TB PPDU21对齐,BA11和BA21对齐。
错误恢复方案3、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第一TB PPDU之后,MLD在第四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第四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dummy帧的长度与第二TB PPDU的BA的长度相同。之后,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其中,第二时刻与dummy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SIFS。
应理解,MLD发送dummy帧的目的在于:维持MLD在第一链路的TXOP,以避免第一链路的TXOP被其他设备抢占。
上述dummy帧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帧,例如控制帧、数据帧等,对此不作限定。
由于dummy帧的传输开始时刻(也即第四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并且dummy帧的长度与第二TB PPDU的BA的长度相同,从而保证dummy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应理解,dummy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可以是指dummy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相同,或者dummy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偏差值在802.11协议允许的偏差范围内。示例性的,目前802.11协议允许的偏差范围可以为[-8μs,8μs]或者[-4μs,4μs]。
应理解,针对错误恢复方案3,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第二TB PPDU的传输开始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应理解,该时间间隔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具有不同的取值。例如,在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的情况下,第二TB PPDU的传输开始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SIFS;或者,在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的情况下,第二TB PPDU的传输开始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PIFS。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LD在发送dummy帧之前可以采用退避错误恢复,以确定是否可以发送dummy帧。例如,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第一TB PPDU之后,MLD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在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的情况下,MLD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四时刻。之后,MLD在第四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
示例性的,以图10来对上述错误恢复方案3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其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之后,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的BA20。在触发帧10传输失败的情况下,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执行退避流程。并且,若在第四时刻之前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退避到0,则发送端MLD将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保持为0,直至到达第四时刻。之后,之后,发送端MLD在从dummy帧传输结束时刻起的SIFS之后通过链路1发送触发帧11,在BA20传输结束时刻起的SIFS之后通过链路1发送触发帧21。这样一来,保证触发帧11和触发帧21对齐,以及后续TB PPDU11和TB PPDU21对齐,BA11和BA21对齐。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LD在发送dummy帧之前可以采用PIFS错误恢复,以确定是否可以发送dummy帧。例如,在MLD通过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第一TB PPDU之后,MLD可以对第一链路进行信道检测。在MLD确定在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的PIFS内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MLD在第四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
示例性的,以图11来对上述错误恢复方案3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其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之后,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的BA20。在触发帧10传输失败的情况下,发送端MLD检测链路1的信道状态。若在BA20传输开始时刻之前的PIFS内链路1保持空闲状态,则发送端MLD在第四时刻通过链路1发送dummy帧。之后,发送端MLD在从dummy帧传输结束时刻起的SIFS之后通过链路1发送触发帧11,在BA20传输结束时刻起的SIFS之后通过链路1发送触发帧21。这样一来,保证触发帧11和触发帧21对齐,以及后续TB PPDU11和TB PPDU21对齐,BA11和BA21对齐。
可选的,在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的情况下,由于第一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从SIFS修改为PIFS+偏差值。这样一来,一方面,保证MLD在第一TB PPDU传输结束时刻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在链路1上完成错误恢复;另一方面,保证dummy帧的传输开始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
其中,偏差值可以为正数也可以为负数,对此不作限定。可选的,偏差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为[-8μs,8μs]或者[-4μs,4μs]。示例性的,偏差值可以为8μs,4μs,-4μs,-8μs等。
示例性的,以图12来对上述错误恢复方案3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 PPDU20的BA20。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接收到TBPPDU10,但是TB PPDU10出现错误。因此,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执行退避流程。若在第四时刻之前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退避到0,则发送端MLD将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保持为0,直至第四时刻到达。之后,发送端MLD在第四时刻通过通过链路1发送dummy帧。之后,发送端MLD在从dummy帧传输结束时刻起的SIFS之后通过链路1发送触发帧11,在BA20传输结束时刻起的SIFS之后通过链路1发送触发帧21。这样一来,保证触发帧11和触发帧21对齐,以及后续TBPPDU11和TB PPDU21对齐,BA11和BA21对齐。
基于图6所示的实施例,在第一链路上未成功接收到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而在第二链路上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在第三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可见,在第一链路上出现与第一触发帧相关的错误时,MLD还可以在第一链路上发送下一个触发帧(也即第三触发帧),从而实现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另外,由于第二时刻和第三时刻对齐,因此第三触发帧和第四触发帧是同步发送的,以降低MLD需要同时收发数据的情况发生的概率,保证MLD能够正常通信。
如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01、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
其中,步骤S201可以参考图6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1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202、在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以及MLD通过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其中,第二时刻位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应理解,第二时刻可以为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或者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又或者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至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间的时间段中的任意一个时刻。
示例性的,第二时刻可以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相距一个RX/TX时间,以降低MLD同时收发的情况发生的概率。
第二时刻位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其原因在于:避免MLD接收第二TB PPDU和MLD发送第三触发帧同时发生,也即避免MLD出现同时需要收发的情况,保证MLD能够正常通信。
第二时刻位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其原因在于:由于MLD不支持STR,因此第二链路上发送第二TB PPDU的BA会使第一链路上的信道检测结果变为繁忙状态,进而干扰到第一链路上正常进行错误恢复。因此,可以通过使MLD在第二时刻之前完成错误恢复,以避免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受到第二TB PPDU的BA的影响。
第三触发帧以及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的具体介绍,均可以参考上文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对MLD可以采用的错误恢复方案进行介绍。
错误恢复方案4、在MLD确定接收到的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之后,MLD在第一链路上进行信道检测。在第一链路在第二时刻之前的PIFS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示例性的,以图14来对错误恢复方案4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其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对于链路2,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的BA20。对于链路1,发送端MLD检测链路1的信道状态;若在BA20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的PIFS内链路1处于空闲状态,则发送端MLD在BA20的传输开始时刻起传输触发帧11。触发帧11的传输结束时刻与触发帧21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示例性的,以图15来对错误恢复方案4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其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对于链路2,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的BA20。对于链路1,发送端MLD检测链路1的信道状态;若在TB PPDU20传输结束时刻之前的PIFS内链路1处于空闲状态,则发送端MLD在TB PPDU20传输结束时刻起传输触发帧11。触发帧11的传输结束时刻与触发帧21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可选的,针对错误恢复方案4,若在第二时刻之前的PIFS内第一链路未保持空闲状态,则说明错误恢复失败,从而MLD可以不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错误恢复方案5、在MLD确定接收到的由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之后,MLD在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在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时刻之前退避到0的情况下,MLD将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第二时刻。之后,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示例性的,以图16来对错误恢复方案4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其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对于链路2,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的BA20。对于链路1,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执行退避流程。若在BA20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退避到0,则发送端MLD将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BA20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后,发送端MLD在BA20的传输开始时刻通过链路1发送触发帧11。触发帧11的传输结束时刻与触发帧21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示例性的,以图17来对错误恢复方案4进行举例说明。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发送触发帧10,在链路2上发送触发帧20,触发帧10和触发帧20对齐。其中,触发帧10传输失败,触发帧20传输成功。对于链路2,发送端MLD在链路2上接收到TB PPDU20,并在链路2上回复TBPPDU20的BA20。对于链路1,发送端MLD在链路1上执行退避流程。若在TB PPDU20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前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退避到0,则发送端MLD将链路1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TBPPDU20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发送端MLD在TB PPDU20的传输结束时刻通过链路1发送触发帧11。触发帧11的传输结束时刻与触发帧21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可选的,针对错误恢复方案5,若在第二时刻之前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未退避到0,则说明错误恢复失败,从而MLD可以不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
应理解,MLD在成功接收到第二TB PPDU之后,MLD可以通过第二链路回复第二TBPPDU的BA。之后,MLD还可以在第三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
其中,第三时刻晚于第二时刻。可选的,第三时刻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SIFS。
应理解,第四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第三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以保证MLD使用同步链路通信方式,降低MLD出现需要同时收发的情况的概率。
应理解,第三时刻与第四时刻对齐可以是指第三时刻与第四时刻相同,或者第三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偏差值在802.11协议允许的偏差范围内。示例性的,目前802.11协议允许的偏差范围可以为[-8μs,8μs]或者[-4μs,4μs]。
基于图13所示的实施例,在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而在第二链路上成功接收到由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MLD在第二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可见,在第一链路上出现与第一触发帧相关的错误时,MLD还可以在第一链路上发送下一个触发帧(也即第三触发帧),从而实现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另外,第二时刻位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以避免第二TB PPDU的BA对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得第一链路的错误恢复能够正常进行。并且,由于第二TB PPDU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的这段时间内,MLD不需要在第二链路上接收数据,因此,MLD在这段时间内发送第三触发帧,可以降低MLD需要同时收发数据的情况发生的概率,保证MLD能够正常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BA可以理解为一种回复帧。此外,回复帧还可以包括确认(acknowledgement,ACK)。从而,本申请中的BA也可以替换为ACK。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BA仅表示回复帧,而该回复帧不一定必须为BA,也可以为ACK。
可选的,在多链路通信场景下,当STP MLD给NSTR MLD发送数据时,还可以要求STRMLD在不同链路上发送的PPDU在发送时刻对齐。其中,STR MLD发送的PPDU可以为上行(uplink,UL)PPDU或者下行(downlink,DL)PPDU。
应理解,两个PPDU的发送时刻对齐,可以是指这两个PPDU的发送时刻相同,或者两个PPDU的发送时刻之间的偏差值在802.11协议允许的偏差范围内。示例性的,目前802.11协议允许的偏差范围可以为[-8μs,8μs]或者[-4μs,4μs]。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MLD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每一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每一个功能划分每一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功能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下面以采用对应每一个功能划分每一个功能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101和通信模块10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102执行图6中的步骤S101和S102,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通信操作(例如发送BA)。处理模块101用于控制通信模块执行图6中的步骤S102,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处理操作(例如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102执行图13中的步骤S201和S202,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通信操作(例如发送BA)。处理模块101用于控制通信模块执行图13中的步骤S201和S202,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处理操作(例如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可选的,上述处理模块10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处理子模块,每一个处理子模块可以负责一个链路上的处理操作。上述通信模块102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通信子模块,每一个通信子模块可以负责一个链路上的通信操作。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可能的产品形态的结构图。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为MLD,MLD包括处理器201和收发器20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器202执行图6中的步骤S101和S102,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通信操作(例如发送BA)。处理器201用于控制通信模块执行图6中的步骤S102,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处理操作(例如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器202执行图13中的步骤S201和S202,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通信操作(例如发送BA)。处理器201用于控制通信模块执行图13中的步骤S201和S202,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其他处理操作(例如检测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也可以由芯片来实现。该芯片包括:处理电路201和收发管脚202。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203。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也可以使用下述电路或者器件来实现:一个或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他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
应理解,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应该理解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触发帧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多链路设备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所述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所述第二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在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基于触发帧的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TB PPDU,以及通过所述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所述MLD在第二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以及在第三时刻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三时刻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MLD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块确认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检测所述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LD在第二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包括:
在所述第一链路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所述MLD在所述第二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所述第三触发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第一预设时间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间隔为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PIF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MLD在所述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
在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的情况下,所述MLD将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所述第二TB PPDU的BA传输完毕;
所述MLD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起检测所述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LD在第二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包括:
在所述第一链路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所述MLD在所述第二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所述第三触发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第二预设时间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为短帧间间隔SIFS。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MLD在第四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虚设dummy帧,所述第四时刻所述第二TB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所述dummy帧的长度与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长度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LD在第四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MLD确定在所述第四时刻之前的PIFS内所述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LD第四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MLD在所述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
当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时,所述MLD将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所述第四时刻。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包括:
所述MLD确定所述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包括:
所述MLD确定接收到的所述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
15.一种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模块和所述处理模块连接的通信模块;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触发帧,以及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第二触发帧,所述第一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与所述第二触发帧的传输结束时刻对齐;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以及通过所述第二链路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二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二TB PPDU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通信模块在第二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第三触发帧,以及在第三时刻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发送第四触发帧,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三时刻对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检测所述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所述第三触发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第一预设时间间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间隔为PIFS。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在所述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在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所述第二TB PPDU的BA传输完毕;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起检测所述第一链路的信道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所述第三触发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第二预设时间间隔。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为SIFS。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在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之后,在第四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所述第四时刻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对齐,所述dummy帧的长度与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长度相同。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在第四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dummy帧之前,确定在所述第四时刻之前的PIFS内所述第一链路处于空闲状态。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当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所述第二TB PPDU的BA的传输开始时刻之前退避到0时,将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保持为0,直至所述第四时刻。
27.根据权利要求15至26任一项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包括:
所述MLD确定所述第一触发帧传输失败。
28.根据权利要求15至26任一项所述的MLD,其特征在于,所述MLD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未成功接收到由所述第一触发帧所触发的第一TB PPDU,包括:
所述MLD确定接收到的所述第一TB PPDU发生错误。
29.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处理电路和收发管脚;所述处理电路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涉及的方法中的处理操作,所述收发管脚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涉及的方法中的通信操作。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460426.7A 2020-12-11 2020-12-11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6303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0426.7A CN114630351B (zh) 2020-12-11 2020-12-11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EP21902388.4A EP4247048A4 (en) 2020-12-11 2021-11-23 TRIGGER FRAM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21/132490 WO2022121681A1 (zh) 2020-12-11 2021-11-23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60426.7A CN114630351B (zh) 2020-12-11 2020-12-11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30351A true CN114630351A (zh) 2022-06-14
CN114630351B CN114630351B (zh) 2023-07-14

Family

ID=81894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60426.7A Active CN114630351B (zh) 2020-12-11 2020-12-11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47048A4 (zh)
CN (1) CN114630351B (zh)
WO (1) WO2022121681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376486A1 (en) * 2015-06-26 2018-12-27 Wilus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user transmission schedu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ing the method
CN110199494A (zh) * 2017-01-19 2019-09-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链路聚合建立和重新配置的信令
WO2020040589A1 (ko) * 2018-08-23 2020-0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통신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링크를 설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1294286A (zh) * 2019-05-20 2020-06-1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链路系统的mpdu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发送端、接收端
WO2020226462A1 (ko) * 2019-05-09 2020-11-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다중 랜덤 백오프 동작을 통한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376486A1 (en) * 2015-06-26 2018-12-27 Wilus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user transmission schedu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ing the method
CN110199494A (zh) * 2017-01-19 2019-09-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链路聚合建立和重新配置的信令
WO2020040589A1 (ko) * 2018-08-23 2020-0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통신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링크를 설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20226462A1 (ko) * 2019-05-09 2020-11-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다중 랜덤 백오프 동작을 통한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1294286A (zh) * 2019-05-20 2020-06-1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链路系统的mpdu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发送端、接收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47048A1 (en) 2023-09-20
WO2022121681A1 (zh) 2022-06-16
CN114630351B (zh) 2023-07-14
EP4247048A4 (en) 2024-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93491A1 (en)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917914B2 (en) Media access control for license-assisted access
CN114208388A (zh) 无线网络的多链路通信
JP7255950B2 (ja) 通信保護方法及び装置
US1012898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information about transmission failure frame
KR20220028050A (ko) 멀티-링크 통신 방법 및 관련 장치
US10609730B2 (en) NAV oper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station apparatus for same
US20210337596A1 (en) Heterogeneous 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 (nav)-based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lan system
US20230199850A1 (en) Channel Conten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CN112188641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508394A (zh) 多链路设备的信道接入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825249B (zh) 信道竞争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630351B (zh)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4205067B (zh)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EP4358583A1 (en) Channel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4055852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KR101531094B1 (ko) Csma 방식의 패킷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및 csma 통신 단말장치
AU2021323751A1 (en) Channel access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5211213A (zh) 一种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7939691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16471703A (zh) 信道竞争方法及装置
CN115226249A (zh) 在无线网络中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