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97227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97227A
CN114597227A CN202111443402.5A CN202111443402A CN114597227A CN 114597227 A CN114597227 A CN 114597227A CN 202111443402 A CN202111443402 A CN 202111443402A CN 114597227 A CN114597227 A CN 114597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display panel
disposed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434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兑辰
金振永
闵隽晳
刘一
尹海柱
池善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97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972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6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 H01L25/167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compris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s, e.g. LED,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面板;面板支撑部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并且包括彼此隔开的多个区段;以及反射层,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之间。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显示装置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响应于此,正在使用诸如液晶显示装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有机发光显示装置(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等的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这样的显示装置以多种移动电子设备(例如,智能电话、智能手表、平板PC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为中心,其适用例正在多样化。
最近,随着与显示装置相关的技术的发展,正在使用诸如塑料等的具有柔性的材料来替代现有的没有柔性的玻璃基板而开发像纸一样能够弯曲的柔性显示装置。这样的柔性显示装置可以划分为不会破碎的情况下能够弯曲的可弯曲显示装置和能够折叠的可折叠显示装置等。最近,根据柔性显示装置的需要,正在研究卷曲在辊子和从辊子展开的可卷曲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因反射度的差异而发生的对比度差异来提高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以下记载将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面板;面板支撑部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并且包括彼此隔开的多个区段;以及反射层,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之间。
所述反射层可以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
所述反射层还可以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重叠的重叠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可以与所述多个区段的反射率相同。
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可以在所述多个区段的反射率的90%至110%范围内。
所述多个区段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在第二方向上彼此隔开而布置,所述反射层可以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隔开而布置。
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结合部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多个区段之间。
所述反射层可以布置于所述结合部件的上表面,所述反射层可以与所述多个区段的侧面不相接并且与所述多个区段不重叠。
所述反射层可以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结合部件之间,并且可以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
所述反射层可以布置于与所述结合部件相同的层上且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所述反射层可以布置于所述结合部件之间并与所述结合部件的侧面相接,所述结合部件可以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重叠的重叠区域。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括于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
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由于包括反射层或光吸收层,可以降低因面板支撑部件的区段与显示面板重叠的区域和不重叠的区域的反射率的差异导致的外部光反射而使对比度表现为较强的问题。据此,可以改善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
根据实施例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以上举例示出的内容,更加多样的效果包括在本说明书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引入壳体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3是图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子像素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像素的平面图。
图7是沿图6的Q1-Q1’线、Q2-Q2’线及Q3-Q3’线切割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和面板支撑部件平整地布置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和面板支撑部件卷曲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布置有面板支撑部件的区域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9是显示装置样本#1的对比度的图像。
图20是显示装置样本#2的对比度的图像。
图21是显示装置样本#3的对比度的图像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装置 10:显示面板
410a:第一结合部件 100:面板支撑部件
110:区段 150:反射层
170:光吸收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与附图一起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可以明确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达成这些的方法。然而本发明可以以互不相同的多种形态来实现,而不局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本实施例仅使得本发明的公开完整并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完整地告知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定义。
提及元件(elements)或者层在其他元件或者层“上(on)”的情形包括在其他元件的紧邻的上方的情形或者在中间夹设有其他层或者其他元件的情形。贯穿整个说明书,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用于说明实施例的附图中所公开的形状、尺寸、比率、角度、数量等是示例性的,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示的事项。
虽然第一、第二等术语用于叙述多种构成要素,但这些构成要素显然不受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进行区分。因此,以下提及的第一构成要素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显然也可以是第二构成要素。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各个特征能够局部地或整体地相互结合或组合,并且能够在技术上进行多样的联动及驱动,各个实施例对于彼此而言能够独立地进行实施,也能够以相关关系一同实施。
以下,参照附图针对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引入壳体的情形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面的立体图。
以下,第一方向DR1、第二方向DR2及第三方向DR3沿彼此不同的方向交叉。以显示面板10为基准,第一方向DR1可以是横向方向,第二方向DR2可以是纵向方向,并且第三方向DR3可以是厚度方向。第一方向DR1、第二方向DR2和/或第三方向DR3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方向。例如,第一方向DR1可以包括朝向附图的左侧的左侧方向及朝向附图的右侧的右侧方向。然而,这些方向是示例性且相对性的方向,并且不限于上述内容。
以下说明的显示装置1可以是柔性显示面板10的至少一部分卷曲在辊子RR和/或从辊子RR展开的可卷曲(Rollerable)显示装置,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参照图1至图3,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辊子RR、面板支撑部件100及壳体200。
显示面板10显示画面或图像。显示面板10不仅可以包括有机发光显示面板(OLED)、无机发光显示面板(inorganic EL)、量子点发光显示面板(QED)、微型LED显示面板(micro-LED)、纳米LED显示面板(nano-LE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场发射显示面板(FED)和阴极射线显示面板(CRT)等的自发光显示面板,而且也可以包括液晶显示面板(LCD)、电泳显示面板(EPD)等的受光显示面板。
显示面板10可以具有柔性而弯曲。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卷曲在辊子RR并安装在壳体200内,并且可以以随着显示面板10升降而通过壳体200上部的开口部引入及引出的方式卷曲在辊子RR或从辊子RR展开。
面板支撑部件100支撑显示面板10。在一实施例中,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是覆盖显示面板10的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板状的部件,然而并不局限于此。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包括可彼此旋转地连接的多个区段110。据此,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附着于显示面板10的一面而与显示面板10一起卷曲在辊子RR及从辊子RR展开。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是结合于显示面板10的上端而使显示面板10的一端升降的盖部件(例如,支架和/或框架)。
辊子RR可以利用圆柱形的部件构成,并且当显示面板10升降时可以使显示面板10卷曲及展开。
壳体200在上部形成有引入及引出显示面板10的开口部,并且提供用于容纳显示面板10的内部空间。在一实施例中,壳体200可以具有在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的长方体形状,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并且,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还可以包括能够使显示面板10升降的第一升降部件241及第二升降部件242。第一升降部件241可以连接于显示面板10的上部的右侧边角部分,并且可以改变第二方向DR2上的长度来使显示面板10的一侧升降。第二升降部件242可以布置为与第一升降部件241隔开,并且可以连接于显示面板10的上部的左侧边角部分。第二升降部件242可以改变在第二方向DR2上的长度来使显示面板10的另一侧升降。第一升降部件241及第二升降部件242可以包括:多个升降部件,以改变在第二方向DR2上的长度的方式折叠及展开;以及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多个升降部件。
第一升降部件241及第二升降部件242可以通过折叠和展开操作而使显示面板10上升及下降。当显示面板10上升时,显示面板10可以从壳体200内展出而平整地展开,当显示面板10下降时,显示面板10可以被卷曲而收纳于壳体200内。
以下,参照针对上述的显示装置1的显示面板10的其他附图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4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性平面图。
参照图4,显示面板10显示视频或静止图像。显示面板10可以指提供显示画面的所有电子装置。例如,提供显示画面的电视、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广告牌、物联网、移动电话、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电子手表、智能手表、手表电话、头戴式显示器、移动通信终端、电子记事本、电子书、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PortableMultimedia Player)、导航仪、游戏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可以包括于显示面板10。
显示面板10的形状可以进行多样的变形。例如,显示面板10可以在平面上具有第一方向DR1上的长度比第二方向DR2上的长度长的矩形形状。作为另一例,显示面板10还可以在平面上具有第二方向DR2上的长度比第一方向DR1上的长度长的矩形形状。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具有正方形、边角部(顶点)圆滑的四边形、其他多边形、圆形等的形状。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PA的形状也可以与显示面板10的整体形状相似。在图4中,例示出了第一方向DR1上的长度比第二方向DR2上的长度长的矩形形状的显示面板10及显示区域DPA。
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显示区域DPA和非显示区域NDA。显示区域DPA是可以显示图像的区域,非显示区域NDA是不显示图像的区域。显示区域DPA还可以被称为有效区域,并且非显示区域NDA还可以被称为非有效区域。显示区域DPA通常可以占据显示面板10的中心。
显示区域DPA可以包括多个像素PX。多个像素PX可以沿行列方向排列。每个像素PX的形状可以在平面上是矩形或正方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并且还可以是每个边对一方向倾斜的菱形形状。每个像素PX可以以条纹型或五瓦片(Pentile)型交替地排列。并且,像素PX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发射特定波长带的光的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参照图5)而显示特定颜色。
在显示区域DPA的周边可以布置有非显示区域NDA。非显示区域NDA可以完全或局部地包围显示区域DPA。显示区域DPA可以是矩形形状,并且非显示区域NDA可以布置为与显示区域DPA的四个边相邻。非显示区域NDA可以构成为显示面板10的边框。在每个非显示区域NDA可以布置有包括于显示面板10的布线或电路驱动部,或者可以安装有外部装置。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子像素的剖视图。
参照图5,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PA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从显示面板10的发光元件30产生的光发出至显示面板10的外部的区域。
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基板11、缓冲层12、晶体管层TFTL、发光元件层EML、波长变换层WLCL、滤色器层CFL及封装层TFE。
基板11可以是基础基板或基础部件,可以利用高分子树脂等的绝缘物质构成。例如,基板11可以是能够实现弯曲(Bending)、折叠(Folding)、卷曲(Rolling)等的柔性(Flexible)基板。基板11可以包括聚酰亚胺(PI),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缓冲层12可以布置于基板11上。缓冲层12可以利用能够防止空气或水分的渗透的无机膜构成。例如,缓冲层12可以包括交替堆叠的多个无机膜。
在缓冲层12上可以布置有晶体管层TFTL。晶体管层TFTL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一栅极绝缘层13、第一层间绝缘层15、第二层间绝缘层17及第一平坦化层19。
第一晶体管T1可以布置于缓冲层12上,并且可以构成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的像素电路。例如,第一晶体管T1可以是像素电路的驱动晶体管或开关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1可以包括有源层ACT、栅极电极G1、源极电极SE及漏极电极DE。有源层ACT可以包括多个导体化区域ACT_a、ACT_b及其之间的沟道区域ACT_c。
在晶体管层TFTL上可以布置有发光元件层EML。发光元件层EML可以包括第一坝BNL1、发光元件30及第二坝BNL2。发光元件30可以布置于第一晶体管T1上。发光元件30可以布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并且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
针对上述的晶体管层TFTL和发光元件层EML的具体的说明将参照图6至图8进行说明。
在发光元件层EML上可以布置有第二平坦化层41而使发光元件层EML的上端平坦化。第二平坦化层41可以包括有机物质。例如,第二平坦化层41可以包括丙烯酸树脂(AcrylResin)、环氧树脂(Epoxy Resin)、酚醛树脂(Phenolic Resin)、聚酰胺树脂(PolyamideResin)及聚酰亚胺树脂(Polyimide Resin)中的至少一种。
波长变换层WLCL可以包括第一覆盖层CAP1、第一阻光部件BK1、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光透射部LTU、第二覆盖层CAP2及第三平坦化层43。
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布置于发光元件层EML的第二平坦化层41上。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密封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及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的下表面。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包括无机物质。例如,第一覆盖层CAP1可以包括硅氮化物、铝氮化物、锆氮化物、钛氮化物、铪氮化物、钽氮化物、硅氧化物、铝氧化物、钛氧化物、锡氧化物、铈氧化物及硅氮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布置于第一覆盖层CAP1上的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及第三阻光区域BA3。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在厚度方向上与第二坝BNL2重叠。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阻挡光的透射。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防止光在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之间侵入而混色,从而可以提高颜色再现率。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在平面上以围绕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的格子形态布置。
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包括有机阻光物质和拒液成分。在此,拒液成分可以利用含氟单体或含氟聚合物构成,具体地,可以包括含氟脂肪族聚碳酸酯。例如,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利用包含拒液成分的黑色有机物质构成。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通过包含拒液成分的有机阻光物质的涂覆和曝光工艺等来形成。
第一阻光部件BK1包括拒液成分,从而可以将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分离成对应的发光区域LA。例如,在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以喷墨方法形成的情况下,墨组合物可以在第一阻光部件BK1的上表面流动。在此情况下,第一阻光部件BK1包含拒液成分,从而可以引导墨组合物流到每个发光区域。因此,第一阻光部件BK1可以防止墨组合物混合。
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可以布置于第一覆盖层CAP1上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可以被第一阻光部件BK1围绕。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可以包括第一基础树脂BS1、第一散射体SCT1及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
第一基础树脂BS1可以包括光透射率相对较高的物质。第一基础树脂BS1可以利用透明有机物质构成。例如,第一基础树脂BS1可以包括环氧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卡多(cardo)类树脂及酰亚胺类树脂等的有机物质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散射体SCT1可以具有与第一基础树脂BS1不同的折射率,并且可以与第一基础树脂BS1形成光学界面。例如,第一散射体SCT1可以包括将透射光的至少一部分散射的光散射物质或光散射粒子。例如,第一散射体SCT1可以包括诸如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氧化铝(Al2O3)、氧化铟(In2O3)、氧化锌(ZnO)或氧化锡(SnO2)等的金属氧化物,或者可以包括丙烯酸类树脂或尿烷类树脂等的有机粒子。第一散射体SCT1可以在不实质上变换入射光的峰值波长的情况下,与入射光的入射方向无关地将光沿随机方向散射。
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可以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变换或移位为第一峰值波长。例如,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可以将从发光元件30提供的蓝光变换为具有610nm至650nm范围的单一峰值波长的红光而发出。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可以是量子点、量子棒或荧光体。量子点可以是电子从导带转移到价带而发出特定的颜色的粒子状物质。
例如,量子点可以是半导体纳米晶体物质。量子点可以根据其组成和尺寸具有特定的带隙而吸收光之后发出具有固有的波长的光。作为量子点的半导体纳米晶体的例可以包括IV族类纳米晶体、II-VI族类化合物纳米晶体、III-V族类化合物纳米晶体、IV-VI族类化合物纳米晶体或它们的组合等。
例如,量子点可以具有包括包含有上述的纳米晶体的核及围绕所述核的壳的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壳可以起到用于通过防止核的化学变性来维持半导体特性的保护层作用以及用于向量子点赋予电泳特性的充电层(Charging Layer)的作用。壳可以是单层或多层。核与壳的界面可以具有存在于壳的元素的浓度趋向中心而降低的浓度梯度(Gradient)。量子点的壳可以利用金属或非金属的氧化物、半导体化合物或它们的组合等构成。
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发出的光可以具有45nm以下、或者40nm以下、或者30nm以下的发光波长光谱半峰全宽(FWHM:Full Width of Half Maximum),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由显示面板10显示的颜色的色纯度和颜色再现性。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发出的光可以与入射光的入射方向无关地沿多个方向发出。因此,可以提高在第一发光区域LA1显示的红色的侧面识别性。
从发光元件层EML提供的蓝光的一部分可能透过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而不被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变换为红光。从发光元件层EML提供的蓝光中未被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变换而入射至第一滤色器CF1的光可以被第一滤色器CF1阻挡。并且,从发光元件层EML提供的蓝光中被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变换的红光可以透过第一滤色器CF1而朝外部发出。因此,第一发光区域LA1可以发出红光。
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可以布置于第一覆盖层CAP1上的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可以被第一阻光部件BK1所围绕。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可以包括第二基础树脂BS2、第二散射体SCT2及第二波长移位剂WLS2。
第二基础树脂BS2可以包括光透射率相对较高的物质。第二基础树脂BS2可以利用透明有机物质构成。例如,第二基础树脂BS2可以利用与第一基础树脂BS1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在第一基础树脂BS1中例示的物质构成。
第二散射体SCT2可具有与第二基础树脂BS2不同的折射率,并且可以与第二基础树脂BS2形成光学界面。例如,第二散射体SCT2可以包括将透射光的至少一部分散射的光散射物质或光散射粒子。例如,第二散射体SCT2可以利用与第一散射体SCT1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在第一散射体SCT1中例示的物质构成。第二散射体SCT2可以在不实质上变换入射光的峰值波长的情况下,与入射光的入射方向无关地将光沿随机方向散射。
第二波长移位剂WLS2可以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变换或移位为与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的第一峰值波长不同的第二峰值波长。例如,第二波长移位剂WLS2可以将从发光元件30提供的蓝光变换为具有510nm至550nm范围的单一峰值波长的绿光而发出。第二波长移位剂WLS2可以是量子点、量子棒或荧光体。第二波长移位剂WLS2可以包括在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例示出的物质相同的主旨的物质。第二波长移位剂WLS2可以以与第一波长移位剂WLS1的波长变换范围不同的方式利用量子点、量子棒或荧光体构成。
光透射部LTU可以布置于第一覆盖层CAP1上的第三发光区域LA3。光透射部LTU可以被第一阻光部件BK1所围绕。光透射部LTU可以维持入射光的峰值波长而使其透射。光透射部LTU可以包括第三基础树脂BS3及第三散射体SCT3。
第三基础树脂BS3可以包括光透射率相对较高的物质。第三基础树脂BS3可以利用透明有机物质构成。例如,第三基础树脂BS3可以利用与第一基础树脂BS1或第二基础树脂BS2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在第一基础树脂BS1或第二基础树脂BS2中例示的物质构成。
第三散射体SCT3可以具有与第三基础树脂BS3不同的折射率,并且可以与第三基础树脂BS3形成光学界面。例如,第三散射体SCT3可以包括将透射光的至少一部散射的光散射物质或光散射粒子。例如,第三散射体SCT3可以利用与第一散射体SCT1或第二散射体SCT2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在第一散射体SCT1或第二散射体SCT2中例示的物质构成。第三散射体SCT3可以在不实质上变换入射光的峰值波长的情况下,与入射光的入射方向无关地将光沿随机方向散射。
波长变换层WLCL直接布置于发光元件层EML的第二平坦化层41上,从而显示面板10可以不需要用于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及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的单独的基板。因此,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及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可以容易地分别与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对准,并且显示面板10的厚度可以相对减小。
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覆盖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光透射部LTU及第一阻光部件BK1。例如,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密封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及光透射部LTU而防止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及光透射部LTU受损或污染。第二覆盖层CAP2可以利用与第一覆盖层CAP1相同的物质构成,或者可以利用在第一覆盖层CAP1中例示的物质构成。
第三平坦化层43可以布置于第二覆盖层CAP2上,以使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及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和光透射部LTU的上端平坦化。第三平坦化层43可以包括有机物质。例如,第三平坦化层43可以包括丙烯酸树脂(Acryl Resin)、环氧树脂(Epoxy Resin)、酚醛树脂(Phenolic Resin)、聚酰胺树脂(Polyamide Resin)及聚酰亚胺树脂(Polyimide Resin)中的至少一种。
滤色器层CFL可以包括第二阻光部件BK2、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以及保护层PRT。
第二阻光部件BK2可以在波长变换层WLCL的第三平坦化层43上布置于第一阻光区域BA1、第二阻光区域BA2、第三阻光区域BA3。第二阻光部件BK2可以在厚度方向上与第一阻光部件BK1或第二坝BNL2重叠。第二阻光部件BK2可以阻挡光透射。第二阻光部件BK2可以防止光在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之间侵入而混色,从而提高颜色再现率。第二阻光部件BK2可以在平面上以围绕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及第三发光区域LA3的格子形态布置。
第一滤色器CF1可以布置于第三平坦化层43上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一滤色器CF1可以被第二阻光部件BK2所围绕。第一滤色器CF1可以在厚度方向上与第一波长变换部WLC1重叠。第一滤色器CF1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光)透射,并且可以阻挡或吸收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光)及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光)。例如,第一滤色器CF1可以是红色滤色器,可以包括红色的着色剂(Red Colorant)。红色的着色剂(Red Colorant)可以利用红色染料(Red Dye)或红色颜料(Red Pigment)构成。
第二滤色器CF2可以布置于第三平坦化层43上的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二滤色器CF2可以被第二阻光部件BK2所围绕。第二滤色器CF2可以在厚度方向上与第二波长变换部WLC2重叠。第二滤色器CF2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光)透射,并且可以阻挡或吸收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光)及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光)。例如,第二滤色器CF2可以是绿色滤色器,可以包括绿色的着色剂(Green Colorant)。绿色的着色剂(GreenColorant)可以利用绿色染料(Green Dye)或绿色颜料(Green Pigment)构成。
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布置于第三平坦化层43上的第三发光区域LA3。第三滤色器CF3可以被第二阻光部件BK2所围绕。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在厚度方向上与光透射部LTU重叠。第三滤色器CF3可以选择性地使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光)透射,并且可以阻挡或吸收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光)及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光)。例如,第三滤色器CF3可以是蓝色滤色器,可以包括蓝色的着色剂(Blue Colorant)。蓝色的着色剂(Blue Colorant)可以利用蓝色染料(Blue Dye)或蓝色颜料(Blue Pigment)构成。
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吸收从显示面板10的外部流入的光的一部分而减少由外光引起的反射光。因此,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可以防止由外光反射引起的颜色失真。
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直接布置于波长变换层WLCL的第三平坦化层43上,从而显示面板10可以不需要用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的单独的基板。因此,可以相对减小显示面板10的厚度。
保护层PRT可以覆盖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保护层PRT可以保护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第三滤色器CF3。
封装层TFE可以布置于滤色器层CFL的保护层PRT上。封装层TFE可以覆盖显示层的上表面和侧面。例如,封装层TFE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机膜而防止氧气或水分渗透。并且,封装层TFE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有机膜而保护显示面板10免受诸如灰尘之类的异物的影响。
以下,通过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像素的平面和剖面结构针对晶体管层TFTL和发光元件层EML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像素的平面图。
参照图6,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PXn(n是1至3的整数)。例如,一个像素PX可以包括第一子像素PX1、第二子像素PX2及第三子像素PX3。第一子像素PX1可以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第二子像素PX2可以发出第二颜色的光,第三子像素PX3可以发出第三颜色的光。作为一例,第一颜色可以是蓝色,第二颜色可以是绿色,并且第三颜色可以是红色。然而,不限于此,每个子像素PXn也可以发出相同颜色的光。并且,在图6中,例示出了像素PX包括三个子像素PXn的情形,然而不限于此,像素PX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子像素PXn。
显示面板10的每个子像素PXn可以包括发光区域EMA和非发光区域(未示出)。发光区域EMA可以是布置有发光元件30而射出特定波长带的光的区域,非发光区域可以是没有布置发光元件30并且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未到达而不射出光的区域。发光区域EMA包括布置有发光元件30的区域,并且作为与发光元件30相邻的区域,可以包括使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射出的区域。
然而,发光区域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被其他部件反射或折射而射出的区域。多个发光元件30可以布置于每个子像素PXn,并且可以包括布置有它们的区域和与其相邻的区域而形成发光区域EMA。
并且,每个子像素PXn可以包括布置于非发光区域的切割部区域CBA。切割部区域CBA可以布置于发光区域EMA的第二方向DR2上的一侧。切割部区域CBA可以布置于在第二方向DR2上相邻的子像素PXn的发光区域EMA之间。在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PA可以排列有多个发光区域EMA和切割部区域CBA。例如,多个发光区域EMA和切割部区域CBA可以分别沿第一方向DR1反复排列,并且发光区域EMA和切割部区域CBA可以沿第二方向DR2交替排列。并且,切割部区域CBA在第一方向DR1上隔开的间距可以小于发光区域EMA在第一方向DR1上隔开的间距。在切割部区域CBA之间及发光区域EMA之间可以布置有第二坝BNL2,并且这些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第二坝BNL2的宽度而不同。在切割部区域CBA没有布置发光元件30而不射出光,然而布置有在每个子像素PXn布置的电极21、22的一部分。布置于每个子像素PXn的电极21、22可以在切割部区域CBA彼此分离而布置。
图7是沿图6的线Q1-Q1’、Q2-Q2’和Q3-Q3’切割的剖视图。图7示出了跨过布置于图6的第一子像素PX1的发光元件30的两端部的剖面。
结合图6并参照图7,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基板11以及布置于基板11上的半导体层、多个导电层及多个绝缘层。所述半导体层、导电层及绝缘层可以分别构成显示面板10的电路层和发光元件层。
阻光层BML可以布置于基板11上。阻光层BML可以布置为与显示面板10的第一晶体管T1的有源层ACT重叠。阻光层BML可以包括阻挡光的材料,从而可以防止光入射到第一晶体管T1的有源层ACT。例如,阻光层BML可以利用阻挡光透射的不透明金属物质而形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可以省略阻光层BML。
缓冲层12可以整体地布置于阻光层BML以及基板11上。缓冲层12可以形成于基板11上以保护像素PX的第一晶体管T1免受通过易透湿的基板11而渗透的水分的影响,并且可以执行表面平坦化功能。缓冲层12可以利用交替堆叠的多个无机层构成。例如,缓冲层12可以利用包括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硅氮氧化物(SiOxNy)中的至少一个的无机层交替堆叠的多层而形成。
半导体层可以布置于缓冲层12上。半导体层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的有源层ACT。它们可以布置为与后述的第一栅极导电层的栅极电极G1等部分重叠。
另外,尽管附图仅图示了包括于显示面板10的子像素PXn的晶体管中的第一晶体管T1,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晶体管。例如,在显示面板10中,每个子像素PXn除了第一晶体管T1之外还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晶体管而包括两个或三个晶体管。
半导体层可以包括多晶硅、单晶硅、氧化物半导体等。在半导体层包括氧化物半导体的情况下,每个有源层ACT可以包括多个导体化区域ACT_a、ACT_b以及它们之间的沟道区域ACT_c。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可以是含有铟(In)的氧化物半导体。例如,所述氧化物半导体可以是铟锡氧化物(ITO:Indium-Tin Oxide)、铟锌氧化物(IZO:Indium-Zinc Oxide)、铟镓氧化物(IGO:Indium-Gallium Oxide)、铟锌锡氧化物(IZTO:Indium-Zinc-Tin Oxide)、铟镓锡氧化物(IGTO:Indium-Gallium-Tin Oxide)、铟镓锌氧化物(IGZO:Indium-Gallium-Zinc Oxide)、铟镓锌锡氧化物(IGZTO:Indium-Gallium-Zinc-Tin Oxide)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半导体层还可以包括多晶硅。多晶硅可以通过使非晶硅结晶化而形成,在此情况下,有源层ACT的导体化区域可以是掺杂有杂质的掺杂区域。
第一栅极绝缘层13可以布置于半导体层及缓冲层12上。第一栅极绝缘层13可以不仅布置于缓冲层12上,也布置于半导体层上。第一栅极绝缘层13可以作为每个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而起作用。第一栅极绝缘层13可以利用包括有无机物(例如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或硅氮氧化物(SiOxNy))的无机层构成,或者可以利用这些堆叠的结构形成。
第一栅极导电层可以布置于第一栅极绝缘层13上。第一栅极导电层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电极G1和存储电容器的第一电容电极CSE1。栅极电极G1可以布置为在厚度方向上与有源层ACT的沟道区域ACT_c重叠。
第一电容电极CSE1可以布置为在厚度方向上与后述的第二电容电极CSE2重叠。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容电极CSE1可以与栅极电极G1连接而一体化。
第一电容电极CSE1布置为在厚度方向上与第二电容电极CSE2重叠,并且在其之间可以形成有存储电容器。
第一栅极导电层可以利用由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及铜(Cu)中的任意一种或其合金构成的单层或多层形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第一层间绝缘层15可以布置于第一栅极导电层上。第一层间绝缘层15可以在第一栅极导电层与在其上布置的其他层之间起到绝缘膜的功能。并且,第一层间绝缘层15可以布置为覆盖第一栅极导电层而起到保护第一栅极导电层的功能。第一层间绝缘层15可以利用包含无机物(例如,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硅氮氧化物(SiOxNy))的无机层构成,或者可以形成为这些堆叠的结构。
第一数据导电层可以布置于第一层间绝缘层15上。第一数据导电层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电极SE和漏极电极DE、数据线DTL及第二电容电极CSE2。
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电极SE和漏极电极DE可以通过贯通第一层间绝缘层15和第一栅极绝缘层13的接触孔分别与有源层ACT的导体化区域ACT_a、ACT_b接触。并且,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电极SE可以通过另一接触孔而与阻光层BML电连接。
数据线DTL可以向包括于显示面板10的其他晶体管(未示出)施加数据信号。尽管在附图中未图示,然而,数据线DTL可以连接于另一晶体管的源极/漏极电极而传递通过数据线DTL施加的信号。
第二电容电极CSE2可以布置为在厚度方向上与第一电容电极CSE1重叠。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容电极CSE2可以与源极电极SE一体化而连接。
第一数据导电层可以利用由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及铜(Cu)中的任意一种或其合金构成的单层或多层形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第二层间绝缘层17可以布置于第一数据导电层上。第二层间绝缘层17可以在第一数据导电层与在其上布置的其他层之间起到绝缘膜的功能。并且,第二层间绝缘层17可以覆盖第一数据导电层并起到保护第一数据导电层的功能。第二层间绝缘层17可以利用包含无机物(例如,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硅氮氧化物(SiOxNy))的无机层构成,或者可以形成为这些堆叠的结构。
第二数据导电层可以布置于第二层间绝缘层17上。第二数据导电层可以包括第一电压布线VL1、第二电压布线VL2及第一导电图案CDP。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高电位电压(或者,第一电源电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电压布线VL1,并且供应至第二电极22的低电位电压(或者,第二电源电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二电压布线VL2。并且,在制造显示面板10的工艺中,第二电压布线VL2还可以被施加使发光元件30对准所需的对准信号。
第一导电图案CDP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二层间绝缘层17的接触孔而与第二电容电极CSE2连接。第二电容电极CSE2可以与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电极SE一体化,第一导电图案CDP可以与源极电极SE电连接。第一导电图案CDP还可以与后述的第一电极21接触,并且第一晶体管T1可以通过第一导电图案CDP将从第一电压布线VL1施加的第一电源电压传输到第一电极21。另外,附图中图示了第二数据导电层包括一个第二电压布线VL2和一个第一电压布线VL1的情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第二数据导电层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第一电压布线VL1和第二电压布线VL2。
第二数据导电层可以利用由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及铜(Cu)中的任意一种或其合金构成的单层或多层形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第一平坦化层19可以布置于第二数据导电层上。第一平坦化层19可以包括诸如有机绝缘物质(例如聚酰亚胺(PI))之类的有机物质而执行表面平坦化功能。
在第一平坦化层19上可以布置有多个第一坝BNL1、多个电极21、22、发光元件30、多个连接电极CNE1、CNE2以及第二坝BNL2。并且,在第一平坦化层19上可以布置有多个绝缘层PAS1、PAS2、PAS3、PAS4。
多个第一坝BNL1可以直接布置于第一平坦化层19上。多个第一坝BNL1可以在每个子像素PXn内具有沿第二方向DR2延伸的形状,但是不会延伸至在第二方向DR2上相邻的其他子像素PXn并布置于发光区域EMA内。并且,多个第一坝BNL1可以布置为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并且在这些第一坝BNL1之间布置有发光元件30。多个第一坝BNL1可以布置于每个子像素PXn中而在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PA形成线性的图案。尽管在附图中图示了两个第一坝BNL1,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根据电极21、22的数量,还可以布置有更多数量的第一坝BNL1。
第一坝BNL1可以具有以第一平坦化层19的上表面为基准至少一部分突出的结构。第一坝BNL1的突出的部分可以具有倾斜的侧面,并且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可以被布置于第一坝BNL1上的电极21、22反射而朝第一平坦化层19的上部方向射出。第一坝BNL1可以提供布置发光元件30的区域的同时,还可以执行将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朝上部方向反射的反射隔壁的功能。第一坝BNL1的侧表面可以以线形形状倾斜,然而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坝BNL1还可以具有外表面为弯曲的半圆形或半椭圆形的形状。第一坝BNL1可以包括诸如聚酰亚胺(PI:Polyimide)之类的有机绝缘物质,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多个电极21、22可以布置于第一坝BNL1和第一平坦化层19上。多个电极21、22可以包括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可以沿第二方向DR2延伸,并且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可以布置为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
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分别在子像素PXn内沿第二方向DR2延伸,并且可以在切割部区域CBA与其他电极21、22分离。例如,在在第二方向DR2上相邻的子像素PXn的发光区域EMA之间可以布置有切割部区域CBA,并且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可以在切割部区域CBA与布置于在第二方向DR2上相邻的子像素PXn的其他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分离。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一些电极21、22可以不按每个子像素PXn分离,可以布置为横跨在第二方向DR2上相邻的子像素PXn而延伸,或者还可以仅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中的一个电极分离。
第一电极21可以通过第一接触孔CT1而与第一晶体管T1电连接,并且第二电极22可以通过第二接触孔CT2而与第二电压布线VL2电连接。例如,第一电极21可以在第二坝BNL2的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部分通过贯通第一平坦化层19的第一接触孔CT1而与第一导电图案CDP接触。第二电极22也可以在第二坝BNL2的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部分通过贯通第一平坦化层19的第二接触孔CT2而与第二电压布线VL2接触。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孔CT1和第二接触孔CT2还可以布置于第二坝BNL2所围绕的发光区域EMA中,使得第一接触孔CT1和第二接触孔CT2与第二坝BNL2不重叠。
在附图中,例示了在每个子像素PXn布置有一个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每个子像素PXn布置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数量可以更多。并且,布置于每个子像素PXn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并不一定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形状,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布置为多种结构。例如,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具有局部弯曲或弯折的形状,并且还可以布置为一个电极围绕另一个电极。
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中的每一个可以直接布置于第一坝BNL1上。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中的每一个可以形成为具有大于第一坝BNL1的宽度。例如,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布置为分别覆盖第一坝BNL1的外表面。在第一坝BNL1的侧面上可以分别布置有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并且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第一坝BNL1之间的间距。并且,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可以直接布置于第一平坦化层19上而使其布置于同一平面上。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每个电极21、22的宽度还可以小于第一坝BNL1。然而,每个电极21、22可以布置为至少覆盖第一坝BNL1的一侧面,从而可以反射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
每个电极21、22可以包括具有高反射率的导电物质。例如,每个电极21、22可以包括作为反射率高的物质的诸如银(Ag)、铜(Cu)、铝(Al)等的金属,或者可以是包括铝(Al)、镍(Ni)、镧(La)等的合金。每个电极21、22可以将从发光元件30发出并朝第一坝BNL1的侧面行进的光朝子像素PXn的上部方向反射。
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每个电极21、22还可以包括透明导电性物质。例如,每个电极21、22可以包括诸如氧化铟锡(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锌(IZO:Indium ZincOxide)、氧化铟锡锌(ITZO:Indium Tin-Zinc Oxide)等的物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电极21、22可以构成为透明导电性物质和反射率高的金属层分别堆叠一层以上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包含它们而形成为一层。例如,每个电极21、22可以具有ITO/银(Ag)/ITO、ITO/Ag/IZO或ITO/Ag/ITZO/IZO等的堆叠结构。
多个电极21、22可以与发光元件30电连接,并且可以被施加预定的电压而使发光元件30发出光。多个电极21、22可以通过连接电极CNE1、CNE2而与发光元件30电连接,并且可以将施加到电极21、22的电信号通过连接电极CNE1、CNE2传递到发光元件30。
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中的一个可以与发光元件30的阳极(Anode)电极电连接,另一个可以与发光元件30的阴极(Cathode)电极电连接。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与此相反的情况。
并且,每个电极21、22还可以用于在子像素PXn内形成电场以使发光元件30对准。发光元件30可以借由在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上形成的电场而布置于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之间。显示面板10的发光元件30可以通过喷墨印刷工艺喷射到电极21、22上。若将包括发光元件30的墨喷射到电极21、22上,则将对准信号施加到电极21、22而产生电场。分散在墨中的发光元件30可以借由在电极21、22上产生的电场而受到介电电泳力而在电极21、22上对准。
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布置于第一平坦化层19上。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布置为覆盖第一坝BNL1、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保护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同时使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彼此绝缘。并且,可以防止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的发光元件30与其他部件直接接触而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包括部分地暴露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开口部OP。每个开口部OP可以部分地暴露电极21、22中的布置于第一坝BNL1的上表面的部分。连接电极CNE1、CNE2中的一部分可以与通过开口部OP暴露的每个电极21、22接触。
第一绝缘层PAS1可以在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之间形成阶梯差而使上表面的一部分凹陷。例如,第一绝缘层PAS1布置为覆盖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从而可以根据布置于其下部的电极21、22的形状而使其上表面形成阶梯差。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第二坝BNL2可以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第二坝BNL2可以包括在平面上沿第一方向DR1及第二方向DR2延伸的部分而在显示区域DPA的整个表面布置为格子形图案。第二坝BNL2可以跨过每个子像素PXn的边界而布置,从而可以区分相邻的子像素PXn。
并且,第二坝BNL2可以布置为围绕布置于每个子像素PXn的发光区域EMA和切割部区域CBA而区分发光区域EMA和切割部区域CBA。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布置为沿第二方向DR2延伸而穿过第二坝BNL2的沿第一方向DR1延伸的部分。在第二坝BNL2沿第二方向DR2延伸的部分中,布置于发光区域EMA之间的部分可以具有比布置于切割部区域CBA之间的部分大的宽度。据此,切割部区域CBA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发光区域EMA之间的间距。
第二坝BNL2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坝BNL1更大的高度。第二坝BNL2可以防止在显示面板10的制造过程的喷墨印刷工艺中墨溢出到相邻的子像素PXn,从而可以分离分散有每个因子像素PXn不同而不同的发光元件30的墨而使其不会彼此混合。与第一坝BNL1一样,第二坝BNL2可以包括聚酰亚胺(PI:Polyimide),然而不限于此。
发光元件30可以布置于第一绝缘层PAS1上。多个发光元件30可以在每个电极21、22延伸的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而布置,并且可以实质上彼此平行地对齐。发光元件30可以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形状,每个电极21、22延伸的方向可以实质上与发光元件30延伸的方向垂直。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发光元件30也可以不垂直于每个电极21、22延伸的方向,并且可以倾斜地布置。
布置于每个子像素PXn的发光元件30包括包含彼此不同的物质的发光层(图8的发光层36),从而可以向外部发出彼此不同的波长带的光。据此,可以从第一子像素PX1、第二子像素PX2以及第三子像素PX3分别射出第一颜色、第二颜色以及第三颜色的光。然而,并不不限于此,每个子像素PXn也可以包括相同种类的发光元件30而发出实质上相同的颜色的光。
发光元件30的两端可以在第一坝BNL1之间布置于每个电极21、22上。发光元件30的延伸长度比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22之间的间距长,发光元件30的两端部分别布置于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上。例如,发光元件30可以布置为一端部布置于第一电极21上并且另一端部布置于第二电极22上。
在发光元件30中,可以沿平行于基板11或第一平坦化层19的上表面的方向布置多个层。发光元件30可以布置为延伸的一方向与第一平坦化层19的上表面平行,并且包括于发光元件30的多个半导体层可以沿与第一平坦化层19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依次布置。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发光元件30具有其他结构的情况下,多个半导体层还可以沿与第一平坦化层19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向布置。
发光元件30的两端部可以分别与连接电极CNE1、CNE2接触。例如,在发光元件30的延伸的一方向侧的端部表面可以没有形成绝缘膜(图8的绝缘膜38),而是暴露有半导体层(图8的半导体层31、32)或者电极层(图8的电极层37),所述暴露的半导体层(图8的半导体层31、32)或者电极层(图8的电极层37)可以与连接电极CNE1、CNE2接触。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发光元件30中,绝缘膜(图8的绝缘膜38)中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被去除而使半导体层(图8的半导体层31、32)的两端部的侧面被部分地暴露。所述暴露的半导体层(图8的半导体层31、32)的侧面还可以与连接电极CNE1、CNE2直接接触。
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部分地布置于发光元件30上。例如,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具有比发光元件30的长度小的宽度并且布置于发光元件30上,以包围发光元件30的同时使发光元件30的两端部暴露。在显示面板10的制造工艺中,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布置为覆盖发光元件30、电极21、22以及第一绝缘层PAS1之后,可以去除第二绝缘层PAS2而使发光元件30的两端部暴露。第二绝缘层PAS2在平面上布置为在第一绝缘层PAS1上沿第二方向DR2延伸,从而可以在每个子像素PXn内形成线形或岛状图案。第二绝缘层PAS2可以在保护发光元件30的同时,可以在显示面板10的制造工艺中固定发光元件30。
在第二绝缘层PAS2上可以布置有多个连接电极CNE1、CNE2和第三绝缘层PAS3。
多个连接电极CNE1、CNE2可以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形状并布置于每个电极21、22上。连接电极CNE1、CNE2可以包括布置于第一电极21上的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布置于第二电极22上的第二连接电极CNE2。每个连接电极CNE1、CNE2可以布置为彼此隔开或对向。例如,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分别布置于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上,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隔开。每个连接电极CNE1、CNE2可以在每个子像素PXn的发光区域EMA内形成条纹形图案。
多个连接电极CNE1、CNE2可以分别与发光元件30接触。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与发光元件30的一端部接触,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与发光元件30的另一端部接触。发光元件30可以在延伸的方向的两端部面暴露半导体层,每个连接电极CNE1、CNE2与发光元件30的半导体层接触而与其电连接。连接电极CNE1、CNE2的与发光元件30的两端部接触的一侧可以布置于第二绝缘层PAS2上。并且,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通过暴露第一电极2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开口部OP而与第一电极21接触,并且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通过暴露第二电极2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开口部OP而与第二电极22接触。
每个连接电极CNE1、CNE2的在一方向上测量的宽度可以分别小于电极21、22在所述一方向上测量的宽度。连接电极CNE1、CNE2可以分别与发光元件30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接触的同时,可以布置为覆盖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连接电极CNE1、CNE2可以形成为其宽度大于电极21、22而覆盖电极21、22的两侧边。
连接电极CNE1、CNE2可以包括透明导电性物质。例如,可以包括ITO、IZO、ITZO、铝(Al)等。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可以透过连接电极CNE1、CNE2并朝电极21、22行进。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在附图中,图示了在一个子像素PXn布置有两个连接电极CNE1、CNE2的情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各连接电极CNE1、CNE2的数量可以根据布置于每个子像素PXn的电极21、22的数量而不同。
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布置为覆盖第一连接电极CNE1。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布置为覆盖包括第一连接电极CNE1在内的以第二绝缘层PAS2为基准布置有第一连接电极CNE1的一侧。例如,第三绝缘层PAS3可以布置为覆盖第一连接电极CNE1和布置于第一电极21上的第一绝缘层PAS1。这种布置可以借由以下工艺而形成:构成第三绝缘层PAS3的绝缘物质层全面布置于发光区域EMA之后,为了形成第二连接电极CNE2而去除所述绝缘物质层的一部分。在上述工艺中,构成第三绝缘层PAS3的绝缘物质层可以与构成第二绝缘层PAS2的绝缘物质层一同被去除,第三绝缘层PAS3的一侧可以与第二绝缘层PAS2的一侧彼此对准。第二连接电极CNE2的一侧可以布置于第三绝缘层PAS3上,并且将第三绝缘层PAS3置于中间而与第一连接电极CNE1彼此绝缘。
第四绝缘层PAS4可以全面地布置于基板11的显示区域DPA。第四绝缘层PAS4可以起到保护布置于基板11上的部件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作用。然而,也可以省略第四绝缘层PAS4。
上述的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第三绝缘层PAS3及第四绝缘层PAS4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无机绝缘物质或有机绝缘物质。例如,第一绝缘层PAS1、第二绝缘层PAS2、第三绝缘层PAS3及第四绝缘层PAS4可以包括诸如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硅氮氧化物(SiOxNy)、铝氧化物(AlxOy)、铝氮化物(AlN)等的无机绝缘物质。或者,这些包括作为有机物绝缘物质的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苯树脂、聚苯硫醚树脂、苯并环丁烯、卡多树脂、硅氧烷树脂、倍半硅氧烷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合成树脂等。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图8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参照图8,发光元件30作为粒子型元件,可以是具有预定的纵横比的杆状或圆筒形状。发光元件30可以具有纳米(nano-meter)级(1nm以上且小于1μm)至微米(micro-meter)级(1μm以上且小于1mm)的尺寸。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元件30的直径和长度均可以具有纳米级的尺寸,或者均可以具有微米级的尺寸。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元件30的直径可以具有纳米级的尺寸,而发光元件30的长度可以具有微米级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一部分的发光元件30的直径和/或长度还可以具有纳米级的尺寸,而另一部分的发光元件30的直径和/或长度还可以具有微米级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元件30可以是无机发光二极管。具体地,发光元件30可以包括掺杂有任意导电型(例如,p型或n型)杂质的半导体层。半导体层可以接收从外部的电源施加的电信号,并可以将其以特定波长带的光发出。
根据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30可以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半导体层31、发光层36、第二半导体层32及电极层37。发光元件30还可以包括包覆第一半导体层31、第二半导体层32、发光层36的外表面的绝缘膜38。
第一半导体层31可以是n型半导体。在发光元件30发出蓝色波长带的光的情况下,第一半导体层31可以包括具有化学式AlxGayIn1-x-yN(0≤x≤1,0≤y≤1,0≤x+y≤1)的半导体材料。例如,可以是利用n型掺杂的AlGaInN、GaN、AlGaN、InGaN、AlN及InN中的一种以上。第一半导体层31可以掺杂有n型掺杂剂,n型掺杂剂可以是Si、Ge、Se、Sn等。例如,第一半导体层31可以是利用n型Si掺杂的n-GaN。第一半导体层31的长度可以具有1.5μm至5μm的范围,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第二半导体层32可以布置于后述的发光层36上。第二半导体层32可以是p型半导体,并且在发光元件30发出蓝色或绿色波长带的光的情况下,第二半导体层32可以包括具有化学式AlxGayIn1-x-yN(0≤x≤1,0≤y≤1,0≤x+y≤1)的半导体材料。例如,可以是利用p型掺杂的AlGaInN、GaN、AlGaN、InGaN、AlN及InN中的一种以上。第二半导体层32可以掺杂有p型掺杂剂,p型掺杂剂可以是Mg、Zn、Ca、Ba等。例如,第二半导体层32可以是利用p型Mg掺杂的p-GaN。第二半导体层32的长度可以具有0.05μm至0.10μm的范围,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尽管在附图中图示了第一半导体层31和第二半导体层32构成为一个层的情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发光层36的物质,第一半导体层31和第二半导体层32还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层(例如,覆盖层(Clad layer)或抗拉应变阻挡(TSBR:Tensile strainbarrier reducing)层)。
发光层36可以布置于第一半导体层31和第二半导体层32之间。发光层36可以包括单量子阱结构或多量子阱结构的物质。在发光层36包括多量子阱结构的物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量子层(Quantum layer)和阱层(Well layer)彼此交替地堆叠有多个的结构。发光层36可以根据通过第一半导体层31和第二半导体层32施加的电信号而借由电子-空穴对的结合来发光。发光层36在发出蓝色波长带的光的情况下,可以包括AlGaN、AlGaInN等的物质。尤其,在发光层36作为多量子阱结构而具有量子层和阱层交替堆叠的结构的情况下,量子层可以包括诸如AlGaN或AlGaInN等的物质,并且阱层可以包括诸如GaN或AlInN等的物质。例如,发光层36可以包含AlGaInN作为量子层并且包含AlInN作为阱层,从而如上所述,发光层36可以发出中心波长带具有450nm至495nm的范围的蓝色(Blue)光。
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发光层36还可以是带隙(Band gap)能量较大的种类的半导体物质和带隙能量较小的半导体物质彼此交替地堆叠的结构,或者还可以根据发出的光的波长带而包括不同的III族至V族半导体物质。发光层36发出的光并不局限于蓝色波长带的光,并且根据情况还可以发出红色、绿色波长带的光。发光层36的长度可以具有0.05μm至0.10μm的范围,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从发光层36发出的光不仅可以从发光元件30的长度方向的外部面发出,还可以从两侧面发出。从发光层36发出的光的方向性并不局限为一个方向。
电极层37可以是欧姆(Ohmic)连接电极。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肖特基(Schottky)连接电极。发光元件3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极层37。尽管图8图示了发光元件30包括一个电极层37的情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发光元件30可以根据情况包括更多数量的电极层37,或者还可以省略电极层37。即使后述的针对发光元件30的说明中的电极层37的数量改变或还包括其他结构,也相同地适用上述内容。
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中,当发光元件30电连接于电极或连接电极时,电极层37可以减小发光元件30与电极或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电极层37可以包括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例如,电极层37可以包括铝(Al)、钛(Ti)、铟(In)、金(Au)、银(Ag)、氧化铟锡(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锌(IZO:Indium Zinc Oxide)及氧化铟锡锌(ITZO:IndiumTin-Zinc Oxide)中的至少一种。并且,电极层37还可以包括利用n型或p型掺杂的半导体物质。电极层37可以包括相同的物质,或者还可以包括彼此不同的物质,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绝缘膜38可以布置为围绕上述的多个半导体层及电极层的外表面。例如,绝缘膜38可以布置为至少围绕发光层36的外表面,并且可以沿发光元件30延伸的一方向延伸。绝缘膜38可以执行保护上述部件的功能。绝缘膜38可以形成为围绕上述部件的侧面部,但是形成为使发光元件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暴露。
在附图中图示了绝缘膜38形成为沿发光元件30的长度方向延伸而覆盖从第一半导体层31至电极层37的侧面的情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绝缘膜38可以仅覆盖包括发光层36的一部分的半导体层的外表面,或者可以仅覆盖电极层37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而使每个电极层37的外表面被部分地暴露。并且,绝缘膜38也可以在与发光元件30的至少一端部相邻的区域,端面上的上表面形成为圆滑。
绝缘膜38的厚度可以具有10nm至1.0μm的范围,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优选地,绝缘膜38的厚度可以是40nm内外。
绝缘膜38可以包括包含具有绝缘特性的物质,例如,硅氧化物(SiOx:Siliconoxide)、硅氮化物(SiNx:Silicon nitride)、氮氧化硅(SiOxNy)、氮化铝(AlN:Aluminumnitride)、氧化铝(AlxOy:Aluminum oxide)等。据此,可以防止在发光层36与将电信号传递到发光元件30的电极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电短路。并且,绝缘膜38由于保护包括发光层36在内的发光元件30的外表面,从而可以防止发光效率的降低。
并且,绝缘膜38的外表面可以被表面处理。发光元件30可以在分散在预定的墨中的状态下喷射到电极上并对准。在此,为了使发光元件30在墨内不与相邻的其他发光元件30聚集而维持分散的状态,绝缘膜38的表面可以进行疏水或亲水处理。例如,绝缘膜38的外表面可利用诸如硬脂酸(Stearic acid)、2,3-萘二甲酸(2,3-Naphthalene dicarboxylicacid)等的物质进行表面处理。
如图1至图3所示,如上的显示面板10可以与面板支撑部件100结合而起到能够卷曲及展开的可卷曲显示装置1的功能。
以下,将参照其他附图,针对包括可卷曲的显示面板10的显示装置1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和面板支撑部件平整地布置的状态的图。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和面板支撑部件卷曲的状态的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布置有面板支撑部件的区域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在图10中为了示出当显示面板和面板支撑部件卷曲及展开时的形状而图示了显示面板、第一结合部件及面板支撑部件。
参照图9,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及布置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的面板支撑部件100。显示面板10可以是上述的图4至图8的显示面板10。
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布置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例如,显示图像的显示面的相反面)。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操作为使得显示面板10卷曲及展开。
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包括多个区段110。多个区段110可以利用具有一定程度刚性的物质构成,使得当显示面板10被卷曲及展开时能够支撑显示面板10。多个区段110可以包括塑料或金属并且可以利用刚性(rigid)的物质构成。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多个区段110可以利用聚对苯二甲酸(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构成。
多个区段110可以布置为沿第一方向DR1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多个区段110的布置可以是条纹(stripe)形状。
多个区段110可以构成为当显示面板10卷曲时能够卷曲到圆形的辊子的梯形形状。多个区段110可以构成为与显示面板10相邻的下边比上边长的梯形形状。多个区段110的侧面可以以正的角度倾斜,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10的卷曲变得容易。并且,多个区段110可以布置为彼此隔开预定间距,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10的卷曲变得容易。
在显示面板10和面板支撑部件100之间可以布置有第一结合部件410a。第一结合部件410a可以起到将多个区段110粘贴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的作用,并且可以包括具有预定的粘贴力的物质。第一结合部件410a可以利用例如压敏粘合剂(PSA:Press sensitiveAdhesive)构成。
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可以在显示面板10的前表面(front surface)(例如,显示面板10的显示图像的显示面)上包括多个功能层。多个功能层可以包括冲击吸收层430及保护层450。
冲击吸收层430可以起到吸收外部冲击来防止显示面板10损坏的作用。冲击吸收层430可以利用单层或多个堆叠膜构成。冲击吸收层430可以包括例如聚氨酯或聚乙烯树脂等的具有弹性的物质而构成。在一实施例中,冲击吸收层430可以利用热塑性聚氨酯(TPU)构成。
保护层450保护显示面板10,可以执行冲击吸收、防磕、防指纹、防炫目中的至少一种功能。保护层450可以包括透明高分子膜而构成。上述透明高分子膜可以包括聚丙烯酸酯(PA:PolyAcry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 Ethylene Naphthalate)、聚醚砜(PES:Polyether Sulfone)、聚酰亚胺(PI:PolyImide)、聚丙烯酸酯(PAR:PolyARylate)、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及环烯烃共聚物(COC:CycloOlefinCopolymer)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冲击吸收层430和保护层450分别可以通过结合部件而粘贴。在一实施例中,在冲击吸收层430和显示面板10之间可以布置有第二结合部件410b,使得冲击吸收层430可以附着于显示面板10。冲击吸收层430和保护层450之间可以布置有第三结合部件410c,使得保护层450可以附着于冲击吸收层430。
参照图10及图11,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在显示面板10卷曲及展开时支撑显示面板10。在显示面板10展开而处于平整的状态下,面板支撑部件100的多个区段110可以在平整的显示面板上平整地对准。多个区段110可以支撑显示面板10的平整的状态来实现平面的显示面板10。若显示面板10卷曲,则面板支撑部件100的多个区段110布置为每一个的侧面彼此相邻而构成预定的曲率半径而形成圆形,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10卷曲。尽管在附图中图示了显示面板10在构成角度的同时卷曲的情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显示面板10可以卷曲为圆形。
参照图12及图13,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和多个区段110在第三方向DR3上重叠的重叠区域OLA。并且,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和多个区段110在第三方向DR3上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NOA。
从作为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的前表面入射的外部光可以在显示装置1反射。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从显示面板10的前表面入射的光中的一种光可以是透过显示面板10和第一结合部件410a并在非重叠区域NOA的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外表面反射的第一光①。并且,从显示面板10的前表面入射的光中的另一种光可以是透过显示面板10和第一结合部件410a并在重叠区域OLA的区段110与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界面反射的第二光②。
第一光①可以在区段110的一面反射,并且第二光②可以在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外表面反射,从而反射第一光①和第二光②的物质可以不同。区段110的反射率和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外表面的反射率彼此不同,从而根据第一光①和第二光②的光量的差异,在显示面板10的前表面的对比度(contrast)可能变大。这可能使显示面板10的显示质量下降。
在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当显示面板10展开时,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与布置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的第一升降部件241重叠的区域和不重叠的区域。从显示面板10的前表面入射的光中的一种光可以是透过显示面板10、第一结合部件410a及区段110并在重叠区域OLA的区段110的外表面反射的第三光③。并且,从显示面板10的前表面入射的光中的另一种光可以是透过显示面板10、第一结合部件410a及区段110并在重叠区域OLA的区段110与第一升降部件241的界面反射的第四光④。
第三光③可以在区段110的外表面反射,并且第四光④可以在第一升降部件241反射,从而反射第三光③和第四光④的物质可以不同。区段110的外表面的反射率和第一升降部件241的反射率彼此不同,从而根据第三光③和第四光④的光量的差异,在显示面板10的前表面的对比度(contrast)可能变大。这可能使显示面板10的显示质量下降。
以下,参照其他附图,说明能够提高包括显示面板10和面板支撑部件100的显示装置1的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1。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剖视图。
参照图14,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第一结合部件410a及面板支撑部件100。面板支撑部件100可以包括多个区段110。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布置于多个区段110之间的反射层150。反射层150可以反射从显示面板10的前表面入射的外部光。
具体地,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于多个区段110和显示面板10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NOA。反射层150可以防止由于反射外部光的物质而导致的对比度变大的情形。为此,反射层150可以包括具有与多个区段110的反射率相同反射率的物质。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在区段110利用PET构成的情况下,反射层150可以利用PET或具有与PET的反射率相同反射率的物质构成。然而,反射层150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具有与区段110的反射率同等水平的反射率的物质(例如,光致抗蚀剂(Photoresist))。在其他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反射层150还可以包括诸如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氧化铝(AlxOy)、氧化铟(In2O3)、氧化锌(ZnO)或氧化锡(SnO2)等的金属氧化物粒子。反射层150可以利用光刻法、喷墨印刷、层压等的方法形成。
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从外部透过显示面板10入射的光可以包括在重叠区域OLA反射的第一光①和在非重叠区域NOA反射的第二光②。若多个区段110和反射层150的反射率相同,则由于在区段110反射的第一光①和在反射层150反射的第二光②反射相同的光量,从而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度。
在其他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反射层150的反射率可以在区段110的反射率的90%至110%的范围内。若反射层150的反射率在区段110的反射率的90%至110%的范围内(例如,±10%的范围内),则可以充分地降低第一光①和第二光②的对比度。
在一实施例中,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于多个区段110和显示面板10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NOA。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于多个区段110中的每一个之间,从而与多个区段110相同,可以沿第一方向DR1延伸,并且可以布置为在第二方向DR2上彼此隔开。例如,反射层150可以构成为条纹形状。反射层150可以构成为100μm以下的厚度,从而可以预防区段110在卷曲时的干涉。
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于在显示面板10和多个区段110之间布置的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一面上。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为与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第三方向DR3的上表面相接。并且,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于多个区段110之间,从而可以与多个区段110的侧面相接。例如,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为填充于在多个区段110之间的第一结合部件410a上的形状。
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为与显示面板10和多个区段110重叠的重叠区域OL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由于多个区段110的侧面构成倾斜度,从而布置于多个区段110之间的反射层15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重叠区域OLA重叠。
如上所述,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包括具有同等程度的反射率的区段110和反射层150,以使针对外部光的反射率调整为同等程度,从而可以防止对比度在显示面板10变大来改善显示品质。
图15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15,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面板支撑部件100和反射层150。尤其,与上述的图14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反射层150的布置不同,此外的构成实质上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以差异点为主进行说明。
根据另一实施例,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布置于显示面板10与第一结合部件410a之间的反射层150。
具体地,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为与多个区段110和显示面板10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NOA重叠。反射层150可以与多个区段110和显示面板10重叠的重叠区域OLA不重叠。并且,反射层150可以与多个区段110不重叠。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于显示面板10的一面(例如,背面)上,并且第一结合部件410a可以覆盖反射层150。反射层150可以与显示面板10的一面相接,并且可以与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下表面相接。
与上述的图14的实施例相同,若多个区段110和反射层150的反射率为同等程度,则在区段110反射的第一光①和在反射层150反射的第二光②可以反射同等程度的光量,从而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度。
图16是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16,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面板支撑部件100和反射层150。尤其,与上述的图14及图15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反射层150的布置不同,此外的构成实质上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以差异点为主进行说明。
根据又一实施例,反射层150可以包括布置于多个区段110之间的反射层150。与上述的图14的实施例不同,反射层150可以与区段110不重叠。反射层150可以仅布置于区段110和显示面板10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NOA。因此,反射层150仅与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上表面相接,而与区段110的侧面不相接。
若多个区段110和反射层150的反射率为同等程度,则在区段110反射的第一光①和在反射层150反射的第二光②可以反射同等程度的光量,从而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度。
图17是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17,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面板支撑部件100和反射层150。尤其,与上述的图14至图16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反射层150的布置不同,此外的构成实质上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以差异点为主进行说明。
根据又一实施例,反射层150可以与第一结合部件410a布置于同一层上。第一结合部件410a可以布置于显示面板10的一面上,并且可以与显示面板10的一面相接。反射层150可以布置在第一结合部件410a之间,并且可以布置为与第一结合部件410a的侧面相接。即,反射层150可以与第一结合部件410a布置于同一层上。
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于多个区段110和显示面板10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NOA。第一结合部件410a可以布置于多个区段110和显示面板10重叠的重叠区域OLA。反射层150可以布置于显示面板10的一面上而与显示面板10的一面相接。并且,反射层150可以与多个区段110不重叠,并且可以与多个区段110隔开而不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若多个区段110和反射层150的反射率为同等程度,则在区段110反射的第一光①和在反射层150反射的第二光②可以反射同等程度的光量,从而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度。
图18是示出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18,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面板支撑部件100和光吸收层170。尤其,与上述的图14至图17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包括光吸收层170,此外的构成实质上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以差异点为主进行说明。
根据又一实施例,显示装置1可以包括布置于显示面板10和第一结合部件410a之间的光吸收层170。光吸收层170可以布置于显示面板10和区段110重叠的重叠区域OLA及显示面板10和区段110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NOA。例如,光吸收层170可以布置于显示面板10和第一结合部件410a之间的整个区域。
光吸收层170可以吸收透过显示面板10入射的外部光,从而可以整体上减少在显示装置1反射的光的光量。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从外部透过显示面板10入射的光可以包括在重叠区域OLA吸收的第五光⑤和在非重叠区域NOA吸收的第六光⑥。若在光吸收层170吸收外部光,则可以吸收第五光⑤和第六光⑥的光量的大部分,从而可以显著地减少再次向外部反射的光量。即,可以显著地降低由于第五光⑤和第六光⑥的光量差异而导致的对比度。据此,可以提高显示装置1的显示品质。
如上所述,若光吸收层170吸收从外部入射的外部光的大部分,则减少入射至第一升降部件241和/或第二升降部件242的光量和入射至其他区域的光量全部,从而结果上可以降低对比度。
以下,通过制造例及实验例来针对实施例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
<制造例:显示装置的制造>
制造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并且如图12所示,利用PSA在显示面板的背面粘贴利用PET构成的面板支撑部件,从而制造了显示装置样本#1。按如下方式制造显示装置样本#2:在显示装置样本#1如图14一样形成与面板支撑部件相同的PET反射层,除此之外以与显示装置样本#1相同的条件进行制造。按如下方式制造显示装置样本#3:在显示装置样本#1如图18一样在显示面板和PSA之间形成利用黑色矩阵构成的光吸收层,除此之外以与显示装置样本#1相同的条件进行制造。
<实验例:显示装置的对比度图像的测量>
使用光学相机测量在制造例中制造的显示装置样本#1、#2、#3,从而获得每一个的对比度图像。
图19是显示装置样本#1的对比度的图像。图20是显示装置样本#2的对比度的图像。图21是显示装置样本#3的对比度的图像。
参照图19,在不具备反射层的显示装置样本#1中,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之间的对比度表现为较强。
相反,参照图20及图21,在具备反射层的显示装置样本#2和具备光吸收层的显示装置样本#3中,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之间的对比度表现为非常弱。
通过此,可以确认,在一实施例中,具备反射层或光吸收层的显示装置可以显著地降低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之间的对比度,从而可以提高显示品质。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不改变本发明的其技术思想或者必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具体形态实施。因此,以上记载的实施例应当理解为在所有方面均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面板支撑部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并且包括彼此隔开的多个区段;以及
反射层,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还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重叠的重叠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与所述多个区段的反射率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在所述多个区段的反射率的90%至110%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区段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在第二方向上彼此隔开而布置,
所述反射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隔开而布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结合部件,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多个区段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布置于所述结合部件的上表面,所述反射层与所述多个区段的侧面不相接并且与所述多个区段不重叠。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布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结合部件之间,并且所述反射层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层布置于与所述结合部件相同的层上且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
所述反射层布置于所述结合部件之间并与所述结合部件的侧面相接,所述结合部件布置于所述多个区段与所述显示面板重叠的重叠区域。
CN202111443402.5A 2020-12-07 2021-11-30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5972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69307 2020-12-07
KR1020200169307A KR20220080761A (ko) 2020-12-07 2020-12-07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97227A true CN114597227A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14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43402.5A Pending CN114597227A (zh) 2020-12-07 2021-11-30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1587A1 (zh)
KR (1) KR20220080761A (zh)
CN (1) CN11459722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65929B2 (en) * 2019-06-13 2023-05-30 Intel Corporation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s with improved power efficienc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81587A1 (en) 2022-06-09
KR20220080761A (ko) 2022-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68644A (zh) 拼接显示器
US20220310976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22366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6057708A (zh) 显示装置
CN116134617A (zh) 显示设备
CN114597227A (zh) 显示装置
EP4195266A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005899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220169014A (ko) 색변환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20220302203A1 (en) Display device
CN217719604U (zh) 显示设备
US20220262870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030535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023079A1 (en) Display device
EP4235781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208849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178693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447019A (zh) 显示装置
KR20230072545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220169030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093112A (ko) 표시 장치
KR20220112316A (ko)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