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5067B -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05067B
CN114205067B CN202010890981.7A CN202010890981A CN114205067B CN 114205067 B CN114205067 B CN 114205067B CN 202010890981 A CN202010890981 A CN 202010890981A CN 114205067 B CN114205067 B CN 1142050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link
mld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09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05067A (zh
Inventor
李云波
郭宇宸
淦明
李伊青
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9098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0506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3093 priority patent/WO202204237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205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5067A/zh
Priority to US18/174,124 priority patent/US20230217494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05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5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djustment in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0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synchronizing of arrival of multiple up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可以实现多条链路上的发送同步,降低链路之间的干扰,提高传输性能。该方法应用于发送端MLD,该发送端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中的一个具备同时收发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该方法包括:满足第一条件时,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第二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第三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该第一条件包括:(1)、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2)、第二传输帧位于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Description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达到极高吞吐率的技术目标,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be标准将多链路(multi-link,ML)通信作为关键技术之一。支持ML通信的多链路设备(multi-link device,MLD)具有在多个频段发送和接收的能力,从而MLD可以利用更大的带宽进行数据传输,有利于显著提升吞吐率。
根据MLD是否具备在不同链路上同时收发(simultaneous transmitting andreceiving,STR)的能力,可以将MLD分为STR MLD和non-STR MLD。其中,一个链路可以指MLD在一个频段上进行数据传输的空间路径,STR MLD具备STR能力,non-STR MLD不具备STR能力。
对于有non-STR MLD参与通信的场景,多条链路上的传输帧同步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必要设计合理的方案以实现该场景下的多链路同步发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链路的错误恢复方法及装置,可以实现多链路上的同步发送,降低多链路之间的干扰,提高传输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该发送端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该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中的其中一个具备同时收发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该方法包括:满足第一条件时,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该第二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第三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第一条件包括:
(1)、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RXOP内。
也就是说,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上执行了退避流程以竞争信道,在第二链路上TXOP已经建立成功。基于此,在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时,第一链路可以接入信道进行传输,第二链路在TXOP内时可以使用竞争到的信道发送第二传输帧,从而,发送端MLD可以根据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和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确定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第一传输帧的时刻,尽可能使得第一链路上发送的传输帧和第二链路上发送的传输帧的结束时间对齐,或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对齐,进而实现多链路的同步发送,以降低多链路之间的干扰,提高传输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该第一条件还包括:第一链路上的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第一传输帧用于重传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第二传输帧为第二链路上的参考传输帧之后的第一个与参考传输帧的类型相同的传输帧,参考传输帧的结束时刻与第三传输帧的结束时刻相同。该方案中,在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的场景下,第一传输帧用于重传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第一传输帧可以理解为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从而,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错误恢复时的多链路同步发送。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二时刻早于第三时刻,且第一链路在第二时刻至第三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时刻为该第三时刻。也就是说,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早于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且第一链路在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与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与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相同,或者说,第一传输帧的开始时间与第二传输帧的开始时间对齐。当然,第一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与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也对齐。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二时刻晚于第三时刻,且早于第四时刻,则第一时刻为该第二时刻,该第四时刻为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也就是说,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晚于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且早于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则第一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第一传输帧的结束时刻与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二时刻晚于第三时刻,早于第四时刻,且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第一时刻为该第二时刻。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避免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太短而无法使得第一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与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间对齐的问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二时刻晚于第三时刻,且早于第四时刻,则该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该第四时刻为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第四传输帧为第二传输帧之后第一个与第二传输帧的类型相同的传输帧。也就是说,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晚于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早于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且第一链路在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与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与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相同,或者说,第一传输帧的开始时间与第四传输帧的开始时间对齐。当然,第一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与第四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也对齐。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二时刻晚于第三时刻,早于第四时刻,且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避免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太短而无法使得第一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与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间对齐的问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第三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时,若第二时刻晚于第四时刻,且早于第五时刻,则第一时刻为该第五时刻,第四时刻为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第五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第四传输帧为第二传输帧之后的第一个上行触发帧。也就是说,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之后,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之前减为0,且第一链路在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与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与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相同,或者说,第一传输帧的开始时间与第四传输帧的开始时间对齐。当然,第一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与第四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也对齐。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该发送端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多条链路包括第一链路,该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中的其中一个具备同时收发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该方法包括:满足第一条件时,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
(2)、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短帧间隔,且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第二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间隔第三时长。
基于该方案,在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响应帧出错后,发送端MLD可以在该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开始进行第一链路的能量检测,若在SIFS时间内,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则认为链路空闲,并在该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后的SIFS时间发送第一PPDU,以重传第二PPDU。由于正常情况下,第二链路上相邻两帧之间的间隔为SIFS,第一链路上进行错误恢复后,第二PPDU的响应帧与第一PPDU之间的间隔也为SIFS,从而可以对齐第一PPDU与第二链路上的PPDU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实现多链路上的同步发送,以降低多链路之间的干扰,提高传输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门限低于第二门限,第二门限为802.11ax标准中的能量检测门限。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发送端MLD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其中,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收发模块,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第二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第三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第三方面提供的多链路MLD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多条链路包括第一链路,该发送端MLD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其中,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
(2)、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短帧间隔,且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第二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间隔第三时长;
收发模块,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第四方面提供的多链路MLD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该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该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包括处理器和与该处理器内部连接通信的收发器;
其中,该处理器,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
(2)、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短帧间隔,且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第二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间隔第三时长;
该收发器,用于满足该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该第一链路向该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该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该第二时刻为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该第三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该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第五方面提供的多链路MLD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该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多条链路包括第一链路,该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包括处理器和与该处理器内部连接通信的收发器;
其中,该处理器,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该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该收发器,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第六方面提供的多链路MLD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该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该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包括处理电路和与该处理电路内部连接通信的输出接口;
其中,该处理电路,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
(2)、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短帧间隔,且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第二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间隔第三时长;
该输出接口,用于满足该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该第一链路向该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该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该第二时刻为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该第三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该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第七方面提供的多链路MLD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该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多条链路包括第一链路,该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包括处理电路和与该处理电路内部连接通信的输出接口;
其中,该处理电路,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该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该输出接口,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第八方面提供的多链路MLD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指令。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指令。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指令。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指令。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或第七方面所提供的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或第八方面所提供的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设备MLD之间的链路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上行触发帧的传输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PDU的结构示意图;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机会TXOP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退避机制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a至图10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的应用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的应用示意图;
图13a至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的应用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MLD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送端MLD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前后关联的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申请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相关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1、多链路设备(multi-link device,MLD):
MLD具有在多个频段上发送和接收的能力,相比于仅支持单条链路传输的设备来说,多链路设备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和更高的吞吐量。示例性的,上述多个频段包括但不限于:2.4GHz频段、5GHz频段、以及6GHz频段。
其中,MLD在一个频段上进行数据传输的空间路径可以称为一个链路。也就是说,MLD支持多链路通信,其支持的每一个链路均对应一个频段。可选的,一个频段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MLD也可以称为多频段设备(multi-band device),二者可以相互替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中,MLD包括至少两个隶属的(affiliated)站点(station,STA),即affiliated STA。其中,该隶属的站点可以为接入点站点(access point station,AP STA)或非接入点站点(non-access point station,non-AP STA)。其中,AP STA也可以简称为AP。
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将隶属的站点为AP STA的多链路设备称为AP多链路设备(APmulti-link device,AP MLD);将隶属的站点为non-AP STA的多链路设备称为STA多链路设备(STA multi-link device,STA MLD)。
需要说明的是,AP MLD也可以称为多链路AP或多链路AP设备;STA MLD也可以称为多链路STA、多链路STA设备、或non-AP多链路设备(non-AP MLD)。上述名称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然,AP MLD或STAMLD也可以有其他名称。
可选的,non-AP STA可以实现AP STA的功能,或者说,non-AP STA能够被操作为APSTA。可以实现AP STA功能的non-AP STA或者说能够被操作为AP STA的non-AP STA组成的MLD可以称为软AP MLD(soft AP MLD)。
本申请中,MLD中的每一个隶属的站点可以建立一个链路进行通信。如图1a所示,以MLD A包含站点A1-站点AN,MLD B包含站点B1-站点BN为例,站点A1和站点B1之间通过链路1进行通信,站点A2和站点B2之间通信链路2进行通信,以此类推,站点AN和站点BN之间通过链路N进行通信。
此外,本申请中的MLD可以分为STR MLD和non-STR MLD,STR MLD具备STR能力,non-STR MLD不具备STR能力。
可以理解的,STR MLD可以包括STR AP MLD或STR STA MLD;non-STR MLD可以包括non-STR AP MLD或non-STR STA MLD。
可选的,non-STR AP MLD可以包括上述软AP MLD。当然,non-STR AP MLD不仅限于软AP MLD。
可选的,本申请中的AP STA可以为移动用户进入有线网络的接入点,主要部署于家庭、大楼内部以及园区内部,典型覆盖半径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当然,也可以部署于户外。AP STA相当于一个连接有线网和无线网的桥梁,主要作用是将各个无线网络客户端连接到一起,然后将无线网络接入以太网。具体的,AP STA可以是带有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芯片的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AP STA可以为支持802.11be制式的设备。AP STA也可以为支持802.11ax、802.11ac、802.11n、802.11g、802.11b及802.11a等多种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制式的设备。
可选的,本申请中的non-AP STA可以为无线通讯芯片、无线传感器或无线通信终端。例如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移动电话、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平板电脑、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机顶盒、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智能电视、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车载通信设备和支持WiFi通讯功能的计算机。non-AP STA可以支持802.11be制式。non-AP STA也可以支持802.11ax、802.11ac、802.11n、802.11g、802.11b及802.11a等多种WLAN制式。
2、上行传输、下行传输:
本申请中,下行传输指数据发送方为AP MLD,数据接收方为STA MLD。上行传输指数据发送方为STA MLD,数据接收方为AP MLD。
其中,在上下行传输中,数据可以由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hysical protocoldata unit,PPDU)承载。数据接收方收到PPDU后,可以向数据发送方发送响应帧,以反馈PPDU是否接收成功。
可选的,该响应帧可以为块确认(block acknowledge,BA)或确认(acknowledge,ACK)。BA可以用于反馈包括多个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edia access controlprotocol data unit,MPDU)的PPDU是否传输成功,ACK可以用于反馈包括单个MPDU的PPDU是否传输成功。响应帧的起始部分(或者说帧头)包括该响应帧的物理层开始发送指示(PHY-RXSTART.indication)。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以响应帧为BA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响应帧也可以称为回复帧,二者可以相互替换,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在上行传输中,还存在一种基于上行触发帧(Trigger)的上行传输机制。该机制中,AP MLD在竞争到某个链路的信道后,向STA MLD发送上行触发帧,以触发STA MLD发送上行数据。AP MLD在收到上行数据后,向STA MLD发送响应帧。其中,该机制下STA MLD发送的数据可以由基于触发的PPDU(trigger based physical protocol data unit,TBPPDU)承载。
示例性的,以单链路上基于上行触发帧的上行传输机制为例,如图1b所示,AP MLD向STA MLD发送Trigger10,STA MLD收到该Trigger10后向AP MLD发送TB PPDU10,随后,APMLD发送BA10反馈TB PPDU10是否传输成功,假设TB PPDU10传输成功,AP MLD在间隔一个短帧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后继续发送Trigger20,以此类推。
3、PPDU:
请参见图1c,示出了802.11be可能采用的极高吞吐率(extremely highthroughput,EHT)PPDU的一种结构。该EHT PPDU可包括传统前导码(legacy preamble,L-preamble)、高效率前导码(high efficiency preamble,HE-preamble)和物理层聚合服务数据单元(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tocol service data unit,PSDU)三部分。
其中,L-preamble部分包括传统短训练域(legacy-short training field,L-STF)字段、传统长训练域(legacy-long training field,L-LTF)字段、传统信令域(legacy-signal field,L-SIG)字段;HE-preamble部分包括重复传统信令域(repeatedlegacy-signal field,RL-SIG)字段和通用字段(universal SIG,U-SIG)字段、极高吞吐量信令(EHT-SIG)字段、极高吞吐量短训练(extremely high throughtput short trainingfield,EHT-STF)字段、极高吞吐量长训练(extremely high throughtput long trainingfield,EHT-LTF)字段;PSDU部分包括数据(data)字段等字段,其中,U-SIG字段占据2个OFDM符号,如图1c中所示的U-SIG SYM1和U-SIG SYM1。其中通用字段(U-SIG)字段可包括版本非相关信息(version independent info)字段和版本相关信息(version dependent info)字段、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字段以及尾部字段。该versionindependent info字段可包含3比特的WiFi版本字段,1比特下行/上行字段,至少6比特的BSS color字段,至少7比特的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字段。进一步地,该version independent info字段还可以包括带宽字段。version dependent info字段可包括PPDU格式字段等,还可以包括调制编码方案字段,空间流字段,编码字段等字段中的一个或多个。CRC字段至少占用4比特,尾部字段至少占用6比特尾比特字段。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EHT-SIG字段包含EHT-SIG公共字段与EHT-SIG用户特定字段,其中,EHT-SIG公共字段可用于承载分配给STA的资源分配信息,EHT-SIG用户特定字段可用于承载用户信息。
应理解,该EHT-PPDU仅为举例,在标准制定过程或技术发展过程中,还可以有其他的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定。
4、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
TXOP是无线信道接入的基本单元。TXOP由初始时间和最大持续时间TXOP limit组成。获得TXOP的站点在TXOP limit时间内可以不再重新竞争信道、连续使用信道传输多个数据帧。
为了尽量避免冲突,设备在完成发送帧后,必须再等待一段很短的时间才能发送下一帧,这段时间的通常称为帧间隔(interframe space,IFS)。目前,该帧间隔通常为短帧间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
示例性的,以帧间隔为SIFS为例,如图1d所示,为一种TXOP内PPDU正常传输的示意图。发送端设备在收到清除发送(clear to send,CTS)帧的SIFS时间后开始发送PPDU10,继续间隔SIFS时间后,收到来自接收端设备的BA10,该BA10用于向发送端反馈PPDU10是否传输成功,假设PPDU10传输成功,在BA10帧结束后的SIFS时间发送端设备继续发送PPDU11,以此类推。
其中,图1d中的RTS为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RTS)。RTS/CTS用于解决隐藏站点的问题,以避免多个站点之间的信号冲突。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帧之前,发送端先以广播的方式发送RTS帧,以指示该发送端在指定时长向指定接收端发送数据帧。接收端接收到RTS帧后,以广播的方式发送CTS帧,以确认发送端的发送。接收到RTS帧或者CTS帧的其他站点不发送无线帧,直至指定时长结束。
5、错误恢复(Error recovery):
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建立成功之后,TXOP内的某个PPDU传输失败时,触发该链路的错误恢复。
其中,错误恢复包括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interframe space,PIFS)错误恢复和退避(backoff)错误恢复,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PIFS错误恢复:信道空闲的时长达到PIFS后,设备在该信道上发送下一个PPDU。
等待信道空闲达到PIFS时间,然后发送下一个PPDU,可称为PIFS错误恢复。
2)退避错误恢复:进行信道退避,退避结束之后发送下一个PPDU。
IEEE 802.11标准支持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传输介质,由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先进行传输介质的可用性检测。IEEE 802.11标准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避免(carrier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来实现信道的竞争。其中,为了避免碰撞,CSMA/CA采用了退避机制。
下面对单信道上的退避机制进行说明。在设备发送消息之前,设备可以从0到竞争窗口(contention window,CW)之间选择一个随机数,并以该随机数作为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在信道的空闲时间达到仲裁帧间间隔(arbitration inter-frame space,AIFS)之后,当信道每空闲一个时隙(timeslot)时,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减1。在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减为0之前,若信道在某一个timeslot的状态为繁忙,则退避计数器暂停计数。之后,若信道从繁忙状态转为空闲状态后,并且信道的空闲时间达到AIFS之后,退避计数器恢复计数。当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为0时,退避流程结束,设备可以开始数据传输。
结合图2进行举例说明,假设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5,在信道的空闲时间达到AIFS后,退避计数器开始回退。每当信道在一个时隙中处于空闲状态,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减1,直至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为0。在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为0后,设备成功竞争到信道,设备可以在该信道上发送PPDU。
6、传输帧同步:
本申请中,传输帧同步可以指:发送端的多条链路上发送给接收端的传输帧的结束时间对齐;或者,发送端的多条链路上发送给接收端的传输帧的开始时间对齐,且结束时间对齐。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进行介绍。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3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30中包括发送端MLD 301和接收端MLD 302。
其中,该发送端MLD 301和接收端MLD 302中的一个具备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即一个为STR MLD,另一个为non-STR MLD。例如,发送端MLD 301为STR MLD,接收端MLD 302为non-STR MLD;或者,发送端MLD 301为non-STR MLD,接收端MLD 302为STRMLD,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发送端MLD 301和接收端MLD 302之间支持多条链路,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以发送端MLD310和接收端MLD320之间的多条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图3所示的发送端MLD 301与接收端MLD 302进行交互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同步方法进行展开说明。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MLD 301和/或接收端MLD 302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本申请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各个设备或功能之间的消息名字或消息中各参数的名字等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该方法可以由发送端MLD、或由可用于发送端MLD的部件(例如芯片)执行,本申请以该方法由发送端MLD执行为例进行说明。此外,该方法中,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且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中的一个具备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即一个为STR MLD,另一个为non-STR MLD。
如图4所示,为该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1、发送端MLD确定第一条件满足。
其中,第一条件包括:
(1)、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0;
(2)、第二传输帧位于第二链路上的TXOP内。
也就是说,本申请中,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上执行了退避流程以竞争信道;在第二链路上TXOP已经建立成功,可以不再重新竞争信道,在该TXOP内连续使用竞争到的信道。
可选的,本申请对第一链路上执行退避流程的触发条件以及开始退避的时刻不做具体限定。
S402、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相应的,接收端MLD通过第一链路接收来自发送端MLD的第一传输帧。
其中,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该第二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该第三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方案可以为:满足第一条件时,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
可选的,发送端MLD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一传输帧时,发送端MLD已经接入了第一链路的信道。本申请对发送端MLD接入第一链路的信道的时刻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传输帧的发送时刻也可以理解为传输帧的开始时刻或开始时间,可以相互替换,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传输帧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帧或上行触发帧。第一传输帧的类型与第二传输帧的类型相同。
可选的,通过链路发送传输帧,也可以理解为:在链路的信道上发送传输帧,二者可以相互替换,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接收端MLD收到第一传输帧后,可以向发送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的响应帧,或者可以根据第一传输帧进行业务处理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该方案,在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时,可以接入第一链路的信道进行传输,第二链路在TXOP内时可以使用竞争到的信道发送第二传输帧,从而,发送端MLD可以根据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和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确定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第一传输帧的时刻,尽可能使得第一链路上发送的传输帧和第二链路上发送的传输帧的结束时间对齐,或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对齐,进而实现多链路的同步发送,以降低多链路之间的干扰,提高传输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场景下,该第一条件还可以包括:第一链路上的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此时,第一传输帧可以用于重传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以该场景下第二链路上的TXOP内的传输未发生错误,即第二链路上的TXOP内的传输为正常传输为例进行说明。
该场景下,第二链路上的参考传输帧的结束时间与第三传输帧的结束时间相同。可选的,该参考传输帧的开始时间与第三传输帧的开始时间相同。其中,参考传输帧是在第二传输帧之前传输的,距离第二传输帧最近的,与第二传输帧的类型相同的传输帧。即第二传输帧为第二链路上的参考传输帧之后的第一个,与该参考传输帧的类型相同的传输帧,该参考传输帧的结束时刻与第三传输帧的结束时刻相同。
可选的,该场景下,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可以是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触发的,即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为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的触发条件。也就是说,发送端MLD确定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之后,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最终,在满足第一条件时,执行上述步骤S402。
可选的,在传输帧为PPDU时,发送端MLD确定第三PPDU(即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可以包括:在从第三PPDU的结束时刻(PHY-TXEnd)开始的确认超时(ACKTimeOut)时间内,或从发送端MLD发送第三PPDU的发送结束时刻(PHY-TXEnd)开始的ACKTimeOut时间内,若发送端MLD未收到第三PPDU的响应帧,或者,发送端MLD未收到第三PPDU的响应帧的PHY-RXSTART.indication,则发送端MLD确定第三PPDU传输失败。其中,ACKTimeOut时间包括一个SIFS、一个时隙(SlotTime)以及一个发送时延(RxPHYStartDelay)。
在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时,发送端MLD确定第三上行触发帧(即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可以包括:在从第三上行触发帧的结束时刻(PHY-TXEnd)开始的ACKTimeOut时间内,或从发送端MLD发送第三PPDU的发送结束时刻(PHY-TXEnd)开始的ACKTimeOut时间内,若发送端MLD未收到第三上行触发帧对应的TB PPDU,或者,发送端MLD未收到第三上行触发帧对应的TB PPDU的PHY-RXSTART.indication,则发送端MLD确定第三上行触发帧传输失败。
可选的,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可以包括第三传输帧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传输失败。第一传输帧用于重传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可以包括:第一传输帧包括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或者,第一传输帧包括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以及部分或全部未出错部分,即第一传输帧可以重传整个第三传输帧。
该方案中,在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的场景下,第一传输帧用于重传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第一传输帧可以理解为第一链路上的错误恢复,从而,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错误恢复时的多链路同步发送。
下面对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的场景下的第一时刻进行详细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实施场景下,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第一时刻可能不同。
首先,用PPDU示意传输帧,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说明。此时,第一传输帧为第一PPDU,第二传输帧为第二PPDU,第三传输帧为第三PPDU,第四传输帧为第四PPDU。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第一时刻可能存在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第二时刻早于第三时刻。
该情况下,若第一链路在第二时刻至第三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时刻为该第三时刻,即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
可选的,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早于第二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上不接入信道,而是持续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直至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到达,若在持续监测的时间段内第一链路一直空闲,则在第一链路上接入信道,并在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链路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该链路上一个或多个信道的状态,在此统一说明,下述实施例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早于第二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且第一链路在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与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PPDU的发送时刻与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相同,或者说,第一PPDU的开始时间与第二PPDU的开始时间对齐。当然,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间也对齐。
可选的,发送端MLD监测链路是否空闲的方式可以为空闲信道评估(clearchannel assessment,CCA)或能量检测(energy detection,ED)。当然,也可以有其他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传输帧为PPDU的情况下,开始退避的时刻可以早于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也可以晚于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此外,开始退避的时刻不同时,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该方案也可以适用于下述情况二。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开始退避的时刻早于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3为例,如图5a所示,第三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
该示例中,PPDU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在t2(即第二时刻)退避计数器减为0,此时,PPDU22的发送时刻t3(即第三时刻)还未到达,因此,发送端MLD持续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若在t2至t3之间第一链路空闲,则在t3发送PPDU11’。其中t3即为第一时刻,第一时刻可以表示为t1。
其中,BA用虚线框表示未收到,后续附图中的虚线框也表示框内的内容未收到,在此统一说明,下述实施例不再赘述。
可选的,该情况下,若第一链路的状态在第二时刻至第三时刻之间的某个时刻变为繁忙(busy),则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上触发新的退避流程,该新的退避流程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后,可以继续执行本申请的方法直至第一PPDU可以与第二链路上的PPDU对齐,或者说直至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同步。
示例性的,如图5b所示,在t2由PPDU11传输失败触发的退避流程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t2和t3之间,第一链路的状态变为繁忙,则发送端MLD在t0触发第一链路上新的退避流程,后续继续可以执行申请的方法。
可选的,该情况一中,发送端MLD可以为STR MLD或non-STR MLD,相应的,接收端MLD可以为non-STR MLD或STR MLD。
情况二、第二时刻晚于第三时刻,且早于第四时刻,其中,第四时刻为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
该情况下,发送端MLD为STR MLD和发送端MLD为non-STR MLD时,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MLD为STR MLD,即发送端MLD具备STR能力。
此时,第一时刻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第一时刻为第二时刻,即第一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
可选的,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未减为0,则继续回退。若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早于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则发送端MLD在该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发送第一PPDU。其中,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间对齐。
也就是说,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晚于第二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且早于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则第一PPDU的发送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相同。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开始退避的时刻早于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7为例,如图6a所示,第三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
该示例中,PPDU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在t2(即第二时刻)退避计数器减为0,此时,PPDU22的发送时刻t3(即第三时刻)已经到达,PPDU22的结束时刻t4(即第四时刻)还未到达,从而,发送端MLD在t2发送PPDU11’。
或者,如图6b所示,开始退避的时刻可以晚于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其中,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2,其他说明可参考图6a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时,第一时刻可以为第二时刻。也就是说,第二时刻晚于第三时刻,早于第四时刻,且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时,第一时刻为第二时刻。该第一时长可以是协议预定义的,或发送端MLD自主决策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基于该方案,可以避免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太短而无法使得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间对齐的问题。
第二种可能的情况下,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该第四PPDU为第二PPDU之后的第一个与第二PPDU的类型相同的PPDU。
可选的,第四PPDU为第二PPDU之后的第一个PPDU,或者说,第四PPDU为第二PPDU的下一个PPDU。
可选的,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未减为0,则继续回退。若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早于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则发送端MLD不在第一链路上接入信道,而是持续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直至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到达,若在持续监测的时间段内第一链路一直空闲,则在第四PPDU的开始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
也就是说,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晚于第二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早于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且第一链路在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与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PPDU的发送时刻与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相同,或者说,第一PPDU的开始时间与第四PPDU的开始时间对齐。当然,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四PPDU的结束时间也对齐。
或者,在发送端为STR MLD时,第一时刻可以不早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实际结束时刻。进一步地,第一时刻可以不晚于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即第一时刻可以位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实际结束时刻与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之间。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开始退避的时刻早于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7为例,如图6c所示,第三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第四PPDU为PPDU23,BA23为PPDU23的响应帧。
该示例中,PPDU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在t2(即第二时刻)退避计数器减为0,此时,PPDU22的发送时刻t3(即第三时刻)已经到达,PPDU22的结束时刻t4(即第四时刻)还未到达,此时,发送端MLD在t2至PPDU23的开始时刻(记为t5)持续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若该段时间内第一链路一直空闲,则在t5发送PPDU11’。
或者,如图6d所示,开始退避的时刻可以晚于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其中,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3,其他说明可参考图6c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二时长时,第一时刻可以为第四PPDU的开始时刻。也就是说,第二时刻晚于第三时刻,早于第四时刻,且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二时长时,第一时刻为第四PPDU的开始时刻。该第二时长与第一时长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基于该方案,可以避免第二时刻与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太短而无法使得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间对齐的问题。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MLD为non-STR MLD,即发送端MLD不具备STR能力。
此时,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该第四PPDU为第二PPDU之后的PPDU。详细说明可参考上述图6b相关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长为多少,第一时刻均为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从而可以使得第一PPDU的开始时间与第二链路上的PPDU的开始时间对齐,当然,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二链路上的该PPDU的结束时间也对齐。
情况三、第二时刻晚于第四时刻,且早于第五时刻。其中,第四时刻为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第五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四PPDU的发送时刻,第四PPDU为第二PPDU之后的第一个与第二PPDU的类型相同的PPDU。
该情况下,第一时刻为该第五时刻。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开始退避的时刻早于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9为例,如图6e所示,第三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第四PPDU为PPDU23,BA23为PPDU23的响应帧。
该示例中,PPDU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在t2(即第二时刻)退避计数器减为0,此时,PPDU22的结束时刻t4(即第四时刻)已经到达,PPDU23的开始时刻(记为t5)还未到达,此时,发送端MLD在t2至PPDU23的开始时刻持续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若该段时间内第一链路一直空闲,则在t5发送PPDU1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情况可以适用于上行传输,也可以适用于下行传输。
下面,以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说明。此时,第一传输帧为第一上行触发帧,第二传输帧为第二上行触发帧,第三传输帧为第三上行触发帧,第四传输帧为第四上行触发帧。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第一时刻可能存在如下三种情况:
情况一、第二时刻早于第三时刻。
该情况下,若第一链路在第二时刻至第三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时刻为该第三时刻,即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详细实现类似于传输帧为PPDU时的情况一,区别在于此时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即将PPDU换为上行触发帧进行理解,可参考前述情况一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的情况下,开始退避的时刻可以早于第三上行触发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也可以晚于第三上行触发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此外,开始退避的时刻不同时,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该方案也可以适用于下述情况二和情况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上行触发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可以指假如第三上行触发帧正常传输时,与发送端MLD收到该TB PPDU的时刻间隔该TB PPDU的长度的时刻,或者说,第三上行触发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与第三上行触发帧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为SIFS与该TB PPDU的长度之和。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开始退避的时刻早于第三上行传输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3为例,如图7a所示,第三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11,TB PPDU11为Trigger11对应的TB PPDU;第一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11’,TBPPDU11’为Trigger11’对应的TB PPDU;第二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22,TB PPDU22为Trigger22对应的TB PPDU。
该示例中,Trigger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在t2(即第二时刻)退避计数器减为0,此时,PPDU22的发送时刻t3(即第三时刻)还未到达,因此,发送端MLD持续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若在t2至t3之间第一链路空闲,则在t3发送Trigger11’。其中t3即为第一时刻,第一时刻可以表示为t1。
或者,如图7b所示,开始退避的时刻可以晚于第三上行传输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其中,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2,其他说明可参考图7a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情况二、第二时刻晚于第三时刻,且早于第四时刻。其中,第四时刻为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
该情况下,发送端MLD为STR MLD和发送端MLD为non-STR MLD时,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MLD为STR MLD,即发送端MLD具备STR能力。
此时,第一时刻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第一时刻为第二时刻,即第一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详细实现类似于传输帧为PPDU时的情况二中的第一种可能的情况,区别在于此时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即将PPDU换为上行触发帧进行理解,可参考前述情况二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开始退避的时刻早于第三上行传输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10为例,如图8a所示,第三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11,TB PPDU11为Trigger11对应的TB PPDU;第一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11’,TB PPDU11’为Trigger11’对应的TB PPDU;第二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22,TB PPDU22为Trigger22对应的TB PPDU。
该示例中,Trigger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在t2(即第二时刻)退避计数器减为0,此时,Trigger22的发送时刻t3(即第三时刻)已经到达,Trigger22的结束时刻t4(即第四时刻)还未到达,从而,发送端MLD在t2发送Trigger11’。
或者,如图8b所示,开始退避的时刻可以晚于第三上行传输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其中,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5,其他说明可参考图8a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种可能的情况下,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该第四上行触发帧为第二上行触发帧之后的上行触发帧。可选的,第四上行触发帧为第二上行触发帧之后的第一个上行触发帧。
其中,详细实现类似于传输帧为PPDU时的情况二中的第二种可能的情况,区别在于此时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即将PPDU换为上行触发帧进行理解,可参考前述情况二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开始退避的时刻早于第三上行传输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14为例,如图8c所示,第三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11,TB PPDU11为Trigger11对应的TB PPDU;第一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11’,TB PPDU11’为Trigger11’对应的TB PPDU;第二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22,TB PPDU22为Trigger22对应的TB PPDU;第四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23,TB PPDU23为Trigger23对应的TB PPDU。
该示例中,Trigger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在t2(即第二时刻)退避计数器减为0,此时,Trigger22的发送时刻t3(即第三时刻)已经到达,Trigger22的结束时刻t4(即第四时刻)还未到达,此时,发送端MLD在t2至Trigger23的开始时刻(记为t5)持续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若该段时间内第一链路一直空闲,则在t5发送Trigger11’。
或者,如图8d所示,开始退避的时刻可以晚于第三上行传输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其中,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8,其他说明可参考图8c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情况三、第二时刻晚于第四时刻,且早于第五时刻。
该情况下,第一时刻为该第五时刻。其中,第四时刻为第二上行触发帧的结束时刻,第五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第四上行触发帧为第二上行触发帧之后的上行触发帧。
可选的,第四上行触发帧为第二上行触发帧之后的第一个上行触发帧,或者说,第四上行触发帧为第二上行触发帧的下一个上行触发帧。
可选的,若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上行触发帧的结束时刻未减为0,则继续回退。若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早于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开始时刻,则发送端MLD不在第一链路上接入信道,而是持续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直至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到达,若在持续监测的时间段内第一链路一直空闲,则在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开始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上行触发帧。
也就是说,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在第二上行触发帧的结束时刻之后,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之前减为0,且第一链路在该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与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之间空闲。则第一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与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相同,或者说,第一上行触发帧的开始时间与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开始时间对齐。当然,第一上行触发帧的结束时间与第四上行触发帧的结束时间也对齐。
或者,在发送端为STR MLD时,第一时刻可以不早于第二上行触发帧的响应帧(例如BA)的实际结束时刻。进一步地,第一时刻不晚于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即第一时刻可以位于第二上行触发帧的响应帧的实际结束时刻与第四上行触发帧的发送时刻之间。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开始退避的时刻早于第三上行传输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18为例,如图9a所示,第三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11,TB PPDU11为Trigger11对应的PPDU;第一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11’,TB PPDU11’为Trigger11’对应的PPDU;第二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22,TB PPDU22为Trigger22对应的PPDU;第四上行触发帧为Trigger23,TBPPDU23为Trigger23对应的PPDU。
该示例中,Trigger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退避流程,在t2(即第二时刻)退避计数器减为0,此时,Trigger22的发送时刻t3(即第三时刻)和Trigger的结束时刻t4已经到达,Trigger23的开始时刻t5(即第五时刻)还未到达,若在t2至t5之间第一链路空闲,则发送端MLD在t5发送Trigger11’。
或者,如图9b所示,开始退避的时刻可以晚于第三上行传输帧对应的TB PPDU的预计结束时刻。其中,退避计数器的初始值为8,其他说明可参考图9a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为传输帧为上行传输帧时,第一时刻的各种可能情况。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PPDU出错和BA出错场景下的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下面以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为例进行介绍。
对于PPDU出错:
该方法中,在第一链路上的第三PPDU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可以进行PIFS恢复,若该PIFS恢复的结束时刻早于第二链路上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且在PIFS恢复的结束时刻至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之间第一链路空闲,则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上发送第一PPDU的时刻与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相同。其中,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三PPDU的出错部分。
可选的,该方案中,可以是第三PPDU传输结束后立即进行PIFS恢复,即PIFS恢复的开始时刻可以是第三PPDU的结束开始时刻;或者,可以是第三PPDU传输失败后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PIFS恢复,即PIFS恢复的开始时刻可以晚于第三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开始时刻。
可以理解的,第三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开始时刻可以指假如第三PPDU正常传输时,发送端MLD收到第三PPDU的响应帧的时刻,或者说,第三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开始时刻与第三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为SIFS。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PIFS恢复的开始时刻晚于第三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开始时刻为例,如图10a所示,第三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
该示例中,PPDU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执行第一链路上的PIFS恢复,该PIFS恢复的结束时刻t6早于PPDU22的发送时刻,此时,PIFS恢复完成后(t6)发送端MLD不立即在链路1上接入信道,而是等待链路2上的PPDU22的发送时刻到达,若在t6至PPDU22的发送时刻之间链路1空闲,则发送端MLD在PPDU22的发送时刻发送PPDU11’,即PPDU11’的开始时间与PPDU22的开始时间相同,当然,二者的结束时间也相同。
或者,示例性的,以PIFS恢复的开始时刻为第三PPDU的结束时刻为例,该方案的示例图可以如图10b所示,其中,t7为PIFS恢复的开始时刻,即第三PPDU的结束时刻,其他说明可参考图10a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PIFS恢复的结束时刻至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之间第一链路的状态变为繁忙,则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空闲后可以触发一个退避流程,后续可以采用上述图4至图6b提供的方法进行多链路上的发送同步,可参考上述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如图10c或图10d所示,在t6之后的某个时刻t8第一链路的状态变为繁忙,则发送端MLD在第一链路空闲后触发退避流程,后续可以采用上述图4至图6b提供的方法进行多链路上的发送同步。
基于该方案,在第一链路上的第三PPDU出错的情况下,发送端MLD可以进行PIFS恢复,在PIFS恢复结束后等待第二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发送时刻到达,若在等到过程中第一链路空闲,则在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发送第一PPDU,实现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的同步发送,以降低多链路之间的干扰,提高传输性能。
对于BA出错,以第一链路上的BA出错,第二链路上正常传输为例,如图1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101、发送端MLD确定第一条件满足。
S1102、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
其中,第一条件包括:
(1)、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
(2)、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间隔为SIFS,且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
其中,第二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间隔第三时长,该第三时长可以为帧对齐误差,例如8微秒(μs)。或者说,第二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三PPDU的响应帧的实际结束时刻,该第三PPDU的响应帧的实际结束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第三时长,第三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时刻不早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可以指假如第二PPDU正常传输时,与发送端MLD收到该响应帧的时刻间隔该响应帧的长度的时刻,或者说,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为SIFS与该响应帧的长度之和。
可选的,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可以为:接收到响应帧的PHY-RXSTART.indication,但未成功接收响应帧,例如,响应帧解码失败。
其中,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可选的,第一PPDU最终用于重传第二PPDU的部分信息还是全部信息,可以根据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解码情况确定,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后,发送端MLD在该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开始的第三时长后的SIFS间隔内进行能量检测,在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时,发送第一PPDU。
可选的,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可以进行一次或多次能量检测。进行一次能量检测时,该次能量检测的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的情况下,即可在第一时刻发送第一PPDU;进行多次能量检测时,可以在该多次能量检测的结果均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的情况下,在第一时刻发送第一PPDU,或者,可以在该多次能量检测中的部分能量检测的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的情况下,在第一时刻发送第一PPDU,该部分能量检测的数量可以大于一个阈值。
可选的,该第一门限可以低于第二门限,第二门限可以为802.11ax标准中的能量检测门限。例如,第二门限可以为20MHz信道空间上的-62dBm,第一门限可以为20MHz信道空间上的-72dBm,即能量检测门限可以从20MHz信道空间上的-62dBm降低到-72dBm。
基于该方案,在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响应帧出错后,发送端MLD可以在该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开始进行第一链路的能量检测,若在SIFS时间内,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则认为链路空闲,并在该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后的SIFS时间发送第一PPDU,以重传第二PPDU。由于正常情况下,第二链路上相邻两帧之间的间隔为SIFS,第一链路上进行错误恢复后,第二PPDU的响应帧与第一PPDU之间的间隔也为SIFS,从而可以对齐第一PPDU与第二链路上的PPDU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实现多链路上的同步发送,以降低多链路之间的干扰,提高传输性能。
示例性的,以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响应帧为BA为例,如图12所示,第二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
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以BA21的实际结束时刻与BA11的预计结束时刻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三时长为0。当然,该第三时长也可以不为0。
该示例中,BA11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从BA21的实际结束时刻(t2)开始的SIFS时间内执行第一链路上的能量检测得到检测结果,若该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则发送端MLD在t1发送PPDU11’。其中,t1与BA1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为SIFS。
以上,为本申请提供的PPDU出错和BA出错场景下的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
另外,欧洲法规301893中限制了TXOP内相邻两帧之间的间隔(Gap)为SIFS(16μs)或PIFS(25μs),若相邻两帧之间的间隔超过25μs,则该法规称该间隔为pause,且规定pause的长度应该大于100μs。针对该法规的限制,本申请提出了以下几种PIFS恢复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以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中的一个具备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发送端MLD和接收端MLD之间的多条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第一链路上发生PPDU出错,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未出错为例进行说明。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链路上的第一PPDU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二PPDU。第二PPDU用于重传第一PPDU的出错部分。
其中,在第二链路上的第三PPDU的发送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大于100μs时,第一时刻为第三PPDU的发送时刻。第三PPDU为第二链路上第四PPDU的下一个PPDU,第四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相同。在第二链路上的第三PPDU的发送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小于100μs时,第一时刻比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晚100μs,即第一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为100μs。
其中,第二PPDU与第三PPDU的结束时刻相同。
可选的,在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发送端MLD可以执行第一链路的PIFS恢复,该PIFS恢复的开始时间可以是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时刻,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若PIFS恢复的结束时间早于第一时刻,发送端MLD可以在PIFS恢复的结束时间与第一时刻之间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若该段时间内,第一链路空闲,则在第一时刻发送第二PPDU。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响应帧为BA,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四PPDU为PPDU21,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第三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
如图13a所示,PPDU22的发送时刻与PPDU1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大于100μs,则PPDU11’的发送时刻与PPDU22的发送时刻相同。如图13b所示,PPDU22的发送时刻与PPDU1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小于100μs,则PPDU11’的发送时刻比PPDU11的结束时刻晚100μs。
可选的,该方式中,发送端MLD可以是STR MLD,或non-STR MLD,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该方案,可以使得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100μs,从而可以在错误恢复场景下实现多链路上的同步发送的同时满足欧洲法规301893。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MLD为non-STR MLD,接收端MLD为STR MLD,且第二链路上的第三PPDU的发送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小于100μs,第三PPDU为第二链路上第四PPDU的下一个PPDU,第四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相同。
此时,第一链路上的第一PPDU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二PPDU。第二PPDU用于重传第一PPDU的出错部分。
其中,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五PPDU的发送时刻,该第五PPDU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三PPDU的下一个PPDU。
可选的,在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发送端MLD可以执行第一链路的PIFS恢复,该PIFS恢复的开始时间可以是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或者,该PIFS恢复的结束时刻可以为第五PPDU的发送时刻,当然,PIFS恢复的开始时刻或结束时刻也可以是其他时刻,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若PIFS恢复的开始时间是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发送端MLD可以在PIFS恢复结束后等待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到达,并在PIFS恢复的结束时刻与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之间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若该段时间内第一链路空闲,在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发送第二PPDU。
进一步,可选的,发送端MLD在PIFS恢复的结束时刻与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之间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时,在第三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之间可以降低能量检测门限来检测第一链路的状态,以实现更严格的监测。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响应帧为BA,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四PPDU为PPDU21,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第三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第五PPDU为PPDU23,BA23为PPDU23的响应帧。
如图14a所示,PPDU22的发送时刻与PPDU1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小于100μs,PIFS恢复的开始时刻为PPDU11的结束时刻,发送端MLD在PIFS恢复结束后等待PPDU23的开始时刻到达,并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且在PPDU22的结束时刻与PPDU23的开始时刻之间使用更低的能量检测门限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
可选的,若PIFS恢复的结束时间为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发送端MLD在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后等待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到达,并在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之间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若该段时间内第一链路空闲,在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发送第二PPDU。
进一步,可选的,发送端MLD在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之间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时,在第三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五PPDU的开始时刻之间可以降低能量检测门限来检测第一链路的状态,以实现更严格的监测。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响应帧为BA,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四PPDU为PPDU21,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第三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第五PPDU为PPDU23,BA23为PPDU23的响应帧。
如图14b所示,PPDU22的发送时刻与PPDU1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小于100μs,PIFS恢复的结束时刻为PPDU23的结束时刻,发送端MLD在PPDU11的结束时刻后等待PPDU23的开始时刻到达,并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且在PPDU22的结束时刻与PPDU23的开始时刻之间使用更低的能量检测门限监测第一链路的状态。
基于该方案,可以使得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大于100μs,从而可以在错误恢复场景下实现多链路上的同步发送的同时满足欧洲法规301893。
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于有non-STR MLD参与多链路通信的场景,PPDU的响应帧的长度大于第一阈值。其中,该第一阈值大于或等于68μs。
此时,第一链路上的第一PPDU传输失败后,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第二PPDU。第二PPDU用于重传第一PPDU的出错部分。
其中,第一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三PPDU的发送时刻,第三PPDU为第二链路上第四PPDU的下一个PPDU,第四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相同。
基于该方案,第四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相同,且第三PPDU为第四PPDU的下一个PPDU,第二链路上正常传输,因此,第三PPDU与第四PPDU之间的间隔为2个SIFS加上响应的长度。由于2个SIFS的长度为32μs,响应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68μs,因此,第三PPDU的开始时刻与第四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100μs。在第三PPDU的开始时刻发送第二PPDU时,第二PPDU的开始时刻与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与第三PPDU的开始时刻与第四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相等,也大于或等于100μs,从而可以在错误恢复场景下实现多链路上的同步发送的同时满足欧洲法规301893。
可选的,在第一PPDU的结束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发送端MLD可以进行第一链路上的PIFS恢复,本申请对PIFS恢复的开始时间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假设第一链路为链路1,第二链路为链路2,发送端MLD为AP,接收端MLD为STA,响应帧为BA,第一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二PPDU为PPDU11’,BA11’为PPDU11’的响应帧;第四PPDU为PPDU21,BA21为PPDU21的响应帧;第三PPDU为PPDU22,BA22为PPDU22的响应帧。
如图15所示,BA的长度大于或等于68μs,从而PPDU22的开始时刻与PPDU2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100μs,相应的,PPDU11’的开始时刻与PPDU1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100μs。
PPDU22的发送时刻与PPDU1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大于100μs,则PPDU11’的发送时刻与PPDU22的发送时刻相同。如图13b所示,PPDU22的发送时刻与PPDU11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小于100μs,则PPDU11’的发送时刻比PPDU11的结束时刻晚100μs。
可选的,在响应帧为BA的情况下,在长度上可以通过填充(padding)或BA帧聚合使得BA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
可选的,由于ACK的帧结构,使得ACK无法进行填充以使其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从而可以规定在有non-STR MLD参与多链路通信的场景下,不使用ACK作为响应帧。进一步地,可以规定BA可以作为包括单个MPDU的PPDU的响应帧,或者,可以规定不使用包含单个MPDU的PPDU。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于退避恢复机制中,用于重传PPDU的开始时刻与传输失败的PPDU的结束时刻之间的间隔可以大于或等于100μs,从而在non-STR MLD作为发送端时,可以规定采用退避恢复而非PIFS恢复来进行错误恢复,以规避该欧洲法规301893,进而实现错误恢复场景下多链路上的同步发送。
以上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以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端MLD。
如图16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发送端MLD160,包括:
处理模块1602,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收发模块1601,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第二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第三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应理解,该发送端MLD160具有上述与退避相关的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MLD的任意功能,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端MLD160,以下介绍所述发送端MLD160可能的产品形态。应理解,但凡具备上述图16所述的发送端MLD160的特征的任何形态的产品,都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还应理解,以下介绍仅为举例,不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端MLD160的产品形态仅限于此。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发送端MLD160,可以由一般性的总线体系结构来实现。
所述发送端MLD160,包括处理器和与所述处理器内部连接通信的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所述收发器,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或第三时刻确定的,第二时刻为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第三时刻为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可选地,所述发送端MLD16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发送端MLD160,可以由通用处理器来实现。
实现所述发送端MLD160的通用处理器包括处理电路和与所述处理电路内部连接通信的输出接口。
所述处理电路,用于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所述输出接口,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处理电路执行的指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发送端MLD160,还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一个或多个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它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应理解,上述各种产品形态的发送端MLD160,具有上述与退避相关的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MLD的任意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如图17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发送端MLD170,包括:
处理模块1702,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
(2)、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短帧间隔,且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第二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间隔第三时长;
收发模块1701,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应理解,该发送端MLD170具有上述响应帧出错的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MLD的任意功能,具体细节可参见上述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端MLD170,以下介绍所述发送端MLD170可能的产品形态。应理解,但凡具备上述图17所述的发送端MLD170的特征的任何形态的产品,都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还应理解,以下介绍仅为举例,不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端MLD170的产品形态仅限于此。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发送端MLD170,可以由一般性的总线体系结构来实现。
所述发送端MLD170,包括处理器和与所述处理器内部连接通信的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
(2)、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短帧间隔,且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第二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间隔第三时长;
所述收发器,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可选地,所述发送端MLD17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发送端MLD170,可以由通用处理器来实现。
实现所述发送端MLD170的通用处理器包括处理电路和与所述处理电路内部连接通信的输出接口。
所述处理电路,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包括:
(1)、第二PPDU的响应帧接收失败;
(2)、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短帧间隔,且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能量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第二时刻与第二PPDU的响应帧的预计结束时刻之间间隔第三时长;
所述输出接口,用于满足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第一链路向接收端MLD发送第一PPDU,该第一PPDU用于重传第一链路上的第二PPDU的部分或全部信息。
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处理电路执行的指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发送端MLD170,还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一个或多个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它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应理解,上述各种产品形态的发送端MLD170,具有上述响应帧出错的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MLD的任意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方法步骤和单元,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实施例的步骤及组成。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多链路传输帧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所述发送端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述发送端MLD和所述接收端MLD中的一个具备同时收发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所述方法包括:
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送端MLD在第一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向所述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所述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第三时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所述第三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所述第一条件包括如下(1)和(2):
(1)、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所述第二传输帧位于所述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件还包括:所述第一链路上的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所述第一传输帧用于重传所述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所述第二传输帧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参考传输帧之后的第一个与所述参考传输帧的类型相同的传输帧,所述参考传输帧的结束时刻与所述第三传输帧的结束时刻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早于所述第三时刻,且所述第一链路在所述第二时刻至所述第三时刻之间空闲,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三时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三时刻,且早于第四时刻,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二时刻,所述第四时刻为所述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三时刻,早于所述第四时刻,且所述第二时刻与所述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二时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三时刻,且早于第四时刻,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所述第四时刻为所述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所述第四传输帧为所述第二传输帧之后的第一个与所述第二传输帧的类型相同的传输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三时刻,早于第四时刻,且所述第二时刻与所述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所述第三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时,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第四时刻,且早于第五时刻,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五时刻,所述第四时刻为所述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所述第五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所述第四传输帧为所述第二传输帧之后的第一个上行触发帧。
10.一种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述发送端MLD和所述接收端MLD中的一个具备同时收发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所述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所述第一条件包括如下(1)和(2):
(1)、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所述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收发模块,用于满足所述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向所述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所述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第三时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所述第三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所述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件还包括:所述第一链路上的第三传输帧传输失败,所述第一传输帧用于重传所述第三传输帧的出错部分,所述第二传输帧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参考传输帧之后的第一个与所述参考传输帧的类型相同的传输帧,所述参考传输帧的结束时刻与所述第三传输帧的结束时刻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早于所述第三时刻,且所述第一链路在所述第二时刻至所述第三时刻之间空闲,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三时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三时刻,且早于第四时刻,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二时刻,所述第四时刻为所述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三时刻,早于所述第四时刻,且所述第二时刻与所述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二时刻。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三时刻,且早于第四时刻,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所述第四时刻为所述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所述第四传输帧为所述第二传输帧之后的的第一个与所述第二传输帧的类型相同的传输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三时刻,早于第四时刻,且所述第二时刻与所述第四时刻之间的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二时长,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所述第三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帧为上行触发帧时,若所述第二时刻晚于第四时刻,且早于第五时刻,则所述第一时刻为所述第五时刻,所述第四时刻为所述第二传输帧的结束时刻,所述第五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第四传输帧的发送时刻,所述第四传输帧为所述第二传输帧之后的第一个上行触发帧。
19.一种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与接收端MLD之间的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述发送端MLD和所述接收端MLD中的一个具备同时收发STR能力,另一个不具备STR能力,所述发送端多链路设备MLD包括处理电路和与所述处理电路内部连接通信的输出接口;
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用于确定满足第一条件,所述第一条件包括如下(1)和(2):
(1)、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为0;
(2)、第二传输帧位于所述第二链路上的传输机会TXOP内;
所述输出接口,用于满足所述第一条件时,在第一时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向所述接收端MLD发送第一传输帧,所述第一时刻是根据第二时刻和第三时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链路的退避计数器减为0的时刻,所述第三时刻为所述第二链路上的所述第二传输帧的发送时刻。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指令。
CN202010890981.7A 2020-08-29 2020-08-29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2050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0981.7A CN114205067B (zh) 2020-08-29 2020-08-29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PCT/CN2021/113093 WO2022042377A1 (zh) 2020-08-29 2021-08-17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US18/174,124 US20230217494A1 (en) 2020-08-29 2023-02-24 Multi-link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0981.7A CN114205067B (zh) 2020-08-29 2020-08-29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5067A CN114205067A (zh) 2022-03-18
CN114205067B true CN114205067B (zh) 2023-09-08

Family

ID=80354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90981.7A Active CN114205067B (zh) 2020-08-29 2020-08-29 多链路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17494A1 (zh)
CN (1) CN114205067B (zh)
WO (1) WO20220423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8336A (zh) * 2019-07-12 2021-0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链路通信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5353A (zh) * 2015-09-10 2017-03-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退避方法及装置
CN110519862A (zh) * 2019-09-06 2019-11-29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链路传输、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3923798A (zh) * 2020-07-10 202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的错误恢复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1731B (zh) * 2016-01-04 2020-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nav设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0230561B2 (en) * 2016-06-30 2019-03-12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a 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cedure (PLCP) protocol data unit (PPDU)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5353A (zh) * 2015-09-10 2017-03-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退避方法及装置
CN110519862A (zh) * 2019-09-06 2019-11-29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链路传输、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3923798A (zh) * 2020-07-10 202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的错误恢复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2377A1 (zh) 2022-03-03
CN114205067A (zh) 2022-03-18
US20230217494A1 (en)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06448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40533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22506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frame
KR101864977B1 (ko) 무선랜에서 재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10278172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EP316005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US8923172B2 (en) Deterministic backoff channel access
US20190281584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009848B1 (ko) 무선랜에서 데이터 프레임의 재전송 없이 에러를 회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86887A1 (ko) 프레임을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94727A1 (ko) 프레임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12898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information about transmission failure frame
US20230217494A1 (en) Multi-link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510095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frame in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22007728A1 (zh) 链路的错误恢复方法及装置
CA2946926C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8476517B (zh) 指示周期性分配的系统和方法
US20210051586A1 (en) Access point apparatus,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4630351B (zh) 触发帧发送方法及装置
EP4358583A1 (en) Channel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779393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24072825A (ja) 通信技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