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8772B - 一种卷绕式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卷绕式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8772B
CN114628772B CN202011456175.5A CN202011456175A CN114628772B CN 114628772 B CN114628772 B CN 114628772B CN 202011456175 A CN202011456175 A CN 202011456175A CN 114628772 B CN114628772 B CN 1146287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bundling
electrode
wound batter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561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28772A (zh
Inventor
陈永翀
何颖源
王玉伟
张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ofengguang Energy storage (Chengd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waga Power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waga Power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waga Power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5617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287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28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8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28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8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72Grids
    • H01M4/74Meshes or woven material; Expanded metal
    • H01M4/747Woven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卷绕式电池,在该卷绕式电池的电极片中设有多孔集流体,多孔集流体的由经向丝与纬向丝编织而成的区域形成集流区域并且多孔集流体的边缘的纬向丝区域形成极耳区域。通过丝线极耳导向件可以对全部丝线极耳进行集束、均匀分散和定位,从而确保全部丝线极耳与电极柱的导电连接,避免产生丝线遗漏连接、丝线局部连接等情况。通过利用多孔集流体的丝线区作为丝线极耳,可以避免极耳与集流体以及极耳与极柱之间焊接困难以及容易脱焊的问题,减少了加工步骤,提高了集流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卷绕式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卷绕式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电压高、自放电小、循环性能好和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集流体是电池电极的支撑体,也是电流汇聚传导的载体,电池集流体需要具有质轻高强、在电化学反应中结构和性能稳定、导电性好等特点。采用多孔导电材料作为电池集流体,可以使电极材料透过网孔形成“工”字形连接,增大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即使在电极材料比较厚的情况下也不容易脱落。
编织金属网由于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可以作为电池的多孔集流体。但是,当编织金属网的编织网片作为极耳直接引出与极柱或极耳连接片焊接时,某些金属材料的编织网片与极柱或极耳连接片的焊接性非常差,造成电流引出困难,只能通过复合片转接或者机械方式连接,零部件增多会增大电池重量,造成电芯内部空间浪费,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特别是在非全极耳引出时,编织金属网的经纬编织特点导致只有部分区域的编织线与极柱或极耳连接片直接电连接,从而导致电极片、甚至整体电芯汇流不均,严重影响电池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卷绕式电池,在该卷绕式电池的电极片中设有多孔集流体,多孔集流体的由经向丝与纬向丝编织而成的区域形成反应集流区域并且多孔集流体的边缘的纬向丝区域形成极耳引出区域。通过丝线极耳导向件可以对全部丝线极耳进行集束、均匀分散和定位,从而确保全部丝线极耳与电极柱的导电连接,避免产生丝线遗漏连接、丝线局部连接等情况。通过利用多孔集流体的丝线区作为丝线极耳,可以避免极耳与集流体以及极耳与极柱之间焊接困难以及容易脱焊的问题,减少了加工步骤,提高了集流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卷绕式电池,该卷绕式电池包括:卷绕式电芯,该卷绕式电芯是通过将电极片和隔离层层叠并绕卷芯卷绕而成,在电极片中设有多孔集流体,多孔集流体包括由经向丝与纬向丝编织形成的编织区以及由纬向丝形成的丝线区,多孔集流体的丝线区的纬向丝从电极片的边缘伸出从而形成电极片的丝线极耳;外壳,外壳包括壳体和端盖,卷绕式电芯容置于壳体内,端盖能够固定连接于壳体;丝线极耳导向件,该丝线极耳导向件设有集束部,集束部为设有集束部通孔的环状,全部丝线极耳插入或穿过集束部通孔用以形成丝线极耳集束,丝线极耳集束能够形成电极柱或者能够与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导电连接。具体地讲,卷绕式电芯包括电极片和隔离层,其中电极片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隔离层和负极片层叠之后进行卷绕从而形成卷绕式电芯。正极片中设有正极活性导电材料层和正极集流体,负极片中设有负极活性导电材料层和负极集流体。在本发明中,正极片的正极集流体和负极片的负极集流体中的至少一个为多孔集流体,该多孔集流体由经向丝和纬向丝构成编织区和丝线区。编织区的区域与电极活性导电材料层的区域大致相同,即编织区处于电化学反应区域内,电极电化学反应得失电子产生的电流可以通过编织区的导电经纬线汇流引出。在多孔集流体的编织区中,经向丝与纬向丝交叉编织成网状,优选地,经向丝的强度或密度大于纬向丝的强度或密度,这样可以使得经向丝的走向与卷绕式电芯的卷绕方向一致,从而增强卷绕式电芯在卷绕过程中的抗拉强度。在编织区的边缘形成主要由纬向丝构成的丝线区,丝线区不处于电化学反应区域内,而是从电极片的边缘伸出。也就是说,丝线区内主要是由纬向丝组成,由纬向丝起到极耳的作用,但是在丝线区内也可以设有少量经向丝用以保持纬向丝的形状。多孔集流体的经向丝和纬向丝可以为相同的导电材料,例如,不锈钢。或者,多孔集流体的纬向丝由导电率较高的铝或铜制成,经向丝由强度更高的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纬向丝的丝径可以大于经向丝的丝径,从而可以提高纬向丝与电极活性材料的接触面积,增强其导电汇流效果。当设有多孔集流体的电极片卷绕之后,由电极片内的多孔集流体的丝线区形成电极片的丝线极耳。正极丝线极耳和负极丝线极耳可以从圆柱形卷绕式电芯的一端伸出或者可以从圆柱形卷绕式电芯的两端分别伸出。分散的丝线极耳通过丝线极耳导向件集束并导向。丝线极耳导向件设有环状的集束部,用于将分散的丝线极耳插入或穿过集束部的集束部通孔,从而将分散的丝线极耳集成一束。利用丝线极耳导向件的集束部集成一束后的丝线极耳集束可以与电池的电极柱导电连接、直接形成电池的电极柱或者进一步均匀分散后与电池的电极柱导电连接。
丝线极耳导向件可以仅设有集束部,集束部可以为环形件或者可以通过将条形件或片形件弯折成环形而得到。集束部可以为环状的箍,通过集束部能够将全部丝线极耳箍紧,箍紧后的全部丝线与设置于端盖上的电极柱导电连接。例如,通过条形件围绕全部丝线极耳捆扎成束,丝线极耳集束的顶端通过焊接、导电粘接或机械压合的方式连接于电极柱。丝线极耳集束可以与电极柱导电连接。另外,丝线极耳集束还可以直接作为电极柱。例如,在端盖上设有端盖开口,全部丝线极耳穿过集束部通孔和端盖开口引到端盖的外部,从而由全部丝线极耳直接形成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通过将全部丝线极耳直接作为电极柱,除了省略极耳与集流体的连接过程之外还可以进一步省略极耳与电极柱的连接过程,因此减少了加工步骤、降低了制造成本。集束部还可以与卷芯的端部固定连接。
丝线极耳导向件还可设有分散部,分散部为设有分散部通孔的盘状,分散部设置于集束部的顶端并且分散部通孔与集束部通孔的位置相对应,从集束部通孔中引出的丝线极耳弯折并在盘状的分散部上均匀分散。也就是说,丝线极耳导向件除了设有集束部外还可设有分散部,盘状的分散部位于环状的集束部的一端,分散部可以和集束部一体成型,或者分散部可以和集束部分别成型并固定连接。优选地,分散部采用导电材料。分散部的分散部通孔与集束部的集束部通孔上下连通,穿过集束部通孔的丝线极耳集束进一步穿过分散部通孔,从分散部通孔伸出的丝线极耳集束进行弯折并沿着分散部的盘状表面均匀分散,形成从分散部通孔向四周分散的辐射状。在盘状的分散部表面均匀分散开的丝线极耳可以确保各条丝线极耳与电极柱的导电连接,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丝线极耳的连接遗漏。
为了与分散部上均匀分散开的丝线极耳更好地导电接触,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可包括柱状的外接部以及盘状的内接部,内接部能够与均匀铺设丝线极耳的分散部以焊接、导电粘接、机械压合等方式固定导电连接。柱状的外接部伸到外壳的外部,盘状的内接部位于外壳的内部,外接部与内接部可一体成型。内接部的尺寸可以与分散部的尺寸大致相同。内接部可以与分散部紧贴,将分散的丝线极耳均匀、平整地夹置在内接部与分散部之间,从而可以确保全部丝线极耳与电极柱的良好导电接触。
在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包括柱状的外接部以及盘状的内接部的情况下,卷绕式电芯还可包括盘状的卡紧件。卡紧件设有能够与内接部卡紧的上卡紧部以及能够与分散部卡紧的下卡紧部,卡紧件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内接部以及与分散部表面上的丝线极耳紧密贴合。也就是说,卡紧件的尺寸与内接部和分散部的尺寸大致相同。卡紧件的边缘设有例如卡扣、弯钩等卡紧部,卡紧部包括与其上侧的内接部卡紧的上卡紧部以及与其下侧的分散部卡紧的下卡紧部。上卡紧部可以与内接部的边缘卡紧,从而使得卡紧件与内接部贴紧;下卡紧部可以与分散部的边缘卡紧,从而使得卡紧件与分散部贴紧。卡紧件的材料为导电材料。利用卡紧件可以方便地将分散在分散部上的丝线极耳与电极柱的内接部导电连接,无需进行焊接、粘接等复杂工序。
电极柱的外接部上可设有注排通孔,注排通孔与电芯的卷芯的中空部分流体连通,从注排通孔注入的流体能够流入卷芯的中空部分中。电极柱的内接部的底面上还设有沟槽,从外接部的注排通孔注入的流体能够部分顺着内接部的底面上的沟槽流向电芯。卷绕式电芯的中间可设有中空的卷芯,电极片和隔膜围绕卷芯进行卷绕。卷芯的侧壁可设有卷芯通孔,从电极柱的外接部的注排通孔注入的流体可以进入卷芯的中空部分内,并且经由卷芯侧壁上的卷芯通孔对电芯进行浸润。为了加快浸润速度以及改善浸润效果,在电极柱的内接部的底面上的沟槽可起到运送流体的作用。沟槽例如可以从内接部的中心向四周延伸,整体呈现辐射状,从而对整个电芯的端面注入流体。
卷绕式电芯还可包括环状的导电的套接件,套接件的内径与分散部的外径相对应,套接件能够与分散部套接从而将丝线极耳夹置在套接件的内壁与分散部的外壁之间,套接件能够与外壳一体成型或者导电连接。具体地讲,套接件的内壁的形状和尺寸与分散部的外壁的形状和尺寸分别相对应,使得套接件能够套接在分散部的外侧。丝线极耳在分散部的表面均匀分散之后进一步沿着分散部的外壁弯折,丝线极耳包覆于分散部的外壁。当套接件套接于分散部时,包覆于分散部外壁的丝线极耳夹置于套接件的内壁与分散部的外壁之间。这样,既可以用于将丝线极耳与电极柱导电连接,又可以约束丝线极耳的位置从而保持丝线极耳均匀分散的状态。套接件的材料为导电材料。套接件可以与电极柱导电连接或一体成型。当外壳的端盖由导电材料制成时,套接件可以与端盖导电连接或一体成型。
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可以包括柱状的外接部以及丝线状的内接部,丝线状的内接部能够与丝线极耳集束旋拧连接。电极柱的柱状的外接部与丝线状的内接部可以以例如在外部焊接的方式导电连接。因此,在电池组装过程中,只需将电极柱的丝线状的内接部与丝线极耳集束以机械方式旋拧连接即可,因此避免了焊接过程可能对电芯产生的损坏。在内接部与丝线极耳集束旋拧连接之后,可以在外面套上绝缘套管。
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可以包括柱状的外接部以及柱状的内接部,丝线极耳导向件还包括套管部,套管部能够与柱状的内接部螺纹连接或卡接等。柱状的外接部与柱状的内接部可以一体成型,在柱状的内接部上可以设置螺纹、卡槽等。丝线极耳导向件的套管部可以与集束部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利用该丝线极耳导向件可以一边通过集束部卡紧丝线极耳集束、一边通过套管部与柱状的内接部机械连接,因此避免了焊接过程,减少了加工设备和工艺成本。
丝线极耳导向件还可设有定位部,定位部位于集束部的下端。定位部为筒状并且能够插入到卷芯的内部,从而将丝线极耳夹紧在卷芯的内壁与定位部的外壁之间以便防止丝线极耳移动。定位部的外壁的形状和尺寸与卷芯内壁的形状和尺寸分别相对应。丝线极耳的端部先从定位部的定位部通孔和集束部通孔引出,随着丝线极耳导向件的下压,定位部插入卷芯的中空部分中,同时将沿着定位部外壁延伸的丝线极耳部分夹置在卷芯内壁与定位部外壁之间。这样可以确保丝线极耳不会由于随意移动而导致连接点脱开。另外,在卷芯的内壁上可设置内螺纹,在定位部的外壁上可设置外螺纹,通过将定位部旋入卷芯内将丝线极耳固定在卷芯内部与定位部外壁之间。
丝线极耳导向件可以由集束部、分散部、套管部和定位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集束部、分散部、套管部和定位部可以分别为单独的部件,或者集束部、分散部、套管部和定位部可以一体成型。集束部、分散部、套管部和定位部可以分别选取不同的材料,或者集束部、分散部、套管部和定位部可以选用相同的材料,优选地,丝线极耳导向件的材料为导电材料。
应当指出,本发明中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仅是为了使得表述更加清楚,而不起到任何限制的作用。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1)在卷绕式电池多孔集流体的经纬编织区形成反应集流区域,在端部边缘的纬向丝区域形成极耳引出区,通过丝线极耳导向件,可以对电极整个反应区的全部丝线极耳进行集束、均匀分散和定位,从而确保全部丝线极耳与电极柱的导电连接,避免产生丝线遗漏连接、丝线局部连接等情况;
2)通过利用多孔集流体的丝线区作为丝线极耳,更加方便汇流和引出,可以避免某些金属与壳盖极柱之间焊接困难以及容易脱焊的问题,在保证集流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汇流零部件的使用,节约了集流空间,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至1(c)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1(a)为分解图,图1(b)为剖视图,图1(c)为多孔集流体的示意图;
图2(a)和2(b)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分解图,图2(b)为剖视图;
图3(a)和3(b)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3(a)为分解图,图3(b)为剖视图;
图4(a)和4(b)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4(a)为分解图,图4(b)为剖视图;
图5(a)和5(b)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5(a)为分解图,图5(b)为剖视图;
图6(a)和6(b)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6(a)为分解图,图6(b)为剖视图;
图7(a)和7(b)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7(a)为分解图,图7(b)为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1——上端盖
102——下端盖
103——壳体
2——电极柱
201——注排通孔
202——外接部
203——内接部
204——沟槽
3——卷绕式电芯
301——卷芯
3a——经向丝
3b——纬向丝
302——丝线极耳
4——丝线极耳导向件
401——集束部
402——分散部
403——定位部
404——套管部
5——卡紧件
6——套接件
7——端盖塞
8——端盖开口
9——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a)至图1(c)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1(a)为分解图,图1(b)为剖视图,图1(c)为多孔集流体的示意图。卷绕式电池包括外壳、电极柱、卷绕式电芯和丝线极耳导向件。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壳包括上端盖101、下端盖102和中部的壳体103,上端盖101与壳体103之间利用绝缘环相互绝缘。卷绕式电芯3由正极片、隔离层和负极片层叠并围绕卷芯301卷绕而成。卷芯301为中空结构,卷芯301的侧壁上设有卷芯通孔。电极柱2上分别设有注排通孔201,注排通孔201与卷芯301的中空部分流体连通。电极柱2设有伸出外壳外部的柱状的外接部202以及位于外壳内部的盘状的内接部203,电极柱2与端盖一体成型。在内接部203的朝向电芯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沟槽204,从注排通孔201注入的部分流体可以沿着沟槽204流向电芯的端面。丝线极耳导向件4包括集束部401、分散部402和定位部403,分散部402位于集束部401的上端,定位部403位于集束部401的下端,集束部401、分散部402和定位部403一体成型。分散部402的尺寸与电极柱的内接部203的尺寸大致相同,定位部403的外径与卷芯301的内径的尺寸大致相同。
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中分别设有多孔集流体,多孔集流体包括由经向丝3a与纬向丝3b编织形成的编织区A以及由纬向丝3b形成的丝线区B。在正极片中,多孔集流体的丝线区B的纬向丝3b从正极片的边缘伸出从而形成正极片的丝线极耳。在负极片中,多孔集流体的丝线区B的纬向丝3b从负极片的边缘伸出从而形成负极片的丝线极耳。
丝线极耳302顺着丝线极耳导向件4的定位部通孔、集束部通孔和分散部通孔伸出,沿着分散部402的表面均匀分散,丝线极耳302的端部与分散部402的边缘大致齐平。均匀分散于分散部402上的丝线极耳302与电极柱的内接部203焊接到一起,随着端盖的下压,丝线极耳导向件4和端盖一起下移。丝线极耳导向件的定位部403插入卷芯301的中空部分中,同时丝线极耳302顺着丝线极耳导向件的定位部403的外壁也插入卷芯301的中空部分中,并且夹紧在卷芯301与定位部403之间。这样可以利用卷芯301的中空部分安放多余的丝线极耳302,并对丝线极耳302进行限位,防止了由于丝线极耳302的移动导致的焊点脱开。
图2(a)和2(b)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分解图,图2(b)为剖视图。卷绕式电池包括外壳、电极柱、卷绕式电芯、卡紧件和丝线极耳导向件。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壳包括上端盖101、下端盖102和中部的壳体103,上端盖101和下端盖102分别与壳体103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卷绕式电芯3由正极片、隔离层和负极片层叠并围绕卷芯301卷绕而成。卷芯301为中空结构,卷芯301的侧壁上设有卷芯通孔。上下两端的电极柱2上分别设有注排通孔201,注排通孔201与卷芯301的中空部分流体连通。电极柱2设有伸出外壳外部的柱状的外接部202以及位于外壳内部的盘状的内接部203,电极柱的外接部202与内接部203一体成型。在端盖上设有端盖开口,电极柱的外接部202从端盖开口中伸出并且端盖与电极柱2之间通过绝缘件相互绝缘。在内接部203的朝向电芯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沟槽204,从注排通孔201注入的部分流体可以沿着沟槽204流向电芯的端面。丝线极耳导向件4包括集束部401、分散部402和定位部403,分散部402位于集束部401的上端,定位部403位于集束部401的下端,集束部401、分散部402和定位部403一体成型。分散部402的尺寸与电极柱的内接部203的尺寸大致相同,定位部403的外径与卷芯301的内径的尺寸大致相同。
该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丝线极耳导向件4与电极柱的内接部203之间的导电连接是通过卡紧件5实现的,而无需再采用焊接、机械压合、导电粘接等复杂的工序。卡紧件5为盘状,沿着卡紧件5的边缘设有朝向电极柱2延伸的上卡紧部以及朝向丝线极耳导向件4延伸的下卡紧部。卡紧部可以为钩状的弹簧片。上卡紧部可以与电极柱的内连接部的边缘卡紧,使得卡紧件5与电极柱2导电连接。下卡紧部可以与丝线极耳导向件的分散部402的边缘卡紧,使得卡紧件5与丝线极耳导向件4导电连接,同时使得丝线极耳302以均匀分散的状态夹紧于卡紧件5与丝线极耳导向件4之间。
图3(a)和3(b)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3(a)为分解图,图3(b)为剖视图。卷绕式电池包括外壳、电极柱、卷绕式电芯、套接件和丝线极耳导向件。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壳包括上端盖101、下端盖102和中部的壳体103,上端盖101与壳体103之间利用绝缘环相互绝缘。卷绕式电芯3由正极片、隔离层和负极片层叠并围绕卷芯301卷绕而成。卷芯301为中空结构,卷芯301的侧壁上设有卷芯通孔。电极柱2上分别设有注排通孔201,注排通孔201与卷芯301的中空部分流体连通。电极柱2设有伸出外壳外部的柱状的外接部202以及位于外壳内部的盘状的内接部203,电极柱2与端盖一体成型。套接件6可以与端盖一体成型,例如套接件6可以围绕电极柱的内连接部以环状的形式延伸。丝线极耳导向件4包括集束部401、分散部402和定位部403,分散部402位于集束部401的上端,定位部403位于集束部401的下端,集束部401、分散部402和定位部403一体成型。分散部402的外径的尺寸与套接件6的内径的尺寸大致相同,定位部403的外径与卷芯301的内径的尺寸大致相同。
该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丝线极耳302的端部长于分散部402的边缘,丝线极耳302在分散部通孔处一次弯折覆盖于分散部402表面之后,在分散部402边缘二次弯折包覆分散部402的外壁。套接件6的内径大致等于分散部402的外径,使得套接件6可以套接于分散部402的外壁上,同时将丝线极耳302夹紧于套接件6的内壁与分散部402的外壁之间。这样可以对均匀分散于分散部402表面的丝线极耳302起到限位的作用,在丝线极耳302与套接件6焊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丝线极耳均匀分布的状态,因此不会因为丝线极耳的移动导致部分丝线极耳未焊接的问题。
图4(a)和4(b)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4(a)为分解图,图4(b)为剖视图。卷绕式电池包括外壳、卷绕式电芯、丝线极耳导向件和端盖塞。在该实施方式中,不设置单独的电极柱,而是利用丝线极耳302直接形成电极柱。如图所示,丝线极耳302经由丝线极耳导向件4的通孔穿出后,从外壳的端盖上的端盖开口8伸出,从而形成电极柱2。丝线极耳302与端盖开口8之间设有密封圈9。端盖塞7插入丝线极耳302的中间部分,端盖塞7对丝线极耳302进行一定的挤压,从而通过端盖塞7、密封圈9、端盖开口8的配合形成端口密封。为了加强密封效果,端盖塞7、密封圈9、端盖开口8可以设置成阶梯形状。端盖塞7的材料可以为弹性材料,例如氟橡胶、氟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等。从端盖伸出的丝线极耳,可以进一步通过扭成股、扎成束等方式进行处理,从而根据需要形成便于连接操作的电极柱。
图5(a)和5(b)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5(a)为分解图,图5(b)为剖视图。卷绕式电池包括外壳、电极柱、卷绕式电芯和丝线极耳导向件。在该实施方式中,丝线极耳导向件4仅设有集束部401。集束部401为中部设有集束部通孔的环状构件。全部丝线极耳插入集束部通孔中,利用集束部401将全部丝线极耳集束并且箍紧。丝线极耳导向件4为导电材料制成。丝线极耳导向件4连同丝线极耳集束一起可以焊接于电极柱。
图6(a)和6(b)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6(a)为分解图,图6(b)为剖视图。卷绕式电池包括外壳、卷绕式电芯和丝线极耳导向件。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极柱2设有伸出外壳外部的柱状的外接部202以及位于外壳内部的丝线状的内接部203,电极柱的外接部202与内接部203在电池外部事先完成焊接。如图所示,丝线极耳302经由集束部401的集束部通孔穿出后形成丝线极耳集束,丝线极耳集束与丝线状的内接部203旋拧连接。
图7(a)和7(b)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卷绕式电池的示意图,其中,图7(a)为分解图,图7(b)为剖视图。卷绕式电池包括外壳、卷绕式电芯和丝线极耳导向件。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极柱2设有伸出外壳外部的柱状的外接部202以及位于外壳内部的柱状的内接部203,电极柱的外接部202与内接部203一体成型,在内接部203上设有外螺纹。如图所示,丝线极耳302通过丝线极耳导向件4的集束部401束紧,丝线极耳导向件4的套管部404设有内螺纹,套管部404可以与电极柱2的内接部203螺纹连接。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卷绕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式电池包括:卷绕式电芯,所述卷绕式电芯是通过将电极片和隔离层层叠并绕卷芯卷绕而成,在所述电极片中设有多孔集流体,所述多孔集流体包括由经向丝与纬向丝编织形成的编织区以及由纬向丝形成的丝线区,所述多孔集流体的丝线区的纬向丝从所述电极片的边缘伸出从而形成电极片的丝线极耳;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端盖,所述卷绕式电芯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端盖能够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丝线极耳导向件,所述丝线极耳导向件设有集束部,所述集束部为设有集束部通孔的环状,全部丝线极耳插入或穿过所述集束部通孔用以形成丝线极耳集束,所述丝线极耳集束能够形成电极柱或者能够与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导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集束部为环状的箍,通过集束部能够将全部丝线极耳箍紧,箍紧后的全部丝线与设置于所述端盖上的电极柱导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在所述端盖上设有端盖开口,全部丝线极耳穿过所述集束部通孔和端盖开口引到所述端盖的外部,从而由所述全部丝线极耳直接形成所述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丝线极耳导向件还设有分散部,所述分散部为设有分散部通孔的盘状,所述分散部设置于所述集束部的顶端并且所述分散部通孔与所述集束部通孔的位置相对应,从所述集束部通孔中引出的丝线极耳弯折并在所述盘状的分散部上均匀分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包括柱状的外接部以及盘状的内接部,所述内接部能够与均匀铺设所述丝线极耳的所述分散部固定导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包括柱状的外接部以及盘状的内接部,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盘状的卡紧件,所述卡紧件设有能够与所述内接部卡紧的上卡紧部以及能够与所述分散部卡紧的下卡紧部,所述卡紧件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内接部以及与所述分散部表面上的丝线极耳紧密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电极柱的外接部上设有注排通孔,所述注排通孔与所述卷芯的中空部分流体连通,从所述注排通孔注入的流体能够流入所述卷芯的中空部分中,所述电极柱的内接部的底面上还设有沟槽,从所述外接部的注排通孔注入的流体能够部分顺着所述内接部的底面上的沟槽流向电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环状的导电的套接件,所述套接件的内径与所述分散部的外径相对应,所述套接件能够与所述分散部套接从而将所述丝线极耳夹置在所述套接件的内壁与所述分散部的外壁之间,所述套接件能够与所述电极柱的内接部一体成型或者导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包括柱状的外接部以及丝线状的内接部,所述丝线状的内接部能够与所述丝线极耳集束旋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卷绕式电池的电极柱包括柱状的外接部以及柱状的内接部,所述丝线极耳导向件还包括套管部,所述套管部能够与所述柱状的内接部套接或螺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丝线极耳导向件还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集束部的下端,所述定位部为筒状并且能够插入到所述卷芯的内部,从而将所述丝线极耳夹紧在所述卷芯的内壁与所述定位部的外壁之间以便防止所述丝线极耳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池,其中,所述丝线极耳导向件的材料为导电材料。
CN202011456175.5A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卷绕式电池 Active CN1146287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6175.5A CN114628772B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卷绕式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6175.5A CN114628772B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卷绕式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8772A CN114628772A (zh) 2022-06-14
CN114628772B true CN114628772B (zh) 2023-07-07

Family

ID=81896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56175.5A Active CN114628772B (zh) 2020-12-10 2020-12-10 一种卷绕式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28772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3676A (ja) * 1998-03-31 1999-10-15 Fuji Film Celltec Kk 非水電解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51071A (ja) * 2003-07-29 2005-02-24 Tdk Corp 電極の製造方法
CN202549997U (zh) * 2012-04-24 2012-11-21 张潘毅 大容量圆柱形锂离子电池
CN202662698U (zh) * 2012-05-07 2013-01-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
WO2013097510A1 (zh) * 2011-12-27 2013-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芯及其制作方法
CN104953190A (zh) * 2015-06-26 2015-09-30 张贵萍 电芯卷绕体整形方法和设备、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及其生产方法
CN106340608A (zh) * 2015-07-06 2017-01-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成型方法及装置
CN109671987A (zh) * 2017-10-13 2019-04-23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锂浆料电池
JP2019079659A (ja) * 2017-10-23 2019-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2111699A1 (ja) * 2011-02-18 2014-07-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三次元網状アルミニウム多孔体を用いた電極、該電極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電池、非水電解液を用いたキャパシタ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キャパシタ
KR101582376B1 (ko) * 2013-06-07 2016-01-04 주식회사 제낙스 전극,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3676A (ja) * 1998-03-31 1999-10-15 Fuji Film Celltec Kk 非水電解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51071A (ja) * 2003-07-29 2005-02-24 Tdk Corp 電極の製造方法
WO2013097510A1 (zh) * 2011-12-27 2013-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芯及其制作方法
CN202549997U (zh) * 2012-04-24 2012-11-21 张潘毅 大容量圆柱形锂离子电池
CN202662698U (zh) * 2012-05-07 2013-01-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
CN104953190A (zh) * 2015-06-26 2015-09-30 张贵萍 电芯卷绕体整形方法和设备、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及其生产方法
CN106340608A (zh) * 2015-07-06 2017-01-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成型方法及装置
CN109671987A (zh) * 2017-10-13 2019-04-23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锂浆料电池
JP2019079659A (ja) * 2017-10-23 2019-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用于储锂电池的三维碳结构集流体;金松;季恒星;;中国科学:化学(第09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8772A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99660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1820078B (zh) 圆柱型二次电池及其组装方法
JP6033283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セルアレイ
KR101233342B1 (ko) 이차 전지 팩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연결 탭
CN1133227C (zh) 非水电解质溶液二次电池
US8551645B2 (en) Can for cylindrical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cylindrical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the same
KR101230165B1 (ko) 연료전지 모듈
CN108321332A (zh) 串并联组合电池组
CN216528955U (zh) 锂参比电极和三电极锂离子电池
CN207993947U (zh) 串并联组合式蓄电池组
CN114628772B (zh) 一种卷绕式电池
KR20160106845A (ko) 이차 전지
CN108461698A (zh) 串并联组合式蓄电池组
CN114628771B (zh) 一种卷绕式电池
CN208722939U (zh) 串并联组合电池组
CN114628689B (zh) 一种多孔集流体及采用该多孔集流体的电池
KR20120008274A (ko)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 및 연료전지 스택
US5168017A (en) Metal oxide-hydrogen battery having rectangular modules in a cylindrical pressure vessel
US5135824A (en) Coaxial terminal construction for a sealed pressurized battery
CN211828985U (zh) 一种铜编织带连接电芯
CN100449821C (zh) 可充电的电化学单元
KR101335183B1 (ko) 푸쉬너트를 이용한 전지 극주 조립체
CN104134817B (zh) 带有具有至少一个切口的电极线圈的电池电芯
CN210668579U (zh) 一种可降低极化作用的电池
RU2260227C1 (ru) Химический источник ток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 1st Floor, Building 4, No. 10, South 3rd Road, Shodu, Wuhou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43

Patentee after: Haofengguang Energy storage (Chengdu) Co.,Ltd.

Address before: 1711, 17th floor, building 2, yard 1, Shangdi 10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5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awaga Power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