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7233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7233A
CN114597233A CN202011397567.9A CN202011397567A CN114597233A CN 114597233 A CN114597233 A CN 114597233A CN 202011397567 A CN202011397567 A CN 202011397567A CN 114597233 A CN114597233 A CN 114597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isplay panel
sub
pixel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75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天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9756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972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597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72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7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omprising two substrates, e.g. display comprising OLED array and TFT driving circuitry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7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omprising two substrates, e.g. display comprising OLED array and TFT driving circuitry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 H10K59/1275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the two substr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像素单元、第一连接触点以及走线基板。第一像素单元包括若干个第一子像素,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内。第一子像素通过第一驱动线电连接至第一连接触点。走线基板设置于显示面板远离其显示面的一侧,走线基板上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与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的第二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与第一连接触点电连接,第一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子像素。通过本发明能有效提升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一体化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带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终端领域,目前显示面板追求尽可能大的屏占比,以增强用户体验。对于全面屏概念的智能手机,前置摄像、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各种光学传感元件都希望被整合入屏幕,以实现屏幕占满整个手机前面板的“全面屏”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方法是,在对应光学传感元件的显示屏区域设置透明显示区,光学传感元件设置于透明显示区之下,以实现在屏幕外观完整且显示画面不残缺的前提下,将前置摄像头等光学传感元件整合入屏幕的显示区域内,从而提高屏占比,实现真正的全面屏。但现有技术的上述全面屏方案,透明显示区和正常显示区的显示效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整个显示屏幕的显示均一性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像素单元、第一连接触点以及走线基板。第一像素单元包括若干个第一子像素,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内。第一子像素通过第一驱动线电连接至第一连接触点。走线基板设置于显示面板远离其显示面的一侧,走线基板上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与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的第二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与第一连接触点电连接,第一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子像素。
较佳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高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第一连接触点设置于第一显示区之外,第一连接触点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内,走线基板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投影与第一显示区互不重合,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像素单元,第二像素单元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内,第二像素单元与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排布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若干个第二子像素,第二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二子像素,第二驱动电路与第一驱动电路的驱动方式相同。
较佳地,第二显示区包括邻接区和第三显示区,邻接区紧靠第一显示区,且位于第一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之间,第一连接触点设置于邻接区内。
进一步地,走线基板在显示面上的投影位于邻接区内。
较佳地,第二连接触点与第一连接触点通过焊盘压接方式形成电连接。
较佳地,第二连接触点与第一连接触点通过柔性导线形成电连接。
较佳地,第一子像素的发光层材料为透明发光材料。
较佳地,第一驱动线为透明导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将第一显示区内子像素的驱动电路放置在额外走线基板上,可避免由于该驱动电路摆放空间限制而导致的第一显示区像素密度过低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一体化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走线基板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走线基板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像素电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局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另一局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组件,但这些组件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区分开。
需要说明的是,当层、区域或组件被描述为“形成在”另一层、另一区域或另一组件“上”时,所述层、区域或组件可直接或间接地形成在所述另一层、另一区域或另一组件上,例如,可以存在中间层、区域或组件;当层、区域或组件被称描述为电“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层、另一区域或另一组件时,所述层、区域或组件可“直接电连接或直接电结合”到所述另一层、另一区域或另一组件,或者“间接电连接或间接电结合”到所述另一层、另一区域或另一组件使得中间层、中间区域或中间组件介于其间。
为了便于解释,可以放大图中元件的尺寸;由于为便于解释而任意地示出图中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故下面的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在电子终端的显示屏幕(例如手机OLED屏幕)中,通过将开槽(notch)区或其他区域设计为透明显示的副屏区,摄像头放置在副屏区下方,可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效果,提升屏占比。因为副屏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不能放置在副屏区下方,否则会影响透光率,所以用于摆放副屏区的像素驱动电路的位置十分有限。为了追求副屏区的高透光率,副屏区的像素密度(PPI)相比主屏区的像素密度降低,副屏区与主屏区的像素结构、驱动方式也不同,因此存在副屏区与主屏区间的显示效果有较大差异的问题。而且,副屏区还存在显示效果差、亮度不均匀(mura)严重、色偏、使两区显示分屏等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像素单元、第一连接触点和走线基板。第一像素单元包括若干个第一子像素,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内。第一子像素通过第一驱动线电连接至第一连接触点。走线基板设置于显示面板远离其显示面的一侧,走线基板在显示面上的投影与第一显示区互不重合,走线基板上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与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的第二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与第一连接触点电连接,第一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子像素。
本发明将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如透明显示的副屏区)像素的第一驱动电路放置在走线基板上,可改善由于第一驱动电路摆放空间限制而导致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过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第一驱动电路的设计空间提升,使第一显示区像素可与第二显示区像素的像素结构及驱动方式相同,从而改善第一显示区低PPI导致的纱窗感,并大幅度消除第二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的驱动差异,提升显示面板整个显示区的一体化显示效果。
请结合参见图1和图5,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局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可选地,第一显示区10为透明显示区,若显示面板100应用于“全面屏”效果的显示屏幕时,可以在第一显示区10下方放置摄像头,并通过该透明显示区域进行摄像,或者,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可以一起进行显示。
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像素单元1、第一连接触点2和走线基板3。第一像素单元1包括若干个第一子像素10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10内。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显示区10需保证内外光线的透过率,第一像素单元1中的子像素101(如红/绿/蓝像素点)密度可随产品规格要求的透过率进行设计,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子像素101通过第一驱动线4电连接至第一连接触点2。第一连接触点2的作用在于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10中第一子像素101的驱动电路,为避免影响第一显示区10的透光率,将第一连接触点2设置在第一显示区10以外的其他区域。
走线基板3设置于显示面板100远离其显示面的一侧,走线基板3上包括第一驱动电路31和与第一驱动电路3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触点32,第二连接触点32与第一连接触点2电连接,第一驱动电路31用于驱动第一子像素101。
为避免影响第一显示区10的透光率,将包括第一驱动电路31的走线基板3设置在不会遮挡第一显示区10的位置。第一驱动电路31的驱动信号经电连接的第二连接触点32与第一连接触点2,并经第一驱动线4,最终传递至第一子像素101。
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10可采用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驱动方式。请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像素电路的原理示意图。该像素电路包括驱动电路35和发光单元33。驱动电路35利用两个晶体管和一个存储电容实现驱动发光单元33发光。该像素电路包括开关晶体管M0、驱动晶体管M1和存储电容C1。开关晶体管M0的栅极连接扫描线以接收扫描信号Scan,源极连接到数据线以接收数据信号Vdata,漏极连接到驱动晶体管M1的栅极。驱动晶体管M1的源极连接到第一电压端以接收第一电压VDD(如高电压),漏极连接到发光单元33的阳极端;存储电容C1的一端连接到开关晶体管M0的漏极以及驱动晶体管M1的栅极,另一端连接到驱动晶体管M1的源极以及第一电压端;发光单元33的阴极端连接到第二电压端以接收第二电压VSS(如低电压或接地电压)。当通过扫描线施加扫描信号Scan以开启开关晶体管M0时,数据驱动电路通过数据线送入的数据信号Vdata将经由开关晶体管M0对存储电容C1充电,由此将数据信号 Vdata存储在存储电容C1中,且此存储的数据信号Vdata控制驱动晶体管M1的导通程度,由此控制流过驱动晶体管以驱动发光单元33发光的电流大小,此电流可决定该像素发光的灰阶。
请继续结合参见图1、图4和图5,基于上述工作原理,发光单元33可对应于第一子像素101,邻近发光单元33阳极端的接触点A可对应于第一连接触点2,自发光单元33阳极端至接触点A之间的连线34可对应于第一驱动线4。驱动电路35可对应于走线基板3上的第一驱动电路,驱动电路35连接到发光单元33一侧的接触点B可对应于第二连接触点3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第一驱动电路31并不以图4所示的2T1C电路为限。第一驱动电路31主要由晶体管和电容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地,本发明的第一驱动电路31可以为1T电路、2T1C电路、3T1C电路、6T1C电路、6T2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或9T1C电路中的任意一种,其中T代表晶体管,C代表电容。以“2T1C电路”为例,是指像素电路中包括2个薄膜晶体管(T)和1个电容(C)的像素电路,其它电路可依次类推。上述驱动电路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习知技术,故不在此赘述。
请继续参见图5,图5中示意性地绘出了第一子像素101通过第一驱动线4电连接至第一连接触点2的一种连接形式。第一子像素101包括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上的阳极层111、发光功能层112和阴极层113,阳极层111、发光功能层112和阴极层113可以构成如图4所示的发光单元33,发光单元33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第一子像素101设置在第一显示区10内,第一驱动线4的一端连接第一子像素101的阳极层111,第一驱动线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连接触点2,第一连接触点2设置在第二显示区20内。
图5中还示意性地示出了走线基板3上的第一驱动电路31通过第二连接触点32电连接至第一连接触点2的一种连接形式。走线基板3包括具有第一驱动电路31的薄膜晶体管层301,薄膜晶体管层301可以包括栅极导电层、源极/漏极导电层、半导体有源层以及相应的一些绝缘层。在第一驱动电路31中,对应于如图4所示的驱动晶体管M1的漏极,可通过导电走线或过孔搭接的方式电连接至第二连接触点32,第二连接触点32再与第一连接触点2电连接,从而使第一驱动电路31的驱动信号经第二连接触点32与第一连接触点2,并经第一驱动线4,最终传递至第一子像素101。由此一来,第一驱动电路31就可以通过控制其相应的晶体管向第一子像素101的阳极层111提供驱动电流,即向第一子像素101的阳极写入正电压,共面的阴极层113中被写入0V电压或负电压,即向第一子像素101的阴极写入0V电压或负电压,这相当于图4所示的发光单元33的阳极与阴极之间流过驱动信号,从而控制第一子像素101发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0的透光率高于第二显示区20的透光率。第一连接触点2设置于第一显示区10之外,第一连接触点2设置于第二显示区20内。走线基板3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投影与第一显示区10互不重合。
请继续参见图1,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像素单元5,第二像素单元5设置于第二显示区20内,第二像素单元5包括若干个第二子像素501,第二像素单元5与第一像素单元1的像素排布相同。举例来说,所述像素排布包括阴极、阳极、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排布结构,以及子像素的大小和形状等。如此可使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的亮度、颜色等显示效果尽可能地完全相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地,多个第二像素单元5在第二显示区20内的密度大于等于多个第一像素单元1在第一显示区10内的密度。第一像素单元1的像素密度可等于第二像素单元5的像素密度,如此设置可使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的显示效果更接近,可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0内各处区域显示效果均一性。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二子像素501,第二驱动电路与第一驱动电路的驱动方式相同。第二驱动电路主要由晶体管和电容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地,本发明的第二驱动电路可以为1T电路、2T1C电路、3T1C电路、6T1C电路、6T2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或9T1C电路中的任意一种,其中T代表晶体管,C代表电容。以“2T1C电路”为例,是指像素电路中包括2个薄膜晶体管(T)和1个电容(C)的像素电路,其它电路可依次类推。举例来说,所述驱动方式包括驱动电路中所采用的TFT(晶体管)的沟道宽度和沟道长度的宽长比(W/L)值、电容值,以及一个驱动电路驱动一个子像素的方式等。如此可使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的显示均一性效果更好。
请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另一局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的第二显示区20可采用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驱动方式。第二子像素501包括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上的阳极层511、发光功能层512和阴极层513,阳极层511、发光功能层512和阴极层513可以构成如图4所示的发光单元33,发光单元33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第二子像素501设置在第二显示区20内。
第一基板110包括具有第二驱动电路51的薄膜晶体管层510,薄膜晶体管层510可以包括栅极导电层、源极/漏极导电层、半导体有源层以及相应的一些绝缘层,在第二驱动电路51中,对应于如图4所示的驱动晶体管M1的漏极,可通过导电走线或过孔搭接的方式电连接至第二子像素501的阳极层511,从而使第二驱动电路51的驱动信号传递至第二子像素501。由此一来,第二驱动电路51就可以通过控制其相应的晶体管向第二子像素501的阳极层511提供驱动电流,即向第二子像素501的阳极写入正电压,共面的阴极层513中被写入0V电压或负电压,即向第二子像素501的阴极写入0V电压或负电压,这相当于图4所示的发光单元33的阳极与阴极之间流过驱动信号,从而控制第二子像素501发光。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第二驱动电路51并不以图4所示的2T1C电路为限。
请结合参见图5和图6,阴极层113和阴极层513可以是同一共面阴极层,阳极层111和阳极层511可以是同一金属层但各子像素的阳极层不相互导电,发光功能层112和发光功能层512可以是同一层。走线基板3设置于第一基板110远离显示面板显示面的一侧。用于驱动第一子像素101的第一驱动电路31设置于走线基板3内。用于驱动第二子像素501的第二驱动电路51设置于第一基板110内。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驱动电路51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常规阵列基板层,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电路51所在的阵列基板层与第一驱动电路31所在的走线基板3不属于相同的基板层。
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走线基板3上的每个第一驱动电路31可以用于驱动一个或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当每个第一驱动电路需要驱动多个第一子像素时,同色的多个第一子像素会使用透明导线将阳极连接,且所述同色的多个第一子像素一般以直线或折线的方式排列,在此种情形下,可以节省驱动电路所占空间,但对显示效果会产生不利影响。当每个第一驱动电路只驱动一个第一子像素时,显示效果更好,但此种情形下若需要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也较大,会导致所需第一驱动电路的放置空间较大。本发明的第一驱动电路31都设置在走线基板3上,因此能够满足一对一所需第一驱动电路的放置空间要求,进而能够实现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的驱动方式相同,例如每个驱动电路也只驱动一个子像素,使显示均一性效果更好。
请继续参见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20包括邻接区21和第三显示区22,邻接区21紧靠第一显示区10,且位于第一显示区10和第三显示区22之间,第一连接触点2设置于邻接区21内。如此设置既可以不因第一连接触点2而影响第一显示区10的透光率,又可以相对缩短第一驱动线4的走线距离而降低信号传输噪声。需要说明的是,邻接区21和第三显示区22的像素结构及驱动电路可以完全没有差异,换句话说,第二显示区20与第一显示区10之间不需要设有为避免显示效果存在突变而设的过渡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走线基板3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上的投影位于邻接区22内。如此可确保走线基板3不影响第一显示区10的透光率,也不影响第一显示区10下方可能设置的屏下摄像头等其它元件。走线基板3的形状和位置可跟随第一显示区10的形状作对应变化,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继续结合参见图2和图1,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走线基板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触点32与第一连接触点2通过焊盘(如gold bump)压接方式形成电连接。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显示区10内的子像素101(包括但不限于红/绿/蓝子像素)可分别利用透明的驱动线连接至第二显示区20内的第一连接触点2,第一驱动电路做在走线基板3上,显示面板100内的透明像素层(如对应于发光二极管阳极的电极层)和走线基板3通过焊盘压接进行电连接。透明像素层(如对应于发光二极管阳极的电极层)和走线基板3可借助过孔电连接,过孔可位于第二显示区20内且靠近第一显示区10的边缘。第二连接触点32与第一连接触点2都可以有多个。
请结合参见图3和图1,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走线基板的连接方式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与图2所示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二连接触点32与第一连接触点2通过柔性导线6形成电连接。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显示区10内的子像素101(包括但不限于红/绿/蓝子像素)可分别利用透明的驱动线连接至第二显示区20内的第一连接触点2,第一驱动电路做在走线基板3上,利用第一连接触点2、基材走线及第二连接触点32的连接方式,将显示面板100内的透明像素层(如对应于发光二极管阳极的电极层)通过柔性导线6和走线基板3上的第一驱动电路进行电连接。柔性导线6可为常规导体或者合金;柔性导线6可按机构堆叠要求来调整绕线方式、长度及位置;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该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不在此赘述。
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101的发光层材料可采用透明发光材料。第一子像素101可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有机层,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的透光率可分别大于等于70%,甚或达到90%以上。例如,第一电极层为阳极,第二电极层为阴极,阴极为面电极,有机层包括有机发光材料层。可选地,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铟锡锌、掺杂银的氧化铟锡、掺杂银的氧化铟锌以及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第二电极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掺杂银的氧化铟锡、掺杂银的氧化铟锌、石墨烯、镁、银以及铝中的至少一种;有机层可由有机物分子或有机聚合物制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为进一步提升第一显示区10的透光率,显示面板还可包括透明材质的像素定义层,像素定义层上具有多个开口,第一子像素101的发光层结构设置于这些开口内。像素定义层可由透明有机材质或透明无机材质制成。
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4为透明导线。第一驱动线4的材料可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掺杂银的氧化铟锡、掺杂银的氧化铟锌及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第一驱动线4采用透明的氧化铟锡(ITO)走线,以在第一驱动线4高透光率的基础上,减小走线的电阻。
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走线基板3可以为硬质或柔性的电路基板,第一驱动电路以芯片的形式固定在走线基板3上,以此使走线基板3的尺寸缩小,更薄更轻。
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触点2的连接处可作加固处理或者在绑定好后进行封胶加固,以提升电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朝向显示面的一侧可设有玻璃盖板,显示面板100的背向显示面的一侧可设有支撑膜,以此来强化显示面板。
请参见图7,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显示装置200包括如上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00。显示装置200还可包括摄像头30,摄像头30设置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10下方。
本发明所述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车载显示屏、导航仪等各类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将第一显示区内子像素的驱动电路放置在额外走线基板上,可避免由于该驱动电路摆放空间限制而导致的第一显示区像素密度过低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一体化显示效果。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此外,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像素单元,包括若干个第一子像素,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
第一连接触点,所述第一子像素通过第一驱动线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触点;以及
走线基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其显示面的一侧,所述走线基板上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的第二连接触点,所述第二连接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子像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高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所述第一连接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之外,所述第一连接触点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
所述走线基板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区互不重合;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像素单元,所述第二像素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排布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若干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驱动方式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邻接区和第三显示区,所述邻接区紧靠所述第一显示区,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三显示区之间,所述第一连接触点设置于所述邻接区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基板在所述显示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邻接区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触点通过焊盘压接方式形成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触点通过柔性导线形成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发光层材料为透明发光材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线为透明导线。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397567.9A 2020-12-04 2020-12-04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5972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7567.9A CN114597233A (zh) 2020-12-04 2020-12-04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7567.9A CN114597233A (zh) 2020-12-04 2020-12-04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7233A true CN114597233A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03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7567.9A Pending CN114597233A (zh) 2020-12-04 2020-12-04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972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59646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8461530A (zh)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US8053981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the same
CN11399090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17327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US20230386412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2038380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4789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1403460A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82646B (zh) Oled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屏幕
CN11459723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71565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US20240118775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069670A1 (en) Touch detection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21043675U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910672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touch line connected to touch electrodes that overlaps a power supply line
US1185681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061527A1 (en) Touch sensing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839123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116367A (zh) 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US11823628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5132763B (zh) Tft基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49717B (zh) Tft基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30247870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065031A1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