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8369A - 无线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8369A
CN114598369A CN202210345222.1A CN202210345222A CN114598369A CN 114598369 A CN114598369 A CN 114598369A CN 202210345222 A CN202210345222 A CN 202210345222A CN 114598369 A CN114598369 A CN 114598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group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er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452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亮
徐略均
张在琛
党建
陈晓
郑黎丽
吕本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598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83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9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78Arrangements involving sequen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05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for alerting of incoming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24Carrier regulation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2027/0026Correction of carrier offs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3Signal structure ensuring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ith legacy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无线通信设备。一种用于与两组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获取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一波形参数,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获取由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将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信道状态信息通知给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来进行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干扰消除。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设备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7月6日,申请号为201880025101.0,发明名称为“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具体地,涉及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消除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干扰问题成为了限制系统吞吐量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从发射端和接收端两个方面减小干扰的影响。在发送端,频域和时域资源被动态地分配。在频域,触发信息在基站之间进行传输,从而控制发射功率和其他资源。载波聚合是另外一种方式,主要针对小区边缘的用户,通过交叉载波的调度对数据进行接收。在时域,提出了近似空白子帧技术,通过降低干扰源在某些子帧中的活跃程度来为被干扰用户创建保护子帧,在保护子帧期间,干扰源不发射任何信号,只有被干扰用户是活跃的。在接收端,提出了一些增强的接收机算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技术:干扰抑制技术,这种技术是对接收的信号进行线性滤波处理,从而抑制干扰;最大似然接收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获得最优的系统性能,但是由于复杂度太高,在实际系统中很难实现;逐次干扰消除技术,这种技术在复杂度和性能方面进行了折中。这些技术提高了复用因子,但系统总的自由度并没有改变。
干扰对齐技术是近几年提出的能有效对抗干扰的一种技术,其将信号空间划分为期望信号空间和干扰信号空间两个部分,通过预编码技术使干扰在接收端重叠,从而压缩干扰信号所占的信号容量,消除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的影响,以达到增加系统的自由度,有效提高系统吞吐量的目的。
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将会使用新的波形,例如,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filtered multicarrier,UFMC),滤波-正交频分复用(Filtered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F-OFDM)等,以消除不同子带在不同频偏下所产生的干扰。然而,以上所述的干扰消除技术均是基于传统的波形,而没有考虑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可能采用的新波形的特性。
因此,期望提出一种用于面向未来通信的新波形的干扰消除方案,并且更佳的是该干扰消除方案也能够兼容传统波形。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能够解决上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干扰消除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与两组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获取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一波形参数,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将所述第一波形参数通知给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预编码矩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第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和第二组通信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一波形参数以及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基站、由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组成的第一组通信设备、以及由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组成的第二组通信设备,所述方法包括:由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基站报告波形参数,所述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由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向所述基站报告由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由所述基站将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获取的波形参数和信道状态信息通知给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中的第四通信设备;由所述第四通信设备基于以下内容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三通信设备的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三通信设备的波形参数、由所述第四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所述基站获取的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波形参数和信道状态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设备,所述基站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由所述基站设备服务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波形参数和由相邻基站服务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一组通信设备包括互相通信的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一波形参数以及从基站获取的由所述基站服务的终端设备的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所述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由基站获取所述基站所服务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波形参数;由所述基站从相邻基站获取所述相邻基站所服务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波形参数;由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其上存储有程序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程序在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如上所述的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描述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且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和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示意地示出了UFMC上行传输的框图。
图2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存在干扰的通信场景。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干扰消除方案的信令交互图。
图4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存在干扰的通信场景。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干扰消除方案的信令交互图。
图6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存在干扰的通信场景。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干扰消除方案的信令交互图。
图8示出了作为用户设备的一个示例的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框图。
图9示出了作为基站的一个示例的eNB的示意性配置框图。
图10示出了计算机硬件的示意性配置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了适用于新波形(例如,基于时域滤波的UFMC、F-OFDM)的干扰消除方案,以下将主要以UFMC为例来描述本发明的方案。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方案也适用于传统的多载波波形,包括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yclic prefix 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P-OFDM),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FDM,DFT-S-OFDM)等。
图1示出了多用户UFMC上行传输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所示,总的N个子载波被划分为B个子带,每个子带占用N/B个子载波,可以给每个用户分配一个或者多个子带。对于第i个子带而言,长度为NB的频域信号Xi经过N点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被变换到时域。在IFFT之后,针对每个子带,时域信号经过长度为L的滤波器,然后经滤波的信号通过无线信道被传输至接收端。
在接收端,首先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时域上的预处理,例如,通过时域的连续相位旋转来进行频偏补偿。此外,对接收到的一帧信号进行填零操作,以便随后进行2N点快速傅立叶变换(FFT),FFT用于将时域信号变换到频域。在FFT之后进行解调。因为发送端共有N个子载波,接收端进行2N点FFT,所以根据频域上的对应关系,接收端的频域信号只有偶数的子载波上携带有用信息。因此在解调中,利用偶数的子载波上的信息来恢复发送端的N个子载波上的信息。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在小区覆盖范围内的D2D用户设备组之间存在干扰的场景,其中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i2是进行D2D通信的一组用户设备,用户设备j1和用户设备j2是进行D2D通信的另一组用户设备。这两组用户设备位于基站1的覆盖范围内,并且工作在相同的频段,因此相互之间存在干扰。图2中以实线示出了每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以虚线示出了两组用户设备之间的干扰链路。在下文中,假定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是发送设备,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是接收设备。
定义IFFT变换矩阵W(N)为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51
其中,N为IFFT变换的大小。
此外,定义频偏矩阵为: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52
其中,εi,j表示第j个用户与第i个用户之间的频偏。
在本文中假设每个资源块有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61
个子载波。因此在频域,图2中所示的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的接收信号可以被分别表示为: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62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63
其中,X(m)=[X(m)(0),X(m)(1),…,X(m)(N1-1)]T表示第m个用户设备发射的频域信号,例如以上等式中的Xi1和Xj1分别表示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发送的频域信号。此外,[·]T表示转置;[·]H表示共轭转置;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64
表示取矩阵的前N1行的元素;Fm表示第m个用户设备使用的滤波器(图1中所示的长度为L的滤波器)的系数构成的托普利兹矩阵,该矩阵的大小为(N+LFIR-1)×N,并且第一列是[fm(0),fm(1),…,fm(LFIR-1),0,…,0]T,其中LFIR表示滤波器的长度;Hm,n是从第n个用户设备到第m个用户设备的信道系数构成的托普利兹矩阵,该矩阵的大小为(N+LFIR+Lch-2)×(N+LFIR-1),并且第一列为[hm,n(0),hm,n(1),…,hm,n(Lch-1),0,…,0]T,其中Lch表示信道的长度;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71
是填零矩阵,其中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72
是秩为N+LFIR+Lch-2的单位矩阵;Zi2和Zj2为噪声分量。在等式(3)和(4)中,符号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73
表示定义,以便将较长的表达式以更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如符号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74
所示,在等式(3)和(4)中,定义了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75
它们均为2N1×N1的矩阵。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76
分别反映了用户设备i1到用户设备i2、用户设备j1到用户设备i2、用户设备i1到用户设备j2、用户设备j1到用户设备j2的传输信道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UFMC系统中,针对每个子带引入了滤波器,该滤波器决定了所发送信号的波形。因此可以认为等式(3)和(4)中的滤波器系数矩阵F表示与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的波形参数。然而,本发明中所讨论的波形参数并不限于上述矩阵F,在其它系统(例如F-OFDM)中,波形参数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如上所述,在UFMC系统中,接收端在将信号经过2N点FFT变换到频域后,只有偶数的子载波上携带有用信息,因此定义如下的等效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81
其中,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82
表示间隔地取出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83
的N1行。
为了消除图2所示的两组D2D用户设备之间的干扰,本发明提出了基于预编码的干扰消除方法。令Pi1和Pj1分别表示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使用的频域预编码矩阵。
首先,向量空间Gi2,i1Pi1应与向量空间Gi2,j1Pj1正交,以使得对于用户设备i2来说,来自用户设备i1的信号(有用信号)将与来自用户设备j1的信号(干扰信号)正交。由此可得到向量空间Pi1与向量空间(Gi2,i1)HGi2,j1Pj1正交,其中(·)H表示共轭转置。
其次,向量空间Gj2,i1Pi1应与向量空间Gj2,j1Pj1正交,以使得对于用户设备j2来说,来自用户设备i1的信号(干扰信号)将与来自用户设备j1的信号(有用信号)正交。由此可得到向量空间Pj1和向量空间(Gj2,j1)HGj2,j1Pj1正交。
因此,(Gi2,i1)HGi2,j1Pj1构成的向量空间和(Gj2,i1)HGj2,j1Pj1构成的向量空间是同一空间,从而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091
其中,所定义的Gj1,orth是N1×N1的矩阵。为了使得两个用户设备组之间的干扰可以被消除,用户设备j1的频域预编码矩阵Pj1由矩阵Gj1,orth的N1/2个特征向量构成。以类似的方式可以获得用户设备i1的预编码矩阵Pi1
在获得了频域预编码矩阵Pi1和Pj1之后,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所发送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Xi1=Pi1Si1 --(7)
Xj1=Pj1Sj1 --(8)
其中,Si1和Sj1是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的频域信息向量。
由上可见,在计算频域预编码矩阵的过程中,考虑了波形参数(例如滤波器系数矩阵F),由此所计算的预编码矩阵能够适应于新波形的特性。发送端利用这样的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能够使得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处于相互正交的空间,从而实现干扰消除的效果。
图3示出了在图2所示的场景中消除两组用户设备之间的干扰的方案的信令交互图。在图3中,同样假定用户设备i1,j1为发送设备,用户设备i2,j2为接收设备。
如图3所示,在步骤S300,用户设备i1,i2以及用户设备j1,j2向向基站发送D2D通信请求,并同时向基站报告自身的位置信息。
基站在步骤S310向两组用户设备指示同意了D2D通信请求,并在步骤S320为各个用户设备分配频谱资源。例如,出于节约频谱资源的考虑,或者在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站可以为两组用户设备分配相同的频谱资源。在此情况下,基站指示这两组用户设备将执行干扰消除。
响应于基站的指示,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在步骤S330将自己的波形参数报告给基站。波形参数决定着用户设备i1,j1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并且例如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多载波滤波器类型、滤波器长度、滤波器带外衰减、FFT\IFFT的变换长度、载波间隔,并行传输的数据流的数目、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扩展的长度等。
随后,在步骤S340,用户设备i1发送训练序列,以供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估计来自用户设备i1的信道的状态。同样,用户设备j1发送训练序列,以供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估计来自用户j1的信道。
用户设备i2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用户设备i1和j1的训练序列而估计来自用户设备i1和j1的信道的状态信息,并将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给基站。同样地,用户设备j2根据接收到的训练序列而估计来自用户设备i1和j1的信道的状态信息,并将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给基站,如步骤S350所示。
基站在步骤S360将有关一个用户设备组的信息通知给另一组的用户设备。具体来说,基站将用户设备i1的波形参数以及用户设备i2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j2,并且将用户设备j1的波形参数以及用户j2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i2。
由此,作为接收设备的用户设备j2可以从基站获得另一组的发送设备i1的波形参数以及接收设备i2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即,获得了等式(3)和(4)中的矩阵Fi1以及矩阵Hi2,i1和Hi2,j1。此外,用户设备j2通过自身执行的信道估计能够得到等式(3)和(4)中的矩阵Hj2,i1和Hj2,j1。此外,用户设备j2可以预先从同一组的发送设备j1接收该发送设备j1的波形参数(图中未示出),即等式(3)和(4)中的滤波器矩阵Fj1。需要说明的是,用户设备j2可以在与用户设备j1建立通信后的任何时间从用户设备j1获取其波形参数。替选地,用户设备j2也可以从基站获得用户设备j1的波形参数。
此时,用户设备j2能够根据等式(3)和(4)确定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11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12
进而根据等式(5)确定等效信道矩阵,以及根据等式(6)计算用于同一组的发送设备j1的预编码矩阵Pj1,如步骤S370所示。以相同的方式,作为接收设备的用户设备i2也能够根据从基站接收的信息以及自身执行的信道估计结果来计算同一组的发送设备i1的预编码矩阵Pi1
然后,在步骤S380,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分别将所计算的频域预编码矩阵反馈至与其相对应的发送端的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例如,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可以分别向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发送预编码矩阵索引。
之后,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利用接收到的预编码矩阵来发送信号,如步骤S390所示。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同时存在着小区间干扰和D2D用户设备干扰的场景。如图4所示,存在着分别由基站1和基站2管理的两个小区,每个基站服务于若干个用户设备,其中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与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位于各自小区的边缘区域,它们使用相同的时间、频率资源,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干扰,即,小区间干扰。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i2是在小区1内部进行D2D通信的一组用户设备,它们使用与用户设备j相同的时间、频率资源,因此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i2在通信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小区1的用户设备j的上行信号的干扰,即,D2D用户设备干扰。在下文中,假定用户设备i1是发送设备,用户设备i2是接收设备。
在传输过程中,每个资源块有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21
个子载波。因此在频域,基站1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22
基站2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23
用户设备i2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24
其中,εm,(n,k)表示小区n中的用户设备k与基站m之间的频偏,例如,ε1,(2,j)表示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与基站1之间的频偏;ε(m,p),(n,k)表示小区n中的用户设备k与小区m中的用户设备p之间的频偏,例如ε(1,i2),(1,j)表示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与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i2之间的频偏。此外,X(m,n)=[X(m,n)(0),X(m,n)(1),…,X(m,n)(N1-1)]T表示小区m中的用户设备n发送的频域信号,例如,X(1,j)表示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发送的频域信号。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31
表示取矩阵的前N1行的元素。F(m,n)表示小区m中的用户设备n使用的滤波器系数构成的托普利兹矩阵,例如F(1,j)表示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使用的滤波器系数矩阵。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矩阵F代表与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的波形参数,但本发明中的波形参数不限于此。矩阵F(m,n)的大小为(N+LFIR-1)×N,并且第一列是[f(m,n)(0),f(m,n)(1),…,f(m,n)(LFIR-1),0,…,0]T,其中LFIR表示滤波器的长度。Hm,(n,k)是由从小区n的用户设备k到基站m的信道系数构成的托普利兹矩阵,例如,H1,(2,j)表示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到基站1的信道系数矩阵,该矩阵的大小为(N+LFIR+Lch-2)×(N+LFIR-1),并且第一列为[hm,(n,k)(0),hm,(n,k)(1),…,hm,(n,k)(Lch-1),0,…,0]T,其中Lch表示信道的长度。H(m,p),(n,k)是由从小区n的用户设备k到小区m的用户设备p的信道系数构成的托普利兹矩阵,例如,H(1,i2),(1,j)表示从小区1的用户设备j到小区1的用户设备i2的信道系数矩阵,该矩阵的大小为(N+LM+Lch-2)×(N+LFIR-1),并且第一列为
[h(m,p),(n,k)(0),h(m,p),(n,k)(1),…,h(m,p),(n,k)(Lch-1),0,…,0]T。此外,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41
是填零矩阵,其中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42
是秩为N+LFIR+Lch-2的单位矩阵。D1,D2和D3为噪声分量。符号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43
表示定义,也就是说,将等式(9)-(11)中的较长的表达式定义为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44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45
这些信道矩阵的大小均为2N1×N1
因为在UFMC系统中,接收端在将信号经过2N点FFT变换到频域后,只有偶数的子载波上携带有用信息,因此定义如下的等效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46
其中,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47
表示间隔地取出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48
的N1行。
为了消除图4所示的小区间干扰以及小区中的服务用户设备对D2D用户设备的干扰,本发明提出了基于预编码的干扰消除方法。令P(1,j),P(1,i1)和P(2,j)分别表示小区1的用户设备j、小区1的用户设备i1和小区2的用户设备j的频域预编码矩阵。
首先,向量空间G1,(2,j)P(2,j)应与向量空间G1,(1,j)P(1,j)正交,以使得对于基站1来说,来自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的信号(干扰信号)与来自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的信号(有用信号)正交。因此可得出向量空间P(1,j)和向量空间(G1,(1,j))HG1,(2,j)P(2,j)正交,其中(·)H表示共轭转置。
其次,向量空间G2,(1,j)P(1,j)应与向量空间G2,(2,j)P(2,j)正交,以使得对于基站2来说,来自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的信号(干扰信号)与来自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的信号(有用信号)正交。因此可得出向量空间P(1,j)和向量空间(G2,(1,j))HG2,(2,j)P(2,j)正交。
因此,(G2,(1,j))HG2,(2,j)P(2,j)构成的向量空间和(G1,(1,j))HG1,(2,j)P(2,j)构成的向量空间是同一空间,从而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51
其中,所定义的G(2,j),orth是N1×N1的矩阵。为了使得小区1的用户设备j与小区2的用户设备j之间的干扰可被消除,小区2的用户设备j的频域预编码矩阵P(2,j)由矩阵G(2,j),orth的N1/2个特征向量构成。以类似的方法可以计算得到小区1的用户设备j的预编码矩阵P(1,j)
另一方面,为了消除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对于D2D用户设备i2的干扰,应满足向量空间G(1,i2),(1,j)P(1,j)与向量空间G(1,i2),(1,i1)P(1,i1)正交,以使得对于用户设备i2而言,来自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的信号(干扰信号)与来自D2D通信的发送设备i1的信号(有用信号)正交。由此可以得到向量空间P(1,i1)和向量空间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61
正交,也就是说,小区1的用户设备i1的预编码矩阵P(1,i1)对应于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62
的零空间,可以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63
在获得了频域预编码矩阵P(1,j),P(1,i1)和P(2,j)之后,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i1和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所发送的信号可以分别表示为:
X(1,j)=P(1,j)S(1,j) --(15)
X(1,i1)=P(1,i1)S(1,i1) --(16)
X(2,j)=P(2,j)S(2,j) --(17)
其中,S是用户设备的频域信息向量。
图5示出了在图4所示的场景中消除小区间干扰以及D2D用户设备干扰的方案的信令交互图。在图5中,假定执行D2D通信的一组用户设备中用户设备i1为发送设备,用户设备i2为接收设备。
如图5所示,在步骤S501,用户设备i1,i2向基站1发送D2D通信请求。基站1在步骤S502向用户设备i1,i2指示同意了D2D通信请求。随后在步骤S503,用户设备i1,i2以及小区1的用户设备j向基站1报告自身的位置信息,并且小区2的用户设备j向基站2报告其位置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报告位置信息的方式并不限于图中所示。例如,用户设备i1,i2可以在发送D2D通信请求的同时报告位置信息,两个小区中的用户设备j也可能在用户设备i1,i2发送D2D通信请求之前就已向基站1或基站2报告了自身的位置信息。
随后,例如经过协商,基站1和基站2可以分别对其管理的用户设备分配频谱资源,并指示这些用户设备执行干扰消除,如步骤S504所示。
在步骤S505,响应于基站的指示,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向基站1报告自己的波形参数,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向基站2报告波形参数,作为D2D通信的发送端的用户设备i1向接收设备i2报告自己的波形参数。
在步骤S506,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发送训练序列,以供基站1、基站2以及用户设备i2估计来自小区1的用户j的信道的状态。此外,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发送训练序列,以供基站1和基站2估计来自小区2的用户j的信道的状态。此外,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i1也发送训练序列,以供用户设备i2估计来自用户设备i1的信道的状态。
在步骤S507,基站1、基站2以及用户设备i2基于接收到的训练序列而进行信道估计。具体地,基站1和基站2中的每一个均估计来自小区1的用户j的信道和来自小区2的用户j的信道的状态信息,用户设备i2估计来自用户设备i1的信道和来自小区1的用户设备j的信道的状态信息。
基站1和基站2在步骤S508互相交换各自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并且交换各自管理的用户设备j的波形信息。具体地,基站1将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所报告的波形信息通知给基站2,基站2将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所报告的波形信息通知给基站1。
由此,基站1和基站2获得了等式(9)和(10)中的矩阵F和矩阵H,因此能够根据等式(9)和(10)确定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81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82
进而根据等式(12)确定等效信道矩阵G1,(1,j),G1,(2,j),G2,(1,j),G2,(2,j),以及根据等式(13)获得用于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和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的预编码矩阵P(1,j)和P(2,j),如步骤S509所示。
然后,在步骤S510,基站1将所获得的用于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的预编码矩阵P(1,j)发送给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同时将该预编码矩阵发送给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i2。基站2将所获得的用于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的预编码矩阵P(2,j)发送给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例如,基站1和基站2可以仅发送预编码矩阵索引。随后,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和小区2中的用户设备j可以利用接收到的预编码矩阵来发送信号(未示出)。
在步骤S511,基站1进一步将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的波形参数发送给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i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基站1不限于在此时将该用户设备j的波形参数通知给用户设备i2,而是还可以在此步骤之前,在接收到由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报告的波形参数之后的任何时间向用户设备i2通知该波形参数。
至此,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i2获得了等式(11)中的矩阵F和矩阵H,因此能够根据等式(11)确定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183
进而根据等式(12)确定等效信道矩阵G(1,i2),(1,j),G(1,i2),(1,i1)。由于基站1在步骤S510将为小区1中的用户设备j确定的预编码矩阵P(1,j)也通知给用户设备i2,因此用户设备i2可以根据等式(14)获得用于用户设备i1的预编码矩阵P(1,i1),如步骤S512所示。
随后,用户设备i2在步骤S513将所获得的预编码矩阵P(1,i1)反馈给用户设备i1。由此,用户设备i1可以利用接收到的预编码矩阵P(1,i1)来向用户设备i2发送信号(未示出)。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基站覆盖范围以外的D2D通信用户组之间存在干扰的场景。如图6所示,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i2是进行D2D通信的一组用户设备,用户设备j1和用户设备j2是进行D2D通信的另一组用户设备,这两组用户设备工作在相同的频段,因此相互之间存在干扰。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干扰存在于进行D2D通信的两组用户设备之间,因此可以基于等式(1)-(6),以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方式来为每组用户设备中的发送设备(用户设备i1,j1)确定频域预编码矩阵。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组用户设备位于基站的覆盖范围之外,通信场景中不存在基站,因此信令交互流程与第一实施例有所不同。
图7示出了在图6所示的场景中消除两组用户设备之间的干扰的方案的信令交互图。
如图7所示,在步骤S700,用户设备i1向用户设备i2发送D2D通信请求,用户设备j1向用户设备j2发送D2D通信请求。
在步骤S710,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同意该D2D通信请求,并分别对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分配频谱资源。
随后,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互相通知所分配的频谱资源,如步骤S720所示。考虑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分配的频谱资源相同的情况,此时两组用户设备之间存在干扰,因此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指示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执行干扰消除。
响应于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的指示,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在步骤S730将自己的波形参数分别发送给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
随后,在步骤S740,用户设备i1发送训练序列,以供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估计来自用户设备i1的信道的状态。同样,用户设备j1发送训练序列,以供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估计来自用户j1的信道。
用户设备i2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用户设备i1和j1的训练序列而估计来自用户设备i1和j1的信道的状态信息。同样地,用户设备j2根据接收到的训练序列而估计来自用户设备i1和j1的信道的状态信息,如步骤S750所示。
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在步骤S760相互交换所接收到的波形参数以及各自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具体来说,用户设备i2将用户设备i1的波形参数以及用户设备i2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j2,用户设备j2将用户设备j1的波形参数以及用户设备j2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i2。
至此,作为接收设备的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获得了等式(3)和(4)中的矩阵F以及矩阵H,由此能够确定信道矩阵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201
进而根据等式(5)确定等效信道矩阵G,以及根据等式(6)计算用于发送设备i1,j1的预编码矩阵Pi1和Pj1,如步骤S770所示。
然后,在步骤S780,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分别将所计算的频域预编码矩阵发送至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例如,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可以发送预编码矩阵索引。随后,用户设备i1和用户设备j1在步骤S790利用该预编码矩阵来发送信号。
以上结合图2至图7针对基于时域滤波的新波形(例如UFMC)描述了本发明的干扰消除方案,然而,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传统波形。在应用于传统波形时,将不考虑波形参数。例如在CP-OFDM的情况下,由于没有针对每个子带的滤波器,因此可以将上文中的滤波器系数矩阵F替换为加循环前缀矩阵,加循环前缀矩阵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211
其中,IN表示秩为N的单位矩阵,Ncp表示循环前缀的长度。
除此之外,计算预编码矩阵的方式以及设备之间的信令流程与上文描述的相同。因此,本发明的方案能够适用于新波形与传统波形共存的通信场景下的干扰消除,具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
此外,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混合单载波技术以及多载波技术。以第一实施例中的D2D用户设备组间干扰消除为例,假设用户设备i1和i2采用UFMC,而用户设备j1和j2采用DFT-S-OFDM。在频域中,用户设备i2和用户设备j2的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212
Figure BDA0003580639260000213
其中Tj1表示加循环前缀矩阵,这里设置循环前缀的长度为LFIR-1。
此外,Xi1=Pi1W(N1)si1,si1表示用户i1的时域信息;Xj1=Pj1W(N1)Sj1,sj1表示用户j1的时域信息。
随后,可以根据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来确定预编码矩阵Pi1和Pj1
以上结合各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提出的干扰消除方案,该方案在确定预编码矩阵的过程中考虑了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新波形的特性,因此利用该预编码矩阵能够使得有用信号空间与干扰信号空间相互正交,从而实现更好的干扰消除效果。此外,通过预编码过程,本发明的方案还可以有效减小不同用户频偏所引起的干扰。此外,本发明的方案还能够适用于传统的波形,因此具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产品。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基站可以包括任何类型的演进型节点B(eNB),诸如宏eNB和小eNB。小eNB可以是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eNB,诸如微微eNB、微eNB和家庭(毫微微)eNB。代替地,该网络侧设备或基站也可以包括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和基站收发台(BTS)。基站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RH)。另外,各种类型的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基站工作。
另一方面,上述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例如可以被实现为通信终端设备(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设备(诸如汽车导航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设备,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设备。此外,该终端设备或用户设备也可以是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以下结合图8以智能电话作为一个示例来描述终端设备或用户设备的实现。
图8示出了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的框图。如图8所示,智能电话2500包括处理器2501、存储器2502、存储装置2503、外部连接接口2504、摄像装置2506、传感器2507、麦克风2508、输入装置2509、显示装置2510、扬声器2511、无线通信接口25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2515、一个或多个天线2516、总线2517、电池2518以及辅助控制器2519。
处理器25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25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存储器25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25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25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25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2500的接口。
摄像装置25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25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25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25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25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25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25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25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2511将从智能电话25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25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25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基带(BB)处理器2513和射频(RF)电路2514。BB处理器25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25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25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是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2513和RF电路25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8所示,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2513和多个RF电路2514。但是,无线通信接口25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2513或单个RF电路25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2512还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2513和RF电路2514。
天线开关25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25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25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2516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25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8所示,智能电话25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2516。但是,智能电话25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2516。
此外,智能电话25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2516。在此情况下,可以从智能电话2500的配置中省略天线开关2515。
总线2517将处理器2501、存储器2502、存储装置2503、外部连接接口2504、摄像装置2506、传感器2507、麦克风2508、输入装置2509、显示装置2510、扬声器2511、无线通信接口2512以及辅助控制器2519彼此连接。电池2518经由馈线向智能电话2500的各个部件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25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2500的最小必需功能。
在图8所示的智能电话2500中,终端设备的收发装置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2512实现。终端设备的各功能单元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处理器2501或辅助控制器2519实现。例如,可以通过由辅助控制器2519执行处理器2501的部分功能而减少电池2518的电力消耗。此外,处理器2501或辅助控制器2519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器2502或存储装置2503中存储的程序而执行终端设备的各功能单元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以下结合图9以eNB作为一个示例来描述基站的实现。
图9示出了eNB的示意性配置的框图。如图9所示,eNB 23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2310以及基站设备2320。基站设备2320和每个天线2310可以经由射频(RF)线缆彼此连接。
天线231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基站设备232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9所示,eNB 23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2310。例如,多个天线2310可以与eNB 230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虽然图9示出eNB 2300包括多个天线2310的示例,但是eNB 23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2310。
基站设备2320包括控制器2321、存储器2322、网络接口2323以及无线通信接口2325。
控制器2321可以为例如CPU或DSP,并且操作基站设备2320的较高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控制器2321根据由无线通信接口2325处理的信号中的数据来生成数据分组,并经由网络接口2323来传递所生成的分组。控制器2321可以对来自多个基带处理器的数据进行捆绑以生成捆绑分组,并传递所生成的捆绑分组。控制器2321可以具有执行如下控制的逻辑功能:该控制诸如为无线资源控制、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接纳控制和调度。该控制可以结合附近的eNB或核心网节点来执行。存储器23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232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控制数据(诸如终端列表、传输功率数据以及调度数据)。
网络接口2323为用于将基站设备2320连接至核心网2324的通信接口。控制器2321可以经由网络接口2323与核心网节点或另外的eNB进行通信。在此情况下,eNB 2300与核心网节点或其他eNB可以通过逻辑接口(诸如S1接口和X2接口)而彼此连接。网络接口2323还可以为有线通信接口或用于无线回程线路的无线通信接口。如果网络接口2323为无线通信接口,则与无线通信接口2325所使用的频带相比,网络接口2323可以使用较高频带以用于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接口232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长期演进(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天线2310来提供到位于eNB 2300的小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232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2326和RF电路2327。BB处理器2326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层(例如L1、介质访问控制(MAC)、无线链路控制(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代替控制器2321,BB处理器2326可以具有上述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BB处理器2326可以为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或者为包括被配置为执行程序的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模块。更新程序可以使BB处理器2326的功能改变。该模块可以为插入到基站设备2320的槽中的卡或刀片。可替代地,该模块也可以为安装在卡或刀片上的芯片。同时,RF电路2327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231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如图9所示,无线通信接口232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2326。例如,多个BB处理器2326可以与eNB 230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如图9所示,无线通信接口2325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2327。例如,多个RF电路2327可以与多个天线元件兼容。虽然图9示出无线通信接口2325包括多个BB处理器2326和多个RF电路2327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232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2326或单个RF电路2327。
在图9所示的eNB 2300中,基站侧设备的收发装置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2325实现。各单元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控制器2321执行。例如,控制器2321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2322中的程序而执行各单元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每个设备或组件执行的一系列处理可以由软件、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来实现。包括在软件中的程序可以事先存储在例如每个设备或组件的内部或外部所设置的存储介质中。作为一个示例,在执行期间,这些程序被写入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且由处理器(例如CPU)来执行,从而执行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各种处理。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程序执行本发明的方案的计算机硬件的示例配置框图。
在计算机1000中,中央处理单元(CPU)1001、只读存储器(ROM)1002以及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03通过总线1004彼此连接。
输入/输出接口1005进一步与总线1004连接。输入/输出接口1005连接有以下组件:以键盘、鼠标、麦克风等形成的输入单元1006;以显示器、扬声器等形成的输出单元1007;以硬盘、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形成的存储单元1008;以网络接口卡(诸如局域网(LAN)卡、调制解调器等)形成的通信单元1009;以及驱动移动介质1011的驱动器1010,该移动介质1011诸如是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计算机中,CPU 1001将存储在存储单元1008中的程序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005和总线1004加载到RAM 1003中,并且执行该程序,以便执行上述处理。
要由计算机(CPU 1001)执行的程序可以被记录在作为封装介质的移动介质1011上,该封装介质以例如磁盘(包括软盘)、光盘(包括压缩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等)、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来形成。此外,要由计算机(CPU 1001)执行的程序也可以经由诸如局域网、因特网、或数字卫星广播的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来提供。
当移动介质1011安装在驱动器1010中时,可以将程序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005安装在存储单元1008中。另外,可以经由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由通信单元1009来接收程序,并且将程序安装在存储单元1008中。可替选地,可以将程序预先安装在ROM 1002或存储单元1008中。
要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可以是根据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顺序来执行处理的程序,或者可以是并行地执行处理或当需要时(诸如,当调用时)执行处理的程序。
本文中所描述的各个设备或单元仅是逻辑意义上的,并不严格对应于物理设备或实体。例如,本文所描述的每个单元的功能可能由多个物理实体来实现,或者,本文所描述的多个单元的功能可能由单个物理实体来实现。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部件、元素、步骤等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而是也可应用于其它实施例,例如替代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部件、元素、步骤等,或者与其相结合。
以上已经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及技术效果,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中所讨论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或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来限定。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被配置如下。
一种用于与两组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获取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一波形参数,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将所述第一波形参数通知给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两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一组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第二组通信设备包括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获取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的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将所述第一波形参数通知给所述第四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四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获取由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将所获取的信道状态信息通知给所述第四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四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用于对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将要发送的信号进行预编码,以用于干扰消除。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获取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二波形参数,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将所述第二波形参数通知给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预编码矩阵。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向所述两组通信设备分配相同的通信资源;以及指示所述两组通信设备分别报告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第二波形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多载波滤波器类型、滤波器长度、滤波器带外衰减、快速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逆变换(FFT\IFFT)的变换长度、载波间隔,并行传输的数据流的数目、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扩展的长度。
其中,所述信号波形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通用滤波多载波(UFMC)、具有加权叠接相加(WOLA)的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P-OFDM)、灵活的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FCP-OFDM)、滤波-正交频分复用(F-OFDM)、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第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和第二组通信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一波形参数以及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其中,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包括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的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以及与所述第三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的所述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估计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估计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由所述处理电路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由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中的第四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确定的预编码矩阵,生成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发送至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基站、由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组成的第一组通信设备、以及由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组成的第二组通信设备,所述方法包括:由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基站报告波形参数,所述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由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向所述基站报告由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由所述基站将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获取的波形参数和信道状态信息通知给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中的第四通信设备;由所述第四通信设备基于以下内容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三通信设备的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三通信设备的波形参数、由所述第四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所述基站获取的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波形参数和信道状态信息。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设备,所述基站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由所述基站设备服务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波形参数和由相邻基站服务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估计信道状态信息;基于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由所述相邻基站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其中,由所述处理电路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与所述基站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确定的预编码矩阵,生成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发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用于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要发送的信号进行预编码,以用于干扰消除。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波形参数通知给由所述基站设备管理的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以使得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一组通信设备分配与所述相邻基站分配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通信资源相同的通信资源;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报告所述第一波形参数;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波形参数。
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一组通信设备包括互相通信的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一波形参数以及从基站获取的由所述基站服务的终端设备的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所述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估计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估计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基于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由基站获取所述基站所服务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波形参数;由所述基站从相邻基站获取所述相邻基站所服务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波形参数;由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所述方法还包括:由所述基站估计信道状态信息;由所述基站从所述相邻基站获取由所述相邻基站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由所述基站基于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所获取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所述方法还包括:由所述基站将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发送至由所述基站管理的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由所述第二通信设备获取所述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三波形参数,其中,所述第三波形参数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由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第三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Claims (14)

1.一种用于与两组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获取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一波形参数,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获取由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
将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信道状态信息通知给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来进行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干扰消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两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一组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第二组通信设备包括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获取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的所述第一波形参数;
将所述第一波形参数通知给所述第四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四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获取由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
将所获取的信道状态信息通知给所述第四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四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用于对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将要发送的信号进行预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获取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二波形参数,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将所述第二波形参数通知给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以使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能够基于所述第二波形参数来进行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干扰消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向所述两组通信设备分配相同的通信资源;以及
指示所述两组通信设备分别报告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和所述第二波形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多载波滤波器类型、滤波器长度、滤波器带外衰减、快速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逆变换(FFT\IFFT)的变换长度、载波间隔,并行传输的数据流的数目、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扩展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信号波形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通用滤波多载波(UFMC)、具有加权叠接相加(WOLA)的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P-OFDM)、灵活的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FCP-OFDM)、滤波-正交频分复用(F-OFDM)、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
10.一种通信系统中的第一组通信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和第二组通信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基于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一波形参数以及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有关的第二波形参数,来进行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干扰消除,
其中,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所述第二波形参数与用于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的通信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二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组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包括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基于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的所述第一波形参数以及与所述第三通信设备所发送的信号波形的形成有关的所述第二波形参数,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估计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估计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基于由所述处理电路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由所述第二组通信设备中的第四通信设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将由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第二通信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基于确定的预编码矩阵,生成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发送至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CN202210345222.1A 2017-07-14 2018-07-06 无线通信设备 Pending CN1145983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756108 2017-07-14
CN201710575610.8A CN109257079A (zh) 2017-07-14 2017-07-14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201880025101.0A CN110537336B (zh) 2017-07-14 2018-07-06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PCT/CN2018/094751 WO2019011183A1 (zh) 2017-07-14 2018-07-06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5101.0A Division CN110537336B (zh) 2017-07-14 2018-07-06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8369A true CN114598369A (zh) 2022-06-07

Family

ID=6500252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75610.8A Pending CN109257079A (zh) 2017-07-14 2017-07-14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202210345222.1A Pending CN114598369A (zh) 2017-07-14 2018-07-06 无线通信设备
CN201880025101.0A Active CN110537336B (zh) 2017-07-14 2018-07-06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75610.8A Pending CN109257079A (zh) 2017-07-14 2017-07-14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5101.0A Active CN110537336B (zh) 2017-07-14 2018-07-06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8735B2 (zh)
EP (1) EP3654543A1 (zh)
CN (3) CN109257079A (zh)
AU (1) AU2018301048A1 (zh)
WO (1) WO20190111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6492A1 (ja) * 2021-08-27 2023-03-0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送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85599B2 (en) * 2009-09-23 2015-11-1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neighbouring cells having multiple sending and receiving nodes
CN102696256B (zh) * 2010-01-08 2016-12-07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JP5854150B2 (ja) * 2012-09-19 2016-02-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US20140269409A1 (en) 2013-03-14 2014-09-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Explicit signaling of number of receiver antennas
CN104935365B (zh) * 2014-03-21 2019-01-0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用于多用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7113274B (zh) * 2015-01-29 2021-02-02 苹果公司 较宽系统带宽内的用于减少直流dc干扰的演进节点b的设备和机器型通信mtc的设备
CN104717035B (zh) 2015-02-27 2018-11-30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d2d通信的蜂窝网络的干扰对齐方法
CN105991231B (zh) * 2015-02-28 2021-07-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及装置
US10256880B2 (en) * 2015-07-01 2019-04-09 Lg Electronics Inc. Codebook configuration method in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US10064217B2 (en) * 2015-10-16 2018-08-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flexible numerology in multi-user MIMO system
CN105591677B (zh) 2015-12-23 2018-12-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基于干扰对齐技术的d2d协作多点传输方法
CN105680925A (zh) 2016-03-04 2016-06-15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干扰对齐的d2d用户的功率控制方法
KR102331127B1 (ko) * 2017-04-25 2021-11-2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자원할당 및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7336A (zh) 2019-12-03
US11088735B2 (en) 2021-08-10
WO2019011183A1 (zh) 2019-01-17
EP3654543A4 (en) 2020-05-20
EP3654543A1 (en) 2020-05-20
US20200112351A1 (en) 2020-04-09
CN109257079A (zh) 2019-01-22
CN110537336B (zh) 2022-04-26
AU2018301048A1 (en) 2020-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05930B2 (en)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CN110547031A (zh) 通信装置、基站装置、方法和记录介质
JP6787311B2 (ja) 装置及び方法
EP3627880B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21024305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dio communication
US1195611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203308B2 (ja) 送信指向性制御装置及び送信指向性制御方法
EP342908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multiple antenna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2010959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7047210A1 (ja) 装置及び方法
CN110537336B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US1170607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ltering a bit stream and providing guard bands
WO2017085971A1 (ja)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7126206A1 (ja)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2002403A1 (ja)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12311484B (zh) 用于信道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