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8598B -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8598B
CN114598598B CN202011307828.3A CN202011307828A CN114598598B CN 114598598 B CN114598598 B CN 114598598B CN 202011307828 A CN202011307828 A CN 202011307828A CN 114598598 B CN114598598 B CN 1145985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et
equipment
thing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configu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078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98598A (zh
Inventor
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Smart Hom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0782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9859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41070 priority patent/WO2022105028A1/zh
Priority to EP20962319.8A priority patent/EP4250685A4/en
Publication of CN114598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8598A/zh
Priority to US18/199,324 priority patent/US20230291799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98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8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1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 H04L41/0816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the condition being an adaptation, e.g. in response to network ev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89Techniques to speed-up the configuration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2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50Service provisioning or reconfig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其中,该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包括: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终端设备获取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以让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能够提高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效率。

Description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物联网设备一般需要通过网关设备连接至服务器,才能实现其物联化的功能。基于此,物联网设备需要先获取到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但是,目前物联网设备在获取网络配置信息至连接网关设备的过程中,终端设备需要与物联网设备进行多次交互,且物联网设备需要经历“Idle至SoftAP”、“SoftAP至STA”两次工作模式切换,配网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以提高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
终端设备获取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以让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包括:
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封装为邻域感知网络协议规定格式的信息;
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包括:
终端设备获取物联网设备广播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
终端设备基于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建立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
其中,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之前包括:终端设备连接至物联网设备能够扫描到的网关设备;
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包括:终端设备切断与网关设备的连接,建立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
获取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包括:终端设备获取自身存储的上一次成功连接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其中,获取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包括:
终端设备扫描周围网络的服务集标识;
终端设备获取自身存储的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终端设备将周围网络的服务集标识和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进行匹配,以确认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中的在当前环境能够使用的网络配置信息;
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包括:终端设备将当前环境能够使用的网络配置信息传输给物联网设备。
其中,网络配置信息包括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密码和信道,
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之前包括:终端设备获取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
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包括:
终端设备基于网关设备的信道判断网关设备的工作频段;
在网关设备的工作频段与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不一致时,终端设备搜索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候选网络标识,将候选网络标识和网关设备的密码组成新的网络配置信息,将新的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配网成功信息;
终端设备响应于确认指令,基于配网成功信息将物联网设备与用户账户进行绑定,使得终端设备能够远程控制物联网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该方法包括:
物联网设备与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
物联网设备在物联网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层并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从终端设备获取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其中,物联网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并通过邻域感知通道获取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包括:
物联网设备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从终端设备获取邻域感知网络协议规定格式的信息;
物联网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从信息中解析得到网络配置信息;
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包括:物联网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其中,物联网设备与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包括:
物联网设备广播邻域感知网络信标,以建立与处于物联网设备广播范围内的终端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
其中,物联网设备广播邻域感知网络信标,之前包括:物联网设备在保持站点模式的同时开启邻域感知网络功能。
其中,网络配置信息包括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密码和信道,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包括:
物联网设备在网关设备的信道中扫描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并验证网关设备的密码,连接网关设备不成功;则在全信道扫描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并验证网关设备的密码,以再次连接网关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程序数据,指令/程序数据能够被执行以实现上述方法。
本申请的物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开启邻域感知功能,物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这样物联网设备就能通过邻域感知通道获取终端设备发出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使得物联网设备通过与终端的少量交互就可获得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提高了配网效率,并且物联网设备可以在开启邻域感知功能的同时可以开启sta模式,使得物联网设备无需进行工作模式的多次转换;并且本申请的终端设备获取自身存储的网络配置信息,这样就无需调用底层应用去获取网络配置信息,使得可以通过媒体访问控制层直接将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发送给终端设备,使得网络配置信息需要经过终端设备的L2层(数据链路层)和L1层(物理层)以及物联网设备的L1层(物理层)和L2层(数据链路层)的处理,以减少网络配置信息经过的层数,从而减少了网络配置信息传输所消耗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中终端设备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中物联网设备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计算机存储介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应用于物联网设备出厂后初次连云配网的情况,或者应用于物联网设备所处网络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物联网设备需要重新连云配网的情况,对于这些情况,以家电领域为例,目前冰箱、微波炉、空调和电饭煲等多种家电都具备wifi链接和远程控制的功能,可以作为物联网设备。这些物联网设备一般需要通过路由器等网关设备连接网络以实现物联化,为此物联网设备需要先获取到路由器等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以使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但是目前,物联网设备的“连云配网”过程主要采用“SoftAP”方式,在此过程中,终端设备需要与物联网设备进行多次交互,且物联网设备需要经历“Idle至SoftAP”、“SoftAP至STA”两次工作模式切换,配网效率低。
基于此,本申请将邻域感知网络技术应用到物联网设备的连云配网中,具体地,物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开启邻域感知功能,物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这样物联网设备就能通过邻域感知通道获取终端设备发出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使得物联网设备通过与终端的少量交互就可获得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提高了配网效率,并且物联网设备可以在开启邻域感知功能的同时可以开启sta模式,使得物联网设备无需进行工作模式的多次转换。
目前,终端设备一般是通过输入界面获取用户输入的网络配置信息,然后基于应用层触发的session会话机制进行数据分发和共享,这样网络配置信息就需要经过终端设备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以及物联网设备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处理,使得网络配置信息需要逐层封包发送与收包层层解析的繁琐操作,花费较多的数据传输时间。为此,本申请的终端设备直接获取自身存储的网络配置信息,这样就无需调用底层应用去获取网络配置信息,使得可以通过媒体访问控制层直接将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发送给终端设备,使得网络配置信息需要经过终端设备的L2层(数据链路层)和L1层(物理层)以及物联网设备的L1层(物理层)和L2层(数据链路层)的处理,以减少网络配置信息经过的层数,从而减少了网络配置信息传输所消耗的时间。具体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以下编号仅用于简化说明,并不旨在限制步骤的执行顺序,本实施方式的各步骤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技术思想的基础上,任意更换执行顺序。
S110: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
终端设备可以先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以便终端设备通过邻域感知通道将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发送给物联网设备,使得物联网设备通过与终端的少量交互就可获得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提高了配网效率。
在一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在获取到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后,基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建立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邻域感知通道,即终端设备可以和物联网设备通过邻域感知网络信标互相发现而建成邻域感知通道。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电话号码、集成电路卡识别码(integrate circuit cardidentity,ICCID)、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等等,在此不做限定。邻域感知网络信标还可包括物联网设备支持的频段、序列号、产品信息等。其中,上述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可由物联网设备发出的NAN Beacon广播帧承载。
在另一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将自身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发送给物联网设备,以让物联网设备获取到终端设备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以便物联网设备基于终端设备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建立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邻域感知通道。
在又一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集群,以形成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判断周围是否存在邻域感知集群;若有,终端设备加入该集群;若否,则继续搜索以判定周围是否存在邻域感知集群。相对应地,物联网设备可通过其wi-fi Aware功能扫描周围是否存在邻域感知集群,若有,则物联网设备加入集群,若无,则创建一个邻域感知集群。通过上述方式物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加入同一邻域感知集群,这样物联网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可存在可互传信息的邻域感知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终端设备开启Wi-Fi Aware功能,且物联网设备开启邻域感知功能后,终端设备就可立即构建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并且该邻域感知通道可以一直维持着直至一方的邻域感知功能关闭,使得终端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该邻域感知通道互传信息。其中,用户可以手动、“NFC碰一碰”或者其他任意方式开启终端设备的wifi-aware功能。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自主地判断是否需要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终端设备判定当前符合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时机时,执行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步骤。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判断当前是否符合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时机。
例如,终端设备通过检测确定物联网设备是否无法连接至网关设备判定当前是否符合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时机。其中,终端设备确认物联网设备无法连接至网关设备时,则确认当前符合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时机,此时可以执行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步骤。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查询已连接至网关设备的设备信息,确认连接至网关设备中的设备中是否有物联网设备,以确认物联网设备是否连接至网关设备。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从服务器查询物联网设备是否处于离线状态,若物联网设备处于离线状态,可以说明物联网设备无法通过网关设备连接至服务器,即可以说明物联网设备无法连接至网关设备。
又例如,终端设备通过确认是否获取到构建邻域感知通道指令来判定当前是否符合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时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用户知道需要对物联网设备进行配网时,会在终端设备中点击物联网设备状态栏,以使终端设备获取到“构建邻域感知通道指令”,这样终端设备即可确认当前符合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时机,此时可以执行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步骤。其中,上述的“物联网设备状态栏”可以是终端设备在接收并解析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后,显示在终端设备的WiFi列表或热点列表等列表中的。当然,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物联网设备确认自身需要配置网络时,会将构建邻域感知通道的指令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终端设备就可响应于构建邻域感知通道的指令,终端设备执行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的步骤。可选地,物联网设备发送的构建邻域感知通道的指令可以为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即物联网设备确认自身需要配置网络时,可以直接将自身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接收到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即代表终端设备获取到构建邻域感知通道指令,此时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基于从物联网设备获取到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建立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
此外,终端设备需要构建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所以物联网设备会在终端热点的辐射范围内,因此一般在配置物联网设备的网络时,终端设备会位于物联网设备的附近。
S120:终端设备获取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建立邻域感知通道后,可以获取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以便后续可以直接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该网络配置信息进行封包发送,这样无需基于应用层触发的session会话机制进行数据分发和共享,从而减少了网络配置信息传输所消耗的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获取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对附近网络进行扫描,以确定当前环境网络的服务集标识(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然后在存储器查找终端设备连接过的网络的信息,将当前环境网络的服务集标识与终端设备连接过的网络的信息进行匹配,以查找到终端设备连接过且在当前环境可使用的网络的服务集标识和密码,以便在步骤S130中将查找到的终端设备连接过且在当前环境可使用的网络的服务集标识和密码等配置信息发送给物联网设备,以保证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示例性地,假设终端设备对附近网络扫描确定当前环境的服务集标识有meidi-5G、meidi-2.4G和TP-link_2.4G,而终端设备在存储器中查找到的终端设备连接过的网络信息为(meidi-2.4G,123456)、(TP-link-108,846941)、(D-link-1482,358624),从而可以匹配确认终端设备连接过且在当前环境可使用的网络的服务集标识和密码分别为meidi-2.4G和123456。
其中,终端设备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是由终端设备基于该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时存储的。若终端设备通过该网络配置信息无法连接至网络配置信息对应的网关设备时,终端设备可以将该网络配置信息删除,以待终端设备通过新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时,终端设备将新的网络配置信息存储,以保证终端设备存储的网络配置信息是可用的,从而保证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另外,终端设备更改网关设备的配置信息时,终端设备可以将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旧的网络配置信息更新为新的网络配置信息。
另例如,在步骤S110中,终端设备可以先连接到当前环境的网络;然后将与当前环境的网络对应的网关设备的连接切断,以建立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这样在步骤S120中,终端设备可以获取自身存储的之前成功连接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以便在步骤S130中将获取到的自身存储的之前成功连接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发送给物联网设备,以保证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S130: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
终端设备获取到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可以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该网络配置信息进行封包发送,使得无需基于应用层触发的session会话机制进行数据分发和共享,以减少了网络配置信息传输所消耗的时间。
可选地,终端设备获取到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后,可以直接将获取到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在媒体访问控制层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确认获取到的网关设备的网关配置信息是否与物联网设备匹配,若匹配,直接将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传输给物联网设备;若不匹配,对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进行校正,并将确认的新的网络配置信息传输给物联网设备。示例性地,在步骤S130之前,终端设备还可以获取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道,且获取到的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密码和信道等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网关设备的信道确认网关设备的工作频段,并确认网关设备的工作频道是否与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一致;若一致,则可在步骤S130中直接将获取到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传输给物联网设备;若不一致,则可搜索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候选网络标识,并将候选网络标识和网关设备的密码组成新的网络配置信息,将新的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另外,为在新的网络配置信息不可用但步骤S120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可用时物联网设备也能连接至网关设备,终端设备可以将新的网络配置信息和步骤S120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一同传输给物联网设备。其中,物联网设备支持的频道信息可以通过步骤S110中所述的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传输给终端设备。其中,搜索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候选网络标识的步骤可以包括:扫描附近网络的标识,并将附近网络的标识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进行匹配,以确定附近网络的标识中能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标识,进而将能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标识作为候选网络标识。
另外,终端设备可以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点对点地发送给物联网设备。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和至少一个物联网设备组成邻域感知集群,终端设备可以将网络配置信息发布,然后至少一个物联网设备通过订阅配网信息,就可获取到终端设备发出的网络配置信息,这样可以通过本申请的配网方案实现对多台物联网设备的批量配网。
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可以将网络配置信息封装为邻域感知网络协议规定格式的信息,以通过邻域感知通道可将信元结构和厂家识别接入网络信道的工作频段失败后,因为一些网关设备发出的网络的标识可能带有工作频段信息,所以可能从接入网络标识判断出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是否与支持频段不一致。例如,在接入网络标识为预设数值时,接入网络标识为meidi-5G,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为2.4GHz,因为接入网络标识为预设数值,物联网设备无法准确识别出接入网络信道的工作频段,且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2.4GHz”与接入网络标识“meidi-5G”中含有的工作频段信息“5G”不一致,所以基于接入网络标识可以判断出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与支持频段不一致。进一步地,因为工作频段信息一般位于网络标识的后缀处,例如“meidi5g”、“meidi-5g”、“meidi-5GHz”等,因此可以基于接入网络标识的后缀确认接入网络工作频段是否与支持频段不一致。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网关设备发出的网络标识不一定带有工作频段信息,所以可能会出现基于接入网络标识无法确认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的情况,因此可能会出现基于接入网络标识无法确认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是否与支持频段一致的情况。为了方便物联网设备处理,把基于接入网络标识无法确认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是否与支持频段一致的情况,归为“基于接入网络标识判定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不与支持频段不一致”。字段属性符合邻域感知网络协议规范的网络配置信息传输给物联网设备。并且终端设备可以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对网络配置信息进行封装,以得到邻域感知网络协议规定格式的信息。
S140:物联网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并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从终端设备获取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该网络配置信息进行封包发送,物联网设备可以在媒体访问控制层获取到网络配置信息,使得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可选地,物联网设备可以获取与自身的距离在预设范围内的终端设备传输的网络配置信息。预设范围可以是3到10米。其中,物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物联网设备的WLAN RTT(Round-Trip Time,往返时间)位置功能进行测量。具体地,物联网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数据包;然后计算测量数据包在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之间往返所需的时间,将该时间诚意光速的方式计算物联网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物联网设备可以获取所有终端设备传输的网络配置信息,然后依次扫描所有终端设备传输的网络配置信息,以尝试连接至网关设备。
S150: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物联网设备获取到网络配置信息后,可以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以完成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操作。
可选地,物联网设备获取到网络配置信息后,可以直接在全信道中扫描网络配置信息,即在物联网设备支持的所有信道中扫描网络配置信息,直至完成与网关设备的连接或所有信道均已扫描完毕。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物联网设备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网关设备的信道,物联网设备可以先在网关设备的信道中扫描网络配置信息;若在网关设备的信道连接网关设备失败,则在全信道扫描网络配置信息,以连接至网关设备。
另外,在全信道中对网络配置信息扫描失败后,可以等待预设时间,在预设时间到达时对网络配置信息重新扫描,以再次尝试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网关设备,若重新扫描的次数达到阈值,则此次配网失败。其中,可以通过定时器判断是否到达预设时间,以避免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盲等。预设时间可以是任意预设的时间,例如40s。
在本实施方式中,物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开启邻域感知功能,物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这样物联网设备就能通过邻域感知通道获取终端设备发出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使得物联网设备通过与终端的少量交互就可获得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提高了配网效率,并且物联网设备可以在开启邻域感知功能的同时可以开启sta模式,使得物联网设备在配网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STA模式,无需进行工作模式的多次转换;并且本申请的终端设备获取自身存储的网络配置信息,这样就无需调用底层应用去获取网络配置信息,使得可以通过媒体访问控制层直接将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发送给终端设备,使得网络配置信息需要经过终端设备的L2层(数据链路层)和L1层(物理层)以及物联网设备的L1层(物理层)和L2层(数据链路层)的处理,减少网络配置信息经过的层数,从而减少了网络配置信息传输所消耗的时间,并且物联网设备也无需和终端设备内的物联网设备管理APP(例如美的美居)进行交互。
进一步地,基于本申请的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物联网设备成功地通过网关设备连接至服务器后,服务器会及时地将“配网成功”信息推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响应于确认指令,可以基于配网成功信息将物联网设备与用户输入的用户账户进行绑定,这样终端设备就可接管电控功能,使得终端设备能够远程控制物联网设备。该配网成功信息还可以直接推送到“支付宝”、“微信”或“云闪付”等常用APP内嵌的物联网设备控制服务小程序或者“物联网设备云管家”等物联网设备厂商专用APP中,通过常用APP内嵌的物联网设备控制服务小程序或者物联网设备厂商专用APP来体验物联网设备带来的科技感和操控便捷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响应于确认指令将物联网设备与用户输入的用户账户进行绑定之前,可以先从物联网设备或服务器获取物联网设备的确认信息,以基于该确权信息将物联网设备与用户输入的用户账户进行绑定。其中,配网成功信息或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可以承载有该确权信息。确权信息主要包括物联网设备的SN、物联网设备与终端设备的距离(用于“地理围栏”判断)等信息。
在终端设备完成物联网设备与用户账户的绑定后,终端设备可以查询物联网设备是否在线。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设备发现机制从网关设备或服务器发现物联网设备,以告知物联网设备是否连接至网关设备或服务器。
具体地,终端设备通过设备发现机制从网关设备发现物联网设备可以指:终端设备可以从网关设备的已连接设备列表查找物联网设备。另外,在网关设备连接至服务器时,物联网设备若已成功连接至网关设备,物联网设备就可通过网关设备连接至服务器,此时终端设备可以从服务器查询物联网设备是否在线,若在线则说明终端设备通过设备发现机制从服务器发现了物联网设备。
具体地,终端设备通过设备发现机制从网关设备发现物联网设备可以指:终端设备可以从网关设备的已连接设备列表查找物联网设备。另外,在网关设备连接至服务器时,物联网设备若已成功连接至网关设备,物联网设备就可通过网关设备连接至服务器,此时终端设备可以从服务器查询物联网设备是否在线,若在线则说明终端设备通过设备发现机制从服务器发现了物联网设备。
对于终端设备,其实现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的步骤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中终端设备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S210: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
S220:终端设备获取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S230: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以让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与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类似,具体不再赘述。终端设备与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使得物联网设备能够通过邻域感知通道获取终端设备发出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使得物联网设备通过与终端的少量交互就可获得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提高了配网效率;并且终端设备获取自身存储的网络配置信息,使得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媒体访问控制层直接将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发送给终端设备,减少网络配置信息经过的层数,从而减少了网络配置信息传输所消耗的时间。
对于物联网设备,其实现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的步骤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中物联网设备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S310:物联网设备与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
物联网设备可以为智能家电等,例如冰箱或空调等,物联网设备内存储有网络配置信息,以在物联网设备上电时,可以直接基于其内存储的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S320:物联网设备在物联网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层并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从终端设备获取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S330: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网关设备。
可选地,物联网设备获取到网络配置信息后,可以直接扫描网络配置信息,以连接至网关设备。网络配置信息包括网关设备的信道,若通过扫描网络配置信息连接网关设备失败,可以基于网关设备的信道识别网关设备的工作频段;在确定所述工作频段与所述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不一致时,搜索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候选网络标识;扫描候选网络标识并利用网络配置信息中的密码(即网关设备的密码)进行连接,以连接网关设备。
具体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搜索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候选网络标识。
例如,物联网设备扫描附近网络的服务集标识,确认附近网络的服务集标识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的相似度,将相似度大于阈值的附近网络的服务集标识作为候选网络标识。
另例如,物联网设备扫描附近网络的服务集标识,将附近网络的服务集标识中连续N个字符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相同的服务集标识作为候选网络标识,其中N≥2。进一步地,可以将附近网络的服务集标识中连续N个字符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中工作频段信息以外的内容”相同的服务集标识作为候选网络标识。
又例如,还可以将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中工作频段信息修改为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信息,将修改后的服务集标识作为候选网络标识。假设,接入网络信道的工作频段为5GHz,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为“meidi-5G”,而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为2.4GHz,这样候选网络标识可为“meidi-2.4G”、“meidi-2.4GHz”、“meidi-2.4g”、“meidi-2.4-G”或“meidi-2.4_G”等。
若确定的候选网络标识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可以进一步按照候选网络标识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的相似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候选网络标识进行排序,以在扫描候选网络标识时,先扫描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相似度高的候选网络标识,后扫描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相似度低的标识,使得物联网设备可以更快地与网关设备连接,从而提高物联网设备接入网络的效率。即在扫描候选网络标识并验证网关设备的密码时,按照相似度从高到低的顺序,逐个扫描候选网络标识和网关设备的密码,直至所有候选网络标识均已扫描或成功连接至网关设备。
其中,对一个候选网络标识扫描失败后,可以等待预设时间,在预设时间到达时对下一个候选网络标识进行扫描,以再次尝试连接网关设备。进一步地,预设时间到达时,可以先进入待配网模式并记录待确权状态,然后模块重启,重启后对下一个候选网络标识进行扫描。另外,可以通过定时器判断是否到达预设时间,以避免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盲等。预设时间可以是任意预设的时间,例如40s。
另外,若基于网关设备的信道识别网关设备的工作频段失败;可以基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判定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与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是否一致;若不一致,搜索与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候选网络标识。
其中,因为工作频段信息一般位于网络标识的后缀处,例如“meidi5g”、“meidi-5g”、“meidi-5GHz”等,从而可以基于接入网络标识的后缀确认接入网络工作频段是否与支持频段不一致。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网关设备发出的网络标识不一定带有工作频段信息,所以可能会出现基于接入网络标识无法确认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的情况,因此可能会出现基于接入网络标识无法确认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是否与支持频段一致的情况。为了方便物联网设备处理,把基于接入网络标识无法确认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是否与支持频段一致的情况,归为“基于接入网络标识判定接入网络的工作频段不与支持频段不一致”。
上述步骤与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类似,具体不再赘述。物联网设备与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使得物联网设备能够通过邻域感知通道获取终端设备发出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使得物联网设备通过与终端的少量交互就可获得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提高了配网效率;并且物联网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获取终端设备传输的网络配置信息,减少网络配置信息经过的层数,从而减少了网络配置信息传输所消耗的时间。
上述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由电子设备实现。电子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或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还可以是物联网设备,例如冰箱、空调、电饭煲或微波炉等智能电器。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电子设备10包括处理器12,处理器12用于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语音交互方法。具体实施过程请参阅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该电子设备10能够提高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效率。
处理器1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1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12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12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语音设备10还可进一步包括存储器11,用于存储处理器12运行所需的指令和数据。
处理器12用于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本申请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任一实施例及任意不冲突的组合所提供的方法。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20存储有指令/程序数据21,该指令/程序数据21被执行时实现本申请语音交互方法任一实施例以及任意不冲突的组合所提供的方法。其中,该指令/程序数据21可以形成程序文件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存储在上述存储介质20中,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20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或者是计算机、服务器、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设备与所述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
所述终端设备从其存储器获取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所述网络配置信息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所述物联网设备,以让所述物联网设备通过所述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所述网关设备;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所述网络配置信息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确认获取到的网关设备的网关配置信息是否与所述物联网设备匹配;若匹配,直接将所述网络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物联网设备;若不匹配,对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进行校正,并将确认的新的网络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物联网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所述网络配置信息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所述物联网设备,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将所述网络配置信息封装为邻域感知网络协议规定格式的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将所述信息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物联网设备广播的邻域感知网络信标;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邻域感知网络信标建立与所述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之前包括:所述终端设备连接至所述物联网设备能够扫描到的网关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物联网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切断与所述网关设备的连接,建立与物联网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
所述获取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获取自身存储的上一次成功连接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自身存储的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扫描周围网络的服务集标识;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自身存储的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周围网络的服务集标识和所述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进行匹配,以确认所述至少一个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中的在当前环境能够使用的网络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所述网络配置信息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当前环境能够使用的网络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物联网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密码和信道,
所述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所述网络配置信息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之前包括: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
所述终端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将所述网络配置信息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网关设备的信道判断所述网关设备的工作频段;
在所述网关设备的工作频段与所述物联网设备的支持频段不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搜索与所述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模糊匹配的候选网络标识,将所述候选网络标识和所述网关设备的密码组成新的网络配置信息,将所述新的网络配置信息通过邻域感知通道传输给物联网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从服务器获取配网成功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响应于确认指令,基于所述配网成功信息将所述物联网设备与用户账户进行绑定,使得终端设备能够远程控制所述物联网设备。
8.一种物联网设备配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物联网设备与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
所述物联网设备在所述物联网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层并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从所述终端设备获取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其中,若所述终端设备从其存储器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与所述物联网设备匹配,所述网络配置信息是所述终端设备从其存储器获取到并发出的;若所述终端设备从其存储器获取到的网络配置信息与所述物联网设备不匹配,所述网络配置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对其获得的网络配置信息进行校正得到并发出的;
所述物联网设备通过所述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所述网关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设备在媒体访问控制层并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获取网关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物联网设备通过所述邻域感知通道从所述终端设备获取邻域感知网络协议规定格式的信息;
所述物联网设备在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从所述信息中解析得到所述网络配置信息;
所述物联网设备通过所述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所述网关设备,包括:所述物联网设备在所述媒体访问控制层通过所述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所述网关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构建邻域感知通道,包括:
所述物联网设备广播邻域感知网络信标,以建立与处于所述物联网设备广播范围内的所述终端设备的邻域感知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设备广播邻域感知网络信标,之前包括:所述物联网设备在保持站点模式的同时开启邻域感知网络功能。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密码和信道,所述物联网设备通过所述网络配置信息连接至所述网关设备,包括:
所述物联网设备在所述网关设备的信道中扫描所述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并验证所述网关设备的密码,连接所述网关设备不成功;则在全信道扫描所述网关设备的服务集标识并验证所述网关设备的密码,以再次连接所述网关设备。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程序数据,所述指令/程序数据能够被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307828.3A 2020-11-19 2020-11-19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5985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07828.3A CN114598598B (zh) 2020-11-19 2020-11-19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PCT/CN2020/141070 WO2022105028A1 (zh) 2020-11-19 2020-12-29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EP20962319.8A EP4250685A4 (en) 2020-11-19 2020-12-29 NETWORK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
US18/199,324 US20230291799A1 (en) 2020-11-19 2023-05-18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 for Internet-of-Things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07828.3A CN114598598B (zh) 2020-11-19 2020-11-19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8598A CN114598598A (zh) 2022-06-07
CN114598598B true CN114598598B (zh) 2023-11-10

Family

ID=81708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07828.3A Active CN114598598B (zh) 2020-11-19 2020-11-19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1799A1 (zh)
EP (1) EP4250685A4 (zh)
CN (1) CN114598598B (zh)
WO (1) WO20221050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2313B (zh) * 2020-09-29 2023-10-17 漳州立达信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上位机的配对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5150800A (zh) * 2022-06-30 2022-10-04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nfc技术的智能家电配网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7691A (zh) * 2016-03-24 2016-08-24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物联网IoT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507437A (zh) * 2016-11-08 2017-03-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和装置
CN107079402A (zh) * 2014-11-06 2017-08-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邻域感知网络中的同步的系统和方法
CN109151726A (zh) * 2018-07-25 2019-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邻近感知网络nan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798493A (zh) * 2018-08-02 2020-02-14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配置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182504A (zh) * 2019-12-25 2020-05-19 广东科徕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Wi-Fi Aware的物联网设备通讯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69645B2 (en) * 2014-10-16 2017-09-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of a neighbor aware network
US10194370B2 (en) * 2016-01-15 2019-01-29 Intel IP Corporation Proximity information in configuration of data link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6973381B (zh) * 2017-03-09 2020-11-13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WiFi热点密码分享处理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09246658B (zh) * 2017-06-30 2021-09-10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流量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11342985A (zh) * 2018-12-18 2020-06-26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配网方法、物联网系统和物联网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9402A (zh) * 2014-11-06 2017-08-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邻域感知网络中的同步的系统和方法
CN105897691A (zh) * 2016-03-24 2016-08-24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物联网IoT设备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507437A (zh) * 2016-11-08 2017-03-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联网方法和装置
CN109151726A (zh) * 2018-07-25 2019-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邻近感知网络nan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798493A (zh) * 2018-08-02 2020-02-14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配置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182504A (zh) * 2019-12-25 2020-05-19 广东科徕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Wi-Fi Aware的物联网设备通讯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05028A1 (zh) 2022-05-27
US20230291799A1 (en) 2023-09-14
EP4250685A1 (en) 2023-09-27
EP4250685A4 (en) 2024-05-01
CN114598598A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6888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mesh networks with a generic gateway node
CN112584364B (zh) 蓝牙网络及其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US9907016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665744B2 (en) Convenient provisioning of embedded devices with WiFi capability
US7995468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1866998A (zh) 蓝牙配网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7537526A5 (zh)
US2023029179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 for Internet-of-Things Device
US20190357177A1 (en) Response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726762B2 (en) Method of and devices for performing an over-the-air, OTA, upgrade in a network of communicatively interconnected devices
JP614394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08781473B (zh) 一种在不同终端间共享文件的方法及设备
CN108307479B (zh) 通信模块及其配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设备及终端
CN113316147B (zh) 配网方法、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32983B (zh) 智能终端断网重连方法
CN111405492A (zh) 连接目标网络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06453370B (zh) 一种ipc向nvr进行注册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38695A (zh) 用于多个接入点(ap)的高效接入网络查询协议(anqp)发现的系统和方法
CN111107605A (zh) 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和家电设备
CN114567919B (zh) 接入网络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70346891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983627B (zh) 家电设备及其数据共享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96792B (zh) 电子设备的绑定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US20230042022A1 (en) Method for channel switching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 and wireless device
CN114172806B (zh) 物联网设备的网络配置更新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