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09843A -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09843A
CN114609843A CN202210216990.7A CN202210216990A CN114609843A CN 114609843 A CN114609843 A CN 114609843A CN 202210216990 A CN202210216990 A CN 202210216990A CN 114609843 A CN114609843 A CN 114609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electrode
substrate
electrochromic
reg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169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智杰
游琮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169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098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09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98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6Two or more co-operating pivoted blades, e.g. iris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该可变光圈包括:第一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层、多个电致变色件及多个第二电极层,其中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任意两相邻的第一绝缘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一隔离区域,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的第一绝缘件,第一绝缘件的一端与第一隔离区域连通、另一端延伸至位于最外圈的第一绝缘环之外的第一电极区;多个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基板的板面内且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设置,且多个第一电极层通过第一绝缘件延伸至第一电极区;多个第一电极层、多个电致变色件及多个第二电极层依次一一对应层叠设置。该可变光圈能够减小可变光圈的厚度。

Description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可变光圈是一种可以连续变动镜头光圈孔大小的光圈,在相机中得到广泛使用。为了使得可变光圈的光圈孔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动,相关技术中的可变光圈通常包括多个电致变色件,每个电致变色件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用于为电致变色件供电的电极层,通过电极层为电致变色件通电以改变电致变色件的透光度。这样,在需要改变可变光圈的光圈孔的大小时,只需分别为不同的电致变色件通电,即可实现可变光圈的光圈孔的大小发生变动的目的。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多个电极层之间通常是层叠绝缘设置,导致可变光圈的整体厚度较厚,不利于相机的小型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减小可变光圈的厚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变光圈,包括:
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绝缘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一隔离区域,所述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区域连通、另一端沿所述第一绝缘环的径向延伸至第一电极区,所述第一电极区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第一绝缘环之外;
多个第一电极层,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板面内,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层与多个所述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层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区域中,且均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绝缘件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极区;
多个电致变色件,多个所述电致变色件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层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电致变色件层叠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层上且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区域中;
多个第二电极层,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层与多个所述电致变色件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层均层叠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电致变色件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绝缘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一隔离区域,多个第一电极层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电极层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中,多个电致变色件与多个第一电极层一一对应,多个第二电极层与多个电致变色件一一对应,每个第二电极层均层叠设置在对应的电致变色件上,即多个第一电极层、多个电致变色件及多个第二电极层依次一一对应层叠设置,且均对应设置在第一隔离区域中,使得相邻两第一电极层之间绝缘、相邻两电致变色件之间绝缘、相邻两第二电极层之间绝缘,由此,通过将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同时为对应的电致变色件施加电压,即可分别独立的对不同圈的电致变色件的透光度进行改变,如此,当需要可变光圈的透光面积增大时,可通过多对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对多个相对应的电致变色件施加电压,当需要的可变光圈的透光面积减小时,可通过少数几对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对少数几个相对应的电致变色件施加电压,从而使可变光圈能够实现光圈孔的大小的变动,使得可变光圈能够实现透光量的改变。
又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绝缘件,第一绝缘件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连通、另一端沿第一绝缘环的径向延伸至第一电极区,每个第一电极层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中,且均通过对应的第一绝缘件延伸至第一电极区,由此,相邻两个第一电极层中的无论是位于第一隔离区域中的部分,还是位于第一绝缘件中的部分,均是相互绝缘的。又多个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基板的板面内,因此,多个第一电极层相互之间绝缘且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相比于位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中的多个第一电极层的部分与位于多个第一绝缘件中的多个第一电极层的部分不在同一平行于第一基板的平面内,减小了可变光圈的厚度,同时也降低了第一电极层的设计难度,从而减小了可变光圈的设计难度。
另外,多个电致变色件环套设计,可以根据需求连续相邻圈的电致变色件的状态,从而改变可变光圈的光圈孔的大小,使得可变光圈的可控性增强且操作便捷。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一绝缘件沿最内圈的所述第一绝缘环的第一径向延伸,所述第一径向为自所述最内圈的所述第一绝缘环指向最外圈的所述第一绝缘环的方向。
由此,可使多个第一电极层均可以沿第一径向延伸至第一电极区,减小了第一电极层在第一基板上其他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利于可变光圈的小型化设计。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件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板和第二绝缘板,所述第一绝缘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绝缘板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绝缘环连接,所述第一绝缘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绝缘板的另一端均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极区靠近所述第一绝缘环的一侧。
由此,能够使相邻两个第一绝缘件之间相互隔绝,进一步保障了相邻两第一电极层之间和相邻两电致变色件之间的电绝缘性,结构简单易实现。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区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设置有所述第一绝缘环的一面上,所述第一电极区包括多个第一电极连接区,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层一一对应连接。
由此,第一电极层的长度较小,减小了电流从第一电极区到达位于电致变色件处的第一电极层部分的损耗,且能够使第一电极区和第一电极层位于同一平面内,减小了可变光圈的厚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区设置有多个第三绝缘板,多个所述第三绝缘板围合设置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所述第三绝缘板与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连接,且所述第三绝缘板上在与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的连接处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电极层穿过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连接。
由此,可使得相邻两个第一电极连接区之间相互绝缘,避免了因第一电极连接区短路而影响对电致变色件的透光度的控制。并且,可使得相对应的第一绝缘环、第一绝缘板、第三绝缘板和第二绝缘板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绝缘环,使得第一绝缘环、第一绝缘板、第三绝缘板和第二绝缘板可以一体成型,如可以通过电路印刷、半导体光罩显影或者蚀刻一次性制作完成,简化了可变光圈的制作流程。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同心设置。由此,可有效简化第一绝缘环的制作工艺,且易于对多个第一绝缘环上的第一缺口进行定位制作,提高了第一绝缘环的制作效率。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环为圆环状结构或者正多边形环状结构。由此,第一绝缘环的结构对称、简单,易于制作。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变光圈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二绝缘环,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绝缘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二隔离区域,多个所述第二绝缘环形成多个所述第二隔离区域,所述第二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二隔离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隔离区域连通、另一端沿第二绝缘环的径向延伸至第二电极区,所述第二电极区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第二绝缘环之外,并且多个所述第二隔离区域与多个所述电致变色件一一对应、且与层叠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件上的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层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层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二隔离区域中,且均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绝缘件延伸至所述第二电极区。
由此,可使多个第二电极层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相互之间绝缘,无需因多个第二电极层在可变光圈的厚度方向上的绝缘问题而使多个第二电极层在可变光圈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减小了可变光圈的厚度,同时也降低了第二电极层的设计难度,从而减小了可变光圈的设计难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极区与所述第一电极区位于所述第一绝缘环的径向上相对的两侧,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区与所述第一电极区位于所述第一绝缘环的径向上的同一侧,且沿所述第一基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电极区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区互相错开。
由此,无需额外增加绝缘结构即能够使第一电极区和第二电极区之间相互绝缘,方便将第一电极区和第二电极区分别与电源连通,防止了因第一电极区和第二电极区之间导通短路而影响电致变色件的透光度的改变。另外,第一电极区和第二电极区位于第一绝缘环的径向上相对的两侧时,能够使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的形状基本一致,方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制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和第一方面的可变光圈,所述可变光圈设置于所述镜筒上,且所述可变光圈的光轴与所述镜筒的光轴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可以根据需求改变可变光圈中的电致变色件的不同状态,以改变可变光圈的透光量,使得摄像模组拍摄的图像质量更好。又摄像模组中的可变光圈为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因此,摄像模组能够产生与上述可变光圈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体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上述的本体对摄像模组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当摄像模组的部分结构位于本体内时,可一定程度上防止灰尘或者水汽落入摄像模组内,避免了因灰尘或者水汽落入摄像模组内而影响摄像模组的正常使用。
并且,该电子设备中的摄像模组为实施例二中的摄像模组,因此,该电子设备能够产生与上述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又第二方面中的摄像模组采用了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故,该电子设备能够产生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可变光圈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绝缘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一隔离区域,多个第一电极层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电极层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中,多个电致变色件与多个第一电极层一一对应,多个第二电极层与多个电致变色件一一对应,每个第二电极层均层叠设置在对应的电致变色件上,即多个第一电极层、多个电致变色件及多个第二电极层依次一一对应层叠设置,且均对应设置在第一隔离区域中,使得相邻两第一电极层之间绝缘、相邻两电致变色件之间绝缘、相邻两第二电极层之间绝缘,由此,通过将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同时为对应的电致变色件施加电压,即可分别独立的对不同圈的电致变色件的透光度进行改变,如此,当需要可变光圈的透光面积增大时,可通过多对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对多个相对应的电致变色件施加电压,当需要的可变光圈的透光面积减小时,可通过少数几对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对少数几个相对应的电致变色件施加电压,从而使可变光圈能够实现光圈孔的大小的变动,使得可变光圈能够实现透光量的改变。
又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绝缘件,第一绝缘件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连通、另一端沿平行于第一基板的方向延伸至第一电极区,每个第一电极层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中,且均通过对应的第一绝缘件延伸至第一电极区,由此,相邻两个第一电极层中的无论是位于第一隔离区域中的部分,还是位于第一绝缘件中的部分,均是相互绝缘的。又多个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基板的板面内,因此,多个第一电极层相互之间绝缘且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相比于位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中的多个第一电极层的部分与位于多个第一绝缘件中的多个第一电极层的部分不在同一平行于第一基板的平面内,减小了可变光圈的厚度,同时也降低了第一电极层的设计难度,从而减小了可变光圈的设计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的爆炸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第一绝缘环及第一电极区的组合的立体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第一绝缘环及第一绝缘板的组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第一绝缘环及第一绝缘板的组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图6中的B放大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中的第一绝缘环为四边形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光圈中的第一绝缘环为正五边形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的立体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基板;2-第一电极层;3-电致变色件;4-第二电极层;5-第一绝缘环;51-第一隔离区域;52-第一缺口;6-第一电极区;61-第三绝缘板;62-第一电极连接区;7-第二基板;8-第二电极区;9-第一绝缘件;91-第一绝缘板;92-第二绝缘板;100-电子设备;110-摄像模组;111-可变光圈;112-镜筒;120-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变光圈是一种可以连续变动镜头光圈孔大小的光圈,在相机中得到广泛使用。为了使得可变光圈的光圈孔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动,相关技术中的可变光圈通常包括多个环套设置的电致变色件,每个电致变色件沿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用于为电致变色件供电的电极层,通过电极层为电致变色件通电可以改变电致变色件的透光度。这样,在需要改变可变光圈的光圈孔的大小时,只需分别为不同的变色件通电,即可实现可变光圈的光圈孔的大小发生变动的目的。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各个电致变色件的两侧的电极层之间均是层叠绝缘设置的,导致可变光圈的整体厚度较厚,不利于相机的小型化设计。
另外,因不同圈的电致变色件彼此不导通,在各电极层的线路设计上需要相互避开,但是光圈内部空间有限,使得各电极层的线路设计难度较大,增加了可变光圈的设计难度。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不仅能够减小可变光圈的厚度,还能降低可变光圈的设计难度。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光圈,如图1-图4所示,包括:第一基板1、多个第一电极层2、多个电致变色件3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层4,第一基板1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5,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绝缘环5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一隔离区域51,第一基板1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51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绝缘件9,第一绝缘件9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另一端沿第一绝缘环5的径向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第一电极区6位于最外圈的第一绝缘环5之外;多个第一电极层2位于第一基板1的板面内,多个第一电极层2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51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电极层2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中,且均通过对应的第一绝缘件9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多个电致变色件3与多个第一电极层2一一对应,每个电致变色件3层叠设置在对应的第一电极层2上且位于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中;多个第二电极层4与多个电致变色件3一一对应,每个第二电极层4均层叠设置在对应的电致变色件3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基板1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5是指,第一基板1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绝缘环5的内径逐渐增大,且由内径最小的第一绝缘环5依次被内径较大的第一绝缘环5套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5,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绝缘环5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一隔离区域51,多个第一电极层2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51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电极层2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中,多个电致变色件3与多个第一电极层2一一对应,多个第二电极层4与多个电致变色件3一一对应,每个第二电极层4均层叠设置在对应的电致变色件3上,即多个第一电极层2、多个电致变色件3及多个第二电极层4依次一一对应层叠设置,且均对应设置在第一隔离区域51中,使得相邻两第一电极层2之间绝缘、相邻两电致变色件3之间绝缘、相邻两第二电极层4之间绝缘,由此,通过将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2和第二电极层4同时为对应的电致变色件3施加电压,即可分别独立的对不同圈的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度进行改变,如此,当需要可变光圈111的透光面积增大时,可通过多对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2和第二电极层4对多个相对应的电致变色件3施加电压,当需要的可变光圈111的透光面积减小时,可通过少数几对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层2和第二电极层4对少数几个相对应的电致变色件3施加电压,从而使可变光圈111能够实现光圈孔的大小的变动,使得可变光圈111能够实现透光量的改变。
又第一基板1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51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绝缘件9,第一绝缘件9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另一端沿第一绝缘环5的径向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每个第一电极层2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中,且均通过对应的第一绝缘件9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由此,相邻两个第一电极层2中的无论是位于第一隔离区域51中的部分,还是位于第一绝缘件9中的部分,均是相互绝缘的。又多个第一电极层2位于第一基板1的板面内,因此,多个第一电极层2相互之间绝缘且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相比于位于多个第一隔离区域51中的多个第一电极层2的部分与位于多个第一绝缘件9中的多个第一电极层2的部分不在同一平行于第一基板1的平面内,减小了可变光圈111的厚度,同时也降低了第一电极层2的设计难度,从而减小了可变光圈111的设计难度。
另外,多个电致变色件3环套设计,可以根据需求连续改变相邻圈的电致变色件3的状态,从而改变可变光圈111的光圈孔的大小,使得可变光圈111的可控性增强且操作便捷。
电致变色件3能够根据电致变色件3的两侧的电压不同呈现不同的状态,如,在电压为零时可为氧化状态,在施加有电压时可为还原状态。电致变色件3在不同的状态时可以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使得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度出现不同的变化。并且形成该电致变色件3的材料有多种,如,电致变色件3可以由氧化钨、氧化钛、紫精等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制成,当然电致变色件3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在此并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内侧还可以设置一个电致变色件3,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到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内侧的空间,在第一绝缘环5的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了电致变色件3的数量,提高了可变光圈111的光圈孔大小的范围,从而提高了可变光圈111的使用效果。
其中,可以理解是,当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内侧设置一个电致变色件3时,该电致变色件3也可以对应一个自己的第一电极层2、第二电极层4及第一绝缘件9。当然,实现改变该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度的原理与上述任一种电致变色件3实现改变透光度的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的设置于第一基板1上的多个第一绝缘环5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可以是设置于第一基板1上的凹槽结构,节省了制作第一绝缘环5的材料;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一基板1上的凸起结构,结构简单易实现,在此并不做限定。以下以第一绝缘环5为设置于第一基板1上的凸起结构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4-图7所示,多个第一绝缘件9沿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第一径向延伸,第一径向为自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指向最外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方向。由此,可使多个第一电极层2均可以沿第一径向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减小了第一电极层2在第一基板1上其他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利于可变光圈111的小型化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多个第一绝缘件9沿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第一径向延伸是指,多个第一绝缘件9大致沿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指向最外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方向设置,可以是多个第一绝缘件9相互紧邻,也可以是多个第一绝缘环5相互之间具有间隔。
具体地,可在每个第一绝缘环5上设置有第一缺口52,第一绝缘件9穿过第一缺口52与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由此,可使得第一绝缘件9仅沿平行于第一基板1的板面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一缺口52即可与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相比于通过将第一绝缘件9沿可变光圈111的厚度方向抬升,然后再与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的实现方式来说,第一绝缘件9穿过第一缺口52与对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的实现方式简单易制作实现。
并且,多个第一缺口52沿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第一径向设置,可使得各个第一绝缘环5的第一缺口52在第一绝缘环5的周向上相互比较靠近,换句话说,各个第一缺口52之间在第一绝缘环5的周向上的夹角较小,相比于各个第一绝缘环5的第一缺口52之间在第一绝缘环5的周向上距离较远的情况来说,减小了穿过第一缺口52的第一绝缘件9对电致变色件3的影响,使得电致变色件3能够较为充分的铺设于第一隔离区域51内,增大了电致变色件3的面积,提高了可变光圈111的使用效果。
另外,在环套设计的多个电致变色件3中,最内圈的电致变色件3可以是完整的环状结构,除最内圈的电致变色件3的其它电致变色件3可以是非封闭的环状结构,如可以是具有至少一个缺口的环状结构的电致变色件3,如此,可使得与内圈的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的第一绝缘件9沿第一基板1的板面穿过电致变色件3上的缺口和第一绝缘环5上的第一缺口52,即可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从而使得第一绝缘件9的结构简单易实现。
又因为沿第一径向,每经过一圈第一绝缘环5,第一缺口52内均增加一个第一绝缘件9,为使多个第一绝缘件9均能够穿过第一缺口52与相应的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沿第一径向,多个第一缺口52沿第一绝缘环5的周向的宽度逐渐增大。由此,不仅能够使多个第一绝缘件9均能够穿过第一缺口52与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还可方便使多个第一绝缘件9的宽度大小较为一致,从而便于使位于第一绝缘件9内的第一电极层2的宽度制作的较为一致,利于对电致变色件3的控制。
第一绝缘件9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如,可以是在第一基板1上设置的凹槽,也可以是在第一基板1上位于相对排列设置的两个绝缘结构之间的部分,只要能够使相邻两个第一绝缘件9内的第一电极层2和电致变色件3相互绝缘即可,在此并不做限定。以下以第一绝缘件9位于第一基板1上相对排列设置的两个绝缘结构之间的情况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图7所示,第一绝缘件9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第一绝缘板91的一端和第二绝缘板92的一端均位于第一缺口52处且与第一绝缘环5连接,第一绝缘板91的另一端和第二绝缘板92的另一端均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靠近第一绝缘环5的一侧。
具体地,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之间形成绝缘槽,以使第一电极层2能够在绝缘槽中延伸并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且每个绝缘槽内仅延伸有对应的一个第一电极层2,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层2之间相互绝缘,且结构简单易实现。并且,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沿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第一径向延伸时具有多种排布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每个第一绝缘环5上的第一缺口52处均连接有一个第一绝缘板91和一个第二绝缘板92。即,在第一缺口52处第一绝缘环5的一端与第一绝缘板9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绝缘板92固定连接,且每个第一绝缘环5均单独连接有一个第一绝缘板91和一个第二绝缘板92固定。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与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连接的第一绝缘件9,在第一缺口52处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一端与第一绝缘板91固定连接,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另一端与第二绝缘板92固定连接;与除最内圈的其它圈的第一绝缘环5连接的第一绝缘件9,在第一缺口52处第一绝缘环5的一端可与第一绝缘板91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与第二绝缘板92固定连接且与相邻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连接的第二绝缘板92重合,或者,在第一缺口52处第一绝缘环5的一端可与第二绝缘板92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与第一绝缘板91固定连接且与相邻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连接的第一绝缘板91重合。也即是,至少两个第一绝缘环5上连接的第一绝缘板91可以相互重合,和/或,至少两个第一绝缘环5上连接的第二绝缘板92可以相互重合,由此,可减少绝缘板的数量,节省了材料,且简化了第一绝缘件9的制作工艺。
上述的第一绝缘件9沿最内圈的第一绝缘环5的第一径向延伸时的排布方式均能够使位于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之间的绝缘槽与第一隔离区域51连通,且能够使相邻两个绝缘槽之间相互隔绝,进一步保障了相邻两个第一电极层2之间和相邻两电致变色件3之间的电绝缘性,结构简单易实现。并且,当可以共用第一绝缘板91,和/或,共用第二绝缘板92时,一方面,可以使得所有的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在第一基板1上占用的面积更小;另一方面,由于可以使得需制作的第一绝缘板91和/或第二绝缘板92的数量更少,进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一绝缘件9的制作成本。
并且,当第一绝缘件9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时,位于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之间的绝缘槽的底面可以与第一基板1上设置有第一绝缘环5的一面重合,如此仅需要将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之间的距离按需要的宽度相对设置在第一基板1上即能够得到第一绝缘件9,简化了第一绝缘件9的制作工艺,从而简化了可变光圈111的工艺流程。且第一绝缘板91、第二绝缘板92和第一绝缘环5可以使用同一材料一体制作成型,进一步简化了可变光圈111的工艺流程。
上述的第一电极层2穿过绝缘槽延伸至第一电极区6,第一电极区6可以位于第一基板1上与第一绝缘环5相背的一面上,也可以位于第一基板1设置有第一绝缘环5的一面上。当第一电极区6位于第一基板1设置有第一绝缘环5的一面上时,第一电极层2的长度较小,减小了电流从第一电极区6到达位于电致变色件3处的第一电极层2部分的损耗,且能够使第一电极区6和第一电极层2位于同一平面内,减小了可变光圈111的厚度。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电极区6为第一基板1的位于第一绝缘环5的外周的区域内,且第一电极区6包括多个第一电极连接区62,多个第一电极连接区62与多个第一电极层2一一对应连接,使得每个第一电极层2均能够单独为相应的电致变色件3施加电压,便于对不同圈的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度进行控制。相应的,每个第二电极层4也可单独为相应的电致变色件3施加电压,实现方式与上述的第一电极层2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由此,电致变色件3在相应的第一电极层2和第二电极层4同时通电时可实现稳定的、可逆的透光度的变化,即电致变色件3在通电的情况下可发生稳定的、可逆的颜色变化,增强了可变光圈111的可控性。
另外,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的程度还可根据两侧的第一电极层2和第二电极层4施加的电压的大小进行变化,即可通过控制第一电极层2和第二电极层4的电压来调节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的程度,以使可变光圈111的透光度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设置,以使可变光圈111能够适用不同的光线场景。如,当需要可变光圈111具有较小的景深和较好的虚化效果时,可增大可变光圈111的透光面积,并且为了防止过度曝光,还可通过调节电致变色件3两侧的电压来降低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程度,以减小可变光圈111的透光量,如此,既能够使可变光圈111具有较好的虚化效果,又能够防止过度曝光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区6可设置有多个第三绝缘件,多个第一电极连接区62由多个第三绝缘件围合设置形成,以防止相邻两个第一电极连接区62之间导通短路以及其它异物从第一电极连接区62的周边伸入至第一电极连接区62内导致短路情况的发生,避免了因第一电极连接区62短路而影响对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度的控制。
其中第三绝缘件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如图4所示,第三绝缘件可以是包括第三绝缘板61,即第三绝缘板61可将第一电极连接区62围设起来,以使相邻两第一电极连接区62之间相互绝缘。第三绝缘件也可以是包括绝缘凹槽,绝缘凹槽将第一电极连接区62与其相邻的第一电极连接区62隔离开来,以使相邻两第一电极连接区62之间形成绝缘间隙。当然,第三绝缘件也可以是包括其它绝缘结构,在此并不限定。
另外,在第三绝缘板61上还可设置第二缺口,第三绝缘板61在第二缺口处与第一绝缘板91和第二绝缘板92连接,即,在第二缺口处第三绝缘板61的一端与第一绝缘板91固定连接,第三绝缘板61的另一端与第二绝缘板92固定连接,由此,可使得相对应的第一绝缘环5、第一绝缘板91、第三绝缘板61和第二绝缘板92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绝缘环,从而使得只有相应第一电极连接区62、第一电极层2和电致变色件3才能够实现电连接,且第一绝缘环5、第一绝缘板91、第二绝缘板92和第三绝缘板61可以一体成型,如可以通过电路印刷、半导体光罩显影或者蚀刻一次性制作完成,简化了可变光圈111的制作流程。
另外,第一电极层2可穿过第二缺口与第一电极连接区62连接,使得第一电极层2与第一电极连接区62的连接简单方便易实现。
并且,如图6所示,位于第一基板1上的多个第一电极连接区62可沿第一径向阵列设置,且沿第一径向与越靠近内圈的第一电极层2连接的第一电极连接区62越靠近外侧,具体地,最内圈的第一电极层2可与最外侧的第一电极连接区62(如图6中所示的X区域)电连接,次内圈的第一电极层2可与最外侧的第一电极连接区62(如图6中所示的Y区域)电连接,次外圈的第一电极层2可与最内侧的第一电极连接区62(如图6中所示的Z区域)电连接,最外圈的第一电极层2可与最内侧的第一电极连接区62(如图6中所示的W区域)电连接,如此可避免第一电极层2在第一电极区6的位置处出现干涉的情况。
第一电极连接区62可以与第一电极层2由同一材料制成,如可以由氧化铟锡或者纳米银形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高的透明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5同心设置,由此,可有效简化第一绝缘环5的制作工艺,且易于对多个第一绝缘环5上的第一缺口52进行定位、制作,提高了第一绝缘环5的制作效率。
第一绝缘环5的环状可以具有多种形状,如图8和图9所示,可以为圆环状结构,也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正多边形环状结构,还可以是其它异形的环状结构,在此并不做限制。当第一绝缘环5为圆环状结构或者正多边形环状结构时,结构对称、简单,易于制作,且结构对称的第一绝缘环5可使得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部分的面积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提高了可变光圈111的可控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变光圈111还包括第二基板7,第二基板7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二绝缘环,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绝缘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二隔离区域,多个第二绝缘环形成多个第二隔离区域,第二基板7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二隔离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绝缘件,第二绝缘件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二隔离区域连通、另一端沿第二绝缘环的径向延伸至第二电极区8,第二电极区8位于最外圈的第二绝缘环之外,并且多个第二隔离区域与多个电致变色件3一一对应、且与层叠设置在电致变色件3上的多个第二电极层4一一对应,每个第二电极层4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二隔离区域中,且均通过对应的第二绝缘件延伸至第二电极区8。
由此,可使多个第二电极层4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相互之间绝缘,无需因多个第二电极层4在可变光圈111的厚度方向上的绝缘问题而使多个第二电极层4在可变光圈111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减小了可变光圈111的厚度,同时也降低了第二电极层4的设计难度,从而减小了可变光圈111的设计难度。
上述的多个第二绝缘环与多个第一绝缘环5一一对应,多个第二隔离区与多个第一隔离区一一相对应,多个第二绝缘件与多个第一绝缘件9一一对应,多个第二电极层4和多个第一电极层2一一对应。对于第二绝缘环、第二隔离区、第二绝缘件以及第二电极层4的结构形式大致与第一绝缘环5、第一隔离区、第一绝缘件9以及第一电极层2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电极层4上也可设置有多个一一对应的电致变色件3,且每个电致变色件3均位于对应的第二隔离区域中,使得第二基板7上的多个电致变色件3与第一基板1上的多个电致变色件3一一对应。如此,可在第一基板1上设置多个第一绝缘环5、位于第一隔离区域51内的且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2和电致变色件3、第一绝缘件9以及第一电极区6,在第二基板7上设置多个第二绝缘环、位于第二隔离区域内的且层叠设置的第二电极层4和电致变色件3、第二绝缘件以及第二电极区8,然后再将第一基板1上的电致变色件3和第二基板7上的电致变色件3压合形成一个整体或者通过导电胶等粘合为一体,使第一基板1上的电致变色件3和第二基板7上的电致变色件3导通,以使第一电极层2和第二电极层4在同时通电时,可变光圈111中的电致变色件3能够改变透光度。由此,可简化可变光圈111的制作工艺,提高了制作效率。
且第二电极区8和第一电极区6可以大致相同,即第二电极区8包括多个第二电极连接区,相邻两个第二电极连接区之间相互绝缘,多个第二电极连接区与多个第二电极层4一一对应电连接,使得每个第二电极层4均能够单独为相应的电致变色件3施加电压,便于对不同圈的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度进行控制。
其中,通过第二电极区8为第二电极层4通入电压,且第二电极区8和第一电极区6之间相互绝缘,以使第一电极区6仅能与第一电极层2电连接,第二电极区8仅能与第二电极层4电连接。具体地,可使第二电极区8与第一电极区6位于第一绝缘环5的径向上相对的两侧;或者,第二电极区8与第一电极区6位于第一绝缘环5的径向上的同一侧,且沿第一基板1的厚度方向第二电极区8在第一基板1上的投影与第一电极区6互相错开,无需额外增加绝缘结构,即能够实现第一电极区6和第二电极区8之间的绝缘,方便将第一电极区6和第二电极区8分别与电源连通,防止了因第一电极区6和第二电极区8之间导通短路而影响电致变色件3的透光度的改变。另外,第一电极区6和第二电极区8位于第一绝缘环5的径向上相对的两侧时,能够使第二基板7和第一基板1的形状基本一致,方便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7的制作。
当然,第二电极区8和第一电极区6也可以位于第一绝缘环5的同一径向上的外侧,此时,沿第一基板1的厚度方向第二电极区8在第一基板1上的投影可与第一电极区6重合,但能够对同一电致变色件3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极连接区62和第二电极连接区沿第一基板1的厚度方向在第一基板1上的投影相互错开,以使能够对同一电致变色件3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极连接区62和第二电极连接区相互绝缘。第二电极区8和第一电极区6的位置也可以在其他方向上,在此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使第一电极区6与第二电极区8之间相互绝缘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7可以采用镧系玻璃制成,也可以采用光学玻璃或者树脂镜片制成,均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其它的材料制成,在此并不做限定。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如图10所示,包括镜筒112和实施例一中的可变光圈111,可变光圈111设置于镜筒112上,且可变光圈111的光轴与镜筒112的光轴重合。
可变光圈111设置于镜筒112上,且可变光圈111的光轴与镜筒112的光轴重合,使得进入镜筒112内的光量在通过可变光圈111后能够发生改变,以使摄像模组110的拍摄效果较好。并且可变光圈111设置于镜筒112上,可以是可变光圈111设置于镜筒112的物侧端,也可以是可变光圈111设置于镜筒112的中段,只要能够使可变光圈111改变镜筒112内的光量即可,在此并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10可以根据需求改变可变光圈111中的电致变色件3的不同状态,以改变可变光圈111的透光量,使得摄像模组110拍摄的图像质量更好。又摄像模组110中的可变光圈111为实施例一中的可变光圈111,因此,摄像模组110能够产生与上述可变光圈111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的描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1所示,包括本体120和实施例二中的摄像模组110,摄像模组110设置在本体120上。
本体120对摄像模组110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当摄像模组110的部分结构位于本体120内时,可一定程度上防止灰尘或者水汽落入摄像模组110内,避免了因灰尘或者水汽落入摄像模组110内而影响摄像模组110的正常使用。
并且,该电子设备100中的摄像模组110为实施例二中的摄像模组110,因此,该电子设备100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例二中的摄像模组110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又实施例二中的摄像模组11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可变光圈111,故,该电子设备100能够产生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可变光圈111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一的描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另外,该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装置,也可以是其它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装置,在此并不做限定。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绝缘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一隔离区域,所述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区域连通、另一端沿所述第一绝缘环的径向延伸至第一电极区,所述第一电极区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第一绝缘环之外;
多个第一电极层,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板面内,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层与多个所述第一隔离区域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层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区域中,且均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绝缘件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极区;
多个电致变色件,多个所述电致变色件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层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电致变色件层叠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层上且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区域中;
多个第二电极层,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层与多个所述电致变色件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层均层叠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电致变色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绝缘件沿最内圈的所述第一绝缘环的第一径向延伸,所述第一径向为自所述最内圈的所述第一绝缘环指向最外圈的所述第一绝缘环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板和第二绝缘板,所述第一绝缘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绝缘板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绝缘环连接,所述第一绝缘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绝缘板的另一端均延伸至所述第一电极区靠近所述第一绝缘环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区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设置有所述第一绝缘环的一面上,所述第一电极区包括多个第一电极连接区,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层一一对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区设置有多个第三绝缘板,多个所述第三绝缘板围合设置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所述第三绝缘板与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连接,且所述第三绝缘板上在与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的连接处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电极层穿过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区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一绝缘环同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环为圆环状结构或者正多边形环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光圈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多个依次环套的第二绝缘环,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绝缘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的第二隔离区域,多个所述第二绝缘环形成多个所述第二隔离区域,所述第二基板上还设置有与多个所述第二隔离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隔离区域连通、另一端沿所述第二绝缘环的径向延伸至第二电极区,所述第二电极区位于最外圈的所述第二绝缘环之外,多个所述第二隔离区域与多个所述电致变色件一一对应、且与层叠设置在所述电致变色件上的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层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层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二隔离区域中,且均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二绝缘件延伸至所述第二电极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区与所述第一电极区位于所述第一绝缘环的径向上相对的两侧,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区与所述第一电极区位于所述第一绝缘环的径向上的同一侧,且沿所述第一基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电极区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区互相错开。
1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可变光圈,所述可变光圈设置于所述镜筒上,且所述可变光圈的光轴与所述镜筒的光轴重合。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权利要求10所述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CN202210216990.7A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46098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16990.7A CN114609843A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16990.7A CN114609843A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09843A true CN114609843A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61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16990.7A Pending CN114609843A (zh) 2022-03-07 2022-03-07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09843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05A (zh) * 1993-03-19 1995-03-15 索尼公司 光阑装置
US20090140337A1 (en) * 2007-12-03 2009-06-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5929998A (zh) * 2016-04-19 2016-09-07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94634A (zh) * 2019-11-12 2020-0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圈结构、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CN110989261A (zh) * 2019-12-27 2020-04-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摄像头模组、电致变色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05A (zh) * 1993-03-19 1995-03-15 索尼公司 光阑装置
US20090140337A1 (en) * 2007-12-03 2009-06-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5929998A (zh) * 2016-04-19 2016-09-07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94634A (zh) * 2019-11-12 2020-0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圈结构、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CN110989261A (zh) * 2019-12-27 2020-04-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摄像头模组、电致变色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0718B2 (en) Transparent antenna and transparent antenna-attached display device
US10503290B2 (en) Color filter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19165785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WO2020173261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0767662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71724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700143B2 (en)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pixel arrangement,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WO2020177356A1 (zh) 触控显示模组及触控显示屏
JP2008216626A (ja) 可変焦点レンズ
US20210364882A1 (en) Optical axis tunable liquid crystal lens, electronic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optical axis tunable liquid crystal lens
US9874958B2 (en) Touch panel module
CN104166481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0606136B2 (en) Variable focal length liquid crystal lens assembl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first and second conductive lines that cross each and structure thereof
US1120569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2194057A1 (zh) 光学组件和电子设备
JP2020507811A (ja) 液体レンズ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学機器
CN114609843A (zh) 一种可变光圈、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17206241A1 (zh) 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器及液晶面板的制备方法
TW202036137A (zh) 攝像鏡頭模組及其電致變色光圈調整器
TWI581158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201448198A (zh) 顯示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US20230026612A1 (en) Electro-responsive gel lens having automatic multifocal and image stabilization functions
TWI465835B (zh) 光圈及採用該光圈之相機模組
US11411045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TWI534513B (zh) 主動式液晶陣列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